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五代與十國
關燈
小
中
大
可能是受人指使而說的。
(三)兵變之時,秩序井然;而倉卒之間,黃袍從哪裡得來?若非事先有備,臨時恐怕無法辦到。
(四)匡胤母杜氏聽說匡胤篡周,曾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可知匡胤對自立的事,蓄意已久。
(五)匡胤在赴陳橋之前,曾焚毀一批文書,自然有其重大的意圖。
至于匡胤所以能操縱禁軍,也有其特殊的原因:一因匡胤父弘殷久掌禁軍,匡胤的部屬,多是其父舊日的袍澤,彼此之間已有多年的情感。
二因匡胤與禁軍将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為兄弟,當時稱為“義社十兄弟”,這個小組織便是匡胤發動政變一大助力。
但禁軍中仍有非匡胤派的将領,如韓通、李重進等人,他們的位望都在匡胤之上,又與匡胤不甚相得。
韓通于兵變時,謀率衆抵抗,為匡胤部下所殺。
李重進時鎮揚州,于匡胤稱帝後,請求入朝,匡胤拒之,重進因而謀叛,終為匡胤消滅。
[參看蔣複璁《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讨》(載《大陸雜志》九卷七期)] 禁軍是匡胤的政治資本,但他也怕禁軍再為别人利用,因此他即位之初,便整頓禁軍,先消滅禁軍中的異己将領,繼而解除義社兄弟們的兵權。
此外,五代的禁軍将校多兼領方鎮,重要的方鎮又皆典禁旅,内外相連,時生事端。
這種慣例,不久也被匡胤廢除。
總之,匡胤時禁軍的危險性,已較前大減,黃袍加身的事,不再出現于宋代的曆史上。
匡胤即位之初,各地的割據勢力還有六處,換句話說,十國之中,還有六國存在。
在北方的有北漢,南方則有後蜀、南唐、吳越、南漢和南平。
當時南唐衰微,統一的形勢已大緻成立,但終匡胤之世,隻讨平四國,統一的大業,要待他的弟弟匡義(即宋太宗)去完成。
(二)宋的統一 宋太祖時,先後讨滅南平、後蜀、南漢、南唐。
到太宗,吳越和北漢歸順,全國統一。
現在依照這個順序,說明這些國家滅亡的經過。
北宋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作戰經過示意圖。
乾德元年(963)正月,北宋以幫助武平平亂為名,從東京出兵南下,借道南平,趁南平出城勞軍之際,襲占江陵,南平被迫投降。
這時武平内亂已平,但宋軍仍分兩路南下,分攻嶽州、朗州,三月陷朗州,武平滅亡。
南平、武平既滅,後蜀東、北兩面處在北宋的瞰制之下。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北宋兩路伐蜀:北路王全斌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劉光義出歸州,溯長江西上。
北路連克蜀興州、西縣、劍州等地,次年正月抵達成都,接着,東路軍也順利到達,蜀主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開寶三年(970)九月,北宋命潘美自道州南下,從中部突入南漢,月底克賀州。
揚言要沿賀水順流而下,直取興王府,主力卻向西展開,十月克富州,轉向北,克桂州、昭州。
十二月,克昭州後東進攻,陷廣州北大門韶州。
次年正月,又克英州、雄州,迫使南漢主力投降。
二月,攻克興王府,南漢主劉出降,南漢滅亡。
南平的創建者高季昌,梁時任荊南節度使,封渤海王。
後唐同光三年(925),莊宗封他為南平王,大緻轄今湖北省西部地。
其後季昌與後唐有隙,乃稱臣于吳,吳封他為秦王。
他死于天成三年(928),子從誨嗣立,向後唐謝罪,複封為南平王。
及至南漢、閩、後蜀諸國稱帝,從誨所向稱臣,以邀賞賜,諸國稱之為“高賴子”。
漢乾祐元年(948),從誨死,子保融立。
宋建隆元年(960),保融死,弟保勖立。
三年(962),保勖死,保融子繼沖立。
同年,周行逢死,湖南亂。
