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史前時代到信史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一種由鹿角制成的短棒,表面被刮磨得非常平滑,并刻有紋飾。
這種短棒頗像歐洲考古學家所稱的“指揮棒”,是家族或種族的一種信物。
如果這短棒真是“指揮棒”,則山頂洞人已可能有家族或社會組織。
總之,山頂洞人的文化,較河套人又進一步,他們的時代已大緻可與新石器時代相互銜接。
既然北京人是中國史前最早的人類,那麼他與河套人和山頂洞人是否即是中國民族的遠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懸疑的。
因為我們無法肯定,他們與文字寫成的中國曆史,有無必然的連帶關系。
我們不但對從北京人到河套人和山頂洞人的人類演進過程毫無所悉,就連山頂洞人到黃帝這兩個相隔兩萬年的時代,也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貫穿。
如果站在現代人的立場,說他們是我們的祖先,倒也未嘗不可,但若說現代的中國民族是他們一脈相傳的後裔,從而認定中國民族在五十萬年前就占有中國的土地,這種說法充其量隻能算是一種假設而已。
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叫“中石器時代”。
這個時代的遺物,出土的并不多。
隻有東北黑土地帶“劄赉諾爾原人”的文化,可為這個時代的代表。
劄赉諾爾是中國長春鐵路西段的一個車站。
這種原人的遺骸及器物,是從1933年至1943年由日本人陸續發掘的。
他們頭骨的形态為标準的圓頭型,與現代蒙古人相同,其時代距今可能在一萬年至兩萬年左右。
他們的用具以石器為多,從工藝技術上看,雖較舊石器時代進步,但它們仍是新石器時代以前的産品。
因為新石器時代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陶器和磨光石器的出現,而劄赉諾爾原人的遺物中,卻沒有這兩種器物。
劄赉諾爾原人頭骨化石,中石器時代,呼盟劄赉諾爾礦區出土。
新石器時代的人口較前繁多,因此遺迹的分布也比較稠密,在許多不同的地區中,分布着不同系統的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雖然已發明制陶技術,但仍大量的使用石器,而且一部分石器還是打制而成的。
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才普遍應用陶器。
(一)細石器文化 這裡所說的“細石器”,是和陶器混在同一地層的,它們屬于新石器時代,而與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細石器不同。
這種文化的分布,多在長城以北;創造這種文化的人,已漸由漁獵生活發展為農業生活。
根據分布地區及其時代先後,這種細石器文化可分為龍江、林西、赤峰三期: 龍江期的标準遺址為昂昂溪,昂昂溪遺址在今齊齊哈爾昂昂溪車站附近。
這一帶的土質是黑沙層,出土的遺物以陶片為多,質地粗糙,紋飾簡單。
此外尚有骨器和石器,石器中有石鑽、石刀、石斧、石镞等,均由細小的石片打制而成,是最标準的細石器。
這類石器,有些經過磨制,但技術不精,看來隻是磨光技術的開始。
根據這些器物,可以推知它們的主人翁過的是漁獵生活,而漁的成分尤大。
這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
昂昂溪細石器,中石器時代前後,黑龍江齊齊哈爾昂昂溪出土。
林西期因林西的遺址而得名,林西是内蒙古的一縣,在它境内的黑沙層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遺物。
這類器物,可分陶、石兩大類,陶器具有多種不同的顔色,石器主要為農業用具,如石犁和石磨等。
這一時期的石器,與龍江期的石器有顯著的不同,它們的材料以巨大的礫石為多,技術多系磨制,細石器則較少。
赤峰期文化的遺迹,發現于内蒙古赤峰市英金河的南北兩岸。
此期的遺物,有彩色的陶器和屬于細石器的各種石器。
其中有一種是肩石鋤,這可證明此期的人類,也過着農業生活。
(二)彩陶與黑陶文化 彩陶與黑陶,同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産生于黃河流域的文化,但兩者不屬同一文化系統,産生的地區也不同。
尖底彩陶罐,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陝西寶雞市北首嶺出土。
彩陶文化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他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縣仰韶村掘獲大批彩陶及石骨等器。
這類陶器,大緻為淡棕色,上繪紅黑及白色的紋飾。
這種彩繪技術,是此種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稱它為“彩陶文化”。
