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五代與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到宋,沙陀可以說完全同化于中國。
[參看拙著《沙陀的漢化》(載《華岡學報》第二期)] 周太祖對政治頗有改善,曾減除前代若幹苛法。
晉漢時,刑法極為嚴酷,例如晉法奸有夫婦人,無論強和,男女均處死;漢法竊盜一錢以上者皆死;此外罪非反逆,往往誅及親族,籍沒财産。
太祖即位後,首革其弊,規定犯盜竊及奸淫罪者,全依晉天福元年以前的刑律處分;罪人非反逆,不得族誅籍沒。
他勵行節儉,四方貢獻的珍食美物,均予罷除。
但當時國内尚不安定,劉赟被殺後,其部将鞏廷美等拒守徐州,周遣兵平之。
泰甯節度使(治兖州,今山東兖州市西)慕容彥超,因曾與太祖作戰,心懷疑懼,亦圖謀叛變,并召北漢、契丹及南唐入侵,均為周人擊退。
廣順二年(952),太祖親征彥超,平之。
廣順四年(954),太祖死,養子榮即位,是為世宗,并改元顯德。
世宗本姓柴,太祖内侄,漢隐帝誅楊邠諸人時,太祖的幾個兒子都在京師被殺,隻有他跟随在邺。
太祖稱帝,封他為晉王,至此乃繼承帝位。
世宗為人英武,在位雖僅數年,但文治武功,都很可觀,為宋朝奠定了統一基礎和建國規模。
(四)周世宗的恢複 周太祖即死,北漢主劉崇想乘機南下,乃求助于遼,遼主派大将楊兖率萬騎助之。
崇自将三萬人。
南趨潞州,周昭義節度使李筠迎戰而敗。
這時周新遭大喪,又有強敵壓境,因而中外洶懼。
世宗毅然下诏親征,率諸軍自開封出發,兼程而進,大敗北漢軍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市)以南的巴公原。
漢主僅以百餘騎逃回晉陽,楊衮不敢救,全軍而退。
此役世宗并斬臨陣後退的禁軍将校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軍紀大整。
五代時期的中央禁軍,可以說是政治上的一個毒瘤。
這支禁軍的原始組織,本是朱全忠時代的宣武鎮軍,其後各朝加以補充,但素質甚差,士卒老弱相半,良莠不分,且軍紀敗壞,動辄倒戈,每一朝代的變亂傾覆,大半由他們造成。
世宗于高平之役後,即大加簡校禁軍,斥去羸弱;并下诏全國,召募壯士,以充禁旅。
于是中央軍力,精強無比。
此外,世宗對政治也加意整頓。
五代的政治,可以說是徹底的武人政治,中央政府,上至皇帝,下至将相大臣,率多武人出身,地方政府首長,更幾乎全是武人,整個五代,文人曾任節度使的,隻有趙鳳、馮道、桑維翰等數人。
當時中央威令不行,藩鎮跋扈,藩帥的貪殘,有時更甚于盜賊。
同時武人恃權任氣,往往淩辱文人,甚至非理殺害。
到世宗,才開始重視文人,他可以說是五代惟一有計劃的消滅武人政治的君主。
他延聘不少儒學之士,考察制度,訂正禮樂刑法,這些都不是五代的其他君主所能夢見的。
世宗既敗北漢,頗有統一之志。
這時周以外的國家,北有北漢,南有後蜀、南平、南唐、吳越、南漢,共計六國,閩、楚則已先為南唐所滅。
顯德二年(955),他遣軍讨伐後蜀,蜀軍迎戰大敗,失掉今甘肅東南部和陝西西南部的秦、階、成、鳳四州。
顯德三年(956),世宗又親征南唐。
南唐的前身是吳,弘農王楊渥于梁開平二年(908)為部将徐溫所殺,溫繼立渥弟隆演,複稱吳王,大權遂操于溫。
吳自楊行密起,即一意保境安民,不以戰争為樂,徐溫也頗能遵循這個政策。
他最初屢與吳越交兵,至梁末帝貞明五年(919),雙方言和,休兵息民者二十餘年,因此江淮地區漸成為當時的樂土。
