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帝國

關燈
一、藩鎮的割據 (一)藩鎮的強大 唐的由盛世突然步入衰運,關鍵在于安史之亂。

    這場大叛亂雖被讨平,但它給予唐帝國的創痛,真是至深且巨。

    它直接間接遺留的若幹困難症結,使唐室始終無法解決;不特促進唐帝國的衰落與亂亡。

    某些方面甚至影響唐以後數百年的政局。

    藩鎮的跋扈,便是安史之亂留給唐室的若幹重大難題之一。

     唐室于安史之亂平定後最大的失策,是對安史的降衆以及在戰争期間過度擴充的政府軍,沒有一個适當的安排。

    政府軍方面,除了開元時代所設的九節度使外,戰争期間又在内地增設不少兵鎮。

    亂平後,安史餘孽并未完全消滅,仍然盤踞黃河下遊南北地區,唐室為防備他們,也就不敢撤銷内地的兵鎮,因此兵鎮幾乎遍及全國。

    這不但使唐室的财政陷于困境,更平添若幹據地自雄的軍閥。

     安史餘孽之所以無法完全消滅,是由于他們的實力堅強,不易征服。

    在戰争期間,唐師屢遭敗創,賴回纥人的助戰,才擊敗叛軍,而回纥人的紀律極差,唐室又不敢過分倚任。

    加以肅宗、代宗,缺乏遠見和魄力,隻求早日結束戰争,而不計後果。

    因此不惜付出極大的代價,以招降叛軍。

    安史部将歸降的,唐室并不懲處,也不解散他們的武力,反酬以廣大的地盤和節度使的官位。

    安史餘孽的實力,就這樣被保全下來,終成為帝國内部的巨患。

     叛亂的初期,安祿山部下平盧鎮将劉客奴、王玄志、董秦等降唐,唐以客奴為平盧節度使,轄平盧舊境(今遼甯省南部及河北省東北部一帶地),以抗祿山,他是安史降将為節度使的第一人。

    其後王玄志酖殺客奴,唐複于肅宗乾元元年(758)以玄志為平盧節度使。

    同年,玄志死,軍士擁鎮将侯希逸為主,唐室又委任希逸為節度使。

    這是節度使擅自攘奪和私相授受的開始。

    寶應元年(762),侯希逸因孤軍無援,率所部二萬人南下,渡海至青州(今山東青州市),據有其地。

    唐複以之為平盧淄青節度使(簡稱淄青節度使),轄有十州的地盤,成為黃河以南的強藩。

     到代宗即位,史朝義失敗,仆固懷恩進兵河北,安史部将薛嵩、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率降唐。

    據說懷恩恐怕亂平寵衰,因而奏請以嵩等分帥河北,以為黨援。

    唐室也因厭戰,竟然允許。

    以張忠志為成德五州節度使(大緻轄今山東省北部及河北省中南部地區),賜姓名李寶臣,治恒州(今河北正定縣);田承嗣為魏博五州節度使(大緻轄今山東省西北部及河北省西南部地區),治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李懷仙為盧龍六州節度使(大緻轄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遼甯省西部地區),治幽州(今北京大興區);薛嵩為相衛六州節度使(即昭義節度使,大緻轄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治相州(今河南安陽市)。

    而淄青節度使侯希逸,于永泰元年(765)為部将李懷玉所逐,唐室乃以懷玉為節度使,賜名正己。

    以上五鎮,都是安史餘孽,他們占據了唐帝國的整個東北部地區,漸成為唐室的大敵。

     五鎮的首領,大都是胡人或胡化甚深的漢人,例如李寶臣為奚人,李懷仙為柳城胡人,李正己為高麗人,侯希逸母系出于高麗,田承嗣、薛嵩則為胡化的漢人。

    諸鎮互為婚姻,與中央抗衡,漸至形成割據的局面。

    而諸鎮将士,既多胡人,他們所控制的地區,也逐漸胡化。

    胡化的主要特征,是卑棄文教而崇尚武力,養成一種好勇鬥狠的風氣。

    所以當時軍人第一的黃河下遊南北與以詩賦取士的長安,文化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區。

