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帝國的盛世
關燈
小
中
大
太後死,武帝才開始将政府祿養的非儒家的博士,加以遣散,而儒學從此取得文化正統的地位。
此外并設博士弟子員五十人,每年考課,成績最優的可充任侍衛天子的郎官,次者可以補吏,因此儒家漸登仕版,越來越盛。
另外一種政治上的新氣象,便是從漢初直到文景時代,丞相一職,幾乎全由功臣或他們的子弟充任,别人無法染指,這個傳統辦法也被武帝所推翻。
他用人不拘一格,他前後所任用的十三個丞相,有外戚,有儒生,有列侯,有退伍軍人,有宗室,品類異常之雜,使政治呈現出蓬勃的朝氣。
(二)武帝的晚年 武帝一生的行事,真是多彩多姿,但也充滿了矛盾。
他是尊崇儒家的,但他的好大喜功,窮極奢侈以及迷信神仙等,又無不與儒家思想相背馳。
他招延才士常感不足,卻又因小過而濫加誅殺。
他有時表現得異常果敢,如痛懲匈奴及遊俠;一方面卻又非常怕死,時時提防别人的暗算。
他有過人的聰明,但有時又被人愚弄如孩提,甚至造成巨大的慘案。
他一生興高采烈的緻力于開邊事業,最後卻又在痛悔中結束。
總之,在中國曆代的帝王中,很難再找到像武帝這樣一位矛盾人物。
在此要談談武帝新政的另一部分,它代表着武帝政治陰暗的一面,雖然這類措施在當時也許有其必要。
武帝雖然親近儒者,但對實際的重要政治任務,卻不大要儒家來擔負,這自然因為儒家拘泥迂闊的作風,與他的好大喜功的性格無法配合。
在政治上他所親任的,乃是言利任法的法家。
雖然他曾以儒家的公孫弘做丞相,但公孫弘實際也是文法吏,隻是“緣飾以儒術”而已。
當時的儒家,對于國家大事,尚談不到什麼決定作用;大體說來,武帝對儒家是尊而不用的。
因此武帝時代的政治精神,外表像是文德并茂,實質卻是刻薄嚴厲的。
武帝時代的丞相,隻是擺設,實權卻操在禦史大夫手中,這現象到武帝末年,就更趨明顯。
當時禦史大夫的人選,多是法家,可以趙禹、張湯、杜周、桑弘羊等為代表,他們大都具有過人的才力,辦事淩厲無前。
當時為了讨伐匈奴,必須使國力高度集中,他們便是這種政治原則的執行者。
他們所負的最重要的任務有二:一是嚴密防止國内叛亂,一是盡量的開發利源。
為了達成國内的徹底控制,武帝首先改訂法律。
元光五年(前130),他命張湯、趙禹共定律令,務求深刻嚴厲。
例如其中的“見知法”,便規定如看到或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檢舉者,便與犯者同罪,這等于秦法的複活。
此風一開,官吏都競以嚴酷相尚,因此産生了不少酷吏,最著名的有義縱、王溫舒等,他們曾有一日殺數百人甚至一次毀滅千餘家的紀錄,其冤濫自然是無法避免的。
至于大臣被誅殺的,也所在多有。
武帝時代的丞相,有好幾位是被罪而死的;此外地位稍次的大臣以及地方大吏被殺的,更不計其數;這現象以武帝晚年為最甚。
至于開發利源方面,更是花樣百出,鬻賣官爵,便是重要的一項。
這辦法始于元朔六年(前123),由政府設“武功爵”十一級,每級定價十七萬錢,人民買爵至第七級,政府即可任命為吏,有罪可減二等。
此外納财者可以為郎,納粟者也可以補吏或贖罪。
這辦法對吏治的損害,不言可喻。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國營貿易事業的經營,新稅的征收,新貨币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這套新經濟政策的設計者是桑弘羊、孔僅等。
新政策的推行,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至于它的内容,将于别章詳述。
