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北宋與外族
關燈
小
中
大
故地外,并求增地。
金人不許,并責宋出兵失期。
經往返交涉,金人始于宣和五年(1123)以燕京及薊、景(遼置,今河北遵化市)、檀、順、涿、易六州二十四縣地歸宋。
宋除給金歲币銀絹四十萬外,又以金兵克燕,租稅應歸金有,因而每歲再加錢一百萬缗,謂之“代稅錢”。
但燕京及六州财富,盡被金人席卷而去,宋所得的,隻是幾座空城。
同年,阿骨打死,弟吳乞買立,是為金太宗。
金人取燕京後,遼西燕東之地俱下。
金人自阿骨打叛遼,前後不過十餘年,盡有遼的故境,而與宋比鄰。
宣和七年(1125)二月,金人擒天祚帝于應州(今山西應縣)以東的餘睹谷,遼乃正式滅亡,曆祚二百十九年。
耶律大石于金兵取燕時,西依天祚帝。
大石因曾立耶律淳,為天祚所責,内不自安,乃于宣和六年(1124)率鐵騎二百宵遁,集各部精兵萬餘人,假道于回鹘(即宋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西向進軍,準備先在西域覓一安身之地,然後再圖複國。
他率兵行經萬裡,沿途奮戰,後至尋思幹(即今中亞撒馬爾罕Samarkand),大敗西域諸國聯軍,降花剌子模(即回回國,位于阿姆河AmuDarya下遊)。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大石稱帝于起兒漫(Kermaneh,在撒馬爾罕與布哈爾Bukhara之間),号葛兒汗(華言“普遍汗”),又稱天祐皇帝,建都于虎思斡耳朵(在吹河Chu之南,今Tokmak附近),國号仍稱遼,史稱“西遼”。
其國土東北至葉密河(今新疆額敏河),東有今天山南路之地,西至今鹹海(AralSea),南至今阿姆河,為西域的最大強國。
大石稱帝時,宋帝國的北部已陷于金人,宋室正在南方建立起偏安政權。
(二)宋室的南渡 金人取燕後,益知宋的衰弱,亟謀南侵,但最初尚無借口。
金歸地後,遷燕京大家富室東去,燕人長途跋涉,不勝其苦,因而于過平州(今河北盧龍縣)時,勸守将張瑴(原遼将)據地抗金,援助他們重歸故土,瑴乃以平州降宋。
金攻平州,宋殺張瑴以謝,但金仍以背盟納叛責宋。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發兵侵宋。
金軍分兩路南下,東路斡離不(即宗望,金太祖子)由平州入燕京,西路粘罕(即宗翰)自雲中(今山西大同市)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
當時童貫駐兵太原,倉皇逃歸,幸知府張孝純力守,金兵不得逞。
東路攻燕京的金兵,則因郭藥師迎降,為金先導,而緻金人長驅渡河。
徽宗惶恐,傳位于太子恒。
太子即位,是為欽宗,并尊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欽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人圍攻開封,朝臣李綱率兵堅守。
但四方援兵,遇敵辄敗,宋室不得已與金議和。
金人所提的議和條件,甚為苛刻,其要點為:(一)宋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表緞百萬匹,牛馬萬頭。
(二)尊金主為伯父。
(三)歸燕雲人之在宋者。
(四)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河間(今河北河間市)三鎮。
(五)宰相親王為質。
欽宗應允,搜括京城民間藏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與金人,遣張邦昌赴金營議和,斡離不乃解圍北還,金兵凡圍京城月餘而退。
既而粘罕也遣使求賂,宋執其使。
