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集權帝國的發展與傾覆

關燈
或自行傾圮。

    始皇時代所築的長城,隻是将燕趙秦三國原有的北邊長城重加修葺連貫而已。

    燕于戰國後期破胡後開始築長城,大緻自今河北懷來縣,東至今遼甯省遼陽市北。

    趙于肅侯(前349~前326)時已築城,至武靈王時更大規模修建。

    趙長城大緻自内蒙古東部陰山一帶,伸延至河北蔚縣,與燕長城的西端相距百餘公裡,其間有山(今名小五台山,高約二千至三千米),成為兩段長城的天然連系;趙長城的西端則可能與魏長城的北端在固陽(今内蒙古固陽縣)一帶相接。

    秦長城則大緻在今甘肅省東部和陝西省北部地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端在陝北與魏長城相接。

    到匈奴被逐,秦又在套外築城,以保護河套地區。

    由高阙(在今甯夏磴口縣附近黃河以東)築城,東北行至套外地區,與趙長城的西端相連(一說此段本為趙長城)。

    再把燕趙的長城,加以連貫,乃完成由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的偉大國防線,它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偉大的建築物。

    [參看沙學浚《從地理觀點看長城》(載《國立台灣大學十周年校慶專刊》頁四八至五二)] 戰國時,楚國南境與外族的越人為鄰。

    越人種族甚多,分布地區也很廣,大體說來,可分四區:今浙江省南部有東瓯,今福建省有閩越,今廣東省及越南北部有南越,今廣西有西瓯。

    秦時這些種族統稱為“百越”,它們的文化甚低,過着半耕稼半漁獵的生活,尚須仰賴中國的銅鐵器及馬牛等。

    秦滅六國後,東瓯閩越順利并入版圖,秦在其地設閩中郡。

    對南越西瓯,則用武力征服。

    在滅楚後不久(可能是二十六年),始皇派屠睢率兵五十萬,南征百越。

    秦軍溯湘水至西瓯境,以糧秣運輸困難,由監軍史祿率人開鑿了一條長六十裡的渠,名曰靈渠,以溝通湘江和珠江上流的漓水,便利漕運。

    越人迎戰而敗,西瓯君被殺;但越人逃入山林,繼續抵抗。

    秦軍因長征久戍,士卒饑疲,越人乘機夜襲,大破秦軍,屠睢陣亡。

    至三十三年(前214),始皇再發兵南征,才将百越平定,于其地設桂林(今廣西省大部)、南海(今廣東省大部及廣西東部)、象(兩廣南部及越南北部)三郡。

    秦并遣罪犯五十餘萬人,戍守五嶺地區,與越人雜居。

    至此,當時所謂“人迹所至”的地方,幾乎完全列入秦帝國的版圖。

     二、政府與軍隊 (一)中央政府的組織 秦國中央政府最高級的官員有三,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丞相掌理全國政事;禦史大夫是副丞相,并兼掌監察任務;太尉則掌全國軍事。

    丞相居首,禦史大夫和太尉隻是丞相的輔佐。

    但實際上政權集中于皇帝,丞相隻是受皇帝的委托處理萬機,他的任免,都操在皇帝之手。

    這三個官職,各有其綿長的曆史淵源,它們都是從封建時代政府的官職演變而來。

     丞相起源于封建時代的相,相是諸侯朝聘宴享時輔導行禮的官。

    封建時代國際間的來往,最重禮節,其周到與否,常關系兩國邦交的善惡,因此相在當時是一非常重要的職位,必以熟悉禮儀擅長辭令的人擔任。

    相因職掌重要,受國君親任,有時難免與聞國家的政事,于是漸由相禮的官,變為總理國政的官。

    這種變遷大緻始于春秋時代,例如管仲、晏嬰都以相的資格掌理國政,孔子也曾代理過魯相。

    但相在當時的政治地位并不算高,管仲相齊桓公,官品僅是下卿;孔子則隻是下大夫。

    到戰國,貴族的勢力沒落,國君引近臣以抵制公卿,于是相的地位漸次提高,成為一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丞相這一官名,也并非秦國所獨創,魏、趙、燕等國,都有丞相之官。

