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盛唐的武功
關燈
小
中
大
為唐兵所破,因而請降。
二十六年(738),為其部下所殺,其子繼立為吐火仙可汗,據碎葉城,仍與唐抗。
次年,唐将蓋嘉運擊擒之。
二十八年(740),唐立阿史那昕(斛瑟羅孫)為十姓可汗,以統西突厥餘衆,但不久便為将突騎施所殺。
以後十餘年,西突厥故地的主人是突騎施。
肅宗至德(756~757)以後,突騎施因内亂漸至衰落,唐朝也以内亂無暇過問他們的事,但突騎施酋長有時尚遣使入朝。
代宗大曆(766~779)以後,突騎施已衰微不堪;而葛邏祿強盛,徙居于碎葉水(即吹河),突騎施乃臣役于葛邏祿,此外尚有一部歸附了回纥。
(三)鐵勒諸部 鐵勒是突厥的北鄰,它的部落達十五種之多,著名于史書的,有薛延陀、同羅、仆固、回纥、拔野古等種。
它們的主要活動地區,在今西伯利亞及蒙古北部一帶,突厥強盛時,它們臣屬于突厥。
東突厥颉利可汗時,薛延陀與回纥、拔野古等部一起叛變。
當時鐵勒諸部中最強大的是薛延陀,它的版圖,東至靺鞨(今松花江下流一帶地),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今蒙古沙漠),北至俱倫水(可能屬于今鄂爾渾河)。
貞觀二年(628),太宗冊封薛延陀酋長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與之共圖颉利。
夷男受封後,建牙帳于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北),回纥諸部都臣屬于他。
颉利既亡,他率部落移庭至獨邏水(今蒙古土拉河)南的都尉楗山(即烏德鞬山,當屬今都蘭爾哈拉山),有勝兵二十萬,其勢甚強。
十三年(639),唐命李思摩率突厥降衆徙居“河北”(今套外地);太宗并賜真珠可汗玺書,命他與思摩各守疆土,不可逾越。
但到十五年(641),真珠可汗以三十萬人渡沙漠南擊李思摩,思摩率衆逃入長城。
唐派李等擊破真珠,但李思摩終不敢再回河北。
其後真珠貢獻相繼,并向唐求婚,結果未能如願。
貞觀十九年(645),真珠死,其子拔灼繼立,是為多彌可汗。
多彌猜忌好殺,不為部人所附。
同年,他乘唐伐高麗而南侵,為唐兵大敗于夏州。
次年,回纥酋長吐迷度乘機與仆固、同羅共擊薛延陀,殺多彌。
回纥于是占領薛延陀的地盤,并與鐵勒其他部落,相繼入貢于唐。
薛延陀餘衆七萬口向西奔逃,又為唐将李等擊殺五千人,俘虜老弱三萬,薛延陀至此可以說完全滅亡。
唐室并遣使招谕鐵勒諸部,諸部酋長皆請入朝。
薛延陀滅亡後,太宗曾有詩以記其事,并把其中的警句:“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刻石于靈州(今甯夏靈武市),以揚其烈。
二十一年(647),唐改鐵勒諸部為府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諸酋長并請于回纥以南,開一“參天可汗道”,(“天可汗”是太宗平東突厥後,西北諸外族君長向他所上的尊号。
)置六十八驿,以便朝獻,太宗許之。
同年,唐置燕然都護府于故單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以統其地。
唐的北邊,至此名義上算是完全平定。
但回纥吐迷度對唐陽奉陰違,私下裡自稱可汗,政治組織也一律仿效突厥。
其後回纥與唐室保持了十餘年的和平關系,并曾于高宗永徽時派兵幫助唐朝讨伐西突厥叛酋阿史那賀魯和高麗。
但到高宗龍朔元年(661),與唐親善的回纥酋長婆閏死去,他的侄子比粟毒代領其衆,會合同羅、仆固等部前來犯邊,唐派鄭仁泰、薛仁貴等伐之。
次年,鐵勒諸部合衆十餘萬以拒唐師,結果大敗。
仁貴等并北越沙漠,追擊餘衆,但因深入敵境,糧盡遇雪,士卒凍餓而死者甚多,仁貴等所部一萬四千人,生還者僅八百人。
至三年(663),鐵勒諸部始完全平定。
同年,唐徙燕然都護府于回纥,更名瀚海都護府,(後又改為安北都護府,其所在地約在今蒙古庫倫附近。
