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盛唐的内政
關燈
小
中
大
暴露武後的罪狀,便是那篇千載傳誦的“《讨武曌檄》”。
武後派李孝逸率兵三十萬以讨敬業,當時有人為敬業劃策,有的勸他直指洛陽,以号召山東豪傑;有的勸他先取江南的常潤二州,以為基礎;敬業采納後策,先将潤洲(今江蘇鎮江市)攻下。
繼而聽到李孝逸兵來,乃率衆渡江北上迎戰,連敗于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及高郵(今江蘇高郵市),敬業為部下所殺,餘黨也均被蕩平。
總計這場叛變,前後不過三個月。
自李敬業起兵,武後為了鎮壓反叛,開始采取恐怖政策。
她大開告密之門,以高官厚賞獎勵告密者。
同時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用種種酷刑與羅織方法來對付異己,宰相裴炎、劉袆之和名将程務挺等,都是初期的犧牲者。
垂拱四年(688),宗室韓王元嘉(高祖子)的兒子黃公譔,詐作中宗诏書,分告諸王,命他們起兵讨伐武後。
于是瑯玡王沖(越王貞子)募兵擊武水(今山東聊城市西南),越王貞(太宗子)聞訊也于豫州(今河南汝南縣)起兵,均以失敗遇害,宗室因此事牽連被殺者甚多。
接着武後于永昌元年(689)和天授元年(690)兩年間,大事屠殺宗室諸王,被害的達三十餘人,還有不少流放嶺南的。
諸王親黨被殺的有數百家,大臣被殺的則有宰相魏玄同、名将黑齒常之等。
與掃蕩反對勢力同時并進的還有其他種種措施,例如她建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自加尊号為“聖母神皇”,此外并改易曆法,這些都是她稱帝的準備工作。
(二)武周的代唐 天授元年(690)七月,有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獻《大雲經》四卷給武後,經上說“太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武後命把這部經頒行全國。
九月,又有侍禦史傅遊藝率領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勸進;接着是中外百官、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以及沙門道士等六萬餘人的同樣陳請,睿宗也自請改姓。
于是武後于同年九月9,自即帝位,稱“聖神皇帝”,改國号為周;以睿宗為皇嗣,改姓武氏。
又立武氏七廟,以她的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甯為建昌王,此外諸武封郡王的有十來人。
她不僅擁有皇帝的名号,同時去掉女人的裝束,襲服冠冕,直接與群臣處理國政。
此外在“後宮”的制度上,她也公開仿效男性帝王。
她于聖曆二年(699)設立一個名叫“控鶴監”的機關(後改名奉宸府),以容納她的一大批男妾,他們的官定名号是“内供奉”,其中以張易之、昌宗兄弟最受武曌的親幸。
從這些事看來,武曌的稱帝,是“名至實歸”的。
武曌以一女流稱帝,是史無前例的事。
這固然由于她本人具有非常的才力和野心,同時又有兵權和政權的憑籍,但除此以外,她還遇到一個特殊的時會。
假如在儒家思想盛行、蔚成風氣的時代,武曌的稱帝野心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儒家對男女地位的看法,在許多方面足以阻撓或壓制女子稱帝的野心。
但她适逢儒學衰敝的時代,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便是玄學與佛學的世界,唐初佛道仍是思想的主流。
太宗時一度提倡道教,但武曌因為她的母系楊氏累世奉佛,她本人自幼便受熏染,(據近人考證,她在十四歲入宮以前,即曾正式或非正式的作沙彌尼。
)年長又在感業寺為尼,所以到她掌握政權時,便重興佛法。
[參看陳寅恪《武曌與佛教》(載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二分)]當時僧尼的聲勢,可算得煊赫一時,洛陽白馬寺主僧懷義,便是她的男寵之一。
