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帝國的盛世
關燈
小
中
大
親”。
這政策到文帝時依然遵行着,但匈奴仍時常入寇。
漢因内部的問題尚無法解決,對匈奴自然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争,因此一直處于被動的守勢地位。
此外如社會上仍然彌漫着秦代重勢尚利的遺風,制度方面也依然保持着秦代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法律,雖已除去若幹嚴刻的條款,但仍嫌殘酷悖理。
這些方面,文帝也同樣無法作大規模的革新。
文帝是贊成改革的,但前代交付他的任務過于沉重,使他無暇兼顧;而朝廷中的守舊勢力和漢初以來的黃老思想,也是阻撓改革的主力。
但他并非不知道問題的嚴重,因此他竭力充實國力,儲備人才,以為來日之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帝時代雖未曾從事大規模的改革,但漢帝國全盤革新的計劃,卻在他的時代即已拟定了。
(二)賈誼的改革建議 西漢時代的洛陽,是一個大商業都會,曾産生過不少人才,賈誼便是其一。
這位蓋世聰明的洛陽少年,曾針對着文帝時代政治社會上的種種病象,提出了一套宏遠深刻的革新建議。
這建議可算是漢的建國大綱,在文帝及其以後的時代中,逐步實現,終使國家改頭換面,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新朝代。
賈誼,選自《曆代名臣像解》。
賈誼的思想,受儒家的影響最大,但也含有部分的法家色彩。
他少時曾追随廷尉吳公,吳則曾受教于李斯;他的法家思想,也許是受吳的熏陶。
文帝初即位,他因吳的引薦,被征為博士,當時不過二十幾歲。
文帝對他甚為賞識,一年之中,便超遷為太中大夫。
他在太中大夫任内,曾建議文帝改革制度,悉更秦法。
他的改革計劃包括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等。
文帝雖沒有全部采納,但也改定了部分法令。
接着文帝想以他出任公卿,這一着卻引起功臣們的恐慌,于是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一般老牌軍人政客,都起而反對,指責他“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文帝不得已,于四年(前176)外放他為長沙王太傅。
六年(前174),調任為梁王太傅。
同年,他上疏指陳政事,力主改革,那便是有名的“《治安策》”。
[見《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他不僅主張改革舊制度的條文,并要改革其精神;不僅要改良政治現狀,而且要糾正社會風氣。
其見解的正确,可由後來的史實作證明。
疏中讨論的項目甚多,諸如内政、外交、社會、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都曾談到,現在加以歸納叙述。
内政方面的最大問題,自然是諸侯王國的問題,疏中談得也最詳細。
他認為諸侯王的不法,完全由于他們的國大力強。
因此他主張“衆建諸侯”,把大的國家分成幾個小的,使他們的力量不足與中央抗衡,自然可以無事。
對匈奴他主張采取強硬态度,并自願擔負抵制匈奴的任務。
在這方面雖然沒有說出什麼具體辦法,但他是惠帝以來,緻力于掃除“恐匈病”的第一人。
社會方面,他主張裁抑富豪,對于富人的奢侈行為,尤表不滿,認為他們是破壞經濟的主力。
此外他主張以禮、義、廉、恥的道德律來改正社會上崇勢尚利的頹風,同時他認為必須由“識大體”的人來負起這項任務。
