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集權帝國的發展與傾覆
關燈
小
中
大
一、秦始皇的事業
(一)始皇的為人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國統一“天下”的工作完成,出現了亘古未有的新政治局面。
在此以前,無論名義上如何,中國實際是分裂的,到此乃有統一帝國的出現。
在此以前,周室中央,除了那塊小得可憐的畿土,微薄到不可想象的收入,對于諸侯國的内政,是無法過問的;到此集權的中央政府建立,直接号令着全國各地,雷厲風行,不但可以驅使帝國内任何角落的臣民,都可以攫取任何角落的财富,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勢力,敢與中央抗拒。
這時的皇帝,是名副其實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在此以前,“諸夏”或“中國”,都是個籠統的概念,并沒有确切的範圍和實際的組織;到此“中國”二字有了具體的表現,它代表着一個龐大帝國和它的土地人民。
這些劃時代的變革,都是秦王政的傑作。
這裡要對這位揭地掀天的雄主,作個簡略的描寫。
他于前259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一年生于趙國,關于他的血統,曾有着微妙的流言,前面業已說過。
他于十三歲時,繼其父莊襄王踐登王位。
他生有孔武有力,自幼便養成自尊自大的脾氣,例如荊轲行刺的事件,便是因為他對燕太子丹無禮而引起的。
統一後,他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自定尊号為“始皇帝”。
同時他以為即使鬼神也該對他敬畏,他的責罰同樣可以施之于人世以外,這種想法也是具有革命性的。
例如二十八年(前219),他東遊泰山,山上遇雨,曾在一株樹下避雨,事後便封那株樹為“五大夫”。
同年他南巡,渡長江至湘山(即今洞庭湖中的君山),在他渡江時,遇到大風,他認為是湘山之神搗亂,便派刑徒三千人,把湘山的樹木砍伐淨盡,以示懲罰。
在他的心目中,天地萬物都必須逢迎他,人民自不必說。
秦始皇,佚名繪。
他享盡人間的尊榮富貴,因此對人世極其留戀。
他最怕死,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說個死字。
他竭力尋求“不死之藥”,甚至不惜派方士入海尋覓。
另一方面,他戒備嚴密,以防他人的暗算。
他規定朝會時,群臣在殿上的,不準攜帶任何武器,執兵的衛士隻能站在殿下,非經他的命令,不能上殿;因此荊轲追刺他時,衛士們隻好呆望着。
在宮中,除了他的近侍,沒有人能知道他的行蹤。
有一次他在宮中批評丞相李斯的随從車輛過多,李斯知道了,便減少車騎,他找不到洩漏他的言語的人,便把當時在他身邊的侍衛,一齊殺掉。
他不但希望自己長活在世上,還一心想把皇位,永遠傳之子孫。
他之所以稱“始皇帝”,意思便是從他開始,“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因此他想盡方法,來防止國内外反對勢力的重起。
他對外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對内銷毀民間兵器,集中全國富豪,建築馳道,焚書坑儒以及屢次巡遊南北,沿途刻無數紀功碑等,這種種舉動,全是以“子孫萬世之業”為着眼點的。
從根本上推究,也全是由他的極端自大自私的心理鼓動而成的。
但他又有一種天賦特長,作為他發展自大自私心理的憑藉,便是他過人的精力。
一方面他過着窮極奢靡的生活,浸潤在銷魂蝕骨的聲色裡;但另一面他仍能勤勞的處理政事。
有一個時期,他自己規定每天要批閱一定分量的文牍,直到批閱完了,才肯休息。
再看他不辭風塵的出巡,也可想見他精神的充沛。
這對他本身聲威和地位的保持,無疑是個重要條件。
總之,自大自私,精力過人,是始皇的特性,也似乎是古往今來所有大獨裁者的共同特性。
泰山刻石,亦稱封泰山碑,是秦始皇東巡時為“頌秦德而立”,作者傳為李斯。
