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形自用。
而先帝不棄臣庸瑣。
委以此崇班。
純陽未免履永。
臘月逾添流汗。
自愧形影。
深執謙。
唯許減封三分有一。
又隨身兵仗等。
事雖舊貫。
臣不敢當其仁。
年官則恩是新情。
臣未堪爲其首。
故臣並固辭。
以視不虛受。
今陛下更憲章先帝。
重宣慰鴻私。
忠誠不移。
先後惟一。
臣欲推賢以避路。
何私陛下公選之官。
將扶老以幹城。
何分陛下宿衛之士。
況比年調和不偶。
水旱重仍。
倉廩少禮之資。
城池失金湯之險。
故去十一年六月廿六日。
聖主下曰。
服禦常膳。
並宜減撤。
同年七月二日公卿上奏曰。
五位已上封祿。
亦減折。
其議未復。
其事猶存。
豈君臣偏好卑謙。
蓋内外共待豊稔。
若以斯時。
全食彼邑。
斯恥格於先帝。
而取嫌猜於當時也。
且屍素者天奪其鑒。
充盈者鬼瞰其家。
溫飽有餘。
何以忘止足。
年齡已暮。
欲養遊魂。
臣所以不奉遵。
公私兼濟而已。
不任懇款屏營之至。
謹修表狀。
陳讓以聞。
不許。
十五日辛夘。
月行奄心前星。
呑蝕其中大星。
十八日甲午。
太政大臣重抗表曰。
去十五日。
中使中納言藤原朝臣基經至。
奉宣聖旨。
返臣上表。
將遂先勅。
頻菩刻肌。
再慙蜚耳。
〈中謝〉臣自謂。
功之輕薄。
鴻毛則其重萬鈞。
賞之深淵。
鼇海則其淺三尺。
蓋荒年祭祀。
禮不必充豊。
歳威儀。
事或從儉約。
今陛下藜羹自存。
王公茅土且減。
臣全不食邑之意。
將斷先己之嫌。
若事不得已。
義可必行。
五稼登年。
群臣復舊。
然後同享所減。
臣願足矣。
又陛下不許臣就私第。
賜直廬於禁中。
霜仗百重。
隨身何用。
虎賁千列。
帶仗安施。
臣所以固辭。
亦復在此。
臣所有一兩僕隸。
皆是陛下幼年之侍童也。
隨分得官者。
或年三四人。
陛下以爲慰舊功力。
臣以爲。
拜家數人。
未報萬乘之先恩。
何擬三宮以新制。
臣持心不重。
欲樂地中之山。
禀質猶輕。
恐不爲風下之草。
今不堪悃誠。
重表以聞。
』勅答曰。
表翰累沓。
含咀雅言。
來誨慇懃。
反覆而已。
公仁爲己任。
化導朕躬。
所以推朕之心。
置公之腹久矣。
蓋功被天下者。
當受天下之重賞。
而公風素在懷。
雪白其。
不履肥美之地。
屢吐降之詞。
夫謙雲損雲。
減省所享之謂也。
今公空有上台之號。
辭以其封賞。
豈非行過於謙。
事遠於法乎。
仍以先辭之封賞。
纔爲今日之褒賜。
皇天猶當降以福。
鬼神未可害其盈。
何貪公好謙之高義。
不朕忘徳之醜名。
今朕戻崇餝之典。
孤負長養之恩。
公是朕之鷹。
亦須從其熊虎。
加公之威重。
増朕之幹城。
豈以在直廬之故。
闕其隨身之兵仗。
又年官者先帝之遺規。
非朕之新意。
孝子善述志。
忠臣不失主心。
公爲忠臣。
朕爲孝子。
不亦美乎。
但來表以爲。
稼載登。
鳧鴈在禦。
然後食邑。
固不敢當。
朕重違元老之意。
欲開福謙之門。
宜分爲三以享其二。
自餘一如前詔。
即斷後章。
廿日丙申。
諸衛警固。
縁賀茂祭也。
廿一日丁酉。
停賀茂祭。
依有死穢也。
廿二日戊戌。
諸衛解嚴。
五月丙午朔。
二日丁未。
制。
築前國所輸攝津國住吉神封戸調庸綿。
便付大宰貢綿使。
送彼神社。
永以爲例。
三日戊申。
去四月上申當平野祭。
而觸人死穢之人入於内裏。
仍以停焉。
▼是日修祭。
四日己酉。
梅宮祭如常。
五日庚戌。
停端午之。
六日辛亥。
太政大臣重抗表。
苦辭隨身兵仗封邑及年官準三宮之恩賞。
優詔不許。
