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疏而分等差。
惟有如此,才能免除盜賊與戰亂。
他的兼愛論并不以品性或情感為出發點,而着重于效果,他認為“兼相愛”的報償是“交相利”。
為達成他的理想社會,他主張徹底的聖賢政治。
他認為政治制度的建立,始于選擇天子,天子一定應由天下的最賢者來充任。
天子分天下為萬國,也以各國最賢的人充任國君。
國以下的地方政區有鄉裡,鄉裡的首長也應是其鄉裡的最賢。
若整個天下,上至最高的中央政府,下至最低的地方政府,都置于聖賢的領導下,實行着節用、非攻、兼愛、交利的原則,一齊向“天下之大利”的目标邁進,使整個社會泯除貧富貴賤的階級,以及勞逸不均、浪費窘困、仇視争奪的種種現象。
這種境界,叫做“上同”,便是墨子的理想社會。
儒家的“大同”思想,便是以墨子的上同論為藍本的。
墨子并借用宗教力量來推行他的學說,因此他有“天志”、“明鬼”的主張。
他認為天是人的榜樣,也是全人類的惟一主宰。
天具有無上權威,其賞罰雖天子也不能避免,所以人類對天應絕對服從。
他曾舉出古代的堯、舜、禹、湯、文、武等聖王皆因順天之志而得賞,桀、纣、幽、厲等暴主皆因逆天之志而受罰。
什麼是天志呢?事實上,就是他本人的各項主張。
他并确信有鬼神,認為鬼神也同樣的賞罰善惡,統治君民。
此外,他反對命定說,因為這種說法足以阻礙人類勤苦上進的意志,對社會是不利的。
總之,墨子的一切學說,可以說全在“利”上着眼。
五、法家 (一)法家的流派 戰國時代法家的發源地有二:一是齊國,一是三晉。
而這兩個地區的法學思想,其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齊國一派法家思想的書,現存的有《管子》、《晏子》,其作者并不是春秋時代的管仲晏嬰,而是後人所假托的,但其中當有一部分是管晏的政治思想和施政方針。
這派政治思想的重心在經濟方面,因為齊國在當時列國中是最富庶的,既富之國,自然注重經濟政策以利用其富。
《管子》書中論理财的地方,幾乎占全書的四分之一,無論在内政、外交、教育任何一方面,都以經濟為着眼點。
它認為人君當以政令的督禁,謀求人民的根本利益,辦法則是以重農政策為中心,輔以節用、輸财、濟困諸端。
人民必須享有充裕的衣食,但私人的财産不能積聚過多,以緻貧富懸殊而發生危機,因此它主張将工商大利收歸國有。
人民的道德也須以經濟做基礎,它最為後世所傳誦的兩句話是:“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晏子的主要的論點,在于杜絕大國的淫侈,如何使其富而不侈,庶而不淫。
其中除了貶抑孔子的地方,大體與儒家學說并無相違背之處。
三晉的法家思想,着重在政治方面,即如何鞏固政府的地位,加強君主的權力等。
晉在春秋初年,便有實行軍國主義的趨勢,到三家分晉後,魏國更首先變法,成為戰國時代第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因此三晉的法家最多,秦國的富強,幾乎全仗三晉法家之力。
晉在春秋時,和秦國曆代聯姻,同時兩國鄰近,也許風俗有若幹相同之處。
到戰國,三晉習染中土的奢侈,漸漸衰弱,而秦國反以新興之國,利用三晉的法家,緻國家于富強。
三晉法家,又可分為三派:一派重“術”,即以權謀操縱臣下,暗别忠奸,加以莫測的賞罰,使臣下悚懼,不敢為非。
這一派可以與商鞅同時的韓相申不害為代表,他本是鄭的“賤臣”,韓昭侯(前358~前333)用之為相,内修政教外應諸侯者十九年。
他著有《申子》二篇,久已亡佚,他的治術僅見于《韓非子》的間接叙述。
一派重“法”,主張厘定法條,以嚴刑重賞為手段,促其徹底實行。
戰國初期的李克和中期的商鞅,都是這派的代表人物。
李克曾相魏文侯,商鞅曾相秦孝公,使魏秦蔚為霸國。
李克著有《李子》三十二篇,今已不傳。
商鞅有《商君書》二十四篇傳世,但不是他本人的手筆。
另一派重“勢”,特别強調勢位于君主之重要,認為君主隻要掌握政府的權威,即可号令人民,莫敢不從。
這派代表人物是趙人慎到,他與孟子同時,曾著《十二論》,但失傳已久,今本《慎子》,則是僞書。
集三派大成的人物是戰國末年的韓非,他的學說,以勢為體,以法術為用,更吸收道家的“無為”,構成法家思想最完備的系統。
(二)韓非的學說 韓非是韓國公子,口吃而善著書,他和李斯俱受業于荀子。
他鑒于韓國的衰弱,曾屢次上書勸韓王振作,未被采納,因此退而著書,力攻時弊。
後來他的書被秦王政看到,激賞之餘,以武力逼迫韓國把他交出。
韓送他入秦,但不久秦王政因聽信李斯的讒言,把他下獄,終于自殺于獄中,這是前233年的事。
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其中可能有後人增補的地方,但大體可信是他的作品。
法家論政,總是站在君主的一邊,即使有時顧及人民,也是為君主打算,這是法家思想與其他諸家思想的基本不同之處。
