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社會

關燈
大月氏傳入,其後雖日見流行,但價值甚貴。

    此外尚有用香料塗壁的。

    平民住宅,則多用竹茅造成。

    也有鑿石掘地為窟室的,北地因土質黏韌,窟室尤為普遍。

    北邊胡族多住氈帳,氈帳之大者,可容千人。

    當時雖仍有席地而坐的習慣,但已普遍使用胡床,胡床亦即後世所謂的“交椅”,用後可以懸挂。

    這種床何時自胡地傳入中國,不得而知,但至遲在西晉時代,便已風行。

     行的方面,因南方少馬,士大夫多乘用牛車,甚至皇帝的乘輿有時也以牛牽引。

    北方的牛車也很盛行,但北方産馬,因此北人也常騎馬或以之駕車。

    此外尚有驢、騾、駱駝之類,但驢騾多半為地位較低的人所乘用,而南方人對乘馬則視為畏途。

    除利用畜牲外,還有用人力負擔的交通工具,南朝士大夫常使用肩輿代步,最闊綽的肩輿須用八人來擡,稱“八輿”,此外有籃輿、闆輿等。

    又有辇,是一種以人力推挽的車,又稱“步辇”或“步挽車”。

    又有“馬輿”,是一種用馬擡的轎,較馬車為安穩。

     貴族們除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享受外,對于賭博、弈棋、音樂一類的娛樂,也甚為好尚。

    南朝君臣,尤喜弈棋,甚至有時列為品第,以評定優劣。

    音樂方面,南北都競尚淫靡之音,但南朝的清談者,尚能不廢古樂,頗有以彈琴著名的。

    北方則幾乎成為胡樂世界,北朝晚年,西域的音樂歌舞,大為社會所歡迎,而胡族的樂器如羌笛、琵琶,也風行于全國。

     (二)農商業與錢币 南朝的農業區域,以江南為主。

    自晉室南渡後,荊、揚二州的農業,大為興盛,這自然與政府南遷人口增加有關。

    二州農業最盛的時期,要推晉安帝末年至宋文帝末年的四十年和梁武帝時代的四十餘年間。

    當時主要的産糧區大緻為今湖南、湖北兩省的沼澤區,長江下遊沿岸和太湖流域。

    江南是南朝的根本,南朝所以能維持長久的偏安局面,實有賴于江南的富庶。

    至于淮水南北地區,因接鄰敵境,人少地荒,農業極為衰落。

    當時南朝淮水地區駐軍的糧食,例須由江南運往。

    齊明帝時,朝臣徐孝嗣曾上表請政府輔助人民,墾荒于淮南,結果未行,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淮南地區的荒蕪。

    至于淮北地區的情形,更可想見。

     東晉時代,北方諸胡國能留心農事者甚少,惟前秦苻堅、前燕慕容皝和北燕馮跋等,稍知勸課。

    北魏道武帝,對農業也頗能留意,他初起時,曾命東平公儀墾辟河北(今套外地),以為屯田。

    及與後燕交兵,攻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又移當地居民十餘萬家于盛樂(今内蒙古和林格爾縣),各給耕牛,計口授田。

    其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把平城及其附近數百裡的地區,劃為農業區,名為“畿内之田”,在這個區域中勸課農桑,從此連年豐收。

