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盛唐的内政

關燈
求等密謀發動政變;宮廷衛軍的将校陳玄禮、葛福順也都參加。

    那年六月的一個黃昏,參與密謀的羽林将領,先在玄武門集中,由葛福順等率領,夜直入羽林營,斬諸韋的典兵者,宣示起兵的目的,士卒都欣然聽命。

    然後隆基率羽林将士入玄武門,捕殺韋後、安樂公主、武延秀(安樂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和上官婕妤。

    當時相王旦對此事并不知情,次日,始由隆基迎他入宮輔政,一面收斬韋氏親黨。

    政變成功後,隆基受封為平王,掌理國政,餘人也都分典要職;接着少帝傳位于相王旦。

    唐宗複位,改元景雲,立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的權勢也日見增大,不久又發生公主與太子姑侄間的沖突。

     太平公主為人沉敏多權略,有武曌之風,她對政治素有興趣,擁立中宗和誅讨韋後的兩次大政變,她都曾參預。

    睿宗對她言無不從,軍國大事都由她來參決,她的幾個兒子都封王爵,可以說已極人間的富貴。

    她漸漸發現太子隆基的英武,有意換一個庸懦的太子,以便久專大權,因此屢次在睿宗面前讒毀太子,但朝臣竭力為太子表白,以緻計謀不行。

    太極元年(712),睿宗傳位太子而自為太上皇。

    太子即位後,是為玄宗,并改元先天。

    這時太平公主以太上皇為後盾,仍專大權,當時的宰相七人,就有五個出自她的門下。

    她仍然不放棄對玄宗的敵視,和她的黨羽大臣窦懷貞、岑義、蕭至忠、崔湜等密謀廢立,甚至有毒害玄宗的企圖。

    玄宗的心腹王琚、張說等,都勸玄宗早自為計。

    開元元年(713),玄宗與他的弟弟岐王範、薛王業,宰相郭元振,宦官高力士等一同定計,又以宮廷衛軍的力量,誅除太平公主,她的黨羽被處死的有數十人。

    接着太上皇下诰道:“朕将高居無為,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處分。

    ”[見《舊唐書》卷七《睿宗本紀》]從武曌以來五十餘年唐室婦女幹政的潮流,至此告一結束。

     三、玄宗的政治 (一)開元的興革 開元是玄宗的第二個年号,共二十九年(713~741),它是太宗貞觀以後唐朝第二個盛世。

    玄宗為人英斷多藝,通曉音律,擅長書法。

    他自誅太平公主,政府已不再有政敵存在,乃得專意于政治的興革。

    自高宗以降,經武後中宗,六十年間,唐的政治日趨敗壞,其最大的病象,大緻有三:一是政治上形成奢淫貪縱的風氣,這種風氣的形成,與武韋二後大有關系。

    二是科舉制度過分膨脹,加上武後的濫賞以及韋後安樂公主等的賣官,因而形成官多的現象;官吏的素質,也自然日漸低落。

    三是因官多而且貪縱成風,必然的造成經濟上的紊亂與财政上的危機。

    玄宗得志後,便針對着這三種政治病象,加以改善。

     睿宗在位時,信用姚崇、宋璟,悉心革弊,政治本已頗有改觀。

    二人因開罪太平公主而遭貶逐,玄宗即位後,又引用他們,開元之治,與二人有密切的關系。

    玄宗最初以姚崇為相,他敏于吏事,善于應變,後來辭職,薦宋璟繼任相位。

    璟為人凝重,守法持正,遇事直言敢谏;二人性格雖異,但公忠體國則相同。

    除宋璟外,以清正著名的相臣尚有盧懷慎、張九齡、韓休等。

    懷慎與姚崇同時為相,為人清謹儉素,不營資産,所得的俸賜,經常周給親舊,而妻子不免饑寒,所居也不蔽風雨。

    張、韓二人于開元後期為相,均方正敢谏。

    此外大臣如李元纮、杜暹等,也都以儉德知名。

    因這些正人的柄用,政治風氣為之一變。

    玄宗本人也崇尚節儉,對後宮和百官的服飾器用,都有限制,并曾下令國内不準開探珠玉、織造錦繡等。

     官多是盛唐政治上的最大缺點,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仕進之途過多。

    除了五花八門的科舉考試外,尚有門蔭、納财、诠選等辦法,因此官吏越來越多。

    高宗武後時官賞之濫,前面業已詳述。

    到中宗韋後時,更變本加厲,正式官員外,又有所謂“員外官”,自京司至諸州共有二千餘人;又有“斜封官”,任何市井小人,隻要繳錢三十萬,即由皇帝别降墨敕,斜封交中書省,委一官職。