此後在遼甯、甘肅、河南、河北、山西、台灣、新疆等地區,續有發現,可見這種文化分布之廣。
至于這些地區的彩陶文化,是否同出一源,還是一個待決的問題。
近年大陸以陝西、河南等省為中心,陸續發掘了不少彩陶文化遺址,像陝西西安市的半坡村、寶雞市的北首嶺、彬縣的下孟村、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洛陽王灣等,其考古報告自然都是“一家之言”。
據近人的估定,彩陶文化的年代約當前6000年至前3500年。
這種文化的形成,在中原一帶曾有一段長時期的孕育。
但它與初期的中原曆史文化,并非直接銜接,其間尚隔着一大串史前文化。
黑陶單耳杯、黑陶雙耳杯和黑陶盒,單色無彩,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山東省膠州市三裡河出土。
繼彩陶文化而發展傳播的是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最初在山東濟南曆城區龍子崖發現,所以又叫“龍山文化”。
它是沿着海岸來分布的,分布區北達遼東半島,南至杭州,而以山東半島為重心。
黑陶的特色為黑、光、薄、棱、多耳,但也有醬色的。
黑陶文化所代表的時代,約當前3500年至前1800年,其時應在殷商以前,但它的遺址卻又不在相傳為夏代根據地的山西、河南兩省。
和陶器同時出土的,還有石器和骨器。
骨器中有一種經過鑽孔的牛骨,是占蔔用的,但上面還沒有文字,也許和殷商文化有些關聯。
[參看石璋如《史前篇》(載《中國曆史地理(一)》);李濟《史前文化的鳥瞰》(載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一本頁四五五至四八二)] 由于中國的幅員過廣,近代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顯然是零散的,所獲的材料也不完全。
總之,就目前研究所得的成果,尚不足構成完整的中國史前史,而且也不能與中國的有史時代有明确的銜接。
但大體可以相信,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雖仍以漁獵為主要生業,但已開始學習農耕,豢養家畜,并從磨光石器進而學習制造陶器。
因人口繁衍而聚族以居,漸漸形成大小村落,遍布各地。
到晚期,人類已普遍使用陶器,務農也成為本業。
而由村落演進成的城邑,也大緻在此時出現。
三、古史的傳說時代 任何一個民族的初期曆史,無不從追記而來,而且其中必然無法脫離傳說和帶有神話色彩的部分。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最少要包括從黃帝至夏桀的一段時間,将近千年之久。
這段時間曆史的真實性,古人是大體相信的,今人則因為缺乏證據,而以傳說視之。
但一種傳說,決不會憑空而起,同時我國古代史家對曆史的編訂,态度是很嚴謹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類傳說之中,可能隐藏着許多的真實事迹。
(一)黃帝 第一位把黃帝作為中國曆史起點的史家,是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五帝本紀》裡,把黃帝列為古代的第一位君主。
不過這篇傳記,含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而司馬遷本人對黃帝的事迹,也頗抱懷疑态度。
黃帝本已是位神化的古人,但據其他記載,黃帝以前尚有盤古和三皇。
有關他們的說法,更為怪誕,例如盤古氏曾開辟天地,是一位年高一萬八千歲,身體日長一丈的巨人。
又如三皇中的伏羲、女娲,都是蛇身人首。
這類神話,自然不能算作史料,同時它們産生或流行的時代,更在五帝的傳說以後。
“五帝”一詞,在春秋時代似已流行,孔子的弟子宰我,便曾有向孔子請教“五帝之德”的事,雖然不知道宰我所謂的“五帝”是指誰。
[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到西漢,“五帝”的内容确定,是指黃帝、颛顼、帝喾、堯和舜,而且正式為史家有限度的承認。
“三皇”的說法在秦始皇時已有,當時是指天皇、地皇、人皇(即泰皇),這是最早的說法。
漢朝人因“三皇”毫無事迹可憑,就把戰國時人的書中所說的遠古人名如伏羲、神農、女娲、有巢、燧人等随便取三個,稱為“三皇”,結果産生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不論真假,他們多少還有些事迹,例如伏羲畫八卦,神農教民稼穑,燧人氏鑽木取火等,但他們的時代,則渺茫得無法究诘。
至于盤古的神話,在三國時才出現。
據近人考證,這神話本源起于南方民族中,大概因吳國的開發南方而傳入中國。
[參看徐亮之《中國史前史話》頁十一至十三]為了這些原因,無論盤古或三皇,都不能取黃帝的曆史地位而代之。
黃帝,選自《曆代帝王名臣相》。
據相傳的說法,黃帝大約是前2700年到前2600年之間的人,他繼業已衰微的神農氏的後裔而興起。