法律方面,他也主張革除秦法的殘酷精神,而把德澤注入法律,使它合乎禮義。
因此,他力主刑罰寬簡。
他主張注意太子的教育,使他将來在德行上作臣民的表率。
這一點是針對太子啟(即後來的景帝)而發的,太子的若幹行為,顯然有些不檢。
例如他曾于三年(前177)與梁王同車入朝,因在司馬門不下車而被劾。
(太子并曾以棋盤擊殺吳王濞的太子,這件事發生的時間不詳,但也可以看出他的放縱。
) 此外,賈誼認為君臣間應講究禮節,大臣應受優禮。
這一點是針對周勃于四年(前176)被人誣告而緻下獄的事而發的。
自高祖以來,漢廷君臣一向不大懂禮節,常把低級社會朋友家人間的言語動作,搬到朝廷上來。
因此他主張皇帝必須尊重臣下的人格,否則必将使臣下“犬馬自為”,忘掉廉恥節操。
以這話和陳平、周勃等人的媚呂而又反呂的事相對照,便可看出高祖狎侮大臣後果的嚴重。
文帝對賈誼的這次建議,也曾實行了一部。
十一年(前169),梁懷王揖死,賈誼又上疏建議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扞禦山東,文帝從之。
(武原為代王,文帝于五年徙武為淮陽王,而以太原王參為代王,太原亦并于代;至此又遷武于梁,淮陽除。
)梁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共轄四十餘大縣,遠較淮陽為大。
這種以親制疏,逐漸擴充地盤的妙策,也創自賈誼。
十五年(前165),齊文王則(襄子)死,無子。
次年,文帝又用賈誼的遺策,分齊為六國,以封齊悼惠王肥的六個兒子,即将闾為齊王,志為濟北王,賢為菑川王,雄渠為膠東王,卬為膠西王,辟光為濟南王。
同年,又分淮南為三,以封淮南厲王長的三子,即安為淮南王,勃為衡山王,賜為廬江王。
(淮南厲王長于六年謀反,廢處蜀中,中途死去,淮南無王者數年。
十一年,一度徙劉章子城陽王喜為淮南王,至此再徙喜為城陽王,而分淮南為三國。
)此外,文帝對臣下的禮節方面,也改善了許多;自賈誼上疏後,大臣有罪,皆自殺而不處刑。
至于其他方面的改進,則是文帝身後的事了。
賈誼大約死于十二年(前168),據說他的死與梁懷王揖的死有關。
揖因墜馬而死,誼自以為傅無狀,感傷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三)晁錯的削地政策 晁錯是繼賈誼而起的政治改革論者,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少時習申商刑名,并曾習《尚書》于伏生,可以說雜儒法之學,這一點頗與賈誼相似。
但他為人峭直深刻,與賈誼的才情揚溢大有不同。
文帝時,他曾任太子家令,為太子啟所親信。
文帝十一年(前169),他上書論列匈奴與中國戰術的長短,甚受嘉賞。
他并建議徙民實邊,以禦匈奴。
次年,又建議以爵位獎勵人民,輸粟于邊塞,以充邊卒之用,均為文帝所采納。
文帝于後七年(前157)死,太子啟繼位,是為景帝。
他以晁錯為左内史,時常私下與之商決國政,言無不聽。
當時政治上最大難題,仍是諸侯王國的控馭問題,在這方面,晁錯建議景帝,采取硬性的削地政策,也就是随時找機會和借口來削除諸王國的支郡。
他也曾料到會激起事變,但他認為諸國遲早要反,削地迫使它們倉猝發難,戰争反易解決,要等它們一切準備妥善,局面便難收拾。
文帝時,吳王濞以吳太子事件,稱病不朝,他即曾建議削吳地以示懲罰,文帝不聽,吳因此日益強橫;至此,他再度提出這個辦法。
當時朝臣中,大都不敢持異議,惟有外戚窦嬰(景帝母窦太後侄)反對;窦的門客袁盎,也與晁錯有怨。
窦袁二人均曾做過吳國丞相,袁盎且曾受過吳王濞的财物;至于二人是否暗中與諸侯勾結,則不得而知。
景帝支持晁錯的政策,這政策的實行,始于景帝三年(前154),這時錯已升任禦史大夫,他當然是這政策的主持者。