    玄宗對于這種現象,并未能徹底改革,主要因為科舉已成風氣,無法取消。

    他即位後,隻把斜封官廢除,但員外官仍多;而由科舉登進和以他途入仕版的,每年仍有數千人。

    太宗時,京官名額不過六百四十餘員,至玄宗,京官竟多到一萬七千六百八十餘員。

    [見《資治通鑒》卷二一三]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盛唐時代官員增加的速度。

    但玄宗對吏治甚為講求,他下令加強而且嚴格執行官吏的考選辦法;并經常以有才識的京官外放為都督刺史,又以有績效的地方官調京任用,來增加他們的行政經驗和辦事能力。

     經濟方面,玄宗也曾加以整頓。

    開元九年(721),曾以宇文融清查逃亡戶口和籍外田地,查獲巧僞甚多,共得八十餘萬戶,田亦相稱。

    當時因玄宗勤于邊功,用度甚廣,賴宇文融的開發财源,始得随時供應,不虞匮乏。

    此外玄宗早年不信神仙,對儒術頗為愛好。

    開元初,他采納姚崇的建議,對僧尼大加淘汰,以僞妄勒令還俗的達一萬二千人。

    并禁止營建寺院,鑄造佛像及寫經等;百官亦不得與僧尼道士往還。

    同時他對中國正統文化的維護,也盡了一番力量,他下令搜訪遺書,選吏繕寫;先後命褚無量、元行沖主持這個工作,費時五年。

    至九年(721),凡上群書四萬八千一百九十六卷。

    其後又命張說等修《五禮》,七年而成,定名為《開元禮》。

    由于玄宗君臣的悉心革弊,唐帝國再度進入一個富強康樂的時代。

    據說當開元盛世,米價便宜到每鬥十三個錢,今山東省一帶的青齊等州,鬥米隻要三錢;社會秩序也異常良好,行旅可以“行萬裡不持寸兵”。

    人口也急遽的增加,開元二十八年(740),全國共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見《資治通鑒》卷二一四]較之貞觀時代,幾乎增加了兩倍。

     關于制度方面,開元時曾有一項重要變革,那就是廢除府兵而改置“騎”,也就是廢除征兵制而改采募兵制。

    唐自太宗以後,因國家承平,大舉征兵的時候很少,府兵成了一種備而不用的龐大消耗。

    同時這個制度的本身,也因業務的停滞而生出許多弊病,諸如戰鬥力的衰退,軍器的朽敗以及府兵的逃亡等。

    因此唐室從開元六年(718)起,即開始有計劃的逐漸廢除府兵。

    這一年,玄宗下诏把府兵每年校閱一次的辦法,改為六年一次。

    其後宰相張說以輪番宿衛的府兵不能按時到達,且逃亡過多,無法補充,因此奏請宿衛兵改用募兵。

    十一年(723),召募了十二萬人,号“長從宿衛”。

    次年,改名“騎”。

    自此以後,各兵府的士兵空缺,不再補充,漸漸耗損下去。

    同時因社會重視科舉,人民也都不願再幹府兵。

    十三年(725),唐室把騎分隸于十二衛,至此騎正式代替了府兵的地位,成了中央軍隊的主體。

    到天寶時代,兵府漸漸淪落到無兵可交的地步。

     唐貼金彩繪武官俑 與廢除府兵同時的另一大措施,是從開元九年(721)起,唐室于沿邊各地陸續設立十大兵鎮。

    兵鎮的最高長官叫“節度使”(其中一個叫“經略使”),用以率軍屯防邊地,統理外族,保固疆土。

    這種屯防(即在某地長期駐防)辦法,至遲在唐太宗時即已實行。

    因為邊防地帶,須要随時警戒,半農半兵是不行的;同時屯防的官兵又必須娴于戰事和熟知地理,對外族作戰始有制勝的把握,如此又非久曆戎行的人不能稱職。

    因此府兵在邊疆地區不十分适用,政府乃用一批專司戰鬥的人,長期戍守于邊防地帶。

    唐初戍守的軍區,大的叫“軍”,小的叫“守捉”、“城”和“鎮”,而一律由道來統理。

    每道設大将一人,叫“大總管”,後改名為“大都督”。

    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兼有中央特殊派遣名義并持有中央所頒給權威憑證的節者,也就是所謂“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但隻是一種特殊名義而不是正式官職。

