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社會

關燈
的滅佛,則系利用道士張賓之說,因沙門争之,乃并罷道教。

    南朝因道教的勢力不敵佛教,因此沒有發生劇烈的沖突。

     南北朝時代舊有的宗教,除佛教和道教外,尚有許多由來甚久傳播甚廣的迷信,花樣繁多,主要的有淫祀、厭詛、圖谶、蔔筮、占夢、相術等。

    淫祀即濫祀各式各樣的神,這種風氣,魏晉時即已盛行,至南北朝仍不稍衰。

    南朝宋武帝曾下诏禁淫祀,但到孝武帝時又開始修建各種祠廟,此後一直不衰。

    南朝最著名的祠廟,要算建康城外鐘山的蔣子文祠。

    子文,東漢廣陵人,為秣陵尉,逐盜鐘山下,傷額而死。

    據說他曾于孫權時顯形于道,權追封他為都中侯,改鐘山為蔣山,以表靈異。

    南朝皇帝,一遇困難問題,便要求助于他。

    此外如吳興郡的項羽神,也甚受時人的崇奉。

    北朝也有淫祀的風氣,對所祀的神也不大選擇,如常山郡有董卓祠,邺城有石虎廟,其荒唐可想。

     厭詛就是命巫觋咒詛所欲加害的人,使其受禍。

    這種巫術在兩漢宮廷中最為風行,咒詛的對象,多半是皇帝。

    兩漢的皇後、太子、諸王、大臣因犯厭詛的罪嫌而遭禍敗的,為數甚多。

    其後一直流行,到南北朝,厭詛仍是政治鬥争者所常使用的武器。

    宋明帝曾于泰始五年(469)下诏宣布廬江王袆厭詛的罪狀,诏中對厭詛的方法,有詳細的說明:“每觇天察宿,懷協左道;咒詛禱請,謹事邪巫。

    常被發跣足,稽首北極;遂圖畫朕躬,勒以名字。

    或加之矢刃,或烹之鼎镬。

    ”[見《宋書》卷七九《廬江王袆傳》]又如北齊後主時,河間王孝琬,因怨恨執政,做一象征的草人而射之,也是厭詛的一種。

    史載北魏制裁巫蠱的刑罰,極為嚴酷,也可看出這種迷信在北朝的盛行。

     圖谶的怪說,自漢朝以後,漸漸衰微。

    但到南北朝時,若幹君主仍然拿它來騙人。

    尤其是開國的君主,在其決意篡奪之前,必然拿圖谶來自擡身價;一般谄佞的臣下,更以為君主造作圖谶為獵官的捷徑,例如蕭道成及蕭衍篡位時,均有臣下陳獻符谶,可見這種風氣的彌漫。

    北朝也是如此,魏時所制作的若幹圖谶,荒謬處可令人噴飯。

    北齊文宣帝在篡東魏以前,也早已命應圖谶。

    南北朝的若幹君主既以圖谶起家,一般對政權具有野心的人,也往往遵法炮制,以為号召,而求達成其政治陰謀。

    所以南北朝發生的若幹叛亂或政變,也頗有利用圖谶以壯聲勢的。

    此外還有人捏造類似歌謠的谶語,以求達到某種目的。

    如宋明帝以王景文外戚貴盛,張永久經軍旅,疑其将來難信,因而自造謠言道:“一士不可親,弓長射殺人”,對二人發動心理戰。

    似這一類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蔔筮在南北朝,有時仍用以決斷軍國大事。

    如梁元帝時,西魏師攻江陵,帝尚以筮蔔判斷自己的命運。

    又如齊文宣帝謀篡位,使人蔔之,結果大吉。

    當時一般王公大臣,也多信蔔筮,因而得禍的也不在少數。

    相術較有征驗,因此士大夫信者較多。

    當時相術主要可分兩種:一種是相外形,多半因襲古來舊說,因人而用之。

    一種是摸骨相,即揣其人之骨骼以斷定其人的吉兇禍福。

    此外又有聲相及器物像等。

    占夢是解釋夢中所見的景象,以定吉兇,南北朝時亦甚流行。

    也有借夢征以惑人的,如南齊大将張敬兒,嘗夢“社樹直上至天”,以此誘說部曲,自雲貴不可言。

    此外尚有望氣、推命、借壽、代死一類的迷信,今不贅述。

     (三)清談及其他風習 “清談”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流行于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風氣,也就是一種抛開現實專尚理辯的談論。