粘罕遣兵攻陷城邑,宋人以為背盟,令三鎮固守,且派兵往援,因此和議不成。
同年八月,金兵再度南下,渡河圍京師。
十一月,京城失陷,欽宗親赴金營請和,盡割河北河東之地與金。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人複拘欽宗于金營,勒索金銀。
宋人大搜京師,又得金三十餘萬兩,銀七百餘萬兩,衣緞一百餘萬匹,仍不能滿足金人的貪欲。
二月,徽宗及諸王後妃,也被擄入金營。
三月,金人立宋臣張邦昌為楚帝。
四月,金人劫徽欽二帝以及皇後、太子、親王、妃嫔、宗戚及諸臣等三千餘人北去。
皇室的輿服禮器,秘閣藏書,州府圖籍以及府庫積蓄,都被金人洗劫一空。
男女百姓被裹脅而北者,達十餘萬人。
二帝至金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南),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所有帝子王孫,宦門士族,都充作奴婢,供應使役。
這場悲劇,史書稱之為“靖康之難”,真是千古的民族奇恥。
北宋時代,雖然實際結束于靖康一年,但史書通常把這一年算作南宋開始的一年。
這時的宋,雖然尚未至于亡國,但京都淪陷,二帝蒙塵,其慘狀與亡國也差不多。
金人北去後,張邦昌自動退位,迎元祐皇後(哲宗廢後孟氏)入宮,垂簾聽政。
五月,康王即位于南京(即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是為高宗,并改元建炎。
高宗名構,徽宗第九子,金人首次圍京師,他随張邦昌赴金營為質,因舉動鎮定,金人懷疑他不是親王,乃放他南歸,以是得免北徙。
京師淪陷後,他就任大元帥于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雖曾遣師入援,但無濟于事。
張邦昌退位時,他在濟州(今山東濟甯市),元祐皇後遣使赴濟州勸進,他聽從部下的建議,赴南京即位。
他即位後,以李綱為相,綱首論張邦昌僭逆之罪,乃貶邦昌于潭州(今湖南長沙市),不久賜死。
綱并積極籌備戰守,以謀恢複。
這時宗澤留守開封,屢出師挫敵,聲勢頗振。
但朝臣黃潛善、汪伯彥又主和議,高宗信之,因而疏遠李綱。
八月,李綱罷相,所有措施,一時俱廢。
當時河北河東地區,僅一小部為金所陷,而各地盜賊蜂起,秩序混亂,但高宗并不乘時進攻,反于十月南幸揚州。
不久,金人又大舉南下。
金軍第一、二次南下作戰經過示意圖。
靖康二年(1127),金兵三路攻宋,中路粘罕自河陽渡黃河南下,攻河南;東路宗輔自滄州南渡河,攻山東;西路洛索渡河西向,攻陝西。
金西路自慈州、隰州兩地南下至河中府,由于宋軍扼守,金兵北返,自上流西渡黃河,南下襲占韓城,再破同州,進圍長安。
次年,破長安,分兵襲擾延安、陝、華等州;中路渡河後,一部攻宋東京開封,一部南下,席卷汝、均、房、鄧、唐、蔡諸州;東路渡河後,亦以一部指向東京,與中路夾攻開封,一部東向,下濰、青二州。
宋老将宗澤多謀略,東京城未被攻下,金東西大軍未能聯成一氣,又懼宋與各地義軍聯絡,南北夾攻,至五月,三路返回河北。
建炎二年(1128)八月,金兵分東西兩路再次南下:西路洛索攻陝西,牽制西夏,掩護東路主力南下;東路主力由粘罕指揮,自黎陽津渡河南下。
西路在磁州以北西渡黃河,破延安,再北上破晉甯,三年(1129)三月,又回師南下陷濮州;東路渡河後,東進連下濮州、澶淵,再南下破襲慶、彭城,并以輕騎五千自滕縣進襲臨淮,一部經泗州趨揚州,韓世忠部潰敗。
韓棄軍自海路逃往鹽城,宋高宗亦南逃至杭州,金兵破揚州後,無舟師,不能渡江,又受淮西軍民襲擾,遂率兵北返。
金第一次南下,宋雖在黃河一線布防,但終無堅守黃河一線的決心,又無統一指揮與部署,緻使宋諸多要點均為三路金兵占領。
金第二次南下,宋對整個戰局判斷不明,又在防淮還是守江一線猶疑不決,緻使金兵得以深入淮南,飽掠而去。
