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盛唐的内政

關燈
于玄宗,加以宮闱的奧援,因而官運亨通,漸為林甫的勁敵。

    楊李相互争權的結果,是林甫于天寶十一載(752)憂懑而死。

    天寶政治的敗壞,林甫是要負大責任的。

    林甫死後楊國忠繼位宰相,此後的幾年,是楊家“炙手可熱勢絕倫”的時代。

     唐玄宗李隆基,元任仁發繪。

     楊貴妃本是壽王瑁的妃子。

    開元二十五年(737),武惠妃死,玄宗對她非常悼念,後宮數千,無一當意。

    後來他看到壽王妃楊氏貌美,乃授意楊氏自請出為女道士,然後暗中将她接進宮來,這大約是開元二十八年(740)的事。

    楊氏姿質豐豔,性情警穎,通音律,善歌舞,入宮不到一年,便寵遇如惠妃。

    天寶四載(745),這幕喜劇公開,她被正式冊立為貴妃。

    她的三個姐姐,都封國夫人,賜第于京師。

    三夫人也都具才色,同樣受到玄宗的親幸;貴妃的其他堂兄铦、锜等,也都因而尊顯。

    他們對官府有所請托,官吏看得比“聖旨”還重要,四方的貨賂,都集中在他們的府上。

    他們競起宅第,以事炫耀。

    國忠尤其不可一世,對于公卿大臣,一律頤指氣使;中央官吏凡有才行名譽而對他不親附的,都被他外調。

    玄宗每有巡幸,貴妃總是随侍,乘馬則高力士親為執辔。

    宮中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人有七百人,司雕刻鑄造的也有幾百人。

    南方諸州的刺史,多求良工制造奇服異器,奉獻貴妃,以求恩寵。

     楊貴妃上馬圖,南宋末錢選繪。

     楊國忠為相後,政治益不可為。

    李林甫還有相當能力,他尚可使政治慢慢的壞下去,而不緻有立時崩潰的危險。

    在林甫的執政期間,對官吏的遷除,尚按成規辦理,雖然壓抑了不少賢才,但還算得上是一種辦法。

    對于邊将,也頗能駕馭,安祿山便最怕他,對他奉命惟謹。

    楊國忠則連這兩點都辦不到,他除了宰相的本職外,并兼任四十幾個職務,政府所有的重要部門,都為他把持。

    他自然不可能處理所有的公務,因此大都責成胥吏代辦,以緻賄賂公行,弊病叢出。

    同時他用人非常随便,曾為收人望而濫選官吏。

    更談不到什麼駕馭之才,安祿山的造反,便大半由他激成。

    至于他的驕奢淫亂,也是李林甫所望塵莫及的;而當時人對他二人的印象,也以林甫較佳。

     就在玄宗君臣的縱情享樂聲中,帝國東北角的範陽(今河北省涿州市)傳來了動地鼙鼓,安祿山的叛亂于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爆發。

    這場叛亂,使這個承平百餘年的大帝國,迅速的轉向分裂與衰落。

     (三)安史之亂 安祿山是營州的“雜胡”,也就是西域胡人與突厥人的混合種。

    他因通曉六種蕃語,曾于開元時在幽州邊境上任翻譯官(當時叫“互市郎”)。

    其後又在幽州(即範陽)節度使張守珪麾下充任讨擊使,曾與奚、契丹作戰失利,被守珪執送京師,因玄宗愛惜他的才具,得以不死。

    天寶元年(742),玄宗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治所在今遼甯朝陽市),其後又兼任範陽、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兩節度使,掌握這三大邊鎮的軍政全權。

    以胡人出任方面,在唐代他是第一人。

    安祿山為人非常狡黠,他出任方面後,賄賂朝臣,一時聲譽鵲起。

    他每次入朝,在玄宗面前故作戆直,做出種種可笑舉動,使嚴肅拘禮的宮廷中,平添了不少樂趣;因此他不特為玄宗所鐘愛,甚至據說楊妃與他也有微妙的關系。

    他看到唐室的腐敗,漸萌異志,因此竭力擴軍,以便待時而起。

    他招收了多種外族人,充任戰士,并以他們逐漸代替他部下漢人軍官的職位。

    他終于建立起一個獨立而善戰的軍事集團,這個集團主要以胡人組成,包括突厥、奚、契丹、同羅、室韋等種人。

    他的陰謀,玄宗一點也沒有覺察,對他仍異常寵信。

    天寶九載(750),唐封祿山為東平郡王,這是胡人空前未有的殊榮,也是唐代武将封王的第一人。

    自楊國忠執政,祿山對他甚為輕視,因而有隙,國忠屢次在玄宗面前說祿山要反,玄宗不聽。

    國忠又提攜哥舒翰,與之抗衡。

    直到十四載(755)十一月,祿山突然造反,以讨楊國忠為名,發兵十五萬,自範陽南下,掀起了一場震撼全國的大叛亂。

     祿山起兵後,黃河以北的州縣,望風瓦解。

    消息傳到京師,楊國忠認為不足為患。

    當時安西節度使(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封常清入朝,也認為不足憂,并請自往洛陽籌備戰守。

