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史前時代到信史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着軍旅的生活,遷徙往來,未嘗定居。
他的行蹤,曾東至海和岱宗(即泰山),西至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南至于江(即長江),并曾會諸侯于釜山(今河北涞水縣北),而定都于“涿鹿之阿”。
這類地名的考釋,也曾引起世人的争論,但在黃帝本人的有無尚未得到考古上的證據時,這種辯論是無謂的。
古人又把黃帝時代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戰國末年的學者,把一切古代的發明制作,都歸功于他。
例如文字、算學、曆法、陣法、音樂、軍制、田制、政治區劃、官室、衣裳、貨币、舟車等,這些文化上的重要貢獻,莫不直接或間接地由黃帝發明或創立。
但這種說法,到西漢已不為史家所接受。
此外他又幾乎是所有古代帝王的始祖,像颛顼、帝喾、堯、舜、禹以及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棄等,都是他的苗裔,自然還包括這些帝王的後代。
黃帝、蚩尤作戰經過圖。
自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初期,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着夏族、夷族、黎苗三大部族。
蚩尤為黎苗族共主,領八十一氏族,侵淩夏族區域,進而統治夏族。
夏族當中一氏族領袖黃帝起而反抗。
蚩尤部衆自南向北攻擊黃帝,黃帝本立國有熊,位考慮到蚩尤所領部衆為南人,對北方地形氣候多不明了,因此兩軍在有熊短暫接觸之後,黃帝即主動向北引退。
蚩尤領衆跟進,至河北涿鹿時,蚩尤部衆消耗甚大。
這天狂風吹起塵沙,遮蔽天地,黃帝固有指南車指示方向,不緻迷路,因此趁蚩尤部族昏迷彷徨之際,驅衆攻擊,将敵一舉擊潰,蚩尤亦被擒殺。
夏族獲有全勝,也創造了我國戰争史上後退戰略大獲全勝的典型戰例。
開于黃帝的傳說,雖然沒有考古的根據,但就《五帝本紀》中所描述的他的生活情形,卻代表着一個階段的文化。
他本人遷徙無常,好像生活在一種狩獵或遊牧的經濟階段。
但《本紀》又附帶說出他的另外兩項事業,就是“時播百谷草木”和“淳化鳥獸蟲蛾”,似乎又在說黃帝時代正是中國先民由遊牧進入初期農業的一個過渡時代。
(二)堯和舜 堯和舜是傳說中的兩位中國古代賢君,他們同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理想君主,也是曆代帝王的楷模。
關于他們的事迹,雖然沒有當時的史料來證實,但至遲生活在前500年左右的人,對他們的存在,即已深信不疑了。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堯是黃帝的玄孫,舜則是黃帝的八世孫,但他們卻大緻生活在同一時代中。
他們的時代,據相傳的說法,是前2357年至前2184年,也就是夏朝以前的一百七十餘年間。
堯是一位仁慈寬大的君主,似乎對一切都抱着寬容的态度。
他在位期間,人民各自過着自由安樂的生活,不受政府的幹預,因此他們體會不到這位君主的才能,更無法描述他的德量。
他畢生最偉大的也最為後世所稱頌的事迹,莫過于他的以天下為公,而把帝位推讓給舜的事了。
舜本是曆山(在今山東省)的農夫,他有一個極其難處的家庭,父母弟弟對他的仇視加害,使他遭遇多次生命的危險。
但他憑着無比的謙讓,終能以孝悌聞。
他曾先後做過漁夫、陶匠和商販,顯示出多方面的才能。
