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隋帝國的興亡

關燈
首先拉攏達頭,派太仆元晖賜他“狼頭纛”,那是一種突厥大可汗才可使用的旗幟。

    其後又于某次宴會中,故意把達頭使者的席次,排在沙缽略使者之上。

    自此沙缽略與達頭發生嫌隙。

    繼而長孫晟又設計離間阿波與沙缽略的情感,結果阿波于開皇三年(583)西奔達頭,達頭以兵助阿波攻沙缽略,自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二國。

    西突厥的地盤主要為今伊犁河流域及其附近之地,東至都斤山(今蒙古杭愛山的一部),西至雷翥海(今鹹海或裡海),南至疏勒(今新疆疏勒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一帶,北至瀚海(今蒙古沙漠西北部),并役屬西域諸國。

    東突厥則掩有都斤山以東之地,雙方不時發生戰争。

     突厥内亂既起,隋乃乘機進攻東突厥。

    東突厥兩面受敵,屢次失利,遂于開皇五年(585)向隋屈服,願為藩附;并遣子入朝,歲時貢獻不絕。

    七年(587),沙缽略死,處羅侯繼其位,擊擒阿波。

    八年(588),處羅侯死,傳位于沙缽略之子,是為都藍可汗。

    長孫晟又設計離間都藍可汗與其弟突利可汗,十七年(597),隋以宗女安義公主下嫁突利,都藍怒與隋絕。

    既而長孫晟又勸突利率衆南下,監視都藍,為隋作耳目。

    十九年(599),都藍與達頭合兵攻突利,突利軍敗,隻身随長孫晟入朝。

    隋封突利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在黃河南岸勝、夏二州(今内蒙古東南部)之間,劃出四五百裡的地方,作其部落的畜牧地。

    此時安義公主已死,隋又妻以宗女義成公主。

    同年,都藍為部下所殺,隋遣啟民部下分道招慰都藍部衆,降者甚多。

    接着隋室對東西突厥同時作大規模的進攻,混戰四五年,把東突厥逐出内蒙古沙漠;西突厥也發生内亂,達頭出奔吐谷渾。

    仁壽三年(603),長孫晟遷啟民可汗于塞外,接收達頭的殘部,正式成為突厥的大可汗。

    啟民的地位,由隋一手造成,自然對隋惟命是從。

     炀帝大業五年(609),啟民可汗死,其子繼立,是為始畢可汗,對隋仍表忠順。

    後來隋用朝臣裴矩之策,以宗女嫁始畢之弟叱吉設,叱吉設不敢受;始畢怨隋,又恨裴矩擅殺其臣下,乃于十一年(615)開始叛亂。

    其年八月,始畢率騎十餘萬,乘炀帝北巡,圍炀帝于雁門(今山西代縣)。

    當時情勢危殆,幸義成公主(那時她已順從胡俗,改嫁始畢)遣使詐稱北邊有警,促始畢回師。

    九月,雁門之圍始解。

    其時隋内部亂象畢呈,兩三年後,便告覆滅。

     西突厥則自達頭奔吐谷渾後,又分為兩個勢力:一是最高可汗泥橛處羅,居伊犁河流域;一是射匮可汗(達頭之孫,處羅之叔),據西突厥西部。

    隋室以婚姻為誘餌,勸射匮背叛處羅。

    大業七年(611),射匮擊敗處羅,處羅率數千人奔隋,炀帝賜号為曷薩那可汗,射匮遂取得西突厥的領袖地位。

    到隋滅亡,東西突厥均趨于極盛,在隋末唐初的十餘年中,它們變成東亞大部民族的主人。

     (二)西域與吐谷渾 前面已說過,北周對西域雖維持着交通,但并未積極經營。

    隋代周後,文帝也沒有經略西域的意思,當時中國對西域内部的情形,相當隔閡,僅知那裡有二十個左右的國家。

    至炀帝時,西域諸國胡人,有不少到張掖(今甘肅張掖市)作生意的。

    炀帝命裴矩加以管理,矩便引誘他們說出西域各國的山川風俗以及其國人的儀形服飾,根據這些資料,寫成《西域圖記》三卷,所記凡四十四國。

    并另制西域地圖,将西域各國的要害,盡行畫出,圖中所包括的地區,有二萬裡之廣。

    書中說,從敦煌出發,共有三條通路貫穿西域,直達西域西界的“西海”(今地中海或裡海)。

    裴矩的書,引起了炀帝的興趣,于是派矩利誘西域人入朝。

    從此西域人來隋京朝谒觀光的,絡繹不絕;所經過的郡縣,迎來送往,靡費極大,竟至于民不聊生。

     大業五年(609),炀帝西巡燕支山(在今甘肅武威市),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縣)王麹伯雅、伊吾(今新疆哈密市)王吐屯設和西域二十七國的使者,都迎谒道左,伊吾王并獻西域數千裡之地。

