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隋帝國的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隋室命他們仍居留于舊地。
既而契丹各部相互攻擊,許久不止,并與突厥抗衡。
當時突厥因内部分裂戰亂,不能以全力相敵,以是契丹日強。
炀帝大業元年(605),契丹入寇營州(今遼甯義縣與遼甯朝陽市間一帶地),隋遣韋雲起率領突厥啟民可汗所屬騎兵二萬人讨之,擊敗契丹,虜獲甚多。
隋以所獲契丹婦女及畜類的一半送給突厥,一半載回。
經此一戰,契丹的勢力大衰,直到唐初才漸有起色。
高麗即高句骊,它于東漢後期及曹魏時,屢次入寇,為東北大患。
魏帝芳時,魏将毌丘儉大破之,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北)。
至西晉末年,又為前燕所破,其王钊(朱蒙十世孫)降,遷都平壤(今韓國平壤)。
北魏時,魏人簡稱之為高麗(一說在北齊時)。
其時中國内部因長期分裂戰争,無暇對外,高麗乃乘時擴張勢力,把領土推進至遼水一帶。
至隋初,它的領土,除朝鮮半島北部外,還包括今遼甯、吉林、黑龍江等省的一部。
契丹人引馬圖,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白塔子遼墓壁畫。
隋文帝初年,高麗王湯(或作陽)屢次遣使來朝,但一方面又與陳通好。
到陳滅亡,湯恐隋督責其過,乃治兵積谷,作拒守之計。
開皇十七年(597),湯病死,子元嗣立,于次年領靺鞨之衆萬餘騎入寇遼水以西地區,為隋所敗。
文帝乃命漢王諒和王世積同為行軍元帥,統水陸軍三十萬進讨高麗。
陸軍出臨渝關(今河北山海關),水軍由周羅睺率領,從東萊(今山東萊州市)渡海擊平壤。
陸軍出關後,因遇水潦,糧秣運輸困難,軍食缺乏,加以發生疾疫,士氣不振;水軍也因遇風,船隻漂沒不少。
元見大軍将至,惶恐謝罪,隋乃回師,隋軍因疾疫饑困而死者十之八九。
此後終文帝之世,未再東征。
南北朝時期高麗人生活圖,吉林省集安市洞溝舞踴墓主室後壁壁畫。
圖中為墓主夫婦在宴飲。
炀帝初年,正值隋帝國極盛之時,帝命高麗王元入朝,元遷延不來,暗于遼水沿岸布防,炀帝乃于大業七年(611)下诏伐高麗。
次年正月,大軍集中涿郡(今北京市),分左右各十二軍,共有士兵一百一十二萬人,司運輸的人夫更多一倍。
繼而諸軍分道并出,強渡遼水,高麗拒戰大敗,隋軍進圍遼東城(今遼甯遼陽市老城區東北)。
高麗自陳國滅亡,即開始增修守備,至此已二十餘年,在遼東城布防,也有四五年的曆史,因此防務堅強,隋軍久攻不下。
六月,炀帝親臨前線督師,亦無克獲。
這時由來護兒率領的江淮水軍由海道至高麗,在距離平壤六十裡處破高麗兵,乘勝入城;但因遇伏大敗,逃回登陸的地方。
另一支隋軍約三十萬五千人,由宇文述等率領,越鴨綠江,進迫平壤。
高麗軍詐降,宇文述因士卒疲弊,又見平壤城險固,不易攻下,乃許和退兵。
七月,隋軍退至薩水(今朝鮮清川江),于半渡時為高麗所襲,諸軍潰逃,将士逃回遼東的僅二千七百人,于是炀帝隻得退師。
此役隋的收獲,隻是取得遼水西面高麗的一個小據點武厲邏(今遼甯新民市一帶)。
大業九年(613),炀帝再度親征高麗,仍以宇文述主持軍務,炀帝渡遼水,一面派宇文述等分道進擊平壤,一面自統大軍進攻遼東城,并下令諸将一切可以便宜從事。
隋軍四面圍攻遼城,晝夜不息,高麗兵堅守,相拒二十餘日,終攻不下,雙方死傷均重。