除去若幹神話,可述的事,是他修德治兵,在阪泉和涿鹿(均在今河北涿鹿縣附近),先後擊敗了他的兩大敵人炎帝與蚩尤,而被諸侯尊奉為天子。
他過
這種短棒頗像歐洲考古學家所稱的“指揮棒”,是家族或種族的一種信物。
如果這短棒真是“指揮棒”,則山頂洞人已可能有家族或社會組織。
總之,山頂洞人的文化,較河套人又進一步,他們的時代已大緻可與新石器時代相互銜接。
既然北京人是中國史前最早的人類,那麼他與河套人和山頂洞人是否即是中國民族的遠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懸疑的。
因為我們無法肯定,他們與文字寫成的中國曆史,有無必然的連帶關系。
我們不但對從北京人到河套人和山頂洞人的人類演進過程毫無所悉,就連山頂洞人到黃帝這兩個相隔兩萬年的時代,也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貫穿。
如果站在現代人的立場,說他們是我們的祖先,倒也未嘗不可,但若說現代的中國民族是他們一脈相傳的後裔,從而認定中國民族在五十萬年前就占有中國的土地,這種說法充其量隻能算是一種假設而已。
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叫“中石器時代”。
這個時代的遺物,出土的并不多。
隻有東北黑土地帶“劄赉諾爾原人”的文化,可為這個時代的代表。
劄赉諾爾是中國長春鐵路西段的一個車站。
這種原人的遺骸及器物,是從1933年至1943年由日本人陸續發掘的。
他們頭骨的形态為标準的圓頭型,與現代蒙古人相同,其時代距今可能在一萬年至兩萬年左右。
他們的用具以石器為多,從工藝技術上看,雖較舊石器時代進步,但它們仍是新石器時代以前的産品。
因為新石器時代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陶器和磨光石器的出現,而劄赉諾爾原人的遺物中,卻沒有這兩種器物。
劄赉諾爾原人頭骨化石,中石器時代,呼盟劄赉諾爾礦區出土。
新石器時代的人口較前繁多,因此遺迹的分布也比較稠密,在許多不同的地區中,分布着不同系統的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雖然已發明制陶技術,但仍大量的使用石器,而且一部分石器還是打制而成的。
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才普遍應用陶器。
(一)細石器文化 這裡所說的“細石器”,是和陶器混在同一地層的,它們屬于新石器時代,而與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細石器不同。
這種文化的分布,多在長城以北;創造這種文化的人,已漸由漁獵生活發展為農業生活。
根據分布地區及其時代先後,這種細石器文化可分為龍江、林西、赤峰三期: 龍江期的标準遺址為昂昂溪,昂昂溪遺址在今齊齊哈爾昂昂溪車站附近。
這一帶的土質是黑沙層,出土的遺物以陶片為多,質地粗糙,紋飾簡單。
此外尚有骨器和石器,石器中有石鑽、石刀、石斧、石镞等,均由細小的石片打制而成,是最标準的細石器。
這類石器,有些經過磨制,但技術不精,看來隻是磨光技術的開始。
根據這些器物,可以推知它們的主人翁過的是漁獵生活,而漁的成分尤大。
這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
昂昂溪細石器,中石器時代前後,黑龍江齊齊哈爾昂昂溪出土。
林西期因林西的遺址而得名,林西是内蒙古的一縣,在它境内的黑沙層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遺物。
這類器物,可分陶、石兩大類,陶器具有多種不同的顔色,石器主要為農業用具,如石犁和石磨等。
這一時期的石器,與龍江期的石器有顯著的不同,它們的材料以巨大的礫石為多,技術多系磨制,細石器則較少。
赤峰期文化的遺迹,發現于内蒙古赤峰市英金河的南北兩岸。
此期的遺物,有彩色的陶器和屬于細石器的各種石器。
其中有一種是肩石鋤,這可證明此期的人類,也過着農業生活。
(二)彩陶與黑陶文化 彩陶與黑陶,同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産生于黃河流域的文化,但兩者不屬同一文化系統,産生的地區也不同。
尖底彩陶罐,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陝西寶雞市北首嶺出土。
彩陶文化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他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縣仰韶村掘獲大批彩陶及石骨等器。
這類陶器,大緻為淡棕色,上繪紅黑及白色的紋飾。
這種彩繪技術,是此種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稱它為“彩陶文化”。
此後在遼甯、甘肅、河南、河北、山西、台灣、新疆等地區,續有發現,可見這種文化分布之廣。
至于這些地區的彩陶文化,是否同出一源,還是一個待決的問題。