乾德元年(963),宋師伐湖南,假道南平。
宋師于過境時據江陵,繼沖投降,南平共曆五十七年而亡。
同年,湖南亦平。
後蜀主孟昶晚年性喜奢侈,政治不修。
宋師既定南平,他聯絡北漢,相約出兵拒宋。
乾德三年(965),太祖遣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今陝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兩面同時進攻,蜀兵所在奔潰。
結果孟昶投降,離宋出兵不過六十六日。
後蜀自孟知祥鎮蜀,至昶投降,共曆三十四年而亡。
南漢主劉,于梁末帝時稱帝,他為人殘酷奢侈,親信宦官,以緻政事不舉。
晉天福七年(942),死,子玢立。
次年,為弟晟所害。
晟繼位,恐衆不服,嚴刑立威,于是政治益壞。
周顯德五年(958),晟死,子繼位,委政于宦官,日事淫樂。
太祖命南唐主李煜作書,谕其稱臣,不從。
開寶三年(970),宋遣潘美伐之。
次年,降。
南漢自劉隐鎮廣州,凡曆六十七年而亡。
南唐主李璟,死于太祖建隆二年(961),子煜嗣位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他是詞壇聖手,但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
他雖然日以國蹙為憂,但他所能做的,隻是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而已。
開寶七年(974),太祖召煜入朝,煜稱疾不行。
次年,宋派曹彬南伐,煜降。
南唐自李昪篡吳,共曆三十九年而亡。
北宋五路出師,滅南唐示意圖。
宋滅南漢後,不僅擁有長江上、中遊和下遊江北地區,又占領珠江下遊地區。
這使立國于金陵的南唐,失去了長江天險,在戰略上處于宋的三面包圍之中。
開寶七年(974)十月,宋軍兵分五路:曹彬率荊湖水軍自荊南順流而下,攻取池州以東長江南岸各要點;潘美軍出東京南下後,集結于和州,自和州、采石渡江,會合曹彬東下直取金陵;京師水軍自汴水,取道揚州入長江,會合吳越軍攻取潤州,爾後進攻金陵;錢俶軍從東面攻取常州,配合水軍奪取潤州,會攻金陵;王明軍自黃州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唐軍赴援。
各路進展順利,于次年正月十七日,開始攻打金陵。
爾後,采取圍城打援的戰略方針,大破南唐主力。
十一月二十七日,南唐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吳越王錢镠,自受梁封,其勢甚盛。
他曾遣使冊封新羅、渤海等國王,海中諸國都奉他為君長。
他死于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子元瓘、孫佐以次繼立。
錢佐并曾乘閩王氏之亂,攻取福州。
但其國賦稅苛雜,民不堪苦。
漢天福十二年(947),佐死,弟倧立。
同年,倧為其将胡進恩等所廢,弟俶立。
宋興,俶對宋室非常恭順,因此太祖并沒有奪取他的土地。
直到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才納土歸國。
吳越自錢镠據兩浙,共曆八十六年而亡。
同年,泉、漳二州也歸附宋,泉、漳的割據者留從效死于建隆末,其牙将陳洪進繼之,雖受宋封拜,但割據如故。
及吳越亡,洪進亦獻地來歸。
宋滅北漢示意圖。
興國三年(978),北宋完成南方的統一,便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和收複燕雲十六州。
次年初,北宋皇帝趙光義親率大軍從東京出發,二月抵達德清,分部将解晖向西北攻隆州,自率主力北進。
三月初,進至鎮州,加派兵力進攻隆州,又分兵攻盂縣、沁州、汾州、岚州,以牽制這些地區兵力,不使援北漢都城太原。
三月中旬,遼分東、北兩路軍南下赴援。
遼東路軍在石嶺關遭宋軍伏擊,大敗北返,北路見勢不利,被迫收軍,至此北漢援軍斷絕。