這時國内傳來楊玄感造反、東都危殆的消息,炀帝隻得回師,軍資器械,完全丢棄。
次年,炀帝又征全國的兵讨伐高麗。
這時國内已顯出亂象,所征的兵多不能按時集合,已征集的也逃亡不少;高麗亦因戰争關系,甚為困弊。
七月,隋大軍至懷遠鎮(今遼甯朝陽市西)。
來護兒領兵由海道至畢奢城(即卑沙城,約在今遼甯大連市金州區一帶),敗高麗兵,直指平壤。
高麗王元懼而乞降,炀帝乃遣使召來護兒退兵,他本人也自懷遠回京,仍征高麗王元入朝,元終不肯來。
炀帝本想再加撻伐,但結果未行。
炀帝的征高麗,目的不過是命高元入朝,實無若何重大意義。
據他的自白,征高麗隻是由于他偶然的興會,但這幾次軍事的失敗,卻直接促成隋帝國的亂亡。
以隋帝國的富強,敗于一個“蕞爾小邦”,其原因實不簡單。
從三次戰役看,高麗的準備充足、苦戰不屈以及戰術運用的靈活(如設伏和詐降等),固然都是緻勝的原因;但隋軍的戰鬥力也決不弱,且以壓倒的優勢前來,何以總是戰不數月,便急遽退師?這一點與氣候有極大關系。
原來中國東北部即今遼東半島一帶,在舊曆六七月間是雨季,從八九月到次年二三月又是寒凍的時期;雨潦與冰雪對作戰和運輸都有極大阻礙,所以在這個區域中适宜于作戰的時間很短,隻有凍期已過雨季未到的二三個月的時間。
因此必須速戰速決,不能獲勝便隻好退兵,否則結果更不堪設想。
綜觀炀帝的三次東征,除第二次因内亂而退兵外,其餘兩次撤兵都在七月,便顯然可知與雨水有關。
此外隋帝國的武力重心距離前線過遠,關中地區與高麗,相距至少在三千華裡以上,士兵長途跋涉,自然會影響士氣;宇文述望見平壤而不敢攻,便可想見士卒的勞頓。
以上兩點,也是隋軍不能獲勝的重要原因。
三、隋帝國的亂亡 (一)炀帝的縱欲 文帝晚年,曾發生過一件極不愉快的家庭事件,就是他于開皇二十年(600)廢黜長子太子勇而立次子晉王廣為太子的事。
文帝共有五子,即太子勇、晉王廣、秦王俊、蜀王秀和漢王諒,五人都是皇後獨孤氏所生。
後為北周重臣鮮卑人獨孤信之女,性格奇妒,不但文帝的私生活受其約束,據說她對臣下納妾生子的都懷恨意。
文帝曾以他的五子同母而自豪,認為不會有嫡庶之争。
勇于文帝代周後以嫡長資格立為皇太子,并得參決國政;其他諸子,也都分據大鎮,掌握重兵。
太子勇頗好學,性寬仁和厚,但率意任情,不好矯飾。
他性喜奢華,并有不少内寵,緻使尚儉的文帝和善妒的獨孤後對之都表不滿。
晉王廣美姿儀而有文才,曾出鎮大藩,并作過平陳之役的統帥,他因太子勇的失寵,暗生奪嫡的企圖。
他竭力矯飾,屏除聲色,以示無改于父母之道。
對朝中用事的大臣和帝後左右,更盡力結納,因此名譽鵲起,而以“仁孝”著稱。
他與朝中大臣楊素、宇文述、張衡等相互勾結,籌劃奪嫡,并聯絡獨孤後,對太子勇發動種種誣篾陷害。
長期的積毀,竟使多疑的文帝對太子發生疑懼,終于開皇二十年(600)廢勇為庶人,而立廣為太子。
仁壽四年(604),文帝死,太子廣嗣位,是為炀帝。
史書曾隐約指出文帝為張衡所害,主使者自然是炀帝。
至于炀帝幾個兄弟的結局是:秦王俊于文帝時病死,故太子勇于炀帝嗣位時被害;蜀王秀于文帝時為楊素所谮廢,漢王諒則于炀帝時謀反失敗,兩人都被幽禁以終其身。
隋炀帝楊廣,唐閻立本繪。
文帝的易儲,不但造成家庭的慘變,同時更促進隋帝國的迅速瓦解。
炀帝觊觎已久的皇位既已到手,便完全暴露出本來面目;他父親所遺留下的這麼一大筆财産,正好供他恣意的揮霍。
他兼有南朝昏主和北朝暴君的特性,一方面博學能文,奢侈放蕩;另一方面又猜忌兇忍,果于殺戮。
像建有大勳的高颎、賀若弼,為他籌劃奪嫡的張衡,都先後被他處死,楊素也是僅保首領以終。
