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帝國的盛世

關燈
濃烈。

     總之,王莽是實際政治的失敗者,也是複古思想的殉道者。

    他在政治舞台上所表現的一切,雖然最後都歸幻滅,但實在是不平凡的。

     五、東漢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 (一)光武的統一 新朝覆滅後,更始自宛北駐洛陽。

    這時各地滿布着割據勢力,情勢異常紊亂,更始以劉秀“行大司馬事”,去安撫黃河以北的州郡。

    昆陽戰後不久,劉縯因受更始猜忌而被殺,劉秀竭力韬晦,才得無事。

    至此更始派他招撫河北,當時他并沒有什麼實力,但渡河後,憑了他的人望和能力,接收了不少州郡。

    更始二年(24),他誅滅了抗命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的王郎,河北漸定。

    這一年,更始也自洛陽遷都長安,并封他為蕭王。

     劉秀假手赤眉肅清綠林之戰示意圖。

    更始二年(24),綠林、赤眉兩支義軍關系破裂,是年冬,赤眉分别從武關、陸渾關向關中進發,進圍弘農。

    劉秀見兩強相争,意圖從中取利,觊觎關中,并謀劃解決綠林在關東、河西的力量。

    為此,他以鄧禹率二萬部衆,自野王乘隙西進,寇恂守河内,穩定補給,另以一部守孟津,以備洛陽的朱鲔、李轶。

    25年正月,鄧禹經箕關入河東,進圍安邑,随後大破樊參和王匡、成丹兩路綠林援軍,解決安邑,全據河東。

    同時,赤眉也已攻下弘農,西進至華陰。

    七月,鄧禹自汾陰西渡黃河入夏陽,在衙縣破綠林公乘歙十萬大軍後,繼續西進。

    九月,赤眉在新豐擊破綠林軍,進入長安,綠林軍自此覆滅。

    鄧禹見赤眉勢大,不敢南下與之争鋒,遂進占栒邑,控制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以休兵養馬,窺伺關中。

    爾後,劉秀也迫降洛陽守将朱鲔,進入洛陽,綠林勢力基本肅清,劉秀控制關東,為此後專力對付赤眉軍,造成有利态勢。

     更始在長安,因禦衆無方,政治甚為紊亂,反使百姓懷念起王莽來。

    劉秀在他的轄區中,則務行寬惠,因而深得民心。

    更始開始對他懷疑,召他還京,但他未從。

    接着他又擊破流賊多股,兵衆益盛。

    更始三年(25)六月,他正式獨立,即皇帝位于鄗南(今河北高邑縣),改元建武,仍以漢為國号,是為光武帝。

    這時更始所在的長安,因赤眉的進逼,已危在旦夕。

    最初赤眉首領樊崇等投降更始,更始封他們為侯而不給國邑,因而複叛,竄擾黃河以南地區,其後更西向進攻長安,途中并立了一位年少的漢宗室後裔劉盆子(城陽王劉章之後)為帝。

    九月,赤眉入長安,更始降,旋為赤眉所殺。

    光武則乘機南下,攻下洛陽,并定都于此。

    後世稱光武所建的漢為“東漢”或“後漢”,以别于建都長安的“西漢”或“前漢”。

     劉秀解決赤眉之戰示意圖。

    更始三年(25),赤眉軍攻克長安,但未能及時安置綠林餘衆和各地義軍,也未能與各地割據勢力積極聯絡,關中豪強又隐糧聚衆,堅壁清野,赤眉軍補給發生困難,軍紀逐漸廢弛。

    同時,劉秀進占洛陽,赤眉軍與東方聯系中斷;南陽王常、漢中劉嘉在東南扼制赤眉;隗嚣據天水、鄧禹在栒邑,阻止赤眉向西北發展。

    次年二月,赤眉引兵西向隴就食,在烏氏和泾陽遭遇隗嚣的襲擊及大雪阻攔,回軍關中,擊敗襲占長安的鄧禹,再入長安,但迫于糧盡,不得不舍長安東歸。

    劉秀早有防備,先命馮異進占華陰,向西阻止赤眉東還;命侯進等屯兵新安,耿弇等屯兵宜陽,以斷赤眉東歸要道。

    馮異在華陰和東歸赤眉遭遇,相持六十餘日。

    建武三年(27)正月,鄧禹率軍自河西東返,回到湖縣,與馮異合兵南下,向赤眉出擊,遭赤眉突襲,大敗。

    赤眉繼續東歸,二月,再與馮異激戰,馮異先派部隊着赤眉軍服伏于路旁,繼以輕軍誘敵,赤眉中伏,激戰之後潰敗,被馮異追至崤底,迫降八萬餘人,餘部十幾萬人折向東南,在宜陽被劉秀親率重兵包圍,糧盡,被迫投降。