他的才德,感動了許多人,因此他每到一個地方,人們莫不踴躍的追随他,依附在他的四周,漸至變成一個都市。
這一切都在說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袖。
帝堯把他召到朝廷中任職,并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試驗他的持家治事的能力。
結果事實證明他确是不凡,因此堯進一步把國政交付給他,後來終于繼堯為天子。
帝堯,選自《乾隆年制曆代帝王像真迹》。
舜的政治作風,似乎比堯嚴厲得多。
當他佐理堯政時,便曾貶誅若幹不才和渎職的人,并引用許多才德之士,像禹、棄、契、臯陶、益等,都是當時的名臣。
堯的末年,洪水泛濫于全國。
堯命鲧治水,鲧采用壅防堙塞的辦法,九年而無功效,舜請堯把鲧處死。
到舜即位,又命鲧的兒子禹繼承治水的任務。
禹改采疏導的辦法,和洪水苦鬥了十三年(一說八年),終于成功。
在治水期間,他公而忘私,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此受到舜的賞識,命他攝理國政。
舜死,他循例繼為天子。
舜耕曆山,選自《二十四孝圖》,近代陳雲彰繪。
堯舜的“禅讓”,是傳誦千古的美談。
但這故事常為後人用作他們自己政治理想的實例,因之故事的本身無疑也跟着變得有點理想化。
有人認為這也許是古代部落間的一種君位推選制,唐、虞、夏也許是三個比鄰的強大部落(都在今山西省南部),由它們之間互推一個酋長,作為所有部落的共主。
這種君位繼承辦法,在後來的許多民族中都曾出現過。
[參看錢穆《國史大綱》上冊頁七至八] 據說禹在生前也曾選定益作繼承者,但禹死後,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于是啟踐登帝位。
另一說法是禹死後益與啟争位,為啟所殺。
總之,啟既繼位,“禅讓”的舊例,便不再出現了。
(三)夏朝的大事 據舊史的記載,禹的蹤迹是無所不在的,他不特是夏朝的創始者,并且是北方外族匈奴和南方外族百越的祖先。
他的治水的傳說,更流傳于許多不同的部族和地區之間,令人懷疑到他好像不是單純屬于夏族系統的。
夏朝的真正奠立者,似乎應該是啟。
因為春秋時代以前的書,對禹的稱呼,隻稱“禹”而不稱“夏禹”;從啟開始,才稱作“夏後”。
其所以稱“夏後”的緣故,大概夏境内尚有許多較小部落,而以夏為盟主,尊之為後。
夏初的強盛,似乎沒有問題,這可從“夏”、“華夏”、“諸夏”漸變成民族名稱一事看出來,正如後來的“漢”也變成民族名稱一樣。
夏的年代,據後人推算,是從前2183年至前1752年,共四三二年。
至于夏朝的版圖,主要包括現在山西省的南半即汾水流域,和河南省的西部中部;西有今陝西省渭水下流的一部;東則大緻在平漢鐵路沿線一帶,最盛時曾到今商丘一帶;南到什麼地方,則不得而知。
夏人大緻在上述的地區中活動,他們遷都頻繁,禹的幾個都城,都在今山西省的西南隅,至啟始渡黃河而南,定居于今河南省中部的新鄭、新密一帶。
此後除了啟的兒子太康因失國而遠竄外,夏主的遷徙,大抵不出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南,汝、颍二水以北。
夏初的大事,為啟與有扈氏的戰争。
在此以前,又有舜禹讨伐“三苗”的事,但戰争的詳情不明。
根據若幹古籍的記載,隻知道“三苗”盤據在江淮湖湘一帶,舜征讨他們,死于荒野。
今日散居于川湘雲貴深山僻壤間的苗族,也許就是他們的遺裔?啟伐有扈氏的事,也同樣模糊,有的古籍說是啟即位後,有扈氏不服,啟與之大戰于甘,終于滅掉它;有的則說禹也曾讨伐過有扈。
至于甘是現在什麼地方,也是說法不一,有的說在今陝西省戶縣,也有說在河南省和山西省的。