這一年,漢以不同的罪名,削掉了楚的東海郡,趙的常山郡和膠西的六縣;既而又下令削吳的會稽、豫章二郡,吳王濞乃起兵反于廣陵(今江蘇江都市)。
他事先并與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相約,至此六國也起兵響應,一緻以讨誅晁錯為号召。
此外,齊王将闾先與吳通謀而後反悔;濟北王志、淮南王安為中央官吏所劫持,無法行動。
也有一部分國家忠于漢室,如廬江、衡山等國,都堅守無二;尤其是梁,成了這次戰亂的中流砥柱。
漢平七國之亂示意圖。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吳自廣陵西北向渡淮河,楚軍自彭城南下,兩軍會合後,西進攻梁,破梁于林壁,追擊至睢陽,圍攻不能下。
朝廷以周亞夫自長安出擊吳楚聯軍,因吳王在崤山、渑池之間有衆多細作,周亞夫遂繞道出武關,經南陽北上洛陽,進占荥陽及敖倉。
因吳兵精,周亞夫委梁于不顧,自東進至昌邑,堅壘固守,隻派輕軍南出淮泗口,然後向西迂回至吳楚聯軍背後,絕其糧道。
吳楚聯軍攻梁受到相當消耗後,周亞夫将主力向南推進至下邑。
吳楚久攻梁不克,遂轉兵東向,進攻下邑,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果,引兵南走,周亞夫追擊,大破楚軍,楚王敗死,吳王被東瓯誘殺。
吳楚攻梁時,膠東等五路諸王亦舉兵西進,齊王臨時背約,其他四王轉攻臨淄,不能下。
朝廷從容派栾布率軍東進,至齊,四王全被擊敗。
郦寄攻趙,進圍邯鄲,七月不克,栾布破齊後,返軍西向,與郦寄會合,下邯鄲,趙破,七國之亂平息。
吳王濞起兵後,北上渡淮水,與楚兵會合,西向攻梁。
梁軍迎戰大敗,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
漢廷則以周亞夫(勃子)為太尉,率兵擊吳、楚;以郦寄、栾布分擊趙、齊;并以窦嬰為大将軍,屯守荥陽(今河南荥陽市東)。
但吳楚兵盛,景帝顯然有些驚慌,袁盎便乘機獻計,誅晁錯以求諸侯罷兵。
景帝從之,殺錯後,并派袁盎出使于吳,以謀停戰。
吳王濞的謀反,已有多年,自然不會因此罷兵,謀和絕望後,景帝乃決心讨伐。
吳王濞繼續攻梁,梁王武堅守睢陽,吳楚兵二十萬人大部被吸引在睢陽外圍,不敢西進。
周亞夫到洛陽後,并不救梁,而引兵走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以為犄角;一面派輕騎絕吳楚糧道。
吳楚攻梁不下,又不敢西進,因而轉攻亞夫軍,漢軍堅壁不戰,吳楚軍以糧絕,自行退師。
漢兵追擊大破之,楚王戊自殺,吳王濞棄軍南逃至東瓯,為東瓯人所殺。
其餘各國,也次第平服。
總計這場戰亂,前後不過三個月,即告平定。
戰後,漢廷乘機收回諸國一部分土地,并對諸國的内部大加整頓,規定諸侯王不得親理國政,王國的重要官吏由中央任命。
王國的官員,也裁撤不少,例如王國丞相改稱相,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均予廢除;未撤銷的機關,在員額上也大打折扣;自此王國在行政上幾等于中央直轄的郡縣。
另一方面景帝繼續采用賈誼的分化政策,例如中六年(前144)梁王武死,漢即分其國為五,以王其五子。
總之,七國亂後,諸侯王已不再是政治上的嚴重問題。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179~前157),景帝在位十六年(前156~前141);這四十年,仍是漢帝國儲備實力的時代。
對外與匈奴仍維持着和親,内部除了一場為時甚暫的叛亂外,也大體是安定的。
政治日有改進,諸侯王國的問題,總算在這段時間内解決了。
到武帝即位,漢帝國的内部已沒有問題,因而能專意對外。
武帝憑藉着數十年培養的國力,開疆拓土,建立震古爍今的偉業。