韓非的學說,便是告訴君主們如何使用法術和權勢,來統治其國家和人民。
對于儒家的政治學說,則極盡攻擊的能事。
他反對儒家的賢人政治,因為世上的賢人太少了。
他認為君主隻要威權在手,中材之主便可以為冶;即使桀纣一類的暴主,隻要有權,臣民也得效忠,而不容違抗或批評。
總之,君主是絕對的統治者,無論他的行為如何,臣民是必須服從的。
他反對儒家愛民的理論,君主的愛民,無非想借此取得人民的擁戴,但政府的基礎若是建立在人民的擁戴上,則是非常危險的事。
君主的愛民,不可能如父母的愛子女;即令能夠,也不可靠。
世上盡多違叛父母的子女,假若人民一旦對君主不願擁護,又怎麼辦?因此他認為隻有用嚴刑峻法,才可以使人民不敢不忠,不敢為非。
法不但要嚴,還得周密,使歹人無所逃避。
能如此,雖小人也可以有君子之行;不然,雖君子也會生小人之心。
所以法也就是人民道德和教育的标準,他說:“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為君主的,隻要嚴格信守着一套完密的法,使它不遭受破壞,便可以垂拱而治。
此外,他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兩種人是國家之蠹,必須加以鏟除。
由此申論,一切不便于法令推行的名譽德行,也都是不足取的。
他認為君主所最需要的人民是兵和農,他們是富強的資本,國家必須對他們加以獎勵優待,使他們戮力于農戰,以達到“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的目标。
獎勵兵農的先決條件,必須首先除去遊食坐談之士,因為他們的存在,會妨礙兵農的振作。
凡是不躬親兵農的人,無論所談的是什麼,都是有害的。
君臣之間,他認為絕無仁愛信義存在,為臣的處心積慮觊觎君主的權位,為君的則處心積慮保持自己的權位,因此他主張君主要用術來控馭臣下。
其要點是明察臣下的奸惡,削減私門的權勢。
要察臣下之奸,必須使明無所蔽,凡為君主者,萬不可對臣下私寵偏聽,因為這是奸臣培養勢力的良機。
所以,君主消極的應無所信任,不給臣下窺伺逢迎的機會;積極的應一切獨斷于心,不給臣下弄權竊勢的機會。
能夠如此,臣下便會成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仆役,一切惟君主的意思是從了。
秦在列國中,是惟一長期而徹底實行法家學說的國家,它把效率看得重于人道,一切以富強為目标。
因此國力能夠高度集中,高度發揮,終能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但正因漫無節制的使用國力,又迅速的使它走上滅亡之途。
六、陰陽家 (一)陰陽家的興起 中國古代,本是最重巫蔔的,殷商的君主,幾乎無事不蔔,周朝的史官,也是以蔔為最重要的職掌。
到春秋戰國,人們的理性大為發達,開始懷疑神鬼的存在,因而蔔事大廢,一切的神怪說法,也開始為學者所摒棄。
但到戰國末年,迷信的氣氛,又籠罩思想界。
這種迷信思想的發源地是齊國,它的民間迷信和哲學化的迷信,漸漸散播至整個中國,傳布這兩類迷信的便是方士和陰陽家。
前面已經說過,陰陽家的興起與齊國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此外,也受了當時社會環境與政治局面的影響。
戰國末年,社會的變動越演越烈,富可以驟然變窮,強可以迅速轉弱,暗示着人類社會在按照一個循環的規律進行着。
兩三百年的戰亂局面,久已使人心對當前的時局感到絕望,在絕望之餘,隻有期待将來盛世的到臨,陰陽家的學說,便借這種心理環境普遍的散布開來。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是齊國人,舊史記載他的時代有若幹謬誤,但可确信他是戰國晚期的人。
他曾為燕昭王師,昭王對之極為景仰,為他築碣石宮,執弟子之禮而受業。
其後又曾為趙公子平原君的門客,據此,他可能死于長平之戰以後。
(二)鄒衍的學說 鄒衍的著作都已亡佚,他的學說見于他人的著作而留傳于今的有二,就是“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鄒衍以前的學者,想象世界是一塊大陸,四圍是海,海盡處與天相接。
儒家所說的“中國”(當時列國的總和),幾乎就是大陸的全部,相傳夏禹時曾劃分為九州。
鄒衍則認為禹的九州并不就是“天下”,隻是天下許多州的一州,名叫“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以外,另有九州,每州各有海環繞之,各州的面積也遠較赤縣神州為大。
禹的九州也就是儒家所謂的中國,隻占全天下的八十二分之一而已。
這就是大九州說,這種說法,無疑把前人想象中的世界的空間擴大了許多。
五德終始說起源于鄒衍以前儒家的五行說。
五行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
