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五代與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亂,但河北藩鎮,尚可抵禦契丹,昭宗時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尤為契丹所畏忌。
其時契丹疊刺部長耶律阿保機有勇略,與李克用連結,于天祐二年(905)合兵擊敗仁恭。
四年(907),阿保機被推為八部大人。
同年,劉守光囚仁恭而繼其位。
守光為人殘虐,其轄區中的百姓,逃入契丹者甚多,契丹的實力益增。
其後阿保機盡殺諸部大人,成為契丹的永久領袖。
阿保機本與李克用約為兄弟,但不久背盟,轉而附梁,緻使克用含恨而殁。
其後李存勖攻劉守光,守光遣其參将韓延徽求援于契丹,延徽通文墨,且有智略,阿保機乃以之為謀主。
延徽教阿保機建築城郭,設立市裡,以居漢人;使其成立家室,墾殖荒田;于是漢人各安生業,對契丹日見親附。
梁末帝貞明二年(916),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自号天皇王,定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
他采用中國制度,設置百官,以延徽為宰相。
後唐莊宗以叔父之禮事之,但他仍入寇不已。
明宗天成元年(926),阿保機攻滅渤海國(唐武後時靺鞨人所建,據今松花江以南地),更名東丹,以其長子突欲鎮之,号人皇王。
這時契丹的版圖,東至遼東,西有陰山及河套之地。
同年,阿保機死,次子德光繼立,是為契丹太宗。
突欲憤而奔後唐,朝臣請立突欲為契丹王,以分化契丹,明宗不允,德光之勢遂固。
敬瑭叛變後,張敬達率兵圍攻晉陽,敬瑭大将劉知遠堅守不下。
耶律德光自率五萬騎入援,大敗後唐兵;敬達收餘衆走保晉安寨(今山西太原市南),契丹圍之。
德光于晉陽城南築壇,立敬瑭為皇帝,國号曰晉,改元天福,是為晉高祖。
并約定割十六州之地給契丹,十六州是:幽(大興區)、檀(密雲縣)、順(順義區)、儒(延慶縣)(以上在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河間市)、莫(任丘市)、涿(涿州市)、新(涿鹿縣)、妫(懷來縣)、武(宣化縣)、蔚(蔚縣)(以上在今河北省)、雲(大同縣)、應(應縣)、寰(朔州市東)、朔(朔州市)(以上在今山西省)。
此外營州(今河北遷安縣一帶)、平州(今河北盧龍縣),則在後唐時,已被契丹占去。
[參看趙鐵寒《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載《大陸雜志》十七卷十一期)]除了割地,晉室每年尚須輸帛三十萬匹于契丹。
十六州一部分是李國昌、克用父子發祥之地,一部分是莊宗苦戰所得的盧龍節度使轄區,在中國北方,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帶。
這地區自安史之亂起,相繼為胡化藩鎮和胡人王朝所割據,與中央隔離将近二百年。
當地的漢人,久已沾染濃厚的胡風,在精神上反與胡人接近,因此割讓手續,能夠順利完成。
這件事對後來的世局影響極大,北宋便因無法恢複燕雲,終緻遭受東北外族的侵逼,喪失了整個北方的土地。
張敬達困守晉安數月,為部下所殺,餘衆投降契丹。
晉高祖偕契丹兵自晉陽南下,後唐軍不戰自潰,禁軍将校都争迎新主,廢帝自焚而死。
高祖入洛陽後,諸鎮皆奉表歸命。
天福二年(937),晉自洛陽徙都開封。
次年,晉正式割十六州給契丹。
耶律德光于滅唐後,率兵北歸,晉高祖對契丹奉事惟謹,貢獻不絕,契丹小不如意,即遣使責讓。
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深以為恥,屢與契丹為敵。