(二)對内的措施 始皇統一之初,齊人把鄒衍的五德終始論獻上,始皇采納了這種學說。
因為周是火德,所以他認為繼周而興的秦應是水德。
為了配合水德的開始,他作了若幹方面的改革,諸如把歲首移至十月,年初的朝賀改在十月一日舉行;衣服旌旗節旄都尚黑色;數目尚六,如天子乘輿六尺,車駕六馬等。
政治精神也以深刻嚴厲,一切準繩于法,來與水德相應。
接着是把秦國原有的各項制度推行到全國,重要的項目有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币及文字等。
戰國時,各國貨币的形制,大體分圓形、刀形、鏟形三種。
周和秦用圓錢,齊用刀形錢,韓、趙、魏用鏟形錢,至此一律采用圓錢,錢上并開一方孔,象征着天圓地方。
至于各國的文字,也紛然不同。
秦本西周故地,因此秦國流行的文字是西周的籀文,相傳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創的。
秦統一後,把籀文加以簡化,稱為“小篆”,頒布全國通行,而把原來的各國文字,加以廢除。
其後有程邈者,又簡化小篆,稱為“隸書”,取其簡便可以“施之徒隸”,是秦代另一種通用的文字。
秦馳道示意圖 政治制度自然也得劃一,全國的大權集中在中央政府,它直接控制着每個地方政府。
地方政區采郡縣制,郡縣的首長都非世職,更無世祿,縣以下又有完密的鄉裡組織,控制着每一個“黔首”。
這些還要在後面詳述,這裡暫不談它。
以下所說的,是始皇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所作的幾項措施。
帝國初建,始皇便開始“銷兵”,下令收沒民間的一切武器,聚集鹹陽,改鑄成無數的大鐘和十二“金人”。
金人每個重千石,放置在宮廷中。
在收沒武器之後,繼而把全國的豪族富戶十二萬戶強迫遷移至鹹陽,以便集中管理,并用以繁榮首都。
他并仿照六國的宮室規制,大肆營建;在以鹹陽為中心的泾渭二水沿岸的數百裡間,布滿了離宮别館。
二十七年(前220),開始修築“馳道”,據說它的命名,是取備天子馳車走馬之意。
馳道的幹線可分東南二線,都以鹹陽為起點,東線直通舊燕齊之地,南線直通舊吳楚之地。
道寬五十步,路面甚為堅固,若幹地段,并以金屬的鎚做路基;道旁每隔三丈,植青松一株。
築道的用意,雖是為了便于他本人的巡幸,但也兼有防制地方叛變的作用,因為一旦有事,可以利用馳道迅速的運兵平亂。
秦始皇焚書坑儒,佚名繪。
始皇于統一後他在位的大部時間中,對儒家思想,是采容納态度的。
他兼用儒生與法吏,祿養着七十位博士,以備顧問,據說這數目是特意仿照孔子弟子之數的。
從他遺留下來的石刻銘文看來,他還俨然是禮教的護法。
但他本人和他的政治措施,是絕對不許任何人批評的,儒生們卻忽略了這一點。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有博士齊人淳于越者,主張恢複封建制度。
這建議立即為丞相李斯所反對,并認為儒生以私學非議政府法令,惑亂黔首,以立異鳴高,若常此下去,必至“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因此請求嚴禁議論政治。
李斯更進一步建議由政府下令燒除民間政治性的書籍,這類書籍大體可分三類,即是秦國史記以外的曆史記載,文學詩書和百家語。
令下以後三十天不燒的,黥為“城旦”(黥面後服築城的勞役,刑期四)。
醫藥、蔔筮、種樹之書,可以保留。
此後有敢偶語詩書的棄市,以古非今的滅族;想學習法令的可以吏為師。
總之,除政府外,民間任何人不能再收藏或研讨上列禁書。
始皇接納了李斯的建議,于是民間藏書便淪入浩劫,但仍有極少部分漏網的。
此外有些禁書的内容早已印入人們的腦海,避過了禁網;其後便有若幹古籍,是憑了老年人的記憶複原的。
焚書的次年(前212),又發生“坑儒”事件,這事件雖是偶然激起的,但可看出始皇對儒生的日益厭惡。
前面已說過,始皇曾派遣許多方士入海尋求神仙及不死藥,耗費許多金錢,但大都一去不返。
這一年,方士侯盧二生,因不滿始皇的行為,背地譏評了一番,相率逃去。
始皇聞之大怒,又聽說其他儒生也有不敬之言,因此把鹹陽城中所有的儒生都召來審訊。