    到開元,十大兵鎮成立,節度使乃成為正式的官,他們所轄的武力,也較從前的邊将為大。

    這十大兵鎮設在北邊(包括東北、西北)的共有八個,西邊一個,南邊一個,共統兵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

    當時府兵制已漸廢弛,十鎮兵員自然大都是召募來的。

    以十二萬的首都衛戍部隊,與四十八萬多的邊防軍相較,顯然是外重内輕,與府兵制全盛時代的局面,完全相反。

    這種形勢的造成,終于在三十年後,發生嚴重的惡果。

     唐帶刀侍衛,李賢墓壁畫。

     (二)天寶的衰象 天寶是玄宗的第三個年号,上承開元,下接肅宗至德,共十四年(742~755)。

    從外貌看這個時期的唐帝國,仍是極其富強;實則内部的政治,日漸紊亂,危機四伏。

    終緻“安史之亂”爆發,幾乎招緻亡國的慘痛。

    因為開元時代長期的治安,玄宗漸把從前勵精圖治的精神和興趣,轉移到宮廷享樂的生活上去。

    長期的太平,往往會使一個君主過分自信而忘卻創業的艱難;同時就一個人的精力來說,也必然是後不如前,玄宗的政治由盛而衰,不是突然的轉變,恰如一個少年慢慢地走向衰老一樣。

    嚴格說來,開元末年的政治,已不如初年。

    例如玄宗本不信神仙,但後來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并尊奉道教,企慕長生,以是朝野争言符瑞。

    他本尚節儉,但後來行為漸奢,益務邊功,以楊慎矜、韋堅、王等人聚斂,民不堪苦。

    他本喜接近正士,因此開元前期名臣輩出,後來乃漸漸接近小人,寵任言利之臣,并親信宦官楊思勗、高力士等,而奸臣李林甫的執政,尤為政治興衰的關鍵。

     李林甫是唐室疏屬,他的進用是由于高力士的引薦,于開元二十二年(734)開始作宰相。

    他有相當的才能,但性格巧佞陰險,因此其才适足以濟其惡。

    他善于揣測皇帝的意思,并勾結宦官妃嫔之流,刺探玄宗的動靜,每次奏對,都很稱旨,因此大得玄宗的寵信。

    他得勢後,凡朝臣中方正有學問的,無不被他陷害,緻遭貶斥或誅殺。

    二十四年(736),他首先排除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和以能幹氣節著稱的中書侍郎嚴挺之。

    天寶五載(746),他陷殺宰相李适之。

    次年,又殺害濟南太守李邕&mdash&mdash一位四海仰慕的名士。

    此外還有不少賢能之士,被他逼得在中央政府無法立足,而緻勾結或投奔當時的疆吏。

    安史亂後,在中央政府不得意的人,往往投奔河北藩鎮,這風氣應該說是從天寶初年開始。

     除了排斥正士摧殘人才以外,李林甫的另一過惡,便是以外族蕃人出任方面。

    初唐以來,唐室雖然用過不少蕃将,但從未委以方面之任。

    開元時設立的節度使,也都以漢人充任,其中且不乏文官。

    當時節度使有政績的,并可以入為宰相。

    林甫為鞏固權位,建議玄宗用寒微的蕃人為大将,因為蕃人勇敢善戰,又以寒微而無黨援,易于駕馭。

    其實他的主要目的,是在杜絕上述那種“出将入相”的辦法,因為蕃人不識字,雖任大将,亦不可能入相。

    玄宗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以後,蕃人如高仙芝、哥舒翰、安祿山都任節度使而專掌一方。

    由于蕃人的握有地方軍政大權,漸而養成他們的驕恣和非分的野心,終緻發生安祿山的叛亂。

     内廷方面,李林甫與玄宗的寵妾武惠妃(武曌侄攸止之女)勾結。

    惠妃生壽王瑁,為玄宗所鐘愛,因而惠妃頗有奪嫡的企圖;林甫因宦官傳言于惠妃,願盡力保護壽王。

    玄宗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因武惠妃的進讒廢殺太子瑛(趙麗妃所生),林甫力主立壽王為太子。

    但這次他猜錯了玄宗的意思,玄宗于次年立忠王嶼為太子,更名亨。

    林甫甚感恐懼,乃陰謀陷害太子,并屢興大獄來威脅他,但太子慎重無過,終于無事。

    不久林甫又遇到一個有強大背景的政敵楊國忠,他是繼武惠妃寵冠後宮的貴妃楊氏的堂兄,以聚斂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