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月丙子朔。
二日丁醜。
新鑄銅印。
春日齋院。
』去貞觀八年出春興殿甲胄七十三領。
下造兵司修理。
事畢。
▼是日運納。
八日癸未。
授丹後國正五位下篭神從四位下。
』復美濃國土岐恵奈兩郡百姓調庸一年。
十日乙酉。
自朔不雨。
至是。
班幣諸神社。
祈雨也。
』▼是日。
無雲而雷。
十一日丙戌。
月次神今食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遣親王公卿供祀。
十三日戊子。
勅東海。
東山。
北陸。
山陰。
山陽。
南海道諸國。
班幣境内名山大澤諸神。
并轉讀大般若金剛般若等經。
祈甘雨也。
十五日庚寅。
延六十僧於大極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苦請注雨。
十六日辛夘。
大雷微雨。
十七日壬辰。
更延講經三箇日。
縁不快雨也。
』▼是日。
太政官候廳前。
晨見鬼跡。
所謂候廳者。
公卿聽政。
外記所直侍之處也。
廿日乙未。
太政官候廳。
晝見狐牝牡二。
有人捕得。
遣放河南野中。
廿九日甲辰。
朱雀門前大。
秋七月乙巳朔。
二日丙午。
雷雨。
諸衛陣於殿前。
四日戊申。
廣瀬竜田祭。
十日甲寅。
地震。
十九日癸亥。
狐晝鳴入太政官候廳。
捕得放於河南野中。
廿五日己巳。
地震。
廿八日壬申。
天皇於綾綺殿前。
覽相撲。
』▼是日。
無品勝子内親王薨〈雲々〉。
不任縁葬諸司。
天皇不視事三日。
文徳天皇女。
母參議滋野朝臣貞主女也。
「廿九日己夘山城國綴嘉郡山本山頽裂陷長廿二丈廣五丈一尺深八尺底廣四丈八尺相去七丈山少堆起草木無變動時人疑陷地入地中更堆起成山歟」 八月乙亥朔。
三日丁醜。
釋奠。
停講論宴飮。
以勝子内親王薨後。
輟朝三日之限在此日也。
四日戊寅。
明經博士等奉參内裏。
不喚禦前。
賜祿而罷。
七日辛巳。
地震。
十一日乙酉。
雷雨。
東京有人震死。
十三日丁亥。
婦近江國高嶋郡人川内史能子叙位二階。
免戸内租。
表其門閭。
十六日庚寅。
左京人散位從五位下有道王男二人。
女二人。
姪女一人。
賜姓清原眞人。
舍人親王之後也。
十七日辛卯。
地震。
廿三日丁酉。
勅。
出羽國始置漏刻。
』夜。
有大流星。
出東方。
入天市中。
其色赤白。
入後。
其尾白而曲環。
廿五日己亥。
延六十僧於紫震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是日。
撰貞觀式畢。
正三位守右大臣兼行皇太子傅藤原朝臣氏宗。
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近江守南淵朝臣年名。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長官大江朝臣音人。
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菅原朝臣是善。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下野介紀朝臣安雄等。
詣闕奉進。
其都序曰。
昔唐虞膺。
稽古建官。
拊竜言。
弼予弘化。
自後司存倍百。
職事滋事。
流例委波。
政津難渉。
雖復俊徳敬風。
才莅事。
不縁溫故。
難得允釐。
夫然。
舊儀彰於漢代。
要録著于梁時。
事之不以可已。
蓋其在此乎。
粵若弘仁聖帝。
風超踐翼。
化軼滋源。
憲章日新。
文物鹹秩。
爰降沖旨。
以修撰。
作諸司式四十卷。
雖機杼已遠。
衣被無窮。
然自燕而觀。
有不盡矣。
況復帝裁彌久。
風猷積億。
譬夫調琴瑟。
有時當弛張焉。
伏惟今上陛下。
函元孕象。
迪哲重光。
臨衢室而凝神。
禦法宮而軫慮。
思夫所以策無闕。
衡克齊。
除梗澁於政途。
隆輪奐於堂搆。
近故右大臣贈正一位藤原朝臣良相知聖旨欲有興作。
與太政大臣從一位藤原朝臣良房定議。
奏可撰格式之狀。
詔令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朝臣氏宗。
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近江守臣南淵朝臣年名。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長官臣大江朝臣音人。
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臣菅原朝臣是善。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下野介臣紀朝臣安雄。
右大史正六位上臣大春日朝臣安永。
正六位上行彈正少忠臣布瑠宿祢道永。
正六位下行大學大屬臣山田宿祢弘宗等。
尚古今。
折衷文武。
詳其流變。
補彼舊章。
設有取捨之宜。
未知其辨。
即請雌黃於上台之口中。
更忝天聽。
式終筆削。
然史舊式卷軸。
前修久爲代典。
於後以芟夷斟益。
且恐似不率由。
故準據。
其誤謬遺漏。
及變古宜今者。
別録爲廿卷。
名曰貞觀式。
方冀新舊兩存。
本枝相待。
不掩美於前覺。
將垂裕於後昆。
行之可久。
用而無窮。
均兩儀之貞觀。
歴千古而景式。
至若朝會宴饗蕃客祭禮諸儀注等。
文繁事碎。
不載於斯。