    上述安史系的藩鎮區,不但土地肥沃,民風樸勇,自然形勢也非常險要,唐帝國的東北天然國防線,便在這個地區中。

    這個地區與唐室對立,不但使唐室失去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帶,同時牽制住唐室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幾乎使整個關東地區,經常處于戰争狀态中。

     安史系藩鎮區中的統治組織,是軍政合一的。

    節度使是其轄區中的軍事統帥,也是最高行政長官。

    他的軍隊遍布全區,由其私人委任的鎮将來統率。

    鎮将有鎮遏将、鎮使、鎮遏使、鎮遏兵馬使、鎮遏都知兵馬使等名目,其中鎮遏使又常兼任洲刺史。

    節度使的地位,并不鞏固,常為他的部将所攘奪。

    如果節度使因死亡而出缺,便由他的子侄或為衆所推舉的部将繼任為“留後”,等到中央的正式委任狀到達,再稱節度使。

    此外,節度使在他的轄區中可以自由委任官吏,擴充軍隊,征收賦稅,中央政府一點不能過問。

    至于中央系的藩鎮,在唐朝中葉,還沒有這樣兇橫。

     藩鎮的兵,可以說完全是強迫征調的。

    藩鎮區中的壯丁,大都被征為士兵,老弱則從事農耕。

    同時對人民的生活管制甚嚴,若幹藩鎮如盧龍、淄青等,甚至禁止人民偶語于途,夜間不準燃燭,并不準以酒食相過從。

    節度使從軍隊中抽調其精壯者,充當衛隊,叫做“牙兵”;又有所謂“養子”,乃是精銳中的精銳。

    節度使對這類親軍,備極愛護,但他們日趨驕橫,動辄發動叛變,驅逐主帥。

    這種現象在藩鎮間愈演愈烈,直到五代。

     (二)諸鎮的連兵 安史諸鎮,以田承嗣為最強。

    他有兵十萬,對唐室也最無禮,代宗對他加意籠絡,但他驕傲如故,大曆八年(773),昭義節度使薛嵩死,唐以嵩弟崿為留後。

    十年(775),承嗣奪取昭義一部分地盤。

    唐遣兵伐之,不能取勝。

    次年,承嗣謝罪,唐赦免之,但承嗣所占的昭義地盤,并不交出。

    唐室另派李承昭為昭義節度使,統轄其餘地方。

    至此,黃河以北的安史系藩鎮,僅剩魏博、盧龍、成德三鎮。

    這時黃河以南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已拓地至今山東省的西部及南部,他共轄十五州,也擁有強兵十萬。

    這四鎮名義上雖是唐室的藩臣,實際上等于敵國。

    十四年(779),承嗣死,由其侄田悅繼承其位,藩鎮世襲的惡例,由此開端。

     同年,代宗死,子适繼位,是為德宗。

    他即位之初,頗能勵精圖治,藩鎮對之深為敬畏。

    但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充分的知人之明。

    建中二年(781),他引用奸臣盧杞為相,政治日非,漸引起藩鎮的輕視。

    因此在一段極短暫的安靜之後,又掀起了戰亂。

    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惟嶽自稱留後,田悅為其求節度使,唐室不允,悅乃聯合惟嶽及李正己,舉兵叛唐。

    既而李正己死,其子李納擅領軍務,仍與田悅等聯合。

    唐以馬燧、李晟等讨田悅,悅敗歸魏州,唐軍圍之。

    李惟嶽則為部将王武俊所殺。

     盧龍節度使李懷仙,于代宗大曆初為部将朱希彩、朱泚等所殺,二朱相繼為節度使。

    大曆九年(774),朱泚入朝。

    次年,泚自請留長安,唐乃以其弟朱滔為盧龍節度使。

    至田悅等叛,朱滔以讨叛有功,希望唐室增其轄地,未能如願。

    王武俊則求為節度使,謀亦不遂。

    因此二人怨恨,乃發兵共救田悅,解魏州之圍。

    既而三鎮與淄青李納聯合,同時稱王。

    朱滔稱冀王,王武俊稱趙王,田悅稱魏王,李納稱齊王,共推朱滔為盟主。

    他們并與淮西節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李希烈勾結,希烈是安史降将李忠臣(原名董秦)的養子,忠臣于代宗時為淮西節度使,大曆末為希烈所逐,唐室便以希烈繼為節度使。

