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帝國的興衰(西周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号衛。
(二)把商丘一帶的土地及一部分殷遺民贈給纣的庶兄微子啟,以存殷祀,建國曰宋。
并以一批新建的姬姓封國環繞着它,計有曹(今山東定陶縣)、滕(今山東滕州市)、息(今河南息縣)、蔣(今河南固始縣西北)、蔡(今河南鄭州市東北)等國。
(三)把魯遷于奄國舊地,以周公子伯禽就國。
又改封呂望的兒子呂伋于魯之北,國号齊(都今山東臨淄市)。
又遷燕于齊之北,都薊丘(今北京附近)。
齊魯兩國都是殷遺民的聚居地。
[參看傅孟真《周東封與殷遺民》(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四)在北方和南方加封一批姬姓國,計有晉(今山西太原市北)、邢(今河北邢台市)、郇(今山西臨晉縣)、随(今湖北随州市)、聃(今湖北荊門市東南)等。
(五)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于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建立東都,并把一大批“殷頑民”遷到那裡。
據傳說洛邑城九裡見方,外郭二十七裡見方。
洛邑又稱“成周”,鎬京又稱“宗周”。
這一來周的版圖不但大為擴張,而商的殘餘勢力,也在周人的嚴密控制之下,失去叛亂的機會。
周人對殷民的強迫遷移分散,是戰勝國處置被征服者常用的辦法。
總計武王成王兩世,周室封立的新國,共七十餘,其中周的同姓封國五十餘。
但當時黃河下遊和長江南北舊有的國家或部族,尚不知凡幾,它們有的歸附周朝,有的則因周的勢力不能到達而仍處于獨立狀态。
總計周初及中末期新建的國和舊有的國,至今可考者尚有一百七十多個。
[參看陳槃《春秋篇》(載《中國曆史地理(一)》)] 二、封建社會的階級 “封建”兩字,并無明确的界說。
大體說來,封建社會至少要包涵兩個條件:一是土地的再分割。
就是由最高統治者的王室把一部土地分給高級的封君“諸侯”,再由諸侯把自己的一部土地分給他本身的封君“大夫”,土地至少要經過這樣的兩次割裂。
二是權力的分化。
每一級封君,要對上級稱臣,并履行若幹方面的義務;但對他自己的封土而言,他是經濟上的地主,政治上的世襲統治者,在他的封土内擁有最高的權力,内政幾乎完全獨立。
這兩個條件,造成了若幹階級。
王室和兩類封君以下,尚有一種沒有封土的士。
這四個階級,可統稱之曰貴族。
貴族以下是平民階級,他們一方面是貴族政權下的被統治者,一方面又是附着于貴族土地的農奴或佃戶。
此外,貴族又擁有較平民地位猶低的奴隸。
在中國史上,隻有周代的社會,曾有這樣層次分明的階級,也隻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
下面是這些階級的個别叙述。
大盂鼎及其銘文,西周,陝西省眉縣出土。
鼎内銘文記載周康王冊命貴族盂的史實。
大意是向盂叙述周初先王的立國經驗和商的亡國教訓,告誡盂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處訟罰,治民保土等内容。
(一)王室 周人的詩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見《詩經·小雅·北山》]這幾句詩,不知是贊頌、慨歎還是諷刺,總之并沒有說出周王室在封建社會中的真實地位。
先說“王土”,事實上周王所直接統屬的土地隻限于王畿。
王畿的範圍已不可确考,但必然包括鎬京洛邑及其附近的地方,據周人估計有千裡左右見方。
大概王畿最北不過至泾水流域以及洛邑以北的黃河北岸附近之地,南不到漢水流域,東不到淮水流域,西則可能至岐山一帶,這可從周代諸侯國和外族的分布情形看出來。
單是王畿,王室還不能完全直接統治,因為其中還有許多小封君,他們多屬王族,爵位和數目均不詳。
真正歸周王完全支配的,隻是王畿的一部分,也就是周王的食邑。
至于所謂“王臣”,在名義上諸侯确是周王的臣,事實上諸侯對王室隻履行簡單的幾項義務,大緻不過按期納貢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王畿内的災患而已。
周王于諸侯,尚須有若幹頒賜,例如周王祭祀後須賜祭肉給諸侯;諸侯的婚喪大事,周王照例也要賞賜禮品。
至于嘉獎勤謹公職或有功王室的諸侯,更須賜服飾器用,賜田邑或賜命(即褒揚令)等。
