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隋帝國的興亡

關燈
616),大部為賊帥窦建德所并吞,他成為這個區域中的最大勢力。

    次年,建德自稱長樂王,定都樂壽(今河北獻縣),國号夏,黃河以北的郡縣,多降附他。

    此外有魯郡賊帥徐圓朗,盤據今山東省南部和西部一帶地。

    中部地區即今河南省境中的起兵者有許多起,而以盤據瓦崗(在今河南滑縣)的翟讓為最強。

    有李密者,為北周元勳李弼的曾孫,曾從楊玄感造反,失敗亡命。

    至大業十二年,密投翟讓,為其劃策。

    同年,翟讓等南渡黃河,攻陷荥陽(今河南荥陽市東)。

    次年,攻破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義市),開倉赈民,其勢益熾。

    李密素以家世才略為群盜所敬服,至是,翟讓推他為領袖,上号魏公。

    黃河南岸的郡縣,大部為李密所得,他一面牽制住東都的隋室軍力,一面梗阻炀帝的北歸之路。

     在南方最早的起兵者,要算餘杭人劉元進,他于大業九年(613)占據吳郡(今江蘇蘇州市),自稱天子。

    同年年底,隋以王世充讨滅之。

    從十二年(616)起,南方的起兵者漸多,其重要者有:李子通據海陵(今江蘇泰州市);杜伏威據曆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林士弘據虔州(今江西贛州市),最盛時掩有北到九江(今江西九江市)南到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之間的地盤,蕭銑(後梁宗室)據巴陵(今湖南嶽陽市),自稱梁王,掩有今兩湖的長江沿岸地區。

    關中地區大規模的叛亂,從大業十年(614)初開始,這一年關内的起兵者有扶風賊帥唐弼,延安賊帥劉迦論等。

    其後叛亂擴展至整個北方和西北方的邊地,在邊地起兵的以十三年(617)為最多,計有劉武周據馬邑(今山西朔州市),自稱太守;梁師都據朔方(今陝西榆林市西北),自稱皇帝,國号梁;郭子和據榆林(今内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達拉特旗、準喀爾旗),自稱永樂王。

    李軌據武威(今甘肅武威市),自稱河西大涼王;薛舉據天水(今甘肅天水市),自稱秦帝。

    劉、梁、郭都臣附于突厥。

     唐高祖李淵,據南薰殿《曆代帝王像》複制。

     至此要叙述一支最重要的起兵者,就是十三年五月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起兵的唐公李淵,他也就是後來唐帝國的建立者。

    舊史說他的祖先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西南)人,東晉末年割據隴西的西涼國主李暠,便是他的遠祖。

    但據近人考證,李氏的祖籍則是東部的趙郡(今河北趙縣)。

    李淵的祖父李虎,與宇文泰等同仕西魏,貴為八柱國之一,賜胡姓大野氏;直到楊堅相周時,李氏才恢複本姓。

    北周受禅,虎被追封為唐國公。

    父親李昞,也曾任顯官。

    淵七歲襲唐國公爵,其後隋室代周,文帝的獨孤皇後是他的姨母,因此特見親愛,曆任内外要職。

    李氏因累代與胡人共處,顯然沾染了相當深度的胡化,同時李氏的女系母統也雜有胡族的血胤,例如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妻窦氏和次媳長孫氏,都源出于鮮卑。

     大業十二年(616)炀帝南遊江都時,李淵正任太原留守。

    他的次子世民,素具雄心,見國家大亂,乃與晉陽令劉文靜結納,圖謀大舉,并厚結李淵的老友裴寂,勸淵起兵。

    次年,突厥來侵,李淵遣軍拒之,未能取勝,深恐獲罪。

    于是世民等乘機勸淵舉事,經過屢次的催促,他才決心采取行動。

    這是李淵起兵最通行的說法,但從若幹史事的迹象看來,李淵本人可能是這次起兵的發動者,他富于才略,久蓄叛志,世民隻是為其效力建功而已。

    [參看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羅香林《大唐創業起居注考證》(載羅著《唐代文化史研究》),李樹桐《李唐太原起義考實》(載《大陸雜志》六卷十期及十一期)]當時突厥雄踞塞外,北方群雄多恃為外援,李淵也于舉兵後不久,派劉文靜出使突厥,稱臣于始畢可汗,以結盟好。

    突厥本想立他為帝,但他不從。

    他遙尊炀帝為太上皇,而立當時居守長安(即大興)的代王侑(炀帝孫)為帝,并移檄各郡縣,說明尊立代王之意。

    其年七月,他命四子元吉留守晉陽,親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率甲士三萬人西行,以奪取隋帝國兵糧重心的關中。

