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史前時代到信史時代

關燈
一、舊石器時代的人類 中國舊日的史家,一向把黃帝時代作為中國曆史的起點。

    從黃帝到現在,還不到五千年。

    近幾十年來,由于國内考古學的盛行,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遺物在國内大量發現,中國史前時期人類的活動,乃有部分的顯露。

    國人所大體相信的中國古史上所謂“三皇”、“五帝”一類的傳說,現在已漸被石器時代的觀念所替代,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進步。

    因此說到中國曆史的開始,自然要提到史前人類的生活情形和文化狀态。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被發現的,除了早在1927年至1939年出土的“北京人”和1933年出土的“山頂洞人”,近二十餘年來,中國大陸上陸續有新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出現。

    諸如1965年發現的“元謀人”,1964年發現的“藍田人”,以及1954年和1976年先後發現的“丁村人”。

    此外尚有内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盟(今内蒙古鄂爾多斯市)發現的“河套人”,湖北長陽縣發現的“長陽人”,廣東韻關市發現的“馬壩人”等。

     元謀人的遺骸化石出土于雲南元謀縣,據說他們距今已有一百七十萬年,且已知道用火。

    至于他們的年代和用火這一生活動态是怎樣測定的,則不得而知。

    藍田人的頭骨出土于陝西藍田縣,據說他們約生于六十萬年以前,較北京人尚早十萬年。

    他們以狩獵為生,但已知用果谷為副食,并以石頭、骨角制造獵具和兵器。

    他們也已知道用火,并以語言作為傳達意見的工具,同時更能作集體行動。

    丁村人的牙齒、頭骨碎片和大量石器出土于山西襄汾縣(今山西臨汾市南)的丁村,他們約生于十萬年前。

    石器的類型有砍伐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球狀器,主要用摔砸法和碰砸法制成。

    有一種三棱尖狀器,是舊石器的一種獨特而進步的形式,被稱為“丁村式”尖狀器,也是“丁村文化”的代表。

    至于河套人、長陽人和馬壩人,他們的時代都較丁村人略晚,都具有原始蒙古人的特征,這可以證明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中國南北三大河流的流域,都已有人居住。

     以上大陸新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其遺骸及遺物既未公諸于世,即有關此類史前人類的考古報告,也零散不全,例如有關元謀人和1976年發現的丁村人的資料便僅見于新聞記載。

    因此僅憑“獨家之秘”的紙上考古報告,其研究結果的正确性,自然可疑,無法盡信。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其遺骸遺物早經公開,且曾經國内及國際不少學者長期研究,而其研究成果比較可信的,則為北京人、河套人和山頂洞人。

     (一)北京人 舊石器時代又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人類,可以“北京人”為代表;中晚期則各以“河套人”和“山頂洞人”為代表。

     北京人頭蓋骨,舊石器時代早期,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第一地點出土。

     北京人的遺骸,是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部出土的。

    早在1918年便有人在那裡采集化石,此後續有發現。

    但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則是從1927年至1939年由地質調查所主持的。

    這工作包括很複雜的國際組織與合作,工作團體内除中國人外,外國工作人員的國籍,達六七國之多。

    總計前後發現頭骨十四件,牙齒一四七枚以及大腿骨、上膀骨、腕骨等十餘件,這是世界學術界所公認的中國最早的人骨。

     根據研究的結果,北京人約生活在五十萬年以前,那時華北的地面為紅土所掩蓋,現在厚達數十米至百餘米的黃土層,那時還沒有生成;甚至黃土層、紅土層之間的礫石層,他們也沒有見過。

    他們的身體,甚為矮小,男性的平均體高約一五六厘米,女性則隻有一四四厘米。

    他們的四肢已與今人無異,但頭部則大不相同。

    他們的前額傾斜,眉棱突出;鼻子遠較現代人為寬闊,而且上下的寬度,也沒有多大的區别;顴骨也很寬大,在臉盤上的位置,向前面的部分,遠較向側面的部分為多;嘴部前突,下颚長着巨齒,頸部肌肉極其發達。

    他們的頭骨,幾乎比現代人厚一倍。

    腦的容量很小,平均比近代人要少三百立方厘米,由此可以推知他們的智力必然較低。

    但他們确屬于人類,則是無可置疑的。

    同時若幹專家認為北京人的臉形與蒙古種人的臉形,頗相近似。

     北京人所使用的石錘、石砧,舊石器時代早期,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第一地點出土。

    石錘為一天然礫石,制作石器時用以直接砸擊石料;石砧為扁平的天然礫石。

    石錘敲擊石料時,把它墊在石料下面,所以石錘和石砧表面都留有大小不一的坑疤。

     至于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可歸納成三點:第一,他們已會制造各種石器,如尖狀器、刮削器等。