    封是當時的名将,到洛陽後看形勢不對,便把黃河上的河陽橋(在今河南孟州市)拆斷以為守禦。

    接着唐室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在今甯夏靈武市),命他率軍由北邊東征;又拜榮王琨(玄宗庶子)為元帥,以名将高仙芝為副,統兵自京師東出潼關。

    既而叛軍渡河南下,封常清在虎牢(今河南荥陽市西北)接戰大敗,十二月,洛陽不守。

    常清又在洛陽附近進戰,也連連失敗,因而率衆西逃。

    行至陝縣(今河南陝縣),遇見高仙芝的大軍,他建議仙芝急棄陝郡,退保潼關,以防叛軍奔突入關,危及京師。

    仙芝乃退到潼關,繕修守具,叛軍繼至,因關上有備而無法進入。

    又因安祿山籌劃稱帝,停留于洛陽不進,給予唐室一個喘息機會。

    但封高二人,因受監軍宦官邊令誠的陷害,為玄宗下令斬于軍中。

     唐大軍退潼關後,黃河以南的州郡大半淪陷,唐又以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進駐潼關備戰。

    當時潼關守軍号稱二十萬人,但因翰不恤士卒,而緻士氣低落。

    這時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西南)太守顔杲卿起兵,暗與弟平原郡(治所在今山東陵縣)太守真卿聯合,河北諸郡,大都聲援他們。

    次年(至德元載,756)正月,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并遣其将史思明赴河北擊擒顔杲卿,黃河以北的地盤,幾乎全為祿山所有。

    但接着郭子儀自朔方統軍東征,與其将李光弼連敗史思明軍,河北十餘郡都殺祿山守将降唐。

    這時安祿山的地盤,不過黃河以南數郡,進退失據,軍心大為動搖。

    正值緊急關頭,祿山在潼關方面獲得一次大勝利,扭轉了危殆的形勢。

     靈寶戰役示意圖。

    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輕信安軍“無備,可圖”,在兵力尚未集結,準備很不充分的情況下,強令潼關守将哥舒翰向敵攻擊。

    哥舒翰力争未果,不得已領兵出關。

    六月初七,唐軍前鋒進至靈寶西南之西原。

    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有七十裡狹長隘路。

    崔乾祐以大兵伏山後,以散亂兵陣布于唐軍陣前,唐軍見有機可乘,除分兵三萬于黃河北岸擊鼓助攻外,其餘十五萬主力悉數攻擊前進。

    當行至隘路,安軍伏兵盡出,猛烈攻擊,唐師大敗,僅八千餘人返回潼關。

    次日,安軍攻陷潼關,長安震動,玄宗倉皇出奔,不久安祿山即占領長安。

    至此,兩京失守,唐室流亡。

     潼關方面,哥舒翰原采堅守戰略,決不出擊;但楊國忠懷疑他别有企圖,因此力請玄宗促他出兵,恢複陝洛。

    翰不得已于六月率師出關,與叛軍戰于靈寶(今河南靈寶市),大敗被擒,潼關因而失守。

    京師聞警後,楊國忠首建幸蜀之策。

    于是玄宗以親征為名,在一個細雨的清晨,離京師西行,随行的人除了宰相韋見素、楊國忠、貴妃姊妹和少數禁衛軍外,王公妃主及大臣們大都沒來得及跟随。

    次日,車駕至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縣境),将士饑疲,在憤恨聲中殺掉楊國忠,并逼迫玄宗将貴妃缢死,然後才肯前進。

    但關中父老,遮道請留太子以取長安,結果玄宗命太子前往朔方軍總部所在地的靈武(今甯夏靈武市),而自行入蜀,這件事頗有些政變的成分存在其中。

    接着叛軍攻下長安,殺唐室妃主皇孫數百人,大臣也有不少投降祿山,但叛軍過于殘暴,人心不附。

    祿山部将又沒有遠慮,隻知一味縱情于聲色貨利,而不以全力急速西進,因此玄宗與太子都沒有受到追迫。

    七月,太子到靈武,不久因部下的勸進并獲得玄宗的允許而即皇帝位,是為肅宗。

     明皇幸蜀圖,唐李昭道繪(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肅宗即位後不久,以他的兒子廣平王俶為兵馬元帥,統率諸将,以李泌佐之。

