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北宋與外族
關燈
小
中
大
,留心庶政,任用賢臣,國運又趨隆盛。
而宋因多年修養,勢亦不弱,兩強相遇,遂有高粱河的決戰,結果宋敗。
太平興國七年(982),遼景宗死,聖宗繼位,時年十二,由帝母蕭太後主政。
蕭太後頗有才識,内則選賢任能,修明法度,外則委任耶律休哥,主持南面軍事,專意對宋。
她又于漢地施行科舉,簡拔人才,并勸課農桑,表揚孝友;以推行漢化為手段,博取漢人的擁戴。
其後岐溝關再敗宋師,其勢至于全盛。
而宋則一蹶不振,主和之議漸盛,終緻對遼訂下屈辱的條約。
岐溝之役後,遼采取報複手段,時常遣兵寇宋,河北河東之地,屢被其禍,宋曾兩次向遼乞和,均為所拒。
至道三年(997),太宗死,子恒即位,是為真宗。
真宗即位之初,主和之論益盛,真宗曾命疆臣為遼試探和議,未得要領。
景德元年(1004),遼聖宗奉蕭太後大舉入侵,自瀛州(今河北河間市)南下,直抵澶淵(今河南濮陽市西南)。
澶淵距開封僅三百裡,因此朝野震動,紛議遷都,真宗為人怯懦,不能自決。
當時惟宰相寇準、畢士安主張親征,真宗采納他們的建議,渡河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宋師士氣大振。
其實真宗并無作戰的決心,仍随時相機求和。
既而遼大将撻覽,以輕騎略地,中伏而死,遼人氣亦稍奪。
蕭太後乃聽宋降将王繼忠的勸告,與宋言和。
繼忠為真宗在藩邸時的親信,于鹹平六年(1003)為遼所俘,甚為蕭太後所器重。
他一心想使宋遼和好,因而力主罷兵。
宋方則由畢士安(也是真宗藩邸舊人)主持一切,并派曹利用赴遼帳議和。
結果宋許歲遺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遼主呼真宗為兄,其議始定,這就是所謂的“澶淵之盟”。
寇準初即反對和議,繼則主張提出有利的條件,均未為真宗采納,事實上,他并不是這次盟約的主持人。
這次和議,宋的損失雖不算大,卻是有宋以來空前未有的對外屈辱。
[參看蔣複璁《宋真宗與澶淵之盟》(載《大陸雜志》二十二卷八、九、十期)] 澶淵之盟後,宋遼雙方保持和平達一百一十七年(1005~1211)。
遼于訂盟後,大舉華化,内政進步甚遠。
而真宗聽信讒言,罷斥寇準,對此次結盟,亦深感恥辱。
但他的雪恥方法,隻是自制符瑞,表示天命所歸,用以博取遼人的恭敬。
大中祥符元年(1008),有“天書”下降,書中略謂真宗至大至孝,能承祖先之業。
同年,真宗到泰山行封禅禮,往返四十七日,費錢八百三十萬缗。
封禅後,又建玉清照應宮以安置天書,日役數萬人,曆時七年始成。
這種自欺欺人的舉動,結果并未博得遼人的尊重,卻把太祖太宗兩朝的積蓄,耗費淨盡。
宋遼的和平時期,雖然維持甚久,其間也曾發生兩次小的糾紛,每次糾紛的結果,總是宋方吃虧,不過還沒有兵戎相見。
第一次糾紛在仁宗(真宗子,名祯)時。
仁宗于乾興元年(1022)繼真宗而立,他在位期間,西北的夏興起,連年寇邊。
這時遼興宗(聖宗子,1032~1055)在位,國内承平,因而時思南侵,希望奪回為周世宗所取去的瓦橋關以南之地。
慶曆二年(1042),遼遣使索地。
宋以新敗于夏,北邊武備又廢弛已久,勢難用兵,因此舉朝惶恐。
宋遣富弼赴遼答聘,弼見興宗後,力言敗盟的非計,結果宋增歲币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盟約才得維持。
至神宗時,糾紛又起。
煕甯七年(1074),遼道宗(興宗子,1056~1101)遣使至宋,謂宋河東路沿邊,增修戍壘,侵入蔚、應、朔三州界,請求重新劃界。
宋遣官會勘三州地界,議久不決。
次年,遼又遣使催促,宋室讓步,疆界始定。
沿蔚、應、朔三州邊境,東西數百裡間,界限不明處,宋地均有損失。