    但以戰争頻仍,收獲仍不足以供消耗。

    明元帝時,以食糧不足,曾拟遷都于邺(今河北臨漳縣西)。

    太武帝因屢次親征,委政于太子晃,晃頗注意農事,因之田地大為增辟,但也隻限于畿内之田。

    直到孝文帝時,對農業才有全盤的改革。

    他于永明三年(485)開始行均田制,男丁及婦女,皆由政府授以定額的田地。

    并于建武元年(494)遷都洛陽,以利漕運。

    北魏分裂後,東魏政府勤力農務,因此孝靜帝時,連年大穰,造成北朝谷價最低的紀錄。

    至北齊末年,因政治不良,加以連年蝗旱,漸至民不聊生。

    而西魏及北周,則對農事始終注意。

     關于商業,南北朝時,社會上仍抱有舊日重農輕商的觀念。

    雖然如此,一般王公大臣以及重要地方官吏,仍有不少兼營商業的。

    這種風氣,南北都很盛行,要人中頗有與商賈發生不解之緣的。

    例如北齊的奸佞和士開,便是一位官而商者,因此富商大賈在當時的社會上亦頗有勢力。

    至于重要的商業地區,南朝以丹陽郡為盛,建康更是丹陽郡的商業中心,當時秦淮河為長江内港,沿河地區便是市場的集中地。

    此外廣州、揚州,也都是著名的商業都市。

    北朝則以洛陽、長安、邺等地為最盛。

     南北雖然對立,但雙方商賈的交易,則通行無阻。

    北方所需南方的貨物,主要為“羽毛齒革”之屬;南方所需北方的貨物,則為“漆臘竹木”等物;此外雙方并常運米以通有無。

    而雙方使節的往返,也大都趁機做筆生意。

    至于鄰國或近塞外族部落之間的交易,也很通行,如庫莫奚、突厥、吐谷渾等都與北魏有商務關系,而西域與北朝的商業往來,尤為頻繁。

    當時河西諸郡,商賈雲集,有時更通用西域的貨币,可見貿易之盛。

    西域“商胡”留居中國經商的,為數亦多,甚至若幹商胡,操縱北朝的政治,和士開便是西域商胡的後裔。

    南朝則與扶南(今柬埔寨)等國發生過商業關系。

     畜牧業北朝較南朝為盛,北朝畜類的産量極豐,例如北魏末年鮮卑豪帥爾朱榮所有的畜類,便多到“色别谷量”的地步。

    手工業的情形,記載甚為缺略。

    礦業則南北均極貧乏,齊武帝曾一度開采南廣郡(今四川珙縣一帶)的蒙山銅礦,後因功費太大而止。

    北魏也曾派官開采長安骊山等處的銀礦,此外漢中有金戶約千餘家,經常在漢水淘金,至魏末廢除。

     至于南北朝時代的貨币,則以錢币為主。

    中國最早的貨币,當屬商代的貝;金屬的币,可能起于東周初年。

    戰國時的貨币,列國并不一緻,例如周秦用圓錢,三晉用鏟形錢,齊用刀形錢。

    到秦國統一,一律采用方孔圓錢,文曰“半兩”。

    漢高祖時,以銅量不足,改鑄三铢錢。

    武帝時改鑄五铢錢,銅質及鑄工均佳。

    其後王莽改易貨币,金融大亂,光武時,又複五铢錢。

    東漢末董卓在洛陽時,曾鑄大量的小錢,以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曹操當政時期,複用五铢。

    魏文帝時曾廢銅錢改用谷帛,流弊甚大,明帝時乃複鑄五铢錢,此外吳蜀均曾鑄大錢。

    東晉時,南方錢币缺乏,通用孫吳舊錢,民間也時有私鑄。

     到南北朝時,各代時有鑄錢之舉,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始鑄四铢錢,重如其文,這是南朝鑄錢之始。