嚴酷的刑罰加上無微不至的搜括,在這雙層重壓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難想象。
本來這些措施,是為伐匈奴而起,但因武帝用人的失當,使軍事将領間發生嚴重的派系鬥争,而緻于晚年對匈奴的戰役中,遭遇重大的挫敗。
武帝于天漢二年(前99),以李陵率步兵五千人伐匈奴;征和三年(前90),又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北伐;結果都是全軍覆沒。
因為國力的過分浪費,漢帝國的内部呈現出一片饑馑盜賊的亂象。
據說武帝末年的全國人口,要較初年減少一半。
武帝的迷信行為,也造成了巨大的惡果。
武帝一向信奉神仙,他曾為招延方士,建築神祠,花費了無數的金錢;至晚年,信仰益笃。
他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不死之藥,這可看出他對人世的眷戀。
正因如此,他深恐被人暗算,尤其畏忌有人以邪術咒詛他,最後他的這種心理,竟為方士們所利用。
征和二年(前91)的“巫蠱之獄”,便是武帝受方士愚弄所造成的大悲劇。
這一年,武帝身體不适,朝臣江充,上言武帝的病系有人埋木偶(即所謂“蠱”)加以咒詛所緻。
武帝命充治案,被罪而死的前後達數萬人,江充素與太子據有隙,便誣告太子與此案有關。
太子被迫發兵,殺充而反,與丞相劉屈釐所領的軍隊,大戰長安城中,死數萬人。
結果太子兵敗而死,皇後衛氏(太子生母)也因此事自殺。
對外戰争的失敗,國内的不安,以及家庭的慘變,使武帝對一切感到心灰意冷。
極度的痛悔,使他清醒過來。
征和四年(前89),他遣散所有的方士,不再相信神仙。
此外他下诏罷除西域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的屯戍,以示不再務邊功。
诏中并提到禁止擅加租賦,以使百姓盡力農事;對于國防,也隻求武備不乏而已;這就是著名的“輪台之诏”。
此後即不再出擊匈奴,一意與民休息,這起死回生的一着,挽救了漢帝國的危運。
後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病笃,他立幼子弗陵為太子,并以霍光、金日磾(匈奴人)、上官桀等輔政。
他本有幾位年長的兒子如燕王旦、廣陵王胥等,但多驕縱不法;而弗陵體健多智,因而立之。
他事先并賜弗陵的母親鈎弋夫人死,以杜母後專政之源。
立太子以後兩個月,武帝便死去,這一着可以說是他最後的明智舉動。
他在位凡五十四年,享年七十歲。
(三)昭宣時代的承平 弗陵繼位後,是為昭帝。
他因年齡尚幼,無法親政,由霍光以“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的官銜攝政。
他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丞相變成了他的僚屬,為漢代政治史開一特例。
他是武帝時名将霍去病的異母弟,以忠謹為武帝所賞識。
昭帝即位後不久,金日磾死去,上官桀則漸與霍光發生沖突。
元鳳元年(前80),上官桀與其子安,勾結燕王旦等,圖謀不軌,并詐作燕王上書,誣告霍光不法。
這時昭帝隻有十四歲,竟能辨明僞詐,不為所惑。
同年,上官桀等伏誅,霍光的政敵盡去,從此權任益專。
霍光大體以“輪台之诏”為施政方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外則與匈奴言和,避免戰争,同時又加意于邊務的修饬。