至永徽元年即650年所設的瀚海都護府,則改稱為雲中都護府,其所在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境。
其時永徽初所設的單于都護府已廢,唐室乃于麟德元年即664年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都護府。
)管理沙漠以北的所有州府;回纥酋長相繼受都督官号,以統理蕃州。
武曌時,東突厥勢力複強,回纥又臣屬于突厥。
但回纥本身的力量也頗強大,曾于玄宗開元中殺唐涼州都督王君奂,斷安西諸國入長安的通路。
唐派兵讨逐,回纥退保烏德鞬山。
開元末,東突厥内亂,唐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乃招谕回纥、葛邏祿、拔悉密諸部,共攻東突厥。
天寶初,唐封回纥酋長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到天寶四載(745),回纥盡有東突厥故地,立牙帳于烏德鞬山,它的地盤是“東際室韋(今松花江上遊一帶地),西抵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第一強國。
其後回纥與唐的邦交尚稱敦睦,雙方大體相安者達十年之久,及安史亂起,回纥更成為唐室平亂的一大助力。
二、西域與西南諸國的用兵 (一)西域 前面已經說過,在隋末唐初,西域諸國原是西突厥的臣屬。
但自貞觀十二年(638)西突厥因内亂分裂為東西二部,國力大衰,因此唐室得以乘機經營西域。
又因西域各國國小力分,唐室沒有費多大力量便把它們收入版圖。
唐的經營西域,可分二期:一是太宗時代,二是高宗至玄宗時代。
太宗時在西域所辟的土地,僅及今新疆的東部和中部,但開辟西域的基礎,則自太宗時奠定。
到高宗時,唐室向西拓展至波斯(今伊朗),直到安史之亂,唐才喪失西域的霸權。
高昌仕女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描繪的是高昌貴族婦女,體态略胖,有唐人風格。
太宗在經營西域的過程中,僅與其中較強的高昌、龜茲等國發生過戰争,其餘的可以說是望風降服。
高昌本漢車師王廷舊地,在今新疆吐魯番縣一帶,地當西域各國入唐的必經之路。
唐初,其王文泰在位,與唐室親善。
太宗曾賜文泰姓李氏。
後來文泰偶有斷絕貢道的事,并勾結西突厥,企圖攻擊請求内屬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因唐室的切責而止。
其後又與西突厥攻破焉耆(今新疆焉耆縣),焉耆求援于唐,太宗乃于貞觀十三年(639)遣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擊之。
次年,文泰憂懼而死,子智盛繼立,向唐投降。
唐把智盛君臣,皆遷至京師,而于其地設置西州,并置安西都護府,留兵鎮守。
最初,西突厥可汗曾遣兵屯于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與高昌相呼應,至此也恐懼投降,唐室又把這片土地劃為庭州。
龜茲在高昌西,其地當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祖時,其王蘇伐勃遣使入朝,其後他的兒子蘇伐疊獻馬于唐,歲貢不絕,但同時也臣屬于西突厥。
貞觀二十一年(647),蘇伐疊死,弟诃黎布失畢繼立,對唐漸失藩臣禮。
并侵略鄰國。
太宗乃派阿史那社爾(突厥人)與郭孝格等将兵擊之,并命鐵勒、突厥等部連兵進讨。
次年,阿史那社爾引兵自焉耆西部,進攻龜茲北境;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逃,保其東境,唐師追斬之,并立其堂弟先那準為焉耆王。
繼而唐師攻下龜茲都城,并追擒布失畢。
其相那利潛引西突厥之衆及其國兵共萬餘人,突襲唐師,殺郭孝恪,但終為唐師擊定。
社爾将布失畢送至京師,而立其弟葉護為王,于是西域震駭,諸國相率奉唐。
