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北宋與外族
關燈
小
中
大
,最初也許都出于愛國熱誠,但積嫌既久,不免流于傾軋報複。
當時朝臣間沖突最甚的,無過于執政大臣與谏官之間的敵對。
宋初,因防制大臣專擅,委禦史台以重權,谏官可随時彈劾執政,并許以風聞言事。
因此谏官往往放言無忌,恣意攻擊,而緻掀起政潮。
但宋代黨争與唐代黨争,雖同是士大夫之間的鬥争,卻也有不同之處。
宋代的黨派,比較具有獨立性,并沒有幕後操縱者;而唐代的牛李黨,隻是宦官的工具而已。
真宗時,王欽若僞造天書,并讒毀寇準,為士大夫目為奸邪,這時朝廷已隐然有朋黨之分。
仁宗時,呂夷簡執政。
明道二年(1033),仁宗廢郭皇後,呂夷簡贊成其事,禦史中丞孔道輔與谏官範仲淹等反對廢後。
結果夷簡勝利,孔範諸人,均被貶黜。
次年,仲淹被召回京任官,仍譏評夷簡,于景祐三年(1036)再遭貶放。
朝臣尹洙、歐陽修為仲淹不平,也均坐貶。
至此雙方仇隙益深,互相排擠。
朝士如韓琦、富弼等,均黨于範氏;黨于呂氏者,則有夏竦、王拱辰等。
他們的鬥争,曆時達十餘年,史稱“慶曆黨議”。
到英宗時,又因所謂“濮議”,再度引起黨争。
仁宗無子,以從兄濮王允讓之子曙入承大統,是為英宗。
治平二年(1065),英宗诏議崇奉濮王典禮。
當時朝臣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為司馬光、呂誨、範純仁(仲淹子)、呂大防等,主尊濮王為皇伯;一派為韓琦、曾公亮、歐陽修,皆當時的執政,主尊濮王為皇考。
英宗從執政說,結果呂、範等人,紛紛引去,兩派的成見日深。
至神宗,又因變法掀起另一場烈而且久的黨争。
神宗最初想以王安石為相,朝中大臣韓琦、呂誨等,都表反對。
他們大都認為安石議論迂闊,不足以勝任宰輔,他們的評語,充滿黨同伐異的成分。
到安石為相,當時的名流,都不與之合作,因此安石不得不任用新進,如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绛等,于是有新舊黨之分。
安石所接引的新黨分子,學識能力,都有可取之處,但操守氣度,均嫌不足。
例如呂惠卿便是一個頗為反複的人,曾布則對異己者,竭力排斥。
安石握政後,反對新法的舊黨分子,如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程颢、呂公著、劉摯、範純仁、蘇轼等,皆被貶斥,呂誨、司馬光自行引去。
但他們并不甘心,一遇時機,便起而攻擊新黨。
他們之中,隻有呂誨、司馬光反對全部新法,其他大都反對新法中的某一部分。
新舊黨的沖突,其中也含有地域的因素,舊黨分子大多為北方人,新黨分子則多為南方人。
宋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條件,已遠超過北方;南方人的政治勢力,也日益擴張;自然為北方人所忌視。
同時由于雙方地理環境和社會風習的不同,其思想言論,自然易生抵觸。
新黨的作風,代表着南方知識分子的激進思想;舊黨的行事,則代表着北方知識分子的保守态度。
[參看錢穆《國史大綱》下冊,頁四一四至四二〇] 安石新法,立意雖佳,但其辦法自不可能絕對周密妥當,加以官吏奉行不善,難免有擾民的地方。
又因對遼夏外交的失敗,更贻舊黨以口實。
同時舊黨分子多負時望,他們不但獲得朝野的景仰,甚至連太後、皇後,也都同情他們。
熙甯七年(1074),久旱不雨,饑民流離道路,舊黨乘機攻擊新法,太後也痛言“安石亂天下”。
于是神宗罷免安石,以之知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縣)。
安石臨去,乞召韓绛代己,又薦呂惠卿為參知政事。