六年,隆演死,弟溥繼立。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徐溫死,養子知诰(原名李昪)繼專吳政。
同年,楊溥即皇帝位。
晉天福二年(937),徐知诰篡吳,國号曰唐,史稱南唐,并徙都于金陵(今南京)。
吳自楊行密據揚州,凡四十六年而亡。
四年(939),知诰複姓李名昪。
天福八年(943),李昪死,子璟嗣位。
這時南唐國力甚為充沛,而與它鄰近的閩楚二國,政亂勢衰,南唐乘機向外擴張,于晉開運二年(945)滅閩。
閩王王審知于後唐同光三年(925)死于福州,子延翰立。
次年,延翰為其弟延禀、延鈞所殺,延鈞繼立。
長興四年(933),延鈞即皇帝位,更名,國号大閩。
清泰二年(935),為臣下所害,子繼鵬即位,更名昶。
晉天福四年(939),昶又為其叔父延羲所殺。
延羲繼立,更名曦。
曦驕淫苛虐,與其弟建州剌史(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延政不合。
雙方治兵相攻,互有勝負。
八年(943),延政稱帝于建州,國号殷。
開運元年(944),曦為臣下所殺,國内大亂。
次年,延政改國号曰閩。
既而南唐來伐,圍建州數月,延政出降。
閩自王潮任福建觀察使,共曆五十三年而亡。
周廣順元年(951),南唐又滅楚。
楚王馬殷死于後唐長興元年(930),子希聲、希範相繼立。
希範時,拓地至今廣西東北部,國勢頗盛。
漢天福十二年,即947年,希範死,弟希廣立。
乾祐三年(950),希廣為其兄希萼所殺,希萼自立。
次年,希萼弟希崇囚希萼而繼其位,楚地大亂,南唐乘機進伐,希崇降。
其後不久,南漢取楚桂州(今廣西桂林市),盡有嶺南之地。
楚自馬殷據湖南,凡曆五十六年而亡。
李璟性柔和,擅文辭,但好佞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
他雖滅閩、楚,但不久大部喪失。
閩的泉(今福建晉江市)、漳(今福建龍溪縣)二州,為閩将留從效所據,福州為吳越所取;南唐所得者,僅建、镡、汀(今福建省西北部)數州而已。
湖南地則為故楚諸将所分割,最後定于周行逢,遙受周命。
璟仍思吞并中原,并約契丹、北漢以圖周。
顯德三年(956),世宗親伐南唐,交戰三年,盡取南唐江北之地。
五年(958),璟去帝号,奉周正朔,世宗始罷兵。
次年,南唐徙都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以避周逼。
世宗既服南唐,繼而北向伐遼。
當時遼穆宗璟(德光長子)在位,荒淫縱酒,政事不舉。
世宗于顯德六年(959)四月,下诏親征。
他親率步騎數萬,從滄州(今河北滄州市東南)直趨遼境,連下瀛、莫二州,瓦橋關(在今河北雄縣南易水上)以南之地,完全恢複,距離出師不過四十二天。
關南之地既定,世宗與諸将議取幽州。
正當出師之際,他突染重病,因此不得不停止前進,但周軍的前部已攻拔易州(今河北易縣,晉出帝開運二年失于契丹)。
世宗下令班師。
他返回開封後,立即死去,享年僅三十九歲。
世宗的死,不但使北伐大業為之停頓,他所遺留的龐大軍力也失去控馭。
結果又由禁軍發動政變,使他辛苦經營的國家,迅速易主。
三、五代十國的結束 (一)宋的代周 世宗死後,子宗訓嗣立,是為恭帝,年僅七歲。
顯德七年(960)初,鎮、定二州奏北漢引遼人入寇,周室命禁軍領袖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兵禦敵,慕容延钊以前軍先發。
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其父弘殷,少事越王王镕,後唐莊宗愛其勇,留典禁軍,其後曆晉、漢、周三代,均任禁軍将領。
