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帝國的盛世

關燈
一、漢初的封建及無為政治 (一)高祖的封建 漢高祖即帝位後,名義上雖是全國又告統一,但事實上仍是分裂的。

    秦末,舉國苦于暴政,人們反而懷戀着戰國時代的歲月,因此封建的理論又盛行起來。

    自陳勝吳廣發難後,各地起兵者紛紛擁戴六國王室的後裔為主,重演七國時代的局面。

    其後項羽也迎合這種潮流,分封了十八個王。

    高祖也無法例外,楚漢戰争時,已曾封過幾個異姓王;到戰争結束,他為諸侯擁戴為皇帝,為酬勳起見,異姓王有增無減。

    當時的異姓王有七,即韓王信、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這七國掩有黃河下遊及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盤。

    此外他封了大批的侯,數目多至一百四十以上。

    王在當時稱為“諸侯王”,侯稱“列侯”,這兩級封君的權威和封土範圍,甚為懸殊。

    王國的領土,大都廣至數郡,侯國領土則很少大過一縣。

    王在其國中,除享有經濟權如賦稅及徭役等,并握有相當大的統治權,王國的官吏,除丞相外,其餘概由國王任免。

    列侯則僅在其封國中享有定額戶數的賦稅徭役。

    從這些地方看,漢的封建與周的封建,實質上已大不相同。

     也許有鑒于秦的速亡,高祖對封建制是抱有限承認态度的,因此他采用封建與郡縣并置的辦法。

    但他對異姓諸王卻非常嫉視,處心積慮要把他們消滅,而代以劉氏宗親。

    這種想法的産生也很自然,因為異姓諸王大都久經戰陣,擅長軍事,其中不乏具有野心的人。

    同時他們各自擁有廣大的地盤和雄厚的兵力,對中央政府,實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異姓諸王中,楚王韓信最為高祖所畏忌,因此成為第一個犧牲者。

    韓信本于漢四年(前203)受封為齊王,次年徙封于楚,王淮水以北及以南的東部地區,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市)。

    六年(前201)初,高祖僞稱南遊雲夢(今湖北省長江南北一帶),會諸侯于陳(今河南淮陽縣)。

    就在陳将韓信擒住,帶回長安,廢為淮陰侯。

    至十一年(前196),為皇後呂氏所殺。

     漢高祖劉邦,選自《乾隆年制曆代帝王像真迹》。

     此外幾個異姓王國被消滅的經過,大緻如下:韓王信(與楚王同姓名)于二年(前205)受封,王韓故地,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六年(前201),漢北徙其國于太原郡,都馬邑(今山西朔州市)。

    同年秋,匈奴圍馬邑,信降,高祖自将擊之,信逃入匈奴,其國遂廢。

    趙王張耳于四年(前203)受封,王趙故地,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市)。

    次年,張耳死,子敖嗣立。

    九年(前198),因其臣下謀反,漢廢敖為侯,國除。

    梁王彭越本于五年(前202)受封,王魏故地,都定陶(今山東定陶縣)。

    十一年(前196)春,梁太仆告越謀反,漢擒越殺之。

    淮南王英布于四年受封,王淮南地,都六(今安徽六安市)。

    至十一年,因見彭越被殺,怕輪到自己,也于其年秋天造反。

    次年初,布被殺,其亂乃平。

    燕王臧荼本為項羽所封,王燕故地,都薊(今北京市大興區西南)。

    五年,項羽滅亡,荼乃反,高祖自将擊擒之,改立盧绾為燕王。

    十二年(前195),绾反,漢遣樊哙擊之。

    四月,高祖死,绾亡入匈奴,國除。

    惟有長沙王因國小力弱,不為高祖所忌,得幸免于廢滅。

    長沙王吳芮于五年受封,王洞庭湖附近地,都臨湘(今湖南長沙縣)。

    同年,芮死,子臣繼位。

    臣三傳至著,因無後,國除,其時已是文帝末年。

     與消滅異姓諸王同時并行的,便是劉氏子弟的分封,他們的領地,大都是原來異姓諸王的國土。

    從六年到十二年的七年間,高祖先後分封了九個王國,即楚、荊(吳)、代、齊、趙、梁、淮陽、淮南、燕。

    楚、荊、代、齊四國都是六年分封的,那年楚王韓信被廢,高祖分楚地為楚、荊二國,封弟交為楚王,統淮水以北三郡地,都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又封堂兄賈為荊王,統淮水東南三郡地,都吳(今江蘇蘇州市)。

