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唐代的宗教與學術
關燈
小
中
大
的謝靈運、顔延之等,都以寫景見長。
南齊著名的詩人有沈約、謝朓等,他們的詩,雖仍以五言為主,但用字華美,且講求聲韻對仗,世稱“永明體”(永明為齊武帝年号)。
唐代的律詩,便淵源于永明體詩。
但當時詩的用韻,尚無一定的标準。
到隋初,陸法言等參酌古今及各地方言,撰《切韻》一書,而後詩韻才漸統一。
至于北朝的詩,和文一樣,隻是南朝的附庸。
隋代仍承襲南北朝的詩風,詩人的傑出者,仍以薛道衡為最。
唐代詩風大盛,這與國家的安富和政府的提倡都有關系。
唐詩大緻可分古詩、律詩、絕句三大類。
古詩主要分五、七言,篇章的長短和句法的結構,并無嚴格的規定。
五言古詩,上承漢魏,其佳作較之古人,并不多讓。
七言詩最遲起源于曹魏,到唐時才大盛。
唐七言詩内容的豐富,氣勢的雄渾,都非古人可及。
此外又有樂府詩,五、七言都有,也有字句長短不齊的,是一種可以入樂的詩。
律詩又稱今體詩,有五、七言之分,每首限八句。
這種詩有其一定的格律,必須平仄互調,用韻隻限一種,不能轉韻;其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又必須對仗。
此外又有一種不限句數的律詩,其布局與古詩相似,但除起頭兩句和結尾兩句不必對仗外,其他各句,均須排成聯語。
這種律詩,後世稱為排律。
律詩雖淵源于南朝,但到唐才有完備的形式與格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創作。
絕句每首限四句,也分五、七言,并有古體、今體的區别。
“絕句”一詞起源于南北朝,為“短句”或“斷句”之意,原是一種小型的古詩,并無一定的格律。
到唐代,絕句的意義變成了小型的律詩,其格律與律詩的前四句或後四句相同。
根據明人的意見,唐詩可分為四期:[參看明高棟《唐詩品彙自序》] 一、初唐,高祖至睿宗(618~712),共九十五年。
唐初的詩,仍不脫六朝谶麗的餘風,可以“四傑”的詩為代表。
到武後時的陳子昂,仿效建安體,風氣稍有改變。
中宗時,沈佺期、宋之問首創唐詩的新聲,從他們起,唐詩才有律詩及古今體之分。
七言古詩,也于此時漸趨興盛。
二、盛唐,玄宗至肅宗(713~762),共五十年,是唐詩的極盛時代。
這個時期的名家極多,各有所長。
例如王維、孟浩然長于風格淡雅的田園詩;高适、岑參長于氣韻悲壯的邊塞詩;張九齡擅長古詩,詩格溫柔敦厚;王昌齡擅長七絕,尤善作描寫宮中情景的“宮詞”;但最偉大的詩人則為李白、杜甫。
李白擅長古詩和絕句,律詩甚少。
他頗有道家思想的傾向,他的詩現存約七百七十餘首,率多神仙飲酒之作,氣勢雄放,格調俊逸。
由于他的詩才橫溢,後世不易模拟,因而學者不多。
杜甫為李白的好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愛國、悲天憫人的情懷時常流露于詩中。
杜詩描寫的方面甚廣,風格技巧變化無窮。
他尤好吟詠時事,因而他的作品有“詩史”之稱。
他現存的詩共一千四百餘首,諸體兼備,尤以古詩、律詩為最佳,而排律一體,更是由他首創。
他對後世詩壇的影響最大,為後人尊為“詩聖”。
李白、杜甫,佚名繪。
三、中唐,代宗至敬宗(763~826),共六十四年。
代宗時,詩風頗盛,著名的詩人有劉長卿、李端、韓翃、錢起、盧綸等。
他們都善五言詩,詩格穩和清秀,号稱“大曆體”。