此後雙方又保持了二十年的和平,直到徽宗宣和四年(1122),始再度掀起戰争。
(三)西夏的興起 夏是黨項人所建的國家,因位于宋的西北,故通稱西夏。
西夏王室的遠祖為拓跋赤辭,據黃河上源之地。
唐貞觀初,赤辭率部歸唐,太宗賜姓李氏,從此職貢不絕。
高宗時,因受吐蕃侵逼,請求内徙,唐居之北邊。
其後裔有居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者,号平夏部。
唐末,平夏部酋拓跋思恭以讨黃巢有功,授定難節度使,鎮夏州,所轄地區,有銀、夏、宥、靜、綏五州,約當今陝西省北部(延水以北)及内蒙古南部(今内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一帶)。
唐并賜思恭姓李氏,封夏國公。
其後思恭子孫皆以李為姓,世有其地,曆五代直至宋初,均受中國羁縻。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其國主李繼捧立,因與宗族不協,無法撫輯,乃于七年(982)入朝,留居京師,并獻五州之地。
李氏族人不願,繼捧族弟繼遷,率其族人竄至地斤澤(今伊金霍洛旗西南),屢次寇擾銀夏,宋師讨之不克。
雍熙三年(986),繼遷降遼,遼封之為夏國王,并妻以宗女。
其後數年,繼遷挾遼人之勢,時為宋患。
宋于是複以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委以舊地,以招繼遷。
并賜繼捧姓趙,更名保忠。
其後繼遷詐降于宋,宋以之為銀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北)觀察使,并賜姓名曰趙保吉。
不久繼遷複叛,繼捧為其所誘,亦有叛意,但為宋師所擒。
至道二年(996),宋遣李繼隆等大舉讨繼遷,繼遷敗遁。
次年,太宗死,真宗繼位,繼遷上表求銀夏故地,願為宋備邊;宋複授繼遷為定難節度使,但繼遷寇掠如故。
鹹平五年(1002),繼遷攻陷靈州(今甯夏靈武市)。
次年,攻西番(即吐蕃),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市)。
同年,繼遷為西番所敗,中流矢而死。
其子德明繼立,于景德三年(1006)奉表歸順,宋封之為西平王。
但德明仍與遼交通,受遼封為大夏國王。
德明在位三十年(1003~1032),一意休息,事宋頗謹,以是宋西陲暫安。
至其末年,因國力已足,乃西向發展。
當時河西地區,大部為回鹘人所據,仁宗天聖六年(1028),德明子元昊擊敗回鹘,取甘州(今甘肅張掖市),于是西夏益強。
明道元年(1032),德明死,子元昊繼立。
元昊雄毅多略,曾勸德明勿臣事宋,德明不許。
到他嗣立,乃大肆拓土。
他西擊回鹘,盡取河西之地,東則掩有河套地區的大部。
其境域東據黃河,西至玉門關,南臨蕭關(今甯夏固原市東南),北至沙漠,約有今甯夏的全部,甘肅、内蒙古二省的大部和陝西、青海二省的一小部。
元昊深慕漢化,他即位後,模仿中國制度,改革政府的組織。
命官則蕃漢并用,曾有不少漢族士人,因在國内不得意而投效于他。
他命人創制夏國文字,并以夏文翻譯漢文及佛教經典。
寶元元年(1038),元昊稱帝,國号大夏,定都于興慶府(今甯夏銀川市)。
此後,他竭全力以侵宋,終于發生大規模的戰争。
西夏武士,彩繪木闆畫,甘肅武威市西郊林場出土。
元昊稱帝後,宋命夏竦、範雍經略西夏,并削除元昊的賜姓及官爵。
康定元年(1040),元昊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市寶塔區),大敗宋軍,宋改派韓琦、範仲淹等主持對夏軍事。
最初二人戰略不同,韓主張深入直搗,速戰速決,範則主張營田屯兵,作持久戰。