    秦國丞相始置于武王二年(前309),并分左右。

    昭襄王三十二年(前275)曾以魏冉為相國,名義較丞相更為尊崇。

    其後秦王政時,呂不韋也曾受過這種殊榮。

    至二世二年(前208)李斯被殺後,趙高以宦官拜為丞相,稱“中丞相”。

    丞相有選用百官、執行賞罰和國家最高決策之權,大體說來,丞相的建議或請求,皇帝沒有不聽從的。

    丞相的重要僚屬則有侍中、尚書、舍人等。

     太尉起源于戰國時的尉,是封建制度破壞後繼貴族而掌兵事的官,他們最初隻是君主的侍衛,其後漸變為國家的軍官。

    尉的地位最高者稱國尉,掌全國的武事,白起便曾于昭襄王時充任此職,此外趙國也有國尉。

    太尉一詞,可能始于始皇統一之後。

    他的職掌,是主持全國的兵事。

    地位和待遇,與丞相同,兩者同是金印紫绶,但權力仍不及丞相。

     禦史大夫是副丞相,因為他是禦史(即侍禦史)的領袖,所以稱大夫。

    禦史原是君主近臣,本司記事之職,戰國時益為君主所親信,用以監察百官,為人主耳目,漸至變成糾彈官邪的風憲之官。

    秦設大夫以領袖諸禦史,始皇稱帝以前,就已有這個名目。

    到秦并天下,乃成為中央政府最高級的官員之一。

    禦史大夫的地位,次于丞相,銀印青绶。

    他的職掌是佐助丞相,監察百官。

    禦史大夫的重要僚屬有禦史丞、禦史中丞各一,及侍禦史十五人。

    禦史丞掌府中對内事務,中丞則專管監察事宜。

    此外又有符節令、領符玺郎若幹名,司保管皇帝印信等物之職。

     其次的高級官員是“卿”,重要的有奉常、郎中令、衛尉、廷尉、内史、治粟内史、典客、宗正、太仆、少府、将作少府等。

    其職掌及屬官如下: (一)奉常,掌宗廟禮儀。

    屬官有丞、太史令、太祝令、太樂令、太蔔令、候星氣、博士、占夢博士等。

     (二)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并統領在殿中侍衛的諸郎官。

    屬官有丞、大夫、郎、谒者、仆射等。

     (三)衛尉,掌宮門屯衛兵。

    屬官有丞、衛令、公車司馬令等。

    衛兵稱“材士”,二世時,材士達十五萬人。

     (四)廷尉,掌刑法。

    屬官有廷尉正及廷尉監等。

     (五)内史,掌治京師。

    屬官有廪犧令等。

     (六)治粟内史,掌谷貨财。

    屬官有兩丞及太倉令等。

     (七)典客,掌歸義蠻夷。

    屬官有典客丞等。

     (八)宗正,掌宗室事務。

    屬官有宗正丞等。

     (九)太仆,掌皇室輿馬。

    屬官有丞及中車府令等。

     (十)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奉皇室。

    屬官有丞、禦府令、尚方令、尚書令、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太官令、宦者令、中書谒者令、樂府令、導官令、都水長丞、平準令等。

     (十一)将作少府,掌宮室之興建。

    屬官有兩丞及左右中候等。

     此外尚有中尉,掌巡遊京師,禁備盜賊;詹事,掌皇後及太子家事;将行,皇後之卿,由宦官充任;主爵中尉,掌列侯事務等。

     (二)地方官制 秦代疆域及長城圖 秦自孝公變法以來,對外侵略所得的土地,大都直隸于君主;大者置郡,小者置縣。

    郡縣的首長,都是流官。

    始皇沿襲成例,每滅一國,都以其地設置郡縣。

    此外秦國本部尚有少數封區,也于嫪毐事件後完全鏟除。

    到始皇統一,全國共有三十六郡,它們皆設置于統一之前或統一之初,最早可上推到惠文王時代。

    其中尚有若幹郡原為列國所置,而為秦所沿襲的。

    三十六郡的名稱,舊史記載不詳,而緻後人聚訟紛纭。

    經近人的考證,其名稱和轄地,已大體無誤,茲表列如下: 郡名建置時代轄區範圍 隴西昭襄王二十八年置今甘肅省南部臨洮縣一帶 北地昭襄王時置今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一帶 上郡故魏置,惠文王十年因之今陝西省北部 漢中故楚置,惠文王後十三年因之今陝西省南部 雲中故趙置,始皇十三年因之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南一帶 蜀郡故蜀國,惠文王後十四年置今四川省西部 巴郡故巴國,惠文王後十四年置今四川省東部 邯鄲始皇十九年取趙置今河北省西南部邯鄲市一帶 巨鹿始皇二十五年滅趙置今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一帶 廣陽始皇二十一年取燕置今北京市一帶 漁陽故燕置,始皇二十一年因之北京市密雲西南 上谷故燕置,始皇二十一年因之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 右北平故燕置,始皇二十五年因之今河北省東北部 遼西故燕置,始皇二十五年因之今遼甯義縣西 遼東故燕置,始皇二十五年因之今遼東半島及朝鮮清川江下遊以北地區 河東昭襄王二十一年置今山西省西南部 太原莊襄王四年置今山西省中部 上黨故韓置,莊襄王四年因之今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一帶 雁門故趙置,始皇十九年因之今山西省北部大同市一帶 代郡故趙置,始皇二十五年因之今山西、河北交界地一帶 三川莊襄王元年置今河南省西部洛陽市一帶 颍川始皇十七年置今河南省中部禹州市一帶 南陽昭襄王三十五年置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一帶 南郡昭襄王二十九年取楚置今湖北省境 黔中故楚置,昭襄王三十年因之今湖南省西部沅陵縣一帶 長沙始皇二十四年滅楚置今湖南省東部長沙市一帶 楚郡始皇二十四年滅楚置今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交界地一帶 九江始皇二十四年置今安徽省中部、西南部及江西省境 泗水始皇二十四年置今江蘇省西北部與山東省交界地一帶 薛郡始皇二十四年置今山東省西南部濟甯市一帶 砀郡始皇二十二年置今河南省東部及江蘇、安徽二省交界地一帶 會稽始皇二十五年置今江蘇省南部及浙江省境 齊郡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今山東省北部 琅玡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今山東省東部膠州灣沿岸一帶 東郡始皇五年置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一帶 閩中始皇二十五年置今福建省境 統一以後,始皇又于三十三年(前214)增設南海、桂林、象三郡,三十五年(前23)增設九原、東海(今江蘇省東北部)二郡;前後共四十一郡。

    内史所轄京師及其附近地區,則不在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