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子》(即《道德經》)一書,便是他隐去時路過函谷關為關令尹喜寫的。
《老子》一書是否老聃所著,曾有許多人懷疑過。
因為書中有許多話,顯然不像春秋時代人所說的。
例如“六親不合有孝慈”、“民多利器,國家滋昏”等一類激烈的話,不大合春秋時代的思想。
書中所表現的社會背景如“萬乘之國”、“取天下”一類的話,以及書中所說的制度,如“偏将軍”、“上将軍”等,都非春秋時代所有。
孔子是最喜稱美古代和當代賢人的,但《論語》中卻沒有一句提到老聃。
墨子、孟子都喜歡攻擊反對派,像書中“絕聖棄知”、“絕仁棄義”一類的話,和儒墨思想都根本不相容,但墨子、孟子卻對老子毫無批評。
因此有人不相信《老子》是春秋時代老聃的作品,認為可能出于戰國時代,但也許有一部分思想是承襲老聃的。
老學在戰國末期尚不甚風行,到西漢初期,才風靡一世。
《老子》一書,雖然隻有五千字,但其涵義之富和影響之大,都非同小可。
它對人生、文明、政治、宗教等問題,都有特殊的看法。
老子授經圖,任頤繪。
老子見周将亂,乘青牛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請其著書,遂得《道德經》五千言。
圖中所繪為尹喜拜見老子的場面。
《老子》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的進行,其所遵循的法則是“物極必反”和“禍福相倚”。
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發展到極緻之時,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開始;因此,禍與福在輪流的變換着。
一個人要想免禍,必須不要把福發展到極緻,所以它教人謙卑遜讓,知足寡欲。
它認為文明是人類痛苦和罪惡的源泉。
因為世上許多貪殘詐僞的行為,每由智慧和知識而來。
人類的智慧越高,知識越富,則其苦痛和罪惡也就越多越大。
因此,它主張廢棄知識和文字,以塞其源。
一切由文明所産生的享受,也都在摒棄之列。
“物極必反”的法則,在人事的任何方面,都無例外。
政治社會的各種制度的運用,也往往會發生與原來目的相反的結果。
法令本在防盜賊,但因“法令滋彰”,反而“盜賊多有”。
治天下者本欲有為,而結果反常不足有為。
因此聖人治天下,法令仁義,皆應排除,以塞其亂源。
即令有所制作,也不可讓其發展到極點,而緻産生反面的結果。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小國寡民,認為政治統治者應當一切聽人民自便,不加幹涉。
它認為最好的政府,僅是讓人民知道它的存在就算了,一切不必過問。
它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這種不幹涉政策,便是“無為”;它認為惟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對宗教方面,它已否定上帝的存在,認為宇宙并沒有什麼主宰,隻是循着一定的法則運行,自然而然而已。
(二)莊子 莊子的事迹和老子一樣缺略,隻知道他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他不樂仕進,僅在蒙做漆園吏。
楚威王曾聘他為相,被他謝絕。
莊周的作品,有《莊子》一書流傳,它不特是哲學名著,也是文學傑作。
他的思想,淵源于老子,對于人生和政治社會的看法,大體上都與老子相同,不過把老子的思想,作更精微的闡發而已。
莊子,選自《曆代名臣像解》。
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寂寞,所留《莊子》多采用寓言故事,想象瑰麗絕倫,文章恣肆汪洋、飄逸絕塵,魯迅譽之“汪洋辟阖,儀态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的避世思想,較老子更為明顯。
他認為世界是循着一個固定的自然律在流轉變遷,萬事萬物在變動的巨流中,無所謂是非和貴賤。
人和其他萬物一樣,由生以至于老死,都是自然的演變。
要想獲得至安至樂之生,便非順乎自然,破除拘執不可。
也就是說,應當超脫世界上一切欲望的束縛和情感的萦擾,把自身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破除我與非我的界限,而達到絕對的自由平等。
