第十九章 五代與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
此外,契丹也與梁親善。
這些勢力,對晉的威脅甚大,但晉仍苦戰不屈。
梁太祖即位後不久,即遣大軍攻晉潞州(今山西長治市),但一時無法攻下,因此築一長圍,環繞潞州,名曰“夾寨”,以内防奔突,外拒援兵。
雙方相持之際,而克用因憂勞緻疾,于開平二年(908)病死。
克用弟克甯及監軍張承業、大将李存璋等,輔克用子存勖嗣晉王位。
承業于唐末任李克用監軍,昭宗時,朱全忠誅宦官,克用護之,得以不死。
他頗有政治才能,存勖即位後,他竭力匡弼,甚著勳績。
但他實際忠于唐室,他所以為存勖效力,目的是在複唐,其後存勖稱帝,他竟憂悒以死。
梁晉柏鄉之戰示意圖。
開平四年(910)十一月,幽州燕王劉守光屯兵涞水,拟南下進攻趙王王镕轄地鎮、定二州。
朱溫見有機可乘,以一部迫近深州,揚言助趙禦敵,王镕中計,命開關延入,梁乘機進占深州。
十二月,朱溫又令王景仁率數萬精銳自魏州北上,經邢、洺,進至柏鄉。
王镕勢危,向晉王李存勖求救,存勖不欲梁吞并趙,遂自晉陽出兵東進,屯于趙州。
同時定州王處直亦派兵五千南下助戰。
十二月底,存勖自趙州南下,經鄗邑向南推進至柏鄉,見梁兵勢大,遂返軍高邑,築壘待敵。
梁軍蹑蹤而至,晉軍不與交戰。
次年正月初二,晉見梁軍兵疲,遂以輕軍出擊,誘敵北進至高邑以南。
戰至日落,梁軍饑渴勞倦,引兵稍退,晉國乘機生力盡出,李嗣源自西路、周德威自東路,猛攻梁東、西兩陣。
梁軍猝然受敵,東軍先敗,西軍随後不支,亦紛紛潰逃。
晉軍縱兵追擊,梁師大敗,僅剩數千人逃歸。
此役,由于梁師敗績,鎮、定二州背梁投晉,晉軍在河北取得前進基地,為爾後掃平河北奠定了基礎。
存勖為人有膽略,娴于軍事。
他嗣位後,與諸将謀救潞州,出梁不意,自率大軍赴援,大破梁軍,遂解潞州之圍。
此役梁軍傷亡數萬人,對梁是一個極大打擊。
開平四年(910),太祖疑趙王王镕與晉密結,遣軍擊之。
镕求救于晉,存勖親自率軍救趙。
次年,大敗梁軍于高邑(今河北高邑縣)南,斬首二萬。
存勖自獲得兩次勝利,聲威大震,奠定了日後并吞河朔的基礎。
二、五代十國的戰亂 (一)後唐的拓土與内亂 梁乾化二年(912),李存勖派周德威擊劉守光。
德威攻至幽州(今北京大興區)城下,守光求救于梁。
梁太祖自率大軍救燕,晉将以計破之于蓨(今河北景縣)。
太祖燒營夜遁,慚憤發病,及返抵洛陽,病勢益劇。
他的長子友裕早死,養子友文特見親愛,因此想把帝位傳給友文。
但次子友珪,卻于他病危時率兵入宮,把他刺殺,并矯诏賜友文死,然後即位。
三子友貞,時為東都(即開封)指揮使,聞變後潛結天雄節度使楊師厚,共讨友珪。
三年,師厚遣軍至洛陽,與禁軍領袖袁象先合謀,以禁兵五千突入宮中,友珪自殺。
既而友貞即帝位于開封,更名瑱,是為末帝。
而晉也于這一年攻克幽州,俘劉守光及其父仁恭,斬于晉陽。
晉滅燕後,乘勢拓地,河北諸鎮,除了天雄節度使楊師厚所轄的六州,其餘都服從晉。
貞明元年(915),師厚死,梁室把天雄轄區分為兩鎮,以弱其勢。
魏人不願,乃叛而附晉,于是河北悉為晉有。
六年(920),梁河中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朱友謙又叛而降晉。
至此,梁人僅能扼守黃河以自保,情勢非常危急。
龍德三年(923)三月,晉潞州守将李繼韬附梁,梁勢稍振。
四月,李存勖稱帝于魏州,國号曰唐,建元同光,是為後唐莊宗。
莊宗即位後不久,即遣軍襲據郓州(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梁以名将王彥章禦之。