匈奴有時寇邊,因漢烽燧精明,總是失利而去。
此外如東胡種的烏桓和西域小國樓蘭等,也均以反漢而遭受痛懲。
武帝時代所開拓的廣大疆土,也因漢廷的加意墾殖而日趨富庶。
總之,漢帝國由昭帝時代起,開始走上承平之途。
元平元年(前74)四月,昭帝死。
他在位凡十三年,死時才二十一歲。
他沒有子嗣,由霍光決定迎立武帝孫昌邑王賀(昌邑哀王髆子)入統。
賀繼位後,淫戲無度,并且把原來昌邑國的官屬征到長安,分典要職,因此激起漢廷大臣的不滿。
六月底,霍光以太後(昭帝皇後上官氏)的诏書把他廢掉。
次月,霍光又立武帝曾孫病已(後改名詢)。
病已是太子據孫,父名進,死于巫蠱之獄。
當時病已降生,僅有數月,為廷尉監丙吉所救,交給他的祖母家史氏撫養,其後漢廷也恢複了他的皇室資格。
他聰明好學,及長曾習經術,但也喜歡縱遊任俠。
到昌邑王賀被廢,他由丙吉等推薦而繼帝位,這時他年已十八,是為宣帝。
宣帝的最初幾年,仍由霍光專政。
到地節二年(前68),霍光死,宣帝才得親政。
但霍氏的勢力仍大,霍光的太太霍顯、兒子霍禹、侄孫霍山等,都奢侈驕縱。
四年(前66),霍氏謀反被誅,宣帝政治上的障礙,才完全驅除。
宣帝生長民間,因而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
他親政後,勵精圖治,把國政交給丞相,親信無間,自身則總其大綱,糾正了武帝以來不信丞相的缺點。
當時的著名賢相魏相、丙吉等,可與漢初的蕭何、曹參媲美。
此外他對地方官如郡太守及王國相的選擇,也極審慎,擇定後即長期委用,不輕易更換。
地方官如趙廣漢、張敞、韓延壽、黃霸、朱邑、龔遂等,都賢能稱職。
宣帝理政的原則,雖是“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的一派法家作風,但他本人也頗親近儒士,如當時的丞相禦史大夫蔡義、韋賢、蕭望之等,都出身儒生。
所以宣帝時代的政治,既不迂緩,也不嚴酷,堪稱漢政的極緻。
政治人才之盛,也為曆代所少見。
而漢的強敵匈奴,也因天災内亂,對漢屈服。
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這是前世未有的殊榮。
此外趙充國的平羌亂,也卓著勳績。
漢帝國的隆盛,至此達到最高峰。
不過宣帝在政治上,也承襲了前代一些缺點,如重用外戚和宦官等。
漢代母後及外戚地位的尊重是曆史所少見的。
漢初,外戚與皇室幾乎合為一體,因此産生了所謂“外戚政治”,呂後時代的諸呂便是一例。
其後外戚幹政的風氣一直保持下去,諸如景帝時代的窦嬰,武帝時代的田蚡,都位隆權重;尤其是霍光,簡直成為皇帝的代理人。
宣帝雖然誅滅霍氏,但仍重用祖母史良娣的弟弟史高和皇後許氏的從父許延壽。
宦官的親任,始于武帝。
武帝因晚年遊宴後宮,不常接近廷臣,常以宦者主持诏令及章奏的出納,因而宦權漸重。
宣帝時,也以宦官弘恭、石顯典機要,他們曾于宣帝身後,在政治上掀起巨大的波瀾。
宣帝死于黃龍元年(前49),在位凡二十五年。
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 (一)外戚王氏的興起 宣帝以後,曆經元、成、哀、平及孺子嬰五帝,凡五十五年(前48~7),而後為外戚所篡。
在這五十幾年中,漢政雖然漸衰,但大體說來,仍不失為一個富強康樂的時代。
這個時期的漢廷政治,有兩個特點:一是儒家政治權位的提高,儒家出身的政客漸成為朝臣的主幹。
一是政權漸由外戚王氏一門所把持,王氏漸成為實際政治的最高領袖。
這兩種現象演變的結果,便是外戚王莽利用儒家學說和儒生的推戴,篡取漢室的地位。
儒家雖然在武帝時開始在政治上擡頭,但武帝并沒有大批的重用他們。