甚至有人作一兩句他認為好的詩,也會遭到他的敵視。
朝臣薛道衡因事被處死,死後他還憤憤地說:“更能作&lsquo空梁落燕泥&rsquo否?”他不聽信任何人的勸谏,時時表露自己的聰明,他是永無謬誤的。
至于他的奢侈,則又非南北朝君主所能企及,他的大興土木、到處巡幸以及屢次的用兵,場面的偉大可算得上前無古人。
這裡說他幾件關于營建和巡幸的盛況。
炀帝嗣位後不久,因術士的勸告,遷居洛陽。
為了鞏固洛陽的防務,他征調民夫數十萬人,在洛陽外圍挖了一條将近兩千華裡的壕溝,圍繞着洛陽的北、東、南三面,沿線設置關防。
大業元年(605),他命宇文恺等主持修築洛陽城,參與此役的民夫,每月有二百萬人。
這座新洛陽城便是隋帝國的東都,周圍七十餘裡,位于漢魏洛陽城以西十八裡。
它的規制與文帝初所建的大興城大緻相同,宮城和皇城都在城的北半部,宮城在北,皇城在南;此外城中又有東、南、北三個市場,和一百零三個平民住宅區的“裡”。
炀帝為繁榮市面,把舊洛陽城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賈數萬家遷入東都。
同時又命宇文恺等在洛水上造顯仁宮(在今河南宜陽縣西南),征發長江以南和南嶺以北的奇材異石,以及各地珍異的花木禽獸,以充實苑囿。
同年,又修築西苑,面積廣達二百裡。
苑中有海,周圍十餘裡;海中有人工修造的山,高出水面百餘尺,山上廣置台觀宮殿。
炀帝好在月明之夜與宮女數千人騎馬在苑中漫遊,他并且作了一首“清夜遊曲”,遊覽時教人在馬上吹奏。
這時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已開鑿完成,長安到江都,沿途設置離宮四十餘所,于是炀帝開始了他的南遊。
他從洛口乘龍舟沿黃河及運河南下,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其他各式各樣的船也有數千艘,僅挽船士即有八萬人。
這個偉大行列長達二百裡,兩岸并有騎兵夾輔着前進。
凡距離所經路線五百裡以内的地方政府,都得獻食,所獻的都是水陸珍奇的食物。
大業二年(606),炀帝命何稠設計他與皇後的儀仗以及百官的禮服,一切力求華麗,所用的工匠有十萬多人。
他并命州縣奉獻鳥獸的羽毛,以作羽儀,因此水陸鳥獸凡生有合乎制造羽儀的羽毛的,都被捕捉幹淨。
他每次出外巡幸,儀仗隊長達二十餘裡。
同年,因突厥啟民可汗行将入朝,他為誇示中國的富樂,下令征集舊日周、齊、梁、陳的樂家子弟,一律充當樂戶;六品以下的官吏和平民有擅長音樂的,也可以赴太常報名;因此四方的音樂,都集中于京師。
後來太常所轄的樂工,達三萬餘人。
雖然他在兩京和江都的宮室已非常之多,但日子一久便感覺厭倦。
因此他搜集了全國山川名勝的地圖,親自披閱,選擇勝地以設置宮苑。
大業四年(608),他又在汾水上源建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縣)。
六年(610),因江南河的開鑿,他又命從京口到餘杭沿途設置驿館,以備東巡會稽(今浙江紹興市)。
直到十二年(616),他還在毗陵郡(治所在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以士兵數萬人起造宮苑,大緻模仿東都西苑的規制,但奇麗又勝一籌。
此後他又想在會稽築宮,但因戰亂關系使他沒有來得及做這件事。
他的後宮,估計至少在萬人以上;而他本人的淫亂行為,更是不一而足。