天福七年(942),高祖遣軍擒斬重榮以謝,但契丹仍不諒解。
同年,高祖憂憤成疾而死。
高祖死後,朝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以敬瑭兄子齊王重貴嗣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縣),是為出帝。
景延廣也仇視契丹,出帝即位,他建議對契丹稱孫而不稱臣,出帝從之。
契丹怒欲入寇,出帝乃還都開封。
開運元年(944),契丹南侵,攻陷貝州(今河北清河縣),晉軍迎戰,連破之于馬家口(今山東東平縣西北)等地,契丹退兵。
次年,晉派杜重威督軍北上伐契丹,耶律德光聞訊後,率八萬騎南下迎戰,又被晉軍大敗于白溝(在今河北定興縣、高碑店市境),狼狽逃回。
出帝自白溝大捷後,驕侈日甚,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日壞。
開運三年(946),晉再以杜重威督軍北伐,耶律德光也率軍南下,進至恒州(今河北正定縣),與晉軍夾滹沱河相持。
這時杜重威已萌異志,暗中通款于契丹,想效石敬瑭故事。
德光假意應允,重威乃率軍二十萬投降,并随契丹南下,直逼開封,出帝投降。
次年,德光建國号曰大遼(一說契丹于晉天福三年改稱大遼),[參看《遼史》卷四《太宗本紀》;《新五代史》卷七二《契丹傳》]并把晉并入大遼,于是晉亡。
(三)漢周的代興 耶律德光滅晉後,入居晉宮,他改服中國衣冠,并保存舊有的制度,以收漢人之望。
但不久原形畢露,廣受四方貢獻,縱酒作樂。
他仍依照契丹人的辦法,不為部衆籌備軍食,而縱他們四出剽掠,謂之“打草谷”。
東西兩京(洛陽、開封)及其附近數百裡之地,财畜一空;人民死亡流徙的,更不可勝計。
由是内外怨憤,都想起而逐之。
當時各地藩鎮,大都上表稱臣,惟彰義節度使史匡威據泾州(今甘肅泾川縣),不受遼命;雄武節度使何重建,則以秦、成、階三州(今甘肅省東南部地),投降後蜀。
既而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舉兵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市),鄰近州鎮,群起響應。
而東方盜匪大起,攻陷數州。
德光深感漢人難制,又因天氣漸熱,決意北歸。
他在開封居住凡三個月,臨行以蕭翰(德光母述律太後兄子)為宣武節度使,留守開封,然後驅掠晉諸司吏卒數千人及府庫珍寶北行,所過城邑,皆為殘破。
德光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縣北),死于栾城附近的殺胡林。
其兄子兀欲嗣位,是為遼世宗。
劉知遠本沙陀部人,初為石敬瑭親将,敬瑭稱帝後,以他鎮守河東。
遼攻晉時,他困守晉陽,并未出師邀擊,遼既滅晉,知遠奉表稱臣,但意存觀望,耶律德光甚恨之。
他的将佐都勸他稱帝以号令四方,于是知遠即帝位,但仍用晉天福年号。
遼主北歸後,知遠以其弟崇留守晉陽,親自率兵南下。
蕭翰以知遠将至,也想北返,乃劫後唐宗室李從益(明宗子)稱帝于開封,然後北去。
知遠先至洛陽,遣使殺李從益,繼至開封,諸鎮相繼款附。
知遠遂改國号為漢,是為漢高祖。
杜重威自降遼後,遼主以之鎮邺都,至此知遠命重威移鎮他地,他拒不從命,知遠親征平之,中原大緻底定。
其後不久,知遠死,大臣郭威、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奉知遠子承祐嗣位,是為隐帝。
隐帝即位之初,諸大臣頗為盡職,國家粗安。
但王章掌财政,聚斂刻急,甚招民怨。
隐帝漸長,左右嬖幸用事,楊邠等屢加裁抑,因而隐帝對諸人漸生惡感,乃于乾祐三年(950)殺史、楊、王三人,并滅其族。
這時郭威任邺都留守,家屬留在京師,也全部被害。
隐帝并密诏邺中諸将以圖郭威,事洩,威乃決心反叛。