當時的儒者,又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
人事應與五行的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王者,于一年中的某個季節便有應做與不應做的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等。
五行論是誰創的,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大概不确。
鄒衍又把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的曆史便為五行的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
在甲德輪值之時,人事上便有代表甲德的甲朝興起,它的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必須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為火德,色尚赤等。
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則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
在兩德相交替之際,照例要有祥征出現。
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的主流,并且作了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的理論根據。
同時談這種學說的人,更混迹于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竟都儒服儒冠。
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的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其實的學派,在兩漢的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
甚至其後中國的一切信仰和方技,都多少受這種學說的影響。
惟有如此,才能免除盜賊與戰亂。
他的兼愛論并不以品性或情感為出發點,而着重于效果,他認為“兼相愛”的報償是“交相利”。
為達成他的理想社會,他主張徹底的聖賢政治。
他認為政治制度的建立,始于選擇天子,天子一定應由天下的最賢者來充任。
天子分天下為萬國,也以各國最賢的人充任國君。
國以下的地方政區有鄉裡,鄉裡的首長也應是其鄉裡的最賢。
若整個天下,上至最高的中央政府,下至最低的地方政府,都置于聖賢的領導下,實行着節用、非攻、兼愛、交利的原則,一齊向“天下之大利”的目标邁進,使整個社會泯除貧富貴賤的階級,以及勞逸不均、浪費窘困、仇視争奪的種種現象。
這種境界,叫做“上同”,便是墨子的理想社會。
儒家的“大同”思想,便是以墨子的上同論為藍本的。
墨子并借用宗教力量來推行他的學說,因此他有“天志”、“明鬼”的主張。
他認為天是人的榜樣,也是全人類的惟一主宰。
天具有無上權威,其賞罰雖天子也不能避免,所以人類對天應絕對服從。
他曾舉出古代的堯、舜、禹、湯、文、武等聖王皆因順天之志而得賞,桀、纣、幽、厲等暴主皆因逆天之志而受罰。
什麼是天志呢?事實上,就是他本人的各項主張。
他并确信有鬼神,認為鬼神也同樣的賞罰善惡,統治君民。
此外,他反對命定說,因為這種說法足以阻礙人類勤苦上進的意志,對社會是不利的。
總之,墨子的一切學說,可以說全在“利”上着眼。
五、法家 (一)法家的流派 戰國時代法家的發源地有二:一是齊國,一是三晉。
而這兩個地區的法學思想,其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齊國一派法家思想的書,現存的有《管子》、《晏子》,其作者并不是春秋時代的管仲晏嬰,而是後人所假托的,但其中當有一部分是管晏的政治思想和施政方針。
這派政治思想的重心在經濟方面,因為齊國在當時列國中是最富庶的,既富之國,自然注重經濟政策以利用其富。
《管子》書中論理财的地方,幾乎占全書的四分之一,無論在内政、外交、教育任何一方面,都以經濟為着眼點。
它認為人君當以政令的督禁,謀求人民的根本利益,辦法則是以重農政策為中心,輔以節用、輸财、濟困諸端。
人民必須享有充裕的衣食,但私人的财産不能積聚過多,以緻貧富懸殊而發生危機,因此它主張将工商大利收歸國有。
人民的道德也須以經濟做基礎,它最為後世所傳誦的兩句話是:“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晏子的主要的論點,在于杜絕大國的淫侈,如何使其富而不侈,庶而不淫。
