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盛唐的武功
關燈
小
中
大
一、突厥鐵勒的平定
(一)東突厥
盛唐時代的對外戰争,大體可以說總是勝利的;自然其間也不免遭受若幹頓挫,但不足以影響唐帝國的整個成就與榮譽。
憑了多次煊赫的武功,唐帝國的版圖擴展到空前的大。
這些武功的絕大部分是在太宗時代完成的,加以高宗時代的踵事增華,到達版圖擴展的最高峰。
其後帝國的北邊與東邊,發生劇烈的變動,一部國土喪失,但整個帝國版圖,仍然龐大得可觀。
玄宗接收了這片經過變動後的龐大國土,使它成為定型,并維持了四十年之久。
在初唐時期的諸外族中,唐室的最大敵人仍是東突厥。
隋末唐初的幾年中,東西突厥同趨于極盛,但東突厥因接近中國本部,雙方的關系更為密切。
當時因中國内亂,中國人紛紛逃入東突厥避難,因此它的實力大增。
當時它的勢力範圍,東到今東北諸省一帶,西到今青海省和新疆東部;東西兩方的許多民族如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都臣屬于它,國中勝戰的人有一百多萬。
隋末中國北部起兵的群雄,連唐高祖在内,都向它稱臣,因此東突厥是當時亞洲大部民族的主人。
東突厥對中國也采取分化政策,它對每個起兵者都加以支持。
唐的統一,不但為它所不願,同時隋室餘孽也抱着“甯贈外國,不予家奴”的心理,鼓勵它予唐室以打擊,此外群雄中的劉武周、梁師都等,也都向它借兵以抗唐師;為了這些原因,東突厥漸由唐室的支援者變為唐室的敵人。
武德三年(620)以後,東突厥無歲不發兵入寇,每次都是飽載而歸,逼得高祖幾乎遷都。
九年(626),太宗即位不久,東突厥的最高可汗颉利與其侄突利可汗(始畢之子),因梁師都的勾引,又領兵入侵,大軍抵達長安西北渭水上的便橋。
太宗冒險親到渭水,與颉利訂盟,并啖以金帛,突厥才退,這是唐室對東突厥最後一次的屈辱。
便橋會盟,遼陳及之繪。
圖中左側為太宗李世民單騎至便橋橋頭,與突厥軍隊說話,右側為突厥人,拜服于地者為颉利可汗。
武德九年(626)以後,東突厥内因華人趙德言的亂政和貞觀元年(627)的大雪災,外因原來臣屬于它的鐵勒部落薛延陀的叛變,國勢漸衰,對唐室的侵略才停頓下來。
又因唐室離間政策的成功,颉利與突利發生沖突,突利于貞觀二年(628)投降唐室,東突厥的實力,更為減損,乃授于唐室一個絕好的複仇機會。
次年冬,太宗以李靖、李等率兵十餘萬,六道讨伐東突厥。
四年(630)正月,李靖率骁騎三千突襲颉利所在地的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颉利遁入陰山,唐師奇襲擒之。
東突厥的殘餘部落,除北附薛延陀和西奔西域的以外,投降唐室的有十餘萬口。
唐室把這批降衆安置在東起幽州(今北京大興區),西至靈州(今甯夏靈武市)的邊塞地區。
并以突利和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颉利堂叔)為都督以統理之。
此外東突厥諸酋長拜官在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多人,突厥人入居長安的近一萬家。
太宗本人好與突厥人接近,甚至以他們充當侍衛;太子承乾,也沾染了突厥習俗;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唐室中央胡化色彩的濃厚。
貞觀十三年(639),突利的弟弟結社率謀反,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縣),未成而死。
唐室才感到突厥寄居中國内地的危險性,因此封李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命他率領部人,重返東突厥故地。
但不過數年,俟利苾又因薛延陀的侵逼,率部南移,結果唐室又把他們安置于勝(今内蒙古托克托縣西南黃河南岸)夏(今陝西橫山縣西)二州之間,俟利苾别入居京師。
俟利苾南下後,東突厥故地為突厥酋長車鼻可汗所盜有。