從這些地方看,文景時期,可以算得上是“治世”的。
三、武昭宣時代 (一)武帝的新政 景帝死于後三年(前141),太子徹繼立,是為武帝,時年十六歲。
這位有為的少年皇帝,在他漫長的禦宇期間,曾做過多方面的改革,漢朝從他開始,才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新朝代。
他可以說是賈誼改革建議的實踐者,諸如讨伐匈奴,分化諸侯,優禮大臣,專重儒術,改易曆法,裁抑商人,懲戒遊俠以及推廣教育等主張,都為武帝所實行。
武帝自然也有缺點,例如晚年的奢侈迷信以及斂财黩武等,但他對外的大啟疆域,對内的改制革新,奠立漢帝國長期繁榮和平的基礎,其功是不可沒的。
關于他北伐匈奴的偉績,當于别章詳述,這裡隻說他在内政方面的幾項重要措施。
武帝于即位的次年(前140),建立年号,稱建元元年;這是中國帝王建元的開始,其後他并屢次改元。
到太初元年(前104),他接受朝臣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人的建議,改易曆法,廢除秦制而改用夏正;秦曆以十月(即亥月)為歲首,至此改為以正月(寅月)為歲首。
此外,并規定“色尚黃,數用五”。
諸侯王國經景帝的一番整頓,雖然實力大為削弱,但它們的領土,依然相當廣闊。
武帝聽從主父偃的計策,于元朔二年(前127)頒布所謂“推恩之令”,準許諸侯王除以嫡嗣代立外,并可将土地分給其餘諸子,由中央給予封号(侯),以其别屬漢郡。
這一來,諸侯王國越分越小,大都小于一郡了。
對于列侯,武帝也不放過,常借微罪把他們廢掉。
漢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廟,諸侯必須獻金助祭,名曰“酎金”。
文帝時定“酎金律”,規定列侯各按其國的戶口為标準,每千口獻金四兩,由少府收受。
武帝便專在這件事上挑剔,凡列侯所獻酎金,成色與數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
總計武帝一代,以推恩所封的王子侯多達一七五人,而因罪被廢的則達一一三人,其中以坐酎金失侯的占大多數。
[參看《文獻通考》卷二六七“西漢功臣”條] 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開始在長安西北渭水對岸營建他本人的陵寝“茂陵”,并于陵地置邑。
至元朔二年(前127),茂陵的工程完竣,主父偃建議徙全國各地豪族富戶于茂陵,集中管理。
武帝從之,并以事族誅當時的關東大俠郭解。
這對漢初以來彌漫全國的遊俠與養士之風,給予一個緻命的打擊。
武帝另外一件最值得稱道的新政,便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初的皇室和執政者,都崇信黃老,行無為之政。
武帝即位前,因受他的舅氏田蚡和太子少傅王臧的影響,頗為愛好儒術。
他即位後,便任用一批愛好儒術的大臣,除田、王外,有窦嬰、趙绾等。
建元元年(前140),武帝下诏命大臣保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由他親自策問,結果若幹研習儒學的應對者如董仲舒等被任用為官,而其中習申韓、縱橫之術的都被遣散。
他并以一位年八十餘的老儒申公為太中大夫,以備顧問。
但武帝的祖母窦太後是黃老信徒,對此大為不滿。
次年,王臧、趙绾均因得罪窦太後而自殺,窦、田和申公皆被免職,儒家的活動,因而大受阻礙。
當時中央政府尚有前代任用的博士七十餘人,治經書和諸子百家的都有,武帝礙于窦太後,無法來個一元化,僅于五年(前136)設置五經博士,以示提倡儒術。
五經博士中的《詩經》博士,在文景二帝時代即已設立,武帝所增置的,隻有《書》、《禮》、《易》、《春秋公羊》四經。