至于諸侯國的内政,可以說是完全自主的。
而諸侯對王室也隻有在開國初年比較聽話,等到王室初期的威風過去以後,諸侯的義務也變成具文,履行與否,要憑他們的高興。
總之,周王除擁有一個共主的名義,他的政治經濟上的實權,實不比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大上多少,這還是初期的情形。
後來漸至諸侯國對王室公開抗命,王室有時尚須受庇護于強大的諸侯,甚至以爵位籠絡諸侯國内僭越的大夫。
王室的威信,自然也随之以盡。
至于中央政府的組織如何,因史料不足,不知其詳。
據後人的傳述,王室的重要官吏有:冡宰,掌全國行政;司徒,掌賦稅徭役;宗伯,掌禮樂教化;司馬,掌軍政;司寇,掌司法,司空,掌工務。
(二)諸侯 周朝的諸侯國,除了上述開國之初由宗室、姻戚、功臣建立的一大批封國,和商朝後裔的宋以外,還有兩類國家:一類是西周中末期,王室劃分畿内或近畿土地賜給功臣或宗室子弟而建立的,此類有秦、鄭等國。
秦的始祖為非子(嬴姓),因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周室賜以渭水上遊秦川東岸之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境),為周的附庸邑。
宣王時,非子後人秦莊公以讨西戎有功,受周命為“西垂大夫”。
鄭的始祖是周厲王的少子友(即鄭桓公),宣王時裂畿内地封之,在今陝西省華縣。
後來幽王政亂,鄭友率衆東徙,取郐及東虢兩國十邑之地,别建新國,在今河南省新鄭一帶。
另一類是商代原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歸附于周朝的,如陳、杞等。
周代諸侯的爵位,舊說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封土則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但這辦法有若幹違背史實之處,恐不是西周的開國制度。
例如周代鼎器的銘文中,載有周室以宋為客的話,宋既是周客,當然不在諸侯之列,自不會被封為公爵。
此外周代稱“伯”的,多屬勳業彪炳的大臣,如宣王時的召伯虎等,其地位不應在公侯之下;又如鄭伯、秦伯都是周室東遷時的元勳,當時王室衰微,恐不至于那樣吝惜名器,僅頒給他們第三等的爵位。
因此近人甚至懷疑周代曾有過這種班爵制度。
[參看傅孟真《論所謂五等爵》(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 按舊說,爵位最高的公,隻有宋。
稱侯的幾乎全是周初的宗室姻戚,如齊、魯、衛、晉等。
伯則多屬後來封建的諸侯,如上面所說的秦伯、鄭伯。
舊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大抵為子,其中包括若幹蠻夷如吳、楚等。
男則是大國的附庸,就今所知,隻有一個許(在今河南許昌),它曾為魯的附庸。
至于諸侯封土的等級,似乎也不合事實,例如魯國是侯,楚國是子,但楚國的領土卻遠較魯為大。
諸侯們除了把一部封土分給大夫,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建立都城,組織政府,并可訓練軍隊,征收租賦。
諸侯對王室的義務,前面已經說過,後來周室衰微,義務變成具文。
但諸侯對王室态度的好壞,則頗不一緻。
大體說來,凡與王室關系較親的國家,态度都較好,如齊、魯、衛、晉等;齊、晉至東周後更成為王室的保障。
外族或外族化的國家,則往往仇視王室,如楚在西周時便與王室為敵;秦雖在地域上與王室甚為接近,但因周室東遷後日與戎狄為鄰,感情上乃與王室逐漸疏遠。
此外,還有若幹國家與周室漠不相關。
大多數封國的朝廷,也有司馬、司徒、司寇、司空一類的官,其職掌也和王室的這類官員相似。
(三)卿大夫 大夫是諸侯國中的小封君,也是封君的主要階層,數目遠較諸侯為多。
他們最初大概全是國君的同族,即所謂“公族”,但這種局面到東周後便被打破。
以大夫的資格輔助國君掌理國政的叫做卿,卿、大夫都有上下之分,但一國的卿至多不過六位,大夫則沒有限制。
卿和大夫,雖屬于同一階級,但卿的政治地位,較大夫為高。
戰時卿是統軍的主将,平時則總理國家的政事,出使時卿的地位,也在大夫之上。
大夫的地位可以世襲,卿在原則上不能世襲,但實際也有累代為卿的巨室。
大夫的家族,有一種特殊的徽識,叫“氏”。