武帝晚年,因奢侈黩武,國内發生亂象,引起國人的不滿。
到他死後,儒家便應時而起,因為儒家學說在“治國平天下”的手段上,與武帝是異趣的。
昭帝時,儒生曾公開反對武帝的專賣政策。
宣帝雖然也不崇儒,但當時儒家在政治上已有相當的勢力,他臨終并曾托孤于儒家出身的大臣蕭望之、周堪等。
所以儒家在政治上的得勢,是武帝死後的一種自然趨勢。
元帝少時即好儒學,他做太子時,曾因勸宣帝任用儒生而受斥責。
到他即位後,便親任蕭望之和周堪,更由他們汲引了一批儒生劉更生、金敞等,同心謀議。
此外,元帝更把博士弟子的員額,大加增添,武帝時博士弟子僅設五十人,宣帝末增至二百人,到元帝更增至一千人。
因此儒家的政治勢力,日益隆盛。
元帝的重用蕭望之等,引起外戚史高的不滿,因此他和外戚許氏,宦官弘恭、石顯相勾結,與望之等為敵。
初元二年(前47),望之為恭等所谮而自殺,但整個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遭受嚴重的打擊。
元帝時的宰相如貢禹、薛廣德、韋賢、匡衡等,無一不是儒生,他們與蕭望之的不同,隻是他們肯聽命于外戚宦官而已。
漸漸的,儒家集團成為朝臣的主幹。
竟甯元年(前33),元帝死,太子骜繼位,是為成帝。
帝舅王鳳(元帝皇後王政君兄)以“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的名義輔政,當時成帝已十九歲,本有親政的能力,但因耽于酒色而委政于鳳。
王鳳頗有長處,他執政後,廣收人才,奠定此後王家不可動搖的政治勢力。
當時的朝臣,雖以儒家為主,但也有若幹具有法家色彩的人物如陳湯、陳鹹、蕭育(望之子)、朱博等,他們多是極好的吏材,自成集團,與儒家集團相對抗。
成帝一代的吏治,頗賴他們維持。
[參看拙著《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六)外戚政治下的儒生派與現實派”(載拙著《漢唐史論集》頁二九至三五)]但這兩派朝臣,對王氏卻是一緻擁戴的。
陽朔三年(前22),王鳳死。
此後終成帝之世,輔政将軍一職由王家人輪流充任,繼王鳳的是他的幾個弟弟王音、王商、王根,他們先後以“大司馬車騎将軍”、“大司馬衛将軍”和“大司馬骠騎将軍”等官銜輔政。
綏和元年(前8),罷輔政将軍号,僅稱“大司馬”。
同年,王根病免,由他的侄兒王莽任大司馬。
另一方面,朝臣的法家集團,為儒家所擊敗,于成帝末年瓦解,至此漢中央政府成了儒家集團的獨占局面。
進取人才的凋謝,象征着漢帝國聲威事業的沒落。
(二)王莽的輔政與篡位 王莽是王太後弟曼的兒子,曼早死,因此太後對莽甚為憐顧。
成帝時,王氏子弟大都驕奢淫逸,惟有王莽恭儉好學。
他酷好儒術,衣着也如儒生,毫無貴戚的惡習;同時他謙身下士,廣施财物,以緻弄得家無餘資。
他不特得到幾位伯叔父的賞識,朝廷大臣,也多與他往還,因此朝野推重,聲譽日隆。
綏和元年(前8)他任大司馬時,隻有三十八歲,卻能選賢任能,勤于政事;皇帝的賞賜和封邑的收入,全分給部下及賓客,自身益加儉約。
有一次他的母親生病,公卿列侯的夫人群去慰問,他的太太出來迎接,因衣着樸素,被大家錯認為女仆。
綏和二年(前7),成帝死,由他的侄兒欣繼位,是為哀帝。
哀帝祖母傅太後剛暴擅權謀,過問政事,與王莽不合。
同年,莽被罷免。
建平二年(前5),莽被遣返他的新都侯國(在今河南南陽市,莽于成帝時受封)。
此後漢廷政治由外戚傅氏和丁氏(哀帝母家)把持,王家遭到暫時的頓挫。
哀帝初即位時,本想有一番作為,但因受制于傅太後,他本人又體弱多病,由是政事漸廢。
其後又寵愛幸臣董賢,以他為大司馬,甚至想把帝位讓給他,更使國人失望。