直至高宗永徽元年(650),唐擒車鼻,處其餘衆于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北),東突厥可以說全部降服。
同年,唐室又設立單于瀚海二都護府,管理大漠南北地區。
都護府以下的組織,有都督府和州,這些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突厥酋長來擔任,并授予高度的自治權,隻有最高長官的都護由唐人出任。
自此以後,東突厥未發生問題者達三十年之久。
調露元年(679),正是高宗末年武曌當權的時候,單于大都護管内的東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叛變,諸州的突厥酋長,群起響應,衆至數十萬。
唐出師讨之,雖将溫傅、奉職或擒或殺,但突厥餘衆的叛亂,仍此伏彼起。
天授元年(890)武曌稱帝後,東突厥的勢力漸強。
萬歲通天元年(696),武曌拜東突厥默啜可汗為立功報國可汗,命其助伐契丹。
次年,又被默啜騙去突厥降戶數千帳、谷四萬斛和鐵數萬斤,東突厥的實力大增,态度又轉強硬。
聖曆元年(698),默啜入寇,大肆殺掠而去。
此後終武曌之世,東突厥連年寇邊,達十餘年之久。
直到玄宗開元初年,默啜因衰老昏虐,國内漸有亂象,某部衆降唐者甚多。
開元四年(716),默啜死,其兄默棘連立為毗伽可汗,因其知人善任,國内複趨穩定,曾于八年(720)大敗唐兵。
但自此以後,與唐和平相處者十餘年。
二十年(732),毗伽為臣下毒死,國内時有政争,日漸衰亂。
天寶元年(742),拔悉密(居今西伯利亞托木斯克Tomsk)、回纥(鐵勒部落之一)、葛邏祿(居今新疆喀喇額爾齊斯河流域)三部,共擊東突厥。
三載(744),拔悉密攻殺東突厥烏蘇河汗,突厥人又立烏蘇之弟為白眉可汗。
三部以回纥為最強,唐于是冊拜回纥酋長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用以敵東突厥。
次年,回纥攻殺白眉可汗,東突厥餘衆降唐。
東突厥的阿史那王朝,至此終了,它的土地和權威都為回纥所取代。
(二)西突厥 西突厥自射匮可汗于隋炀帝時逐處羅可汗(即曷薩那可汗)取得領袖地位後,國勢甚強。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射匮死,其弟統葉護可汗繼立,國勢益強。
當時西突厥的版圖,西拒波斯(今伊朗),南接罽賓(今印度克什米爾Kashmir一帶地),東與東突厥對峙。
它擁有控弦之士數十萬,于西域石國以北的千泉(前蘇聯Talass東)建立王庭,臣服西域諸國,并向它們征課賦稅。
當時東突厥也正值極盛時期,如果不受西突厥的牽制,對唐的威脅必然更大。
唐高祖對西突厥甚為籠絡,武德三年(620),雙方曾約定于五年(622)冬合兵攻東突厥;東突厥颉利可汗大恐,因而與統葉護講和。
貞觀二年(628),統葉護為其伯父所殺,此後連年内亂,終于貞觀十二年(638)西突厥又分裂為東西二部,原來西突厥十個政治區域的“十箭”(又名十姓),由東西分轄五箭,以熱海(前蘇聯IssykKul)為界。
西域諸小國,也分附于兩部。
貞觀十五年(641),西突厥西部的沙缽羅葉護可汗為東部乙毗咄陸可汗所擊殺。
次年,乙毗咄陸滅西域國家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拘唐使者,并進寇伊州(今新疆伊吾縣),結果為唐兵所敗,乙毗咄陸逃奔吐火羅。
他的葉護阿史那賀魯,原居多邏斯水(今新疆喀喇額爾齊斯河)沿岸,于貞觀二十二年(648)率衆數千帳内屬,唐室把他安置于庭州(今新疆迪化市)。
高宗永徽二年(657),唐擒賀魯,把今伊犁河、吹河(Chu)流域的西突厥基本地盤,分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
以突厥酋長阿史那彌射為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管理東部五箭;以阿史那步真(彌射族兄)為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統治西部五箭。