二人對于新法,謹守不失,因此安石雖去,新法并未受影響。
次年,安石複入相。
九年(1076),又堅決求去,從此不再問政。
但此後直至神宗去世,新法仍繼續推行。
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繼立,是為哲宗。
帝時年十歲,太皇太後高氏(英宗後)聽政。
她同情舊黨,委司馬光以要職,舊黨連翩登用,開始廢除一部分新法。
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呂公著為相,新法遂被全部推翻。
當時舊黨分子如蘇轼、範純仁都反對盡廢新法,認為其中一部分如免役法等,應予保留,但光不聽。
同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死。
光死後,舊黨分子蘇轼、程頤等,互争意氣,其門人朋友,各結黨相攻,于是舊黨又分為洛、蜀、朔三黨。
洛黨以程頤為首,蜀黨以蘇轼為首,朔黨以劉摯、梁焘等為首。
三黨之名,乃是由三黨領袖的籍貫而來,其中朔黨并無交哄的事實可考,洛蜀兩黨,則專在若幹細節上尋覓瑕疵,相互攻擊。
元祐八年(1093),太皇太後死,哲宗親政。
元祐時,舊黨得勢,新黨分子皆退休閑地,對舊黨銜恨次骨。
及至太皇太後死,舊黨失去後援,又因舊黨自行分化,新黨乃再度得勢。
紹聖元年(1094),哲宗以章惇為相。
章就任後,恢複一部新法,美其名曰“紹述”。
新黨重要分子如呂惠卿、曾布、蔡京、蔡卞等,都據要津,對舊黨發動激烈的報複。
當時司馬光、呂公著已死,均追奪贈谥,其餘貶逐殆盡。
元祐黨籍碑,宋徽宗即位後,将司馬光等人定為“元祐奸黨”,刻石榜示天下,後徽宗感覺不妥,又下令全部銷毀。
南宋時,此碑石已難得一見,有人便據拓片重新刻碑,而列名碑上者均以此為榮。
圖中拓片原碑出自廣西融水,刻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弟端王佶立,是為徽宗,太後向氏(神宗後)聽政。
同年七月,徽宗親政。
當時論者謂元祐紹聖之政,得失互見,因此徽宗主調停之說。
次年,改元建中靖國,便是取“執兩用中”之意。
同時他用人也新舊并進,以韓忠彥、曾布為相,前者為舊黨,後者為新黨。
崇甯元年(1102),韓忠彥因與曾布不協而罷相,曾布又為蔡京所排。
同年,京繼任宰相,他得志後,對于舊黨恣意報複。
他以徽宗的名義,立黨人碑于開封的端禮門,把舊黨重要分子一百二十人刻名其上,胪列罪狀,謂之“奸黨”。
他除了竭力排斥舊黨外,對于新法,并沒有理解和實行的誠意。
徽宗具有極高的藝術天才,是中國史上一流的書畫家,但對政治既無能力,也無興趣。
蔡京投其所好,一味掊克聚斂,引導徽宗奢侈淫靡,用以持寵固位。
所以到徽宗時,隻有新黨和舊黨之争,已談不到新法和舊法的異同了。
柳鴉蘆雁,宋徽宗趙佶繪,上海博物館藏。
由于蔡京視官爵财物如糞土,結果把累朝的積蓄,揮霍淨盡。
崇甯五年(1106),徽宗采納言事者的建議,毀黨人碑,恢複被谪貶者的仕籍,蔡京也因之罷相。
但徽宗對蔡京異常寵眷。
次年,複以之為相。
此後十數年,蔡京三度罷政,均能起複,但其貪渎浪費的作風,始終不改,遂使政治敗壞到不可救藥的絕境。
三、宋室的偏安 (一)宋的聯金滅遼 宋自徽宗信用蔡京,專務奢侈,内政日壞。
蔡京為宦官童貫所進,貫也受徽宗親任,掌握兵權。
政和五年(1115),與西夏之戰,宋師大敗,童貫卻以捷聞,可以想見他的驕恣。
徽宗好花石,以朱勔主其事,至兩浙采辦。
當時載運花石的船隻,絡繹不絕,号“花石綱”。
這類花石,大都強取于民間,官吏乘機為奸,民不堪苦,因而盜賊蜂起。
宣和二年(1120),摩尼教餘孽方臘起兵于睦州(今浙江淳安縣西),以讨朱勔為名,聚衆數萬,連陷州縣。
宋以童貫讨之,次年亂平,但地方的損害極大。