慶曆元年(1041),韓琦遣大将任福讨元昊,至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甯夏隆德縣東),陷入夏人包圍,全軍盡沒,宋軍死者萬餘人。
此役之後,西夏氣焰大盛,剽掠不已。
韓範乃同心協力,專意拒守,邊防始漸鞏固。
元昊雖屢勝宋師,但國土貧瘠,人财俱乏,也不堪久戰,又貪宋的歲賜,因此于三年(1043)向宋乞和,宋許之。
次年,元昊上表稱臣,宋封其為夏國王,并歲賜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
[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二“慶曆四年十月”]此後西夏雖名義上為宋的臣屬,事實上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宋于戰争期間,大肆擴軍,禁軍從四十餘萬增至八十餘萬,兵費與戰費,把宋室弄得府庫空竭,造成财政上的嚴重危機。
宋、遼、西夏疆域圖 西夏自李繼遷降遼後,累世受遼冊封,歲時貢獻,臣事甚謹,夏的猖獗,與遼的支持大有關系。
德明時,遼興宗以公主下嫁元昊,及元昊嗣位,對遼漸不聽命,待遼公主亦甚薄,因此積成嫌隙,漸至決裂。
慶曆四年(1044),遼興宗親征元昊,深入夏境,夏人堅壁清野,大敗遼軍。
八年(1048),元昊為太子甯令哥所弑,宋複封元昊幼子諒祚為夏國王。
皇祐元年(1049),遼興宗又自将伐夏,仍無法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次年,遼夏講和,夏仍向遼稱臣。
諒祚雖受宋冊封,仍侵擾宋境,但甚少收獲。
治平四年(1067),諒祚死,子秉常立,又複寇宋,亦無大功。
當時神宗初立,頗思伐夏,因此加意儲積,待機大舉。
元豐四年(1081),宋遣大軍五路攻夏,夏人仍采堅壁清野的戰略,宋軍雖深入,終于無功而還。
次年,宋又以徐禧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縣西),以困夏人。
夏人來攻,數日城陷,徐禧敗死。
此役凡死将校數百人,士卒役夫二十餘萬,西邊軍備,損失殆盡,從此宋人無力再對夏用兵。
哲宗元祐元年(1086),秉常死,子乾順立。
夏仍以遼為援,屢寇宋邊。
徽宗政和五年(1115),宋遣劉法、劉仲武等大舉伐夏,為夏所敗。
其後數年,宋夏連兵不解,互有勝負。
及至宋室南渡,宋夏之間,因有金人的阻隔,從此不再有和戰的關系。
二、宋室的圖強 (一)變法的醞釀 宋代對外的戰争,屢次失敗,至于納币餌敵,勉強維持一個暫安的局面。
而其内部的經濟危機,也日深一日,政府終年鬧窮,漸至無法支持。
這種危機的造成,并非由于皇室的窮奢極欲,最主要的原因,是财政的入不敷出。
政府最龐大的支出,約有三項,即歲币、軍費和官俸,尤以後兩項浪費最大。
換句話說,冗兵和冗吏,造成宋室财政上的嚴重危機;而冗兵和冗吏的産生,又與宋室“強幹弱枝”的國策,有着密切的關系。
冗兵的情形,是兵的數目愈來愈多,而素質愈來愈差。
太祖末年,全國有兵不過三十七萬,到仁宗時,全國兵數增至一百二十五萬,其中禁兵占八十二萬。
英宗時,兵數略減,但仍有一百一十六萬,其中禁兵占六十六萬。
從太祖到仁英時代的百年間,兵額竟增加三倍以上。
[見《宋史》卷一八七《兵志》“禁軍上”]軍隊的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召募,其分子多半是無業遊民和負罪的亡命者,每遇荒年,朝廷更以招兵為救荒的手段。
以這類分子組成的軍隊,又不勤加簡校,其素質的低劣,自可想見。
宋代軍隊之多,固然由于外患,而宋室為推行國策,一意擴充禁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據宋人的統計,英宗時的軍費,約占中央政府全部歲入的六分之五。
冗官由于宋室的重文輕武而造成。