至于原來阿史那賀魯所統多邏斯水上的位落和他所役屬的西域諸國,西至波斯,皆設州府,一起置于安西都護府(時設西域龜茲,今新疆庫東縣)的治下。
高宗龍朔二年(662),繼往絕可汗和興昔亡可汗相繼死去,十箭無主,由部酋阿史那都支及别帥李遮匐收拾餘衆,附于吐蕃。
鹹亨二年(671),唐給予阿史那都支官職,以安集突厥餘衆。
調露元年(679),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連合吐蕃,侵逼安西。
唐以裴行儉計擒阿史那都支,并招降李遮匐,自此西突厥日益衰落。
到武曌垂拱元年(685),西突厥兩部人衆日益離散,唐以彌射之子元慶襲興昔亡可汗,統東部五箭。
次年,又以步真之子斛瑟羅襲繼往絕可汗,統西部五箭。
當時東突厥值默啜可汗在位,國勢正強,西突厥十箭人衆,被他侵略得死亡殆盡,最後于天授元年(690)由繼往絕可汗收集餘衆六七萬人,入居内地,改号竭忠事主可汗。
久視元年(700),唐又以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碎葉(蘇聯Tokmak南)。
又過三年,西突厥别種突騎施的酋長烏質勒,攻破碎葉,把斛瑟羅趕回中國。
烏質勒移牙帳于碎葉,西突厥的阿史那王朝,至此滅亡,十箭故地,遂為突騎施所有。
既而,唐封烏質勒為懷德郡王。
中宗景龍二年(708),烏質勒子娑葛自立為可汗,殺唐使者,唐讨之失敗,娑葛遂攻陷安西都護府所在地的龜茲。
次年,娑葛遣使請降,唐拜之為欽化可汗,賜名守忠。
睿宗景雲二年(711),守忠之弟遮弩,因懷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叛入東突厥,請為向導以伐守忠,東突厥默啜可汗乃遣兵攻殺守忠。
默啜兵退後,守忠部酋蘇祿召集餘衆,自立為可汗,有衆二十萬人。
開元七年(719),唐拜蘇祿為忠順可汗,雙方大體相安者十餘年。
二十三年(735),蘇祿大舉入寇。
次年,蘇祿
憑了多次煊赫的武功,唐帝國的版圖擴展到空前的大。
這些武功的絕大部分是在太宗時代完成的,加以高宗時代的踵事增華,到達版圖擴展的最高峰。
其後帝國的北邊與東邊,發生劇烈的變動,一部國土喪失,但整個帝國版圖,仍然龐大得可觀。
玄宗接收了這片經過變動後的龐大國土,使它成為定型,并維持了四十年之久。
在初唐時期的諸外族中,唐室的最大敵人仍是東突厥。
隋末唐初的幾年中,東西突厥同趨于極盛,但東突厥因接近中國本部,雙方的關系更為密切。
當時因中國内亂,中國人紛紛逃入東突厥避難,因此它的實力大增。
當時它的勢力範圍,東到今東北諸省一帶,西到今青海省和新疆東部;東西兩方的許多民族如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都臣屬于它,國中勝戰的人有一百多萬。
隋末中國北部起兵的群雄,連唐高祖在内,都向它稱臣,因此東突厥是當時亞洲大部民族的主人。
東突厥對中國也采取分化政策,它對每個起兵者都加以支持。
唐的統一,不但為它所不願,同時隋室餘孽也抱着“甯贈外國,不予家奴”的心理,鼓勵它予唐室以打擊,此外群雄中的劉武周、梁師都等,也都向它借兵以抗唐師;為了這些原因,東突厥漸由唐室的支援者變為唐室的敵人。
武德三年(620)以後,東突厥無歲不發兵入寇,每次都是飽載而歸,逼得高祖幾乎遷都。
九年(626),太宗即位不久,東突厥的最高可汗颉利與其侄突利可汗(始畢之子),因梁師都的勾引,又領兵入侵,大軍抵達長安西北渭水上的便橋。
太宗冒險親到渭水,與颉利訂盟,并啖以金帛,突厥才退,這是唐室對東突厥最後一次的屈辱。
便橋會盟,遼陳及之繪。
圖中左側為太宗李世民單騎至便橋橋頭,與突厥軍隊說話,右側為突厥人,拜服于地者為颉利可汗。
武德九年(626)以後,東突厥内因華人趙德言的亂政和貞觀元年(627)的大雪災,外因原來臣屬于它的鐵勒部落薛延陀的叛變,國勢漸衰,對唐室的侵略才停頓下來。