諸儒生不肯認罪,而且互相指攀,一共牽連了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一起活埋。
從焚書坑儒這兩件事,可知始皇晚年,對人民除了軍事政治的嚴密控制外,更努力推行着思想的控制。
(三)對外的戰争 戰國中期以降,燕、趙、秦三國的北邊,有兩種遊牧民族為患,就是東胡和匈奴;二者總稱為“胡”,但它們又包含若幹散漫的部落。
東胡出沒于今河北省北部及遼甯一帶,寇掠燕、趙。
匈奴出沒于今河北、内蒙古、甘肅等省及山西、陝西二省的北邊一帶,三國均受其侵害。
它們的曆史非常茫昧,所以它們與春秋時各種戎狄的關系如何,至今無法确考,但也有人認為匈奴便是西周時代的猃狁。
[見王國維《鬼方昆夷猃狁考》(載《觀堂集林》卷十三)]它們曾于戰國時大敗于燕趙,二國并各築城于北疆以防之。
至戰國末年,燕趙疲于中國的内戰,無暇顧及塞外;始皇統一之初,注意力也集中于國内,因此胡人又猖獗起來。
尤其是匈奴,因鄰近秦的中心地區,給予秦的威脅更大。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因方士上言發現“亡秦者胡”的谶語,始皇乃派蒙恬率三十萬人北伐匈奴,收複河套地區。
戰國時,趙武靈王伐匈奴,曾取得這地區的一部土地,但到戰國末年,又陷于匈奴,至此再為秦所收複。
接着秦軍進展至套外,于其地設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縣東),并築了三十四個縣城。
為了确保北邊的安全,秦在三十三、三十四兩年間(前214~前213),又進行兩大工程。
一件是築一條寬闊的大道,名叫“直道”,從九原郡直至鹹陽西北百餘裡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長一千八百裡;從雲陽到鹹陽則有泾水可通。
另一件便是築長城。
戰國時期,除燕、趙、秦築有長城外,齊、魏、楚等國也各有它們的長城。
齊長城橫亘今山東省南部,目的在防楚;魏長城縱貫黃河以西地區,原意是防秦;楚也在其北境宛(今河南南陽市)一帶築有“方城”,但這些城垣都于秦統一後失去了作用,可能被鏟平
在此以前,無論名義上如何,中國實際是分裂的,到此乃有統一帝國的出現。
在此以前,周室中央,除了那塊小得可憐的畿土,微薄到不可想象的收入,對于諸侯國的内政,是無法過問的;到此集權的中央政府建立,直接号令着全國各地,雷厲風行,不但可以驅使帝國内任何角落的臣民,都可以攫取任何角落的财富,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勢力,敢與中央抗拒。
這時的皇帝,是名副其實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在此以前,“諸夏”或“中國”,都是個籠統的概念,并沒有确切的範圍和實際的組織;到此“中國”二字有了具體的表現,它代表着一個龐大帝國和它的土地人民。
這些劃時代的變革,都是秦王政的傑作。
這裡要對這位揭地掀天的雄主,作個簡略的描寫。
他于前259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一年生于趙國,關于他的血統,曾有着微妙的流言,前面業已說過。
他于十三歲時,繼其父莊襄王踐登王位。
他生有孔武有力,自幼便養成自尊自大的脾氣,例如荊轲行刺的事件,便是因為他對燕太子丹無禮而引起的。
統一後,他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自定尊号為“始皇帝”。
同時他以為即使鬼神也該對他敬畏,他的責罰同樣可以施之于人世以外,這種想法也是具有革命性的。
例如二十八年(前219),他東遊泰山,山上遇雨,曾在一株樹下避雨,事後便封那株樹為“五大夫”。
同年他南巡,渡長江至湘山(即今洞庭湖中的君山),在他渡江時,遇到大風,他認為是湘山之神搗亂,便派刑徒三千人,把湘山的樹木砍伐淨盡,以示懲罰。
在他的心目中,天地萬物都必須逢迎他,人民自不必說。
秦始皇,佚名繪。
他享盡人間的尊榮富貴,因此對人世極其留戀。