十日乙卯。
佐渡國司言。
兵庫震動。
十四日己未。
迎六十僧於紫宸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十五日丙辰分遣使者諸山陵荷前幣公卿行事」 十六日辛酉。
先是。
出羽國司言。
從三位勳五等大物忌神社在飽海郡山上。
巖石壁立。
人跡稀到。
夏冬戴雪。
禿無草木。
去四月八日山上有火。
燒土石。
又有聲如雷。
自山所出之河。
泥水泛溢。
其色青黒。
氣充滿。
人不堪聞。
死魚多浮。
擁塞不流。
有兩大。
長各十許丈。
相連流出。
入於海口。
小隨者不知其數。
縁河苗稼流損者多。
或浮濁水。
草木而不生。
聞于古老。
未嘗有如此之異。
但弘仁年中山中見火。
其後不幾。
有事兵仗決之蓍龜。
並雲。
彼國名神因所禱未賽。
又冢墓骸骨汚其山水。
由是發怒燒山。
緻此災異。
若不鎭謝。
可有兵役。
▼是日下知國宰。
賽宿禱。
去舊骸。
并行鎭謝之法焉。
十九日甲子。
遣使於丹生川上雨師神社奉幣。
祈雨也。
廿日乙醜。
先是。
今月六日太政大臣重抗表。
辭加増封邑帶仗資人。
▼是日勅答。
前後之章。
一二毛擧在於茂積。
當有殊加。
事之舊也。
今公露款瀝懷。
流謙見底。
銷浮雲於心壑。
澄晧氣於胸陂。
之至矣。
朕嘉損之爲美。
更恨成典之猶淹。
望其必享。
豈有量乎。
而公志貞夫。
一讓過于三。
匪席之心。
朕何卷焉。
所以許此辭邑之高。
永彼有隣之日。
但至于圓闕鳴秋。
群封復舊。
自如前詔。
其餘命有司施行。
難以收汗。
誠宜緘言。
廿二日丁夘。
勅控秀良親王家池水渙城南百姓田。
旱也。
廿三日戊辰。
除目。
〈七人〉。
廿九日甲戌。
太政官廚贈酒饌。
饗造應天門工匠已上。
公卿會飮。
竟日乃罷。
而先帝不棄臣庸瑣。
委以此崇班。
純陽未免履永。
臘月逾添流汗。
自愧形影。
深執謙。
唯許減封三分有一。
又隨身兵仗等。
事雖舊貫。
臣不敢當其仁。
年官則恩是新情。
臣未堪爲其首。
故臣並固辭。
以視不虛受。
今陛下更憲章先帝。
重宣慰鴻私。
忠誠不移。
先後惟一。
臣欲推賢以避路。
何私陛下公選之官。
將扶老以幹城。
何分陛下宿衛之士。
況比年調和不偶。
水旱重仍。
倉廩少禮之資。
城池失金湯之險。
故去十一年六月廿六日。
聖主下曰。
服禦常膳。
並宜減撤。
同年七月二日公卿上奏曰。
五位已上封祿。
亦減折。
其議未復。
其事猶存。
豈君臣偏好卑謙。
蓋内外共待豊稔。
若以斯時。
全食彼邑。
斯恥格於先帝。
而取嫌猜於當時也。
且屍素者天奪其鑒。
充盈者鬼瞰其家。
溫飽有餘。
何以忘止足。
年齡已暮。
欲養遊魂。
臣所以不奉遵。
公私兼濟而已。
不任懇款屏營之至。
謹修表狀。
陳讓以聞。
不許。
十五日辛夘。
月行奄心前星。
呑蝕其中大星。
十八日甲午。
太政大臣重抗表曰。
去十五日。
中使中納言藤原朝臣基經至。
奉宣聖旨。
返臣上表。
將遂先勅。
頻菩刻肌。
再慙蜚耳。
〈中謝〉臣自謂。
功之輕薄。
鴻毛則其重萬鈞。
賞之深淵。
鼇海則其淺三尺。
蓋荒年祭祀。
禮不必充豊。
歳威儀。
事或從儉約。
今陛下藜羹自存。
王公茅土且減。
臣全不食邑之意。
將斷先己之嫌。
若事不得已。
義可必行。
五稼登年。
群臣復舊。
然後同享所減。
臣願足矣。
又陛下不許臣就私第。
賜直廬於禁中。
霜仗百重。
隨身何用。
虎賁千列。
帶仗安施。
臣所以固辭。
亦復在此。
臣所有一兩僕隸。
皆是陛下幼年之侍童也。
隨分得官者。
或年三四人。
陛下以爲慰舊功力。