近年大陸以陝西、河南等省為中心,陸續發掘了不少彩陶文化遺址,像陝西西安市的半坡村、寶雞市的北首嶺、彬縣的下孟村、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洛陽王灣等,其考古報告自然都是“一家之言”。
據近人的估定,彩陶文化的年代約當前6000年至前3500年。
這種文化的形成,在中原一帶曾有一段長時期的孕育。
但它與初期的中原曆史文化,并非直接銜接,其間尚隔着一大串史前文化。
黑陶單耳杯、黑陶雙耳杯和黑陶盒,單色無彩,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山東省膠州市三裡河出土。
繼彩陶文化而發展傳播的是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最初在山東濟南曆城區龍子崖發現,所以又叫“龍山文化”。
它是沿着海岸來分布的,分布區北達遼東半島,南至杭州,而以山東半島為重心。
黑陶的特色為黑、光、薄、棱、多耳,但也有醬色的。
黑陶文化所代表的時代,約當前3500年至前1800年,其時應在殷商以前,但它的遺址卻又不在相傳為夏代根據地的山西、河南兩省。
和陶器同時出土的,還有石器和骨器。
骨器中有一種經過鑽孔的牛骨,是占蔔用的,但上面還沒有文字,也許和殷商文化有些關聯。
[參看石璋如《史前篇》(載《中國曆史地理(一)》);李濟《史前文化的鳥瞰》(載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一本頁四五五至四八二)] 由于中國的幅員過廣,近代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顯然是零散的,所獲的材料也不完全。
總之,就目前研究所得的成果,尚不足構成完整的中國史前史,而且也不能與中國的有史時代有明确的銜接。
但大體可以相信,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雖仍以漁獵為主要生業,但已開始學習農耕,豢養家畜,并從磨光石器進而學習制造陶器。
因人口繁衍而聚族以居,漸漸形成大小村落,遍布各地。
到晚期,人類已普遍使用陶器,務農也成為本業。
而由村落演進成的城邑,也大緻在此時出現。
三、古史的傳說時代 任何一個民族的初期曆史,無不從追記而來,而且其中必然無法脫離傳說和帶有神話色彩的部分。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最少要包括從黃帝至夏桀的一段時間,将近千年之久。
這段時間曆史的真實性,古人是大體相信的,今人則因為缺乏證據,而以傳說視之。
但一種傳說,決不會憑空而起,同時我國古代史家對曆史的編訂,态度是很嚴謹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類傳說之中,可能隐藏着許多的真實事迹。
(一)黃帝 第一位把黃帝作為中國曆史起點的史家,是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五帝本紀》裡,把黃帝列為古代的第一位君主。
不過這篇傳記,含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而司馬遷本人對黃帝的事迹,也頗抱懷疑态度。
黃帝本已是位神化的古人,但據其他記載,黃帝以前尚有盤古和三皇。
有關他們的說法,更為怪誕,例如盤古氏曾開辟天地,是一位年高一萬八千歲,身體日長一丈的巨人。
又如三皇中的伏羲、女娲,都是蛇身人首。
這類神話,自然不能算作史料,同時它們産生或流行的時代,更在五帝的傳說以後。
“五帝”一詞,在春秋時代似已流行,孔子的弟子宰我,便曾有向孔子請教“五帝之德”的事,雖然不知道宰我所謂的“五帝”是指誰。
[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到西漢,“五帝”的内容确定,是指黃帝、颛顼、帝喾、堯和舜,而且正式為史家有限度的承認。
“三皇”的說法在秦始皇時已有,當時是指天皇、地皇、人皇(即泰皇),這是最早的說法。
漢朝人因“三皇”毫無事迹可憑,就把戰國時人的書中所說的遠古人名如伏羲、神農、女娲、有巢、燧人等随便取三個,稱為“三皇”,結果産生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不論真假,他們多少還有些事迹,例如伏羲畫八卦,神農教民稼穑,燧人氏鑽木取火等,但他們的時代,則渺茫得無法究诘。
至于盤古的神話,在三國時才出現。
據近人考證,這神話本源起于南方民族中,大概因吳國的開發南方而傳入中國。
[參看徐亮之《中國史前史話》頁十一至十三]為了這些原因,無論盤古或三皇,都不能取黃帝的曆史地位而代之。
黃帝,選自《曆代帝王名臣相》。
據相傳的說法,黃帝大約是前2700年到前2600年之間的人,他繼業已衰微的神農氏的後裔而興起。
除去若幹神話,可述的事,是他修德治兵,在阪泉和涿鹿(均在今河北涿鹿縣附近),先後擊敗了他的兩大敵人炎帝與蚩尤,而被諸侯尊奉為天子。
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