金人以高宗即位,并貶死張邦昌,因而遣軍分道侵宋,東路訛魯朵(即宗輔,太祖子)、兀術(即宗弼,太祖子)渡河攻山東,中路粘罕渡河攻河南,西路婁室渡河侵關中。
建炎二年(1128),金人長驅直入,河南州鎮多破,惟開封由宗澤堅守。
此外黃河以北的重要州府,也多為金人略取。
七月,宗澤死。
澤志切恢複,招集兩河群盜十餘萬人,圖謀大舉,但屢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憂憤成疾而死。
他死後,主和派的勢力益熾,而時局益危。
次年初,金人連取淮南江北之地,揚州危急,高宗渡江至杭州(今浙江杭州市)。
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以備建都。
十月,金兀術率兵渡江,分兵兩路,一支取江西地,一支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
這時高宗已逃至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金人繼進,高宗又逃至明州(今浙江甯波市)。
金人遂陷臨安,并遣兵渡浙追之,高宗逃入海。
四年(1130),金人入海追擊,高宗逃至溫州(今浙江溫州市)。
二月,兀術率大軍自臨安回師北上,宋将韓世忠以八千人扼守焦山(在今江蘇鎮江市東長江中),阻其歸路。
雙方激戰于長江中,金人不得渡,遂相持于黃天蕩(今江蘇南京市東北),其後金人設計以火攻宋船艦,宋師大敗,兀術始得渡江。
世忠以八千人拒兀術十萬之衆,相持四十八日,雖終于失敗,但金人自此不敢輕易渡江。
金兵北去後,高宗也返回越州。
江西地區的金兵,一度攻入湖南,聞兀術去,也繼之北歸。
這時金兵雖退,而開封失陷,荊湖兩淮地區,盜賊蜂起,形勢益危。
兀術北上後,引兵入陝,會婁室軍,大敗宋将張濬于富平(今陝西富平縣東北)。
紹興元年(1131),兀術攻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欲長驅入蜀,為宋将吳玠、吳璘兄弟所敗,蜀地始得保全。
金軍第三次南下示意圖。
宋高宗逃至杭州後,升杭州為臨安,放棄淮河一線,退守長江,設立江防。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趁南宋江防未備,兩路南下:西路自黃州渡江南下,江州守将劉光世引兵逃向南康,金軍自大冶直下洪州,南攻撫、吉、太和,又西攻潭州。
東路主力陷壽春、廬州、和州,渡江後,向東北陷建康,韓世忠所守鎮江形勢孤危,退保江陰。
金兵由溧水南下,進陷臨安,高宗自定海逃往海上,漂泊于溫、台海區。
金兵深入以後,受長江南北軍民打擊,中原義軍也紛紛出動。
金兵被迫于次年,自臨安,經吳江北返,韓世忠急率水軍自江陰先期到達鎮江,截擊金軍。
金軍隻好沿長江南岸強行西上,又被韓軍阻于黃天蕩,金兵連夜挖掘水道,又火燒宋水師船艦,才得以渡江北撤。
金人于建炎四年(1130)南下,大軍北返後,在北方又立了一個傀儡皇帝。
那年九月,金立劉豫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國号大齊。
劉豫曾任宋濟南(今山東濟南曆城區)知府,于建炎二年(1128)降金,後以重寶賂金将,得立為帝,金以河南陝西之地予之。
紹興二年(1132),豫徙居開封。
次年,劉豫遣李成率兵南侵,連陷鄧(今河南鄧州市)、随(今湖北随州市)、郢(今湖北鐘祥市)等州及襄陽府。
金人遣使欲與宋齊劃江為界,為宋所拒。
四年(1134),宋将嶽飛克複郢州、襄陽等地。
豫求援于金,金派兀術助之,與宋将韓世忠等相持于淮南,金人不得逞,因而退兵,宋的聲勢一振。
六年(1136),劉豫以兵三十萬,再度南寇,又為宋軍所敗。
次年,金以劉豫屢次失敗,決意廢之,乃遣将以南伐為名,至開封,廢豫為庶人。
劉豫既廢,嶽飛、韓世忠均奏請北伐,恢複中原,高宗不納。
這時金人也頗想與宋議和,更增長高宗的苟安之心。