丁傅雖然也有賢才如傅喜(傅太後堂弟)、丁明
此外并設博士弟子員五十人,每年考課,成績最優的可充任侍衛天子的郎官,次者可以補吏,因此儒家漸登仕版,越來越盛。
另外一種政治上的新氣象,便是從漢初直到文景時代,丞相一職,幾乎全由功臣或他們的子弟充任,别人無法染指,這個傳統辦法也被武帝所推翻。
他用人不拘一格,他前後所任用的十三個丞相,有外戚,有儒生,有列侯,有退伍軍人,有宗室,品類異常之雜,使政治呈現出蓬勃的朝氣。
(二)武帝的晚年 武帝一生的行事,真是多彩多姿,但也充滿了矛盾。
他是尊崇儒家的,但他的好大喜功,窮極奢侈以及迷信神仙等,又無不與儒家思想相背馳。
他招延才士常感不足,卻又因小過而濫加誅殺。
他有時表現得異常果敢,如痛懲匈奴及遊俠;一方面卻又非常怕死,時時提防别人的暗算。
他有過人的聰明,但有時又被人愚弄如孩提,甚至造成巨大的慘案。
他一生興高采烈的緻力于開邊事業,最後卻又在痛悔中結束。
總之,在中國曆代的帝王中,很難再找到像武帝這樣一位矛盾人物。
在此要談談武帝新政的另一部分,它代表着武帝政治陰暗的一面,雖然這類措施在當時也許有其必要。
武帝雖然親近儒者,但對實際的重要政治任務,卻不大要儒家來擔負,這自然因為儒家拘泥迂闊的作風,與他的好大喜功的性格無法配合。
在政治上他所親任的,乃是言利任法的法家。
雖然他曾以儒家的公孫弘做丞相,但公孫弘實際也是文法吏,隻是“緣飾以儒術”而已。
當時的儒家,對于國家大事,尚談不到什麼決定作用;大體說來,武帝對儒家是尊而不用的。
因此武帝時代的政治精神,外表像是文德并茂,實質卻是刻薄嚴厲的。
武帝時代的丞相,隻是擺設,實權卻操在禦史大夫手中,這現象到武帝末年,就更趨明顯。
當時禦史大夫的人選,多是法家,可以趙禹、張湯、杜周、桑弘羊等為代表,他們大都具有過人的才力,辦事淩厲無前。
當時為了讨伐匈奴,必須使國力高度集中,他們便是這種政治原則的執行者。
他們所負的最重要的任務有二:一是嚴密防止國内叛亂,一是盡量的開發利源。
為了達成國内的徹底控制,武帝首先改訂法律。
元光五年(前130),他命張湯、趙禹共定律令,務求深刻嚴厲。
例如其中的“見知法”,便規定如看到或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檢舉者,便與犯者同罪,這等于秦法的複活。
此風一開,官吏都競以嚴酷相尚,因此産生了不少酷吏,最著名的有義縱、王溫舒等,他們曾有一日殺數百人甚至一次毀滅千餘家的紀錄,其冤濫自然是無法避免的。
至于大臣被誅殺的,也所在多有。
武帝時代的丞相,有好幾位是被罪而死的;此外地位稍次的大臣以及地方大吏被殺的,更不計其數;這現象以武帝晚年為最甚。
至于開發利源方面,更是花樣百出,鬻賣官爵,便是重要的一項。
這辦法始于元朔六年(前123),由政府設“武功爵”十一級,每級定價十七萬錢,人民買爵至第七級,政府即可任命為吏,有罪可減二等。
此外納财者可以為郎,納粟者也可以補吏或贖罪。
這辦法對吏治的損害,不言可喻。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國營貿易事業的經營,新稅的征收,新貨币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這套新經濟政策的設計者是桑弘羊、孔僅等。
新政策的推行,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至于它的内容,将于别章詳述。
嚴酷的刑罰加上無微不至的搜括,在這雙層重壓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難想象。