禹,宋馬麟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朝中葉的最大事件,是與外族有窮氏的鬥争。
有窮氏是屬于東方的夷人系統的,當時在今山東省全境,河南省東部,江蘇省北部,以及安徽省東北角,甚至遠到河北省渤海沿岸和遼東及朝鮮一帶的地域中,有許多不同的部族存在,它們被統稱作“夷”,與中原的夏東西對峙。
這種形勢,一直維持到殷商和西周,夏便曾與這些夷人,作過生死的鬥争。
[參看傅孟真《夷夏東西說》(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 有窮氏的領袖羿,是一位好戰的雄主,以善射著稱于古史;他是東方夷人的共主,也是夏人的強敵。
他以鉏(今河南滑縣東)為根據地,乘夏主太康(啟子)在洛水沿岸畋獵忘返的機會,攻占夏都(今山東濰坊西南)。
太康逃居于外,羿以次立太康弟仲康及仲康子後相為傀儡,而自身作夏的實際主宰。
不久後相為羿所逐,而羿亦為其臣寒浞所滅。
寒浞殺後相,繼續掌握複政,并命其二子澆和豷分據要地。
後來後相的遺腹子少康,興起于有虞(今河南虞城縣),收聚夏的殘餘勢力,滅有窮氏而光複故土。
從太康被逐到少康複國,有窮氏統治夏境,前後達六七十年(一說四十餘年),戰争蔓延于黃河南北,是中國古史上的大事。
自此以後,夏的事迹反少留傳,直至夏末,才又有較多的記錄。
夏的末代君主桀,雖然暴虐無道,但當時夏的政治勢力,仍可到達今魯西豫東一帶。
當時有一個原屬于夏的小國有緍(今山東金鄉縣)叛變,桀舉兵讨之,雖把有緍氏征服,卻招來亡國的命運。
因為在夏境的東南,尚有一個強大的部族存在,名叫“商”。
商的領袖成湯,乘桀用兵疲罷之餘,起兵推翻了夏朝。
商也可以說是屬于夷人系統的,至少夏人的看法是如此。
根據舊史的記載,商的王室并非夷人,但曾撫有夷方,并憑着夷人的文化和人力滅夏。
所以湯的伐桀,是夏人與夷人的最後一次鬥争。
四、信史時代的開始(殷商時代) 從黃帝到夏朝末年九百多年的曆史,因沒有證物,隻能稱為“傳說”而不能算作“信史”。
所謂
他的行蹤,曾東至海和岱宗(即泰山),西至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南至于江(即長江),并曾會諸侯于釜山(今河北涞水縣北),而定都于“涿鹿之阿”。
這類地名的考釋,也曾引起世人的争論,但在黃帝本人的有無尚未得到考古上的證據時,這種辯論是無謂的。
古人又把黃帝時代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戰國末年的學者,把一切古代的發明制作,都歸功于他。
例如文字、算學、曆法、陣法、音樂、軍制、田制、政治區劃、官室、衣裳、貨币、舟車等,這些文化上的重要貢獻,莫不直接或間接地由黃帝發明或創立。
但這種說法,到西漢已不為史家所接受。
此外他又幾乎是所有古代帝王的始祖,像颛顼、帝喾、堯、舜、禹以及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棄等,都是他的苗裔,自然還包括這些帝王的後代。
黃帝、蚩尤作戰經過圖。
自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初期,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着夏族、夷族、黎苗三大部族。
蚩尤為黎苗族共主,領八十一氏族,侵淩夏族區域,進而統治夏族。
夏族當中一氏族領袖黃帝起而反抗。
蚩尤部衆自南向北攻擊黃帝,黃帝本立國有熊,位考慮到蚩尤所領部衆為南人,對北方地形氣候多不明了,因此兩軍在有熊短暫接觸之後,黃帝即主動向北引退。
蚩尤領衆跟進,至河北涿鹿時,蚩尤部衆消耗甚大。
這天狂風吹起塵沙,遮蔽天地,黃帝固有指南車指示方向,不緻迷路,因此趁蚩尤部族昏迷彷徨之際,驅衆攻擊,将敵一舉擊潰,蚩尤亦被擒殺。