大曆以後的詩人,名家者也甚多,如韋應物、柳宗元,詩與王、孟同調;韓愈則追摹李杜,格調奇險,氣勢雄健。
又如白居易、元稹的詩,皆平夷淺近,易于誦讀。
他們并有“新樂府”的創作,唐代中期以前的樂府詩,大都刻意摹古,内容狹隘;到元白,專以之吟詠當時的民情時事,境界乃大為拓寬。
白詩流傳極廣,不但為當時國人所喜好,并遠傳至高麗、日本等國。
此外孟郊、賈島,詩體古奧,用字蹇澀冷僻。
他們的詩,多詠歎窮苦之作,每有真性情流露其間,後世批評他們的詩格為“郊寒島瘦”。
又有李賀,其詩瑰奇而富想象,人稱“鬼才”;劉禹錫和李益,則擅長七絕。
四、晚唐,文宗至哀帝(827~907),共九十一年。
這段時間,政治日非。
風氣澆薄,文學方面的表現,也遠較盛唐、中唐為貧弱。
當時絕少雄篇大作,詩格也日趨卑下,元氣淋漓的作品,已不可複見。
晚唐的大詩人有溫庭筠、李商隐、杜牧等。
溫古詩多豔麗绮靡,今體則較清疏。
李詩精于修辭,好用含義深奧的文字典故,因此讀者常不知其意之所指:但他學杜甫,頗有神似之處。
杜牧也學杜,其詩豪邁豔冶,兼而有之。
他擅長絕句,其詠史懷古之作,最為人所傳誦。
此外,司空圖詩格高雅,有承平遺風,但暮年因飽經喪亂,多寄慨之作。
他的死與唐亡在同一年(907),可以說是唐代最後的一位大詩人。
詞是一種長短句的組合,因為它綜錯詩句,配合樂譜,故而又稱“詩餘”。
詞的樂譜甚多,各有其一定的格律,作者必須按律填詞,不可逾越。
詞的起源,說法不一,大概與樂府詩有着密切的關系。
其興起時代,約在中唐,如韓翃、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皆善創調填詞。
晚唐的溫庭筠,尤為傑出,他的作品甚多,從他起,詩和詞才有正式的區分。
但詞在唐代,始終不盛,到五代才大盛。
五代詞人,祖述溫詞的甚多,因此溫在詞史上的地位,無疑為唐代的第一人。
(三)小說與書畫 先秦時代的學派中,雖有所謂“小說家”,但其作品久已全部亡佚。
現存的漢人小說,也大都為後人所僞托,比較真實可靠的作品,最早隻能上推到三國時代。
魏時,邯鄲淳曾作《笑林》三卷,魏文帝曹丕也曾作《列異傳》三卷。
兩書今已不全,但由其殘篇看來,可以知道全是些荒誕神怪的小故事。
其後自兩晉至南北朝,小說漸盛。
最著名的作品,如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幹寶的《搜神記》,宋劉義慶的《幽明錄》、《世說》等,其中雖也不乏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但大都是片斷簡記,疏于布局。
到唐,小說的體裁才變得曲折而有組織,與律詩同為唐代文學的特有創作。
就體裁而論,唐代的小說可分傳奇與變文兩大類。
傳奇是一種有組織的短篇小說,文體雖仍傾向骈俪,但較規律嚴整的骈文已解放得多。
傳奇又可分三類:一、神怪類,代表作有李朝威的《柳毅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等。
二、豔情類,代表作有元稙的《莺莺傳》,白行簡(居易弟)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等。
三、豪俠類,代表作有楊巨源的《紅線傳》,杜光庭的《虬髯客傳》等。
其中又以豔情類的傳奇最為精彩,而《莺莺傳》更為後人譜為戲曲,傳誦至今。