本來這些措施,是為伐匈奴而起,但因武帝用人的失當,使軍事将領間發生嚴重的派系鬥争,而緻于晚年對匈奴的戰役中,遭遇重大的挫敗。
武帝于天漢二年(前99),以李陵率步兵五千人伐匈奴;征和三年(前90),又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北伐;結果都是全軍覆沒。
因為國力的過分浪費,漢帝國的内部呈現出一片饑馑盜賊的亂象。
據說武帝末年的全國人口,要較初年減少一半。
武帝的迷信行為,也造成了巨大的惡果。
武帝一向信奉神仙,他曾為招延方士,建築神祠,花費了無數的金錢;至晚年,信仰益笃。
他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不死之藥,這可看出他對人世的眷戀。
正因如此,他深恐被人暗算,尤其畏忌有人以邪術咒詛他,最後他的這種心理,竟為方士們所利用。
征和二年(前91)的“巫蠱之獄”,便是武帝受方士愚弄所造成的大悲劇。
這一年,武帝身體不适,朝臣江充,上言武帝的病系有人埋木偶(即所謂“蠱”)加以咒詛所緻。
武帝命充治案,被罪而死的前後達數萬人,江充素與太子據有隙,便誣告太子與此案有關。
太子被迫發兵,殺充而反,與丞相劉屈釐所領的軍隊,大戰長安城中,死數萬人。
結果太子兵敗而死,皇後衛氏(太子生母)也因此事自殺。
對外戰争的失敗,國内的不安,以及家庭的慘變,使武帝對一切感到心灰意冷。
極度的痛悔,使他清醒過來。
征和四年(前89),他遣散所有的方士,不再相信神仙。
此外他下诏罷除西域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的屯戍,以示不再務邊功。
诏中并提到禁止擅加租賦,以使百姓盡力農事;對于國防,也隻求武備不乏而已;這就是著名的“輪台之诏”。
此後即不再出擊匈奴,一意與民休息,這起死回生的一着,挽救了漢帝國的危運。
後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病笃,他立幼子弗陵為太子,并以霍光、金日磾(匈奴人)、上官桀等輔政。
他本有幾位年長的兒子如燕王旦、廣陵王胥等,但多驕縱不法;而弗陵體健多智,因而立之。
他事先并賜弗陵的母親鈎弋夫人死,以杜母後專政之源。
立太子以後兩個月,武帝便死去,這一着可以說是他最後的明智舉動。
他在位凡五十四年,享年七十歲。
(三)昭宣時代的承平 弗陵繼位後,是為昭帝。
他因年齡尚幼,無法親政,由霍光以“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的官銜攝政。
他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丞相變成了他的僚屬,為漢代政治史開一特例。
他是武帝時名将霍去病的異母弟,以忠謹為武帝所賞識。
昭帝即位後不久,金日磾死去,上官桀則漸與霍光發生沖突。
元鳳元年(前80),上官桀與其子安,勾結燕王旦等,圖謀不軌,并詐作燕王上書,誣告霍光不法。
這時昭帝隻有十四歲,竟能辨明僞詐,不為所惑。
同年,上官桀等伏誅,霍光的政敵盡去,從此權任益專。
霍光大體以“輪台之诏”為施政方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外則與匈奴言和,避免戰争,同時又加意于邊務的修饬。
匈奴有時寇邊,因漢烽燧精明,總是失利而去。
此外如東胡種的烏桓和西域小國樓蘭等,也均以反漢而遭受痛懲。
武帝時代所開拓的廣大疆土,也因漢廷的加意墾殖而日趨富庶。