夏族獲有全勝,也創造了我國戰争史上後退戰略大獲全勝的典型戰例。
開于黃帝的傳說,雖然沒有考古的根據,但就《五帝本紀》中所描述的他的生活情形,卻代表着一個階段的文化。
他本人遷徙無常,好像生活在一種狩獵或遊牧的經濟階段。
但《本紀》又附帶說出他的另外兩項事業,就是“時播百谷草木”和“淳化鳥獸蟲蛾”,似乎又在說黃帝時代正是中國先民由遊牧進入初期農業的一個過渡時代。
(二)堯和舜 堯和舜是傳說中的兩位中國古代賢君,他們同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理想君主,也是曆代帝王的楷模。
關于他們的事迹,雖然沒有當時的史料來證實,但至遲生活在前500年左右的人,對他們的存在,即已深信不疑了。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堯是黃帝的玄孫,舜則是黃帝的八世孫,但他們卻大緻生活在同一時代中。
他們的時代,據相傳的說法,是前2357年至前2184年,也就是夏朝以前的一百七十餘年間。
堯是一位仁慈寬大的君主,似乎對一切都抱着寬容的态度。
他在位期間,人民各自過着自由安樂的生活,不受政府的幹預,因此他們體會不到這位君主的才能,更無法描述他的德量。
他畢生最偉大的也最為後世所稱頌的事迹,莫過于他的以天下為公,而把帝位推讓給舜的事了。
舜本是曆山(在今山東省)的農夫,他有一個極其難處的家庭,父母弟弟對他的仇視加害,使他遭遇多次生命的危險。
但他憑着無比的謙讓,終能以孝悌聞。
他曾先後做過漁夫、陶匠和商販,顯示出多方面的才能。
他的才德,感動了許多人,因此他每到一個地方,人們莫不踴躍的追随他,依附在他的四周,漸至變成一個都市。
這一切都在說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袖。
帝堯把他召到朝廷中任職,并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試驗他的持家治事的能力。
結果事實證明他确是不凡,因此堯進一步把國政交付給他,後來終于繼堯為天子。
帝堯,選自《乾隆年制曆代帝王像真迹》。
舜的政治作風,似乎比堯嚴厲得多。
當他佐理堯政時,便曾貶誅若幹不才和渎職的人,并引用許多才德之士,像禹、棄、契、臯陶、益等,都是當時的名臣。
堯的末年,洪水泛濫于全國。
堯命鲧治水,鲧采用壅防堙塞的辦法,九年而無功效,舜請堯把鲧處死。
到舜即位,又命鲧的兒子禹繼承治水的任務。
禹改采疏導的辦法,和洪水苦鬥了十三年(一說八年),終于成功。
在治水期間,他公而忘私,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此受到舜的賞識,命他攝理國政。
舜死,他循例繼為天子。
舜耕曆山,選自《二十四孝圖》,近代陳雲彰繪。
堯舜的“禅讓”,是傳誦千古的美談。
但這故事常為後人用作他們自己政治理想的實例,因之故事的本身無疑也跟着變得有點理想化。
有人認為這也許是古代部落間的一種君位推選制,唐、虞、夏也許是三個比鄰的強大部落(都在今山西省南部),由它們之間互推一個酋長,作為所有部落的共主。
這種君位繼承辦法,在後來的許多民族中都曾出現過。
[參看錢穆《國史大綱》上冊頁七至八] 據說禹在生前也曾選定益作繼承者,但禹死後,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于是啟踐登帝位。
另一說法是禹死後益與啟争位,為啟所殺。
總之,啟既繼位,“禅讓”的舊例,便不再出現了。
(三)夏朝的大事 據舊史的記載,禹的蹤迹是無所不在的,他不特是夏朝的創始者,并且是北方外族匈奴和南方外族百越的祖先。
