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廿九
關燈
小
中
大
。
甲午十九日。
請五僧於八省院含章堂轉經。
以將始大極殿作事也。
丙申廿一日。
授加賀國正六位上白鳥神。
郡家神。
山代大堰神並從五位下。
』▼是日。
夘時一刻。
始作大極殿。
土木工夫並從事。
』申時。
天無雲而雷。
丁酉廿二日。
金剛峯寺水陸田卅八町在紀伊國伊都。
那賀。
名草。
牟婁四郡。
勅免其租。
永爲寺田。
戊戌廿三日。
彈正臺起請二事。
其一事。
請停左右京職官人贖銅貶奪考祿曰。
天長四年九月廿日格雲。
弘仁六年二月九日格雲。
不責引流水於家内。
唯禁露汚穢於墻外。
然則有壅浸之禁。
無掃清之制。
因之有勢之家。
都無掃清。
如此之類。
諸家司并内外主典已上。
移式部兵部兩省。
貶考奪祿。
而天長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停奪考祿。
設贖銅法。
厥後花肅之責。
渉年無聞。
溫和之規。
逐日彌新。
遂使京條荒蕪。
橋梁破絶。
輕科疎網。
漸靡令然。
望請停贖銅法。
貶奪考祿。
』其二事。
請諸司三度已上不向臺喚。
并不辨申勘事者停給季祿曰。
案公式令雲。
親王及五位已上有犯。
應須糺劾。
而未審實者。
並據狀勘問。
不須推拷。
委知事由。
事大者奏彈。
然則奏聞之理。
必在推問之後。
非經糺劾。
何輙上奏。
而今或一司。
若公罪。
若私罪。
或爲臺所記録。
或爲人所告言。
因爲糺彈其由。
即召官人。
而空設巧詐。
曾無參到。
今將録罪狀以上奏。
則全乖令文。
亦欲對其身定罪名。
則終無期限。
又一司四等以上之官。
罪狀各異。
至于未經推劾。
則首從難辨。
如是之類。
品目猥多。
非設權略。
何爲花革。
望請。
諸司三度以上不參臺喚者。
並移式部兵部等省。
以奪季祿。
詔從之。
』丹後國比年水旱。
百姓飢餓。
詔以穀穎三萬斛。
借絶乏戸。
辛醜廿六日。
大宰府言。
肥後國獲白龜一。
長五寸。
闊四寸五分。
壬寅廿七日。
申一剋。
東山下見五色雲。
傍山根亘南北。
形如虹而非虹。
廣可一丈五尺。
長可四五丈。
比及二剋。
而稍上。
至嶺消散。
天文要録祥瑞圖曰。
非氣非。
五色紛。
是謂卿雲。
亦謂景雲也。
占曰。
王者之徳至山陵。
則景雲出。
又曰。
天子孝。
則景雲見。
』是夜戌時。
黒雲起自同山嶺。
亘西南。
形如四副。
長十許丈。
于時四方晴明。
無有雲氣。
癸夘廿八日。
夜地震。
八月乙巳朔。
新鑄銅印一面。
賜右坊城使。
』正五位下行陸奧守源朝臣謹奏請改名恭。
詔許之。
二日丙午。
授出羽國從三位勳六等月山神正三位。
近江國正六位上天高結神。
阿波國意富門麻比神並從五位下。
丁未三日。
釋奠如常。
』大宰府言。
去七月十四日。
大唐商人楊清等卅一人。
駕一隻船。
著荒津岸。
勅。
宜準歸化例安置供給。
戊申四日。
明經博士得業生等依例奉參内裏。
不引見而罷。
賜祿有差。
庚戌六日。
日入之時。
赤雲八條起自東方。
直指西方。
廣殆及竟天。
瑞祥志曰。
天氣峙時。
山川出雲。
占雲。
赤氣如大道一條。
若至三四五條者大赦。
人民安樂。
丁巳十三日。
石清水八幡護國寺申牒。
故傳燈大法師位行教。
去貞觀二年奉爲國家。
祈請大菩薩。
奉移此間。
望請準宇佐宮。
永置神主。
即以從八位上紀朝臣禦豊爲之。
勅從之。
乙醜廿一日。
以無位源朝臣宜子爲女禦。
丁卯廿三日。
六十僧於紫宸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己巳廿五日。
分遣中臣齋部兩氏六位已下。
班幣五畿七道諸國境内神社。
以神祇官陰陽寮言猶亦見火之氣也。
庚午廿六日。
夜東京失火。
燒民二家。
癸酉廿九日。
勅置貞觀寺座主。
不令僧綱攝領。
先是。
僧正法印大和尚位眞奏言。
貞觀寺者。
今上之禦願所建立也。
故太政大臣忠仁公。
與眞雅戮力推誠。
經略修造。
彫莊嚴。
成之不日。
公家施入田園資財。
安置僧十六口。
令修念眞言業。
今堂宇輪奐資具既。
非有主領。
誰能齊遵。
伏望準天台宗。
特置座主。
勿令僧綱攝領。
其座主必簡定受學兩部大法。
修練加行堪爲師範者。
三綱與俗校及別當共署。
上奏補之。
若有座主并定額僧中任僧綱者。
更還本寺。
不令寄住從之。
九月乙亥朔。
三日丁醜。
停禦燈。
以内裏犬死也。
己夘五日。
散事從四位上源朝臣端姫卒〈雲々〉。
癸未九日。
停重陽。
於宜陽殿西廂。
賜侍臣酒。
賜祿有差。
』大宰府言。
肥後國獲白龜一。
於是公卿抗表慶賀言。
臣聞〈雲々〉。