總之,漢帝國由昭帝時代起,開始走上承平之途。
元平元年(前74)四月,昭帝死。
他在位凡十三年,死時才二十一歲。
他沒有子嗣,由霍光決定迎立武帝孫昌邑王賀(昌邑哀王髆子)入統。
賀繼位後,淫戲無度,并且把原來昌邑國的官屬征到長安,分典要職,因此激起漢廷大臣的不滿。
六月底,霍光以太後(昭帝皇後上官氏)的诏書把他廢掉。
次月,霍光又立武帝曾孫病已(後改名詢)。
病已是太子據孫,父名進,死于巫蠱之獄。
當時病已降生,僅有數月,為廷尉監丙吉所救,交給他的祖母家史氏撫養,其後漢廷也恢複了他的皇室資格。
他聰明好學,及長曾習經術,但也喜歡縱遊任俠。
到昌邑王賀被廢,他由丙吉等推薦而繼帝位,這時他年已十八,是為宣帝。
宣帝的最初幾年,仍由霍光專政。
到地節二年(前68),霍光死,宣帝才得親政。
但霍氏的勢力仍大,霍光的太太霍顯、兒子霍禹、侄孫霍山等,都奢侈驕縱。
四年(前66),霍氏謀反被誅,宣帝政治上的障礙,才完全驅除。
宣帝生長民間,因而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
他親政後,勵精圖治,把國政交給丞相,親信無間,自身則總其大綱,糾正了武帝以來不信丞相的缺點。
當時的著名賢相魏相、丙吉等,可與漢初的蕭何、曹參媲美。
此外他對地方官如郡太守及王國相的選擇,也極審慎,擇定後即長期委用,不輕易更換。
地方官如趙廣漢、張敞、韓延壽、黃霸、朱邑、龔遂等,都賢能稱職。
宣帝理政的原則,雖是“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的一派法家作風,但他本人也頗親近儒士,如當時的丞相禦史大夫蔡義、韋賢、蕭望之等,都出身儒生。
所以宣帝時代的政治,既不迂緩,也不嚴酷,堪稱漢政的極緻。
政治人才之盛,也為曆代所少見。
而漢的強敵匈奴,也因天災内亂,對漢屈服。
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這是前世未有的殊榮。
此外趙充國的平羌亂,也卓著勳績。
漢帝國的隆盛,至此達到最高峰。
不過宣帝在政治上,也承襲了前代一些缺點,如重用外戚和宦官等。
漢代母後及外戚地位的尊重是曆史所少見的。
漢初,外戚與皇室幾乎合為一體,因此産生了所謂“外戚政治”,呂後時代的諸呂便是一例。
其後外戚幹政的風氣一直保持下去,諸如景帝時代的窦嬰,武帝時代的田蚡,都位隆權重;尤其是霍光,簡直成為皇帝的代理人。
宣帝雖然誅滅霍氏,但仍重用祖母史良娣的弟弟史高和皇後許氏的從父許延壽。
宦官的親任,始于武帝。
武帝因晚年遊宴後宮,不常接近廷臣,常以宦者主持诏令及章奏的出納,因而宦權漸重。
宣帝時,也以宦官弘恭、石顯典機要,他們曾于宣帝身後,在政治上掀起巨大的波瀾。
宣帝死于黃龍元年(前49),在位凡二十五年。
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 (一)外戚王氏的興起 宣帝以後,曆經元、成、哀、平及孺子嬰五帝,凡五十五年(前48~7),而後為外戚所篡。
在這五十幾年中,漢政雖然漸衰,但大體說來,仍不失為一個富強康樂的時代。
這個時期的漢廷政治,有兩個特點:一是儒家政治權位的提高,儒家出身的政客漸成為朝臣的主幹。
一是政權漸由外戚王氏一門所把持,王氏漸成為實際政治的最高領袖。
這兩種現象演變的結果,便是外戚王莽利用儒家學說和儒生的推戴,篡取漢室的地位。
儒家雖然在武帝時開始在政治上擡頭,但武帝并沒有大批的重用他們。
武帝晚年,因奢侈黩武,國内發生亂象,引起國人的不滿。
到他死後,儒家便應時而起,因為儒家學說在“治國平天下”的手段上,與武帝是異趣的。