同時她更利用佛教經典作她稱帝的理論根據,以之為普遍宣傳,如上面所說以《大雲經》頒布全國的事。
她稱帝後更公開宣稱:“釋教開革命之階,升于道教之上。
” 此外武曌又在政治上扶起一個新興階級,用以代替唐初的功臣集團。
她首次與功臣集團發生沖突,是在高宗要冊立她為皇後時,雖然她不久獲得勝利,但當時整個功臣集團還沒有崩潰,仍然是她發展野心的障礙,所以她再作進一步的破壞。
唐初的功臣集團分子,大半是西魏北周和隋的統治階級的後裔,這集團和它所擁護的皇室都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因此唐初關東江左的人士,在政治上甚受屏抑,武曌乃扶持他們,以與舊功臣集團對抗,作為發展她的政治野心的資本。
她以皇後握政後,便以“進士科”的考試吸收新進人物,漸而造成一種新興的統治階級,進士科本是唐代取士的多種考試科目的一種,是隋炀帝時開始設立的。
這種考試,主要試時務策,并試經和雜文。
武曌本人喜愛文史,因而漸把進士科的考試變成完全着重文章。
史稱高宗永隆(680)時,開始以進士科的考試為取士的主要程序,到弘道元年(683),武曌以太後稱制,朝中的主要官吏,無不由文章進身。
因此造成了舉國喜好文墨的風氣,一直持續到唐亡。
這個新興的統治階級,既是武曌一手造成,自然大體是忠于她的。
武曌稱帝以後的政績,因後代史家對她的行為表示厭棄,有意的不予記錄,而緻當時的政治情形和變革,均不能得知其詳,所知道的僅是些官名、地名和服色的改易而已。
就現有史料,雖看不出她在政治上有若何特殊成就,但可以斷言,武曌帝制時代的政治不會在水準以下。
因為她以太後臨朝和稱帝的時間,共有二十多年,在這麼一個長久的時期中,如果政治不夠水準,國家的亂象恐怕早已顯出,她以後的開元天寶的盛世也決不會那麼順利出現。
此外她對外族的駕馭以及對唐室聲威和版圖的保持,也還算得差強人意。
但她的顯著缺點,仍是濫刑濫賞。
她仍采取恐怖政策以對付反對者或假想敵,在她帝制時期最有名的大獄,要推神功元年(696)的劉思禮一案。
思禮是當時的箕州(今山西左權縣)刺史,為酷吏來俊臣等誣告謀反而被殺,因受牽連而被族誅的有宰相李元素、孫元通等三十六家,遭流竄的有千餘人。
但到她的假想敵殺淨以後,這批酷吏也都遭遇同樣的命運。
此外她仍以官賞來籠絡親附她的人,時人有詩道:“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欋推侍禦史,盌脫校書郎”,可以看出當時官多且濫的情形。
但據說不稱職的官,也跟着便被罷黜或誅殺。
武曌也能引用正士,當時的将相如魏元忠、婁師德、狄仁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像玄宗時的名相姚崇、宋璟,也都是她所拔識的。
她尤其信賴狄仁傑,常呼“國老”而不名,每能屈意聽從仁傑的建議。
仁傑對唐室最大的貢獻,便是勸武曌迎立廬陵王(即中宗)為太子。
當時豫王旦(即睿宗)雖是皇嗣,同時改姓武氏,但甚受諸武的嫉視,處境非常危險。
武承嗣三思都有攘奪皇嗣地位的企圖,尤以承嗣活動最力,武曌也有傳侄之意。
但她終于被仁傑用下面的話所感動:“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見《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傳》]結果武曌于聖曆元年(698),派人到房州迎回廬陵王,立為太子,而改封豫王為相王。
她的迎立廬陵王,外族的壓力也是因素之一,突厥契丹的入寇,均曾以中宗被廢的事為借口。
狄仁傑又薦張柬之、桓彥範、敬輝等數十人于朝,這批人便是後來擁護中宗複位的人。
長安四年(704),武曌患病,不臨朝者數月,隻有張易之、昌宗兄弟随侍在側,居中用事。
宰相張柬之、崔玄和朝臣敬晖、桓彥範、袁恕己等想乘機擁中宗複位,他們與宮城衛軍的領袖李多祚定謀後,通知中宗。
次年(神龍元年,705)初,柬之、玄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洛陽宮城的北門),分兵迎中宗,斬關而入。