有以開宗大夫的别字或官職為氏的,也有以封地首邑為氏的,因此同姓者未必
(二)把商丘一帶的土地及一部分殷遺民贈給纣的庶兄微子啟,以存殷祀,建國曰宋。
并以一批新建的姬姓封國環繞着它,計有曹(今山東定陶縣)、滕(今山東滕州市)、息(今河南息縣)、蔣(今河南固始縣西北)、蔡(今河南鄭州市東北)等國。
(三)把魯遷于奄國舊地,以周公子伯禽就國。
又改封呂望的兒子呂伋于魯之北,國号齊(都今山東臨淄市)。
又遷燕于齊之北,都薊丘(今北京附近)。
齊魯兩國都是殷遺民的聚居地。
[參看傅孟真《周東封與殷遺民》(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四)在北方和南方加封一批姬姓國,計有晉(今山西太原市北)、邢(今河北邢台市)、郇(今山西臨晉縣)、随(今湖北随州市)、聃(今湖北荊門市東南)等。
(五)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于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建立東都,并把一大批“殷頑民”遷到那裡。
據傳說洛邑城九裡見方,外郭二十七裡見方。
洛邑又稱“成周”,鎬京又稱“宗周”。
這一來周的版圖不但大為擴張,而商的殘餘勢力,也在周人的嚴密控制之下,失去叛亂的機會。
周人對殷民的強迫遷移分散,是戰勝國處置被征服者常用的辦法。
總計武王成王兩世,周室封立的新國,共七十餘,其中周的同姓封國五十餘。
但當時黃河下遊和長江南北舊有的國家或部族,尚不知凡幾,它們有的歸附周朝,有的則因周的勢力不能到達而仍處于獨立狀态。
總計周初及中末期新建的國和舊有的國,至今可考者尚有一百七十多個。
[參看陳槃《春秋篇》(載《中國曆史地理(一)》)] 二、封建社會的階級 “封建”兩字,并無明确的界說。
大體說來,封建社會至少要包涵兩個條件:一是土地的再分割。
就是由最高統治者的王室把一部土地分給高級的封君“諸侯”,再由諸侯把自己的一部土地分給他本身的封君“大夫”,土地至少要經過這樣的兩次割裂。
二是權力的分化。
每一級封君,要對上級稱臣,并履行若幹方面的義務;但對他自己的封土而言,他是經濟上的地主,政治上的世襲統治者,在他的封土内擁有最高的權力,内政幾乎完全獨立。
這兩個條件,造成了若幹階級。
王室和兩類封君以下,尚有一種沒有封土的士。
這四個階級,可統稱之曰貴族。
貴族以下是平民階級,他們一方面是貴族政權下的被統治者,一方面又是附着于貴族土地的農奴或佃戶。
此外,貴族又擁有較平民地位猶低的奴隸。
在中國史上,隻有周代的社會,曾有這樣層次分明的階級,也隻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
下面是這些階級的個别叙述。
大盂鼎及其銘文,西周,陝西省眉縣出土。
鼎内銘文記載周康王冊命貴族盂的史實。
大意是向盂叙述周初先王的立國經驗和商的亡國教訓,告誡盂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處訟罰,治民保土等内容。
(一)王室 周人的詩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見《詩經·小雅·北山》]這幾句詩,不知是贊頌、慨歎還是諷刺,總之并沒有說出周王室在封建社會中的真實地位。
先說“王土”,事實上周王所直接統屬的土地隻限于王畿。
王畿的範圍已不可确考,但必然包括鎬京洛邑及其附近的地方,據周人估計有千裡左右見方。
大概王畿最北不過至泾水流域以及洛邑以北的黃河北岸附近之地,南不到漢水流域,東不到淮水流域,西則可能至岐山一帶,這可從周代諸侯國和外族的分布情形看出來。
單是王畿,王室還不能完全直接統治,因為其中還有許多小封君,他們多屬王族,爵位和數目均不詳。
真正歸周王完全支配的,隻是王畿的一部分,也就是周王的食邑。
至于所謂“王臣”,在名義上諸侯确是周王的臣,事實上諸侯對王室隻履行簡單的幾項義務,大緻不過按期納貢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王畿内的災患而已。
周王于諸侯,尚須有若幹頒賜,例如周王祭祀後須賜祭肉給諸侯;諸侯的婚喪大事,周王照例也要賞賜禮品。
至于嘉獎勤謹公職或有功王室的諸侯,更須賜服飾器用,賜田邑或賜命(即褒揚令)等。
至于諸侯國的内政,可以說是完全自主的。
而諸侯對王室也隻有在開國初年比較聽話,等到王室初期的威風過去以後,諸侯的義務也變成具文,履行與否,要憑他們的高興。
