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盛唐的武功
關燈
小
中
大
後不久,安史亂起,唐帝國内部陷于戰争之中,唐室的西域霸權,乃為吐蕃所攘代。
(二)吐蕃 吐蕃的國土在吐谷渾西南,主要部分是現在的青藏高原。
這片土地和它的民族,因與中國本土距離遙遠,同時又因吐谷渾的阻隔,在唐以前,與中國沒有交通。
關于吐蕃民族的來源,中國舊史的說法有二:一說吐蕃屬于西羌種,它是羌族一百五十個種落之一的“發羌”的後裔。
這些種落散處在長江黃河的上源以及湟水、岷江的沿岸,後來大緻統一于發羌的部酋鹘提勃悉野,因為“發”字和“蕃”字聲音近似,所以他們的子孫自稱吐蕃。
另一說法,吐蕃是東晉末年南涼國主鮮卑人秃發利鹿孤(即秃發烏孤)之後,利鹿孤的兒子樊尼因失國輾轉奔竄,在羌中建國,改姓“勃窣野”,以“秃發”為國号,因語訛而稱“吐蕃”。
[見《新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據西藏人自己的曆史說,他們是觀世音菩薩與一女魔結婚所生的子女六人的後裔;他們的王室,則是印度阿育王的後裔。
第一個王是仰賜贊普(贊普是吐蕃的王号),與中國的漢文帝同時,據說他的形貌如鳥雀。
仰賜下傳三十一代到棄宗弄贊(西藏人稱他為松贊崗普),是吐蕃第一個與中國往來的贊普,他是陳宣帝初年到唐高宗初年一段時間(569~650)的人。
棄宗弄贊時代的吐蕃人,過的是畜牧生活,他們大部還沒有定居,但也有若幹城郭,國都叫邏些城(今拉薩)。
[參看李霖燦《西藏史》(載《邊疆文化論集》下)] 吐蕃弄贊派祿東贊向唐太宗請求通婚,唐閻立本繪。
貞觀八年(634),棄宗弄贊開始遣使朝貢,唐室也遣人前往慰勞,弄贊向唐求婚,唐室不許。
吐蕃懷疑吐谷渾從中破壞,因而發兵攻之,吐谷渾不支,逃奔青海湖以北,人畜多為吐蕃所得。
繼而吐蕃又攻破黨項諸羌,擁衆二十萬,進攻松州(今四川松潘縣)。
十二年(638),唐以侯君集督率諸軍讨之,敗吐蕃于松州城下。
弄贊謝罪,并求婚,唐室始答應他。
十四年(640),弄贊派他的大論(吐蕃的宰相有“大論”、“小論”之稱)祿東贊獻納聘禮。
次年,唐以宗女文成公主下嫁弄贊,弄贊為她另築城郭宮室以居之。
公主厭惡吐蕃人以紅色塗面的陋習,弄贊下令暫時停止;同時他本人也脫去氈裘,被服中國的綢緞,漸漸染上華風。
他派遣豪酋子弟,入唐國學,以習詩書,并聘請中國士人,為他典掌表疏。
文成公主進藏圖,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正月十五酥油花。
高宗初即位,封弄贊為西海郡王,不久死去。
其孫繼為贊普,因幼弱不能親政,國事全交祿東贊掌理;祿東贊善于用兵,因而吐蕃雄霸西土。
祿東贊死後,其子欽陵等專政,與吐谷渾不和,互向唐室表奏,請論曲直,唐室不于裁奪,吐蕃乃發兵擊破吐谷渾。
高宗鹹亨元年(670),唐以薛仁貴督師往讨吐蕃,大敗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共和縣境),士卒死傷殆盡。
吐谷渾全境陷于吐蕃,其可汗諾曷缽倉皇内屬,唐室把他遷到靈州(今甯夏靈武市)。
從此吐蕃連年入寇,唐室駐兵洮河以資鎮守,但無以制勝,黨項諸羌遂盡為吐蕃所并,吐蕃四境開辟達萬餘裡,時常聯合西突厥來侵奪安西都護府的轄地。
調露元年(679),贊普死,子器拏悉弄立,時年八歲,仍委政于欽陵。
次年,文成公主死,吐蕃對唐帝國西陲的寇擾,從此變本加厲。
武曌時,吐蕃寇邊,甚為猖獗。
至長壽元年(692),原于高宗時淪于吐蕃的安西轄區中的龜茲、于阗(今新疆和阗縣)、疏勒(今新疆疏勒縣)、碎葉四鎮,又為中國收複,用以牽制吐蕃。
