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集權帝國的發展與傾覆
關燈
小
中
大
數之内。
[參看楊予六《中國曆代地方行政區劃》頁二三至二七] 秦郡大體是根據自然區域而劃分的,一郡或兩郡就是一個自然區域,它們多半以平原或盆地為中心,邊緣則為山地或高地。
這四十一郡所構成的整個秦帝國版圖,東北到遼東半島,北方包括今河北、山西二省和内蒙古、甯夏二自治區的中南部,西有今甘肅、四川二省的大部,南有今湖南、兩廣和越南的中北部。
所有的邊疆地區,都占有險要的地形,構成天然國防線。
和周的版圖比起來,其大小真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領土,到此已有個大緻輪廓,秦的版圖,也大緻就是後來中國本部的範圍。
郡的最高長官是郡守。
其下有郡丞,掌全郡行政事宜;郡尉,掌兵役及軍訓等事。
内郡郡守并無兵權,但在邊郡,因與外族接壤,須經常屯駐兵馬,郡守也有指揮軍隊之權。
邊郡郡丞則改稱長史,掌管兵馬等事項。
又有斷獄都尉,專司斷理一郡的獄訟。
此外中央有時派侍禦史到各郡監察施政情形,稱監禦史,但不常置。
縣的人口在萬戶以上的,其長官稱縣令;不滿萬戶的稱縣長。
令長以下也有丞尉,職務與郡丞都尉相似。
縣的數目不可确考,估計當在一千左右。
縣以下的地方政區是鄉。
鄉官有三老(大鄉稱有秩),掌教化;啬夫,掌訴訟及賦稅;遊徼,司巡查盜賊。
一鄉轄十亭,亭有長;一亭十裡,裡有魁;一裡則轄百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
從地方行政組織的複雜,可以看出秦對地方控制的嚴密。
(三)兵役與爵賞 秦的兵制,因記載缺略,不能得知其詳。
僅大體知道從孝公變法開始,即采征兵制。
大緻全國男丁每百人中五十人務農,五十人當兵。
服役年齡自二十三歲開始,先在所屬郡縣服役一月,叫“更卒”,然後赴首都任宿衛一年,叫“正卒”;還得屯邊一年,叫“戍卒”。
但長平之戰,秦政府曾征調河内地區年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開赴前線,可知戰國末年,兵役法可能有所改動。
秦國統一的前夕,大約有軍隊六十餘萬人。
到統一後,兵員反更加擴充,僅北伐匈奴及南戍五嶺的兵卒即有九十萬,此外始皇為了修建自己的陵墓和阿房宮,每次役使七十萬人。
因兵員不足,乃又強迫征發本可不服兵役的人,諸如商人、罪犯、贅婿,以及“闾左”等(闾左是居于闾門左邊的人家。
秦制,人民富強者居于闾之右,貧弱者居左)。
秦兵的戰鬥力也因之大為衰退,因此到末年叛亂一起,便無法收拾。
秦國的軍隊組織,也不可考。
據說秦有三軍之法。
即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的老弱者為一軍。
壯男軍負責作戰,壯女軍負責構築工事以及破壞敵人物質及設備等,老弱軍則牧牛馬羊彘以及采集菜果以供軍食。
這種組織真實性的程度雖無法斷言,但秦人的役及老弱則是事實,長平之戰,可以為證。
就兵種而言,秦軍除步兵外,尚有騎兵和水軍。
平時太尉掌理全國的兵事,戰争時則另置将軍,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
将軍有上将軍及前、後、左、右将軍之分,其下有裨将、都尉、司馬等。
戰争結束,将軍所統轄的軍隊即交還國家。
此外政府并派人為監軍,以監視出征的軍隊。
為了獎勵有功,并有頒賜爵位的規定,這種辦法在商鞅以前就有,到商鞅規定為二十級。
這二十級爵位所應享的權利,無法詳細劃分。
它們的名目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裹,(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内侯,(二十)徹侯。
大緻一至五級用以頒賜士卒,六至九級頒賜軍吏,十至十八級頒賜将軍,十九二十兩級則為最高爵賞。
賜爵一級以上者,有罪可以減刑,年五十六免役。