    德宗時,希烈因求增地不遂,乃與四鎮相結,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

    淮西也可以算是安史系的藩鎮,它僅轄三州之地(今河南東南部),形勢也很孤立,但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建中四年(783),希烈遣兵四出抄掠,東都大擾,唐室派泾原等鎮兵讨之。

    同年十月,泾原節度使(轄泾、原二州;治泾州,今甘肅泾川縣北)姚令言率兵五千到京師。

    因未得賞賜,軍士在進發至長安以東的浐水時嘩變,鼓噪而還,德宗倉皇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

    叛軍入長安後,推舉廢處京師的朱泚為主,百官留在京師的,多受其委用。

    朱泚自稱秦帝,不久改号為漢。

    當時中央大軍正攻打魏博,聞變後由李懷光、李晟率師還救長安。

    朱泚率軍自長安圍攻奉天,幸李懷光趕至,擊敗叛軍,朱泚始退回長安。

    奉天解圍後,德宗聽信盧杞讒言,竟不召見懷光,懷光乃頓兵抗表,論盧杞之罪,德宗不得已将杞貶逐,但懷光仍不滿意。

     興元元年(784),德宗用朝臣陸贽之策,下诏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之罪,惟朱泚不赦;并免除若幹苛捐雜稅。

    于是人心大悅,田悅、王武俊、李納也都去掉王号,上表謝罪,唐室恢複田悅的官爵,并以王武俊、李納分任成德、淄青節度使。

    隻有朱滔、李希烈不聽,滔仍引兵南攻,希烈則自稱楚帝。

    李懷光屯軍于鹹陽(今陝西成陽市東),暗與朱泚相通,并陰謀襲取奉天。

    德宗聞訊,又急忙逃到梁州(今陝西南鄭縣東)。

    既而李懷光以實力不足,決計先據河中(今山西永濟縣),于是大掠而去。

    同年,李晟收複京師。

    朱泚、姚令言率餘衆西走,均為部下所殺。

    德宗還長安後,命馬燧、渾瑊等讨李懷光。

    貞元元年(785),馬燧等進逼河中,懷光兵敗自殺。

    次年,李希烈為其将陳仙奇所殺,唐乃以仙奇為淮西節度使。

    不久仙奇又為部下吳少誠所殺,唐室又以少誠繼其位。

     田悅于興元元年(784)為田承嗣子田緒所害,唐室乃以緒為魏博節度使。

    朱滔則于朱泚稱帝時,起兵南下,想西入潼關,但為王武俊所拒,敗回幽州,上表待罪。

    貞元元年(785),滔病死,唐室以其将劉怦為盧龍節度使。

    同年,怦又死,唐複以其子濟為節度使。

     德宗返跸後,對藩鎮采取姑息政策。

    當時全國藩鎮共有四十餘處,布列四方,大的轄有十州之地,小的也轄三四州,大都在半獨立狀态中。

    而德宗又以奸佞裴延齡用事,并昵近宦官貪吏,因此政績日衰。

    貞元十四年(798),吳少誠于淮西舉兵,侵掠鄰州。

    唐室讨之不利,終于赦免其罪,因此藩鎮的氣焰更盛起來。

     (三)憲宗的征讨 憲宗初期主要藩鎮割據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死,太子誦繼立,是為順宗。