又因唐室離間政策的成功,颉利與突利發生沖突,突利于貞觀二年(628)投降唐室,東突厥的實力,更為減損,乃授于唐室一個絕好的複仇機會。
次年冬,太宗以李靖、李等率兵十餘萬,六道讨伐東突厥。
四年(630)正月,李靖率骁騎三千突襲颉利所在地的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颉利遁入陰山,唐師奇襲擒之。
東突厥的殘餘部落,除北附薛延陀和西奔西域的以外,投降唐室的有十餘萬口。
唐室把這批降衆安置在東起幽州(今北京大興區),西至靈州(今甯夏靈武市)的邊塞地區。
并以突利和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颉利堂叔)為都督以統理之。
此外東突厥諸酋長拜官在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多人,突厥人入居長安的近一萬家。
太宗本人好與突厥人接近,甚至以他們充當侍衛;太子承乾,也沾染了突厥習俗;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唐室中央胡化色彩的濃厚。
貞觀十三年(639),突利的弟弟結社率謀反,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縣),未成而死。
唐室才感到突厥寄居中國内地的危險性,因此封李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命他率領部人,重返東突厥故地。
但不過數年,俟利苾又因薛延陀的侵逼,率部南移,結果唐室又把他們安置于勝(今内蒙古托克托縣西南黃河南岸)夏(今陝西橫山縣西)二州之間,俟利苾别入居京師。
俟利苾南下後,東突厥故地為突厥酋長車鼻可汗所盜有。
直至高宗永徽元年(650),唐擒車鼻,處其餘衆于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北),東突厥可以說全部降服。
同年,唐室又設立單于瀚海二都護府,管理大漠南北地區。
都護府以下的組織,有都督府和州,這些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突厥酋長來擔任,并授予高度的自治權,隻有最高長官的都護由唐人出任。
自此以後,東突厥未發生問題者達三十年之久。
調露元年(679),正是高宗末年武曌當權的時候,單于大都護管内的東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叛變,諸州的突厥酋長,群起響應,衆至數十萬。
唐出師讨之,雖将溫傅、奉職或擒或殺,但突厥餘衆的叛亂,仍此伏彼起。
天授元年(890)武曌稱帝後,東突厥的勢力漸強。
萬歲通天元年(696),武曌拜東突厥默啜可汗為立功報國可汗,命其助伐契丹。
次年,又被默啜騙去突厥降戶數千帳、谷四萬斛和鐵數萬斤,東突厥的實力大增,态度又轉強硬。
聖曆元年(698),默啜入寇,大肆殺掠而去。
此後終武曌之世,東突厥連年寇邊,達十餘年之久。
直到玄宗開元初年,默啜因衰老昏虐,國内漸有亂象,某部衆降唐者甚多。
開元四年(716),默啜死,其兄默棘連立為毗伽可汗,因其知人善任,國内複趨穩定,曾于八年(720)大敗唐兵。
但自此以後,與唐和平相處者十餘年。
二十年(732),毗伽為臣下毒死,國内時有政争,日漸衰亂。
天寶元年(742),拔悉密(居今西伯利亞托木斯克Tomsk)、回纥(鐵勒部落之一)、葛邏祿(居今新疆喀喇額爾齊斯河流域)三部,共擊東突厥。
三載(744),拔悉密攻殺東突厥烏蘇河汗,突厥人又立烏蘇之弟為白眉可汗。
三部以回纥為最強,唐于是冊拜回纥酋長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用以敵東突厥。
次年,回纥攻殺白眉可汗,東突厥餘衆降唐。
東突厥的阿史那王朝,至此終了,它的土地和權威都為回纥所取代。