吐蕃遣使求和,請撤銷安西四鎮戍兵,并請分割西突厥地盤,武曌不許。
不久吐蕃内亂,邊境得以暫安。
中宗時,吐蕃贊普棄隸宿贊請婚于中國,唐以宗女金城公主妻之。
玄宗時,吐蕃自恃強大,與唐室的函件用平等稱謂,玄宗甚怒。
開元十五年(727),河西節度使王君奂請深入讨伐,恰值吐蕃進寇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焚掠而回,君奂率軍追蹑,一直追到青海湖以西,擊破吐蕃後軍,俘獲甚多。
後來君奂為回纥所殺,吐蕃進寇益熾,攻陷石堡城(今青海西甯市西南),侵擾河西。
十七年(729),唐軍克複石堡,吐蕃又求和親,唐室僅賜給它些詩書一類的典籍。
二十九年(741),吐蕃又陷石堡。
天寶八載(749),唐以哥舒翰再克石堡,但唐兵犧牲數萬人,以緻關中的軍力大虧。
天寶末年,金城公主死,而吐蕃贊普婆悉籠臘贊适于公主死後不久繼立,又遣使親唐。
唐也派人答聘,但等使臣回來時,安史之亂已爆發。
其後唐帝國内部陷于戰亂之中,吐蕃乘機占據帝國西部的廣大地區,成為中唐以後唐室的最大敵人。
(三)吐谷渾、黨項和天竺 吐谷渾可汗伏允,自乘隋末之亂恢複故土,據地數千裡,大緻包括今青海省巴顔喀喇山以北及新疆東南隅之地。
伏允從前派往隋室的質子順,也于唐高祖即位後由江都輾轉到長安。
高祖曾遣使與伏允連和,要他攻打李軌,并送順返國。
太宗時,伏允屢次入寇。
貞觀八年(624),太宗命李靖率侯君集等讨之。
次年,唐師敗吐谷渾于庫山(今青海湖西和碩特旗境),伏允輕兵逃入碛中,靖與君集率軍分南北兩路推進,搜索伏允。
侯君集自南路行無人之地二千餘裡,追及伏允于烏海(今青海湖南),大破之,伏允遠遁。
李靖率軍曆經吐谷渾西境,時伏允逃至突倫川(在今青海省西境),靖引兵擊破其牙帳,斬首數千,獲雜畜二十餘萬,并俘伏允妻子。
伏允逃走,為部下所殺。
伏允既敗,其子順舉國降唐,唐立順為可汗以統其國。
順因久居中國,國人不附,不久竟為部下所殺,國内大亂。
唐又派侯君集率兵赴吐谷渾,立順的兒子諾曷缽為可汗。
貞觀十三年(639),諾曷缽入朝,大宗妻以宗女弘化公主。
十五年(641),吐谷渾丞相宣王專權,陰謀襲弘化公主,劫諾曷缽奔吐蕃。
諾曷缽聞知,出奔鄯善。
既而宣王為唐将席君買所誅,其國乃定。
高宗時,吐谷渾經常遭受吐蕃的侵逼,唐室對它未能作有效的救助,大非川之戰後,吐谷渾的國土乃完全為吐蕃所并吞。
黨項屬西羌種,魏晉以後,甚為衰落,至北周,始漸強大。
它居于今四川、西藏、青海的邊境交界地區,也就是今積石山黃河上源一帶。
其國土連亘三千裡,北與吐谷渾為鄰,西與吐蕃接壤。
國内山谷崎岖,部落衆多,不相統一,而以拓拔氏為最強。
黨項人過的是畜牧生活,但大都定居。
他們的風俗尚武,好為剽劫,并重視複仇。
他們并沒有法令和賦役,也沒有文字,隻以草木的生長和凋謝來計算年歲。
黨項自周隋以來,時叛時服,屢為邊患。
貞觀三年(629),黨項酋長細封步賴率部内附,其他酋長也相率歸唐,唐各于其地設州,以諸酋為刺史。
惟有諸酋之一的拓拔赤辭,因與吐谷渾可汗伏允親善,拒不歸附。
李靖擊吐谷渾,厚賂黨項,使其為向導。
及吐谷渾平,拓拔赤辭與唐将李道彥發生沖突,赤辭擊敗道彥,唐師死數萬人。
其後唐連次派人招撫,赤辭才率衆内屬;唐室以他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從此職貢不絕。
河首(黃河發源地)積石山以東地區,乃皆為唐所有。
高宗時,吐蕃強盛,拓拔氏為吐蕃所逼,請求内徙,唐室把它的部落遷移于慶州(今甘肅慶陽縣)。
