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

關燈
一、春秋戰國的學術環境 (一)諸家并興的原因 春秋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的鼎盛時代,自春秋末年儒家首先崛起,到戰國諸家并興,思想界澎湃到極點。

    造成這種盛況的原因相當複雜,下面隻作個簡括的說明。

     談到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的發達,不免要聯想到春秋以前的文化,究竟達到什麼程度。

    這一點因為史料缺略,很難斷言。

    但可以相信,至少在西周末年或春秋初期,社會組織必已相當繁密,貴族生活必已相當奢侈,人文思想也必已相當發達,而且可能已有相當豐富的文物典籍。

    不然的話,諸家的思想都将無所附麗,也無由産生。

     封建社會中,知識本為貴族所專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漸趨破壞,貴族的後裔降為平民的日漸增加,知識也因而流入民間。

    加以王室衰微,政治無主,傳統的文化漸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獨立的思潮開始擡頭,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顯著。

    而春秋時若幹邊疆國家,如秦、晉、齊、楚等,因開疆拓土,并兼異族,使經濟和文化上産出好些新方面。

    諸夏文化的範圍也随之擴大,并吸收相當成分的外族文化。

    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産生。

     到戰國,因為社會組織的變化更大,新思想的要求也更急。

    例如軍國主義擡頭,自然會有法家出現。

    諸侯的生活日形富裕,自然會供養一批“談天雕龍”的清客。

    國際戰争的愈演愈烈,社會不安的加甚,自然會刺激人們尋求解決途徑;主張清淨無為的道家和創造新倫理系統的墨家,也就應時而生。

    同時不但人們受教育的機會較前為多,書寫的工具也大有進步。

    春秋時,大概隻有政府才有制作文書的力量;到戰國,民間學者也可以著書,書籍的内容,漸由簡而繁。

    從《論語》的簡練,到《孟子》、《莊子》的繁缛,便可看到這方面的進步過程。

     (二)諸家的起源 據漢人的分類,春秋戰國的各學派,主要共有十家,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

    至于這些學派的起源,古人以為出于“王官”;也就是說某一家的形成,是由封建時代某一掌理有關這方面事務的政府機關演變而來。

    這些政府機關因封建制的崩潰而消滅,但其處理某方面事務的理論知識則散之民間,漸而演變成某一學派。

    例如道家出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司法機關)等。

    這種說法,十分牽強,久為近人所懷疑。

    但另一方面卻也不能否認諸家與封建時代貴族文化的密切關系,假使完全沒有舊日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憑藉,也不可能發生諸家并興的現象。

    事實上某一家的興起,大都有其特殊的曆史傳統和地理環境,并且憑藉着一種特殊的職業而來。

    本章所要叙述的重要學派,有儒、道、墨、法、陰陽五家,現在談談它們的起源。

     以上五家除墨家外,皆起源于某一種特殊職業。

    先談儒家,所謂儒乃是一種以教書為職業的人,起源于魯而後流行于各地。

    在孔子以前,便有這類靠相禮授徒為生的儒,孔子一生更是大部分時間從事這種職業。

    孔子除教書外,并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且曾親身涉曆政治生活。

    他的門人弟子,有許多作官的,也有很多教書的。

    總之,這種“進則仕退則教”的生活,便是儒者的職業。

    何以儒家起源于魯國呢?這與西周的淪亡有關。

    原來魯國因與周室關系密切,典章文物,最稱完備。

    西周末年鎬京為犬戎所陷,禮崩樂壞,魯國便成為當時的文化中樞。

    魯人在列國中,本以講究禮節著稱,因此産生了以詩書禮樂為典訓的儒家。

    同時魯是個二等國,即使想矜功伐也不可能,因之形成發展這一學派的最好環境。

     諸家之中,墨家的組織最為嚴整,它有具有無上權威的領袖,更有自己的法律。

    它的宗旨,也甚為明确固定。

    所以墨家絕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學派,而是一種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組織,墨家思想,也是一種有系統的宗教性的思想。