惟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安适,具有這種修養的便是“至人”。
準此而論,一切的政治制度,社會禮俗,都是一種束縛,都沒有價值。
所以莊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以“無為”為歸宿的。
四、墨家(墨子) (一)墨子的身世和墨家的組織 墨子名翟,魯人,其生卒年代,均無法确考。
大緻說來,他的誕生約與孔子的死相連接。
他的一生行事,流傳于今者也甚少。
他似乎以在宋居住的時間為最多,也許他的先世是殷遺民,但其門閥無考,可能是當時的“賤人”。
[一說墨氏即墨夷氏,宋公子目夷之後。
見傅孟真《性命古訓辨證》第七章(載《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他的職業,也很奇特,非農非商,而是一位善制器械的巧匠。
據說,他少時在魯曾習儒者之業,從墨學的内容看,他顯然曾受過儒家的熏陶。
戰國時代的儒家,已經自成一種組織,有着自己的法度守則。
墨家組織的嚴密可能受儒家的影響,但墨子對儒家的攻擊卻不遺餘力。
戰國時,儒家所講究的禮樂,演變成隻重形式而全無精神,有時竟像是詐僞。
墨子的反儒,自然是對這種儒家教育不滿的結果,但他反儒的工具,卻得自儒家。
《墨子》,明正統道藏本。
墨子在魯時,常與儒者相辯難,并曾受過魯君的召問。
但他的學說,在魯國沒有發生影響,這當是他去魯的原因。
他去魯後,曾到過宋、衛、齊等國,晚年曾到過楚,他一生可能以布衣而終。
他的學說,最初盛行于楚,到孟子時,已到“其言盈天下”的地步。
墨家是一個永久性的組織,它的業務是傳授技術,以及受貴族的祿養,為他們守城等。
所以墨家講求守禦技術,并擅長制造守禦器械。
但他們為人守城,隻是為抵禦侵略,決不向人進攻,這是他們的信條。
有時為援救弱小,也可以自動為人守城。
例如前445年,另一位魯國的巧匠公輸般為楚國造雲梯以攻宋,墨子一面命他的徒衆在宋布防,一面親自日夜跋涉赴楚,勸楚罷兵。
墨家的領袖稱為“钜子”,钜子在整個團體中,具有絕對權威,他的意志便是全體的意志,徒衆須絕對服從。
墨子是第一任钜子,他有門徒三百人,據說他的命令可以使他們“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墨家本身并有它的特殊法律,由钜子執行,決不寬縱。
其條例大都不傳,現在僅知道有“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規定。
墨子雖可能是“賤人”,但他的學問的淵博,實不亞于任何士大夫。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宗旨,較儒家更為徹底,所以他的門徒中,有許多工匠和下層社會中人。
墨家雖有濃厚的宗教氣氛,但墨子自身實是一個學問之士和政治思想家,并不是純粹的宗教家。
從戰國直到漢初,孔墨是并稱的大師,但漢以後,墨學日漸衰微。
墨子死後,墨家沒有十分偉大的領袖像儒家的孟、荀者繼起。
前381年,墨家钜子孟勝為楚貴族陽城君守城,抗拒政府軍,結果孟勝和弟子一百八十餘人全部殉難,墨家大受打擊。
此後墨家分裂為三派,相互傾軋,因此聲勢漸衰。
另一方面,墨家的生活,過分限制其徒衆思想行動的自由和生活享受;而極端刻苦的生活,又為人情所不堪,自然無法受大衆的歡迎。
此外,墨家雖相信神鬼,但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因此沒有純粹迷信的宗教具有号召力。
這些都是促成墨家衰微的原因。
(二)墨子的反儒 上面曾說過,墨子早年受儒家的教育,因不滿儒家的若幹學說,而創立反儒的理論。
但他表達思想的工具卻和儒家相同,例如他和儒者都談《詩》、《書》,都談先王堯舜,都稱美禹等。
在立義上,則有許多地方對儒家痛下針砭。
儒墨理論的不同,至少有下列十點: (一)儒者認為親親的重要,在尚賢之前;墨子則純主尚賢,認為聖王應惟賢是用,不黨父兄。
(二)儒者承認政治社會有階級之分;墨子所主張的“尚同”,則含有平等之義。
(三)儒者認為愛有等差,墨子則主張“兼愛”。
(四)儒者把戰争分為義與不義,贊成“義戰”而反對不義之戰;墨子則“非攻”,反對一切的攻戰。
(五)儒家雖反對過分的享受,但并不反對夠水準的生活;墨者則主張絕對節用,惡衣粗食。
(六)儒家主孝,連帶主張厚葬久喪;墨子則主薄葬短喪。
(七)儒者雖非自然論者,但不願談天道,對神鬼亦抱同樣态度,“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則把自己的理想托為“天志”,确信有鬼神。