    十一年,劉賈為英布所殺。

    到十二年初,漢更荊為吳,立高祖兄仲之子濞為吳王,都廣陵(今江蘇江都市)。

    代轄今自太原、雁門以東至常山境,凡三郡,都代(今河北蔚縣),其王為高祖之兄仲。

    七年,匈奴攻代,仲棄國逃歸,更立皇子如意為代王。

    九年,徙如意為趙王。

    十年,代相陳豨自立為代王。

    十一年,漢定代地,更立皇子恒為代王,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齊王為高祖子肥,轄今山東省一帶地,凡六郡,都臨淄(今山東臨淄縣)。

    趙王張敖于九年被廢,漢徙代王如意為趙王,統六郡地,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

    梁王彭越于十一年被殺,漢分其地為梁、淮陽二國,以皇子恢為梁王,統二郡地,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以皇子友為淮陽王,統二郡地,都陳。

    淮南王英布于十一年反,高祖即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及布被誅,長乃繼統其地,共四郡,都壽春(今安徽壽縣)。

    燕王盧绾于十二年反,其地既平,漢乃以皇子建為燕王,統六郡地,都薊。

    總之,到高祖臨死,異姓王國除長沙王外,全為同姓所取代。

     為了防止異姓王國的再起,高祖曾與心腹大臣們舉行過一次秘密盟會,會中訂立一項重要誓約,即“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書稱之為“白馬之誓”。

    參加盟會的有高祖本人及大臣王陵、周勃、陳平等,呂後也可能參加。

    這次盟會沒有公開的儀式,時間也無法考知,但其确實性則無疑問。

    盡管如此,在高祖死後不久,這誓約便為呂後所破壞。

     (二)呂後握政與諸呂事件 漢高祖于十二年(前195)四月去世,據說他享年六十三歲。

    子盈嗣位,是為惠帝。

    惠帝是高祖八子中的惟一嫡子,他生性忠厚,但相當懦弱,因此由他的母親呂後主持國政。

    呂後為人剛毅,知人善任。

    惠帝之初,仍以功臣蕭何為相國,至二年(前193),何死,另一功臣曹參繼任,曹參原任齊國丞相,他信奉黃老學說(黃指黃帝,老指老子;戰國人常好假借黃帝之名以立說,所謂“黃老”學說,實際上就是老子的政治論。