    這種風氣初起于東漢末年及曹魏時代,其起因約有二端:一是因傳統儒學的衰微。

    東漢時代的儒學,着重于煩碎的考據,已無義理可言,使思想界幾乎變成真空狀态;而儒者所講究的名節禮法,也漸流于虛僞;都不足以餍學者之望。

    二是政治的黑暗。

    東漢末年,宦官軍閥無惡不作,國事已到絕望地步,自然為有識者所不滿。

    因此乃有兩種反動思想發生,一是崇法務實的申韓思想,一是率性自然的老莊思想。

    曹操便是前派思想的代表,他一生始終以法術治國,摧抑豪強,整肅政風。

    而他的部下崔琰、毛玠之流,也都是法治的倡導者。

    後者在東漢末年雖然尚找不出一個标準的代表人物,但孔融、祢衡一般狂士的言論,已頗與儒家思想相背馳,例如孔融便曾否認父母與子女因血統關系而産生的情感。

    這種論調,已為魏晉人歸依老莊的先導。

    至于正式提倡老莊思想的,則為魏正始時代(240~248)的王弼、何晏,二人立說均祖述老莊,并參以《周易》。

    《老》、《莊》、《周易》,号稱“三玄”,便是清談的主要内容。

     由于魏晉政權的腐化黑暗,法治精神始終無法建立,申韓思想日趨衰落,相反的老莊思想卻日益蔓延。

    一般學者,因灰心于現實政治,為免幹犯忌諱,相率以談論哲理為務,因而清談之風大盛,事實上這也是對現實環境的一種消極反抗。

    王何二人雖為清談的始祖,但何晏尚務實幹,在政治上頗有成績;王弼則因早死而無所表現。

    其後至嵇康、阮籍等人,正值魏晉易代之際,政風益壞,忌諱滋多,因而他們的清談,漸變成純務玄虛。

    同時清談者在行為上也更流于放誕,他們通常的表現是縱酒和不遵禮節。

    例如阮籍曾一連沉醉六十日,母死尚與人弈棋;嵇康則“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甚至有的清談者是經常裸體的。