    古籍曾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近人并考證墨子為魯人。

    但他的個性及主張,絕不适于魯國的環境,因此他的一生在宋國時為多。

    戰國時,宋人以愚著名,大概宋人富于宗教性,心地質直,因此成為墨家的重鎮。

     法家的起源不是單元的,出于齊、晉、秦等地的學政習法和典刑者,這些自然都各是一種職業。

    戰國時齊的商業發達,以富著稱。

    三晉則是新興的軍國主義國家,同時具有周人尚法的傳統。

    因此戰國時的法家思想,可分東西兩派,内容頗有不同。

    齊是東派,現存的書有《管子》、《晏子》等,其論點着重于經濟,即如何使國家人民緻富用富等。

    三晉為西派,它們的法家言則着重在政治,即如何執法立信,加強政府的權威等。

    秦也是新興的軍國,它實行法家的政策時間最長,也最徹底;因為它要向外擴展,必須造成一種力大而易驅使的民俗;但是為它設計和執行政策的人,則來自三晉。

     道家有的出于史官,但并非全出于史官。

    因為史官一方面可以看到官府過去的檔案典籍,一方面為朝廷作紀錄,自然可以造就出一些博識古今、深明世故的人,老聃便是一例。

    此外尚有隐士一類的達觀厭世者,也被列入道家。

    這類隐士大多産生于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北部地區,這地區包括舊日的陳、蔡、許、鄧、息、申等國一帶之地,也就是周人所謂的“南國”。

    這地帶在西周晚季文物殷盛,到春秋戰國時,漸為楚所兼并。

    同時這地區與諸夏接境,楚與諸夏的戰争,常在這個地區進行。

    受高度文化熏陶的人,又目擊人世的慘變,自然會産生厭世的觀念;但其文化素養,又驅使他們以“達觀”來解決人生問題。

    像孔子周遊列國時所遇到的長沮、桀溺、接輿等,以及後來的莊子,大緻都是這一地區或其左近的人。

     陰陽家大概出于習業星曆蔔祝的人,這一學派的發源地是齊國。

    春秋戰國時,齊國以富著,而其君主又頗多禮賢下士的,因此構成了一個很大的文明區域,産生若幹派的思想,陰陽家隻是其中之一。

    大概因齊地近海,由海道交通而接觸到若幹異人異事,戰國時,齊人便以談荒誕不經的事著名。

    這類齊人又可分兩種,一是侈談神仙的方士,一是五行論者,後者便是所謂陰陽家。

    他們多是諸侯的清客,以異說奇談侈言于諸侯的朝廷中。

    [關于春秋戰國諸家興起的原因,以及諸家的原始職業和地方性,可參看傅孟真《戰國子家叙論》第二至六節(載《傅孟真先生集》第二冊)] 以上五家,除道家外,莫不希望人君用他們的學說來治平天下。

    但他們的學說大多偏重理想,有的不易實行,有的則因不能迅速收效而不為諸侯所采納。

    最切實際而且最适合當時國君胃口的便是法家學說,秦國終以法家的學說強國,而至統一“天下”。

     二、孔子與儒家 (一)孔子的生平 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儒者是孔丘,他的遠祖是宋湣公的太子弗父何,大緻與周厲王同時,曾讓國君之位予其弟宋厲公。

    弗父何曾孫正考父,于東周初年三受宋上卿之命,地位愈高而處事愈謹。

    考父子孔父嘉,仕宋殇公(前719~前710)為大司馬,被太宰華父督所害,孔氏從此中落。

    至孔父嘉曾孫孔防叔,畏華氏之逼,乃遷居于魯,世為魯人。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孔纥。

    纥字叔梁,故又稱叔梁纥,他是魯大夫臧孫纥部下的武士,饒有勇力,曾屢立戰功。

    纥初娶施氏女,生了九個女兒;娶妾,生子孟皮,病足,為廢人;晚年娶顔氏季女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于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生于魯國的鄹邑(今山東曲阜市)。