他最怕死,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說個死字。
他竭力尋求“不死之藥”,甚至不惜派方士入海尋覓。
另一方面,他戒備嚴密,以防他人的暗算。
他規定朝會時,群臣在殿上的,不準攜帶任何武器,執兵的衛士隻能站在殿下,非經他的命令,不能上殿;因此荊轲追刺他時,衛士們隻好呆望着。
在宮中,除了他的近侍,沒有人能知道他的行蹤。
有一次他在宮中批評丞相李斯的随從車輛過多,李斯知道了,便減少車騎,他找不到洩漏他的言語的人,便把當時在他身邊的侍衛,一齊殺掉。
他不但希望自己長活在世上,還一心想把皇位,永遠傳之子孫。
他之所以稱“始皇帝”,意思便是從他開始,“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因此他想盡方法,來防止國内外反對勢力的重起。
他對外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對内銷毀民間兵器,集中全國富豪,建築馳道,焚書坑儒以及屢次巡遊南北,沿途刻無數紀功碑等,這種種舉動,全是以“子孫萬世之業”為着眼點的。
從根本上推究,也全是由他的極端自大自私的心理鼓動而成的。
但他又有一種天賦特長,作為他發展自大自私心理的憑藉,便是他過人的精力。
一方面他過着窮極奢靡的生活,浸潤在銷魂蝕骨的聲色裡;但另一面他仍能勤勞的處理政事。
有一個時期,他自己規定每天要批閱一定分量的文牍,直到批閱完了,才肯休息。
再看他不辭風塵的出巡,也可想見他精神的充沛。
這對他本身聲威和地位的保持,無疑是個重要條件。
總之,自大自私,精力過人,是始皇的特性,也似乎是古往今來所有大獨裁者的共同特性。
泰山刻石,亦稱封泰山碑,是秦始皇東巡時為“頌秦德而立”,作者傳為李斯。
(二)對内的措施 始皇統一之初,齊人把鄒衍的五德終始論獻上,始皇采納了這種學說。
因為周是火德,所以他認為繼周而興的秦應是水德。
為了配合水德的開始,他作了若幹方面的改革,諸如把歲首移至十月,年初的朝賀改在十月一日舉行;衣服旌旗節旄都尚黑色;數目尚六,如天子乘輿六尺,車駕六馬等。
政治精神也以深刻嚴厲,一切準繩于法,來與水德相應。
接着是把秦國原有的各項制度推行到全國,重要的項目有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币及文字等。
戰國時,各國貨币的形制,大體分圓形、刀形、鏟形三種。
周和秦用圓錢,齊用刀形錢,韓、趙、魏用鏟形錢,至此一律采用圓錢,錢上并開一方孔,象征着天圓地方。
至于各國的文字,也紛然不同。
秦本西周故地,因此秦國流行的文字是西周的籀文,相傳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創的。
秦統一後,把籀文加以簡化,稱為“小篆”,頒布全國通行,而把原來的各國文字,加以廢除。
其後有程邈者,又簡化小篆,稱為“隸書”,取其簡便可以“施之徒隸”,是秦代另一種通用的文字。
秦馳道示意圖 政治制度自然也得劃一,全國的大權集中在中央政府,它直接控制着每個地方政府。
地方政區采郡縣制,郡縣的首長都非世職,更無世祿,縣以下又有完密的鄉裡組織,控制着每一個“黔首”。
這些還要在後面詳述,這裡暫不談它。
以下所說的,是始皇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所作的幾項措施。
帝國初建,始皇便開始“銷兵”,下令收沒民間的一切武器,聚集鹹陽,改鑄成無數的大鐘和十二“金人”。
金人每個重千石,放置在宮廷中。
在收沒武器之後,繼而把全國的豪族富戶十二萬戶強迫遷移至鹹陽,以便集中管理,并用以繁榮首都。
他并仿照六國的宮室規制,大肆營建;在以鹹陽為中心的泾渭二水沿岸的數百裡間,布滿了離宮别館。
二十七年(前220),開始修築“馳道”,據說它的命名,是取備天子馳車走馬之意。
馳道的幹線可分東南二線,都以鹹陽為起點,東線直通舊燕齊之地,南線直通舊吳楚之地。
道寬五十步,路面甚為堅固,若幹地段,并以金屬的鎚做路基;道旁每隔三丈,植青松一株。