無爵位的稱“士伍”,六十才能免役,有罪要盡其刑。
功勞最高的始得為徹侯,二十級中隻有徹侯可有食邑,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其食邑中的吏民皆為臣屬。
商鞅便曾封徹侯,号商君。
秦人論軍功,以斬獲敵人首級的多少計,斬一首者即可受爵一級,斬二首者受二級。
但大概隻限于較低的幾級,不能類推,因為絕不可能斬二十首便可為徹侯。
因為秦“上首功”,所以秦人每次戰勝,敵人的老弱婦孺都無幸免,戰國時秦有“首功之國”的稱号。
此外并有懸賞殺敵的辦法,常用于購求敵方的領袖或重要的罪犯。
三、秦的滅亡與漢的代興 (一)二世即位與陳勝發難 三十七年(前210)初(十月),始皇開始他最後的一次出巡,這次行程甚遠。
他先到雲夢(今湖北省境),遙祭帝舜,随即浮江東下至錢唐(今浙江餘杭),渡浙水,登會稽山,祭大禹。
再從海上北抵琅玡,登之罘山(在今山東煙台),然後西歸。
途次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境),他忽染疾病,日益沉重,終于那年七月死于沙丘(今河北平鄉縣)。
始皇生前并未立太子,他病危時,曾命宦官中車府令趙高代寫一信給他的長子扶蘇,那時扶蘇正在上郡監蒙恬軍,始皇要他趕回鹹陽參與葬禮,然後繼位。
扶蘇于三十五年(前212)坑儒事件初起時,曾為諸儒生說情,觸怒始皇,因而出為監軍。
從這件事看,他的性格,是比較寬厚而開明的。
但這封信還未發出而始皇已死,趙高因與蒙恬之弟蒙毅有隙,而蒙恬為扶蘇所親信,恐扶蘇一旦即位,蒙氏得勢,于己不利。
這時始皇諸子,隻有少子胡亥在側,素與趙高相善,于是趙便勸胡亥自立,亥答應,趙又勸說丞相李斯,贊助此事,李為了長保權位,也願效力。
二人乃矯诏立胡亥為太子,并賜扶蘇死。
對始皇的死,則秘而不宣,一直到始皇業已腐臭的屍體運到鹹陽後,才開始發喪。
胡亥也正式即位,是為二世皇帝,年二十一歲。
他少時曾就趙高習法律,因此與高最為接近,即位後又受高的愚弄,首先殺掉蒙氏兄弟,并殺諸公子十餘人。
當他的皇位穩固之後,便立即縱情于聲色狗馬,在這方面趙高又是他的得力助手。
他繼續修建始皇時未完成的阿房宮,宮的位置在渭水以南,原定的規制廣闊達三百餘裡,南抵終南山,北面直通鹹陽;僅它的前殿,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其上可坐萬人。
至此,他要完成他父親的未竟之志,其工程的浩大和役人的衆多可以想象。
此外,他豢養了無數的狗馬禽獸,征取民間的豆粟刍槁以為飼料,弄得鹹陽附近三百裡内的人民,都沒有糧食吃。
秦自始皇統一到二世即位,前後不過十三年,但這段時間内人民的遭遇,卻空前慘痛。
被戰争和遠戍所毀滅摧殘的,不知有多少萬家;幸而僅存的,被重賦和無窮盡的徭役所壓榨驅使,也久無生人之趣。
加以禁網嚴密,殘酷的刑罰,名目繁多,僅死罪便有腰斬、車裂、戮屍、枭首、烹、絞等刑,此外更有夷三族、連坐之法,掌握着每個人的生命。
政府及其措施,絕對不容許批評,有誰膽敢對時政微表不滿,他得以他個人甚至全家人的生命為代價。
原屬秦國的人民,或許還能習于這種生活;但新受統治的六國人民,因為過慣比較自由的生活,對此卻無法長期忍受。
始皇憑着積久的聲威以及對政事的注意,局面尚可勉強維持下去,二世卻隻把始皇的奢侈殘暴加以發揚光大。
他獨居深宮中,公卿大臣難得見到他,一切由趙高把持,趙高的能事則是欺瞞上下,專權自恣;結果隻有加速叛亂的爆發。
阿房宮圖卷,明,絹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佚名繪。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兵于舊楚境泗水郡蕲縣的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南)。
他二人本是秦國的下級軍官,因押送被征發的闾左兵九百人北戍漁陽,中途遇雨,道路不通,無法如期到達戍所。
按當時的法律,軍隊誤期,要全體處斬,因此二人殺掉統領的将官,激勵士兵,一齊造反。