他的治水的傳說,更流傳于許多不同的部族和地區之間,令人懷疑到他好像不是單純屬于夏族系統的。
夏朝的真正奠立者,似乎應該是啟。
因為春秋時代以前的書,對禹的稱呼,隻稱“禹”而不稱“夏禹”;從啟開始,才稱作“夏後”。
其所以稱“夏後”的緣故,大概夏境内尚有許多較小部落,而以夏為盟主,尊之為後。
夏初的強盛,似乎沒有問題,這可從“夏”、“華夏”、“諸夏”漸變成民族名稱一事看出來,正如後來的“漢”也變成民族名稱一樣。
夏的年代,據後人推算,是從前2183年至前1752年,共四三二年。
至于夏朝的版圖,主要包括現在山西省的南半即汾水流域,和河南省的西部中部;西有今陝西省渭水下流的一部;東則大緻在平漢鐵路沿線一帶,最盛時曾到今商丘一帶;南到什麼地方,則不得而知。
夏人大緻在上述的地區中活動,他們遷都頻繁,禹的幾個都城,都在今山西省的西南隅,至啟始渡黃河而南,定居于今河南省中部的新鄭、新密一帶。
此後除了啟的兒子太康因失國而遠竄外,夏主的遷徙,大抵不出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南,汝、颍二水以北。
夏初的大事,為啟與有扈氏的戰争。
在此以前,又有舜禹讨伐“三苗”的事,但戰争的詳情不明。
根據若幹古籍的記載,隻知道“三苗”盤據在江淮湖湘一帶,舜征讨他們,死于荒野。
今日散居于川湘雲貴深山僻壤間的苗族,也許就是他們的遺裔?啟伐有扈氏的事,也同樣模糊,有的古籍說是啟即位後,有扈氏不服,啟與之大戰于甘,終于滅掉它;有的則說禹也曾讨伐過有扈。
至于甘是現在什麼地方,也是說法不一,有的說在今陝西省戶縣,也有說在河南省和山西省的。
禹,宋馬麟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朝中葉的最大事件,是與外族有窮氏的鬥争。
有窮氏是屬于東方的夷人系統的,當時在今山東省全境,河南省東部,江蘇省北部,以及安徽省東北角,甚至遠到河北省渤海沿岸和遼東及朝鮮一帶的地域中,有許多不同的部族存在,它們被統稱作“夷”,與中原的夏東西對峙。
這種形勢,一直維持到殷商和西周,夏便曾與這些夷人,作過生死的鬥争。
[參看傅孟真《夷夏東西說》(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 有窮氏的領袖羿,是一位好戰的雄主,以善射著稱于古史;他是東方夷人的共主,也是夏人的強敵。
他以鉏(今河南滑縣東)為根據地,乘夏主太康(啟子)在洛水沿岸畋獵忘返的機會,攻占夏都(今山東濰坊西南)。
太康逃居于外,羿以次立太康弟仲康及仲康子後相為傀儡,而自身作夏的實際主宰。
不久後相為羿所逐,而羿亦為其臣寒浞所滅。
寒浞殺後相,繼續掌握複政,并命其二子澆和豷分據要地。
後來後相的遺腹子少康,興起于有虞(今河南虞城縣),收聚夏的殘餘勢力,滅有窮氏而光複故土。
從太康被逐到少康複國,有窮氏統治夏境,前後達六七十年(一說四十餘年),戰争蔓延于黃河南北,是中國古史上的大事。
自此以後,夏的事迹反少留傳,直至夏末,才又有較多的記錄。
夏的末代君主桀,雖然暴虐無道,但當時夏的政治勢力,仍可到達今魯西豫東一帶。
當時有一個原屬于夏的小國有緍(今山東金鄉縣)叛變,桀舉兵讨之,雖把有緍氏征服,卻招來亡國的命運。
因為在夏境的東南,尚有一個強大的部族存在,名叫“商”。
商的領袖成湯,乘桀用兵疲罷之餘,起兵推翻了夏朝。
商也可以說是屬于夷人系統的,至少夏人的看法是如此。
根據舊史的記載,商的王室并非夷人,但曾撫有夷方,并憑着夷人的文化和人力滅夏。
所以湯的伐桀,是夏人與夷人的最後一次鬥争。
四、信史時代的開始(殷商時代) 從黃帝到夏朝末年九百多年的曆史,因沒有證物,隻能稱為“傳說”而不能算作“信史”。
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