彥章分兵圍郓州,自與後唐軍大戰于楊劉(今山東東阿縣北)。
戰況極為激烈。
不久彥章因讒征回,梁軍無功。
但與潞州鄰接的澤州(今山西晉城市東),則為梁的另一支軍隊攻下。
這時後唐倉儲寡少,加以契丹逼其北,澤、潞梗其南,而梁人又将分道進兵,因此後唐的情勢也很不利。
諸将多欲與梁言和,莊宗不聽。
同年十月,莊宗自率大軍渡河至郓州,纡道攻梁,連下中都(今山東汶上縣)、曹州(今山東菏澤市西北)等地,直趨開封。
這時梁大軍屯據河北,京師空虛,無力抵禦。
于是末帝自殺,梁室覆亡,這是莊宗渡河後七天的事。
莊宗滅梁後,定都洛陽。
他自以基業已固,轉而肆情縱欲。
他親近優伶,甚至委以高官;皇後劉氏,則專以聚财為務;中原初定,而政治已紊亂不堪。
但當時唐的兵力,仍甚雄厚,因此可以繼續擴張地盤。
他滅梁以後的最大軍事成就,便是西進滅岐和前蜀。
後唐軍襲汴滅梁示意圖。
後唐同光元年(923)三月,後梁以段凝率主力渡河北攻後唐都城魏州,都城大梁空虛。
後唐主李存勖知悉後,命一部駐魏州牽制段凝,自率精銳,于十月初二自朝城出發,沿黃河東進,至楊劉渡河南下,初三即至郓州城。
前鋒初四晨與梁大将王彥章遭遇,一戰而勝,俘王彥章。
當晚前鋒沿河西進,直撲大梁,李存勖率部繼進。
初七,唐軍進抵曹州,守将出降。
梁主朱友貞聞訊,急遣馳騎北上召段凝回救。
但使者行至滑州時,被阻于黃泛區,不能前進。
初八,朱友貞聞唐軍逼近大梁,自殺身死。
初九,唐軍抵大梁城下,急攻北門,梁将開城出降,百官列隊迎谒。
十二日,段凝回軍救梁,進至封丘,得知大梁失陷,也投降唐軍,後梁滅亡。
岐王李茂貞,本與梁有夙憾,曾于梁開平二年(908)聯晉、蜀攻梁,大敗而回。
其後與蜀交惡,連年交兵,更無遠圖。
及梁滅,茂貞上表稱臣于唐,莊宗封他為秦王。
同光二年(924),茂貞死,唐以其子繼為鳳翔節度使,遂并其地。
前蜀王建,死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子衍繼立,年少荒淫,政治日壞。
同光三年(925),莊宗以其子魏王繼岌統兵伐蜀,大臣郭崇韬輔之。
唐軍長驅直入,進至成都,王衍投降。
此役從出兵到滅蜀,不過七十天,唐共得蜀地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縣。
前蜀自王建任西川節度使,共曆三十五年而亡。
但接着伐蜀的唐軍中便發生了事變。
李存勖,佚名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魏王繼岌雖是唐軍統帥,但軍務全由郭崇韬處理,因此甚感不平。
随軍宦官李從襲密告劉後,謂崇韬專橫難制,于是劉後擅自下令,命繼岌速殺崇韬。
同光四年(926),崇韬為繼岌所殺,消息傳出後,全國震動,流言四起,謠傳莊宗為劉後所弑。
魏博軍卒皇甫晖,乘人心不安,聚衆作亂于邺都(即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推軍将趙在禮為統帥。
莊宗命李紹榮擊之,不克,繼命李嗣源往讨。
嗣源至邺後,軍士嘩變,擁嗣源入城,與叛軍會合。
嗣源無以自明,乃聽從其女婿石敬瑭的勸告,決心謀反。
他南下據開封,西攻洛陽,而伶人出身的禁軍将領郭從謙乘機作亂,率兵攻入皇城,莊宗中流矢死。
既而嗣源進入洛陽,自稱監國。
劉後及莊宗諸幼子,均為嗣源所殺,繼岌則自殺于長安。
同年,嗣源即皇帝位,國号仍稱唐,改元天成,是為唐明宗。
明宗先世為胡人,姓氏不詳,名邈佶烈。
初以騎射事李克用,克用以為養子。