他自大業元年(605)首次遊幸江都後,次年返東都;從此江都的繁華美麗引起他的無限依戀,變成他夢寐以思的佳境。
其後他于六年和十二年又兩幸江都,最後一次有不少朝臣谏阻他,其中的好幾位因而喪命,但他到江都後便沒有回來。
(二)群雄的起兵 前面已說過,炀帝大業五年(609)是隋帝國富強的頂點。
但也就從這年起,帝國内部開始發生不安的現象,因為炀帝經營西域過分浪費,帝國西部的人民首先感到失業與饑餓的痛苦。
其後因籌備征伐高麗,調兵集饷,弄得全國騷動,結果大敗而回。
人民不特被徭役凍餒逼迫得無路可走,中央政府的威信,在他們的心目中也大為低落,當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依賴俱歸烏有的時候,他們所能做的事便隻有造反。
大規模叛亂的開始在大業七年(611)到九年(613)兩次讨伐高麗的期間,叛亂的地區是今山東、河北二省一帶,也正是東征大軍行軍路線所經或其附近之地。
亂衆分許多股,多者十餘萬人,少者數萬人。
因為國家安定了一個頗長的時期,人不習兵,郡縣官兵與叛軍作戰,總是望風而逃。
到九年(613),更大規模的叛亂發生,領導者是當時的禮部尚書楚公楊玄感(素子)。
這年炀帝東征,命他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運軍糧,他乘中樞無主,以解救黎元為号召,起兵于黎陽,響應他的有十餘萬人。
繼而他率兵圍迫東都,炀帝立即從高麗回師,派宇文述等統兵平亂。
玄感見大軍将至,麾軍西走,準備奪取關中,但未到潼關就被隋軍消滅。
亂平後,炀帝并沒有絲毫悔改,仍以殺人為對付叛亂的惟一手段,因此叛亂的範圍益形擴大,至于帝國的每一部分,都有人起兵,據說叛亂先後有一百二十多起。
帝國東部最初倡亂的叛衆,至大業十二年(
既而契丹各部相互攻擊,許久不止,并與突厥抗衡。
當時突厥因内部分裂戰亂,不能以全力相敵,以是契丹日強。
炀帝大業元年(605),契丹入寇營州(今遼甯義縣與遼甯朝陽市間一帶地),隋遣韋雲起率領突厥啟民可汗所屬騎兵二萬人讨之,擊敗契丹,虜獲甚多。
隋以所獲契丹婦女及畜類的一半送給突厥,一半載回。
經此一戰,契丹的勢力大衰,直到唐初才漸有起色。
高麗即高句骊,它于東漢後期及曹魏時,屢次入寇,為東北大患。
魏帝芳時,魏将毌丘儉大破之,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北)。
至西晉末年,又為前燕所破,其王钊(朱蒙十世孫)降,遷都平壤(今韓國平壤)。
北魏時,魏人簡稱之為高麗(一說在北齊時)。
其時中國内部因長期分裂戰争,無暇對外,高麗乃乘時擴張勢力,把領土推進至遼水一帶。
至隋初,它的領土,除朝鮮半島北部外,還包括今遼甯、吉林、黑龍江等省的一部。
契丹人引馬圖,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白塔子遼墓壁畫。
隋文帝初年,高麗王湯(或作陽)屢次遣使來朝,但一方面又與陳通好。
到陳滅亡,湯恐隋督責其過,乃治兵積谷,作拒守之計。
開皇十七年(597),湯病死,子元嗣立,于次年領靺鞨之衆萬餘騎入寇遼水以西地區,為隋所敗。
文帝乃命漢王諒和王世積同為行軍元帥,統水陸軍三十萬進讨高麗。
陸軍出臨渝關(今河北山海關),水軍由周羅睺率領,從東萊(今山東萊州市)渡海擊平壤。
陸軍出關後,因遇水潦,糧秣運輸困難,軍食缺乏,加以發生疾疫,士氣不振;水軍也因遇風,船隻漂沒不少。