他留養子榮鎮邺,自率大軍南下,軍至封邱(今河南封丘縣),隐帝親自督軍迎戰,結果失敗,為亂兵所殺。
郭威入京師,晉谒太後,請立徐州節度使劉赟(崇子,知遠侄)為帝,并遣太師馮道赴徐州(今江蘇徐州市)迎接。
赟未至京師前,暫由太後臨朝。
但郭威部下将士,因曾屠陷京城,對劉赟的嗣立,甚懷疑懼。
這時恰值遼人入寇,太後命郭威率師出禦。
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将士嘩變,擁郭威為帝,并裂黃旗被威體,權充禦服,然後回軍南行。
大軍至開封,太後下诏,廢劉赟為湘陰公,以郭威為監國。
次年(951)初,郭威稱帝,國号曰周,是為後周太祖,并改元廣順。
于是漢亡,劉赟也不久遇害。
威,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縣)人,出身募兵。
自後唐莊宗以來,沙陀種人據中國帝位凡二十八年,至此複歸漢人。
劉崇在晉陽,聞郭威自立,乃以河東十二州之地獨立,即皇帝位,仍以漢為國号,史稱“北漢”,以别于嶺南的“南漢”。
崇并依遼人為援,以叔父之禮事之。
劉崇雖據河東,建北漢以與周抗,但不過困守一隅,僅延劉氏數十年之祀。
自此以後,中原帝位,沙陀不能再行問津。
沙陀的衰微,主要由于實行“漢化”。
李克用鎮河東時,即開始沾染漢俗。
及莊宗滅梁,徙都洛陽,沙陀種人相率入居漢化中心的河南地區,展開大規模的漢化,愈演愈烈。
沙陀入中國後所以迅速漢化,原因不外五點:一、沙陀人數過少,因戰争頻繁而大肆擴軍,其軍隊吸收不少漢人。
二、沙陀所建的唐、晉、漢三朝,所采的制度全襲漢制,政府官員也多為漢人。
三、沙陀酋長多娶漢女為妻。
沙陀士衆之與漢人聯婚,雖史無明文,想亦為數不少。
四、沙陀酋長因受環境影響,也好尚漢化。
五、沙陀種人自相殘殺,其衆愈少,受漢化的感染也因而愈速。
漢化的結果,沙陀與漢人幾乎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郭威舉兵,沙陀無法團結抵抗,遂取漢的帝位如拾芥。
其時契丹疊刺部長耶律阿保機有勇略,與李克用連結,于天祐二年(905)合兵擊敗仁恭。
四年(907),阿保機被推為八部大人。
同年,劉守光囚仁恭而繼其位。
守光為人殘虐,其轄區中的百姓,逃入契丹者甚多,契丹的實力益增。
其後阿保機盡殺諸部大人,成為契丹的永久領袖。
阿保機本與李克用約為兄弟,但不久背盟,轉而附梁,緻使克用含恨而殁。
其後李存勖攻劉守光,守光遣其參将韓延徽求援于契丹,延徽通文墨,且有智略,阿保機乃以之為謀主。
延徽教阿保機建築城郭,設立市裡,以居漢人;使其成立家室,墾殖荒田;于是漢人各安生業,對契丹日見親附。
梁末帝貞明二年(916),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自号天皇王,定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
他采用中國制度,設置百官,以延徽為宰相。
後唐莊宗以叔父之禮事之,但他仍入寇不已。
明宗天成元年(926),阿保機攻滅渤海國(唐武後時靺鞨人所建,據今松花江以南地),更名東丹,以其長子突欲鎮之,号人皇王。
這時契丹的版圖,東至遼東,西有陰山及河套之地。
同年,阿保機死,次子德光繼立,是為契丹太宗。
突欲憤而奔後唐,朝臣請立突欲為契丹王,以分化契丹,明宗不允,德光之勢遂固。
敬瑭叛變後,張敬達率兵圍攻晉陽,敬瑭大将劉知遠堅守不下。
耶律德光自率五萬騎入援,大敗後唐兵;敬達收餘衆走保晉安寨(今山西太原市南),契丹圍之。
德光于晉陽城南築壇,立敬瑭為皇帝,國号曰晉,改元天福,是為晉高祖。