次年,窦
這政策到文帝時依然遵行着,但匈奴仍時常入寇。
漢因内部的問題尚無法解決,對匈奴自然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争,因此一直處于被動的守勢地位。
此外如社會上仍然彌漫着秦代重勢尚利的遺風,制度方面也依然保持着秦代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法律,雖已除去若幹嚴刻的條款,但仍嫌殘酷悖理。
這些方面,文帝也同樣無法作大規模的革新。
文帝是贊成改革的,但前代交付他的任務過于沉重,使他無暇兼顧;而朝廷中的守舊勢力和漢初以來的黃老思想,也是阻撓改革的主力。
但他并非不知道問題的嚴重,因此他竭力充實國力,儲備人才,以為來日之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帝時代雖未曾從事大規模的改革,但漢帝國全盤革新的計劃,卻在他的時代即已拟定了。
(二)賈誼的改革建議 西漢時代的洛陽,是一個大商業都會,曾産生過不少人才,賈誼便是其一。
這位蓋世聰明的洛陽少年,曾針對着文帝時代政治社會上的種種病象,提出了一套宏遠深刻的革新建議。
這建議可算是漢的建國大綱,在文帝及其以後的時代中,逐步實現,終使國家改頭換面,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新朝代。
賈誼,選自《曆代名臣像解》。
賈誼的思想,受儒家的影響最大,但也含有部分的法家色彩。
他少時曾追随廷尉吳公,吳則曾受教于李斯;他的法家思想,也許是受吳的熏陶。
文帝初即位,他因吳的引薦,被征為博士,當時不過二十幾歲。
文帝對他甚為賞識,一年之中,便超遷為太中大夫。
他在太中大夫任内,曾建議文帝改革制度,悉更秦法。
他的改革計劃包括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等。
文帝雖沒有全部采納,但也改定了部分法令。
接着文帝想以他出任公卿,這一着卻引起功臣們的恐慌,于是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一般老牌軍人政客,都起而反對,指責他“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文帝不得已,于四年(前176)外放他為長沙王太傅。
六年(前174),調任為梁王太傅。
同年,他上疏指陳政事,力主改革,那便是有名的“《治安策》”。
[見《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他不僅主張改革舊制度的條文,并要改革其精神;不僅要改良政治現狀,而且要糾正社會風氣。
其見解的正确,可由後來的史實作證明。
疏中讨論的項目甚多,諸如内政、外交、社會、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都曾談到,現在加以歸納叙述。
内政方面的最大問題,自然是諸侯王國的問題,疏中談得也最詳細。
他認為諸侯王的不法,完全由于他們的國大力強。
因此他主張“衆建諸侯”,把大的國家分成幾個小的,使他們的力量不足與中央抗衡,自然可以無事。
對匈奴他主張采取強硬态度,并自願擔負抵制匈奴的任務。
在這方面雖然沒有說出什麼具體辦法,但他是惠帝以來,緻力于掃除“恐匈病”的第一人。
社會方面,他主張裁抑富豪,對于富人的奢侈行為,尤表不滿,認為他們是破壞經濟的主力。
此外他主張以禮、義、廉、恥的道德律來改正社會上崇勢尚利的頹風,同時他認為必須由“識大體”的人來負起這項任務。
法律方面,他也主張革除秦法的殘酷精神,而把德澤注入法律,使它合乎禮義。
因此,他力主刑罰寬簡。
他主張注意太子的教育,使他将來在德行上作臣民的表率。