黨項舊地乃陷于吐蕃,沒有遷出的,都受吐蕃役使,黨項之外又有黑黨項、雪山黨項等種落,也都淪為吐蕃的臣屬。
天竺也就是漢代的身毒,現在印度半島的北部地區,境内列國并立,不相統屬。
自東漢初年,佛法傳入中國,雙方漸有交通。
和帝及桓帝時,天竺數遣使貢獻。
魏晉之世,雙方隔絕了一個時期。
從東晉末至南北朝時代,交通又趨頻繁,天竺高僧來華者頗不乏人,東晉時的鸠摩羅什和梁時的菩提達摩,是其著者。
中國僧侶也有遠赴天竺習佛法的,晉安帝時的法顯,可為代表。
至于這個時期天竺諸國貢使的來華,也屢見不鮮。
隋統一後,天竺複絕,炀帝曾命裴矩接待西方諸國,誘其入朝,惟天竺不至,炀帝頗以為恨。
唐時,天竺共分東西南北中五部,名曰“五天竺”,五天竺屬國多至數十。
中天竺都城叫茶镈和羅(在今印度西北部),國主姓乞利咥,一說姓刹利氏。
唐高祖時,中天竺大亂,由嗣王屍羅逸多(Siladirya,又名戒日王,在位期間為606~648)戡定,其他四天竺的君主,都臣服于他。
大宗貞觀初,玄奘赴天竺取經,屍羅逸多因而有朝唐之意。
貞觀十五年(641),屍羅逸多自稱摩伽陀王,(摩伽陀Magadha,地名,在恒河下流。
)開始遣使朝貢,唐室也遣使撫慰之。
二十一年(647),唐派王玄策使中天竺,其他四天竺也都入貢。
既而屍羅逸多死,中天竺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攻擊玄策,玄策率從騎三十人奮戰,全數被擒。
玄策宵遁,至吐蕃,發精兵一千二百人,連同泥婆羅國騎兵七千餘,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叛衆,擒阿羅那順,叛衆死者及被俘者各萬餘人,城邑聚落投降的五百八十餘所。
從此天竺震懼,直至玄宗時,仍朝貢不絕。
此外位于今中南半島一帶的占婆、真臘、扶南等國,以及西南邊徼諸蠻,也都歸誠于唐室。
三、高麗
(二)吐蕃 吐蕃的國土在吐谷渾西南,主要部分是現在的青藏高原。
這片土地和它的民族,因與中國本土距離遙遠,同時又因吐谷渾的阻隔,在唐以前,與中國沒有交通。
關于吐蕃民族的來源,中國舊史的說法有二:一說吐蕃屬于西羌種,它是羌族一百五十個種落之一的“發羌”的後裔。
這些種落散處在長江黃河的上源以及湟水、岷江的沿岸,後來大緻統一于發羌的部酋鹘提勃悉野,因為“發”字和“蕃”字聲音近似,所以他們的子孫自稱吐蕃。
另一說法,吐蕃是東晉末年南涼國主鮮卑人秃發利鹿孤(即秃發烏孤)之後,利鹿孤的兒子樊尼因失國輾轉奔竄,在羌中建國,改姓“勃窣野”,以“秃發”為國号,因語訛而稱“吐蕃”。
[見《新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據西藏人自己的曆史說,他們是觀世音菩薩與一女魔結婚所生的子女六人的後裔;他們的王室,則是印度阿育王的後裔。
第一個王是仰賜贊普(贊普是吐蕃的王号),與中國的漢文帝同時,據說他的形貌如鳥雀。
仰賜下傳三十一代到棄宗弄贊(西藏人稱他為松贊崗普),是吐蕃第一個與中國往來的贊普,他是陳宣帝初年到唐高宗初年一段時間(569~650)的人。
棄宗弄贊時代的吐蕃人,過的是畜牧生活,他們大部還沒有定居,但也有若幹城郭,國都叫邏些城(今拉薩)。
[參看李霖燦《西藏史》(載《邊疆文化論集》下)] 吐蕃弄贊派祿東贊向唐太宗請求通婚,唐閻立本繪。
貞觀八年(634),棄宗弄贊開始遣使朝貢,唐室也遣人前往慰勞,弄贊向唐求婚,唐室不許。
吐蕃懷疑吐谷渾從中破壞,因而發兵攻之,吐谷渾不支,逃奔青海湖以北,人畜多為吐蕃所得。
繼而吐蕃又攻破黨項諸羌,擁衆二十萬,進攻松州(今四川松潘縣)。
十二年(638),唐以侯君集督率諸軍讨之,敗吐蕃于松州城下。