臣以爲。
拜家數人。
未報萬乘之先恩。
何擬三宮以新制。
臣持心不重。
欲樂地中之山。
禀質猶輕。
恐不爲風下之草。
今不堪悃誠。
重表以聞。
』勅答曰。
表翰累沓。
含咀雅言。
來誨慇懃。
反覆而已。
公仁爲己任。
化導朕躬。
所以推朕之心。
置公之腹久矣。
蓋功被天下者。
當受天下之重賞。
而公風素在懷。
雪白其。
不履肥美之地。
屢吐降之詞。
夫謙雲損雲。
減省所享之謂也。
今公空有上台之號。
辭以其封賞。
豈非行過於謙。
事遠於法乎。
仍以先辭之封賞。
纔爲今日之褒賜。
皇天猶當降以福。
鬼神未可害其盈。
何貪公好謙之高義。
不朕忘徳之醜名。
今朕戻崇餝之典。
孤負長養之恩。
公是朕之鷹。
亦須從其熊虎。
加公之威重。
増朕之幹城。
豈以在直廬之故。
闕其隨身之兵仗。
又年官者先帝之遺規。
非朕之新意。
孝子善述志。
忠臣不失主心。
公爲忠臣。
朕爲孝子。
不亦美乎。
但來表以爲。
稼載登。
鳧鴈在禦。
然後食邑。
固不敢當。
朕重違元老之意。
欲開福謙之門。
宜分爲三以享其二。
自餘一如前詔。
即斷後章。
廿日丙申。
諸衛警固。
縁賀茂祭也。
廿一日丁酉。
停賀茂祭。
依有死穢也。
廿二日戊戌。
諸衛解嚴。
五月丙午朔。
二日丁未。
制。
築前國所輸攝津國住吉神封戸調庸綿。
便付大宰貢綿使。
送彼神社。
永以爲例。
三日戊申。
去四月上申當平野祭。
而觸人死穢之人入於内裏。
仍以停焉。
▼是日修祭。
四日己酉。
梅宮祭如常。
五日庚戌。
停端午之。
六日辛亥。
太政大臣重抗表。
苦辭隨身兵仗封邑及年官準三宮之恩賞。
優詔不許。
十日乙卯。
佐渡國司言。
兵庫震動。
十四日己未。
迎六十僧於紫宸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十五日丙辰分遣使者諸山陵荷前幣公卿行事」 十六日辛酉。
先是。
出羽國司言。
從三位勳五等大物忌神社在飽海郡山上。
巖石壁立。
人跡稀到。
夏冬戴雪。
禿無草木。
去四月八日山上有火。
燒土石。
又有聲如雷。
自山所出之河。
泥水泛溢。
其色青黒。
氣充滿。
人不堪聞。
死魚多浮。
擁塞不流。
有兩大。
長各十許丈。
相連流出。
入於海口。
小隨者不知其數。
縁河苗稼流損者多。
或浮濁水。
草木而不生。
聞于古老。
未嘗有如此之異。
但弘仁年中山中見火。
其後不幾。
有事兵仗決之蓍龜。
並雲。
彼國名神因所禱未賽。
又冢墓骸骨汚其山水。
由是發怒燒山。
緻此災異。
若不鎭謝。
可有兵役。
▼是日下知國宰。
賽宿禱。
去舊骸。
并行鎭謝之法焉。
十九日甲子。
遣使於丹生川上雨師神社奉幣。
祈雨也。
廿日乙醜。
先是。
今月六日太政大臣重抗表。
辭加増封邑帶仗資人。
▼是日勅答。
前後之章。
一二毛擧在於茂積。
當有殊加。
事之舊也。
今公露款瀝懷。
流謙見底。
銷浮雲於心壑。
澄晧氣於胸陂。
之至矣。
朕嘉損之爲美。
更恨成典之猶淹。
望其必享。
豈有量乎。
而公志貞夫。
一讓過于三。
匪席之心。
朕何卷焉。
所以許此辭邑之高。
永彼有隣之日。
但至于圓闕鳴秋。
群封復舊。
自如前詔。
其餘命有司施行。
難以收汗。
誠宜緘言。
廿二日丁夘。
勅控秀良親王家池水渙城南百姓田。
旱也。
廿三日戊辰。
除目。
〈七人〉。
廿九日甲戌。
太政官廚贈酒饌。
饗造應天門工匠已上。
公卿會飮。
竟日乃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