    至孝武帝,又鑄四铢錢。

    齊武帝時也曾派人入蜀鑄錢,後以功費太大而止。

    梁武帝初年,改鑄五铢錢,并别鑄一種無周郭的“女錢”,二者并行,但曆代古錢依然流通,無法禁絕。

    其後武帝盡罷銅錢,改鑄鐵錢。

    因鐵錢易得,于是民間紛紛私鑄,以緻物價騰貴,紊亂不堪。

    陳時鐵錢不行,至文帝,改鑄五铢錢。

    宣帝又鑄六铢錢。

    其後直至陳亡,仍行五铢。

     北朝初期,交易以谷帛為主。

    魏孝文帝于建武二年(495),始鑄五铢錢,但因工精質美,數量不多,故流行不廣。

    宣武及孝莊之世,亦均鑄錢,是為“永平五铢”及“永安五铢”。

    其後因私鑄者多,漸又細薄。

    齊文宣時,廢除永安錢,改鑄“常平五铢”,重如其文,鑄造甚精。

    文宣以後,漸多私鑄,其風愈演愈甚,直至齊亡。

    北周最初仍用魏五铢錢,武帝時更鑄“布泉”之錢,以一當五,與五铢并行。

    其後更行“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

    既而又廢布泉。

    宣帝時又鑄“永通萬國錢”,以一當十,與五行大布及五铢并用。

    到隋文帝代周,更鑄新錢,文曰五铢,重如其文,每一千錢重四斤二兩。

    但周齊舊鑄之錢,仍許通用。

    至開皇五年(585),錢币始告統一。

     總之,南北朝時代,因不能大規模鑄錢,而緻新舊錢并行,加以私鑄,種類愈演愈雜。

    至于不能大量鑄錢的原因,主要由于銅的産量不足,且銅礦多遠在邊疆,鑄錢工本過大,而分裂戰亂,使南北政府均無法勝任這項艱巨的工作。

    隋初,統一之勢已成,加上文帝的決心與魄力,才把東漢末年以來四百年間紊亂的币制,加以廓清,而樹立了一個堅固的币制基礎。

     (三)國内與國際交通 南北朝的交通,以水路為發達。

    南朝江湖航運的繁盛,自不必論,就是北朝的水上交通,也很便利。

    北朝政府對于水運,一向注意,時常加以整理。

    所以如此,基于兩點原因:一是為便于軍隊的運輸。

    北朝政府是無時不思南伐的,而龐大軍隊及軍需的運輸,須仰賴水路,北魏曾為此訂過詳細的運輸計劃。

    二是為便于糧食的運輸,亦即所謂“漕運”。

    北朝的首都地方,以人口集中,當地糧食的産量不夠供應,須賴外地糧食的輸入,魏的洛陽,隋的大興,莫不如是,因此漕運成為北朝的大事。

    當時北方的主要河流為黃河、洛水、汴水、清河及淮水等,政府對其河道均加以修浚,使之相互暢通,構成寬廣數千裡的水上交通網。

    至于南朝的北伐,也多半利用水路運輸軍隊,如宋王玄谟、陳吳明徹的北伐,即曾利用黃河及淮、泗等水。

     陸上交通,史載不詳,史書所特别記錄開辟道路的事,大半不為行軍,便為巡幸。

    南朝的道路,以“馳道”為最著名。

    馳道是當時的禦路,也是京城建康的主要道路,建于宋孝武帝時。

    馳道有二條:一自阊阖門(京城西門)至朱雀門(在京城南五裡秦淮水北);一自承明門(宮城北門)至玄武湖,可知并不甚長。

    至于其路面,不過較為平坦,仍有塵沙,須用水灑之,也可看出當時築路技術的不佳。

    北朝于魏道武帝時開辟過幾條道路,如為伐後燕而開的井陉路(在今河北井陉縣一帶);伐燕後北還時又用兵力修建“直道”,自望都(今河北望都縣西北)鑿恒嶺至代(今山西大同市東),長達五百裡;又為校獵開“沙泉道”。

    其後文成帝曾修治“河西獵道”,孝文帝曾開靈丘道(在今山西靈丘縣一帶)。

    每次動用人工,自數千人以至數萬人不等。

    至于地方官民因便利交通而修的路,簡直沒有記載,可見其事之少。

     當時的海上交通,也很便利。

    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地區,與南朝的首都建康,均可由海道交通。

    今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高麗諸國,以及日本地區的倭國,皆向中國遣使入貢;百濟、倭國且均受過劉宋的冊封。

    南海諸國如林邑、扶南,及天竺(今印度)等,皆曾與南朝有外交或商務的關系。

    當時有所謂“昆侖奴”者,是南洋群島土人被掠賣為奴的,其人膚色甚黑,到中國的頗多。

    又有所謂“昆侖舶”,是昆侖人所操的船舶,時來中國貿易。

    由此可見當時南海諸國與中國交通和商務的頻繁。

     北朝與西域諸國的交通,也很發達。

    魏晉以降,中國與西域,為羌人所阻絕。

    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