    這類行為自然是對禮法的一種諷刺,而所謂禮法也正是當時的篡竊者及其佐命功臣們所加意提倡的。

     清談本是對現實政治的一種逃避,嵇阮等人在政治上均未負過實際責任。

    但到西晉時代,清談之風竟蔓延到政治舞台上去,當時不少的達官貴人,一方面手握重權,一方面大談玄理,把兩種相反的事物糅合在一起,造成西晉政治上的種種怪相。

    從晉室南渡直到南朝時代,清談竟與一般世族的日常生活無法分開,這種風氣對政治的影響是苟且偷安,不務實際;對社會的影響是造成一種消極頹廢的人生觀。

    王羲之所作的《蘭亭序》,充滿人生哀樂相随的感慨,足可代表當時一般人的心理。

    東晉南朝的始終不能恢複故土,不能說與這種風氣無關。

     初期清談的内容,以老莊為主,東晉以後,佛學也滲入清談的範圍中,與老莊相互發明,以求人生的理解。

    若幹佛教僧侶,每每假借清談,與士流周旋,如東晉中期的支道林,便以清談著名于時,為勝流權貴所崇敬。

    至于對清談不滿的士大夫,也頗不乏人,西晉時的裴、江惇、範甯,東晉初年的應詹、卞壸等,都反對清談;範甯甚至以為王弼、何晏之罪,深于桀纣。

    但習尚已成,非少數人的力量所能挽回。

    宋文帝時,設立玄學館,與史、文、儒并列為四學,清談益盛。

    梁武帝始崇經學,儒術稍振;但當時的經學,也受清談的影響,隻充作談辯之資。

    直到隋朝統一,清談才趨衰落,但其流風餘韻,卻一直傳到唐朝中葉。

     南北朝時代的社會風氣,顯然受老莊和佛學思想的支配,清談如此,其他風習也多如此。

    但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力量影響着當時的社會,便是胡人的風俗。

    整個東晉南北朝二百七十餘年間,中國北方始終淪于外族,其間北方胡人雖曾大規模的漢化,但胡人風俗也在無形中感染着漢人。

    胡人習俗再與佛老思想相混合,形成了這個時代中若幹獨特的社會風氣,這些風氣都是以往儒家社會中所罕見的。

    茲舉主要幾點,分述于後。

     殘殺是南北朝時代主要的風氣之一。

    胡俗本好武嗜殺,這種風氣自西晉末年傳入中國。

    南北朝所有胡族或胡化的君主,除了少數傾慕漢化的,其餘莫不好殺。

    魏太武帝和北齊諸帝,是其尤著者。

    南朝君主,雖不及胡族君主的兇狠,但骨肉屠戮的事也層出不窮,尤以宋代為甚。

    南朝帝室慘變之多,與佛教有相當關系。

    佛教的主張出家,便是背棄倫理,根本否認血統上的情感。

    另一方面,佛教雖然戒殺,但有超渡冤魂和贖罪的辦法,為殺人者作護符;甚至有在殺人之前,先燒香火,以贖罪愆的,齊明帝便慣做這種事;似此自然無法止殺。

     淫亂之風,也南北一緻風行,這種風氣的起因,北方主要受胡族影響,南方則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胡族的倫理觀念比較薄弱,因此北朝的君主及貴族,大都荒淫無度。

    北朝帝室最淫亂的,以北齊為最,其烝報醜行,為曆代所罕見,而後妃失德的,也所在多有。

    但胡族的男女地位比較平等,影響所及,漢人女權也為之提高,這可以當時的“妒風”之盛為證。

    史稱北齊時代的婦女,莫不“以制夫為婦德,能妒為女工”,這與儒家社會婦女以三從四德為信條相較,不能說不是一種解放。

    南朝雖是當時中國文化的正統,因環境優裕,人情耽于逸樂,又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因而養成一種淫靡放蕩的習氣。

    當時的高門大家,雖猶知禮法,但内外的防閑,已較往昔為疏,名門婦女,有時也與士大夫接談。

    帝室婦女,則多不講禮法,行為淫亂者頗不乏人。

    在這方面最有名的是宋前廢帝姊山陰公主,她公開擁有“面首”三十人。

    至于公主們的跋扈驕縱,淩制夫家,更為習見,以緻當時士大夫以聯姻帝室為畏途。

     另一種風氣是過度的功利主義。

    南北朝可以說是一個重功利輕仁義的時代,這種風氣由來已久。

    當時的士大夫,大都不講操守。

    南朝士大夫所最重視的,是門第和既得權位的保持,對改朝換代,則漠不關心;至于在位者的貪污好貨,更屬常事。

    北朝自魏孝文帝以後,風氣漸壞,貴族們的貪污腐化,愈演愈烈,到北齊竟弄到官商不分的地步。

    社會上也彌漫着重利之風,所謂“财婚”,便是最好的例證。

    至于這段時間中殺父弑君的事特多,自然也是功利思想擴展到極緻的結果。

     總之,南北朝若幹獨特風氣的形成,實與魏晉以來的思想潮流有關。

    從好的方面看,當時的思想界既已脫離儒家的束縛而得到解放,同時又注入胡族的勇敢進取精神,經數百年的揉塑混合,乃能下開隋唐的盛世,文治武功,均備極燦爛。

    但從壞的方面看,儒學究不失為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較好辦法,儒學既衰,由佛老與胡俗造成的社會政治秩序,始終動蕩不安。

    後來的隋唐帝國,維持不久即告崩潰者,也正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