宋代科舉,以進士科為主
而宋因多年修養,勢亦不弱,兩強相遇,遂有高粱河的決戰,結果宋敗。
太平興國七年(982),遼景宗死,聖宗繼位,時年十二,由帝母蕭太後主政。
蕭太後頗有才識,内則選賢任能,修明法度,外則委任耶律休哥,主持南面軍事,專意對宋。
她又于漢地施行科舉,簡拔人才,并勸課農桑,表揚孝友;以推行漢化為手段,博取漢人的擁戴。
其後岐溝關再敗宋師,其勢至于全盛。
而宋則一蹶不振,主和之議漸盛,終緻對遼訂下屈辱的條約。
岐溝之役後,遼采取報複手段,時常遣兵寇宋,河北河東之地,屢被其禍,宋曾兩次向遼乞和,均為所拒。
至道三年(997),太宗死,子恒即位,是為真宗。
真宗即位之初,主和之論益盛,真宗曾命疆臣為遼試探和議,未得要領。
景德元年(1004),遼聖宗奉蕭太後大舉入侵,自瀛州(今河北河間市)南下,直抵澶淵(今河南濮陽市西南)。
澶淵距開封僅三百裡,因此朝野震動,紛議遷都,真宗為人怯懦,不能自決。
當時惟宰相寇準、畢士安主張親征,真宗采納他們的建議,渡河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宋師士氣大振。
其實真宗并無作戰的決心,仍随時相機求和。
既而遼大将撻覽,以輕騎略地,中伏而死,遼人氣亦稍奪。
蕭太後乃聽宋降将王繼忠的勸告,與宋言和。
繼忠為真宗在藩邸時的親信,于鹹平六年(1003)為遼所俘,甚為蕭太後所器重。
他一心想使宋遼和好,因而力主罷兵。
宋方則由畢士安(也是真宗藩邸舊人)主持一切,并派曹利用赴遼帳議和。
結果宋許歲遺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遼主呼真宗為兄,其議始定,這就是所謂的“澶淵之盟”。
寇準初即反對和議,繼則主張提出有利的條件,均未為真宗采納,事實上,他并不是這次盟約的主持人。
這次和議,宋的損失雖不算大,卻是有宋以來空前未有的對外屈辱。
[參看蔣複璁《宋真宗與澶淵之盟》(載《大陸雜志》二十二卷八、九、十期)] 澶淵之盟後,宋遼雙方保持和平達一百一十七年(1005~1211)。
遼于訂盟後,大舉華化,内政進步甚遠。
而真宗聽信讒言,罷斥寇準,對此次結盟,亦深感恥辱。
但他的雪恥方法,隻是自制符瑞,表示天命所歸,用以博取遼人的恭敬。
大中祥符元年(1008),有“天書”下降,書中略謂真宗至大至孝,能承祖先之業。
同年,真宗到泰山行封禅禮,往返四十七日,費錢八百三十萬缗。
封禅後,又建玉清照應宮以安置天書,日役數萬人,曆時七年始成。
這種自欺欺人的舉動,結果并未博得遼人的尊重,卻把太祖太宗兩朝的積蓄,耗費淨盡。
宋遼的和平時期,雖然維持甚久,其間也曾發生兩次小的糾紛,每次糾紛的結果,總是宋方吃虧,不過還沒有兵戎相見。
第一次糾紛在仁宗(真宗子,名祯)時。
仁宗于乾興元年(1022)繼真宗而立,他在位期間,西北的夏興起,連年寇邊。
這時遼興宗(聖宗子,1032~1055)在位,國内承平,因而時思南侵,希望奪回為周世宗所取去的瓦橋關以南之地。
慶曆二年(1042),遼遣使索地。
宋以新敗于夏,北邊武備又廢弛已久,勢難用兵,因此舉朝惶恐。
宋遣富弼赴遼答聘,弼見興宗後,力言敗盟的非計,結果宋增歲币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盟約才得維持。
至神宗時,糾紛又起。
煕甯七年(1074),遼道宗(興宗子,1056~1101)遣使至宋,謂宋河東路沿邊,增修戍壘,侵入蔚、應、朔三州界,請求重新劃界。
宋遣官會勘三州地界,議久不決。
次年,遼又遣使催促,宋室讓步,疆界始定。
沿蔚、應、朔三州邊境,東西數百裡間,界限不明處,宋地均有損失。
此後雙方又保持了二十年的和平,直到徽宗宣和四年(1122),始再度掀起戰争。
(三)西夏的興起 夏是黨項人所建的國家,因位于宋的西北,故通稱西夏。