元見大軍将至,惶恐謝罪,隋乃回師,隋軍因疾疫饑困而死者十之八九。
此後終文帝之世,未再東征。
南北朝時期高麗人生活圖,吉林省集安市洞溝舞踴墓主室後壁壁畫。
圖中為墓主夫婦在宴飲。
炀帝初年,正值隋帝國極盛之時,帝命高麗王元入朝,元遷延不來,暗于遼水沿岸布防,炀帝乃于大業七年(611)下诏伐高麗。
次年正月,大軍集中涿郡(今北京市),分左右各十二軍,共有士兵一百一十二萬人,司運輸的人夫更多一倍。
繼而諸軍分道并出,強渡遼水,高麗拒戰大敗,隋軍進圍遼東城(今遼甯遼陽市老城區東北)。
高麗自陳國滅亡,即開始增修守備,至此已二十餘年,在遼東城布防,也有四五年的曆史,因此防務堅強,隋軍久攻不下。
六月,炀帝親臨前線督師,亦無克獲。
這時由來護兒率領的江淮水軍由海道至高麗,在距離平壤六十裡處破高麗兵,乘勝入城;但因遇伏大敗,逃回登陸的地方。
另一支隋軍約三十萬五千人,由宇文述等率領,越鴨綠江,進迫平壤。
高麗軍詐降,宇文述因士卒疲弊,又見平壤城險固,不易攻下,乃許和退兵。
七月,隋軍退至薩水(今朝鮮清川江),于半渡時為高麗所襲,諸軍潰逃,将士逃回遼東的僅二千七百人,于是炀帝隻得退師。
此役隋的收獲,隻是取得遼水西面高麗的一個小據點武厲邏(今遼甯新民市一帶)。
大業九年(613),炀帝再度親征高麗,仍以宇文述主持軍務,炀帝渡遼水,一面派宇文述等分道進擊平壤,一面自統大軍進攻遼東城,并下令諸将一切可以便宜從事。
隋軍四面圍攻遼城,晝夜不息,高麗兵堅守,相拒二十餘日,終攻不下,雙方死傷均重。
這時國内傳來楊玄感造反、東都危殆的消息,炀帝隻得回師,軍資器械,完全丢棄。
次年,炀帝又征全國的兵讨伐高麗。
這時國内已顯出亂象,所征的兵多不能按時集合,已征集的也逃亡不少;高麗亦因戰争關系,甚為困弊。
七月,隋大軍至懷遠鎮(今遼甯朝陽市西)。
來護兒領兵由海道至畢奢城(即卑沙城,約在今遼甯大連市金州區一帶),敗高麗兵,直指平壤。
高麗王元懼而乞降,炀帝乃遣使召來護兒退兵,他本人也自懷遠回京,仍征高麗王元入朝,元終不肯來。
炀帝本想再加撻伐,但結果未行。
炀帝的征高麗,目的不過是命高元入朝,實無若何重大意義。
據他的自白,征高麗隻是由于他偶然的興會,但這幾次軍事的失敗,卻直接促成隋帝國的亂亡。
以隋帝國的富強,敗于一個“蕞爾小邦”,其原因實不簡單。
從三次戰役看,高麗的準備充足、苦戰不屈以及戰術運用的靈活(如設伏和詐降等),固然都是緻勝的原因;但隋軍的戰鬥力也決不弱,且以壓倒的優勢前來,何以總是戰不數月,便急遽退師?這一點與氣候有極大關系。
原來中國東北部即今遼東半島一帶,在舊曆六七月間是雨季,從八九月到次年二三月又是寒凍的時期;雨潦與冰雪對作戰和運輸都有極大阻礙,所以在這個區域中适宜于作戰的時間很短,隻有凍期已過雨季未到的二三個月的時間。
因此必須速戰速決,不能獲勝便隻好退兵,否則結果更不堪設想。
綜觀炀帝的三次東征,除第二次因内亂而退兵外,其餘兩次撤兵都在七月,便顯然可知與雨水有關。
此外隋帝國的武力重心距離前線過遠,關中地區與高麗,相距至少在三千華裡以上,士兵長途跋涉,自然會影響士氣;宇文述望見平壤而不敢攻,便可想見士卒的勞頓。
以上兩點,也是隋軍不能獲勝的重要原因。
三、隋帝國的亂亡 (一)炀帝的縱欲 文帝晚年,曾發生過一件極不愉快的家庭事件,就是他于開皇二十年(600)廢黜長子太子勇而立次子晉王廣為太子的事。
文帝共有五子,即太子勇、晉王廣、秦王俊、蜀王秀和漢王諒,五人都是皇後獨孤氏所生。