    )以“清靜無為”作為理政的原則,結果齊國大治。

    他入相後,仍然固執着這個原則,一切遵循蕭何所定的舊規,竭力避免苛煩的興作,以休養生息;對外族保持和平關系,對諸侯王國也采放任政策。

     漢初所以推行無為政治,原因約有二端:一是秦雖以尚法亡國,但其制度,甚為完備。

    漢初儒學衰微,除專治一經的秦國博士外,并無名動時君的大儒如孟子荀子一類的人,同時漢人更承襲了秦人的輕儒之風,例如高祖即經常對儒者橫加輕藐和侮辱。

    道家在戰國末年雖是顯學,但其本身并無一套政治制度。

    至于漢廷君臣,大都出身于低層社會,本身沒有創立制度的能力。

    因此漢廷除承襲秦法外,别無其他的途徑可循。

    二是自秦統一直至漢初的二十年間,人民因處于暴政及戰亂之中,财産及精力早已消耗殆盡,舉國上下莫不希望獲得喘息的機會,而道家的政治精神正合乎他們的心意。

    因此漢初實行無為政治,實有其情勢上的必要。

     惠帝死于前188年,在位凡七年。

    其後呂後連續立了惠帝的兩個幼子恭和弘為帝,二人各在位四年,都稱少帝(前187~前180),而由呂後臨朝稱制。

    據說這兩位傀儡皇帝,實際上都是外人之子。

     在呂後主政的十五年中,她始終遵循着無為的政治原則,與民休息。

    據史冊說當時“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穑,衣食滋殖”。

    [見《史記》卷九《呂後本記》]不能說不是這項政策的成功。

    她的若幹政治措施,也頗值得稱述,例如惠帝即位之初,就把田賦減低為每年征收十五分之一。

    這辦法雖在高祖時制定,但一度廢除,至是又行恢複,比起秦代半數以上的征課來,不知輕了多少。

    此外秦代的苛法,也有若幹被取消,如惠帝四年(前191)的廢除“挾書律”,以及呂後元年(前187)的廢除“三族罪”及“妖言令”等。

     但呂後也把一個政治難題留給後人,因為她對母家呂氏子弟的加意提攜,委以重權,以緻造成朝廷間派系的對立,終于在她身後爆發了流血政變。

    呂氏子弟,自始即追随高祖,他們大都才調庸劣,但由于呂後的栽培,到高祖晚年,他們在朝廷中已隐然自成一派。

    惠帝為太子時,高祖一度想廢掉他,改立寵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但未成功,據說諸呂便曾為保護惠帝盡過力。

    惠帝時,諸呂的勢力日增,到呂後稱制,他們的政治權位乃壓倒功臣派。

    這種形勢,自然由呂後一手造成。

     呂後元年(前187),呂後想立諸呂為王,功臣派的右丞相王陵引“白馬之誓”,加以反對,因而去職。

    繼而呂後又與繼任右丞相的陳平和太尉周勃商議,二人雖也屬功臣系統,但不敢再持異議。

    這一年,呂後首先追封她的父親呂公、哥哥呂澤為王。

    接着封呂澤的兒子呂台為呂王,割齊的濟南郡為呂國。

    四年(前184),封妹呂媭為臨光侯。

    呂台于二年(前186)死,子嘉嗣之,因居處驕恣,于六年(前182)被廢,改立呂台弟呂産為呂王。

    七年(前181),趙王友(趙王如意于惠帝元年為呂後所鸩殺,同年,徙淮陽王友為趙王。

    呂後時,先後立“惠帝子”疆及武為淮陽王。

    )因不愛其後呂氏,為呂後幽死。

    同年,徙梁王恢為趙王,而以呂産為梁王,呂國除。

    恢也因受制于其後(呂産之女)而自殺,于是呂後另立其兄釋之的兒子呂祿為趙王。

    同年,燕王建死,國除。

    八年(前180),又立呂台子呂通為燕王,通弟莊為侯。

    這類措施,自然引起功臣們的無限妒恨。

     八年(前180)七月,呂後病重;病中命呂祿統轄拱衛都城的“北軍”,呂産統轄禁衛宮廷的“南軍”,以防制大臣的生事。

    是月,呂後死,遺诏以呂産為相國,呂祿女為少帝弘後。

    呂後于生前,曾把好幾位呂氏女兒嫁給劉氏子弟,遺命又以呂氏女為皇後;她的目的,似在使劉呂相親,并沒有以呂代劉的意思。

     功臣派早把諸呂當作敵人,呂後末年,陳平、周勃即密切合作,對諸呂暗加防備。

    此外他們更與反對諸呂最激烈的宗室朱虛侯劉章聯合。

    劉章為劉肥之子,當時的齊王劉襄之弟,又是呂祿的女婿;他的反呂,目的是擁立他的哥哥做皇帝。

    呂後死後,局面立即動蕩起來。

    首先是齊國出兵西指,以讨諸呂為辭。

    呂産派另一功臣灌嬰将兵抵禦,嬰暗中與齊聯絡,要齊王還兵待變;而嬰本人則屯兵荥陽,停止前進,這形勢對諸呂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九月,陳平等以計将呂産、呂祿騙離南北軍,由周勃入統北軍,然後讨誅諸呂,男女少長,盡行夷滅。