八年(1138),宋正式定都臨安,遂成偏安之局。
金人不許,并責宋出兵失期。
經往返交涉,金人始于宣和五年(1123)以燕京及薊、景(遼置,今河北遵化市)、檀、順、涿、易六州二十四縣地歸宋。
宋除給金歲币銀絹四十萬外,又以金兵克燕,租稅應歸金有,因而每歲再加錢一百萬缗,謂之“代稅錢”。
但燕京及六州财富,盡被金人席卷而去,宋所得的,隻是幾座空城。
同年,阿骨打死,弟吳乞買立,是為金太宗。
金人取燕京後,遼西燕東之地俱下。
金人自阿骨打叛遼,前後不過十餘年,盡有遼的故境,而與宋比鄰。
宣和七年(1125)二月,金人擒天祚帝于應州(今山西應縣)以東的餘睹谷,遼乃正式滅亡,曆祚二百十九年。
耶律大石于金兵取燕時,西依天祚帝。
大石因曾立耶律淳,為天祚所責,内不自安,乃于宣和六年(1124)率鐵騎二百宵遁,集各部精兵萬餘人,假道于回鹘(即宋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西向進軍,準備先在西域覓一安身之地,然後再圖複國。
他率兵行經萬裡,沿途奮戰,後至尋思幹(即今中亞撒馬爾罕Samarkand),大敗西域諸國聯軍,降花剌子模(即回回國,位于阿姆河AmuDarya下遊)。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大石稱帝于起兒漫(Kermaneh,在撒馬爾罕與布哈爾Bukhara之間),号葛兒汗(華言“普遍汗”),又稱天祐皇帝,建都于虎思斡耳朵(在吹河Chu之南,今Tokmak附近),國号仍稱遼,史稱“西遼”。
其國土東北至葉密河(今新疆額敏河),東有今天山南路之地,西至今鹹海(AralSea),南至今阿姆河,為西域的最大強國。
大石稱帝時,宋帝國的北部已陷于金人,宋室正在南方建立起偏安政權。
(二)宋室的南渡 金人取燕後,益知宋的衰弱,亟謀南侵,但最初尚無借口。
金歸地後,遷燕京大家富室東去,燕人長途跋涉,不勝其苦,因而于過平州(今河北盧龍縣)時,勸守将張瑴(原遼将)據地抗金,援助他們重歸故土,瑴乃以平州降宋。
金攻平州,宋殺張瑴以謝,但金仍以背盟納叛責宋。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發兵侵宋。
金軍分兩路南下,東路斡離不(即宗望,金太祖子)由平州入燕京,西路粘罕(即宗翰)自雲中(今山西大同市)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
當時童貫駐兵太原,倉皇逃歸,幸知府張孝純力守,金兵不得逞。
東路攻燕京的金兵,則因郭藥師迎降,為金先導,而緻金人長驅渡河。
徽宗惶恐,傳位于太子恒。
太子即位,是為欽宗,并尊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欽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人圍攻開封,朝臣李綱率兵堅守。
但四方援兵,遇敵辄敗,宋室不得已與金議和。
金人所提的議和條件,甚為苛刻,其要點為:(一)宋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表緞百萬匹,牛馬萬頭。
(二)尊金主為伯父。
(三)歸燕雲人之在宋者。
(四)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河間(今河北河間市)三鎮。
(五)宰相親王為質。
欽宗應允,搜括京城民間藏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與金人,遣張邦昌赴金營議和,斡離不乃解圍北還,金兵凡圍京城月餘而退。
既而粘罕也遣使求賂,宋執其使。
粘罕遣兵攻陷城邑,宋人以為背盟,令三鎮固守,且派兵往援,因此和議不成。
同年八月,金兵再度南下,渡河圍京師。