後為北周重臣鮮卑人獨孤信之女,性格奇妒,不但文帝的私生活受其約束,據說她對臣下納妾生子的都懷恨意。
文帝曾以他的五子同母而自豪,認為不會有嫡庶之争。
勇于文帝代周後以嫡長資格立為皇太子,并得參決國政;其他諸子,也都分據大鎮,掌握重兵。
太子勇頗好學,性寬仁和厚,但率意任情,不好矯飾。
他性喜奢華,并有不少内寵,緻使尚儉的文帝和善妒的獨孤後對之都表不滿。
晉王廣美姿儀而有文才,曾出鎮大藩,并作過平陳之役的統帥,他因太子勇的失寵,暗生奪嫡的企圖。
他竭力矯飾,屏除聲色,以示無改于父母之道。
對朝中用事的大臣和帝後左右,更盡力結納,因此名譽鵲起,而以“仁孝”著稱。
他與朝中大臣楊素、宇文述、張衡等相互勾結,籌劃奪嫡,并聯絡獨孤後,對太子勇發動種種誣篾陷害。
長期的積毀,竟使多疑的文帝對太子發生疑懼,終于開皇二十年(600)廢勇為庶人,而立廣為太子。
仁壽四年(604),文帝死,太子廣嗣位,是為炀帝。
史書曾隐約指出文帝為張衡所害,主使者自然是炀帝。
至于炀帝幾個兄弟的結局是:秦王俊于文帝時病死,故太子勇于炀帝嗣位時被害;蜀王秀于文帝時為楊素所谮廢,漢王諒則于炀帝時謀反失敗,兩人都被幽禁以終其身。
隋炀帝楊廣,唐閻立本繪。
文帝的易儲,不但造成家庭的慘變,同時更促進隋帝國的迅速瓦解。
炀帝觊觎已久的皇位既已到手,便完全暴露出本來面目;他父親所遺留下的這麼一大筆财産,正好供他恣意的揮霍。
他兼有南朝昏主和北朝暴君的特性,一方面博學能文,奢侈放蕩;另一方面又猜忌兇忍,果于殺戮。
像建有大勳的高颎、賀若弼,為他籌劃奪嫡的張衡,都先後被他處死,楊素也是僅保首領以終。
甚至有人作一兩句他認為好的詩,也會遭到他的敵視。
朝臣薛道衡因事被處死,死後他還憤憤地說:“更能作&lsquo空梁落燕泥&rsquo否?”他不聽信任何人的勸谏,時時表露自己的聰明,他是永無謬誤的。
至于他的奢侈,則又非南北朝君主所能企及,他的大興土木、到處巡幸以及屢次的用兵,場面的偉大可算得上前無古人。
這裡說他幾件關于營建和巡幸的盛況。
炀帝嗣位後不久,因術士的勸告,遷居洛陽。
為了鞏固洛陽的防務,他征調民夫數十萬人,在洛陽外圍挖了一條将近兩千華裡的壕溝,圍繞着洛陽的北、東、南三面,沿線設置關防。
大業元年(605),他命宇文恺等主持修築洛陽城,參與此役的民夫,每月有二百萬人。
這座新洛陽城便是隋帝國的東都,周圍七十餘裡,位于漢魏洛陽城以西十八裡。
它的規制與文帝初所建的大興城大緻相同,宮城和皇城都在城的北半部,宮城在北,皇城在南;此外城中又有東、南、北三個市場,和一百零三個平民住宅區的“裡”。
炀帝為繁榮市面,把舊洛陽城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賈數萬家遷入東都。
同時又命宇文恺等在洛水上造顯仁宮(在今河南宜陽縣西南),征發長江以南和南嶺以北的奇材異石,以及各地珍異的花木禽獸,以充實苑囿。
同年,又修築西苑,面積廣達二百裡。
苑中有海,周圍十餘裡;海中有人工修造的山,高出水面百餘尺,山上廣置台觀宮殿。
炀帝好在月明之夜與宮女數千人騎馬在苑中漫遊,他并且作了一首“清夜遊曲”,遊覽時教人在馬上吹奏。
這時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已開鑿完成,長安到江都,沿途設置離宮四十餘所,于是炀帝開始了他的南遊。
他從洛口乘龍舟沿黃河及運河南下,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其他各式各樣的船也有數千艘,僅挽船士即有八萬人。