四月,宋軍攻取盂縣、隆州、岚州等地後,圍攻太原,宋主力也越太行山西進,與其他宋軍合攻太原。
五月初,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北漢滅亡。
北漢主劉崇(後改名旻)自被周世宗大敗于高平,憂悶成疾,于顯德二年(955)死,子承鈞繼位。
承鈞仍父事遼,但行事多不相告,遼人恨之,不予援助,承鈞遂無力南侵。
宋興,承鈞曾遣諜者至宋,訴說不得已自立的原因。
太祖甚表同情,因此終承鈞之世,未大用兵。
開寶元年(968),承鈞死,養子繼恩立。
同年,繼恩為部下所殺,承鈞的另一養子繼元立。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師伐之,繼元降。
北漢自周初建國,共曆二十九年而亡。
宋太宗統一之初,全國人口約有三百七十九萬餘戶,不但較之盛唐時代的人口數目,遠有不及,即較唐後期的文宗、武宗時代,亦有遜色。
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全國有九百六十餘萬戶。
安史亂後,人口銳減,但憲宗以後,又日見上升。
文宗開成四年(839),全國有四百九十九萬餘戶。
至唐末,戰亂蜂起,人口又減。
到宋朝再度統一,上距開成一百四十年,而人口減少達一百二十萬戶,可以想見唐末五代戰亂的劇烈和民生的痛苦。
至于人口的分布,則以南方地區較密。
五代十國末期,周和北漢的人口,總共不過一百萬戶,南方諸國,則多至二百七十餘萬戶。
南方國家人口最多的為南唐,有戶六十五萬餘;其次為吳越,有戶五十五萬餘;再次為後蜀,有戶五十三萬餘。
三國的人口總和,将及當時全中國總人口的一半,這一點又可作為南方人文經濟比較發達的一個明證。
[唐及五代的人口數目,見《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卷十七下《文宗紀下》;《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
]
(三)兵變之時,秩序井然;而倉卒之間,黃袍從哪裡得來?若非事先有備,臨時恐怕無法辦到。
(四)匡胤母杜氏聽說匡胤篡周,曾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可知匡胤對自立的事,蓄意已久。
(五)匡胤在赴陳橋之前,曾焚毀一批文書,自然有其重大的意圖。
至于匡胤所以能操縱禁軍,也有其特殊的原因:一因匡胤父弘殷久掌禁軍,匡胤的部屬,多是其父舊日的袍澤,彼此之間已有多年的情感。
二因匡胤與禁軍将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為兄弟,當時稱為“義社十兄弟”,這個小組織便是匡胤發動政變一大助力。
但禁軍中仍有非匡胤派的将領,如韓通、李重進等人,他們的位望都在匡胤之上,又與匡胤不甚相得。
韓通于兵變時,謀率衆抵抗,為匡胤部下所殺。
李重進時鎮揚州,于匡胤稱帝後,請求入朝,匡胤拒之,重進因而謀叛,終為匡胤消滅。
[參看蔣複璁《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讨》(載《大陸雜志》九卷七期)] 禁軍是匡胤的政治資本,但他也怕禁軍再為别人利用,因此他即位之初,便整頓禁軍,先消滅禁軍中的異己将領,繼而解除義社兄弟們的兵權。
此外,五代的禁軍将校多兼領方鎮,重要的方鎮又皆典禁旅,内外相連,時生事端。
這種慣例,不久也被匡胤廢除。
總之,匡胤時禁軍的危險性,已較前大減,黃袍加身的事,不再出現于宋代的曆史上。
匡胤即位之初,各地的割據勢力還有六處,換句話說,十國之中,還有六國存在。
在北方的有北漢,南方則有後蜀、南唐、吳越、南漢和南平。
當時南唐衰微,統一的形勢已大緻成立,但終匡胤之世,隻讨平四國,統一的大業,要待他的弟弟匡義(即宋太宗)去完成。
(二)宋的統一 宋太祖時,先後讨滅南平、後蜀、南漢、南唐。