昭帝時,儒生曾公開反對武帝的專賣政策。
宣帝雖然也不崇儒,但當時儒家在政治上已有相當的勢力,他臨終并曾托孤于儒家出身的大臣蕭望之、周堪等。
所以儒家在政治上的得勢,是武帝死後的一種自然趨勢。
元帝少時即好儒學,他做太子時,曾因勸宣帝任用儒生而受斥責。
到他即位後,便親任蕭望之和周堪,更由他們汲引了一批儒生劉更生、金敞等,同心謀議。
此外,元帝更把博士弟子的員額,大加增添,武帝時博士弟子僅設五十人,宣帝末增至二百人,到元帝更增至一千人。
因此儒家的政治勢力,日益隆盛。
元帝的重用蕭望之等,引起外戚史高的不滿,因此他和外戚許氏,宦官弘恭、石顯相勾結,與望之等為敵。
初元二年(前47),望之為恭等所谮而自殺,但整個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遭受嚴重的打擊。
元帝時的宰相如貢禹、薛廣德、韋賢、匡衡等,無一不是儒生,他們與蕭望之的不同,隻是他們肯聽命于外戚宦官而已。
漸漸的,儒家集團成為朝臣的主幹。
竟甯元年(前33),元帝死,太子骜繼位,是為成帝。
帝舅王鳳(元帝皇後王政君兄)以“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的名義輔政,當時成帝已十九歲,本有親政的能力,但因耽于酒色而委政于鳳。
王鳳頗有長處,他執政後,廣收人才,奠定此後王家不可動搖的政治勢力。
當時的朝臣,雖以儒家為主,但也有若幹具有法家色彩的人物如陳湯、陳鹹、蕭育(望之子)、朱博等,他們多是極好的吏材,自成集團,與儒家集團相對抗。
成帝一代的吏治,頗賴他們維持。
[參看拙著《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六)外戚政治下的儒生派與現實派”(載拙著《漢唐史論集》頁二九至三五)]但這兩派朝臣,對王氏卻是一緻擁戴的。
陽朔三年(前22),王鳳死。
此後終成帝之世,輔政将軍一職由王家人輪流充任,繼王鳳的是他的幾個弟弟王音、王商、王根,他們先後以“大司馬車騎将軍”、“大司馬衛将軍”和“大司馬骠騎将軍”等官銜輔政。
綏和元年(前8),罷輔政将軍号,僅稱“大司馬”。
同年,王根病免,由他的侄兒王莽任大司馬。
另一方面,朝臣的法家集團,為儒家所擊敗,于成帝末年瓦解,至此漢中央政府成了儒家集團的獨占局面。
進取人才的凋謝,象征着漢帝國聲威事業的沒落。
(二)王莽的輔政與篡位 王莽是王太後弟曼的兒子,曼早死,因此太後對莽甚為憐顧。
成帝時,王氏子弟大都驕奢淫逸,惟有王莽恭儉好學。
他酷好儒術,衣着也如儒生,毫無貴戚的惡習;同時他謙身下士,廣施财物,以緻弄得家無餘資。
他不特得到幾位伯叔父的賞識,朝廷大臣,也多與他往還,因此朝野推重,聲譽日隆。
綏和元年(前8)他任大司馬時,隻有三十八歲,卻能選賢任能,勤于政事;皇帝的賞賜和封邑的收入,全分給部下及賓客,自身益加儉約。
有一次他的母親生病,公卿列侯的夫人群去慰問,他的太太出來迎接,因衣着樸素,被大家錯認為女仆。
綏和二年(前7),成帝死,由他的侄兒欣繼位,是為哀帝。
哀帝祖母傅太後剛暴擅權謀,過問政事,與王莽不合。
同年,莽被罷免。
建平二年(前5),莽被遣返他的新都侯國(在今河南南陽市,莽于成帝時受封)。
此後漢廷政治由外戚傅氏和丁氏(哀帝母家)把持,王家遭到暫時的頓挫。
哀帝初即位時,本想有一番作為,但因受制于傅太後,他本人又體弱多病,由是政事漸廢。
其後又寵愛幸臣董賢,以他為大司馬,甚至想把帝位讓給他,更使國人失望。
丁傅雖然也有賢才如傅喜(傅太後堂弟)、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