伏見參議大宰權
甲午十九日。
請五僧於八省院含章堂轉經。
以將始大極殿作事也。
丙申廿一日。
授加賀國正六位上白鳥神。
郡家神。
山代大堰神並從五位下。
』▼是日。
夘時一刻。
始作大極殿。
土木工夫並從事。
』申時。
天無雲而雷。
丁酉廿二日。
金剛峯寺水陸田卅八町在紀伊國伊都。
那賀。
名草。
牟婁四郡。
勅免其租。
永爲寺田。
戊戌廿三日。
彈正臺起請二事。
其一事。
請停左右京職官人贖銅貶奪考祿曰。
天長四年九月廿日格雲。
弘仁六年二月九日格雲。
不責引流水於家内。
唯禁露汚穢於墻外。
然則有壅浸之禁。
無掃清之制。
因之有勢之家。
都無掃清。
如此之類。
諸家司并内外主典已上。
移式部兵部兩省。
貶考奪祿。
而天長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停奪考祿。
設贖銅法。
厥後花肅之責。
渉年無聞。
溫和之規。
逐日彌新。
遂使京條荒蕪。
橋梁破絶。
輕科疎網。
漸靡令然。
望請停贖銅法。
貶奪考祿。
』其二事。
請諸司三度已上不向臺喚。
并不辨申勘事者停給季祿曰。
案公式令雲。
親王及五位已上有犯。
應須糺劾。
而未審實者。
並據狀勘問。
不須推拷。
委知事由。
事大者奏彈。
然則奏聞之理。
必在推問之後。
非經糺劾。
何輙上奏。
而今或一司。
若公罪。
若私罪。
或爲臺所記録。
或爲人所告言。
因爲糺彈其由。
即召官人。
而空設巧詐。
曾無參到。
今將録罪狀以上奏。
則全乖令文。
亦欲對其身定罪名。
則終無期限。
又一司四等以上之官。
罪狀各異。
至于未經推劾。
則首從難辨。
如是之類。
品目猥多。
非設權略。
何爲花革。
望請。
諸司三度以上不參臺喚者。
並移式部兵部等省。
以奪季祿。
詔從之。
』丹後國比年水旱。
百姓飢餓。
詔以穀穎三萬斛。
借絶乏戸。
辛醜廿六日。
大宰府言。
肥後國獲白龜一。
長五寸。
闊四寸五分。
壬寅廿七日。
申一剋。
東山下見五色雲。
傍山根亘南北。
形如虹而非虹。
廣可一丈五尺。
長可四五丈。
比及二剋。
而稍上。
至嶺消散。
天文要録祥瑞圖曰。
非氣非。
五色紛。
是謂卿雲。
亦謂景雲也。
占曰。
王者之徳至山陵。
則景雲出。
又曰。
天子孝。
則景雲見。
』是夜戌時。
黒雲起自同山嶺。
亘西南。
形如四副。
長十許丈。
于時四方晴明。
無有雲氣。
癸夘廿八日。
夜地震。
八月乙巳朔。
新鑄銅印一面。
賜右坊城使。
』正五位下行陸奧守源朝臣謹奏請改名恭。
詔許之。
二日丙午。
授出羽國從三位勳六等月山神正三位。
近江國正六位上天高結神。
阿波國意富門麻比神並從五位下。
丁未三日。
釋奠如常。
』大宰府言。
去七月十四日。
大唐商人楊清等卅一人。
駕一隻船。
著荒津岸。
勅。
宜準歸化例安置供給。
戊申四日。
明經博士得業生等依例奉參内裏。
不引見而罷。
賜祿有差。
庚戌六日。
日入之時。
赤雲八條起自東方。
直指西方。
廣殆及竟天。
瑞祥志曰。
天氣峙時。
山川出雲。
占雲。
赤氣如大道一條。
若至三四五條者大赦。
人民安樂。
丁巳十三日。
石清水八幡護國寺申牒。
故傳燈大法師位行教。
去貞觀二年奉爲國家。
祈請大菩薩。
奉移此間。
望請準宇佐宮。
永置神主。
即以從八位上紀朝臣禦豊爲之。
勅從之。
乙醜廿一日。
以無位源朝臣宜子爲女禦。
丁卯廿三日。
六十僧於紫宸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己巳廿五日。
分遣中臣齋部兩氏六位已下。
班幣五畿七道諸國境内神社。
以神祇官陰陽寮言猶亦見火之氣也。
庚午廿六日。
夜東京失火。
燒民二家。
癸酉廿九日。
勅置貞觀寺座主。
不令僧綱攝領。
先是。
僧正法印大和尚位眞奏言。
貞觀寺者。
今上之禦願所建立也。
故太政大臣忠仁公。
與眞雅戮力推誠。
經略修造。
彫莊嚴。
成之不日。
公家施入田園資財。
安置僧十六口。
令修念眞言業。
今堂宇輪奐資具既。
非有主領。
誰能齊遵。
伏望準天台宗。
特置座主。
勿令僧綱攝領。
其座主必簡定受學兩部大法。
修練加行堪爲師範者。
三綱與俗校及別當共署。
上奏補之。
若有座主并定額僧中任僧綱者。
更還本寺。
不令寄住從之。
九月乙亥朔。
三日丁醜。
停禦燈。
以内裏犬死也。
己夘五日。
散事從四位上源朝臣端姫卒〈雲々〉。
癸未九日。
停重陽。
於宜陽殿西廂。
賜侍臣酒。
賜祿有差。
』大宰府言。
肥後國獲白龜一。
於是公卿抗表慶賀言。
臣聞〈雲々〉。
伏見參議大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