這一點是針對太子啟(即後來的景帝)而發的,太子的若幹行為,顯然有些不檢。
例如他曾于三年(前177)與梁王同車入朝,因在司馬門不下車而被劾。
(太子并曾以棋盤擊殺吳王濞的太子,這件事發生的時間不詳,但也可以看出他的放縱。
) 此外,賈誼認為君臣間應講究禮節,大臣應受優禮。
這一點是針對周勃于四年(前176)被人誣告而緻下獄的事而發的。
自高祖以來,漢廷君臣一向不大懂禮節,常把低級社會朋友家人間的言語動作,搬到朝廷上來。
因此他主張皇帝必須尊重臣下的人格,否則必将使臣下“犬馬自為”,忘掉廉恥節操。
以這話和陳平、周勃等人的媚呂而又反呂的事相對照,便可看出高祖狎侮大臣後果的嚴重。
文帝對賈誼的這次建議,也曾實行了一部。
十一年(前169),梁懷王揖死,賈誼又上疏建議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扞禦山東,文帝從之。
(武原為代王,文帝于五年徙武為淮陽王,而以太原王參為代王,太原亦并于代;至此又遷武于梁,淮陽除。
)梁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共轄四十餘大縣,遠較淮陽為大。
這種以親制疏,逐漸擴充地盤的妙策,也創自賈誼。
十五年(前165),齊文王則(襄子)死,無子。
次年,文帝又用賈誼的遺策,分齊為六國,以封齊悼惠王肥的六個兒子,即将闾為齊王,志為濟北王,賢為菑川王,雄渠為膠東王,卬為膠西王,辟光為濟南王。
同年,又分淮南為三,以封淮南厲王長的三子,即安為淮南王,勃為衡山王,賜為廬江王。
(淮南厲王長于六年謀反,廢處蜀中,中途死去,淮南無王者數年。
十一年,一度徙劉章子城陽王喜為淮南王,至此再徙喜為城陽王,而分淮南為三國。
)此外,文帝對臣下的禮節方面,也改善了許多;自賈誼上疏後,大臣有罪,皆自殺而不處刑。
至于其他方面的改進,則是文帝身後的事了。
賈誼大約死于十二年(前168),據說他的死與梁懷王揖的死有關。
揖因墜馬而死,誼自以為傅無狀,感傷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三)晁錯的削地政策 晁錯是繼賈誼而起的政治改革論者,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少時習申商刑名,并曾習《尚書》于伏生,可以說雜儒法之學,這一點頗與賈誼相似。
但他為人峭直深刻,與賈誼的才情揚溢大有不同。
文帝時,他曾任太子家令,為太子啟所親信。
文帝十一年(前169),他上書論列匈奴與中國戰術的長短,甚受嘉賞。
他并建議徙民實邊,以禦匈奴。
次年,又建議以爵位獎勵人民,輸粟于邊塞,以充邊卒之用,均為文帝所采納。
文帝于後七年(前157)死,太子啟繼位,是為景帝。
他以晁錯為左内史,時常私下與之商決國政,言無不聽。
當時政治上最大難題,仍是諸侯王國的控馭問題,在這方面,晁錯建議景帝,采取硬性的削地政策,也就是随時找機會和借口來削除諸王國的支郡。
他也曾料到會激起事變,但他認為諸國遲早要反,削地迫使它們倉猝發難,戰争反易解決,要等它們一切準備妥善,局面便難收拾。
文帝時,吳王濞以吳太子事件,稱病不朝,他即曾建議削吳地以示懲罰,文帝不聽,吳因此日益強橫;至此,他再度提出這個辦法。
當時朝臣中,大都不敢持異議,惟有外戚窦嬰(景帝母窦太後侄)反對;窦的門客袁盎,也與晁錯有怨。
窦袁二人均曾做過吳國丞相,袁盎且曾受過吳王濞的财物;至于二人是否暗中與諸侯勾結,則不得而知。
景帝支持晁錯的政策,這政策的實行,始于景帝三年(前154),這時錯已升任禦史大夫,他當然是這政策的主持者。
這一年,漢以不同的罪名,削掉了楚的東海郡,趙的常山郡和膠西的六縣;既而又下令削吳的會稽、豫章二郡,吳王濞乃起兵反于廣陵(今江蘇江都市)。