    此一役,劉秀基本肅清赤眉軍。

     建武三年(27),赤眉為光武平定。

    但當時國内仍有若幹割據勢力,重要的有:秦豐據黎丘(今湖北宜城市東)等十餘縣,李憲據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等九城,公孫述據益州(今四川省)地,隗嚣據隴西、天水、安定、北地等郡(今甘肅省東部地),窦融據河西地(今甘肅省西部),盧芳據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等郡(今内蒙古南部及山西省北部地),張步據城陽、膠東二國及泰山、東萊、北海、濟南、齊等郡(今山東省東部及中南部地),董憲據東海郡(今山東省南部及江蘇省北部地),彭寵據漁陽、涿、上谷、廣陽、右北平等郡(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天津、遼甯西部),劉永據梁楚二國及沛、濟陰、淮陽、山陽、汝南等郡(今河南省東部,安徽、江蘇二省西北部及山東省西南部地);他們在割據區中,各自擁有帝王或将軍之号。

    光武的戰略是先着手廓清東北及東南,然後西進。

    他于建武三年至六年(27~30)的四年間,先後讨平劉永、彭寵、李憲、秦豐、董憲等。

    東方大定後,開始經略西方,這時西方群雄之一的窦融,已于五年(29)降漢,剩下的最大割據勢力是隗嚣、公孫述和北邊的盧芳。

    光武于十年(34)完全肅清隗嚣的勢力,十二年(36)平公孫述。

    十三年(37),盧芳亡入匈奴,統一之局也至此完成。

     劉秀統削平關東群豪經過示意圖。

    劉秀在消滅赤眉、綠林後,占據黃河南北中原要地,兵力物資都較雄厚,但所據為四戰之地,東西南北都為豪強割據。

    經周密分析,劉秀定下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

    關東勢力最大者為劉永、張步、董憲。

     建武二年(26)春,劉秀命蓋延率軍五萬東攻劉永,先後占領敖倉、酸棗、封丘;然後兵分兩路,西路下襄邑,東路下麻鄉,遂進圍重鎮睢陽,八月破城,劉永南逃至谯縣;蓋延乘勝奪東進,占沛、彭城、臨淮;次年,劉永在襲占睢陽後,城複破,敗死;建武五年(29),劉永殘部在垂惠被全殲。

     建武四年(28)七月,東海董憲攻占蘭陵,漢軍退保彭城。

    次年七月,董憲推進至昌慮,擁衆數萬,在建陽部署防務,以備漢軍。

    劉秀親率主力東進,避開張步在建陽正面的防守,直抵湖陵,又堅壁不出,趁董憲部因糧乏撤退時,進圍董憲于昌慮,董憲退保邺城,再被攻克,再東退朐縣,建武六年(30)二月,城破被殺。