總之,周王除擁有一個共主的名義,他的政治經濟上的實權,實不比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大上多少,這還是初期的情形。
後來漸至諸侯國對王室公開抗命,王室有時尚須受庇護于強大的諸侯,甚至以爵位籠絡諸侯國内僭越的大夫。
王室的威信,自然也随之以盡。
至于中央政府的組織如何,因史料不足,不知其詳。
據後人的傳述,王室的重要官吏有:冡宰,掌全國行政;司徒,掌賦稅徭役;宗伯,掌禮樂教化;司馬,掌軍政;司寇,掌司法,司空,掌工務。
(二)諸侯 周朝的諸侯國,除了上述開國之初由宗室、姻戚、功臣建立的一大批封國,和商朝後裔的宋以外,還有兩類國家:一類是西周中末期,王室劃分畿内或近畿土地賜給功臣或宗室子弟而建立的,此類有秦、鄭等國。
秦的始祖為非子(嬴姓),因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周室賜以渭水上遊秦川東岸之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境),為周的附庸邑。
宣王時,非子後人秦莊公以讨西戎有功,受周命為“西垂大夫”。
鄭的始祖是周厲王的少子友(即鄭桓公),宣王時裂畿内地封之,在今陝西省華縣。
後來幽王政亂,鄭友率衆東徙,取郐及東虢兩國十邑之地,别建新國,在今河南省新鄭一帶。
另一類是商代原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歸附于周朝的,如陳、杞等。
周代諸侯的爵位,舊說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封土則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但這辦法有若幹違背史實之處,恐不是西周的開國制度。
例如周代鼎器的銘文中,載有周室以宋為客的話,宋既是周客,當然不在諸侯之列,自不會被封為公爵。
此外周代稱“伯”的,多屬勳業彪炳的大臣,如宣王時的召伯虎等,其地位不應在公侯之下;又如鄭伯、秦伯都是周室東遷時的元勳,當時王室衰微,恐不至于那樣吝惜名器,僅頒給他們第三等的爵位。
因此近人甚至懷疑周代曾有過這種班爵制度。
[參看傅孟真《論所謂五等爵》(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 按舊說,爵位最高的公,隻有宋。
稱侯的幾乎全是周初的宗室姻戚,如齊、魯、衛、晉等。
伯則多屬後來封建的諸侯,如上面所說的秦伯、鄭伯。
舊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大抵為子,其中包括若幹蠻夷如吳、楚等。
男則是大國的附庸,就今所知,隻有一個許(在今河南許昌),它曾為魯的附庸。
至于諸侯封土的等級,似乎也不合事實,例如魯國是侯,楚國是子,但楚國的領土卻遠較魯為大。
諸侯們除了把一部封土分給大夫,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建立都城,組織政府,并可訓練軍隊,征收租賦。
諸侯對王室的義務,前面已經說過,後來周室衰微,義務變成具文。
但諸侯對王室态度的好壞,則頗不一緻。
大體說來,凡與王室關系較親的國家,态度都較好,如齊、魯、衛、晉等;齊、晉至東周後更成為王室的保障。
外族或外族化的國家,則往往仇視王室,如楚在西周時便與王室為敵;秦雖在地域上與王室甚為接近,但因周室東遷後日與戎狄為鄰,感情上乃與王室逐漸疏遠。
此外,還有若幹國家與周室漠不相關。
大多數封國的朝廷,也有司馬、司徒、司寇、司空一類的官,其職掌也和王室的這類官員相似。
(三)卿大夫 大夫是諸侯國中的小封君,也是封君的主要階層,數目遠較諸侯為多。
他們最初大概全是國君的同族,即所謂“公族”,但這種局面到東周後便被打破。
以大夫的資格輔助國君掌理國政的叫做卿,卿、大夫都有上下之分,但一國的卿至多不過六位,大夫則沒有限制。
卿和大夫,雖屬于同一階級,但卿的政治地位,較大夫為高。
戰時卿是統軍的主将,平時則總理國家的政事,出使時卿的地位,也在大夫之上。
大夫的地位可以世襲,卿在原則上不能世襲,但實際也有累代為卿的巨室。
大夫的家族,有一種特殊的徽識,叫“氏”。
有以開宗大夫的别字或官職為氏的,也有以封地首邑為氏的,因此同姓者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