然厥辭意紛
二日丁醜。
新鑄銅印。
春日齋院。
』去貞觀八年出春興殿甲胄七十三領。
下造兵司修理。
事畢。
▼是日運納。
八日癸未。
授丹後國正五位下篭神從四位下。
』復美濃國土岐恵奈兩郡百姓調庸一年。
十日乙酉。
自朔不雨。
至是。
班幣諸神社。
祈雨也。
』▼是日。
無雲而雷。
十一日丙戌。
月次神今食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遣親王公卿供祀。
十三日戊子。
勅東海。
東山。
北陸。
山陰。
山陽。
南海道諸國。
班幣境内名山大澤諸神。
并轉讀大般若金剛般若等經。
祈甘雨也。
十五日庚寅。
延六十僧於大極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苦請注雨。
十六日辛夘。
大雷微雨。
十七日壬辰。
更延講經三箇日。
縁不快雨也。
』▼是日。
太政官候廳前。
晨見鬼跡。
所謂候廳者。
公卿聽政。
外記所直侍之處也。
廿日乙未。
太政官候廳。
晝見狐牝牡二。
有人捕得。
遣放河南野中。
廿九日甲辰。
朱雀門前大。
秋七月乙巳朔。
二日丙午。
雷雨。
諸衛陣於殿前。
四日戊申。
廣瀬竜田祭。
十日甲寅。
地震。
十九日癸亥。
狐晝鳴入太政官候廳。
捕得放於河南野中。
廿五日己巳。
地震。
廿八日壬申。
天皇於綾綺殿前。
覽相撲。
』▼是日。
無品勝子内親王薨〈雲々〉。
不任縁葬諸司。
天皇不視事三日。
文徳天皇女。
母參議滋野朝臣貞主女也。
「廿九日己夘山城國綴嘉郡山本山頽裂陷長廿二丈廣五丈一尺深八尺底廣四丈八尺相去七丈山少堆起草木無變動時人疑陷地入地中更堆起成山歟」 八月乙亥朔。
三日丁醜。
釋奠。
停講論宴飮。
以勝子内親王薨後。
輟朝三日之限在此日也。
四日戊寅。
明經博士等奉參内裏。
不喚禦前。
賜祿而罷。
七日辛巳。
地震。
十一日乙酉。
雷雨。
東京有人震死。
十三日丁亥。
婦近江國高嶋郡人川内史能子叙位二階。
免戸内租。
表其門閭。
十六日庚寅。
左京人散位從五位下有道王男二人。
女二人。
姪女一人。
賜姓清原眞人。
舍人親王之後也。
十七日辛卯。
地震。
廿三日丁酉。
勅。
出羽國始置漏刻。
』夜。
有大流星。
出東方。
入天市中。
其色赤白。
入後。
其尾白而曲環。
廿五日己亥。
延六十僧於紫震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是日。
撰貞觀式畢。
正三位守右大臣兼行皇太子傅藤原朝臣氏宗。
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近江守南淵朝臣年名。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長官大江朝臣音人。
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菅原朝臣是善。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下野介紀朝臣安雄等。
詣闕奉進。
其都序曰。
昔唐虞膺。
稽古建官。
拊竜言。
弼予弘化。
自後司存倍百。
職事滋事。
流例委波。
政津難渉。
雖復俊徳敬風。
才莅事。
不縁溫故。
難得允釐。
夫然。
舊儀彰於漢代。
要録著于梁時。
事之不以可已。
蓋其在此乎。
粵若弘仁聖帝。
風超踐翼。
化軼滋源。
憲章日新。
文物鹹秩。
爰降沖旨。
以修撰。
作諸司式四十卷。
雖機杼已遠。
衣被無窮。
然自燕而觀。
有不盡矣。
況復帝裁彌久。
風猷積億。
譬夫調琴瑟。
有時當弛張焉。
伏惟今上陛下。
函元孕象。
迪哲重光。
臨衢室而凝神。
禦法宮而軫慮。
思夫所以策無闕。
衡克齊。
除梗澁於政途。
隆輪奐於堂搆。
近故右大臣贈正一位藤原朝臣良相知聖旨欲有興作。
與太政大臣從一位藤原朝臣良房定議。
奏可撰格式之狀。
詔令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朝臣氏宗。
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近江守臣南淵朝臣年名。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長官臣大江朝臣音人。
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臣菅原朝臣是善。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下野介臣紀朝臣安雄。
右大史正六位上臣大春日朝臣安永。
正六位上行彈正少忠臣布瑠宿祢道永。
正六位下行大學大屬臣山田宿祢弘宗等。
尚古今。
折衷文武。
詳其流變。
補彼舊章。
設有取捨之宜。
未知其辨。
即請雌黃於上台之口中。
更忝天聽。
式終筆削。
然史舊式卷軸。
前修久爲代典。
於後以芟夷斟益。
且恐似不率由。
故準據。
其誤謬遺漏。
及變古宜今者。
別録爲廿卷。
名曰貞觀式。
方冀新舊兩存。
本枝相待。
不掩美於前覺。
將垂裕於後昆。
行之可久。
用而無窮。
均兩儀之貞觀。
歴千古而景式。
至若朝會宴饗蕃客祭禮諸儀注等。
文繁事碎。
不載於斯。
然厥辭意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