弄贊謝罪,并求婚,唐室始答應他。
十四年(640),弄贊派他的大論(吐蕃的宰相有“大論”、“小論”之稱)祿東贊獻納聘禮。
次年,唐以宗女文成公主下嫁弄贊,弄贊為她另築城郭宮室以居之。
公主厭惡吐蕃人以紅色塗面的陋習,弄贊下令暫時停止;同時他本人也脫去氈裘,被服中國的綢緞,漸漸染上華風。
他派遣豪酋子弟,入唐國學,以習詩書,并聘請中國士人,為他典掌表疏。
文成公主進藏圖,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正月十五酥油花。
高宗初即位,封弄贊為西海郡王,不久死去。
其孫繼為贊普,因幼弱不能親政,國事全交祿東贊掌理;祿東贊善于用兵,因而吐蕃雄霸西土。
祿東贊死後,其子欽陵等專政,與吐谷渾不和,互向唐室表奏,請論曲直,唐室不于裁奪,吐蕃乃發兵擊破吐谷渾。
高宗鹹亨元年(670),唐以薛仁貴督師往讨吐蕃,大敗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共和縣境),士卒死傷殆盡。
吐谷渾全境陷于吐蕃,其可汗諾曷缽倉皇内屬,唐室把他遷到靈州(今甯夏靈武市)。
從此吐蕃連年入寇,唐室駐兵洮河以資鎮守,但無以制勝,黨項諸羌遂盡為吐蕃所并,吐蕃四境開辟達萬餘裡,時常聯合西突厥來侵奪安西都護府的轄地。
調露元年(679),贊普死,子器拏悉弄立,時年八歲,仍委政于欽陵。
次年,文成公主死,吐蕃對唐帝國西陲的寇擾,從此變本加厲。
武曌時,吐蕃寇邊,甚為猖獗。
至長壽元年(692),原于高宗時淪于吐蕃的安西轄區中的龜茲、于阗(今新疆和阗縣)、疏勒(今新疆疏勒縣)、碎葉四鎮,又為中國收複,用以牽制吐蕃。
吐蕃遣使求和,請撤銷安西四鎮戍兵,并請分割西突厥地盤,武曌不許。
不久吐蕃内亂,邊境得以暫安。
中宗時,吐蕃贊普棄隸宿贊請婚于中國,唐以宗女金城公主妻之。
玄宗時,吐蕃自恃強大,與唐室的函件用平等稱謂,玄宗甚怒。
開元十五年(727),河西節度使王君奂請深入讨伐,恰值吐蕃進寇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焚掠而回,君奂率軍追蹑,一直追到青海湖以西,擊破吐蕃後軍,俘獲甚多。
後來君奂為回纥所殺,吐蕃進寇益熾,攻陷石堡城(今青海西甯市西南),侵擾河西。
十七年(729),唐軍克複石堡,吐蕃又求和親,唐室僅賜給它些詩書一類的典籍。
二十九年(741),吐蕃又陷石堡。
天寶八載(749),唐以哥舒翰再克石堡,但唐兵犧牲數萬人,以緻關中的軍力大虧。
天寶末年,金城公主死,而吐蕃贊普婆悉籠臘贊适于公主死後不久繼立,又遣使親唐。
唐也派人答聘,但等使臣回來時,安史之亂已爆發。
其後唐帝國内部陷于戰亂之中,吐蕃乘機占據帝國西部的廣大地區,成為中唐以後唐室的最大敵人。
(三)吐谷渾、黨項和天竺 吐谷渾可汗伏允,自乘隋末之亂恢複故土,據地數千裡,大緻包括今青海省巴顔喀喇山以北及新疆東南隅之地。
伏允從前派往隋室的質子順,也于唐高祖即位後由江都輾轉到長安。
高祖曾遣使與伏允連和,要他攻打李軌,并送順返國。
太宗時,伏允屢次入寇。
貞觀八年(624),太宗命李靖率侯君集等讨之。
次年,唐師敗吐谷渾于庫山(今青海湖西和碩特旗境),伏允輕兵逃入碛中,靖與君集率軍分南北兩路推進,搜索伏允。
侯君集自南路行無人之地二千餘裡,追及伏允于烏海(今青海湖南),大破之,伏允遠遁。
李靖率軍曆經吐谷渾西境,時伏允逃至突倫川(在今青海省西境),靖引兵擊破其牙帳,斬首數千,獲雜畜二十餘萬,并俘伏允妻子。
伏允逃走,為部下所殺。
伏允既敗,其子順舉國降唐,唐立順為可汗以統其國。
