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市津及要路。

    人衆猥雜之處。

    勤施方略。

    多設偵邏。

    募以捕獲之賞。

    示以容含之事。

    使濫之徒無所留跡。

    若不加愼行。

    重緻解體者。

    必處重責。

    不曾寛宥。

     夏四月庚午朔。

    天皇不禦紫震殿。

    於宜陽殿西廂。

    賜飮侍臣。

    賜祿各有差。

    』以從四位下嘉子女王爲女禦。

     二日辛未。

    遣神祇大祐正六位上大中臣朝臣常道。

    向近江國伊福伎神社。

    奉弓箭鈴鏡。

     三日壬申。

    平野祭如常。

    』令豊後國鎭謝火男火賣兩神。

    兼轉讀大般若經。

    縁三池震動之恠也。

     四日癸酉。

    廣瀬竜田并梅宮祭如常。

    』是夜。

    太政官廚北邊小宅失火。

    延燒卅餘家』散位從五位下齋部宿祢文山卒。

    文山者。

    右京人也。

    出自寒素。

    以巧藝見知。

    齊衡二年。

    東大寺毘盧遮那佛像頭墮在地。

    無巧師之可能造續者。

    文山究轆轤之術。

    搆雲梯之機。

    引上斷頭。

    續大佛頚。

    宛如新造。

    既復本體。

    貞觀二年。

    朝廷設以大會。

    莊嚴供養。

    於法會庭。

    賜文山從五位下告身。

    即時着緋衣。

    觀者榮之。

    卒時年冊六。

     七日丙子。

    式部省奏成選擬階簿。

    天皇不禦紫震殿。

    詔於省令行。

     八日丁醜。

    潅佛於仁壽殿。

    』出雲國從二位勳七等熊野神。

    從二位勳八等杵築神並授正二位。

    正五位下佐往神正五位上。

    伯耆國正五位下伯耆神。

    訓坂神。

    大山神並正五位上。

    正六位上湊神。

    賀茂神並從五位下。

    備後國從五位上甘南神。

    高諸神並正五位下。

    』▼是日。

    勅令出雲國吏郡司并雜色人等帶劔。

     十日己夘。

    大於建禮門前。

    以太政官廚邊火近宮城也。

     十一日庚辰。

    以從五位上行侍從兼安藝權守藤原朝臣水谷爲民部少輔。

    若狹守從五位下嶋田朝臣善宗爲宮内少輔。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數守爲若狹守。

    從五位下守大判事兼行明法博士完人朝臣永繼爲越前權介。

    餘官如故。

    從四位上茂世王爲大宰大貳。

    茂世去年正月任大宰大貳。

    丁憂去職。

    今詔起之。

     十五日甲申。

    公卿就太政官曹司廳。

    授文武官成選位記。

    策命如常。

    』▼是日。

    諸衛警固。

    縁賀茂祭也。

     十六日乙酉。

    賀茂祭如常。

     十七日丙戌。

    諸衛解嚴。

    』以散位從五位下春澄朝臣具瞻爲侍從。

     十九日戊子。

    以神祇伯從四位下在原朝臣善淵爲兼河内權守。

     廿日己醜。

    大雨。

    』婦上総國夷郡人春部直黒主賣叙二階。

    免戸内役。

    以表門閭。

     廿二日辛夘。

    東西京始置常平所。

    出官米而糶之。

    米一升直新錢八文。

    京邑之人來買者如雲。

    是時穀價騰躍。

    内外飢饉。

    米一斛直新錢一千四百文。

    由是。

    官糶以救俗弊焉。

     廿三日壬辰。

    阿波國從五位上葦稻羽神。

    大麻比古神並授正五位上。

    大和國正六位上高生神從五位下。

     廿五日甲午。

    主稅少允從六位上錦部連三宗麻呂。

    木工少允正六位上錦部連安宗賜姓惟良宿祢。

    其先。

    百濟國人也。

    伊賀權目正六位下韓人眞貞賜姓豊瀧宿祢。

    其先。

    任那國人也。

    』河内國丹比郡人太政官史生正八位下土師宿祢長雄。

    散位從七位上土師宿祢常見。

    改本居貫右京。

     廿八日丁酉。

    勅令伯耆國吏郡司并雜色人等帶劔。

    』夜雷雨。

    諸衛陣於殿前。

     是月。

    霖雨。

     五月己亥朔。

    日有蝕之。

     二日庚子。

    出雲國從五位下能義神。

    屋神並授從五位上。

     三日辛醜。

    班幣畿内諸神。

    祈止霖雨。

    告文曰。

    天皇〈我〉詔旨〈止〉。

    稻荷神〈乃〉廣前〈尓〉申給〈倍止〉申〈久〉。

    方今百姓〈乃〉耕種〈乃〉時〈奈利〉。

    而自去四月霖雨不止〈天〉。

    農業流損〈倍之〉。

    皇神〈乃〉厚助〈尓〉依〈天曾〉。

    此〈波〉可止〈シ止奈毛〉所念行〈須〉。

    故是以。

    神祇少副正六位上大中臣朝臣有本〈乎〉差使〈天〉。

    禮代〈乃〉幣帛〈乎〉令捧持〈天〉申奉出〈須〉。

    此狀〈乎〉神〈奈加良毛〉聞食〈天〉。

    降雨忽霽〈天〉。

    風旱之〈比〉不起。

    五穀無損〈久〉。

    天下饒足〈之米〉賜〈比〉。

    天皇朝廷〈乎〉寳祚無動〈久〉。

    常磐堅磐〈尓〉。

    夜守日守〈利尓〉。