并約定割十六州之地給契丹,十六州是:幽(大興區)、檀(密雲縣)、順(順義區)、儒(延慶縣)(以上在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河間市)、莫(任丘市)、涿(涿州市)、新(涿鹿縣)、妫(懷來縣)、武(宣化縣)、蔚(蔚縣)(以上在今河北省)、雲(大同縣)、應(應縣)、寰(朔州市東)、朔(朔州市)(以上在今山西省)。
此外營州(今河北遷安縣一帶)、平州(今河北盧龍縣),則在後唐時,已被契丹占去。
[參看趙鐵寒《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載《大陸雜志》十七卷十一期)]除了割地,晉室每年尚須輸帛三十萬匹于契丹。
十六州一部分是李國昌、克用父子發祥之地,一部分是莊宗苦戰所得的盧龍節度使轄區,在中國北方,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帶。
這地區自安史之亂起,相繼為胡化藩鎮和胡人王朝所割據,與中央隔離将近二百年。
當地的漢人,久已沾染濃厚的胡風,在精神上反與胡人接近,因此割讓手續,能夠順利完成。
這件事對後來的世局影響極大,北宋便因無法恢複燕雲,終緻遭受東北外族的侵逼,喪失了整個北方的土地。
張敬達困守晉安數月,為部下所殺,餘衆投降契丹。
晉高祖偕契丹兵自晉陽南下,後唐軍不戰自潰,禁軍将校都争迎新主,廢帝自焚而死。
高祖入洛陽後,諸鎮皆奉表歸命。
天福二年(937),晉自洛陽徙都開封。
次年,晉正式割十六州給契丹。
耶律德光于滅唐後,率兵北歸,晉高祖對契丹奉事惟謹,貢獻不絕,契丹小不如意,即遣使責讓。
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深以為恥,屢與契丹為敵。
天福七年(942),高祖遣軍擒斬重榮以謝,但契丹仍不諒解。
同年,高祖憂憤成疾而死。
高祖死後,朝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以敬瑭兄子齊王重貴嗣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縣),是為出帝。
景延廣也仇視契丹,出帝即位,他建議對契丹稱孫而不稱臣,出帝從之。
契丹怒欲入寇,出帝乃還都開封。
開運元年(944),契丹南侵,攻陷貝州(今河北清河縣),晉軍迎戰,連破之于馬家口(今山東東平縣西北)等地,契丹退兵。
次年,晉派杜重威督軍北上伐契丹,耶律德光聞訊後,率八萬騎南下迎戰,又被晉軍大敗于白溝(在今河北定興縣、高碑店市境),狼狽逃回。
出帝自白溝大捷後,驕侈日甚,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日壞。
開運三年(946),晉再以杜重威督軍北伐,耶律德光也率軍南下,進至恒州(今河北正定縣),與晉軍夾滹沱河相持。
這時杜重威已萌異志,暗中通款于契丹,想效石敬瑭故事。
德光假意應允,重威乃率軍二十萬投降,并随契丹南下,直逼開封,出帝投降。
次年,德光建國号曰大遼(一說契丹于晉天福三年改稱大遼),[參看《遼史》卷四《太宗本紀》;《新五代史》卷七二《契丹傳》]并把晉并入大遼,于是晉亡。
(三)漢周的代興 耶律德光滅晉後,入居晉宮,他改服中國衣冠,并保存舊有的制度,以收漢人之望。
但不久原形畢露,廣受四方貢獻,縱酒作樂。
他仍依照契丹人的辦法,不為部衆籌備軍食,而縱他們四出剽掠,謂之“打草谷”。
東西兩京(洛陽、開封)及其附近數百裡之地,财畜一空;人民死亡流徙的,更不可勝計。
由是内外怨憤,都想起而逐之。
當時各地藩鎮,大都上表稱臣,惟彰義節度使史匡威據泾州(今甘肅泾川縣),不受遼命;雄武節度使何重建,則以秦、成、階三州(今甘肅省東南部地),投降後蜀。
既而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舉兵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市),鄰近州鎮,群起響應。