陳吳起兵後,立即攻下大澤鄉和蕲縣,一面派人攻取蕲縣以東的地區,一面親自率兵西進,攻下不少城邑。
到陳(今河南淮陽縣)時,他們已有兵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人,步兵萬餘人。
陳勝便在陳自立為王,國号張楚,以吳廣為“假王”。
陳勝、吳廣進軍路線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從大澤鄉起事後,向西北發展,攻下陳,在此立都,号為張楚,先後分兵六路攻秦:一、主力由吳廣指揮,自陳出發,一路由吳廣直接指揮向西北,攻堅城荥陽,并向西分兵攻許、郏,以主力掩護周文徑直西進函谷關;二、武臣率軍三千向北攻取趙地,八月即入邯鄲,繼續北進,掠取燕地;三、周市向東北攻取原魏國地區;四、召平東攻廣陵;五、鄧宗向西南攻取九江郡;六、宋留率兵向西南攻南陽,企圖通過武關由南面迂回進入鹹陽。
陳勝一經揭竿而起,便迅速出現了勝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但領導者隻顧迅速進攻,而不知及時鞏固勝利,對敵我雙方實力缺乏分析,卻貿然分散兵力進攻秦王朝的堅城雄關,以至主力頓兵堅城,形勢陷于被動,終難逃失敗命運。
自陳勝首先發難,各地紛紛戕官殺吏,舉兵響應。
不多時整個秦帝國的東部陷于動亂之中,尤以舊楚境的起兵者為最多,聲勢也最大,這自然不是毫無原因的。
戰國時,就政治社會而論,秦和楚是相反的兩個國家。
秦是徹底的軍國,人民一切沒有自由;但楚政則較寬,同時因地大人稀,人民的生活自由安樂得多,這可從楚國的文學作品中看出來。
楚國的境内,本有許多種外族存在,楚人與他們接近,因此若幹地區的民風,非常慓悍。
過慣比較自由的生活而性格又強悍的人民,自然不易接受過分的控制,遇事情感也較易沖動。
此外秦楚兩國人又有着深仇,楚懷王于前299年被騙至秦國,終于客死,是楚人所最痛心的事。
秦始皇末年,楚地已顯然有不安的現象,始皇的最後一次南巡,可能與此有關。
陳
[參看楊予六《中國曆代地方行政區劃》頁二三至二七] 秦郡大體是根據自然區域而劃分的,一郡或兩郡就是一個自然區域,它們多半以平原或盆地為中心,邊緣則為山地或高地。
這四十一郡所構成的整個秦帝國版圖,東北到遼東半島,北方包括今河北、山西二省和内蒙古、甯夏二自治區的中南部,西有今甘肅、四川二省的大部,南有今湖南、兩廣和越南的中北部。
所有的邊疆地區,都占有險要的地形,構成天然國防線。
和周的版圖比起來,其大小真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領土,到此已有個大緻輪廓,秦的版圖,也大緻就是後來中國本部的範圍。
郡的最高長官是郡守。
其下有郡丞,掌全郡行政事宜;郡尉,掌兵役及軍訓等事。
内郡郡守并無兵權,但在邊郡,因與外族接壤,須經常屯駐兵馬,郡守也有指揮軍隊之權。
邊郡郡丞則改稱長史,掌管兵馬等事項。
又有斷獄都尉,專司斷理一郡的獄訟。
此外中央有時派侍禦史到各郡監察施政情形,稱監禦史,但不常置。
縣的人口在萬戶以上的,其長官稱縣令;不滿萬戶的稱縣長。
令長以下也有丞尉,職務與郡丞都尉相似。
縣的數目不可确考,估計當在一千左右。
縣以下的地方政區是鄉。
鄉官有三老(大鄉稱有秩),掌教化;啬夫,掌訴訟及賦稅;遊徼,司巡查盜賊。
一鄉轄十亭,亭有長;一亭十裡,裡有魁;一裡則轄百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
從地方行政組織的複雜,可以看出秦對地方控制的嚴密。
(三)兵役與爵賞 秦的兵制,因記載缺略,不能得知其詳。
僅大體知道從孝公變法開始,即采征兵制。
大緻全國男丁每百人中五十人務農,五十人當兵。
服役年齡自二十三歲開始,先在所屬郡縣服役一月,叫“更卒”,然後赴首都任宿衛一年,叫“正卒”;還得屯邊一年,叫“戍卒”。
但長平之戰,秦政府曾征調河内地區年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開赴前線,可知戰國末年,兵役法可能有所改動。