高宗永徽元年(650),唐以龜茲内亂頻仍,酋長争立,乃複以布失畢為龜茲王,命他返國撫慰其衆。
至顯慶二年(657),唐平西突厥,于其地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大敵既除,唐室遂獨霸西域。
自龜茲以西,直至波斯,皆設州府,置于安西都護府的治下。
次年,龜茲内亂又起,唐再平之,并徙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這時唐在西域的威勢,已達于極點。
但好景不長,高宗末年,吐蕃(據今青藏高原)熾盛,時常寇侵安西轄區;而西方的大食(據今阿拉伯半島)也于此時勃興,東向發展,侵逼西域。
唐在西域,開始遇見了勁敵。
玄宗開元末年,大食已進據妫水(即烏浒河Oxus,今AmuDarya)流域,吐蕃則突入印度河流域,西至妫水上流,與大食聯合,打擊唐室的西域霸權,蔥嶺以西受制于吐蕃而與唐斷絕關系的,有二十餘國。
絕唐的諸國中,最受吐蕃親重的是小勃律(今克什米爾Kashmir的吉爾吉特Gilgsit區域),它不特是唐帝國的西方門戶,而且是吐蕃與大食通援的要沖。
吐蕃并在小勃律西北的連雲堡(今西巴基斯坦的Chitral)設置重兵,以掩護這些國家。
天寶六載(747),唐以高仙芝率步騎一萬人伐小勃律,以保固安西,并切斷吐蕃與大食的交通。
仙芝自龜茲出發,經一百多天至吐蕃連雲堡,遣兵擊取之。
乃越坦駒嶺(今興都庫斯山脈(HinduKash中的Dankat,海拔一萬五千四百尺),進抵小勃律,虜其王而回。
這次用兵路線的艱險,是中國自古戰争中所沒有的。
因仙芝的遠征,唐帝國在蔥嶺以外,重振聲威,降附的有七十二國。
天寶九載(750),唐以石國(今塔什幹Tashkent)王車鼻施謀叛,再派高仙芝往讨。
車鼻施約降,但仙芝把他俘獻京室,因而被殺,由是西域各國對唐甚為怨恨。
次年,石國王子遠恩向大食借兵以拒唐,大食援兵與仙芝所率的蕃漢步騎三萬人相遇于怛羅斯(前蘇聯Talass),相持五日,仙芝部下突厥人叛變,與大食内外夾攻,唐師大敗,生還者僅數千人。
其
二十六年(738),為其部下所殺,其子繼立為吐火仙可汗,據碎葉城,仍與唐抗。
次年,唐将蓋嘉運擊擒之。
二十八年(740),唐立阿史那昕(斛瑟羅孫)為十姓可汗,以統西突厥餘衆,但不久便為将突騎施所殺。
以後十餘年,西突厥故地的主人是突騎施。
肅宗至德(756~757)以後,突騎施因内亂漸至衰落,唐朝也以内亂無暇過問他們的事,但突騎施酋長有時尚遣使入朝。
代宗大曆(766~779)以後,突騎施已衰微不堪;而葛邏祿強盛,徙居于碎葉水(即吹河),突騎施乃臣役于葛邏祿,此外尚有一部歸附了回纥。
(三)鐵勒諸部 鐵勒是突厥的北鄰,它的部落達十五種之多,著名于史書的,有薛延陀、同羅、仆固、回纥、拔野古等種。
它們的主要活動地區,在今西伯利亞及蒙古北部一帶,突厥強盛時,它們臣屬于突厥。
東突厥颉利可汗時,薛延陀與回纥、拔野古等部一起叛變。
當時鐵勒諸部中最強大的是薛延陀,它的版圖,東至靺鞨(今松花江下流一帶地),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今蒙古沙漠),北至俱倫水(可能屬于今鄂爾渾河)。
貞觀二年(628),太宗冊封薛延陀酋長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與之共圖颉利。
夷男受封後,建牙帳于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北),回纥諸部都臣屬于他。
颉利既亡,他率部落移庭至獨邏水(今蒙古土拉河)南的都尉楗山(即烏德鞬山,當屬今都蘭爾哈拉山),有勝兵二十萬,其勢甚強。
十三年(639),唐命李思摩率突厥降衆徙居“河北”(今套外地);太宗并賜真珠可汗玺書,命他與思摩各守疆土,不可逾越。
但到十五年(641),真珠可汗以三十萬人渡沙漠南擊李思摩,思摩率衆逃入長城。
唐派李等擊破真珠,但李思摩終不敢再回河北。
其後真珠貢獻相繼,并向唐求婚,結果未能如願。