首先殺掉張氏兄弟,進至武曌所住的長生殿,以兵環繞,報告張氏兄弟“謀反”,太子派兵誅叛的情形,并請她立即傳位于太子。
此後三天内的事,是武曌的退位和中宗的複辟,退位後的武曌被尊稱為“則天大聖皇帝”,遷居上陽宮。
唐的國号,至此恢複,朝政由張、崔等人掌握。
同年十一月,這位曠世女傑死去,享年八十二歲。
總計她掌握政權前後凡四十六年,以皇後預政者二十四年,太後稱制者七年,稱帝者十五年。
(三)武曌以後的女主餘波 中宗對武家似乎并無惡感,因為他被武曌接回來作皇太子,皇帝是早晚可當的;事變的成功,不過使他提前些時即位,因此他對張柬之等也似乎并不十分感激。
所以在他即位後,武家的勢力并沒有動搖。
他極端寵信他的皇後韋氏,韋後雖然在能力上遠不如武曌,但也要效法她的過問國政。
每當中宗臨朝,韋後總是坐在帷幔後面旁聽,一切政事都要幹預。
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為韋後所生,嫁給武三思的兒子崇訓,因此三思得以出入官掖,據說他與韋後和婕妤上官婉兒有着不可告人的關系。
因有宮廷的奧援,三思的勢力複振(那時武承嗣已死),他以崔湜、鄭愔為謀主,與韋後日夜向中宗谮毀張柬之等。
中宗的昏愦,似乎較他的父親高宗更勝一籌,因此三思在極短的期間便從柬之等手中奪回政治實權。
神龍元年(705)五月,中宗封張柬之、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崔玄五人為王,罷除他們的政府職務。
三思又進一步命百官修複武曌時的制度,并以親附武氏與否為标準,對朝臣分别加以引用或排斥。
次年,三思又貶竄五王于遠州,他們的最後命運自不必問。
朝臣中的異己既已完全排除,三思又在皇室中找尋迫害的對象。
中宗的太子重俊,因非韋後所出而不為後所喜,同時他更遭受武三思的嫉視和安樂公主、武崇訓的經常侮辱。
崇訓又教安樂公主請求中宗廢太子而立她為“皇太女”,這種想法自然仍是受武曌的影響。
重俊積恨難消,于景龍元年(707)與左羽林大将軍李多祚等定謀,發動政變。
他們矯制發羽林兵和千騎(皇室衛隊的一種)三百餘人,先殺武三思崇訓父子及其親黨十餘人,然後勒兵入宮。
中宗得知消息,立即與韋後等登玄武門樓(長安宮城的北門,中宗于神龍二年即706年由東都返長安)避難;以玄武門的屯兵迎戰,結果多祚兵潰被殺,重俊亦遇害。
李多祚曾前後兩次參加中央政變,但擁立中宗的一次成功,這一次便失敗,與政變時玄武門的占領與否有甚大關系。
擁立中宗的政變,雖在洛陽發生,但洛陽宮廷的規制,與長安的相同;至于這次政變中的玄武門,正是當年太宗殺其兄弟的舊地。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玄武門在唐室中央政變中的重要地位。
重俊失敗後,韋後的氣焰更盛,她的哥哥韋溫和武三思黨的宗楚客等專權恣橫。
同時韋後并引用許多婦女用事,除了安樂公主和上官婕妤以外,有韋後的妹妹郕國夫人,上官婕妤的母親沛國夫人鄭氏,女巫第五英兒等。
她們營私受賄,鬻賣官爵;安樂公主尤為驕恣,宰相以下的官員,大半由她引用。
重俊事變後的二三年間,可以說是武曌以後唐室婦女幹政的極盛時期。
後來中宗對這些現象漸不滿意,引起韋後及其黨羽的疑懼。
韋後頗想積極仿效武曌故事,安樂公主也想達到作“皇太女”的目的,因此母女合謀,于景龍四年(710)将中宗毒死。
中宗死後,韋後立溫王重茂(中宗第四子,後宮所生)為太子,不久即位,是為少帝。
韋後以太後臨朝,韋溫則掌握内外軍權,軍政要職皆以韋氏子弟充任,宗楚客并上書請韋後稱帝。
當時最為韋後及其黨羽所嫉視的是少帝、相王旦和太平公主(武曌女);前二者顯然是韋後稱帝的障礙,太平公主則素與安樂公主不合。
在韋後還沒有動手翦除他們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突然爆發。
相王旦的第三子臨淄王隆基,在京師密結才力之士,以圖推翻韋氏。
當時宮廷的衛軍,由諸韋統領,但因諸韋擅作福威而失衆心。
當宗楚客勸韋後稱帝的事為隆基得知後,他便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簡、苑總監鐘紹京、前朝邑尉劉幽