    功臣們所宣布諸呂的罪狀是“欲為亂”,但據史書的描述,卻看不出諸呂有什麼“欲為亂”的迹象。

     政變成功後,功臣們以少帝弘和惠帝其他幾個封王的兒子,實際都是呂後取外人子而立的;他們既非劉氏之子,又怕他們将來為呂氏複仇,因而決定另立皇帝。

    當時齊王襄以高祖長孫,謀取帝位最力;但功臣以王舅驷鈞橫暴,恐再生事端,乃改立高祖的庶子代王恒。

    代王為人仁孝寬厚,母家薄氏也謹慎善良。

    九月底,代王到京即位,是為文帝。

    至于少帝弘等,則于代王到京的當晚,遭遇與諸呂相同的命運。

     二、文景之治 (一)文帝時代的政局 文帝于入統之初,首收大臣的兵權,而以自己的舊屬擔負統領南北軍及管理宮殿的任務,這一點表現出他的過人機智。

    此外他具有不少美德,例如他自奉儉約,經常穿着黑色绨袍,即使幸姬也衣不曳地;他謙沖為懷,容納直谏,廢除诽謗及妖言罪以求忠言。

    (妖言罪曾于呂後元年廢除,其後可能又行恢複。

    )最難得的,是他的守法精神,他雖然具有絕對的權威,但能使法律不因個人的愛憎而遭到破壞。

    至于臨民的慈愛,處事的精勤以及對人才的獎掖注意,也都是他的長處。

    總之,他幾乎具有一個好皇帝的所有條件。

     雖然如此,仍有些前代遺留下的難題,使他無法解決,這些難題,導源于漢初的“無為政治”。

    這種政治原則,雖然使人民得到蘇息,國家日趨繁榮;但因過分的放任與松懈,而緻内政外交随之發生嚴重的危機,如果不是文帝的賢能,大變亂可能在他的時代就要爆發。

    當時的最大難題,是諸侯王和匈奴的問題。

     各諸侯王國,因為安定了一個時期,人口大為增加,實力也随之增強。

    在中央政府無為的政治原則下,列國的内政,不大受到幹預,因而養成諸侯王的驕恣。

    同時文帝以諸侯入統,對原來地位與他相同的諸王,自不敢過分約束,如此更助長他們的野心。

    文帝即位之初,舊有的諸侯王國,隻剩楚、吳、齊、淮南、長沙五國;呂後時改封諸呂的趙、梁、燕三國和改封“惠帝子”的淮陽國,均于諸呂事件後廢滅;代也因文帝的入統而王位虛懸。

    文帝于元年(前179)立高祖堂弟劉澤為燕王,趙王友之子遂為趙王。

    二年(前178),又分趙地,立趙王友少子辟疆為河間王,分齊地,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章弟興居為濟北王。

    澤曾與大臣計議,共立文帝,章、興居則曾在讨誅諸呂時盡力,三人皆因功受封。

    同年,文帝又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分代地而立),揖為梁王。

    所以文帝初年,宗室諸侯王國已增至十幾個,關東的廣大地盤,幾乎全為它們所掩有。

    諸王之中,頗有驕恣不法和敵視中央的。

    例如淮南王長(文帝異母弟),便直呼文帝為“大兄”,并曾擅殺大臣,自作法令。

    文帝曲予優容,他卻益形驕妄。

    又如濟北王興居,以不滿封地過小,于三年(前177)造反,事平國廢為郡。

    諸國中最富強的要算吳國,轄有三郡五十三城。

    它的東境濱海,境内産銅,吳王濞(文帝堂兄)煮鹽鑄錢,因而國用富足;他并招緻各地亡命之徒,密圖不軌。

    在帝國内部,他可以說是中央政府的最大敵對勢力,文帝雖然對他敷衍得相當得法,卻不能消除潛在的危機。

    當時中央政府與諸王國的對立,俨然是秦與六國形勢的重演。

     另一嚴重問題是外族問題,當時漢的主要鄰國,北有匈奴,東有朝鮮,南有東越、閩越、南越;除匈奴外,其餘全是漢的朝貢國。

    對匈奴,漢從開國之初便屈居下風。

    高祖曾于七年(前200)讨伐匈奴,幾緻全軍覆沒,此後漢廷即以子女玉帛結歡于它,叫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