(二)西突厥 西突厥自射匮可汗于隋炀帝時逐處羅可汗(即曷薩那可汗)取得領袖地位後,國勢甚強。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射匮死,其弟統葉護可汗繼立,國勢益強。
當時西突厥的版圖,西拒波斯(今伊朗),南接罽賓(今印度克什米爾Kashmir一帶地),東與東突厥對峙。
它擁有控弦之士數十萬,于西域石國以北的千泉(前蘇聯Talass東)建立王庭,臣服西域諸國,并向它們征課賦稅。
當時東突厥也正值極盛時期,如果不受西突厥的牽制,對唐的威脅必然更大。
唐高祖對西突厥甚為籠絡,武德三年(620),雙方曾約定于五年(622)冬合兵攻東突厥;東突厥颉利可汗大恐,因而與統葉護講和。
貞觀二年(628),統葉護為其伯父所殺,此後連年内亂,終于貞觀十二年(638)西突厥又分裂為東西二部,原來西突厥十個政治區域的“十箭”(又名十姓),由東西分轄五箭,以熱海(前蘇聯IssykKul)為界。
西域諸小國,也分附于兩部。
貞觀十五年(641),西突厥西部的沙缽羅葉護可汗為東部乙毗咄陸可汗所擊殺。
次年,乙毗咄陸滅西域國家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拘唐使者,并進寇伊州(今新疆伊吾縣),結果為唐兵所敗,乙毗咄陸逃奔吐火羅。
他的葉護阿史那賀魯,原居多邏斯水(今新疆喀喇額爾齊斯河)沿岸,于貞觀二十二年(648)率衆數千帳内屬,唐室把他安置于庭州(今新疆迪化市)。
高宗永徽二年(657),唐擒賀魯,把今伊犁河、吹河(Chu)流域的西突厥基本地盤,分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
以突厥酋長阿史那彌射為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管理東部五箭;以阿史那步真(彌射族兄)為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統治西部五箭。
至于原來阿史那賀魯所統多邏斯水上的位落和他所役屬的西域諸國,西至波斯,皆設州府,一起置于安西都護府(時設西域龜茲,今新疆庫東縣)的治下。
高宗龍朔二年(662),繼往絕可汗和興昔亡可汗相繼死去,十箭無主,由部酋阿史那都支及别帥李遮匐收拾餘衆,附于吐蕃。
鹹亨二年(671),唐給予阿史那都支官職,以安集突厥餘衆。
調露元年(679),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連合吐蕃,侵逼安西。
唐以裴行儉計擒阿史那都支,并招降李遮匐,自此西突厥日益衰落。
到武曌垂拱元年(685),西突厥兩部人衆日益離散,唐以彌射之子元慶襲興昔亡可汗,統東部五箭。
次年,又以步真之子斛瑟羅襲繼往絕可汗,統西部五箭。
當時東突厥值默啜可汗在位,國勢正強,西突厥十箭人衆,被他侵略得死亡殆盡,最後于天授元年(690)由繼往絕可汗收集餘衆六七萬人,入居内地,改号竭忠事主可汗。
久視元年(700),唐又以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碎葉(蘇聯Tokmak南)。
又過三年,西突厥别種突騎施的酋長烏質勒,攻破碎葉,把斛瑟羅趕回中國。
烏質勒移牙帳于碎葉,西突厥的阿史那王朝,至此滅亡,十箭故地,遂為突騎施所有。
既而,唐封烏質勒為懷德郡王。
中宗景龍二年(708),烏質勒子娑葛自立為可汗,殺唐使者,唐讨之失敗,娑葛遂攻陷安西都護府所在地的龜茲。
次年,娑葛遣使請降,唐拜之為欽化可汗,賜名守忠。
睿宗景雲二年(711),守忠之弟遮弩,因懷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叛入東突厥,請為向導以伐守忠,東突厥默啜可汗乃遣兵攻殺守忠。
默啜兵退後,守忠部酋蘇祿召集餘衆,自立為可汗,有衆二十萬人。
開元七年(719),唐拜蘇祿為忠順可汗,雙方大體相安者十餘年。
二十三年(735),蘇祿大舉入寇。
次年,蘇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