    一面派敦煌王承采與仆固懷恩出使回纥,請兵入援。

    當時情勢仍甚危殆,河北諸郡,又陷于史思明;而宰相房琯,自請率軍收複兩京,為叛軍大敗于長安附近的陳濤斜,死四萬人。

    同時唐室财政,也極為困難。

    至德二載(757)正月,安祿山被他的兒子慶緒刺殺于洛陽,帝位也為慶緒所得。

    二月,肅宗至鳳翔(今陝西鳳翔縣),準備反攻。

    繼而唐以郭子儀東進,回纥援兵四千人也于這時到達。

    九月,唐軍克長安。

    叛軍乃改變方向,南擊江淮地區。

    十月,屏障江淮的重鎮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失陷,守将張巡、許遠被害。

    幸而郭子儀進攻洛陽,才牽制住叛軍,使他們未再南進。

    同月,唐軍克洛陽,安慶緒北逃至邺(今河北臨漳縣西),至此兩京都告克複,肅宗與太上皇先後返抵長安。

    史思明見勢不佳,投降唐室,唐以他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

    這時河南關中地區的叛軍,已全被肅清;黃河以北則隻有安慶緒盤據邺城及其附近數郡,此外至少在名義上大體歸唐。

     至德三載(即乾元元年,758),唐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讨安慶緒,慶緒困守邺城,并求救于史思明。

    這時思明已再度叛變,乃于次年三月率軍南下,大敗唐師于邺城以南。

    思明擊敗唐軍後,又把安慶緒殺掉,收其餘衆,派人駐守邺城而自回範陽。

    四月,史思明稱燕帝,改元順天,以範陽為燕京。

    九月,史思明率兵向河南地區進攻,李光弼放棄洛陽,移軍河陽(今河南孟州市),與思明相持年餘。

    上元二年(761),光弼反攻洛陽大敗,河陽等地亦陷,光弼退保聞喜(今山西聞喜縣)。

    史思明獲捷後,不久為其子朝義刺殺。

    思明部下,大都為安祿山舊将,對朝義并不信從,而洛陽及其四周數百裡的地方,盡成廢墟,空無所有;因而叛軍氣焰,大為低降。

    寶應元年(762)四月,太上皇與肅宗相繼去世,太子豫(即廣平王俶)立,是為代宗。

    既而代宗命其子雍王适為兵馬元帥,仆固懷恩副之,會諸道節度使與回纥援兵于陝縣(今河南陝縣),進讨史朝義。

    同年十月,唐克洛陽及河陽城。

    朝義北逃,仆固懷恩親自領兵追逐,朝義至莫州(今河北任邱縣),守将田承嗣以城降唐;于是北走範陽,守将李懷仙也降。

    廣德元年(763),朝義想東奔奚契丹,為懷仙的兵所追殺。

    至此河北悉定,連亘八年的大叛亂,算是告一結束。

     唐軍圍邺之戰經過示意圖。

    唐至德三載(758),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合攻安慶緒駐地邺城。

    因郭、李均為元勳,故不設統帥,僅以太監魚朝思監督全軍。

    十月初五,郭子儀自杏園過黃河,進圍衛州,接着,魯炅、季廣琛等節度前來合攻衛州。

    安慶緒急率七萬大軍南下進援,郭子儀于衛州城北設伏,大敗安慶緒,遂克衛州。

    安慶緒敗逃邺城,唐軍随後北進追擊,此後,唐其他節度亦趕到,遂合圍邺城。

    安慶緒以讓位為條件向史思明求救,史自範陽發兵十三萬西進救邺,十二月底,攻陷魏州,随即按兵不前。

    唐軍全力攻邺,次年二月,仍不能下。

    史思明見唐軍師老,遂親率主力西向援邺。

    兩軍戰于邺城北,激戰當中,狂風突起,天昏地暗,兩軍大驚,于是唐軍南撤,史軍北撤,各棄辎重無數。

    唐軍清退至洛陽,以一部扼守河陽橋,以保東都,其餘節度各歸本鎮。

    圍邺之戰以失敗告終。

     唐代宗戰略反攻示意圖。

    寶應元年(762)十月,唐代宗以其子雍王李适為兵馬大元帥,命仆固懷恩出陝州東進,李光弼自陳留西進,李抱玉自河陽南下,合攻洛陽史朝義軍,大破之,史朝義北逃,唐軍收複洛陽和河陽城。

    十一月,唐軍于下博再破史軍,史朝義北逃到莫州,唐軍又進圍莫州,史期義再率軍東逃,到溫泉栅林中自殺,安史之亂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