總計此次叛亂,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殺義軍十五萬人,平民二百餘萬。
徽宗雖罷除花石綱,但對當時的局勢,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和惕勵,政事一直敗壞下去。
這時的遼,也和宋一樣,日趨衰落。
遼于興宗和道宗時,國勢漸弱。
興宗尚稱有為,但始終不能克服西夏。
道宗在位四十七年,他的才具平庸,信用奸幸,晚年尤為昏聩,以緻諸部離心,漸至跋扈。
同時興道二宗,都崇信佛教,寺院遍布于全國。
僧尼的數目極多,他們都是不耕不織的純消費者,受着種種優待,甚至有官至三公的,因此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生産力。
此事在興宗時,已成為社會問題,而道宗推波助瀾,更加深經濟的危機。
由于社會的崇佛,使契丹民族的強悍風氣,也日趨消沉。
建中靖國元年(1101),遼道宗死,孫延禧立,是為天祚帝。
他為人昏亂荒淫,政治益不可為。
就在遼日就衰微之時,東北的女真族乘時崛起,成為遼的大敵。
套馬圖,金人繪,遼甯博物館藏。
圖中所繪金代女真騎士剽悍非常,胯下坐騎與所套駿馬奔馳若風,畫面極具張力。
據舊史說,女真的祖先,是隋唐時代居于今東北地區的靺鞨,其族原有七部,世居混同江(今松花江)以東、長白山及鴨綠江上源一帶。
唐初有黑水靺鞨及粟末靺鞨,其他五部無聞。
粟末靺鞨初附高麗,武後以後,建渤海國,黑水靺鞨受其役屬。
五代時,契丹取渤海地,黑水靺鞨服屬于契丹,分為二部。
其居地在北者号生女真,不隸籍于契丹;其在南者号熟女真,隸籍于契丹。
契丹對女真,本來控制極嚴,及遼天祚帝立,荒于畋獵,每年遣使至海上采辦名鷹,道出生女真,使者貪縱征索,激起女真的反感。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生女真完顔部酋長阿骨打起兵,攻下甯江州(今吉林松原市北部),遼伐之,大敗。
次年,阿骨打稱帝,國号曰金,是為金太祖。
并取遼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遼伐之,又敗。
六年(1116),金取遼東京(今遼甯遼陽市老城)諸州縣,勢力遂達于遼河一帶,對遼的威脅日亟。
次年,金遣使求封冊于遼,遼許之。
既而金主乞遼主以兄禮事之,遼人不願,遷延久之,于是兵争又起。
宣和二年(1120),阿骨打自将伐遼,取遼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遼人大震。
宋室聽說金兵攻遼,每戰辄勝,蔡京、童貫便慫恿徽宗,聯金攻遼。
徽宗從之,于宣和元年(1119)遣馬政等自登萊浮海使金,相約合力攻遼。
宣和二年(1120),又遣遼降人趙良嗣(原名馬植)使金。
良嗣至金後,與金人約定,金兵攻遼中京(今内蒙古赤峰甯城縣老哈河北岸),宋攻遼燕京(即遼南京,今北京西南),滅遼之後,宋隻求收回五代時石晉賂遼的故地,而将輸遼的歲币,轉輸給金。
約議既定,金遂于次年出兵攻遼。
四年(1122),金破遼中京,天祚帝逃至夾山(今内蒙古武川縣、固陽縣、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交界處),既而金又克遼西京(今山西大同市)。
遼臣耶律大石(遼太祖八世孫)擁立秦晉王耶律淳(天祚堂弟)于燕京,自稱天錫皇帝。
同年,宋遣童貫率兵十五萬伐遼,大敗而回。
其後不久,耶律淳死,遼人遙奉秦王定(天祚次子)為帝,而由淳妻蕭氏主政。
于是童貫再度出兵,遼将郭藥師以涿(今河北涿州市)、易(今河北易縣,宋太宗時為遼所得)二州降。
宋師繼攻燕京,又為遼人所敗,棄屍百餘裡,結果燕京反為金人攻下。