他事先并與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相約,至此六國也起兵響應,一緻以讨誅晁錯為号召。
此外,齊王将闾先與吳通謀而後反悔;濟北王志、淮南王安為中央官吏所劫持,無法行動。
也有一部分國家忠于漢室,如廬江、衡山等國,都堅守無二;尤其是梁,成了這次戰亂的中流砥柱。
漢平七國之亂示意圖。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吳自廣陵西北向渡淮河,楚軍自彭城南下,兩軍會合後,西進攻梁,破梁于林壁,追擊至睢陽,圍攻不能下。
朝廷以周亞夫自長安出擊吳楚聯軍,因吳王在崤山、渑池之間有衆多細作,周亞夫遂繞道出武關,經南陽北上洛陽,進占荥陽及敖倉。
因吳兵精,周亞夫委梁于不顧,自東進至昌邑,堅壘固守,隻派輕軍南出淮泗口,然後向西迂回至吳楚聯軍背後,絕其糧道。
吳楚聯軍攻梁受到相當消耗後,周亞夫将主力向南推進至下邑。
吳楚久攻梁不克,遂轉兵東向,進攻下邑,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果,引兵南走,周亞夫追擊,大破楚軍,楚王敗死,吳王被東瓯誘殺。
吳楚攻梁時,膠東等五路諸王亦舉兵西進,齊王臨時背約,其他四王轉攻臨淄,不能下。
朝廷從容派栾布率軍東進,至齊,四王全被擊敗。
郦寄攻趙,進圍邯鄲,七月不克,栾布破齊後,返軍西向,與郦寄會合,下邯鄲,趙破,七國之亂平息。
吳王濞起兵後,北上渡淮水,與楚兵會合,西向攻梁。
梁軍迎戰大敗,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
漢廷則以周亞夫(勃子)為太尉,率兵擊吳、楚;以郦寄、栾布分擊趙、齊;并以窦嬰為大将軍,屯守荥陽(今河南荥陽市東)。
但吳楚兵盛,景帝顯然有些驚慌,袁盎便乘機獻計,誅晁錯以求諸侯罷兵。
景帝從之,殺錯後,并派袁盎出使于吳,以謀停戰。
吳王濞的謀反,已有多年,自然不會因此罷兵,謀和絕望後,景帝乃決心讨伐。
吳王濞繼續攻梁,梁王武堅守睢陽,吳楚兵二十萬人大部被吸引在睢陽外圍,不敢西進。
周亞夫到洛陽後,并不救梁,而引兵走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以為犄角;一面派輕騎絕吳楚糧道。
吳楚攻梁不下,又不敢西進,因而轉攻亞夫軍,漢軍堅壁不戰,吳楚軍以糧絕,自行退師。
漢兵追擊大破之,楚王戊自殺,吳王濞棄軍南逃至東瓯,為東瓯人所殺。
其餘各國,也次第平服。
總計這場戰亂,前後不過三個月,即告平定。
戰後,漢廷乘機收回諸國一部分土地,并對諸國的内部大加整頓,規定諸侯王不得親理國政,王國的重要官吏由中央任命。
王國的官員,也裁撤不少,例如王國丞相改稱相,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均予廢除;未撤銷的機關,在員額上也大打折扣;自此王國在行政上幾等于中央直轄的郡縣。
另一方面景帝繼續采用賈誼的分化政策,例如中六年(前144)梁王武死,漢即分其國為五,以王其五子。
總之,七國亂後,諸侯王已不再是政治上的嚴重問題。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179~前157),景帝在位十六年(前156~前141);這四十年,仍是漢帝國儲備實力的時代。
對外與匈奴仍維持着和親,内部除了一場為時甚暫的叛亂外,也大體是安定的。
政治日有改進,諸侯王國的問題,總算在這段時間内解決了。
到武帝即位,漢帝國的内部已沒有問題,因而能專意對外。
武帝憑藉着數十年培養的國力,開疆拓土,建立震古爍今的偉業。
從這些地方看,文景時期,可以算得上是“治世”的。
三、武昭宣時代 (一)武帝的新政 景帝死于後三年(前141),太子徹繼立,是為武帝,時年十六歲。