武後派李孝逸率兵三十萬以讨敬業,當時有人為敬業劃策,有的勸他直指洛陽,以号召山東豪傑;有的勸他先取江南的常潤二州,以為基礎;敬業采納後策,先将潤洲(今江蘇鎮江市)攻下。
繼而聽到李孝逸兵來,乃率衆渡江北上迎戰,連敗于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及高郵(今江蘇高郵市),敬業為部下所殺,餘黨也均被蕩平。
總計這場叛變,前後不過三個月。
自李敬業起兵,武後為了鎮壓反叛,開始采取恐怖政策。
她大開告密之門,以高官厚賞獎勵告密者。
同時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用種種酷刑與羅織方法來對付異己,宰相裴炎、劉袆之和名将程務挺等,都是初期的犧牲者。
垂拱四年(688),宗室韓王元嘉(高祖子)的兒子黃公譔,詐作中宗诏書,分告諸王,命他們起兵讨伐武後。
于是瑯玡王沖(越王貞子)募兵擊武水(今山東聊城市西南),越王貞(太宗子)聞訊也于豫州(今河南汝南縣)起兵,均以失敗遇害,宗室因此事牽連被殺者甚多。
接着武後于永昌元年(689)和天授元年(690)兩年間,大事屠殺宗室諸王,被害的達三十餘人,還有不少流放嶺南的。
諸王親黨被殺的有數百家,大臣被殺的則有宰相魏玄同、名将黑齒常之等。
與掃蕩反對勢力同時并進的還有其他種種措施,例如她建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自加尊号為“聖母神皇”,此外并改易曆法,這些都是她稱帝的準備工作。
(二)武周的代唐 天授元年(690)七月,有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獻《大雲經》四卷給武後,經上說“太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武後命把這部經頒行全國。
九月,又有侍禦史傅遊藝率領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勸進;接着是中外百官、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以及沙門道士等六萬餘人的同樣陳請,睿宗也自請改姓。
于是武後于同年九月9,自即帝位,稱“聖神皇帝”,改國号為周;以睿宗為皇嗣,改姓武氏。
又立武氏七廟,以她的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甯為建昌王,此外諸武封郡王的有十來人。
她不僅擁有皇帝的名号,同時去掉女人的裝束,襲服冠冕,直接與群臣處理國政。
此外在“後宮”的制度上,她也公開仿效男性帝王。
她于聖曆二年(699)設立一個名叫“控鶴監”的機關(後改名奉宸府),以容納她的一大批男妾,他們的官定名号是“内供奉”,其中以張易之、昌宗兄弟最受武曌的親幸。
從這些事看來,武曌的稱帝,是“名至實歸”的。
武曌以一女流稱帝,是史無前例的事。
這固然由于她本人具有非常的才力和野心,同時又有兵權和政權的憑籍,但除此以外,她還遇到一個特殊的時會。
假如在儒家思想盛行、蔚成風氣的時代,武曌的稱帝野心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儒家對男女地位的看法,在許多方面足以阻撓或壓制女子稱帝的野心。
但她适逢儒學衰敝的時代,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便是玄學與佛學的世界,唐初佛道仍是思想的主流。
太宗時一度提倡道教,但武曌因為她的母系楊氏累世奉佛,她本人自幼便受熏染,(據近人考證,她在十四歲入宮以前,即曾正式或非正式的作沙彌尼。
)年長又在感業寺為尼,所以到她掌握政權時,便重興佛法。
[參看陳寅恪《武曌與佛教》(載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二分)]當時僧尼的聲勢,可算得煊赫一時,洛陽白馬寺主僧懷義,便是她的男寵之一。
同時她更利用佛教經典作她稱帝的理論根據,以之為普遍宣傳,如上面所說以《大雲經》頒布全國的事。