(八)儒者提倡音樂,僅反對其低劣者,墨子則主張禁絕所有的音樂。
(九)儒家是宿命論者,雖然平時不談“命”,但失敗時則好委之于命,墨子則“非命”。
(十)儒者卑視手藝,認為是“小人”之事;墨子則是機械巧匠,并利用機械實行其理想。
從上列各點看,墨與儒确有許多差異。
但從另一觀點看,墨儒之别,隻是程度的問題,基本精神上仍有相通之處。
例如,兩者都主張尚賢,隻是儒者認為應在親親之後,兩者都主張愛人,隻是儒者認為愛應有等差。
但是持中論者與極端論者在精神上屬于兩種類型,因此相争每每最烈。
有時兩個絕對相反的極端論,在精神上反有較多的共鳴,孟子的視楊墨同為邪說,便是一例。
(三)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我國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位對舊有文明的缺失明白指出的人,他有《墨子》一書傳世,文體用演說體,是中國古代著作惟一用這種體裁寫成的。
他認為舊有文明有許多不合理和自相矛盾之處,例如殺人者死,而戰争則為人歌頌,竊珠玉雞犬者為盜賊,而奪人城池國家者則為功臣。
此外對于貧富不均,政治世襲以及虛飾浪費等現象,均表不滿。
因此他認為社會要通盤改造,以建立社會的新秩序。
下面便是他的新方案的重要内容。
墨子認為世上一切道德禮俗和制度的設立,應有一個目标,那就是為求“天下之大利”,而非謀少數階級或一國的私利。
所謂“大利”,即是使天下人均能豐衣足食,結婚生子。
為達到此目标,所有的人均應過最低限度的生活;任何享受,均為掠奪。
因此他主張節用,凡日常所需,無論飲食、衣服、宮室、器用,都必須加以節制。
此外,如厚葬、久喪以及音樂的演奏,都與節用的原則不合,所以他也堅決反對。
戰争在墨子看來,是達到“天下大利”目标的主要障礙,因此他反對戰争。
他随時随地闡述戰争的“不利”,他認為戰争多半由于侵略者認為戰争有利而起,所以他要首先破除這種錯誤的估計。
此外他認為攻伐有時起于好名,事實上武力侵略者是惡性最大的盜賊,其不仁與罪惡甚于攘人犬豕雞豚者。
為了對抗侵略,維護和平,他更講求自衛自存之術。
有時他更身率弟子,援助被侵的國家,以防止戰禍的發生。
墨子認為世上的一切禍亂,起于人與人的沖突,推究其根本原因,則在于人類之自私而不能相愛。
所以他主張“兼愛”,要人捐棄成見,愛人如己,不因親
《老子》一書是否老聃所著,曾有許多人懷疑過。
因為書中有許多話,顯然不像春秋時代人所說的。
例如“六親不合有孝慈”、“民多利器,國家滋昏”等一類激烈的話,不大合春秋時代的思想。
書中所表現的社會背景如“萬乘之國”、“取天下”一類的話,以及書中所說的制度,如“偏将軍”、“上将軍”等,都非春秋時代所有。
孔子是最喜稱美古代和當代賢人的,但《論語》中卻沒有一句提到老聃。
墨子、孟子都喜歡攻擊反對派,像書中“絕聖棄知”、“絕仁棄義”一類的話,和儒墨思想都根本不相容,但墨子、孟子卻對老子毫無批評。
因此有人不相信《老子》是春秋時代老聃的作品,認為可能出于戰國時代,但也許有一部分思想是承襲老聃的。
老學在戰國末期尚不甚風行,到西漢初期,才風靡一世。
《老子》一書,雖然隻有五千字,但其涵義之富和影響之大,都非同小可。
它對人生、文明、政治、宗教等問題,都有特殊的看法。
老子授經圖,任頤繪。
老子見周将亂,乘青牛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請其著書,遂得《道德經》五千言。
圖中所繪為尹喜拜見老子的場面。
《老子》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的進行,其所遵循的法則是“物極必反”和“禍福相倚”。
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發展到極緻之時,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開始;因此,禍與福在輪流的變換着。
一個人要想免禍,必須不要把福發展到極緻,所以它教人謙卑遜讓,知足寡欲。
它認為文明是人類痛苦和罪惡的源泉。
因為世上許多貪殘詐僞的行為,每由智慧和知識而來。
人類的智慧越高,知識越富,則其苦痛和罪惡也就越多越大。
因此,它主張廢棄知識和文字,以塞其源。
一切由文明所産生的享受,也都在摒棄之列。
“物極必反”的法則,在人事的任何方面,都無例外。
政治社會的各種制度的運用,也往往會發生與原來目的相反的結果。
法令本在防盜賊,但因“法令滋彰”,反而“盜賊多有”。
治天下者本欲有為,而結果反常不足有為。
因此聖人治天下,法令仁義,皆應排除,以塞其亂源。