燕京既下,宋遣使至金,除索石晉賂遼
當時朝臣間沖突最甚的,無過于執政大臣與谏官之間的敵對。
宋初,因防制大臣專擅,委禦史台以重權,谏官可随時彈劾執政,并許以風聞言事。
因此谏官往往放言無忌,恣意攻擊,而緻掀起政潮。
但宋代黨争與唐代黨争,雖同是士大夫之間的鬥争,卻也有不同之處。
宋代的黨派,比較具有獨立性,并沒有幕後操縱者;而唐代的牛李黨,隻是宦官的工具而已。
真宗時,王欽若僞造天書,并讒毀寇準,為士大夫目為奸邪,這時朝廷已隐然有朋黨之分。
仁宗時,呂夷簡執政。
明道二年(1033),仁宗廢郭皇後,呂夷簡贊成其事,禦史中丞孔道輔與谏官範仲淹等反對廢後。
結果夷簡勝利,孔範諸人,均被貶黜。
次年,仲淹被召回京任官,仍譏評夷簡,于景祐三年(1036)再遭貶放。
朝臣尹洙、歐陽修為仲淹不平,也均坐貶。
至此雙方仇隙益深,互相排擠。
朝士如韓琦、富弼等,均黨于範氏;黨于呂氏者,則有夏竦、王拱辰等。
他們的鬥争,曆時達十餘年,史稱“慶曆黨議”。
到英宗時,又因所謂“濮議”,再度引起黨争。
仁宗無子,以從兄濮王允讓之子曙入承大統,是為英宗。
治平二年(1065),英宗诏議崇奉濮王典禮。
當時朝臣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為司馬光、呂誨、範純仁(仲淹子)、呂大防等,主尊濮王為皇伯;一派為韓琦、曾公亮、歐陽修,皆當時的執政,主尊濮王為皇考。
英宗從執政說,結果呂、範等人,紛紛引去,兩派的成見日深。
至神宗,又因變法掀起另一場烈而且久的黨争。
神宗最初想以王安石為相,朝中大臣韓琦、呂誨等,都表反對。
他們大都認為安石議論迂闊,不足以勝任宰輔,他們的評語,充滿黨同伐異的成分。
到安石為相,當時的名流,都不與之合作,因此安石不得不任用新進,如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绛等,于是有新舊黨之分。
安石所接引的新黨分子,學識能力,都有可取之處,但操守氣度,均嫌不足。
例如呂惠卿便是一個頗為反複的人,曾布則對異己者,竭力排斥。
安石握政後,反對新法的舊黨分子,如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程颢、呂公著、劉摯、範純仁、蘇轼等,皆被貶斥,呂誨、司馬光自行引去。
但他們并不甘心,一遇時機,便起而攻擊新黨。
他們之中,隻有呂誨、司馬光反對全部新法,其他大都反對新法中的某一部分。
新舊黨的沖突,其中也含有地域的因素,舊黨分子大多為北方人,新黨分子則多為南方人。
宋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條件,已遠超過北方;南方人的政治勢力,也日益擴張;自然為北方人所忌視。
同時由于雙方地理環境和社會風習的不同,其思想言論,自然易生抵觸。
新黨的作風,代表着南方知識分子的激進思想;舊黨的行事,則代表着北方知識分子的保守态度。
[參看錢穆《國史大綱》下冊,頁四一四至四二〇] 安石新法,立意雖佳,但其辦法自不可能絕對周密妥當,加以官吏奉行不善,難免有擾民的地方。
又因對遼夏外交的失敗,更贻舊黨以口實。
同時舊黨分子多負時望,他們不但獲得朝野的景仰,甚至連太後、皇後,也都同情他們。
熙甯七年(1074),久旱不雨,饑民流離道路,舊黨乘機攻擊新法,太後也痛言“安石亂天下”。
于是神宗罷免安石,以之知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縣)。
安石臨去,乞召韓绛代己,又薦呂惠卿為參知政事。
二人對于新法,謹守不失,因此安石雖去,新法并未受影響。
次年,安石複入相。
九年(1076),又堅決求去,從此不再問政。
但此後直至神宗去世,新法仍繼續推行。