世宗時,匡胤與其父分典禁軍。
世宗伐北漢、南唐及遼,匡胤均與其役。
至此,周室命其率師禦遼。
當時主少國疑,匡胤握兵權而得衆心,都下謠傳,出兵之日,将以“點檢作天子”。
因此士民恐怖,都作逃難計,内廷卻晏然不知。
次日,匡胤以大軍繼進,當晚至開封以北不遠的陳橋驿(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四十裡),兵士大噪,匡胤的弟弟匡義和掌書記趙普入帳報告,但匡胤已因酒醉入睡。
黎明,士衆逼匡胤升帳,一齊喊道:“諸将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匡胤未及回答,黃袍已加在他的身上,這比郭威倉卒裂黃旗被體的事,要從容得多了。
群衆擁立匡胤後,便簇擁着他還京師,将士聽從他的告谕,肅隊而入,他遣裨将潘美把這事通知宰相,這時早朝還未罷朝。
不久,翰林學士陶谷到達,從袖中取出一紙,那是已撰就的禅位诏書,周帝國就在這樣簡單的方式下,換了主人。
于是匡胤正式即皇帝位,改國号為宋,是為宋太祖,并改元建隆,周恭帝則被廢為鄭王,居于房州(今湖北竹山縣)。
這就是所謂“陳橋兵變”的經過,曆史上的“五代”時期,也随着這次兵變而告結束。
宋太祖趙匡胤,選自《乾隆年制曆代帝王像真迹》。
陳橋兵變顯然是一次有計劃的政變,絕不是突發事件。
舊史對這件事深加隐諱,以緻後世無法知其真相,但從當時的若幹迹象,可以看出不少的破綻。
至少有五點,足以說明這次事變是事先有準備的:(一)鎮、定奏遼人入寇,其進兵的情形,舊史全無記載,僅言遼人遁去。
當時周内部有事,遼人何以不戰而退?因此遼人入寇的事,可能是僞造的。
(二)匡胤出兵之際,都下即已謠傳“點檢作天子”。
當時又有軍校苗馴,自言見“日下複有一日”,可知京中人士對這次事變,已先有風聞;苗訓的話,也
[參看拙著《沙陀的漢化》(載《華岡學報》第二期)] 周太祖對政治頗有改善,曾減除前代若幹苛法。
晉漢時,刑法極為嚴酷,例如晉法奸有夫婦人,無論強和,男女均處死;漢法竊盜一錢以上者皆死;此外罪非反逆,往往誅及親族,籍沒财産。
太祖即位後,首革其弊,規定犯盜竊及奸淫罪者,全依晉天福元年以前的刑律處分;罪人非反逆,不得族誅籍沒。
他勵行節儉,四方貢獻的珍食美物,均予罷除。
但當時國内尚不安定,劉赟被殺後,其部将鞏廷美等拒守徐州,周遣兵平之。
泰甯節度使(治兖州,今山東兖州市西)慕容彥超,因曾與太祖作戰,心懷疑懼,亦圖謀叛變,并召北漢、契丹及南唐入侵,均為周人擊退。
廣順二年(952),太祖親征彥超,平之。
廣順四年(954),太祖死,養子榮即位,是為世宗,并改元顯德。
世宗本姓柴,太祖内侄,漢隐帝誅楊邠諸人時,太祖的幾個兒子都在京師被殺,隻有他跟随在邺。
太祖稱帝,封他為晉王,至此乃繼承帝位。
世宗為人英武,在位雖僅數年,但文治武功,都很可觀,為宋朝奠定了統一基礎和建國規模。
(四)周世宗的恢複 周太祖即死,北漢主劉崇想乘機南下,乃求助于遼,遼主派大将楊兖率萬騎助之。
崇自将三萬人。
南趨潞州,周昭義節度使李筠迎戰而敗。
這時周新遭大喪,又有強敵壓境,因而中外洶懼。
世宗毅然下诏親征,率諸軍自開封出發,兼程而進,大敗北漢軍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市)以南的巴公原。
漢主僅以百餘騎逃回晉陽,楊衮不敢救,全軍而退。
此役世宗并斬臨陣後退的禁軍将校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軍紀大整。