變文本是佛教僧侶用以宣傳教義的一種文體,一篇之中,骈散詩歌雜而有之,率多俚俗口語,求其易于通曉。
這種文體,可能來自印度文學,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中,是前所未有的。
這種文體,漸為文士所采用,以之講唱民間故事。
其起源的時代,約在中唐,但其作品流傳于後者絕少。
直到清末,才在敦煌大量發現,重要的有《列國志變文》、《明妃變文》等。
俗文是一種用俚言口語寫成的散文,約起源于唐末或五代,可能自變文演化而成。
以俗文寫成的故事,在清末發現的有唐太宗《入冥記》等。
這種文體,是宋代“話本”、元明“演義”的先驅。
秦統一後,盛行小篆及隸書。
到漢,草書和楷書相繼興起。
東漢時,杜度善草書。
王次仲善楷書,其後日見風行。
魏晉時代的善書者則有鐘繇、衛瓘、王羲之等,其中衛瓘善草書,鐘王則博精群法。
到南北朝時,北方喜尚鐘繇,其書方嚴遒勁,長于碑榜;南方喜尚王羲之,其書疏放妍妙,長于簡劄。
隋統一後,書法的作風也漸趨融和。
到唐,因政府的加意提倡,書道大興;風格方面,也能推陳出新。
唐初,王羲之的字最為風行,這與太宗的酷愛王書有關。
當時的書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學羲之,但皆兼寓北風。
玄宗時,名家益多,最著者有賀知章、張旭、顔真卿等。
知章善草隸,旭善草書,真卿則草隸之外,尤精楷書。
穆宗時的柳公權也善楷書,與真卿并稱“顔柳”,為後世所師法。
顔柳的楷書,自創新格,以嚴整勁婉見長,與唐前期書家的風格大不相同。
鐘王的書法,也因顔柳的風行而漸趨衰落。
中國的繪畫,起源極早,由近代發現的古代遺物可知,在商代即已有繪畫。
但古代圖畫多為壁畫,常随宮室的傾圮而毀滅,因此周秦遺畫,流傳者極少。
漢代亦多壁畫,所繪多為人物故事。
其繪于器物上的,近代間有發現,筆意簡樸,稍嫌呆滞。
到魏晉時代,繪畫開始發達,繪于絹或紙上的也漸多。
三國時,吳曹不興以畫名。
東晉顧恺之,為不興再傳弟子,善繪仕女,其《女史箴圖》在中國初期繪畫史上極有地位。
到南北朝時代,繪畫趨于極盛,著名的畫家,有宋陸探微、齊謝赫,梁張僧繇及北齊曹仲達等。
謝赫并創“六法”,闡述圖畫的氣韻、骨法、賦形、位置等理論,甚有創見。
印度、西亞的畫法,也于此時随佛教傳入中國。
西方的畫法,着重明暗凹凸,對中國的人物畫,影響甚大。
又因佛教流行,佛像畫也因而興盛,張僧繇與曹仲達都善畫佛像。
唐高祖、太宗以及玄宗等,都善書畫,宗室擅繪事的尤多。
由于皇室的愛好,因而繪畫大興。
唐初,人物畫仍極盛,名家有閻立德、立本兄弟。
立德善寫生,無論中外人物、奇禽異獸,繪來莫不精妙。
立本曾任右仆射,善畫像,曾繪太宗禦容及淩煙閣功臣圖等。
至盛唐,山水畫興,名家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及王維。
思訓畫尚工麗,善用青綠,雜以金色,号稱“金碧山水”,開後世北宗一派。
昭道稍變父法,以細緻見長。
思訓曾于開元時任左武衛大将軍,故時稱昭道為“小李将軍”。
王維擅長水墨,筆意清潤,以超脫秀逸為尚,号稱“破墨山水”,開後世南宗一派。
另一名家為吳道玄(字道子),他的畫,山水人物,無所不工,号稱“畫聖”。
此外曹霸、韓幹,皆以畫馬著名。
安史亂後,繪事仍發展不已,但造詣則不逮盛唐。
名家有周昉、邊鸾,皆德宗時人。
周昉工于人物,衣紋簡勁,色彩柔麗。
邊鸾長于花鳥,精于設色,濃豔如生。