秦國統一的前夕,大約有軍隊六十餘萬人。
到統一後,兵員反更加擴充,僅北伐匈奴及南戍五嶺的兵卒即有九十萬,此外始皇為了修建自己的陵墓和阿房宮,每次役使七十萬人。
因兵員不足,乃又強迫征發本可不服兵役的人,諸如商人、罪犯、贅婿,以及“闾左”等(闾左是居于闾門左邊的人家。
秦制,人民富強者居于闾之右,貧弱者居左)。
秦兵的戰鬥力也因之大為衰退,因此到末年叛亂一起,便無法收拾。
秦國的軍隊組織,也不可考。
據說秦有三軍之法。
即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的老弱者為一軍。
壯男軍負責作戰,壯女軍負責構築工事以及破壞敵人物質及設備等,老弱軍則牧牛馬羊彘以及采集菜果以供軍食。
這種組織真實性的程度雖無法斷言,但秦人的役及老弱則是事實,長平之戰,可以為證。
就兵種而言,秦軍除步兵外,尚有騎兵和水軍。
平時太尉掌理全國的兵事,戰争時則另置将軍,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
将軍有上将軍及前、後、左、右将軍之分,其下有裨将、都尉、司馬等。
戰争結束,将軍所統轄的軍隊即交還國家。
此外政府并派人為監軍,以監視出征的軍隊。
為了獎勵有功,并有頒賜爵位的規定,這種辦法在商鞅以前就有,到商鞅規定為二十級。
這二十級爵位所應享的權利,無法詳細劃分。
它們的名目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裹,(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内侯,(二十)徹侯。
大緻一至五級用以頒賜士卒,六至九級頒賜軍吏,十至十八級頒賜将軍,十九二十兩級則為最高爵賞。
賜爵一級以上者,有罪可以減刑,年五十六免役。
無爵位的稱“士伍”,六十才能免役,有罪要盡其刑。
功勞最高的始得為徹侯,二十級中隻有徹侯可有食邑,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其食邑中的吏民皆為臣屬。
商鞅便曾封徹侯,号商君。
秦人論軍功,以斬獲敵人首級的多少計,斬一首者即可受爵一級,斬二首者受二級。
但大概隻限于較低的幾級,不能類推,因為絕不可能斬二十首便可為徹侯。
因為秦“上首功”,所以秦人每次戰勝,敵人的老弱婦孺都無幸免,戰國時秦有“首功之國”的稱号。
此外并有懸賞殺敵的辦法,常用于購求敵方的領袖或重要的罪犯。
三、秦的滅亡與漢的代興 (一)二世即位與陳勝發難 三十七年(前210)初(十月),始皇開始他最後的一次出巡,這次行程甚遠。
他先到雲夢(今湖北省境),遙祭帝舜,随即浮江東下至錢唐(今浙江餘杭),渡浙水,登會稽山,祭大禹。
再從海上北抵琅玡,登之罘山(在今山東煙台),然後西歸。
途次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境),他忽染疾病,日益沉重,終于那年七月死于沙丘(今河北平鄉縣)。
始皇生前并未立太子,他病危時,曾命宦官中車府令趙高代寫一信給他的長子扶蘇,那時扶蘇正在上郡監蒙恬軍,始皇要他趕回鹹陽參與葬禮,然後繼位。
扶蘇于三十五年(前212)坑儒事件初起時,曾為諸儒生說情,觸怒始皇,因而出為監軍。
從這件事看,他的性格,是比較寬厚而開明的。
但這封信還未發出而始皇已死,趙高因與蒙恬之弟蒙毅有隙,而蒙恬為扶蘇所親信,恐扶蘇一旦即位,蒙氏得勢,于己不利。
這時始皇諸子,隻有少子胡亥在側,素與趙高相善,于是趙便勸胡亥自立,亥答應,趙又勸說丞相李斯,贊助此事,李為了長保權位,也願效力。
二人乃矯诏立胡亥為太子,并賜扶蘇死。
對始皇的死,則秘而不宣,一直到始皇業已腐臭的屍體運到鹹陽後,才開始發喪。
胡亥也正式即位,是為二世皇帝,年二十一歲。
他少時曾就趙高習法律,因此與高最為接近,即位後又受高的愚弄,首先殺掉蒙氏兄弟,并殺諸公子十餘人。
當他的皇位穩固之後,便立即縱情于聲色狗馬,在這方面趙高又是他的得力助手。