五代時期的中央禁軍,可以說是政治上的一個毒瘤。
這支禁軍的原始組織,本是朱全忠時代的宣武鎮軍,其後各朝加以補充,但素質甚差,士卒老弱相半,良莠不分,且軍紀敗壞,動辄倒戈,每一朝代的變亂傾覆,大半由他們造成。
世宗于高平之役後,即大加簡校禁軍,斥去羸弱;并下诏全國,召募壯士,以充禁旅。
于是中央軍力,精強無比。
此外,世宗對政治也加意整頓。
五代的政治,可以說是徹底的武人政治,中央政府,上至皇帝,下至将相大臣,率多武人出身,地方政府首長,更幾乎全是武人,整個五代,文人曾任節度使的,隻有趙鳳、馮道、桑維翰等數人。
當時中央威令不行,藩鎮跋扈,藩帥的貪殘,有時更甚于盜賊。
同時武人恃權任氣,往往淩辱文人,甚至非理殺害。
到世宗,才開始重視文人,他可以說是五代惟一有計劃的消滅武人政治的君主。
他延聘不少儒學之士,考察制度,訂正禮樂刑法,這些都不是五代的其他君主所能夢見的。
世宗既敗北漢,頗有統一之志。
這時周以外的國家,北有北漢,南有後蜀、南平、南唐、吳越、南漢,共計六國,閩、楚則已先為南唐所滅。
顯德二年(955),他遣軍讨伐後蜀,蜀軍迎戰大敗,失掉今甘肅東南部和陝西西南部的秦、階、成、鳳四州。
顯德三年(956),世宗又親征南唐。
南唐的前身是吳,弘農王楊渥于梁開平二年(908)為部将徐溫所殺,溫繼立渥弟隆演,複稱吳王,大權遂操于溫。
吳自楊行密起,即一意保境安民,不以戰争為樂,徐溫也頗能遵循這個政策。
他最初屢與吳越交兵,至梁末帝貞明五年(919),雙方言和,休兵息民者二十餘年,因此江淮地區漸成為當時的樂土。
六年,隆演死,弟溥繼立。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徐溫死,養子知诰(原名李昪)繼專吳政。
同年,楊溥即皇帝位。
晉天福二年(937),徐知诰篡吳,國号曰唐,史稱南唐,并徙都于金陵(今南京)。
吳自楊行密據揚州,凡四十六年而亡。
四年(939),知诰複姓李名昪。
天福八年(943),李昪死,子璟嗣位。
這時南唐國力甚為充沛,而與它鄰近的閩楚二國,政亂勢衰,南唐乘機向外擴張,于晉開運二年(945)滅閩。
閩王王審知于後唐同光三年(925)死于福州,子延翰立。
次年,延翰為其弟延禀、延鈞所殺,延鈞繼立。
長興四年(933),延鈞即皇帝位,更名,國号大閩。
清泰二年(935),為臣下所害,子繼鵬即位,更名昶。
晉天福四年(939),昶又為其叔父延羲所殺。
延羲繼立,更名曦。
曦驕淫苛虐,與其弟建州剌史(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延政不合。
雙方治兵相攻,互有勝負。
八年(943),延政稱帝于建州,國号殷。
開運元年(944),曦為臣下所殺,國内大亂。
次年,延政改國号曰閩。
既而南唐來伐,圍建州數月,延政出降。
閩自王潮任福建觀察使,共曆五十三年而亡。
周廣順元年(951),南唐又滅楚。
楚王馬殷死于後唐長興元年(930),子希聲、希範相繼立。
希範時,拓地至今廣西東北部,國勢頗盛。
漢天福十二年,即947年,希範死,弟希廣立。
乾祐三年(950),希廣為其兄希萼所殺,希萼自立。
次年,希萼弟希崇囚希萼而繼其位,楚地大亂,南唐乘機進伐,希崇降。
其後不久,南漢取楚桂州(今廣西桂林市),盡有嶺南之地。
楚自馬殷據湖南,凡曆五十六年而亡。
李璟性柔和,擅文辭,但好佞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
他雖滅閩、楚,但不久大部喪失。
閩的泉(今福建晉江市)、漳(今福建龍溪縣)二州,為閩将留從效所據,福州為吳越所取;南唐所得者,僅建、镡、汀(今福建省西北部)數州而已。