十一月,京城失陷,欽宗親赴金營請和,盡割河北河東之地與金。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人複拘欽宗于金營,勒索金銀。
宋人大搜京師,又得金三十餘萬兩,銀七百餘萬兩,衣緞一百餘萬匹,仍不能滿足金人的貪欲。
二月,徽宗及諸王後妃,也被擄入金營。
三月,金人立宋臣張邦昌為楚帝。
四月,金人劫徽欽二帝以及皇後、太子、親王、妃嫔、宗戚及諸臣等三千餘人北去。
皇室的輿服禮器,秘閣藏書,州府圖籍以及府庫積蓄,都被金人洗劫一空。
男女百姓被裹脅而北者,達十餘萬人。
二帝至金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南),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所有帝子王孫,宦門士族,都充作奴婢,供應使役。
這場悲劇,史書稱之為“靖康之難”,真是千古的民族奇恥。
北宋時代,雖然實際結束于靖康一年,但史書通常把這一年算作南宋開始的一年。
這時的宋,雖然尚未至于亡國,但京都淪陷,二帝蒙塵,其慘狀與亡國也差不多。
金人北去後,張邦昌自動退位,迎元祐皇後(哲宗廢後孟氏)入宮,垂簾聽政。
五月,康王即位于南京(即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是為高宗,并改元建炎。
高宗名構,徽宗第九子,金人首次圍京師,他随張邦昌赴金營為質,因舉動鎮定,金人懷疑他不是親王,乃放他南歸,以是得免北徙。
京師淪陷後,他就任大元帥于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雖曾遣師入援,但無濟于事。
張邦昌退位時,他在濟州(今山東濟甯市),元祐皇後遣使赴濟州勸進,他聽從部下的建議,赴南京即位。
他即位後,以李綱為相,綱首論張邦昌僭逆之罪,乃貶邦昌于潭州(今湖南長沙市),不久賜死。
綱并積極籌備戰守,以謀恢複。
這時宗澤留守開封,屢出師挫敵,聲勢頗振。
但朝臣黃潛善、汪伯彥又主和議,高宗信之,因而疏遠李綱。
八月,李綱罷相,所有措施,一時俱廢。
當時河北河東地區,僅一小部為金所陷,而各地盜賊蜂起,秩序混亂,但高宗并不乘時進攻,反于十月南幸揚州。
不久,金人又大舉南下。
金軍第一、二次南下作戰經過示意圖。
靖康二年(1127),金兵三路攻宋,中路粘罕自河陽渡黃河南下,攻河南;東路宗輔自滄州南渡河,攻山東;西路洛索渡河西向,攻陝西。
金西路自慈州、隰州兩地南下至河中府,由于宋軍扼守,金兵北返,自上流西渡黃河,南下襲占韓城,再破同州,進圍長安。
次年,破長安,分兵襲擾延安、陝、華等州;中路渡河後,一部攻宋東京開封,一部南下,席卷汝、均、房、鄧、唐、蔡諸州;東路渡河後,亦以一部指向東京,與中路夾攻開封,一部東向,下濰、青二州。
宋老将宗澤多謀略,東京城未被攻下,金東西大軍未能聯成一氣,又懼宋與各地義軍聯絡,南北夾攻,至五月,三路返回河北。
建炎二年(1128)八月,金兵分東西兩路再次南下:西路洛索攻陝西,牽制西夏,掩護東路主力南下;東路主力由粘罕指揮,自黎陽津渡河南下。
西路在磁州以北西渡黃河,破延安,再北上破晉甯,三年(1129)三月,又回師南下陷濮州;東路渡河後,東進連下濮州、澶淵,再南下破襲慶、彭城,并以輕騎五千自滕縣進襲臨淮,一部經泗州趨揚州,韓世忠部潰敗。
韓棄軍自海路逃往鹽城,宋高宗亦南逃至杭州,金兵破揚州後,無舟師,不能渡江,又受淮西軍民襲擾,遂率兵北返。
金第一次南下,宋雖在黃河一線布防,但終無堅守黃河一線的決心,又無統一指揮與部署,緻使宋諸多要點均為三路金兵占領。
金第二次南下,宋對整個戰局判斷不明,又在防淮還是守江一線猶疑不決,緻使金兵得以深入淮南,飽掠而去。
金人以高宗即位,并貶死張邦昌,因而遣軍分道侵宋,東路訛魯朵(即宗輔,太祖子)、兀術(即宗弼,太祖子)渡河攻山東,中路粘罕渡河攻河南,西路婁室渡河侵關中。
建炎二年(1128),金人長驅直入,河南州鎮多破,惟開封由宗澤堅守。