    炀帝也派遣使者韋節、杜行滿宣慰西域,在各國取得瑪瑙杯、佛經、舞女、獅子皮、火鼠毛等物而還。

    次年春天,炀帝于洛陽盛陳百戲,招待來京的西域諸國酋長和使節。

    劇場周圍五千步,僅奏樂的便有一萬八千人,演戲的時間,長達一月之久,其後年年如此。

    西域普通人來隋的,有時也可得到免費酒食的招待。

    這些都是炀帝為誇示富強而做的。

     西域人侍馬圖,佚名繪,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西域文化在隋時仍照舊輸入中國,西域人除擅長音樂歌舞外,并有他們獨特的工藝技術,他們的這種奇技,對中國中古時代工藝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隋代的三大技術家宇文恺、閻毗、何稠都含有西域人的血統,隋代許多宏麗精妙的制作,都是他們以西域的奇技來附合中國的規制造成的。

    宇文恺曾于文帝時築大興城,開廣通渠,修仁壽宮;又于炀帝時築洛陽城,窮極壯麗。

    炀帝北巡塞外,命他做大帳,下可坐數千人,又造“觀風行殿”,上容侍衛數百人,下施輪軸,可以推移。

    閻毗曾主持開鑿永濟渠,何稠則曾設計炀帝及皇後的車輿儀仗及百官儀服。

    炀帝伐高麗時,命稠造遼水橋,二日而成,又造“六合城”,周圍八裡,高十仞,可以牽引而行。

    至于西域人在隋作大官的,也頗不乏人,例如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便是西域人,他于炀帝時曾作過江都通守等大官。

     灰陶武士俑,陝西省北部唐墓出土,似為唐代吐谷渾人形象。

     吐谷渾于北魏末年,日漸強大,其酋長夷呂,自稱可汗,定都于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

    北周時,其可汗誇呂,屢次寇掠邊境。

    隋時,吐谷渾已沾染深度的漢化,其政府官員有王公、仆射、尚書、郎中、将軍等稱号,器械衣服,也與中國略同。

    文帝初年,曾派兵擊敗之,誇呂遠遁。

    其名王十三人,均率部落投降,文帝以其中的高甯王移茲裒為大将軍,封河南王以統降衆。

    但誇呂仍寇掠不絕,直至平陳以後,始不敢寇邊。

    不久,誇呂死,子伏立,向隋室上表稱藩,隋妻以宗女光化公主。

    但伏接着死于内亂中,部下共立其弟伏允為可汗,隋依其俗,仍以光化公主妻之。

    自此伏允年年朝貢,暗中訪察中國内部的情形,文帝對之甚為厭惡,但始終未采取行動。

     炀帝時,派裴矩勸說鐵勒部落擊吐谷渾,鐵勒果出兵攻之,隋又伏兵掩襲,結果伏允兵敗,南竄入山谷中。

    隋軍獲得吐谷渾降人十餘萬口,六畜三十餘萬,并把吐谷渾的地盤接收過來。

    這塊地盤東西約四千裡,南北約二千裡,隋于其地增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前二郡大緻轄有今青海湖以西和以南地區,後二郡則轄有今新疆的東南部。

    并發全國輕罪犯人,徙居其地。

    大業五年(609),炀帝西巡燕支山,本想對吐谷渾作再度的讨伐,但因中伏允之計,未能成功。

    炀帝又命劉權鎮守河源郡積石鎮(今青海省興海縣西),大開屯田,防禦吐谷渾,以保障通往西域的道路。

     伏允敗走後,率數千騎作客于今青海湖東南的羌族部落黨項。

    當吐谷渾尚對隋稱藩時,伏允曾遣其子順入朝,為炀帝所留;至此隋室送順返吐谷渾,統其餘衆,但因其内部不協,未能成功。

    到炀帝末年,中國大亂,伏允乘機恢複失地,并且重新開始他的寇邊生活。

     (三)海外及南方諸國 這裡所說的海外和南方諸國,包括倭、流求、赤土、林邑四國。

     倭奴國(以下簡稱“倭國”)自東漢對中國三度通使,至三國時,魏因控制朝鮮半島之便,依舊與諸倭往來。

    魏時,倭國女王卑彌呼遣使入貢,魏封之為“親魏倭王”,并派官吏前往其國答聘。

    中國的文字和古書(《論語》等),也于漢魏之交由百濟傳入倭國。

    其後因中國内亂,雙方隔絕甚久,但倭曾與南朝的宋有往來,并受過宋的冊封。

    至南北朝末葉(6世紀中葉),佛教也經百濟傳入倭國;但同時中國的北方,周武帝正有滅佛之舉。

    隋時,今日本諸島列國并立,大都附庸于倭,新羅、百濟,也奉之為上國。

    開皇二十年(600),倭女王阿每多利思北孤(即“推古天皇”)遣使來朝,據倭使說,其國“氣候溫暖,草木冬青”。

    又說:“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

    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lsquo委我弟&rsquo。

    ”文帝認為“太無義理,訓令改之”。

    [見《隋書》卷八十一《倭國傳》]炀帝時,倭女王聞炀帝重興佛法,于大業三年(607)再遣使者小野妹子(華名蘇因高)朝隋,并以沙門數十人随行來學佛法。

    倭王在國書中有這樣的話:“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炀帝對這種稱呼甚不高興,但他為經營海外的濃厚興趣所驅使,仍于次年派裴世清出使倭國。