湖南地則為故楚諸将所分割,最後定于周行逢,遙受周命。
璟仍思吞并中原,并約契丹、北漢以圖周。
顯德三年(956),世宗親伐南唐,交戰三年,盡取南唐江北之地。
五年(958),璟去帝号,奉周正朔,世宗始罷兵。
次年,南唐徙都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以避周逼。
世宗既服南唐,繼而北向伐遼。
當時遼穆宗璟(德光長子)在位,荒淫縱酒,政事不舉。
世宗于顯德六年(959)四月,下诏親征。
他親率步騎數萬,從滄州(今河北滄州市東南)直趨遼境,連下瀛、莫二州,瓦橋關(在今河北雄縣南易水上)以南之地,完全恢複,距離出師不過四十二天。
關南之地既定,世宗與諸将議取幽州。
正當出師之際,他突染重病,因此不得不停止前進,但周軍的前部已攻拔易州(今河北易縣,晉出帝開運二年失于契丹)。
世宗下令班師。
他返回開封後,立即死去,享年僅三十九歲。
世宗的死,不但使北伐大業為之停頓,他所遺留的龐大軍力也失去控馭。
結果又由禁軍發動政變,使他辛苦經營的國家,迅速易主。
三、五代十國的結束 (一)宋的代周 世宗死後,子宗訓嗣立,是為恭帝,年僅七歲。
顯德七年(960)初,鎮、定二州奏北漢引遼人入寇,周室命禁軍領袖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兵禦敵,慕容延钊以前軍先發。
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其父弘殷,少事越王王镕,後唐莊宗愛其勇,留典禁軍,其後曆晉、漢、周三代,均任禁軍将領。
世宗時,匡胤與其父分典禁軍。
世宗伐北漢、南唐及遼,匡胤均與其役。
至此,周室命其率師禦遼。
當時主少國疑,匡胤握兵權而得衆心,都下謠傳,出兵之日,将以“點檢作天子”。
因此士民恐怖,都作逃難計,内廷卻晏然不知。
次日,匡胤以大軍繼進,當晚至開封以北不遠的陳橋驿(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四十裡),兵士大噪,匡胤的弟弟匡義和掌書記趙普入帳報告,但匡胤已因酒醉入睡。
黎明,士衆逼匡胤升帳,一齊喊道:“諸将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匡胤未及回答,黃袍已加在他的身上,這比郭威倉卒裂黃旗被體的事,要從容得多了。
群衆擁立匡胤後,便簇擁着他還京師,将士聽從他的告谕,肅隊而入,他遣裨将潘美把這事通知宰相,這時早朝還未罷朝。
不久,翰林學士陶谷到達,從袖中取出一紙,那是已撰就的禅位诏書,周帝國就在這樣簡單的方式下,換了主人。
于是匡胤正式即皇帝位,改國号為宋,是為宋太祖,并改元建隆,周恭帝則被廢為鄭王,居于房州(今湖北竹山縣)。
這就是所謂“陳橋兵變”的經過,曆史上的“五代”時期,也随着這次兵變而告結束。
宋太祖趙匡胤,選自《乾隆年制曆代帝王像真迹》。
陳橋兵變顯然是一次有計劃的政變,絕不是突發事件。
舊史對這件事深加隐諱,以緻後世無法知其真相,但從當時的若幹迹象,可以看出不少的破綻。
至少有五點,足以說明這次事變是事先有準備的:(一)鎮、定奏遼人入寇,其進兵的情形,舊史全無記載,僅言遼人遁去。
當時周内部有事,遼人何以不戰而退?因此遼人入寇的事,可能是僞造的。
(二)匡胤出兵之際,都下即已謠傳“點檢作天子”。
當時又有軍校苗馴,自言見“日下複有一日”,可知京中人士對這次事變,已先有風聞;苗訓的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