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十三年春正月戊申朔。

    天皇不受朝賀。

    依雨也。

    宴侍臣於紫震殿。

    賜被。

    』▼是日。

    有衝。

    入自日華門。

    吹倒内竪傳點高案。

     七日甲寅。

    天皇禦紫震殿。

    覽青馬。

    賜宴群臣。

    内教坊奏女樂。

    宴了賜祿各有差。

    』授四品行兵部卿兼上総太守本康親王三品。

    無品惟恒親王四品。

    參議從四位上行大宰大貳藤原朝臣冬緒正四位下。

    「可七日下書入」 八日乙夘。

    於大極殿。

    齋講最勝王經。

    以興福寺僧法相宗傳燈大法師位豊榮爲講師。

    』天皇不禦紫震殿。

    春宮坊及所司獻剛夘杖。

    付内侍奏。

    』授尚侍正三位源朝臣全姫從二位。

    女禦從四位下藤原朝臣高子從三位。

    〈男一人。

    女十一人〉。

     十四日辛酉。

    大極殿齋講畢。

    僧綱引名僧。

    奉參内裏論義。

    施被如常。

    』自去十日。

    太白經天。

    至今日不見。

     十五日壬戌。

    大宰府言。

    壹伎嶋兵庫皷鳴。

     十六日癸亥。

    踏歌之。

    天皇禦紫震殿。

    賜宴侍臣。

    雅樂奏樂。

    宮人踏歌。

    日暮賜祿如常。

     十七日甲子。

    天皇禦建禮門。

    觀大射之禮。

     十八日乙醜。

    天皇禦射殿。

    觀四府賭射。

     廿一日戊辰。

    皇太後禦體不豫〈明子〉。

    仍停内宴。

     廿四日辛未。

    大雨雪。

     廿九日丙子。

    二品行式部卿忠良親王爲上野太守。

    式部卿如故。

    二品行治部卿賀陽親王爲大宰帥。

    治部卿如故。

    。

    〈廿二人〉。

     二月丁醜朔。

    釋奠如常。

     四日庚辰。

    祈年祭。

     八日甲申。

    自去正月。

    公卿未聽太政官尋常政。

    ▼是日。

    始聽之。

    時改巳一刻。

    用辰四刻。

    避河魁暦滅門也。

    』▼是日。

    春日祭。

     九日乙酉。

    二品行治部卿兼大宰帥賀陽親王抗表。

    「長」請罷治部卿。

     十四日庚寅。

    天皇禦紫宸殿視事。

    承和以往。

    皇帝毎日禦紫宸殿。

    視政事。

    仁壽以降。

    絶無此儀。

    ▼是日。

    帝初聽政。

    當時慶之。

    』婦出羽國田川郡人大荒木臣玉刀自。

    夫死之後。

    廬於墓側。

    歸念佛理。

    守不移勅叙位二階。

    免戸内租。

    表於門廬。

     十六日壬辰。

    授近江國正六位上天若禦子神從五位下。

     十七日癸巳。

    天皇禦紫震殿視事。

     廿六日壬辰。

    授常陸國正四位下築波男神從三位。

    因幡國從四位下宇倍大神正四位下。

    阿波國從四位下天石門和氣八倉比神從四位上。

     三月丁未朔。

    日有蝕之。

     二日戊申。

    除目。

    〈廿人〉。

     己酉三日。

    禦齋燒燈如常。

     八日甲寅。

    延六十僧於紫震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十一日丁巳。

    〈除目。

    八人〉。

     廿六日壬申。

    授神階。

    』河内國去年水旱。

    農民失業。

    詔以攝津國正稅稻五萬束賜之。

     是月。

    霖雨。

    京師移偸兒。

    詔遣左右近衛府官人已下十人。

    騎左右馬寮細馬。

    警夜察。

     夏四月丁醜朔。

    天皇不禦紫震殿。

    於仗下賜飮侍臣。

    有令左右近衛府遞奏音樂。

    賜祿各有差。

     三日己夘。

    授下総國正五位下意富比神正五位上。

    石見國從五位下大歳神。

    大原神並從五位上。

    山城國正六位上澄水神。

    市河神。

    出羽國利神。

    伯耆國勝宿祢神。

    石見國霹靂神。

    國府中神。

    肥前國宗形天神並從五位下。

     四日庚辰。

    廣湍竜田祭。

    』近江國勢多橋火。

     六日壬午。

    因幡國兵庫火。

     八日甲申。

    停平野梅宮祭。

    以有穢也。

    』潅佛於内殿如常。

     十日丙戌。

    勅。

    功多者賞厚。

    先王之通規。

    徳茂者位尊。

    往哲之彜訓。

    是故蒼精既著。

    増高於曲阜之基。

    朱火以光。

    加映於博陸之地。

    爰及本朝。

    亦有舊典。

    皆迹存於鉛槧。

    事徇於蒸。

    朕外祖太政大臣藤原朝臣〈良房〉。

    風概沈遠。

    器度淹凝。

    摘滕之寄攸歸。

    據計之任是重。

    朕自在襁褓。

    頼其保生。

    義爲君臣。

    恩過母。

    蓋有不世之功。

    須受非常之寵。

    而鳴謙在心。

    卑損無已。

    所以行顯著之績。

    春秋繁茂。

    成隆崇之典。

    歳月寂寞。

    今朕已得成人。

    大臣頽齡漸暮。

    若遂多之美。

    不崇加異之章。

    則恐當時後代將歸謗於朕躬。

    夫太政大臣。

    法當食邑三千戸。

    及隨身兵仗。

    國有成式。

    又準三宮給年官。

    「給」先帝之恩寵也。

    而至于封邑。

    固讓二千唯享千戸。

    隨身等事。

    皆辭不受。

    朕以。

    祿法所當。

    古賢不辭。

    既能有其功。

    居其位。

    何不食其祿増其威。

    然則所辭封邑等事。

    乖元老崇班之義。

    非國家褒飾之心。

    故今不敢踰法。

    唯盡其所當。

    宜其封戸全食三千。

    以内舍人二人。

    左右近衛左右兵衛各六人。

    爲其隨身之兵。

    又給帶仗資人卅人。

    年官準三宮事。

    亦當奉遵先帝之遺詔。

    又大臣所保官爵。

    皆是先朝之寵章也。

    於朕之時。

    無一加益。

    仍欲増一位之餘階。

    而深忌亢極。

    固自遜辭。

    朕不敢違。

    全其沖。

    斯亦屈己之志。

    成人之美也。

    普告遐迩。

    令知朕意。

     十三日己醜。

    從五位下行陰陽助兼陰陽博士笠朝臣名高卒〈雲々〉。

     十四日庚寅。

    太政大臣從一位藤原朝臣良房抗表曰。

    臣伏奉今月十日勅旨。

    賜臣以食邑如舊命。

    年官準三宮。

    帶刀資人。

    隨身兵仗等事。

    荷恩不力。

    瞻無間。

    〈中謝〉臣聞。

    太政大臣者。

    上理陰陽。

    下經邦國。

    一人有慶。

    師範猶施。

    四海無波。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