此外黃河以北的重要州府,也多為金人略取。
七月,宗澤死。
澤志切恢複,招集兩河群盜十餘萬人,圖謀大舉,但屢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憂憤成疾而死。
他死後,主和派的勢力益熾,而時局益危。
次年初,金人連取淮南江北之地,揚州危急,高宗渡江至杭州(今浙江杭州市)。
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以備建都。
十月,金兀術率兵渡江,分兵兩路,一支取江西地,一支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
這時高宗已逃至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金人繼進,高宗又逃至明州(今浙江甯波市)。
金人遂陷臨安,并遣兵渡浙追之,高宗逃入海。
四年(1130),金人入海追擊,高宗逃至溫州(今浙江溫州市)。
二月,兀術率大軍自臨安回師北上,宋将韓世忠以八千人扼守焦山(在今江蘇鎮江市東長江中),阻其歸路。
雙方激戰于長江中,金人不得渡,遂相持于黃天蕩(今江蘇南京市東北),其後金人設計以火攻宋船艦,宋師大敗,兀術始得渡江。
世忠以八千人拒兀術十萬之衆,相持四十八日,雖終于失敗,但金人自此不敢輕易渡江。
金兵北去後,高宗也返回越州。
江西地區的金兵,一度攻入湖南,聞兀術去,也繼之北歸。
這時金兵雖退,而開封失陷,荊湖兩淮地區,盜賊蜂起,形勢益危。
兀術北上後,引兵入陝,會婁室軍,大敗宋将張濬于富平(今陝西富平縣東北)。
紹興元年(1131),兀術攻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欲長驅入蜀,為宋将吳玠、吳璘兄弟所敗,蜀地始得保全。
金軍第三次南下示意圖。
宋高宗逃至杭州後,升杭州為臨安,放棄淮河一線,退守長江,設立江防。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趁南宋江防未備,兩路南下:西路自黃州渡江南下,江州守将劉光世引兵逃向南康,金軍自大冶直下洪州,南攻撫、吉、太和,又西攻潭州。
東路主力陷壽春、廬州、和州,渡江後,向東北陷建康,韓世忠所守鎮江形勢孤危,退保江陰。
金兵由溧水南下,進陷臨安,高宗自定海逃往海上,漂泊于溫、台海區。
金兵深入以後,受長江南北軍民打擊,中原義軍也紛紛出動。
金兵被迫于次年,自臨安,經吳江北返,韓世忠急率水軍自江陰先期到達鎮江,截擊金軍。
金軍隻好沿長江南岸強行西上,又被韓軍阻于黃天蕩,金兵連夜挖掘水道,又火燒宋水師船艦,才得以渡江北撤。
金人于建炎四年(1130)南下,大軍北返後,在北方又立了一個傀儡皇帝。
那年九月,金立劉豫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國号大齊。
劉豫曾任宋濟南(今山東濟南曆城區)知府,于建炎二年(1128)降金,後以重寶賂金将,得立為帝,金以河南陝西之地予之。
紹興二年(1132),豫徙居開封。
次年,劉豫遣李成率兵南侵,連陷鄧(今河南鄧州市)、随(今湖北随州市)、郢(今湖北鐘祥市)等州及襄陽府。
金人遣使欲與宋齊劃江為界,為宋所拒。
四年(1134),宋将嶽飛克複郢州、襄陽等地。
豫求援于金,金派兀術助之,與宋将韓世忠等相持于淮南,金人不得逞,因而退兵,宋的聲勢一振。
六年(1136),劉豫以兵三十萬,再度南寇,又為宋軍所敗。
次年,金以劉豫屢次失敗,決意廢之,乃遣将以南伐為名,至開封,廢豫為庶人。
劉豫既廢,嶽飛、韓世忠均奏請北伐,恢複中原,高宗不納。
這時金人也頗想與宋議和,更增長高宗的苟安之心。
八年(1138),宋正式定都臨安,遂成偏安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