這位有為的少年皇帝,在他漫長的禦宇期間,曾做過多方面的改革,漢朝從他開始,才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新朝代。
他可以說是賈誼改革建議的實踐者,諸如讨伐匈奴,分化諸侯,優禮大臣,專重儒術,改易曆法,裁抑商人,懲戒遊俠以及推廣教育等主張,都為武帝所實行。
武帝自然也有缺點,例如晚年的奢侈迷信以及斂财黩武等,但他對外的大啟疆域,對内的改制革新,奠立漢帝國長期繁榮和平的基礎,其功是不可沒的。
關于他北伐匈奴的偉績,當于别章詳述,這裡隻說他在内政方面的幾項重要措施。
武帝于即位的次年(前140),建立年号,稱建元元年;這是中國帝王建元的開始,其後他并屢次改元。
到太初元年(前104),他接受朝臣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人的建議,改易曆法,廢除秦制而改用夏正;秦曆以十月(即亥月)為歲首,至此改為以正月(寅月)為歲首。
此外,并規定“色尚黃,數用五”。
諸侯王國經景帝的一番整頓,雖然實力大為削弱,但它們的領土,依然相當廣闊。
武帝聽從主父偃的計策,于元朔二年(前127)頒布所謂“推恩之令”,準許諸侯王除以嫡嗣代立外,并可将土地分給其餘諸子,由中央給予封号(侯),以其别屬漢郡。
這一來,諸侯王國越分越小,大都小于一郡了。
對于列侯,武帝也不放過,常借微罪把他們廢掉。
漢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廟,諸侯必須獻金助祭,名曰“酎金”。
文帝時定“酎金律”,規定列侯各按其國的戶口為标準,每千口獻金四兩,由少府收受。
武帝便專在這件事上挑剔,凡列侯所獻酎金,成色與數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
總計武帝一代,以推恩所封的王子侯多達一七五人,而因罪被廢的則達一一三人,其中以坐酎金失侯的占大多數。
[參看《文獻通考》卷二六七“西漢功臣”條] 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開始在長安西北渭水對岸營建他本人的陵寝“茂陵”,并于陵地置邑。
至元朔二年(前127),茂陵的工程完竣,主父偃建議徙全國各地豪族富戶于茂陵,集中管理。
武帝從之,并以事族誅當時的關東大俠郭解。
這對漢初以來彌漫全國的遊俠與養士之風,給予一個緻命的打擊。
武帝另外一件最值得稱道的新政,便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初的皇室和執政者,都崇信黃老,行無為之政。
武帝即位前,因受他的舅氏田蚡和太子少傅王臧的影響,頗為愛好儒術。
他即位後,便任用一批愛好儒術的大臣,除田、王外,有窦嬰、趙绾等。
建元元年(前140),武帝下诏命大臣保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由他親自策問,結果若幹研習儒學的應對者如董仲舒等被任用為官,而其中習申韓、縱橫之術的都被遣散。
他并以一位年八十餘的老儒申公為太中大夫,以備顧問。
但武帝的祖母窦太後是黃老信徒,對此大為不滿。
次年,王臧、趙绾均因得罪窦太後而自殺,窦、田和申公皆被免職,儒家的活動,因而大受阻礙。
當時中央政府尚有前代任用的博士七十餘人,治經書和諸子百家的都有,武帝礙于窦太後,無法來個一元化,僅于五年(前136)設置五經博士,以示提倡儒術。
五經博士中的《詩經》博士,在文景二帝時代即已設立,武帝所增置的,隻有《書》、《禮》、《易》、《春秋公羊》四經。
次年,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