    倭王甚表歡迎,并遣使随世清入朝,從此開始中倭通交的新頁。

    倭國對中國文化不特作更大量而且開始作直接的吸收,自此以後,倭國不再完全依賴朝鮮半島作輸入中國文化的橋梁,而可以遣人向中國直接學習。

     再說流求。

    據近世學者的考證,隋代的流求,就是現在的台灣;也有人反對這個說法,認為是現在的琉球群島。

    根據中國舊史有關隋代流求國的記載,從它的位置、風土、氣候和隋室對流求的進兵路線看來,隋代流求即現在台灣的說法,是大體可以成立的。

    在隋以前,流求與中國從沒有交通。

    炀帝時,海師何蠻曾隐約瞭望到這片土地。

    大業三年(607),炀帝命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告訴他這件事,于是相偕前往。

    二人到流求後,因語言不通,便掠了一個流求人回來。

    據說當時的流求,盛産木材,種類與中國江南地帶所産的相同;風土氣候,則與嶺南相似。

    次年,又命朱寬前往撫慰,流求不從。

    六年(610),炀帝派陳稜、張鎮周從義安(今廣東潮州市)率兵渡海進攻,費時月餘始達流求;其王歡斯渴剌兜派兵迎戰失敗,隋兵攻入流求都城,殺渴剌兜,俘其人民數千而回。

    經過這一次突然降臨的浩劫後,流求在中國史書裡,淹沒了一個長久時期,直到南宋,才又出現。

    當朱寬二度赴流求時,曾攜回一種流求布甲,據當時來朝的倭國使者說,這種布甲是“夷邪久國”人所用之物。

    由此可知,隋時倭國和流求之間,當已有直接或間接的交通。

     林邑自經宋文帝讨伐,國勢頓衰。

    梁陳之時,與中國信使往來,頗少入寇。

    隋文帝平陳後,林邑曾遣使朝貢,但不久又告斷絕。

    文帝末年,聽說林邑出産奇寶,因而命劉方率師經略林邑,既而文帝去世,軍事乃告停頓。

    炀帝即位後,仍命劉督師前往。

    大業元年(605),隋軍從海口登陸,林邑王範梵志派兵堵險,隋軍敗之;遂渡阇黎江(當在今越南順化附近),并設計擊破林邑的象陣,攻入其都城,梵志逃入海中。

    其後隋軍回師,劉方死于道中,士兵也以患腳腫病死去一半。

    梵志遣使謝罪,炀帝許其自新,從此朝貢不絕。

    林邑初定時,隋室以其地設三郡,即比景(今越南順化一帶)、林邑(今越南中部一帶)和海陰(今越南金蘭灣一帶)。

    林邑王以餘衆建國于中南半島的南端,隋兵退後,林邑收複一部分土地。

    直至唐高祖時(那時林邑已改名占婆),才完全恢複它舊有的疆域。

     赤土是隋時“南海”中的一國,從中國前往,須航行一百餘日,始可到達。

    因為在它境中的土壤多為赤色,故而稱為赤土。

    至于它的地理位置,則說法不一,有的以為當在今馬來半島中部(今吉打Kedah以北一帶),有的以為當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

    炀帝時,召募通使絕域之人,常駿、王君政等應募。

    大業三年(607),炀帝命他們攜帶大批物品,出使赤土。

    他們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市)乘船出發,沿着現在的越南海岸南駛,過金瓯岬(Camau),駛入暹羅灣,共行二十餘日,抵達赤土國界。

    赤土王派船三十艘迎接,又行月餘,到達赤土首都。

    據說赤土王的宮室器用,極其華麗,對使者也甚為優禮。

    次年,赤土王派王子那迦邪随常駿等返國,于六年(610)谒見炀帝,炀帝對駿等及那迦邪均加官賞。

     (四)契丹與高麗 契丹是中國東北草原上一個遊牧的部落民族,它是東胡鮮卑的别支。

    “契丹”這個名詞,始見于北魏時代的記載中,至于它的由來和涵義,因文獻無征,至今尚不能十分确定。

    隋時,契丹的根據地在今遼河上遊一帶,東面受逼于高麗,西面見迫于突厥。

    文帝開皇四年(584),契丹因受突厥侵逼,投靠隋室,請求内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