    董憲部被肅清。

     建武五年(29),劉秀命耿弇率軍進攻關東最後割據勢力張步。

    十月,耿弇連渡黃河、濟水,破祝阿,佯攻巨裡,主力設伏大破張步援軍費邑部,費邑逃歸張步都城劇縣。

    耿弇追至畫中,一部佯攻西安,主力襲破臨淄,西安張藍孤立,棄城歸劇縣。

    張步親率主力二十萬抵臨淄城下,耿弇弱兵列城下誘張步來攻,主力突出,攻敵側翼,重創張步。

    随後大張兩翼,伏擊再破敵軍,乘勢進入劇縣,追擊到平壽,張步投降。

    至此,關東割據勢力基本肅清,劉秀勢力直達東海。

     (左上小圖:建武三年(27),劉秀命彭岑率軍南擊秦豐。

    六月,秦豐在鄧縣阻擊,彭岑以假信息調動秦豐部向西機動,得以偷渡沔水,直插秦豐王城黎丘,秦豐回師堅守;次年二月,夷陵田戎沿江而上增援秦豐。

    劉秀命一路圍攻黎丘,主力邀擊田戎,大敗田戎,追至夷陵、秭歸,田戎殘部降公孫述,秦豐最後亦被迫降,劉秀因此控制江淮地區。

    ) 劉秀平隗嚣之戰示意圖。

    劉秀消滅關東各勢力後,首選進攻隴西的隗嚣。

    建武六年(30)四月,劉秀命耿弇等自長安出發沿渭北平原越隴山西進,被隗嚣打敗。

    乃于長安集結兵力,以資再攻隗嚣。

    隗嚣求和不成,轉向蜀公孫述稱臣,公孫述出兵援隴。

     建武八年(32)春,劉秀派來翕率兩千人秘密從番須伐山開道,南下襲占隗嚣戰略要地略陽,隗嚣親率主力圍攻略陽,數月不能下。

    四月,劉秀乘隴主力被牽制,親率大軍向長安西進,由漆縣經長武進至高平,河西豪強窦融亦率軍南下策應,會師高平後,招降瓦亭守将,集中兵力由北向南直搗天水後背。

    隗嚣大敗,和蜀援兵殘部分占西城、上邽,十一月西城破,但隗嚣被蜀援軍救走,次年病死,立少子隗純。

    次年八月,劉秀再派軍沿渭水攻隴,十月,隗純投降,劉秀攻隴四年,于此勝利結束。

     劉秀滅公孫述之戰示意圖。

    建武十一年(35),漢軍由彭岑率領大舉入蜀。

    一路沿三峽直上,留衆監視江州堅城,自率主力北進,直指墊江,破平曲軍。

    獲大量軍糧後,命臧宮率降卒進據平曲上遊,自率軍折回江州,溯長江西上襲破黃石,長驅大進二千餘裡,占領武陽。

    派輕騎襲擊廣都,迂回至成都背後。

    公孫述大為吃驚,後派人暗殺彭岑。

    劉秀命吳漢率三萬人前往接替。

    臧宮沿涪江北上,在沈水大破蜀軍延岑部,廷岑西逃回成都,臧宮乘勝北進,然後向西南連破涪城、綿竹,南下直趨成都,與吳漢軍夾擊成都。

    次年秋與吳漢在成都近郊會師,合力攻城,公孫述敗死,成都守軍投降。

    至此,劉秀基本完成東漢王朝的統一。

     (二)光武的治術 光武是沒有多大野心的,他少時遊學長安,對于負責維持京師治安的“執金吾”的威風,甚為羨慕,認為能做到這樣一個官,就可滿足。

    同時他似乎又頗受老子學說的影響,時常闡發“柔弱勝剛強”一類的理論。

    他即位後的一切政治措施,目的隻是在如何維持現狀,也就是如何鞏固他自身和子孫的權位而已。

    雖有一些制度上的變革,其用意仍不出上述的範圍。

    例如把“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的重要職權轉移至尚書,以防大臣的擅權;提高刺史的權力,以使他們更能嚴格的監督地方;取消各郡國人民的軍事訓練,以預防反側等,都是在遵循着上述的目标而行。

    此外,他定都洛陽,目的也是在避敵遠寇。

    洛陽不足與長安相比,因為其地局面不廣,北阻黃河,而東、西、南三面環山,并無開拓的遠景。

    西漢初年,高祖定都洛陽,張良即加以反對,其後又因婁敬的勸谏,終都長安。

    光武則決意都洛陽,結果僅成自保之局。

    因此東漢的開國氣象,遠不如西漢初年來得恢廓。

    但光武這種穩健拘謹的政治作風,卻不是毫無長處,東漢初年的政治措施,也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地方。