他即位後,首先革除莊宗秕政,務從節儉,并撤銷不少有名無實的機關。
他在位八年,兵革粗定,連年豐收,人民得到暫時的休息。
他在位期間的大事,是後蜀的建立。
前蜀既亡,莊宗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
知祥至蜀時,郭崇韬已死,魏王繼岌引軍東還。
不久明宗入立,知祥乃訓練甲兵,陰謀據蜀。
長興三年(932),知祥并吞東川,明宗無奈,于四年封他為蜀王,史稱後蜀。
既而明宗死,知祥乃于次年稱帝。
他于稱帝數月後死去,子昶嗣位,仍保持獨立。
明宗死,子從厚繼位,是為闵帝。
這時明宗的養子李從珂鎮鳳翔,女婿石敬瑭鎮河東,均擁重兵。
宰相朱弘昭、馮赟忌之,乃移敬瑭鎮成德,從珂鎮河東。
應順元年(934),從珂以“入清君側”為号召,率軍東進,沿途各地皆降。
闵帝出奔魏州,途中為石敬瑭所俘。
從珂入京師後,自即帝位,是為廢帝。
闵帝不久遇害,接着便是廢帝與石敬瑭的沖突。
(二)契丹的滅晉 後唐廢帝本姓王,與石敬瑭同為明宗的得力部将,但素不相得。
清泰三年(936),廢帝下令徙敬瑭為天平節度使(轄今山東西南部地),并命張敬達率軍促其赴任。
敬瑭幕僚桑維翰勸敬瑭發兵拒命,并建議乞援于契丹。
敬瑭從之,上表稱臣于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并請事以父禮,約定事捷之日,割盧龍節度使區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給契丹,契丹許之。
契丹自唐玄宗末年為安祿山所重創,至唐末,族衆複盛,當時契丹諸部并立,每部君長曰“大人”,最多時達二十七人。
諸部中以八部最強,相約共推一人為主,号令諸部,稱“八部大人”,任期三年。
當時唐帝國内部雖
此外,契丹也與梁親善。
這些勢力,對晉的威脅甚大,但晉仍苦戰不屈。
梁太祖即位後不久,即遣大軍攻晉潞州(今山西長治市),但一時無法攻下,因此築一長圍,環繞潞州,名曰“夾寨”,以内防奔突,外拒援兵。
雙方相持之際,而克用因憂勞緻疾,于開平二年(908)病死。
克用弟克甯及監軍張承業、大将李存璋等,輔克用子存勖嗣晉王位。
承業于唐末任李克用監軍,昭宗時,朱全忠誅宦官,克用護之,得以不死。
他頗有政治才能,存勖即位後,他竭力匡弼,甚著勳績。
但他實際忠于唐室,他所以為存勖效力,目的是在複唐,其後存勖稱帝,他竟憂悒以死。
梁晉柏鄉之戰示意圖。
開平四年(910)十一月,幽州燕王劉守光屯兵涞水,拟南下進攻趙王王镕轄地鎮、定二州。
朱溫見有機可乘,以一部迫近深州,揚言助趙禦敵,王镕中計,命開關延入,梁乘機進占深州。
十二月,朱溫又令王景仁率數萬精銳自魏州北上,經邢、洺,進至柏鄉。
王镕勢危,向晉王李存勖求救,存勖不欲梁吞并趙,遂自晉陽出兵東進,屯于趙州。
同時定州王處直亦派兵五千南下助戰。
十二月底,存勖自趙州南下,經鄗邑向南推進至柏鄉,見梁兵勢大,遂返軍高邑,築壘待敵。
梁軍蹑蹤而至,晉軍不與交戰。
次年正月初二,晉見梁軍兵疲,遂以輕軍出擊,誘敵北進至高邑以南。
戰至日落,梁軍饑渴勞倦,引兵稍退,晉國乘機生力盡出,李嗣源自西路、周德威自東路,猛攻梁東、西兩陣。
梁軍猝然受敵,東軍先敗,西軍随後不支,亦紛紛潰逃。
晉軍縱兵追擊,梁師大敗,僅剩數千人逃歸。
此役,由于梁師敗績,鎮、定二州背梁投晉,晉軍在河北取得前進基地,為爾後掃平河北奠定了基礎。
存勖為人有膽略,娴于軍事。
他嗣位後,與諸将謀救潞州,出梁不意,自率大軍赴援,大破梁軍,遂解潞州之圍。
此役梁軍傷亡數萬人,對梁是一個極大打擊。