     李淵進軍關中示意圖。

    隋大業十三年(617)六月,李淵自晉陽南下,其時當道隋軍有霍邑宋老生與河東屈突通二部。

    八月初,李淵到達霍邑,先以輕兵挑誘宋老生出迎,李淵與其正面交鋒,世民、建成以精騎迂回攻其側翼,斬宋老生于城下,進據霍邑。

    李淵軍乘勝南下,克臨汾、绛郡,部隊一分為三:李世民北上,自壺口渡黃河;李淵自率主力自西行,自龍門渡黃河;一部攻打河東屈突通軍。

    李淵渡河後,以李建成部南下,經朝邑,進占永豐糧倉,切斷長安、洛陽的聯系,自領大軍自潼關西行,從東面壓迫長安。

    李世民渡河後,迅疾南下,自郃陽、澄城、蒲城進至泾陽,自北面進逼長安,并派劉弘基西進,進占扶風,随即東返,南渡渭水,占領長安故城;李淵在關中的親屬、女兒李氏在雩縣起兵,占住武功,并與自泾陽進至司竹園的世民會合;段綸亦在藍田起兵,均屬世民指揮。

    此時,李建成部亦進至灞上,長安合圍,十一月,攻克長安。

     李淵西行後,并與黃河以南的李密聯絡,遙相呼應。

    他緻書于密,備加推許,因此密專意與洛陽方面的隋軍對抗,而不阻撓他的西進。

    他率軍西南下,渡過黃河,向關中推進,沿途并未遭遇重大挫折。

    到關中後,他一面命建成、劉文靜等屯永豐倉(在今陝西華陰縣),守潼關以備禦東方;一面以世民底定渭水以北地區。

    李淵的女兒(柴紹妻)和從弟神通,也在鄠縣(今陝西戶縣)起兵響應,他們對長安的隋軍,頗具有牽制作用。

    十月,李淵到達長安附近,部下已增至二十餘萬人。

    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尊代王侑為皇帝(後谥恭帝),改元義甯,而自為大丞相,封唐王。

    繼而又派世民底定巴蜀之地。

    既陷,隋室也就注定了覆滅的命運。

     (三)唐室的建立 炀帝自大業十二年(616)到江都後,較前更為荒淫。

    他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于是下令修治丹陽宮,準備徙都丹陽(今南京市)。

    但他的衛隊“骁果”,大部是關中人,都想還鄉,因此逃亡者甚衆。

    十四年(義甯二年,618)三月,也就是李淵打下長安後的第五個月,江都的骁果将領司馬德戡、元禮等與朝臣宇文智及(宇文述子)共謀叛變,推智及兄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為主;德戡等率兵入宮,缢死炀帝于寝殿上。

    政變告成後,化及立秦王浩(秦王俊子)為帝,其餘宗室外戚,被叛軍一起殺光,化及自稱大丞相,他接收了十餘萬的隋軍和炀帝的六宮粉黛,自奉一如炀帝。

    既而他命陳稜留守江都,自行率衆北返。

     四月間,炀帝遇害的消息傳到長安。

    五月,代王侑“禅位”于李淵。

    淵即位後,改元武德,國号唐,是為唐高祖。

    同月,東都隋室官員奉炀帝孫越王侗為帝,改元皇泰,朝政由王世充等掌理。

    這時宇文化及率軍西進,取得李密的地盤黎陽,但不久被李密的部将徐世擊敗,化及率殘部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縣)。