西夏王室的遠祖為拓跋赤辭,據黃河上源之地。
唐貞觀初,赤辭率部歸唐,太宗賜姓李氏,從此職貢不絕。
高宗時,因受吐蕃侵逼,請求内徙,唐居之北邊。
其後裔有居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者,号平夏部。
唐末,平夏部酋拓跋思恭以讨黃巢有功,授定難節度使,鎮夏州,所轄地區,有銀、夏、宥、靜、綏五州,約當今陝西省北部(延水以北)及内蒙古南部(今内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一帶)。
唐并賜思恭姓李氏,封夏國公。
其後思恭子孫皆以李為姓,世有其地,曆五代直至宋初,均受中國羁縻。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其國主李繼捧立,因與宗族不協,無法撫輯,乃于七年(982)入朝,留居京師,并獻五州之地。
李氏族人不願,繼捧族弟繼遷,率其族人竄至地斤澤(今伊金霍洛旗西南),屢次寇擾銀夏,宋師讨之不克。
雍熙三年(986),繼遷降遼,遼封之為夏國王,并妻以宗女。
其後數年,繼遷挾遼人之勢,時為宋患。
宋于是複以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委以舊地,以招繼遷。
并賜繼捧姓趙,更名保忠。
其後繼遷詐降于宋,宋以之為銀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北)觀察使,并賜姓名曰趙保吉。
不久繼遷複叛,繼捧為其所誘,亦有叛意,但為宋師所擒。
至道二年(996),宋遣李繼隆等大舉讨繼遷,繼遷敗遁。
次年,太宗死,真宗繼位,繼遷上表求銀夏故地,願為宋備邊;宋複授繼遷為定難節度使,但繼遷寇掠如故。
鹹平五年(1002),繼遷攻陷靈州(今甯夏靈武市)。
次年,攻西番(即吐蕃),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市)。
同年,繼遷為西番所敗,中流矢而死。
其子德明繼立,于景德三年(1006)奉表歸順,宋封之為西平王。
但德明仍與遼交通,受遼封為大夏國王。
德明在位三十年(1003~1032),一意休息,事宋頗謹,以是宋西陲暫安。
至其末年,因國力已足,乃西向發展。
當時河西地區,大部為回鹘人所據,仁宗天聖六年(1028),德明子元昊擊敗回鹘,取甘州(今甘肅張掖市),于是西夏益強。
明道元年(1032),德明死,子元昊繼立。
元昊雄毅多略,曾勸德明勿臣事宋,德明不許。
到他嗣立,乃大肆拓土。
他西擊回鹘,盡取河西之地,東則掩有河套地區的大部。
其境域東據黃河,西至玉門關,南臨蕭關(今甯夏固原市東南),北至沙漠,約有今甯夏的全部,甘肅、内蒙古二省的大部和陝西、青海二省的一小部。
元昊深慕漢化,他即位後,模仿中國制度,改革政府的組織。
命官則蕃漢并用,曾有不少漢族士人,因在國内不得意而投效于他。
他命人創制夏國文字,并以夏文翻譯漢文及佛教經典。
寶元元年(1038),元昊稱帝,國号大夏,定都于興慶府(今甯夏銀川市)。
此後,他竭全力以侵宋,終于發生大規模的戰争。
西夏武士,彩繪木闆畫,甘肅武威市西郊林場出土。
元昊稱帝後,宋命夏竦、範雍經略西夏,并削除元昊的賜姓及官爵。
康定元年(1040),元昊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市寶塔區),大敗宋軍,宋改派韓琦、範仲淹等主持對夏軍事。
最初二人戰略不同,韓主張深入直搗,速戰速決,範則主張營田屯兵,作持久戰。
慶曆元年(1041),韓琦遣大将任福讨元昊,至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甯夏隆德縣東),陷入夏人包圍,全軍盡沒,宋軍死者萬餘人。
此役之後,西夏氣焰大盛,剽掠不已。