到太宗,吳越和北漢歸順,全國統一。
現在依照這個順序,說明這些國家滅亡的經過。
北宋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作戰經過示意圖。
乾德元年(963)正月,北宋以幫助武平平亂為名,從東京出兵南下,借道南平,趁南平出城勞軍之際,襲占江陵,南平被迫投降。
這時武平内亂已平,但宋軍仍分兩路南下,分攻嶽州、朗州,三月陷朗州,武平滅亡。
南平、武平既滅,後蜀東、北兩面處在北宋的瞰制之下。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北宋兩路伐蜀:北路王全斌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劉光義出歸州,溯長江西上。
北路連克蜀興州、西縣、劍州等地,次年正月抵達成都,接着,東路軍也順利到達,蜀主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開寶三年(970)九月,北宋命潘美自道州南下,從中部突入南漢,月底克賀州。
揚言要沿賀水順流而下,直取興王府,主力卻向西展開,十月克富州,轉向北,克桂州、昭州。
十二月,克昭州後東進攻,陷廣州北大門韶州。
次年正月,又克英州、雄州,迫使南漢主力投降。
二月,攻克興王府,南漢主劉出降,南漢滅亡。
南平的創建者高季昌,梁時任荊南節度使,封渤海王。
後唐同光三年(925),莊宗封他為南平王,大緻轄今湖北省西部地。
其後季昌與後唐有隙,乃稱臣于吳,吳封他為秦王。
他死于天成三年(928),子從誨嗣立,向後唐謝罪,複封為南平王。
及至南漢、閩、後蜀諸國稱帝,從誨所向稱臣,以邀賞賜,諸國稱之為“高賴子”。
漢乾祐元年(948),從誨死,子保融立。
宋建隆元年(960),保融死,弟保勖立。
三年(962),保勖死,保融子繼沖立。
同年,周行逢死,湖南亂。
乾德元年(963),宋師伐湖南,假道南平。
宋師于過境時據江陵,繼沖投降,南平共曆五十七年而亡。
同年,湖南亦平。
後蜀主孟昶晚年性喜奢侈,政治不修。
宋師既定南平,他聯絡北漢,相約出兵拒宋。
乾德三年(965),太祖遣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今陝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兩面同時進攻,蜀兵所在奔潰。
結果孟昶投降,離宋出兵不過六十六日。
後蜀自孟知祥鎮蜀,至昶投降,共曆三十四年而亡。
南漢主劉,于梁末帝時稱帝,他為人殘酷奢侈,親信宦官,以緻政事不舉。
晉天福七年(942),死,子玢立。
次年,為弟晟所害。
晟繼位,恐衆不服,嚴刑立威,于是政治益壞。
周顯德五年(958),晟死,子繼位,委政于宦官,日事淫樂。
太祖命南唐主李煜作書,谕其稱臣,不從。
開寶三年(970),宋遣潘美伐之。
次年,降。
南漢自劉隐鎮廣州,凡曆六十七年而亡。
南唐主李璟,死于太祖建隆二年(961),子煜嗣位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他是詞壇聖手,但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
他雖然日以國蹙為憂,但他所能做的,隻是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而已。
開寶七年(974),太祖召煜入朝,煜稱疾不行。
次年,宋派曹彬南伐,煜降。
南唐自李昪篡吳,共曆三十九年而亡。
北宋五路出師,滅南唐示意圖。
宋滅南漢後,不僅擁有長江上、中遊和下遊江北地區,又占領珠江下遊地區。
這使立國于金陵的南唐,失去了長江天險,在戰略上處于宋的三面包圍之中。