唐末,因國内戰亂不已,繪事也随着步入衰運。
南齊著名的詩人有沈約、謝朓等,他們的詩,雖仍以五言為主,但用字華美,且講求聲韻對仗,世稱“永明體”(永明為齊武帝年号)。
唐代的律詩,便淵源于永明體詩。
但當時詩的用韻,尚無一定的标準。
到隋初,陸法言等參酌古今及各地方言,撰《切韻》一書,而後詩韻才漸統一。
至于北朝的詩,和文一樣,隻是南朝的附庸。
隋代仍承襲南北朝的詩風,詩人的傑出者,仍以薛道衡為最。
唐代詩風大盛,這與國家的安富和政府的提倡都有關系。
唐詩大緻可分古詩、律詩、絕句三大類。
古詩主要分五、七言,篇章的長短和句法的結構,并無嚴格的規定。
五言古詩,上承漢魏,其佳作較之古人,并不多讓。
七言詩最遲起源于曹魏,到唐時才大盛。
唐七言詩内容的豐富,氣勢的雄渾,都非古人可及。
此外又有樂府詩,五、七言都有,也有字句長短不齊的,是一種可以入樂的詩。
律詩又稱今體詩,有五、七言之分,每首限八句。
這種詩有其一定的格律,必須平仄互調,用韻隻限一種,不能轉韻;其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又必須對仗。
此外又有一種不限句數的律詩,其布局與古詩相似,但除起頭兩句和結尾兩句不必對仗外,其他各句,均須排成聯語。
這種律詩,後世稱為排律。
律詩雖淵源于南朝,但到唐才有完備的形式與格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創作。
絕句每首限四句,也分五、七言,并有古體、今體的區别。
“絕句”一詞起源于南北朝,為“短句”或“斷句”之意,原是一種小型的古詩,并無一定的格律。
到唐代,絕句的意義變成了小型的律詩,其格律與律詩的前四句或後四句相同。
根據明人的意見,唐詩可分為四期:[參看明高棟《唐詩品彙自序》] 一、初唐,高祖至睿宗(618~712),共九十五年。
唐初的詩,仍不脫六朝谶麗的餘風,可以“四傑”的詩為代表。
到武後時的陳子昂,仿效建安體,風氣稍有改變。
中宗時,沈佺期、宋之問首創唐詩的新聲,從他們起,唐詩才有律詩及古今體之分。
七言古詩,也于此時漸趨興盛。
二、盛唐,玄宗至肅宗(713~762),共五十年,是唐詩的極盛時代。
這個時期的名家極多,各有所長。
例如王維、孟浩然長于風格淡雅的田園詩;高适、岑參長于氣韻悲壯的邊塞詩;張九齡擅長古詩,詩格溫柔敦厚;王昌齡擅長七絕,尤善作描寫宮中情景的“宮詞”;但最偉大的詩人則為李白、杜甫。
李白擅長古詩和絕句,律詩甚少。
他頗有道家思想的傾向,他的詩現存約七百七十餘首,率多神仙飲酒之作,氣勢雄放,格調俊逸。
由于他的詩才橫溢,後世不易模拟,因而學者不多。
杜甫為李白的好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愛國、悲天憫人的情懷時常流露于詩中。
杜詩描寫的方面甚廣,風格技巧變化無窮。
他尤好吟詠時事,因而他的作品有“詩史”之稱。
他現存的詩共一千四百餘首,諸體兼備,尤以古詩、律詩為最佳,而排律一體,更是由他首創。
他對後世詩壇的影響最大,為後人尊為“詩聖”。
李白、杜甫,佚名繪。
三、中唐,代宗至敬宗(763~826),共六十四年。
代宗時,詩風頗盛,著名的詩人有劉長卿、李端、韓翃、錢起、盧綸等。
他們都善五言詩,詩格穩和清秀,号稱“大曆體”。
大曆以後的詩人,名家者也甚多,如韋應物、柳宗元,詩與王、孟同調;韓愈則追摹李杜,格調奇險,氣勢雄健。
又如白居易、元稹的詩,皆平夷淺近,易于誦讀。