其中除了貶抑孔子的地方,大體與儒家學說并無相違背之處。
三晉的法家思想,着重在政治方面,即如何鞏固政府的地位,加強君主的權力等。
晉在春秋初年,便有實行軍國主義的趨勢,到三家分晉後,魏國更首先變法,成為戰國時代第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因此三晉的法家最多,秦國的富強,幾乎全仗三晉法家之力。
晉在春秋時,和秦國曆代聯姻,同時兩國鄰近,也許風俗有若幹相同之處。
到戰國,三晉習染中土的奢侈,漸漸衰弱,而秦國反以新興之國,利用三晉的法家,緻國家于富強。
三晉法家,又可分為三派:一派重“術”,即以權謀操縱臣下,暗别忠奸,加以莫測的賞罰,使臣下悚懼,不敢為非。
這一派可以與商鞅同時的韓相申不害為代表,他本是鄭的“賤臣”,韓昭侯(前358~前333)用之為相,内修政教外應諸侯者十九年。
他著有《申子》二篇,久已亡佚,他的治術僅見于《韓非子》的間接叙述。
一派重“法”,主張厘定法條,以嚴刑重賞為手段,促其徹底實行。
戰國初期的李克和中期的商鞅,都是這派的代表人物。
李克曾相魏文侯,商鞅曾相秦孝公,使魏秦蔚為霸國。
李克著有《李子》三十二篇,今已不傳。
商鞅有《商君書》二十四篇傳世,但不是他本人的手筆。
另一派重“勢”,特别強調勢位于君主之重要,認為君主隻要掌握政府的權威,即可号令人民,莫敢不從。
這派代表人物是趙人慎到,他與孟子同時,曾著《十二論》,但失傳已久,今本《慎子》,則是僞書。
集三派大成的人物是戰國末年的韓非,他的學說,以勢為體,以法術為用,更吸收道家的“無為”,構成法家思想最完備的系統。
(二)韓非的學說 韓非是韓國公子,口吃而善著書,他和李斯俱受業于荀子。
他鑒于韓國的衰弱,曾屢次上書勸韓王振作,未被采納,因此退而著書,力攻時弊。
後來他的書被秦王政看到,激賞之餘,以武力逼迫韓國把他交出。
韓送他入秦,但不久秦王政因聽信李斯的讒言,把他下獄,終于自殺于獄中,這是前233年的事。
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其中可能有後人增補的地方,但大體可信是他的作品。
法家論政,總是站在君主的一邊,即使有時顧及人民,也是為君主打算,這是法家思想與其他諸家思想的基本不同之處。
韓非的學說,便是告訴君主們如何使用法術和權勢,來統治其國家和人民。
對于儒家的政治學說,則極盡攻擊的能事。
他反對儒家的賢人政治,因為世上的賢人太少了。
他認為君主隻要威權在手,中材之主便可以為冶;即使桀纣一類的暴主,隻要有權,臣民也得效忠,而不容違抗或批評。
總之,君主是絕對的統治者,無論他的行為如何,臣民是必須服從的。
他反對儒家愛民的理論,君主的愛民,無非想借此取得人民的擁戴,但政府的基礎若是建立在人民的擁戴上,則是非常危險的事。
君主的愛民,不可能如父母的愛子女;即令能夠,也不可靠。
世上盡多違叛父母的子女,假若人民一旦對君主不願擁護,又怎麼辦?因此他認為隻有用嚴刑峻法,才可以使人民不敢不忠,不敢為非。
法不但要嚴,還得周密,使歹人無所逃避。
能如此,雖小人也可以有君子之行;不然,雖君子也會生小人之心。
所以法也就是人民道德和教育的标準,他說:“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為君主的,隻要嚴格信守着一套完密的法,使它不遭受破壞,便可以垂拱而治。
此外,他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兩種人是國家之蠹,必須加以鏟除。
由此申論,一切不便于法令推行的名譽德行,也都是不足取的。
他認為君主所最需要的人民是兵和農,他們是富強的資本,國家必須對他們加以獎勵優待,使他們戮力于農戰,以達到“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的目标。
獎勵兵農的先決條件,必須首先除去遊食坐談之士,因為他們的存在,會妨礙兵農的振作。
凡是不躬親兵農的人,無論所談的是什麼,都是有害的。
君臣之間,他認為絕無仁愛信義存在,為臣的處心積慮觊觎君主的權位,為君的則處心積慮保持自己的權位,因此他主張君主要用術來控馭臣下。
其要點是明察臣下的奸惡,削減私門的權勢。
要察臣下之奸,必須使明無所蔽,凡為君主者,萬不可對臣下私寵偏聽,因為這是奸臣培養勢力的良機。
所以,君主消極的應無所信任,不給臣下窺伺逢迎的機會;積極的應一切獨斷于心,不給臣下弄權竊勢的機會。
能夠如此,臣下便會成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仆役,一切惟君主的意思是從了。
秦在列國中,是惟一長期而徹底實行法家學說的國家,它把效率看得重于人道,一切以富強為目标。
因此國力能夠高度集中,高度發揮,終能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但正因漫無節制的使用國力,又迅速的使它走上滅亡之途。