    九月,化及鸩殺秦王浩而自立,國号許。

    武德二年(619)正月,化及因受唐兵的攻擊,從魏縣逃往聊城(今山東聊城市)。

    二月,為窦建德所滅。

    四月,王世充廢越王侗自立,國号鄭。

    世充于前一年十月擊破李密,密投降唐室,不久以謀反被誅。

    黃河以南的大敵既除,世充因而稱帝自娛,至此隋室乃正式結束,國祚凡三十九年。

     當隋朝在名實兩方面均告終了後,與唐室并立的群雄,還有多處。

    當時唐室所有的地盤,是現在山西、陝西二省的中南部和四川省之地,隋帝國時代兵糧重心的關中地區,便在這個範圍内。

    因此唐的實力,要較群雄中的任何一個為強大。

    同時唐室轄區内政治比較清明,群雄中雖也有一二人頗行善政(如杜伏威),但絕大多數不是不脫盜匪本色,便是承襲了隋室腐敗殘暴的作風,這也是唐室能夠統一的重要原因。

    但這個統一工作,相當艱巨,是經過唐高祖和太宗世民十年來的征伐才完成的;直到太宗貞觀二年(628),群雄才完全消滅。

     群雄中最先被唐室消滅的,是薛舉和李軌。

    當李淵父子入長安時,薛舉的勢力已接近長安西面的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南)。

    武德元年(618),薛舉大敗唐師,謀取長安,但因病死而未果。

    其子仁杲繼位,因與諸将不協,兵勢漸弱。

    唐乘機以秦王世民進讨,圍仁杲于折墌城(今甘肅泾川縣東北),仁杲投降,薛氏的秦至此滅亡。

    李軌起兵後,繼而稱帝,占有河西五郡之地,不從唐命。

    次年,軌為部将所擒,送往長安,他的涼也于此告終。

     秦、涼消滅後,唐室開始經略東方,第一個用兵的對象是劉武周。

    劉于武德二年(619)命将南侵,并引突厥同進,連取并州(今山西太原市)、浍州(今山西翼城縣),關中大震。

    唐以秦王世民拒之,次年,世民大破武周軍于介休(今山西介休縣),遂複并州。

    武周逃奔突厥,不久為突厥所害。

    繼而唐大舉進攻王世充,世充自立後,其勢力範圍,北至黃河,東至今魯南、蘇北一帶,南至豫西、鄂北一帶。

    但他為人殘虐,衆心乖離,又因洛陽食糧缺少,死者甚衆。

    唐以世民讨之,河南州縣,多相率降唐。

    四年(621),唐軍圍洛陽,世充求救于窦建德,建德親率大軍赴援,為唐軍生擒,世充亦降,黃河南北兩個最大勢力,至此為唐室一鼓蕩平。

     窦王被滅的同一年,蕭銑也為唐讨平。

    銑于武德元年(618)稱帝,徙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勢力日張。

    當時他的地盤,東到九江,西到三峽,南到交趾,北到漢水,擁兵四十萬,在南方群雄中算是最強大的。

    但他性情褊狹,猜忌部下,大臣被誅者甚多。

    四年(621),唐以趙郡王李孝恭與李靖自夔州(今重慶奉節縣)順流而下,擊破道經各郡縣,進圍江陵,蕭銑投降,其地也入于唐。

    次年,唐平林士弘,東南亦告底定。

     當武德四年(621)窦建德被滅後不久,建德舊部劉黑闼起兵據漳南(今山東恩縣西北),半年之間,完全恢複建德的舊有地盤。

    五年(622),黑闼自稱漢東王,建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縣)。

    唐以秦王世民、齊王元吉讨之,黑闼敗奔突厥,既而又引突厥南寇,盡複故土。

    唐又以太子建成讨之,雙方相持于昌樂(今河北南樂縣西北)。

    次年,黑闼以食盡北逃,為部下擒送建成,斬于洺州。

    先是唐以淮安王李神通和李(即徐世)率兵攻徐圓朗,及黑闼滅亡,圓朗亦敗逃被殺。

    至此北方的殘餘割據勢力,隻剩下朔方的梁師都和燕州(今河北順儀縣)的高開道,高是于武德元年(618)起兵的。

     唐軍于洛陽、虎牢敗王世充、窦建德軍之戰示意圖。

    唐高祖武德元年(620)七月,李世民在消天劉武周後,率軍東進,志在東都。

    于二十一日進至新安。

    二十九日,前軍進至慈澗。

    李世民命各軍向洛陽逼迫:史萬寶自宜陽東進攻占龍門,斷洛陽南面聯系;劉德威自太行山南下,圍攻河内,斷洛陽北面交通;王君廓自洛口斷王世充軍糧道;黃君漢自河陽渡河,攻取回洛;李世民自率主力屯于北邙;至九月,洛陽外圍要點盡被襲占。

    次年二月,攻城開始。

    王世充困守,向窦建德乞援。

    窦建德于是率軍西進,連下管州、荥陽、陽翟,屯于虎牢以東的東原,欲解洛陽之圍。

    二月三十日夜,唐軍襲占虎牢。

    李世民命留兵一部圍困洛陽,自率軍進駐虎牢,與窦建德軍相持。

    不久,唐軍以軍馬誘窦建德全軍出動,随後乘敵疲憊時,精騎發動,全殲其軍,窦建德亦落馬被俘。

    虎牢得勝後,主力回師洛陽,王世充外援盡失,城内糧草皆盡,被迫出降,洛陽被克。

    當初窦軍與唐軍在虎牢相持之際,曾有部下淩敬建議窦建德率主力北渡黃河,向東攻取懷州、河陽,與洛陽相呼應。

    再派大軍向西北越太行,入上黨,進占汾、晉等地,震駭關中,洛陽之圍自解。

    但窦建德終于未能采用,不能逃脫與王世充軍齊敗的命運。

     江淮地區的割據者,全為杜伏威所并吞,他的勢力并伸展至江南一帶。

    武德五年(622),伏威降唐,并入居長安。

    次年,他的好友輔公祏起兵于丹陽(今南京市),并稱帝,國号宋。

    唐以李孝恭、李靖及李等讨之,至七年(624),唐師克丹陽,公祏逃走被殺,叛亂遂定。

    在輔公祏被滅前不久,高開道也為部下所殺,其地歸唐。

    隻有梁師都,因恃突厥為援,尚能苟延歲月。

    直到太宗貞觀二年(628),唐以柴紹等讨之,突厥颉利可汗(始畢弟)來救,為唐所敗。

    既而師都的堂弟洛仁殺師都降唐,至此全國完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