而東方盜匪大起,攻陷數州。
德光深感漢人難制,又因天氣漸熱,決意北歸。
他在開封居住凡三個月,臨行以蕭翰(德光母述律太後兄子)為宣武節度使,留守開封,然後驅掠晉諸司吏卒數千人及府庫珍寶北行,所過城邑,皆為殘破。
德光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縣北),死于栾城附近的殺胡林。
其兄子兀欲嗣位,是為遼世宗。
劉知遠本沙陀部人,初為石敬瑭親将,敬瑭稱帝後,以他鎮守河東。
遼攻晉時,他困守晉陽,并未出師邀擊,遼既滅晉,知遠奉表稱臣,但意存觀望,耶律德光甚恨之。
他的将佐都勸他稱帝以号令四方,于是知遠即帝位,但仍用晉天福年号。
遼主北歸後,知遠以其弟崇留守晉陽,親自率兵南下。
蕭翰以知遠将至,也想北返,乃劫後唐宗室李從益(明宗子)稱帝于開封,然後北去。
知遠先至洛陽,遣使殺李從益,繼至開封,諸鎮相繼款附。
知遠遂改國号為漢,是為漢高祖。
杜重威自降遼後,遼主以之鎮邺都,至此知遠命重威移鎮他地,他拒不從命,知遠親征平之,中原大緻底定。
其後不久,知遠死,大臣郭威、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奉知遠子承祐嗣位,是為隐帝。
隐帝即位之初,諸大臣頗為盡職,國家粗安。
但王章掌财政,聚斂刻急,甚招民怨。
隐帝漸長,左右嬖幸用事,楊邠等屢加裁抑,因而隐帝對諸人漸生惡感,乃于乾祐三年(950)殺史、楊、王三人,并滅其族。
這時郭威任邺都留守,家屬留在京師,也全部被害。
隐帝并密诏邺中諸将以圖郭威,事洩,威乃決心反叛。
他留養子榮鎮邺,自率大軍南下,軍至封邱(今河南封丘縣),隐帝親自督軍迎戰,結果失敗,為亂兵所殺。
郭威入京師,晉谒太後,請立徐州節度使劉赟(崇子,知遠侄)為帝,并遣太師馮道赴徐州(今江蘇徐州市)迎接。
赟未至京師前,暫由太後臨朝。
但郭威部下将士,因曾屠陷京城,對劉赟的嗣立,甚懷疑懼。
這時恰值遼人入寇,太後命郭威率師出禦。
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将士嘩變,擁郭威為帝,并裂黃旗被威體,權充禦服,然後回軍南行。
大軍至開封,太後下诏,廢劉赟為湘陰公,以郭威為監國。
次年(951)初,郭威稱帝,國号曰周,是為後周太祖,并改元廣順。
于是漢亡,劉赟也不久遇害。
威,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縣)人,出身募兵。
自後唐莊宗以來,沙陀種人據中國帝位凡二十八年,至此複歸漢人。
劉崇在晉陽,聞郭威自立,乃以河東十二州之地獨立,即皇帝位,仍以漢為國号,史稱“北漢”,以别于嶺南的“南漢”。
崇并依遼人為援,以叔父之禮事之。
劉崇雖據河東,建北漢以與周抗,但不過困守一隅,僅延劉氏數十年之祀。
自此以後,中原帝位,沙陀不能再行問津。
沙陀的衰微,主要由于實行“漢化”。
李克用鎮河東時,即開始沾染漢俗。
及莊宗滅梁,徙都洛陽,沙陀種人相率入居漢化中心的河南地區,展開大規模的漢化,愈演愈烈。
沙陀入中國後所以迅速漢化,原因不外五點:一、沙陀人數過少,因戰争頻繁而大肆擴軍,其軍隊吸收不少漢人。
二、沙陀所建的唐、晉、漢三朝,所采的制度全襲漢制,政府官員也多為漢人。
三、沙陀酋長多娶漢女為妻。
沙陀士衆之與漢人聯婚,雖史無明文,想亦為數不少。
四、沙陀酋長因受環境影響,也好尚漢化。
五、沙陀種人自相殘殺,其衆愈少,受漢化的感染也因而愈速。
漢化的結果,沙陀與漢人幾乎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郭威舉兵,沙陀無法團結抵抗,遂取漢的帝位如拾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