開寶七年(974)十月,宋軍兵分五路:曹彬率荊湖水軍自荊南順流而下,攻取池州以東長江南岸各要點;潘美軍出東京南下後,集結于和州,自和州、采石渡江,會合曹彬東下直取金陵;京師水軍自汴水,取道揚州入長江,會合吳越軍攻取潤州,爾後進攻金陵;錢俶軍從東面攻取常州,配合水軍奪取潤州,會攻金陵;王明軍自黃州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唐軍赴援。
各路進展順利,于次年正月十七日,開始攻打金陵。
爾後,采取圍城打援的戰略方針,大破南唐主力。
十一月二十七日,南唐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吳越王錢镠,自受梁封,其勢甚盛。
他曾遣使冊封新羅、渤海等國王,海中諸國都奉他為君長。
他死于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子元瓘、孫佐以次繼立。
錢佐并曾乘閩王氏之亂,攻取福州。
但其國賦稅苛雜,民不堪苦。
漢天福十二年(947),佐死,弟倧立。
同年,倧為其将胡進恩等所廢,弟俶立。
宋興,俶對宋室非常恭順,因此太祖并沒有奪取他的土地。
直到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才納土歸國。
吳越自錢镠據兩浙,共曆八十六年而亡。
同年,泉、漳二州也歸附宋,泉、漳的割據者留從效死于建隆末,其牙将陳洪進繼之,雖受宋封拜,但割據如故。
及吳越亡,洪進亦獻地來歸。
宋滅北漢示意圖。
興國三年(978),北宋完成南方的統一,便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和收複燕雲十六州。
次年初,北宋皇帝趙光義親率大軍從東京出發,二月抵達德清,分部将解晖向西北攻隆州,自率主力北進。
三月初,進至鎮州,加派兵力進攻隆州,又分兵攻盂縣、沁州、汾州、岚州,以牽制這些地區兵力,不使援北漢都城太原。
三月中旬,遼分東、北兩路軍南下赴援。
遼東路軍在石嶺關遭宋軍伏擊,大敗北返,北路見勢不利,被迫收軍,至此北漢援軍斷絕。
四月,宋軍攻取盂縣、隆州、岚州等地後,圍攻太原,宋主力也越太行山西進,與其他宋軍合攻太原。
五月初,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北漢滅亡。
北漢主劉崇(後改名旻)自被周世宗大敗于高平,憂悶成疾,于顯德二年(955)死,子承鈞繼位。
承鈞仍父事遼,但行事多不相告,遼人恨之,不予援助,承鈞遂無力南侵。
宋興,承鈞曾遣諜者至宋,訴說不得已自立的原因。
太祖甚表同情,因此終承鈞之世,未大用兵。
開寶元年(968),承鈞死,養子繼恩立。
同年,繼恩為部下所殺,承鈞的另一養子繼元立。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師伐之,繼元降。
北漢自周初建國,共曆二十九年而亡。
宋太宗統一之初,全國人口約有三百七十九萬餘戶,不但較之盛唐時代的人口數目,遠有不及,即較唐後期的文宗、武宗時代,亦有遜色。
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全國有九百六十餘萬戶。
安史亂後,人口銳減,但憲宗以後,又日見上升。
文宗開成四年(839),全國有四百九十九萬餘戶。
至唐末,戰亂蜂起,人口又減。
到宋朝再度統一,上距開成一百四十年,而人口減少達一百二十萬戶,可以想見唐末五代戰亂的劇烈和民生的痛苦。
至于人口的分布,則以南方地區較密。
五代十國末期,周和北漢的人口,總共不過一百萬戶,南方諸國,則多至二百七十餘萬戶。
南方國家人口最多的為南唐,有戶六十五萬餘;其次為吳越,有戶五十五萬餘;再次為後蜀,有戶五十三萬餘。
三國的人口總和,将及當時全中國總人口的一半,這一點又可作為南方人文經濟比較發達的一個明證。
[唐及五代的人口數目,見《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卷十七下《文宗紀下》;《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