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繼立,是為哲宗。
帝時年十歲,太皇太後高氏(英宗後)聽政。
她同情舊黨,委司馬光以要職,舊黨連翩登用,開始廢除一部分新法。
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呂公著為相,新法遂被全部推翻。
當時舊黨分子如蘇轼、範純仁都反對盡廢新法,認為其中一部分如免役法等,應予保留,但光不聽。
同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死。
光死後,舊黨分子蘇轼、程頤等,互争意氣,其門人朋友,各結黨相攻,于是舊黨又分為洛、蜀、朔三黨。
洛黨以程頤為首,蜀黨以蘇轼為首,朔黨以劉摯、梁焘等為首。
三黨之名,乃是由三黨領袖的籍貫而來,其中朔黨并無交哄的事實可考,洛蜀兩黨,則專在若幹細節上尋覓瑕疵,相互攻擊。
元祐八年(1093),太皇太後死,哲宗親政。
元祐時,舊黨得勢,新黨分子皆退休閑地,對舊黨銜恨次骨。
及至太皇太後死,舊黨失去後援,又因舊黨自行分化,新黨乃再度得勢。
紹聖元年(1094),哲宗以章惇為相。
章就任後,恢複一部新法,美其名曰“紹述”。
新黨重要分子如呂惠卿、曾布、蔡京、蔡卞等,都據要津,對舊黨發動激烈的報複。
當時司馬光、呂公著已死,均追奪贈谥,其餘貶逐殆盡。
元祐黨籍碑,宋徽宗即位後,将司馬光等人定為“元祐奸黨”,刻石榜示天下,後徽宗感覺不妥,又下令全部銷毀。
南宋時,此碑石已難得一見,有人便據拓片重新刻碑,而列名碑上者均以此為榮。
圖中拓片原碑出自廣西融水,刻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弟端王佶立,是為徽宗,太後向氏(神宗後)聽政。
同年七月,徽宗親政。
當時論者謂元祐紹聖之政,得失互見,因此徽宗主調停之說。
次年,改元建中靖國,便是取“執兩用中”之意。
同時他用人也新舊并進,以韓忠彥、曾布為相,前者為舊黨,後者為新黨。
崇甯元年(1102),韓忠彥因與曾布不協而罷相,曾布又為蔡京所排。
同年,京繼任宰相,他得志後,對于舊黨恣意報複。
他以徽宗的名義,立黨人碑于開封的端禮門,把舊黨重要分子一百二十人刻名其上,胪列罪狀,謂之“奸黨”。
他除了竭力排斥舊黨外,對于新法,并沒有理解和實行的誠意。
徽宗具有極高的藝術天才,是中國史上一流的書畫家,但對政治既無能力,也無興趣。
蔡京投其所好,一味掊克聚斂,引導徽宗奢侈淫靡,用以持寵固位。
所以到徽宗時,隻有新黨和舊黨之争,已談不到新法和舊法的異同了。
柳鴉蘆雁,宋徽宗趙佶繪,上海博物館藏。
由于蔡京視官爵财物如糞土,結果把累朝的積蓄,揮霍淨盡。
崇甯五年(1106),徽宗采納言事者的建議,毀黨人碑,恢複被谪貶者的仕籍,蔡京也因之罷相。
但徽宗對蔡京異常寵眷。
次年,複以之為相。
此後十數年,蔡京三度罷政,均能起複,但其貪渎浪費的作風,始終不改,遂使政治敗壞到不可救藥的絕境。
三、宋室的偏安 (一)宋的聯金滅遼 宋自徽宗信用蔡京,專務奢侈,内政日壞。
蔡京為宦官童貫所進,貫也受徽宗親任,掌握兵權。
政和五年(1115),與西夏之戰,宋師大敗,童貫卻以捷聞,可以想見他的驕恣。
徽宗好花石,以朱勔主其事,至兩浙采辦。
當時載運花石的船隻,絡繹不絕,号“花石綱”。
這類花石,大都強取于民間,官吏乘機為奸,民不堪苦,因而盜賊蜂起。
宣和二年(1120),摩尼教餘孽方臘起兵于睦州(今浙江淳安縣西),以讨朱勔為名,聚衆數萬,連陷州縣。
宋以童貫讨之,次年亂平,但地方的損害極大。
總計此次叛亂,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殺義軍十五萬人,平民二百餘萬。