開平四年(910),太祖疑趙王王镕與晉密結,遣軍擊之。
镕求救于晉,存勖親自率軍救趙。
次年,大敗梁軍于高邑(今河北高邑縣)南,斬首二萬。
存勖自獲得兩次勝利,聲威大震,奠定了日後并吞河朔的基礎。
二、五代十國的戰亂 (一)後唐的拓土與内亂 梁乾化二年(912),李存勖派周德威擊劉守光。
德威攻至幽州(今北京大興區)城下,守光求救于梁。
梁太祖自率大軍救燕,晉将以計破之于蓨(今河北景縣)。
太祖燒營夜遁,慚憤發病,及返抵洛陽,病勢益劇。
他的長子友裕早死,養子友文特見親愛,因此想把帝位傳給友文。
但次子友珪,卻于他病危時率兵入宮,把他刺殺,并矯诏賜友文死,然後即位。
三子友貞,時為東都(即開封)指揮使,聞變後潛結天雄節度使楊師厚,共讨友珪。
三年,師厚遣軍至洛陽,與禁軍領袖袁象先合謀,以禁兵五千突入宮中,友珪自殺。
既而友貞即帝位于開封,更名瑱,是為末帝。
而晉也于這一年攻克幽州,俘劉守光及其父仁恭,斬于晉陽。
晉滅燕後,乘勢拓地,河北諸鎮,除了天雄節度使楊師厚所轄的六州,其餘都服從晉。
貞明元年(915),師厚死,梁室把天雄轄區分為兩鎮,以弱其勢。
魏人不願,乃叛而附晉,于是河北悉為晉有。
六年(920),梁河中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朱友謙又叛而降晉。
至此,梁人僅能扼守黃河以自保,情勢非常危急。
龍德三年(923)三月,晉潞州守将李繼韬附梁,梁勢稍振。
四月,李存勖稱帝于魏州,國号曰唐,建元同光,是為後唐莊宗。
莊宗即位後不久,即遣軍襲據郓州(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梁以名将王彥章禦之。
彥章分兵圍郓州,自與後唐軍大戰于楊劉(今山東東阿縣北)。
戰況極為激烈。
不久彥章因讒征回,梁軍無功。
但與潞州鄰接的澤州(今山西晉城市東),則為梁的另一支軍隊攻下。
這時後唐倉儲寡少,加以契丹逼其北,澤、潞梗其南,而梁人又将分道進兵,因此後唐的情勢也很不利。
諸将多欲與梁言和,莊宗不聽。
同年十月,莊宗自率大軍渡河至郓州,纡道攻梁,連下中都(今山東汶上縣)、曹州(今山東菏澤市西北)等地,直趨開封。
這時梁大軍屯據河北,京師空虛,無力抵禦。
于是末帝自殺,梁室覆亡,這是莊宗渡河後七天的事。
莊宗滅梁後,定都洛陽。
他自以基業已固,轉而肆情縱欲。
他親近優伶,甚至委以高官;皇後劉氏,則專以聚财為務;中原初定,而政治已紊亂不堪。
但當時唐的兵力,仍甚雄厚,因此可以繼續擴張地盤。
他滅梁以後的最大軍事成就,便是西進滅岐和前蜀。
後唐軍襲汴滅梁示意圖。
後唐同光元年(923)三月,後梁以段凝率主力渡河北攻後唐都城魏州,都城大梁空虛。
後唐主李存勖知悉後,命一部駐魏州牽制段凝,自率精銳,于十月初二自朝城出發,沿黃河東進,至楊劉渡河南下,初三即至郓州城。
前鋒初四晨與梁大将王彥章遭遇,一戰而勝,俘王彥章。
當晚前鋒沿河西進,直撲大梁,李存勖率部繼進。
初七,唐軍進抵曹州,守将出降。
梁主朱友貞聞訊,急遣馳騎北上召段凝回救。
但使者行至滑州時,被阻于黃泛區,不能前進。
初八,朱友貞聞唐軍逼近大梁,自殺身死。
初九,唐軍抵大梁城下,急攻北門,梁将開城出降,百官列隊迎谒。
十二日,段凝回軍救梁,進至封丘,得知大梁失陷,也投降唐軍,後梁滅亡。
岐王李茂貞,本與梁有夙憾,曾于梁開平二年(908)聯晉、蜀攻梁,大敗而回。
其後與蜀交惡,連年交兵,更無遠圖。
及梁滅,茂貞上表稱臣于唐,莊宗封他為秦王。
同光二年(924),茂貞死,唐以其子繼為鳳翔節度使,遂并其地。