    護幸奉賜〈倍止〉申賜〈久止〉申。

    』自餘諸社亦復準此。

    』▼是日。

    式部省奏諸國銓擬郡司擬文。

    天皇不禦紫震殿。

    勅大納言正三位兼行左近衛大將藤原朝臣氏宗。

    於仗下行之。

     四日壬寅。

    大雨洪水。

    徃還難通。

     五日癸夘。

    停端午之。

     八日丙午。

    勅定近江丹波兩國年中下符雜色人之數。

    近江國百人。

    式部省七十四人。

    治部省六人。

    兵部省廿人。

    丹波國五十人。

    式部省卅四人。

    治部省二人。

    兵部省十二人。

     十日戊申。

    請六十僧於紫震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令諸司官人已下雜色已上。

    讀般若心經。

    其卷數十三日進太政官。

    』▼是日。

    勅曰。

    延暦十七年九月廿三日格雲。

    用錢之道。

    取於輕便。

    有無均利。

    彼此得宜者也。

    如聞。

    外國吏民多有貯蓄。

    京畿士庶還乏資用。

    既乖均利之義。

    亦失得宜之方。

    宜下嚴制。

    不得更然。

    所有之錢。

    盡皆納官。

    仍用正稅。

    準價給之。

    送京之功。

    亦用正稅。

    如有藏而不進。

    爲他被告。

    不論蔭贖。

    科違罪。

    五分其物。

    一分給告者。

    四分沒官。

    但伊賀。

    近江。

    若狹。

    丹波。

    紀伊等國不在禁制限者。

    而今畿外諸國富豪之輩。

    不愼格旨。

    猶事貯積。

    聞其由緒。

    非充資用。

    徒奢富強之名。

    各爭聚集之夥。

    邊鄙既無通用之理。

    朝家永増鑄作之勞。

    靜論其費。

    誠須花革。

    宜令伊賀。

    伊勢。

    志摩。

    近江。

    美濃。

    若狹。

    越前。

    丹波。

    丹後。

    但馬。

    山陽。

    南海。

    大宰國府等。

    更施嚴制。

    一切禁斷。

    其所有之錢。

    依先格行之。

    若隱藏不進。

    科罪亦如前。

    唯告言者三分給一。

    國司仍須到之後卅日内。

    勘録數。

    專腳言上。

    夫捜勘無私。

    言上合期。

    不論多少。

    特加褒擢。

    若乖違旨。

    延引無申。

    及許容不勘。

    爲他被告。

    同處違罪。

    不曾寛宥。

    又伊賀近江等五ケ國。

    先格已稱不在禁限。

    宜聽其資用禁其貯蓄。

     十二日庚戌。

    散事從四位下藤原朝臣津子卒。

     十三日辛亥。

    地震。

     十七日乙夘。

    授讃岐國正六位上高家神從五位下。

    』婦越後國頚城郡人高志公今子叙二階。

    免戸内課役。

    以表門閭。

     十九日丁巳。

    大納言正三位平朝臣高棟薨。

    高棟者。

    桓武天皇孫。

    而一品葛原親王之長子也。

    高棟長六尺。

    美鬚髯。

    幼而聰悟。

    好讀書傳。

    弘仁十四年授從四位下。

    拜侍從。

    天長元年爲大學頭。

    累遷中務兵部大輔。

    二年賜姓平朝臣。

    七年加從四位上。

    拜大藏卿。

    俄遷刑部卿。

    承和九年進正四位下。

    更拜大藏卿。

    十年授從三位。

    仁壽元年拜參議。

    三年六月親喪解。

    哀毀過禮。

    七月詔奪情。

    以本官起之。

    明年爲春宮大夫。

    天安二年拜中納言。

    是年冬進爵。

    爲正三位。

    抗表固辭中納言。

    不許焉。

    貞觀元年領陸奧出羽按察使。

    六年拜大納言。

    以年老上讓。

    優詔不許。

    在官四年。

    薨時年六十四。

    高棟天性質厚。

    不事華飾。

    所歴官。

    政尚寛容。

    晩年栖心釋教。

    誦讀佛經。

    嘗以山城國葛野郡別墅爲道塲。

    詔賜額曰平等寺。

    拜大納言後。

    所食戸邑。

    多資佛事。

    有子男十七人。

    實雄。

    正範。

    季長。

    惟範四人知名。

     廿一日己未。

    詔。

    「戸」以因幡國正三位天穗日命神列於官社。

     廿五日癸亥。

    公卿就太政官曹司廳。

    任諸國郡司。

    策命如常。

     廿六日甲子。

    造八幅四天王像五鋪。

    各一鋪下伯耆。

    出雲。

    石見。

    隱岐。

    長門等國。

    下知國司曰。

    彼國地在西極。

    堺近新羅。

    警之謀。

    當異他國。

    宜歸命尊像。

    勤誠修法。

    調伏賊心。

    消卻變。

    仍須點擇地勢高敞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