即令有所制作,也不可讓其發展到極點,而緻産生反面的結果。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小國寡民,認為政治統治者應當一切聽人民自便,不加幹涉。
它認為最好的政府,僅是讓人民知道它的存在就算了,一切不必過問。
它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這種不幹涉政策,便是“無為”;它認為惟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對宗教方面,它已否定上帝的存在,認為宇宙并沒有什麼主宰,隻是循着一定的法則運行,自然而然而已。
(二)莊子 莊子的事迹和老子一樣缺略,隻知道他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他不樂仕進,僅在蒙做漆園吏。
楚威王曾聘他為相,被他謝絕。
莊周的作品,有《莊子》一書流傳,它不特是哲學名著,也是文學傑作。
他的思想,淵源于老子,對于人生和政治社會的看法,大體上都與老子相同,不過把老子的思想,作更精微的闡發而已。
莊子,選自《曆代名臣像解》。
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寂寞,所留《莊子》多采用寓言故事,想象瑰麗絕倫,文章恣肆汪洋、飄逸絕塵,魯迅譽之“汪洋辟阖,儀态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的避世思想,較老子更為明顯。
他認為世界是循着一個固定的自然律在流轉變遷,萬事萬物在變動的巨流中,無所謂是非和貴賤。
人和其他萬物一樣,由生以至于老死,都是自然的演變。
要想獲得至安至樂之生,便非順乎自然,破除拘執不可。
也就是說,應當超脫世界上一切欲望的束縛和情感的萦擾,把自身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破除我與非我的界限,而達到絕對的自由平等。
惟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安适,具有這種修養的便是“至人”。
準此而論,一切的政治制度,社會禮俗,都是一種束縛,都沒有價值。
所以莊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以“無為”為歸宿的。
四、墨家(墨子) (一)墨子的身世和墨家的組織 墨子名翟,魯人,其生卒年代,均無法确考。
大緻說來,他的誕生約與孔子的死相連接。
他的一生行事,流傳于今者也甚少。
他似乎以在宋居住的時間為最多,也許他的先世是殷遺民,但其門閥無考,可能是當時的“賤人”。
[一說墨氏即墨夷氏,宋公子目夷之後。
見傅孟真《性命古訓辨證》第七章(載《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他的職業,也很奇特,非農非商,而是一位善制器械的巧匠。
據說,他少時在魯曾習儒者之業,從墨學的内容看,他顯然曾受過儒家的熏陶。
戰國時代的儒家,已經自成一種組織,有着自己的法度守則。
墨家組織的嚴密可能受儒家的影響,但墨子對儒家的攻擊卻不遺餘力。
戰國時,儒家所講究的禮樂,演變成隻重形式而全無精神,有時竟像是詐僞。
墨子的反儒,自然是對這種儒家教育不滿的結果,但他反儒的工具,卻得自儒家。
《墨子》,明正統道藏本。
墨子在魯時,常與儒者相辯難,并曾受過魯君的召問。
但他的學說,在魯國沒有發生影響,這當是他去魯的原因。
他去魯後,曾到過宋、衛、齊等國,晚年曾到過楚,他一生可能以布衣而終。
他的學說,最初盛行于楚,到孟子時,已到“其言盈天下”的地步。
墨家是一個永久性的組織,它的業務是傳授技術,以及受貴族的祿養,為他們守城等。
所以墨家講求守禦技術,并擅長制造守禦器械。
但他們為人守城,隻是為抵禦侵略,決不向人進攻,這是他們的信條。
有時為援救弱小,也可以自動為人守城。
例如前445年,另一位魯國的巧匠公輸般為楚國造雲梯以攻宋,墨子一面命他的徒衆在宋布防,一面親自日夜跋涉赴楚,勸楚罷兵。
墨家的領袖稱為“钜子”,钜子在整個團體中,具有絕對權威,他的意志便是全體的意志,徒衆須絕對服從。
墨子是第一任钜子,他有門徒三百人,據說他的命令可以使他們“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墨家本身并有它的特殊法律,由钜子執行,決不寬縱。
其條例大都不傳,現在僅知道有“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規定。