他繼續修建始皇時未完成的阿房宮,宮的位置在渭水以南,原定的規制廣闊達三百餘裡,南抵終南山,北面直通鹹陽;僅它的前殿,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其上可坐萬人。
至此,他要完成他父親的未竟之志,其工程的浩大和役人的衆多可以想象。
此外,他豢養了無數的狗馬禽獸,征取民間的豆粟刍槁以為飼料,弄得鹹陽附近三百裡内的人民,都沒有糧食吃。
秦自始皇統一到二世即位,前後不過十三年,但這段時間内人民的遭遇,卻空前慘痛。
被戰争和遠戍所毀滅摧殘的,不知有多少萬家;幸而僅存的,被重賦和無窮盡的徭役所壓榨驅使,也久無生人之趣。
加以禁網嚴密,殘酷的刑罰,名目繁多,僅死罪便有腰斬、車裂、戮屍、枭首、烹、絞等刑,此外更有夷三族、連坐之法,掌握着每個人的生命。
政府及其措施,絕對不容許批評,有誰膽敢對時政微表不滿,他得以他個人甚至全家人的生命為代價。
原屬秦國的人民,或許還能習于這種生活;但新受統治的六國人民,因為過慣比較自由的生活,對此卻無法長期忍受。
始皇憑着積久的聲威以及對政事的注意,局面尚可勉強維持下去,二世卻隻把始皇的奢侈殘暴加以發揚光大。
他獨居深宮中,公卿大臣難得見到他,一切由趙高把持,趙高的能事則是欺瞞上下,專權自恣;結果隻有加速叛亂的爆發。
阿房宮圖卷,明,絹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佚名繪。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兵于舊楚境泗水郡蕲縣的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南)。
他二人本是秦國的下級軍官,因押送被征發的闾左兵九百人北戍漁陽,中途遇雨,道路不通,無法如期到達戍所。
按當時的法律,軍隊誤期,要全體處斬,因此二人殺掉統領的将官,激勵士兵,一齊造反。
陳吳起兵後,立即攻下大澤鄉和蕲縣,一面派人攻取蕲縣以東的地區,一面親自率兵西進,攻下不少城邑。
到陳(今河南淮陽縣)時,他們已有兵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人,步兵萬餘人。
陳勝便在陳自立為王,國号張楚,以吳廣為“假王”。
陳勝、吳廣進軍路線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從大澤鄉起事後,向西北發展,攻下陳,在此立都,号為張楚,先後分兵六路攻秦:一、主力由吳廣指揮,自陳出發,一路由吳廣直接指揮向西北,攻堅城荥陽,并向西分兵攻許、郏,以主力掩護周文徑直西進函谷關;二、武臣率軍三千向北攻取趙地,八月即入邯鄲,繼續北進,掠取燕地;三、周市向東北攻取原魏國地區;四、召平東攻廣陵;五、鄧宗向西南攻取九江郡;六、宋留率兵向西南攻南陽,企圖通過武關由南面迂回進入鹹陽。
陳勝一經揭竿而起,便迅速出現了勝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但領導者隻顧迅速進攻,而不知及時鞏固勝利,對敵我雙方實力缺乏分析,卻貿然分散兵力進攻秦王朝的堅城雄關,以至主力頓兵堅城,形勢陷于被動,終難逃失敗命運。
自陳勝首先發難,各地紛紛戕官殺吏,舉兵響應。
不多時整個秦帝國的東部陷于動亂之中,尤以舊楚境的起兵者為最多,聲勢也最大,這自然不是毫無原因的。
戰國時,就政治社會而論,秦和楚是相反的兩個國家。
秦是徹底的軍國,人民一切沒有自由;但楚政則較寬,同時因地大人稀,人民的生活自由安樂得多,這可從楚國的文學作品中看出來。
楚國的境内,本有許多種外族存在,楚人與他們接近,因此若幹地區的民風,非常慓悍。
過慣比較自由的生活而性格又強悍的人民,自然不易接受過分的控制,遇事情感也較易沖動。
此外秦楚兩國人又有着深仇,楚懷王于前299年被騙至秦國,終于客死,是楚人所最痛心的事。
秦始皇末年,楚地已顯然有不安的現象,始皇的最後一次南巡,可能與此有關。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