前蜀王建,死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子衍繼立,年少荒淫,政治日壞。
同光三年(925),莊宗以其子魏王繼岌統兵伐蜀,大臣郭崇韬輔之。
唐軍長驅直入,進至成都,王衍投降。
此役從出兵到滅蜀,不過七十天,唐共得蜀地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縣。
前蜀自王建任西川節度使,共曆三十五年而亡。
但接着伐蜀的唐軍中便發生了事變。
李存勖,佚名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魏王繼岌雖是唐軍統帥,但軍務全由郭崇韬處理,因此甚感不平。
随軍宦官李從襲密告劉後,謂崇韬專橫難制,于是劉後擅自下令,命繼岌速殺崇韬。
同光四年(926),崇韬為繼岌所殺,消息傳出後,全國震動,流言四起,謠傳莊宗為劉後所弑。
魏博軍卒皇甫晖,乘人心不安,聚衆作亂于邺都(即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推軍将趙在禮為統帥。
莊宗命李紹榮擊之,不克,繼命李嗣源往讨。
嗣源至邺後,軍士嘩變,擁嗣源入城,與叛軍會合。
嗣源無以自明,乃聽從其女婿石敬瑭的勸告,決心謀反。
他南下據開封,西攻洛陽,而伶人出身的禁軍将領郭從謙乘機作亂,率兵攻入皇城,莊宗中流矢死。
既而嗣源進入洛陽,自稱監國。
劉後及莊宗諸幼子,均為嗣源所殺,繼岌則自殺于長安。
同年,嗣源即皇帝位,國号仍稱唐,改元天成,是為唐明宗。
明宗先世為胡人,姓氏不詳,名邈佶烈。
初以騎射事李克用,克用以為養子。
他即位後,首先革除莊宗秕政,務從節儉,并撤銷不少有名無實的機關。
他在位八年,兵革粗定,連年豐收,人民得到暫時的休息。
他在位期間的大事,是後蜀的建立。
前蜀既亡,莊宗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
知祥至蜀時,郭崇韬已死,魏王繼岌引軍東還。
不久明宗入立,知祥乃訓練甲兵,陰謀據蜀。
長興三年(932),知祥并吞東川,明宗無奈,于四年封他為蜀王,史稱後蜀。
既而明宗死,知祥乃于次年稱帝。
他于稱帝數月後死去,子昶嗣位,仍保持獨立。
明宗死,子從厚繼位,是為闵帝。
這時明宗的養子李從珂鎮鳳翔,女婿石敬瑭鎮河東,均擁重兵。
宰相朱弘昭、馮赟忌之,乃移敬瑭鎮成德,從珂鎮河東。
應順元年(934),從珂以“入清君側”為号召,率軍東進,沿途各地皆降。
闵帝出奔魏州,途中為石敬瑭所俘。
從珂入京師後,自即帝位,是為廢帝。
闵帝不久遇害,接着便是廢帝與石敬瑭的沖突。
(二)契丹的滅晉 後唐廢帝本姓王,與石敬瑭同為明宗的得力部将,但素不相得。
清泰三年(936),廢帝下令徙敬瑭為天平節度使(轄今山東西南部地),并命張敬達率軍促其赴任。
敬瑭幕僚桑維翰勸敬瑭發兵拒命,并建議乞援于契丹。
敬瑭從之,上表稱臣于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并請事以父禮,約定事捷之日,割盧龍節度使區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給契丹,契丹許之。
契丹自唐玄宗末年為安祿山所重創,至唐末,族衆複盛,當時契丹諸部并立,每部君長曰“大人”,最多時達二十七人。
諸部中以八部最強,相約共推一人為主,号令諸部,稱“八部大人”,任期三年。
當時唐帝國内部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