築道的用意,雖是為了便于他本人的巡幸,但也兼有防制地方叛變的作用,因為一旦有事,可以利用馳道迅速的運兵平亂。
秦始皇焚書坑儒,佚名繪。
始皇于統一後他在位的大部時間中,對儒家思想,是采容納态度的。
他兼用儒生與法吏,祿養着七十位博士,以備顧問,據說這數目是特意仿照孔子弟子之數的。
從他遺留下來的石刻銘文看來,他還俨然是禮教的護法。
但他本人和他的政治措施,是絕對不許任何人批評的,儒生們卻忽略了這一點。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有博士齊人淳于越者,主張恢複封建制度。
這建議立即為丞相李斯所反對,并認為儒生以私學非議政府法令,惑亂黔首,以立異鳴高,若常此下去,必至“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因此請求嚴禁議論政治。
李斯更進一步建議由政府下令燒除民間政治性的書籍,這類書籍大體可分三類,即是秦國史記以外的曆史記載,文學詩書和百家語。
令下以後三十天不燒的,黥為“城旦”(黥面後服築城的勞役,刑期四)。
醫藥、蔔筮、種樹之書,可以保留。
此後有敢偶語詩書的棄市,以古非今的滅族;想學習法令的可以吏為師。
總之,除政府外,民間任何人不能再收藏或研讨上列禁書。
始皇接納了李斯的建議,于是民間藏書便淪入浩劫,但仍有極少部分漏網的。
此外有些禁書的内容早已印入人們的腦海,避過了禁網;其後便有若幹古籍,是憑了老年人的記憶複原的。
焚書的次年(前212),又發生“坑儒”事件,這事件雖是偶然激起的,但可看出始皇對儒生的日益厭惡。
前面已說過,始皇曾派遣許多方士入海尋求神仙及不死藥,耗費許多金錢,但大都一去不返。
這一年,方士侯盧二生,因不滿始皇的行為,背地譏評了一番,相率逃去。
始皇聞之大怒,又聽說其他儒生也有不敬之言,因此把鹹陽城中所有的儒生都召來審訊。
諸儒生不肯認罪,而且互相指攀,一共牽連了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一起活埋。
從焚書坑儒這兩件事,可知始皇晚年,對人民除了軍事政治的嚴密控制外,更努力推行着思想的控制。
(三)對外的戰争 戰國中期以降,燕、趙、秦三國的北邊,有兩種遊牧民族為患,就是東胡和匈奴;二者總稱為“胡”,但它們又包含若幹散漫的部落。
東胡出沒于今河北省北部及遼甯一帶,寇掠燕、趙。
匈奴出沒于今河北、内蒙古、甘肅等省及山西、陝西二省的北邊一帶,三國均受其侵害。
它們的曆史非常茫昧,所以它們與春秋時各種戎狄的關系如何,至今無法确考,但也有人認為匈奴便是西周時代的猃狁。
[見王國維《鬼方昆夷猃狁考》(載《觀堂集林》卷十三)]它們曾于戰國時大敗于燕趙,二國并各築城于北疆以防之。
至戰國末年,燕趙疲于中國的内戰,無暇顧及塞外;始皇統一之初,注意力也集中于國内,因此胡人又猖獗起來。
尤其是匈奴,因鄰近秦的中心地區,給予秦的威脅更大。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因方士上言發現“亡秦者胡”的谶語,始皇乃派蒙恬率三十萬人北伐匈奴,收複河套地區。
戰國時,趙武靈王伐匈奴,曾取得這地區的一部土地,但到戰國末年,又陷于匈奴,至此再為秦所收複。
接着秦軍進展至套外,于其地設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縣東),并築了三十四個縣城。
為了确保北邊的安全,秦在三十三、三十四兩年間(前214~前213),又進行兩大工程。
一件是築一條寬闊的大道,名叫“直道”,從九原郡直至鹹陽西北百餘裡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長一千八百裡;從雲陽到鹹陽則有泾水可通。
另一件便是築長城。
戰國時期,除燕、趙、秦築有長城外,齊、魏、楚等國也各有它們的長城。
齊長城橫亘今山東省南部,目的在防楚;魏長城縱貫黃河以西地區,原意是防秦;楚也在其北境宛(今河南南陽市)一帶築有“方城”,但這些城垣都于秦統一後失去了作用,可能被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