她稱帝後更公開宣稱:“釋教開革命之階,升于道教之上。
” 此外武曌又在政治上扶起一個新興階級,用以代替唐初的功臣集團。
她首次與功臣集團發生沖突,是在高宗要冊立她為皇後時,雖然她不久獲得勝利,但當時整個功臣集團還沒有崩潰,仍然是她發展野心的障礙,所以她再作進一步的破壞。
唐初的功臣集團分子,大半是西魏北周和隋的統治階級的後裔,這集團和它所擁護的皇室都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因此唐初關東江左的人士,在政治上甚受屏抑,武曌乃扶持他們,以與舊功臣集團對抗,作為發展她的政治野心的資本。
她以皇後握政後,便以“進士科”的考試吸收新進人物,漸而造成一種新興的統治階級,進士科本是唐代取士的多種考試科目的一種,是隋炀帝時開始設立的。
這種考試,主要試時務策,并試經和雜文。
武曌本人喜愛文史,因而漸把進士科的考試變成完全着重文章。
史稱高宗永隆(680)時,開始以進士科的考試為取士的主要程序,到弘道元年(683),武曌以太後稱制,朝中的主要官吏,無不由文章進身。
因此造成了舉國喜好文墨的風氣,一直持續到唐亡。
這個新興的統治階級,既是武曌一手造成,自然大體是忠于她的。
武曌稱帝以後的政績,因後代史家對她的行為表示厭棄,有意的不予記錄,而緻當時的政治情形和變革,均不能得知其詳,所知道的僅是些官名、地名和服色的改易而已。
就現有史料,雖看不出她在政治上有若何特殊成就,但可以斷言,武曌帝制時代的政治不會在水準以下。
因為她以太後臨朝和稱帝的時間,共有二十多年,在這麼一個長久的時期中,如果政治不夠水準,國家的亂象恐怕早已顯出,她以後的開元天寶的盛世也決不會那麼順利出現。
此外她對外族的駕馭以及對唐室聲威和版圖的保持,也還算得差強人意。
但她的顯著缺點,仍是濫刑濫賞。
她仍采取恐怖政策以對付反對者或假想敵,在她帝制時期最有名的大獄,要推神功元年(696)的劉思禮一案。
思禮是當時的箕州(今山西左權縣)刺史,為酷吏來俊臣等誣告謀反而被殺,因受牽連而被族誅的有宰相李元素、孫元通等三十六家,遭流竄的有千餘人。
但到她的假想敵殺淨以後,這批酷吏也都遭遇同樣的命運。
此外她仍以官賞來籠絡親附她的人,時人有詩道:“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欋推侍禦史,盌脫校書郎”,可以看出當時官多且濫的情形。
但據說不稱職的官,也跟着便被罷黜或誅殺。
武曌也能引用正士,當時的将相如魏元忠、婁師德、狄仁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像玄宗時的名相姚崇、宋璟,也都是她所拔識的。
她尤其信賴狄仁傑,常呼“國老”而不名,每能屈意聽從仁傑的建議。
仁傑對唐室最大的貢獻,便是勸武曌迎立廬陵王(即中宗)為太子。
當時豫王旦(即睿宗)雖是皇嗣,同時改姓武氏,但甚受諸武的嫉視,處境非常危險。
武承嗣三思都有攘奪皇嗣地位的企圖,尤以承嗣活動最力,武曌也有傳侄之意。
但她終于被仁傑用下面的話所感動:“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見《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傳》]結果武曌于聖曆元年(698),派人到房州迎回廬陵王,立為太子,而改封豫王為相王。
她的迎立廬陵王,外族的壓力也是因素之一,突厥契丹的入寇,均曾以中宗被廢的事為借口。
狄仁傑又薦張柬之、桓彥範、敬輝等數十人于朝,這批人便是後來擁護中宗複位的人。
長安四年(704),武曌患病,不臨朝者數月,隻有張易之、昌宗兄弟随侍在側,居中用事。
宰相張柬之、崔玄和朝臣敬晖、桓彥範、袁恕己等想乘機擁中宗複位,他們與宮城衛軍的領袖李多祚定謀後,通知中宗。
次年(神龍元年,705)初,柬之、玄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洛陽宮城的北門),分兵迎中宗,斬關而入。
首先殺掉張氏兄弟,進至武曌所住的長生殿,以兵環繞,報告張氏兄弟“謀反”,太子派兵誅叛的情形,并請她立即傳位于太子。