他們并有“新樂府”的創作,唐代中期以前的樂府詩,大都刻意摹古,内容狹隘;到元白,專以之吟詠當時的民情時事,境界乃大為拓寬。
白詩流傳極廣,不但為當時國人所喜好,并遠傳至高麗、日本等國。
此外孟郊、賈島,詩體古奧,用字蹇澀冷僻。
他們的詩,多詠歎窮苦之作,每有真性情流露其間,後世批評他們的詩格為“郊寒島瘦”。
又有李賀,其詩瑰奇而富想象,人稱“鬼才”;劉禹錫和李益,則擅長七絕。
四、晚唐,文宗至哀帝(827~907),共九十一年。
這段時間,政治日非。
風氣澆薄,文學方面的表現,也遠較盛唐、中唐為貧弱。
當時絕少雄篇大作,詩格也日趨卑下,元氣淋漓的作品,已不可複見。
晚唐的大詩人有溫庭筠、李商隐、杜牧等。
溫古詩多豔麗绮靡,今體則較清疏。
李詩精于修辭,好用含義深奧的文字典故,因此讀者常不知其意之所指:但他學杜甫,頗有神似之處。
杜牧也學杜,其詩豪邁豔冶,兼而有之。
他擅長絕句,其詠史懷古之作,最為人所傳誦。
此外,司空圖詩格高雅,有承平遺風,但暮年因飽經喪亂,多寄慨之作。
他的死與唐亡在同一年(907),可以說是唐代最後的一位大詩人。
詞是一種長短句的組合,因為它綜錯詩句,配合樂譜,故而又稱“詩餘”。
詞的樂譜甚多,各有其一定的格律,作者必須按律填詞,不可逾越。
詞的起源,說法不一,大概與樂府詩有着密切的關系。
其興起時代,約在中唐,如韓翃、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皆善創調填詞。
晚唐的溫庭筠,尤為傑出,他的作品甚多,從他起,詩和詞才有正式的區分。
但詞在唐代,始終不盛,到五代才大盛。
五代詞人,祖述溫詞的甚多,因此溫在詞史上的地位,無疑為唐代的第一人。
(三)小說與書畫 先秦時代的學派中,雖有所謂“小說家”,但其作品久已全部亡佚。
現存的漢人小說,也大都為後人所僞托,比較真實可靠的作品,最早隻能上推到三國時代。
魏時,邯鄲淳曾作《笑林》三卷,魏文帝曹丕也曾作《列異傳》三卷。
兩書今已不全,但由其殘篇看來,可以知道全是些荒誕神怪的小故事。
其後自兩晉至南北朝,小說漸盛。
最著名的作品,如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幹寶的《搜神記》,宋劉義慶的《幽明錄》、《世說》等,其中雖也不乏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但大都是片斷簡記,疏于布局。
到唐,小說的體裁才變得曲折而有組織,與律詩同為唐代文學的特有創作。
就體裁而論,唐代的小說可分傳奇與變文兩大類。
傳奇是一種有組織的短篇小說,文體雖仍傾向骈俪,但較規律嚴整的骈文已解放得多。
傳奇又可分三類:一、神怪類,代表作有李朝威的《柳毅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等。
二、豔情類,代表作有元稙的《莺莺傳》,白行簡(居易弟)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等。
三、豪俠類,代表作有楊巨源的《紅線傳》,杜光庭的《虬髯客傳》等。
其中又以豔情類的傳奇最為精彩,而《莺莺傳》更為後人譜為戲曲,傳誦至今。
變文本是佛教僧侶用以宣傳教義的一種文體,一篇之中,骈散詩歌雜而有之,率多俚俗口語,求其易于通曉。