墨子雖可能是“賤人”,但他的學問的淵博,實不亞于任何士大夫。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宗旨,較儒家更為徹底,所以他的門徒中,有許多工匠和下層社會中人。
墨家雖有濃厚的宗教氣氛,但墨子自身實是一個學問之士和政治思想家,并不是純粹的宗教家。
從戰國直到漢初,孔墨是并稱的大師,但漢以後,墨學日漸衰微。
墨子死後,墨家沒有十分偉大的領袖像儒家的孟、荀者繼起。
前381年,墨家钜子孟勝為楚貴族陽城君守城,抗拒政府軍,結果孟勝和弟子一百八十餘人全部殉難,墨家大受打擊。
此後墨家分裂為三派,相互傾軋,因此聲勢漸衰。
另一方面,墨家的生活,過分限制其徒衆思想行動的自由和生活享受;而極端刻苦的生活,又為人情所不堪,自然無法受大衆的歡迎。
此外,墨家雖相信神鬼,但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因此沒有純粹迷信的宗教具有号召力。
這些都是促成墨家衰微的原因。
(二)墨子的反儒 上面曾說過,墨子早年受儒家的教育,因不滿儒家的若幹學說,而創立反儒的理論。
但他表達思想的工具卻和儒家相同,例如他和儒者都談《詩》、《書》,都談先王堯舜,都稱美禹等。
在立義上,則有許多地方對儒家痛下針砭。
儒墨理論的不同,至少有下列十點: (一)儒者認為親親的重要,在尚賢之前;墨子則純主尚賢,認為聖王應惟賢是用,不黨父兄。
(二)儒者承認政治社會有階級之分;墨子所主張的“尚同”,則含有平等之義。
(三)儒者認為愛有等差,墨子則主張“兼愛”。
(四)儒者把戰争分為義與不義,贊成“義戰”而反對不義之戰;墨子則“非攻”,反對一切的攻戰。
(五)儒家雖反對過分的享受,但并不反對夠水準的生活;墨者則主張絕對節用,惡衣粗食。
(六)儒家主孝,連帶主張厚葬久喪;墨子則主薄葬短喪。
(七)儒者雖非自然論者,但不願談天道,對神鬼亦抱同樣态度,“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則把自己的理想托為“天志”,确信有鬼神。
(八)儒者提倡音樂,僅反對其低劣者,墨子則主張禁絕所有的音樂。
(九)儒家是宿命論者,雖然平時不談“命”,但失敗時則好委之于命,墨子則“非命”。
(十)儒者卑視手藝,認為是“小人”之事;墨子則是機械巧匠,并利用機械實行其理想。
從上列各點看,墨與儒确有許多差異。
但從另一觀點看,墨儒之别,隻是程度的問題,基本精神上仍有相通之處。
例如,兩者都主張尚賢,隻是儒者認為應在親親之後,兩者都主張愛人,隻是儒者認為愛應有等差。
但是持中論者與極端論者在精神上屬于兩種類型,因此相争每每最烈。
有時兩個絕對相反的極端論,在精神上反有較多的共鳴,孟子的視楊墨同為邪說,便是一例。
(三)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我國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位對舊有文明的缺失明白指出的人,他有《墨子》一書傳世,文體用演說體,是中國古代著作惟一用這種體裁寫成的。
他認為舊有文明有許多不合理和自相矛盾之處,例如殺人者死,而戰争則為人歌頌,竊珠玉雞犬者為盜賊,而奪人城池國家者則為功臣。
此外對于貧富不均,政治世襲以及虛飾浪費等現象,均表不滿。
因此他認為社會要通盤改造,以建立社會的新秩序。
下面便是他的新方案的重要内容。
墨子認為世上一切道德禮俗和制度的設立,應有一個目标,那就是為求“天下之大利”,而非謀少數階級或一國的私利。
所謂“大利”,即是使天下人均能豐衣足食,結婚生子。
為達到此目标,所有的人均應過最低限度的生活;任何享受,均為掠奪。
因此他主張節用,凡日常所需,無論飲食、衣服、宮室、器用,都必須加以節制。
此外,如厚葬、久喪以及音樂的演奏,都與節用的原則不合,所以他也堅決反對。
戰争在墨子看來,是達到“天下大利”目标的主要障礙,因此他反對戰争。
他随時随地闡述戰争的“不利”,他認為戰争多半由于侵略者認為戰争有利而起,所以他要首先破除這種錯誤的估計。
此外他認為攻伐有時起于好名,事實上武力侵略者是惡性最大的盜賊,其不仁與罪惡甚于攘人犬豕雞豚者。
為了對抗侵略,維護和平,他更講求自衛自存之術。
有時他更身率弟子,援助被侵的國家,以防止戰禍的發生。
墨子認為世上的一切禍亂,起于人與人的沖突,推究其根本原因,則在于人類之自私而不能相愛。
所以他主張“兼愛”,要人捐棄成見,愛人如己,不因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