    這些石器雖然粗陋不堪,但可說明他們确實已具有最低限度的文化生活。

    第二,他們已會打獵。

    以發掘出來的獸骨為證,他們的獵獲物以鹿為最多,其次為豹、穴熊、劍齒虎、土狼、象、犀、駱駝、水牛、野豬、馬等。

    他們可能已會使用投擲的武器,不然恐怕無法獲得這樣豐碩的戰果。

    第三,他們已會用火。

    從他們遺留下來的大量木炭、火燼、燒過的獸骨以及用過的器物看來,證明他們已能烤肉來吃。

    而他們用火的能力,可能有更早的傳授。

     由于打獵生活的危險性過大,因此北京人大都短命。

    據統計,三十九個北京人中,死于十四歲的占39.5%,三十歲以下的占7%,四十至五十歲之間的占7.9%,五十至六十的占2.6%,死亡年齡不明的占41.9%。

    [參看李濟《北京人的發現與研究之經過》(載《大陸雜志》五卷七期),《北京人之體質與生活》(載《大陸雜志》五卷十期);克拉克(W.E.LeCrossClark)作、楊希枚譯《北京猿人》(載《大陸雜志》一卷一期)] (二)河套人 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的代表是“河套人”,他們分布于山西、陝西、内蒙古、甯夏、甘肅等省交界處的“河套”地區,亦即内蒙古的伊克昭盟(今内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帶。

    最初被發現的,隻是他們所使用的石器和骨器。

    這類器物,形成了考古學上所謂的“河套文化”;而創造這種文化的主人翁的遺骸,近年才在大陸發現。

     河套人的器具埋藏在紅土層上面的礫石層,以及再上面的黃土層和帶沙的黃土層中,這種情形正好說明河套人的生存時間是一段漫長的歲月。

    礫石層和黃土層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已經知道紅土層是北京人埋骨之地,從北京人時代到河套人時代,其間可能經過長期而大量的雨水,因此若幹地區發生洪水,山上的石塊被洪水沖下,随水流動而被磨成礫石,淤積于紅土的平地上,造成礫石層。

    其後西北吹來的黃色細沙落在礫石層上,又造成了華北的黃土層。

     河套人左側頂骨化石,距今約五萬年,舊石器時代後期,鄂爾多斯烏審旗嘀哨溝灣出土。

    外層與斷面均為褐色,裡層為暗褐色,有四個邊,邊上帶有鋸齒形縫,是原來的頂骨接合縫。

     至于出土遺物的形制,則因層别而略有不同。

    礫石層中的石器,大都是圓餅形或扁圓形的刮削器,質地為圓形石子狀的石英岩,其制法是沿着石子的邊緣打制而成。

    黃土層中的石器,制法略有進步,例如刮刀的制法,便是先将石子打成兩半,然後沿着邊緣加以修制。

    帶砂的黃土層中所出的石器更為進步,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刮器及雕器,此外還有若幹骨器。

    這類石器在考古學上被稱為“細石器”,它們的時代已接近新石器時代。

     (三)山頂洞人 “山頂”是在周口店範圍内的一塊高地,它高出當地地面約六十米。

    地質調查所于1930年發現了山頂洞,直至1933年才正式發掘。

    所得的标本,計有人類頭骨、體骨化石數十件,人類遺物數百件,以及許多動物如獵狗、獵豹、香貓、鴕鳥等的骨骼化石。

    根據這類遺骸遺物的研究結果,山頂洞文化當較河套文化為晚,山頂洞人大概生活在兩萬五千年以前。

     山頂洞人頭骨,距今約一萬八千年,舊石器時代後期,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出土。

    山頂洞人頭骨已經具有現代人的形狀,腦量約一千三百~一千五百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範圍以内。

     山頂洞人和北京人的頭骨有顯著不同之處,前者頭蓋骨很薄,牙齒很短,後者則反是。

    就體形來說,山頂洞人沒有一個可以代表“原始中國人”。

    至于文化方面,山頂洞人已遠較北京人和河套人為高。

    他們營漁獵生活,愛好藝術,有裝飾身體的興趣,并且似乎已有埋葬死去親屬的習慣。

    從發現的骨針推測,他們可能已會縫綴鹿皮為衣服。

    他們用以作裝飾品的獸牙,計有鹿牙、狐牙、獾牙等,并将其中若幹染成紅色。

    此外還有穿孔的小礫石、小石珠、骨墜等,這種鑽孔的技術,是北京人所沒有的。

     山頂洞人的石器,其中一部是制造器物的工具,例如亂削骨角所用的石器,便是以火成岩制成的;鑽石珠和小礫石等,則用極粗糙的石鑽。

    這可看出山頂洞人工藝技術的進步。

    在他們的多種遺物中,最引人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