這種文體,可能來自印度文學,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中,是前所未有的。
這種文體,漸為文士所采用,以之講唱民間故事。
其起源的時代,約在中唐,但其作品流傳于後者絕少。
直到清末,才在敦煌大量發現,重要的有《列國志變文》、《明妃變文》等。
俗文是一種用俚言口語寫成的散文,約起源于唐末或五代,可能自變文演化而成。
以俗文寫成的故事,在清末發現的有唐太宗《入冥記》等。
這種文體,是宋代“話本”、元明“演義”的先驅。
秦統一後,盛行小篆及隸書。
到漢,草書和楷書相繼興起。
東漢時,杜度善草書。
王次仲善楷書,其後日見風行。
魏晉時代的善書者則有鐘繇、衛瓘、王羲之等,其中衛瓘善草書,鐘王則博精群法。
到南北朝時,北方喜尚鐘繇,其書方嚴遒勁,長于碑榜;南方喜尚王羲之,其書疏放妍妙,長于簡劄。
隋統一後,書法的作風也漸趨融和。
到唐,因政府的加意提倡,書道大興;風格方面,也能推陳出新。
唐初,王羲之的字最為風行,這與太宗的酷愛王書有關。
當時的書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學羲之,但皆兼寓北風。
玄宗時,名家益多,最著者有賀知章、張旭、顔真卿等。
知章善草隸,旭善草書,真卿則草隸之外,尤精楷書。
穆宗時的柳公權也善楷書,與真卿并稱“顔柳”,為後世所師法。
顔柳的楷書,自創新格,以嚴整勁婉見長,與唐前期書家的風格大不相同。
鐘王的書法,也因顔柳的風行而漸趨衰落。
中國的繪畫,起源極早,由近代發現的古代遺物可知,在商代即已有繪畫。
但古代圖畫多為壁畫,常随宮室的傾圮而毀滅,因此周秦遺畫,流傳者極少。
漢代亦多壁畫,所繪多為人物故事。
其繪于器物上的,近代間有發現,筆意簡樸,稍嫌呆滞。
到魏晉時代,繪畫開始發達,繪于絹或紙上的也漸多。
三國時,吳曹不興以畫名。
東晉顧恺之,為不興再傳弟子,善繪仕女,其《女史箴圖》在中國初期繪畫史上極有地位。
到南北朝時代,繪畫趨于極盛,著名的畫家,有宋陸探微、齊謝赫,梁張僧繇及北齊曹仲達等。
謝赫并創“六法”,闡述圖畫的氣韻、骨法、賦形、位置等理論,甚有創見。
印度、西亞的畫法,也于此時随佛教傳入中國。
西方的畫法,着重明暗凹凸,對中國的人物畫,影響甚大。
又因佛教流行,佛像畫也因而興盛,張僧繇與曹仲達都善畫佛像。
唐高祖、太宗以及玄宗等,都善書畫,宗室擅繪事的尤多。
由于皇室的愛好,因而繪畫大興。
唐初,人物畫仍極盛,名家有閻立德、立本兄弟。
立德善寫生,無論中外人物、奇禽異獸,繪來莫不精妙。
立本曾任右仆射,善畫像,曾繪太宗禦容及淩煙閣功臣圖等。
至盛唐,山水畫興,名家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及王維。
思訓畫尚工麗,善用青綠,雜以金色,号稱“金碧山水”,開後世北宗一派。
昭道稍變父法,以細緻見長。
思訓曾于開元時任左武衛大将軍,故時稱昭道為“小李将軍”。
王維擅長水墨,筆意清潤,以超脫秀逸為尚,号稱“破墨山水”,開後世南宗一派。
另一名家為吳道玄(字道子),他的畫,山水人物,無所不工,号稱“畫聖”。
此外曹霸、韓幹,皆以畫馬著名。
安史亂後,繪事仍發展不已,但造詣則不逮盛唐。
名家有周昉、邊鸾,皆德宗時人。
周昉工于人物,衣紋簡勁,色彩柔麗。
邊鸾長于花鳥,精于設色,濃豔如生。
唐末,因國内戰亂不已,繪事也随着步入衰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