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子。

    當麻眞人眞廣。

    粟田朝臣宅子。

    高橋朝臣宅子等並從五位下。

    無位秦忌寸今子。

    大和宿祢繼子等並外從五位下。

     九日丙申。

    宣告百官五畿七道諸國雲。

    今稽詔書旨。

    百姓徭宜復十日者。

    是則下恩一時。

    垂制永年。

    但徭役者。

    專任國司之自爲。

    實非公家所考覈。

    而或牧宰等偏稱徭民不足。

    好用功糧。

    論之政途。

    豈雲良吏。

    宜乃眷公平。

    務廻方略。

    令民心深息肩之悅。

    國政少用稅之費。

    自餘事條。

    一準舊例。

     十四日辛醜。

    大極殿齋講畢。

    僧綱已下。

    奉參禦在所論義。

    賜禦被如常。

    』延暦寺座主傳燈大法師位圓仁卒。

    圓仁。

    俗姓壬生氏。

    下野國都賀郡人也。

    當産時有紫雲。

    見其家上。

    家人無見。

    于時有僧。

    名曰廣智。

    國人號廣智菩薩。

    廣智覘望雲氣。

    乃知起於檀越壬生氏家。

    甚以奇之。

    秘而不言。

    誡其父母。

    善能愛養。

    久而圓仁喪父。

    隨母育長。

    年甫九歳。

    付託廣智菩薩。

    圓仁幼而警俊。

    風貌溫雅。

    其兄以外典教之。

    然猶心慕佛道。

    嘗登經藏。

    誓探得觀世音經。

    心甚歡喜。

    遂抛俗書。

    受學經論。

    俄而通渉諸部。

    領悟大旨。

    夢見一大徳。

    顏色清朗。

    長六七尺。

    即就其邊。

    瞻仰禮拜。

    大徳含咲。

    摩頂語話。

    傍有人。

    問雲。

    汝知大徳否。

    答雲不知。

    傍人雲。

    此是叡山大師也。

    大同末年。

    隨縁入京。

    適登叡山。

    謁覲最澄大師。

    瞻視顏□。

    一如昔夢。

    最澄大師含咲語話。

    如夢所見。

    竊自知之。

    不向人説。

    圓仁于時年十五矣。

    最澄大師教以止觀。

    弘仁十三年六月。

    最澄大師遷化。

    圓仁齢始滿卅。

    身羸眼暗。

    知命不久。

    因而尋叡山北極幽谷。

    結草爲庵。

    消三四年。

    闔山僧衆苦勸雲。

    吾師爲法早可入唐。

    尋而官補請益。

    承和五年發。

    七月二日著大唐楊州海陵縣。

    開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楊州。

    同年十月。

    國使入京。

    圓仁苦請留住楊府。

    意任巡禮天台及五臺等諸聖跡。

    李相公徳裕聞奏。

    有勅不許巡禮。

    四年國使聘禮既畢。

    還向本朝。

    圓仁相隨上船。

    圓仁心謂。

    遠渡滄溟。

    本爲求法。

    仍辭國使。

    獨身下船。

    弟子惟正。

    惟曉倶留住沙石之上。

    海賊十餘人忽然出來。

    顏色非常。

    意在要物。

    圓仁與惟正等倶語雲。

    我死隻在茲。

    不如捨物專任彼賊。

    即捨隨身物。

    着身衣服皆悉與之。

    最後授銚子。

    賊即雲。

    和尚若賊銚子。

    客中無此器。

    辛苦無極矣。

    賊乃發慈心。

    語雲。

    和尚如今有何所要。

    答。

    都無所要。

    但欲得到村裡。

    賊即差一人。

    隨逐圓仁。

    令送村裡。

    纔至人舍。

    賊即逃隱不見。

    當此之時。

    殆沒賊手。

    僅免虎口。

    更歸海州。

    剌史處分。

    配住本國第二舶。

    船頭判官良岑長松同船解纜。

    待風而發。

    逆風忽起。

    到著登州堺。

    圓仁下船。

    登赤山法華院。

    送過冬月。

    登州十將押衙張詠來到山院。

    語雲。

    詠昔到那國。

    甚蒙國恩。

    故來奉問。

    若有所要。

    冀莫形迹。

    圓仁答雲。

    無他所要。

    但意樂欲得入國内巡禮聖跡。

    押衙答雲。

    和尚莫憂。