    他因夙患風疾,于同年八月,傳位于太子純而自号太上皇,并改元永貞。

    太子純即位,是為憲宗。

    次年,改元元和。

    元和共有十五年(806~820),在唐史上号為“中興”時期。

    憲宗最可稱述的中興事業,便是打平若幹抗命的藩鎮,使國家再度統一。

    但這次中興時期是非常短暫的,隻與憲宗本人相始終。

     憲宗初立時,與宰相杜黃裳談到藩鎮問題,黃裳認為要振舉綱紀,制裁不法藩鎮是第一要務。

    憲宗采納其議,決心以武力解決驕蹇的藩鎮。

    當時全國藩鎮四十八處,凡轄州府二百九十五,縣一千四百五十三,其中不向中央申報戶口的達十五鎮七十一州,每年向中央輸入财賦的,隻有浙江東西的八鎮四十九州。

    [見《舊唐書》卷十四《憲宗本紀上》]諸鎮仍以安史系的藩鎮為最強,但憲宗對他們并不輕易起釁,而先拿較弱的“開刀”。

     永貞元年(805),劍南西川節度使(轄今四川西部地區,治成都府。

    肅宗時,分劍南為東西兩川,各置節度使)韋臯死,其部屬劉辟自為留後。

    憲宗立後,以辟為節度副使,不久他又因兼領東川未遂而叛。

    唐以高崇文讨之,擊擒劉辟,其亂乃定。

    這是元和元年(806)的事。

    同年,夏綏留後(治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楊惠琳抗命,唐室又讨斬之。

    次年,鎮海節度使(轄今太湖流域地區;治潤州,今江蘇鎮江市)李锜自請入朝,以試探中央意旨。

    憲宗征其至京師,锜乃反。

    唐遣兵讨之,锜部将擒锜而降。

    锜為唐遠支宗室,卒被處死。

    三鎮既平,中央的聲威大震。

     憲宗對藩鎮最艱苦的戰鬥,要算元和十年至十二年(815~817)的讨伐淮西之役。

    此役以前,唐室曾于元和四年至五年(809~810)讨伐成德的王承宗(武俊孫),因未獲勝利而予以寬貸,至淮西亂起,承宗又叛。

    這裡先叙述憲宗讨伐淮西的經過。

     唐室所以必欲讨伐淮西,主要目的是在解決兵财兩大問題。

    因為淮西牽制住唐室數十萬的軍隊,軍費的消耗極大,同時它的形勢孤立,較有戰勝的把握。

    但淮西節度使轄區内的人民,受安史胡人的影響,風氣異常犷悍;加以李希烈、吳少誠等人的長期割據,人民與中央的情感漸漸消失,竟至視同敵國。

    因此唐室調用十六鎮的兵力,以三年的時間,才得平定。

    淮西節度使吳少誠于元和四年(809)死,大将吳少陽自立為留後,當時唐室正用兵河朔,不得已以之為節度使。

    九年(814),少陽死,子元濟匿不發喪,自領軍務。

    次年,元濟縱兵旁掠,侵及東都。

    唐以李光顔、嚴绶率諸鎮兵讨之,一時未能奏功。

    但憲宗用兵之意甚堅,以宰相武元衡主持軍事。

    不久,元衡為賊黨刺殺,複以裴度為相,專主讨淮西事。

    十一年(816),唐以李愬(晟子)率兵讨淮西。

    次年,李愬用計連擒淮西将丁士良、李祐等,委以腹心。

    既而李愬用李祐之計,于雪夜奇襲元濟總部所在地的蔡州城(今河南汝南縣),擒獲元濟,諸州相繼歸附,于是亂平。

     淄青節度使李納,死于德宗貞元中,傳子師古。

    元和元年(806),師古死,部下擁立師古繼母弟師道繼位。

    當時憲宗初立,不得已承認之。

    及淮西亂起,師道暗中出兵助元濟,并派人刺殺宰相武元衡。

    吳元濟被擒後,師道才起恐慌,上表願納質獻地,既而反悔。

    唐室決計用兵,以李光顔、李愬等統軍進讨,屢敗師道兵。

    十四年(819),師道為其部将劉悟所殺,淄青遂定,唐分其地為三鎮。

    自李正己以來,割據五十四年的淄青節度使區,至此重新歸命。

     李愬襲蔡州作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