     光武帝劉秀,佚名繪。

     崇尚節儉,是光武的主要政治風格。

    他即位後,立求簡化政務,撤銷了許多官吏,雖然有些是必須設置的,例如每郡掌理兵役的都尉等。

    此外,他于建武六年(30)省并全國的縣達四百餘,其後并曾一度撤銷邊防要區的定襄、五原二郡。

    這類措施,雖然有其流弊,但人民也因裁員簡政而得到适當的蘇息。

     禦下寬厚,也是光武的特色。

    東漢的開國人才,遠不如西漢之盛,當時的将相名臣,大都才具平庸,恰與光武寬厚謹饬的性格相配合。

    隴蜀平定後,大将如鄧禹、賈複、李通等,都解除兵柄,以列侯就第。

    光武對他們均禮遇有加,始終保全。

    至于外戚如後族陰郭二家的子弟,也大都恭謹謙退;光武雖對他們異常優過,卻也不讓他們掌握政治大權。

     光武也提倡儒術,他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三公也多以宿儒出任。

    與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氣節,這是西漢與王莽時代所未嘗注意的。

    他鑒于王莽時代士大夫頌功德獻符瑞的無恥作風,力謀矯正,因此特别尊重節行之士。

    例如王莽時托病告歸的卓茂,不事公孫述的李葉、谯玄,均曾受到他的封賞或追褒。

    此外如光武的老同學嚴光,以及太原周黨、王霸、北海逢萌等,都秉其高節,隐居不仕;光武也尊重他們的意志,不強加征聘。

    因此士大夫競以名節相尚,大大的改善了社會風氣,為後來淳美的政教奠下了基礎。

     光武時代的政治,在手段上也頗承襲王莽時代的嚴猛,原則上則是保守恬退的,隻以維持現狀為滿足。

    但缺乏進取與改革的政治現狀,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盡管光武本人和其後的明章二帝都具有政治的才幹和熱誠,但東漢最初數十年的輝煌時期一過,帝國便步入衰運。

     (三)明章的政績 光武以後,緊接着是明帝(58~75)和章帝(76~88)時代,共三十一年,是東漢的盛世。

    這段時間,無論文治武功,都有巨大的成就。

    對外如窦固的伐北匈奴,班超的出使西域,都是史冊大書特書的事,暫不在這裡叙述。

    這裡隻談談這段時期漢帝國的内政。

     明帝名莊,光武第四子。

    他的性情比較苛察,但他即位後,頗能秉承光武遺教,尊重儒術。

    他曾親赴太學,主持“大射”、“養老”等禮,為當時的盛舉。

    外戚大臣,下至于宮廷衛士,也多習經學。

    他所堅持的光武遺留下的另一政治原則,便是不讓外戚預政。

    他的皇後馬氏(馬援女)也謙肅明理,不以私家為念。

    此外他對于委任官吏,也非常審慎。

    館陶公主(光武女)曾為她的兒子謀一“郎”的職位,但他不許。

    另一件可稱述的事,是黃河、汴水于平帝時決口,曆久不修,災害日廣。

    他于永平十二年(69)命王景加以修複,消滅了曆時數十年的水患。

     明帝的缺點,是用法較為嚴酷,這可以楚王英(光武子)之獄為例。

    英于永平十三年(70)因謀反被廢,次年自殺,為這次事件牽連而被處死或流徙的便有數千人。

     章帝名炟,明帝第五子。

    他即位後,聽從尚書陳寵的建議,除去殘酷法律五十餘條,政事務從寬厚,一掃過去的嚴切作風。

    同時輕徭薄賦,因之民生益臻充裕。

    至于對儒術的尊崇,更不讓前人。

    他曾親赴阙裡祭祀孔子;也曾召集當時名儒,集會于京師的白虎觀,讨論群經的異同;并命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都是當時的大事。

    章帝的簡省刑罰,曆代史書皆稱善舉,但究其事實,卻也發生極大的流弊,其影響更遠及于漢末。

    章帝秉性仁柔,本應以嚴法濟之,既從寬典,遂至貴戚驕橫,目無法紀。

    如外戚窦憲,以賤價奪取沁水公主(明帝女)田園,公主畏其勢不敢與較。

    章帝雖曾以此事嚴斥窦憲,但終未置之于法。

    光武、明帝兩朝所培養的法治精神,至此再度廢弛。

     章帝在位十三年死去,死時僅三十二歲。

    此後漢帝國雖日漸衰落,但光武、明、章三代所養成的優美世風,卻一直持續下去,它維系住此後一百數十年的人心世道。

    漢帝國的政治,雖日趨腐敗,但有了這種精神上的支柱,尚不緻立即分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