    詠將滿此要。

    數日文登縣牒將來雲。

    日本國僧等。

    今須任意巡禮諸聖跡。

    押衙即副使送縣家。

    々々與縣牒。

    付送青州。

    開成五年。

    入五臺山。

    禮拜聖跡。

    謁諸大徳。

    主人意謂。

    客僧若是文殊歟。

    客僧忽疑。

    主人皆是文殊歟。

    如是相疑。

    共増恭敬。

    圓仁住大華嚴寺涅槃院。

    經過一夏。

    垂至北臺。

    雲霧滿山。

    徑路難尋。

    霧氣開霽。

    乃看路前。

    見一師子。

    其形甚可怖畏。

    圓仁卻走二三裡許。

    經於小時。

    更復進路。

    見彼師子猶在前路。

    蹲居不動。

    更復卻走二三裡許。

    彌増驚恐。

    數刻之後亦漸進行。

    師子猶在不去。

    遙見人來。

    即便起立入重霧中。

    無復所見。

    凡五臺多傳天台教法。

    有志遠和尚。

    玄鑒和尚。

    各年及八十。

    盛傳摩訶止觀并玄疏等。

    學徒數百矣。

    圓仁夏中隨遠和尚。

    禀學止觀。

    寫得天台教迹等卅七卷。

    至秋七月。

    巡禮南臺。

    至黃昏時。

    忽見聖燈。

    一燈之光普照五臺。

    一々分明。

    至五更聖燈滅不現。

    其年八月。

    到長安城。

    禮拜大興善寺翻經院元政阿闍梨。

    屈請以爲師。

    始學金剛界大教。

    數月受五瓶潅頂。

    被許傳法也。

    明年向青竜寺。

    禮拜義眞阿闍梨。

    屈請爲師。

    入胎藏潅頂道場。

    始習學毘盧遮那經中眞言印契。

    并眞言教中微細儀式。

    凡住長安六年之間。

    求得念誦教法經論章疏等五百五十九卷。

    胎藏金剛界兩部大曼荼羅。

    及諸尊曼荼羅。

    壇樣。

    高僧眞影。

    舍利并道具等廿一種。

    後隨青龍寺阿闍梨。

    學悉地大教。

    得値南天竺寳月三藏。

    學西天悉曇。

    聲韻分明。

    千古所疑。

    一時氷釋。

    兼巡城中。

    遍謁衆徳。

    到街東大安國寺。

    謁侃阿闍梨。

    向街西淨影寺。

    見惟謹阿闍梨。

    不惜玄祕。

    各爲指授。

    遇會昌天子毀滅佛法。

    經歴三年。

    既絶歸思。

    俄而軍裏下牒雲。

    外國僧等宜早歸本貫。

    因得出城。

    纔至城門。

    大理寺卿中散大夫賜紫金魚袋楊敬之。

    朝議郎守尚書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銀魚袋楊魯士。

    左神策軍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検校國子祭酒殿中監察侍禦史上柱國「史」李元佐等。

    及衆官禮拜所持之教法。

    押衙等引諸官人迎待門前。

    特緻勞問。

    僉雲。

    我國佛法既已滅盡。

    佛法隨和尚東去。

    自今以後。

    若有求法者。

    必當向日本國也。

    得到登州押新羅使張詠宅。

    安存優厚。

    經兩三年。

    不得歸國。

    夢達摩和尚。

    寳志和紛。

    南嶽天台六祖大師。

    并日本國聖徳太子。

    行基和尚。

    叡山大師等。

    倶共來集。

    語雲。

    吾等爲護汝令到日本國。

    故到此間。

    語竟即起。

    前後圍繞。

    向東相送。

    其年春遇本國船。

    爲風所扇。

    到登州堺。

    覓問法師。

    即乘其船。

    還至本朝。

    承和十四年九月還此土聞奏天子。

    請奉爲國家修潅頂。

    毎年永修鎭護聖境。

    詔依請焉。

    嘉祥二年五月於延暦寺。

    始修潅頂。

    官給一千僧供料。

    用内藏寮物。

    勅遣參議從四位下守右大弁伴宿祢善男検校。

    而飮誓水者一千餘人。

    同年七月詔以圓仁爲内供奉十禪師。

    三年三月天皇崩。

    四月皇太子即皇帝位。

    圓仁上奏言。

    除災緻福。

    熾盛光華佛頂。

    是爲最勝。

    是故唐朝内道場中。

    恒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