這個偉大行列長達二百裡,兩岸并有騎兵夾輔着前進。
凡距離所經路線五百裡以内的地方政府,都得獻食,所獻的都是水陸珍奇的食物。
大業二年(606),炀帝命何稠設計他與皇後的儀仗以及百官的禮服,一切力求華麗,所用的工匠有十萬多人。
他并命州縣奉獻鳥獸的羽毛,以作羽儀,因此水陸鳥獸凡生有合乎制造羽儀的羽毛的,都被捕捉幹淨。
他每次出外巡幸,儀仗隊長達二十餘裡。
同年,因突厥啟民可汗行将入朝,他為誇示中國的富樂,下令征集舊日周、齊、梁、陳的樂家子弟,一律充當樂戶;六品以下的官吏和平民有擅長音樂的,也可以赴太常報名;因此四方的音樂,都集中于京師。
後來太常所轄的樂工,達三萬餘人。
雖然他在兩京和江都的宮室已非常之多,但日子一久便感覺厭倦。
因此他搜集了全國山川名勝的地圖,親自披閱,選擇勝地以設置宮苑。
大業四年(608),他又在汾水上源建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縣)。
六年(610),因江南河的開鑿,他又命從京口到餘杭沿途設置驿館,以備東巡會稽(今浙江紹興市)。
直到十二年(616),他還在毗陵郡(治所在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以士兵數萬人起造宮苑,大緻模仿東都西苑的規制,但奇麗又勝一籌。
此後他又想在會稽築宮,但因戰亂關系使他沒有來得及做這件事。
他的後宮,估計至少在萬人以上;而他本人的淫亂行為,更是不一而足。
他自大業元年(605)首次遊幸江都後,次年返東都;從此江都的繁華美麗引起他的無限依戀,變成他夢寐以思的佳境。
其後他于六年和十二年又兩幸江都,最後一次有不少朝臣谏阻他,其中的好幾位因而喪命,但他到江都後便沒有回來。
(二)群雄的起兵 前面已說過,炀帝大業五年(609)是隋帝國富強的頂點。
但也就從這年起,帝國内部開始發生不安的現象,因為炀帝經營西域過分浪費,帝國西部的人民首先感到失業與饑餓的痛苦。
其後因籌備征伐高麗,調兵集饷,弄得全國騷動,結果大敗而回。
人民不特被徭役凍餒逼迫得無路可走,中央政府的威信,在他們的心目中也大為低落,當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依賴俱歸烏有的時候,他們所能做的事便隻有造反。
大規模叛亂的開始在大業七年(611)到九年(613)兩次讨伐高麗的期間,叛亂的地區是今山東、河北二省一帶,也正是東征大軍行軍路線所經或其附近之地。
亂衆分許多股,多者十餘萬人,少者數萬人。
因為國家安定了一個頗長的時期,人不習兵,郡縣官兵與叛軍作戰,總是望風而逃。
到九年(613),更大規模的叛亂發生,領導者是當時的禮部尚書楚公楊玄感(素子)。
這年炀帝東征,命他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運軍糧,他乘中樞無主,以解救黎元為号召,起兵于黎陽,響應他的有十餘萬人。
繼而他率兵圍迫東都,炀帝立即從高麗回師,派宇文述等統兵平亂。
玄感見大軍将至,麾軍西走,準備奪取關中,但未到潼關就被隋軍消滅。
亂平後,炀帝并沒有絲毫悔改,仍以殺人為對付叛亂的惟一手段,因此叛亂的範圍益形擴大,至于帝國的每一部分,都有人起兵,據說叛亂先後有一百二十多起。
帝國東部最初倡亂的叛衆,至大業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