六、陰陽家 (一)陰陽家的興起 中國古代,本是最重巫蔔的,殷商的君主,幾乎無事不蔔,周朝的史官,也是以蔔為最重要的職掌。
到春秋戰國,人們的理性大為發達,開始懷疑神鬼的存在,因而蔔事大廢,一切的神怪說法,也開始為學者所摒棄。
但到戰國末年,迷信的氣氛,又籠罩思想界。
這種迷信思想的發源地是齊國,它的民間迷信和哲學化的迷信,漸漸散播至整個中國,傳布這兩類迷信的便是方士和陰陽家。
前面已經說過,陰陽家的興起與齊國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此外,也受了當時社會環境與政治局面的影響。
戰國末年,社會的變動越演越烈,富可以驟然變窮,強可以迅速轉弱,暗示着人類社會在按照一個循環的規律進行着。
兩三百年的戰亂局面,久已使人心對當前的時局感到絕望,在絕望之餘,隻有期待将來盛世的到臨,陰陽家的學說,便借這種心理環境普遍的散布開來。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是齊國人,舊史記載他的時代有若幹謬誤,但可确信他是戰國晚期的人。
他曾為燕昭王師,昭王對之極為景仰,為他築碣石宮,執弟子之禮而受業。
其後又曾為趙公子平原君的門客,據此,他可能死于長平之戰以後。
(二)鄒衍的學說 鄒衍的著作都已亡佚,他的學說見于他人的著作而留傳于今的有二,就是“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鄒衍以前的學者,想象世界是一塊大陸,四圍是海,海盡處與天相接。
儒家所說的“中國”(當時列國的總和),幾乎就是大陸的全部,相傳夏禹時曾劃分為九州。
鄒衍則認為禹的九州并不就是“天下”,隻是天下許多州的一州,名叫“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以外,另有九州,每州各有海環繞之,各州的面積也遠較赤縣神州為大。
禹的九州也就是儒家所謂的中國,隻占全天下的八十二分之一而已。
這就是大九州說,這種說法,無疑把前人想象中的世界的空間擴大了許多。
五德終始說起源于鄒衍以前儒家的五行說。
五行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
當時的儒者,又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
人事應與五行的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王者,于一年中的某個季節便有應做與不應做的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等。
五行論是誰創的,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大概不确。
鄒衍又把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的曆史便為五行的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
在甲德輪值之時,人事上便有代表甲德的甲朝興起,它的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必須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為火德,色尚赤等。
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則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
在兩德相交替之際,照例要有祥征出現。
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的主流,并且作了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的理論根據。
同時談這種學說的人,更混迹于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竟都儒服儒冠。
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的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其實的學派,在兩漢的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
甚至其後中國的一切信仰和方技,都多少受這種學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