此後三天内的事,是武曌的退位和中宗的複辟,退位後的武曌被尊稱為“則天大聖皇帝”,遷居上陽宮。
唐的國号,至此恢複,朝政由張、崔等人掌握。
同年十一月,這位曠世女傑死去,享年八十二歲。
總計她掌握政權前後凡四十六年,以皇後預政者二十四年,太後稱制者七年,稱帝者十五年。
(三)武曌以後的女主餘波 中宗對武家似乎并無惡感,因為他被武曌接回來作皇太子,皇帝是早晚可當的;事變的成功,不過使他提前些時即位,因此他對張柬之等也似乎并不十分感激。
所以在他即位後,武家的勢力并沒有動搖。
他極端寵信他的皇後韋氏,韋後雖然在能力上遠不如武曌,但也要效法她的過問國政。
每當中宗臨朝,韋後總是坐在帷幔後面旁聽,一切政事都要幹預。
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為韋後所生,嫁給武三思的兒子崇訓,因此三思得以出入官掖,據說他與韋後和婕妤上官婉兒有着不可告人的關系。
因有宮廷的奧援,三思的勢力複振(那時武承嗣已死),他以崔湜、鄭愔為謀主,與韋後日夜向中宗谮毀張柬之等。
中宗的昏愦,似乎較他的父親高宗更勝一籌,因此三思在極短的期間便從柬之等手中奪回政治實權。
神龍元年(705)五月,中宗封張柬之、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崔玄五人為王,罷除他們的政府職務。
三思又進一步命百官修複武曌時的制度,并以親附武氏與否為标準,對朝臣分别加以引用或排斥。
次年,三思又貶竄五王于遠州,他們的最後命運自不必問。
朝臣中的異己既已完全排除,三思又在皇室中找尋迫害的對象。
中宗的太子重俊,因非韋後所出而不為後所喜,同時他更遭受武三思的嫉視和安樂公主、武崇訓的經常侮辱。
崇訓又教安樂公主請求中宗廢太子而立她為“皇太女”,這種想法自然仍是受武曌的影響。
重俊積恨難消,于景龍元年(707)與左羽林大将軍李多祚等定謀,發動政變。
他們矯制發羽林兵和千騎(皇室衛隊的一種)三百餘人,先殺武三思崇訓父子及其親黨十餘人,然後勒兵入宮。
中宗得知消息,立即與韋後等登玄武門樓(長安宮城的北門,中宗于神龍二年即706年由東都返長安)避難;以玄武門的屯兵迎戰,結果多祚兵潰被殺,重俊亦遇害。
李多祚曾前後兩次參加中央政變,但擁立中宗的一次成功,這一次便失敗,與政變時玄武門的占領與否有甚大關系。
擁立中宗的政變,雖在洛陽發生,但洛陽宮廷的規制,與長安的相同;至于這次政變中的玄武門,正是當年太宗殺其兄弟的舊地。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玄武門在唐室中央政變中的重要地位。
重俊失敗後,韋後的氣焰更盛,她的哥哥韋溫和武三思黨的宗楚客等專權恣橫。
同時韋後并引用許多婦女用事,除了安樂公主和上官婕妤以外,有韋後的妹妹郕國夫人,上官婕妤的母親沛國夫人鄭氏,女巫第五英兒等。
她們營私受賄,鬻賣官爵;安樂公主尤為驕恣,宰相以下的官員,大半由她引用。
重俊事變後的二三年間,可以說是武曌以後唐室婦女幹政的極盛時期。
後來中宗對這些現象漸不滿意,引起韋後及其黨羽的疑懼。
韋後頗想積極仿效武曌故事,安樂公主也想達到作“皇太女”的目的,因此母女合謀,于景龍四年(710)将中宗毒死。
中宗死後,韋後立溫王重茂(中宗第四子,後宮所生)為太子,不久即位,是為少帝。
韋後以太後臨朝,韋溫則掌握内外軍權,軍政要職皆以韋氏子弟充任,宗楚客并上書請韋後稱帝。
當時最為韋後及其黨羽所嫉視的是少帝、相王旦和太平公主(武曌女);前二者顯然是韋後稱帝的障礙,太平公主則素與安樂公主不合。
在韋後還沒有動手翦除他們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突然爆發。
相王旦的第三子臨淄王隆基,在京師密結才力之士,以圖推翻韋氏。
當時宮廷的衛軍,由諸韋統領,但因諸韋擅作福威而失衆心。
當宗楚客勸韋後稱帝的事為隆基得知後,他便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簡、苑總監鐘紹京、前朝邑尉劉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