徽宗雖罷除花石綱,但對當時的局勢,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和惕勵,政事一直敗壞下去。
這時的遼,也和宋一樣,日趨衰落。
遼于興宗和道宗時,國勢漸弱。
興宗尚稱有為,但始終不能克服西夏。
道宗在位四十七年,他的才具平庸,信用奸幸,晚年尤為昏聩,以緻諸部離心,漸至跋扈。
同時興道二宗,都崇信佛教,寺院遍布于全國。
僧尼的數目極多,他們都是不耕不織的純消費者,受着種種優待,甚至有官至三公的,因此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生産力。
此事在興宗時,已成為社會問題,而道宗推波助瀾,更加深經濟的危機。
由于社會的崇佛,使契丹民族的強悍風氣,也日趨消沉。
建中靖國元年(1101),遼道宗死,孫延禧立,是為天祚帝。
他為人昏亂荒淫,政治益不可為。
就在遼日就衰微之時,東北的女真族乘時崛起,成為遼的大敵。
套馬圖,金人繪,遼甯博物館藏。
圖中所繪金代女真騎士剽悍非常,胯下坐騎與所套駿馬奔馳若風,畫面極具張力。
據舊史說,女真的祖先,是隋唐時代居于今東北地區的靺鞨,其族原有七部,世居混同江(今松花江)以東、長白山及鴨綠江上源一帶。
唐初有黑水靺鞨及粟末靺鞨,其他五部無聞。
粟末靺鞨初附高麗,武後以後,建渤海國,黑水靺鞨受其役屬。
五代時,契丹取渤海地,黑水靺鞨服屬于契丹,分為二部。
其居地在北者号生女真,不隸籍于契丹;其在南者号熟女真,隸籍于契丹。
契丹對女真,本來控制極嚴,及遼天祚帝立,荒于畋獵,每年遣使至海上采辦名鷹,道出生女真,使者貪縱征索,激起女真的反感。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生女真完顔部酋長阿骨打起兵,攻下甯江州(今吉林松原市北部),遼伐之,大敗。
次年,阿骨打稱帝,國号曰金,是為金太祖。
并取遼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遼伐之,又敗。
六年(1116),金取遼東京(今遼甯遼陽市老城)諸州縣,勢力遂達于遼河一帶,對遼的威脅日亟。
次年,金遣使求封冊于遼,遼許之。
既而金主乞遼主以兄禮事之,遼人不願,遷延久之,于是兵争又起。
宣和二年(1120),阿骨打自将伐遼,取遼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遼人大震。
宋室聽說金兵攻遼,每戰辄勝,蔡京、童貫便慫恿徽宗,聯金攻遼。
徽宗從之,于宣和元年(1119)遣馬政等自登萊浮海使金,相約合力攻遼。
宣和二年(1120),又遣遼降人趙良嗣(原名馬植)使金。
良嗣至金後,與金人約定,金兵攻遼中京(今内蒙古赤峰甯城縣老哈河北岸),宋攻遼燕京(即遼南京,今北京西南),滅遼之後,宋隻求收回五代時石晉賂遼的故地,而将輸遼的歲币,轉輸給金。
約議既定,金遂于次年出兵攻遼。
四年(1122),金破遼中京,天祚帝逃至夾山(今内蒙古武川縣、固陽縣、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交界處),既而金又克遼西京(今山西大同市)。
遼臣耶律大石(遼太祖八世孫)擁立秦晉王耶律淳(天祚堂弟)于燕京,自稱天錫皇帝。
同年,宋遣童貫率兵十五萬伐遼,大敗而回。
其後不久,耶律淳死,遼人遙奉秦王定(天祚次子)為帝,而由淳妻蕭氏主政。
于是童貫再度出兵,遼将郭藥師以涿(今河北涿州市)、易(今河北易縣,宋太宗時為遼所得)二州降。
宋師繼攻燕京,又為遼人所敗,棄屍百餘裡,結果燕京反為金人攻下。
燕京既下,宋遣使至金,除索石晉賂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