    他幼年喪父,母親也死得早,家境非常貧苦。

    他曾先後做過貴族的倉吏田吏,管理會計畜牧之事,都很稱職,因此習得不少“鄙事”。

    此外借着與貴族接觸的機會,也學得不少貴族的學識技藝,像詩、禮、射、禦等。

    由于他的好學不倦,在他三十歲左右,便以禮學名動公卿。

    當他在學術方面有所樹立後,便以傳授知識為生,至于他的這種生活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則已不可确知。

     魯大夫孟僖子,對孔子甚為賞識。

    前518年,僖子死。

    臨死囑咐他的家臣,要他的兩個兒子向孔子學禮,便是後來的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時孔子已三十四歲。

    次年,魯昭公為三桓所逐而奔齊,孔子也于是年赴齊,做齊巨室高照子的家臣。

    他在齊國一住七八年,齊景公對他雖甚優禮,卻不用他。

    前510年,昭公死于齊。

    次年,魯定公即位,孔子也于這時回到魯國。

     夾谷會齊,選自《孔子聖迹圖》。

     前505年,季孫氏的家臣陽虎,發動政變,囚季孫大夫桓子,桓子立誓屈服,才獲釋放。

    陽虎進而挾持魯君,獨專魯政者達三年之久。

    陽虎在主政期間,想借重孔子,但他不應。

    其後陽虎為孟孫、叔孫所逐,逃亡齊國,三桓複握政權。

    這時孟懿子已是孟孫氏的大夫,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也繼陽虎做季孫氏家臣,孔子便因這兩個弟子的支持,踏上魯國的政治舞台。

     前501年,孔子受魯定公之命為中都宰,這時他已五十一歲。

    此後又連續升遷為司空、司寇等職,他做司寇大約有三年(前500~前498),政績斐然。

    前500年,他并曾輔佐定公,與齊景公會盟于齊國的邊地夾谷。

    齊欲以萊兵威脅定公,但孔子早有戒備,齊不得逞,因此魯國在訂約時才沒有吃虧。

     前498年,子路為效忠季氏,發起“堕三都”運動。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和孟孫氏的郕邑。

    費邑一向是季氏家臣的叛亂根據地,當時陽虎黨羽公山不狃盤據在那裡,是季氏心腹之患。

    郈邑則曾于前500年被叔孫氏的馬正侯犯盤據為亂。

    孟孫氏的郕邑,并未曾發生過這類叛亂,它之在被堕之列,當是季氏想借此削弱孟氏的力量。

    孔子贊助子路的建議,乃由魯定公出面主持。

    結果郕邑被放過,郈、費均被堕毀。

    堕費時,孔子受季氏倚任,以司寇代理魯相。

    但堕費後,季氏的大患已除,不複優禮孔子,因此孔子僅代相三個月便辭職。

     前497年,孔子離魯赴衛,因魯與衛接境,而衛又多君子,所以孔子去魯後立即赴衛。

    這時衛都帝丘,它的國君靈公正迷戀夫人南子,無心國政。

    孔子初至,未能獲見,因此他居衛十個月便離開。

    在他赴陳(前496)的途中,經過匡(衛地,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為匡人所拘留。

    因為匡人誤認他是曾經為暴于匡的陽虎。

    孔子脫險後,再度至衛。

    前495年,始見靈公,決意出仕,但靈公徒慕孔子的聲名,雖甚禮遇,并不委以政事。

    這時南子弄權,太子出奔,衛國政治已相當紊亂,而靈公卻想以兵伐晉,揚武域外。

    前493年,他向孔子咨詢軍旅陣法,孔子以其不重禮而好武,因而拒答,并立即去衛。

    次年,孔子至曹,不久離曹赴宋,過宋時幾乎為宋司馬桓魋所殺。

    其後孔子至陳,遂仕于陳。

    前498年,因吳伐陳,孔子乃去陳。

    在陳蔡邊境,因糧食斷絕,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