貞觀十九年(645),真珠死,其子拔灼繼立,是為多彌可汗。
多彌猜忌好殺,不為部人所附。
同年,他乘唐伐高麗而南侵,為唐兵大敗于夏州。
次年,回纥酋長吐迷度乘機與仆固、同羅共擊薛延陀,殺多彌。
回纥于是占領薛延陀的地盤,并與鐵勒其他部落,相繼入貢于唐。
薛延陀餘衆七萬口向西奔逃,又為唐将李等擊殺五千人,俘虜老弱三萬,薛延陀至此可以說完全滅亡。
唐室并遣使招谕鐵勒諸部,諸部酋長皆請入朝。
薛延陀滅亡後,太宗曾有詩以記其事,并把其中的警句:“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刻石于靈州(今甯夏靈武市),以揚其烈。
二十一年(647),唐改鐵勒諸部為府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諸酋長并請于回纥以南,開一“參天可汗道”,(“天可汗”是太宗平東突厥後,西北諸外族君長向他所上的尊号。
)置六十八驿,以便朝獻,太宗許之。
同年,唐置燕然都護府于故單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以統其地。
唐的北邊,至此名義上算是完全平定。
但回纥吐迷度對唐陽奉陰違,私下裡自稱可汗,政治組織也一律仿效突厥。
其後回纥與唐室保持了十餘年的和平關系,并曾于高宗永徽時派兵幫助唐朝讨伐西突厥叛酋阿史那賀魯和高麗。
但到高宗龍朔元年(661),與唐親善的回纥酋長婆閏死去,他的侄子比粟毒代領其衆,會合同羅、仆固等部前來犯邊,唐派鄭仁泰、薛仁貴等伐之。
次年,鐵勒諸部合衆十餘萬以拒唐師,結果大敗。
仁貴等并北越沙漠,追擊餘衆,但因深入敵境,糧盡遇雪,士卒凍餓而死者甚多,仁貴等所部一萬四千人,生還者僅八百人。
至三年(663),鐵勒諸部始完全平定。
同年,唐徙燕然都護府于回纥,更名瀚海都護府,(後又改為安北都護府,其所在地約在今蒙古庫倫附近。
至永徽元年即650年所設的瀚海都護府,則改稱為雲中都護府,其所在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境。
其時永徽初所設的單于都護府已廢,唐室乃于麟德元年即664年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都護府。
)管理沙漠以北的所有州府;回纥酋長相繼受都督官号,以統理蕃州。
武曌時,東突厥勢力複強,回纥又臣屬于突厥。
但回纥本身的力量也頗強大,曾于玄宗開元中殺唐涼州都督王君奂,斷安西諸國入長安的通路。
唐派兵讨逐,回纥退保烏德鞬山。
開元末,東突厥内亂,唐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乃招谕回纥、葛邏祿、拔悉密諸部,共攻東突厥。
天寶初,唐封回纥酋長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到天寶四載(745),回纥盡有東突厥故地,立牙帳于烏德鞬山,它的地盤是“東際室韋(今松花江上遊一帶地),西抵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第一強國。
其後回纥與唐的邦交尚稱敦睦,雙方大體相安者達十年之久,及安史亂起,回纥更成為唐室平亂的一大助力。
二、西域與西南諸國的用兵 (一)西域 前面已經說過,在隋末唐初,西域諸國原是西突厥的臣屬。
但自貞觀十二年(638)西突厥因内亂分裂為東西二部,國力大衰,因此唐室得以乘機經營西域。
又因西域各國國小力分,唐室沒有費多大力量便把它們收入版圖。
唐的經營西域,可分二期:一是太宗時代,二是高宗至玄宗時代。
太宗時在西域所辟的土地,僅及今新疆的東部和中部,但開辟西域的基礎,則自太宗時奠定。
到高宗時,唐室向西拓展至波斯(今伊朗),直到安史之亂,唐才喪失西域的霸權。
高昌仕女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描繪的是高昌貴族婦女,體态略胖,有唐人風格。