韓範乃同心協力,專意拒守,邊防始漸鞏固。
元昊雖屢勝宋師,但國土貧瘠,人财俱乏,也不堪久戰,又貪宋的歲賜,因此于三年(1043)向宋乞和,宋許之。
次年,元昊上表稱臣,宋封其為夏國王,并歲賜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
[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二“慶曆四年十月”]此後西夏雖名義上為宋的臣屬,事實上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宋于戰争期間,大肆擴軍,禁軍從四十餘萬增至八十餘萬,兵費與戰費,把宋室弄得府庫空竭,造成财政上的嚴重危機。
宋、遼、西夏疆域圖 西夏自李繼遷降遼後,累世受遼冊封,歲時貢獻,臣事甚謹,夏的猖獗,與遼的支持大有關系。
德明時,遼興宗以公主下嫁元昊,及元昊嗣位,對遼漸不聽命,待遼公主亦甚薄,因此積成嫌隙,漸至決裂。
慶曆四年(1044),遼興宗親征元昊,深入夏境,夏人堅壁清野,大敗遼軍。
八年(1048),元昊為太子甯令哥所弑,宋複封元昊幼子諒祚為夏國王。
皇祐元年(1049),遼興宗又自将伐夏,仍無法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次年,遼夏講和,夏仍向遼稱臣。
諒祚雖受宋冊封,仍侵擾宋境,但甚少收獲。
治平四年(1067),諒祚死,子秉常立,又複寇宋,亦無大功。
當時神宗初立,頗思伐夏,因此加意儲積,待機大舉。
元豐四年(1081),宋遣大軍五路攻夏,夏人仍采堅壁清野的戰略,宋軍雖深入,終于無功而還。
次年,宋又以徐禧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縣西),以困夏人。
夏人來攻,數日城陷,徐禧敗死。
此役凡死将校數百人,士卒役夫二十餘萬,西邊軍備,損失殆盡,從此宋人無力再對夏用兵。
哲宗元祐元年(1086),秉常死,子乾順立。
夏仍以遼為援,屢寇宋邊。
徽宗政和五年(1115),宋遣劉法、劉仲武等大舉伐夏,為夏所敗。
其後數年,宋夏連兵不解,互有勝負。
及至宋室南渡,宋夏之間,因有金人的阻隔,從此不再有和戰的關系。
二、宋室的圖強 (一)變法的醞釀 宋代對外的戰争,屢次失敗,至于納币餌敵,勉強維持一個暫安的局面。
而其内部的經濟危機,也日深一日,政府終年鬧窮,漸至無法支持。
這種危機的造成,并非由于皇室的窮奢極欲,最主要的原因,是财政的入不敷出。
政府最龐大的支出,約有三項,即歲币、軍費和官俸,尤以後兩項浪費最大。
換句話說,冗兵和冗吏,造成宋室财政上的嚴重危機;而冗兵和冗吏的産生,又與宋室“強幹弱枝”的國策,有着密切的關系。
冗兵的情形,是兵的數目愈來愈多,而素質愈來愈差。
太祖末年,全國有兵不過三十七萬,到仁宗時,全國兵數增至一百二十五萬,其中禁兵占八十二萬。
英宗時,兵數略減,但仍有一百一十六萬,其中禁兵占六十六萬。
從太祖到仁英時代的百年間,兵額竟增加三倍以上。
[見《宋史》卷一八七《兵志》“禁軍上”]軍隊的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召募,其分子多半是無業遊民和負罪的亡命者,每遇荒年,朝廷更以招兵為救荒的手段。
以這類分子組成的軍隊,又不勤加簡校,其素質的低劣,自可想見。
宋代軍隊之多,固然由于外患,而宋室為推行國策,一意擴充禁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據宋人的統計,英宗時的軍費,約占中央政府全部歲入的六分之五。
冗官由于宋室的重文輕武而造成。
宋代科舉,以進士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