順因久居中國,國人不附,不久竟為部下所殺,國内大亂。
唐又派侯君集率兵赴吐谷渾,立順的兒子諾曷缽為可汗。
貞觀十三年(639),諾曷缽入朝,大宗妻以宗女弘化公主。
十五年(641),吐谷渾丞相宣王專權,陰謀襲弘化公主,劫諾曷缽奔吐蕃。
諾曷缽聞知,出奔鄯善。
既而宣王為唐将席君買所誅,其國乃定。
高宗時,吐谷渾經常遭受吐蕃的侵逼,唐室對它未能作有效的救助,大非川之戰後,吐谷渾的國土乃完全為吐蕃所并吞。
黨項屬西羌種,魏晉以後,甚為衰落,至北周,始漸強大。
它居于今四川、西藏、青海的邊境交界地區,也就是今積石山黃河上源一帶。
其國土連亘三千裡,北與吐谷渾為鄰,西與吐蕃接壤。
國内山谷崎岖,部落衆多,不相統一,而以拓拔氏為最強。
黨項人過的是畜牧生活,但大都定居。
他們的風俗尚武,好為剽劫,并重視複仇。
他們并沒有法令和賦役,也沒有文字,隻以草木的生長和凋謝來計算年歲。
黨項自周隋以來,時叛時服,屢為邊患。
貞觀三年(629),黨項酋長細封步賴率部内附,其他酋長也相率歸唐,唐各于其地設州,以諸酋為刺史。
惟有諸酋之一的拓拔赤辭,因與吐谷渾可汗伏允親善,拒不歸附。
李靖擊吐谷渾,厚賂黨項,使其為向導。
及吐谷渾平,拓拔赤辭與唐将李道彥發生沖突,赤辭擊敗道彥,唐師死數萬人。
其後唐連次派人招撫,赤辭才率衆内屬;唐室以他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從此職貢不絕。
河首(黃河發源地)積石山以東地區,乃皆為唐所有。
高宗時,吐蕃強盛,拓拔氏為吐蕃所逼,請求内徙,唐室把它的部落遷移于慶州(今甘肅慶陽縣)。
黨項舊地乃陷于吐蕃,沒有遷出的,都受吐蕃役使,黨項之外又有黑黨項、雪山黨項等種落,也都淪為吐蕃的臣屬。
天竺也就是漢代的身毒,現在印度半島的北部地區,境内列國并立,不相統屬。
自東漢初年,佛法傳入中國,雙方漸有交通。
和帝及桓帝時,天竺數遣使貢獻。
魏晉之世,雙方隔絕了一個時期。
從東晉末至南北朝時代,交通又趨頻繁,天竺高僧來華者頗不乏人,東晉時的鸠摩羅什和梁時的菩提達摩,是其著者。
中國僧侶也有遠赴天竺習佛法的,晉安帝時的法顯,可為代表。
至于這個時期天竺諸國貢使的來華,也屢見不鮮。
隋統一後,天竺複絕,炀帝曾命裴矩接待西方諸國,誘其入朝,惟天竺不至,炀帝頗以為恨。
唐時,天竺共分東西南北中五部,名曰“五天竺”,五天竺屬國多至數十。
中天竺都城叫茶镈和羅(在今印度西北部),國主姓乞利咥,一說姓刹利氏。
唐高祖時,中天竺大亂,由嗣王屍羅逸多(Siladirya,又名戒日王,在位期間為606~648)戡定,其他四天竺的君主,都臣服于他。
大宗貞觀初,玄奘赴天竺取經,屍羅逸多因而有朝唐之意。
貞觀十五年(641),屍羅逸多自稱摩伽陀王,(摩伽陀Magadha,地名,在恒河下流。
)開始遣使朝貢,唐室也遣使撫慰之。
二十一年(647),唐派王玄策使中天竺,其他四天竺也都入貢。
既而屍羅逸多死,中天竺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攻擊玄策,玄策率從騎三十人奮戰,全數被擒。
玄策宵遁,至吐蕃,發精兵一千二百人,連同泥婆羅國騎兵七千餘,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叛衆,擒阿羅那順,叛衆死者及被俘者各萬餘人,城邑聚落投降的五百八十餘所。
從此天竺震懼,直至玄宗時,仍朝貢不絕。
此外位于今中南半島一帶的占婆、真臘、扶南等國,以及西南邊徼諸蠻,也都歸誠于唐室。
三、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