太宗在經營西域的過程中,僅與其中較強的高昌、龜茲等國發生過戰争,其餘的可以說是望風降服。
高昌本漢車師王廷舊地,在今新疆吐魯番縣一帶,地當西域各國入唐的必經之路。
唐初,其王文泰在位,與唐室親善。
太宗曾賜文泰姓李氏。
後來文泰偶有斷絕貢道的事,并勾結西突厥,企圖攻擊請求内屬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因唐室的切責而止。
其後又與西突厥攻破焉耆(今新疆焉耆縣),焉耆求援于唐,太宗乃于貞觀十三年(639)遣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擊之。
次年,文泰憂懼而死,子智盛繼立,向唐投降。
唐把智盛君臣,皆遷至京師,而于其地設置西州,并置安西都護府,留兵鎮守。
最初,西突厥可汗曾遣兵屯于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與高昌相呼應,至此也恐懼投降,唐室又把這片土地劃為庭州。
龜茲在高昌西,其地當今新疆庫車縣。
唐高祖時,其王蘇伐勃遣使入朝,其後他的兒子蘇伐疊獻馬于唐,歲貢不絕,但同時也臣屬于西突厥。
貞觀二十一年(647),蘇伐疊死,弟诃黎布失畢繼立,對唐漸失藩臣禮。
并侵略鄰國。
太宗乃派阿史那社爾(突厥人)與郭孝格等将兵擊之,并命鐵勒、突厥等部連兵進讨。
次年,阿史那社爾引兵自焉耆西部,進攻龜茲北境;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逃,保其東境,唐師追斬之,并立其堂弟先那準為焉耆王。
繼而唐師攻下龜茲都城,并追擒布失畢。
其相那利潛引西突厥之衆及其國兵共萬餘人,突襲唐師,殺郭孝恪,但終為唐師擊定。
社爾将布失畢送至京師,而立其弟葉護為王,于是西域震駭,諸國相率奉唐。
高宗永徽元年(650),唐以龜茲内亂頻仍,酋長争立,乃複以布失畢為龜茲王,命他返國撫慰其衆。
至顯慶二年(657),唐平西突厥,于其地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大敵既除,唐室遂獨霸西域。
自龜茲以西,直至波斯,皆設州府,置于安西都護府的治下。
次年,龜茲内亂又起,唐再平之,并徙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這時唐在西域的威勢,已達于極點。
但好景不長,高宗末年,吐蕃(據今青藏高原)熾盛,時常寇侵安西轄區;而西方的大食(據今阿拉伯半島)也于此時勃興,東向發展,侵逼西域。
唐在西域,開始遇見了勁敵。
玄宗開元末年,大食已進據妫水(即烏浒河Oxus,今AmuDarya)流域,吐蕃則突入印度河流域,西至妫水上流,與大食聯合,打擊唐室的西域霸權,蔥嶺以西受制于吐蕃而與唐斷絕關系的,有二十餘國。
絕唐的諸國中,最受吐蕃親重的是小勃律(今克什米爾Kashmir的吉爾吉特Gilgsit區域),它不特是唐帝國的西方門戶,而且是吐蕃與大食通援的要沖。
吐蕃并在小勃律西北的連雲堡(今西巴基斯坦的Chitral)設置重兵,以掩護這些國家。
天寶六載(747),唐以高仙芝率步騎一萬人伐小勃律,以保固安西,并切斷吐蕃與大食的交通。
仙芝自龜茲出發,經一百多天至吐蕃連雲堡,遣兵擊取之。
乃越坦駒嶺(今興都庫斯山脈(HinduKash中的Dankat,海拔一萬五千四百尺),進抵小勃律,虜其王而回。
這次用兵路線的艱險,是中國自古戰争中所沒有的。
因仙芝的遠征,唐帝國在蔥嶺以外,重振聲威,降附的有七十二國。
天寶九載(750),唐以石國(今塔什幹Tashkent)王車鼻施謀叛,再派高仙芝往讨。
車鼻施約降,但仙芝把他俘獻京室,因而被殺,由是西域各國對唐甚為怨恨。
次年,石國王子遠恩向大食借兵以拒唐,大食援兵與仙芝所率的蕃漢步騎三萬人相遇于怛羅斯(前蘇聯Talass),相持五日,仙芝部下突厥人叛變,與大食内外夾攻,唐師大敗,生還者僅數千人。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