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前如常。

     秋七月己酉朔。

    四日壬子。

    廣瀬龍田祭如常。

     十日戊午。

    進河内國從三位彌加布都命神。

    比古佐自布都命神階並加從二位。

     十四日壬戌。

    地震。

     十七日乙醜。

    地震。

     廿一日己巳。

    大風暴雨。

     廿四日壬申。

    地震。

    』夜有流星。

    出自東北。

    入於西南。

    光照地。

     廿五日癸酉。

    請六十僧於東宮。

    轉讀大般若經。

    限三日訖。

     八月戊寅朔。

    二日己夘。

    越前國正六位上廣湍雄椎神。

    二上神並授從五位下。

     五日壬午。

    授無位藤原朝臣淑子從五位上。

    』中宮大夫從四位下藤原朝臣良仁卒。

    良仁者。

    贈太政大臣正一位冬嗣朝臣之第七子也。

    母嶋田氏。

    從五位下清田之姉。

    良仁。

    美姿儀。

    風神警亮。

    少遊大學。

    讀書忘疲。

    文徳天皇在儲。

    承和十年徴爲藏人。

    俄而除主藏正。

    遷爲春宮大進。

    十三年授從五位下。

    轉亮。

    授從五位上。

    嘉祥三年四月。

    文徳天皇踐祚之初。

    加叙正五位上。

    遷中宮亮。

    兼右兵衛權佐。

    後拜右馬頭。

    中宮亮如故。

    四年授從四位下。

    累遷兼右近衛中將。

    大舍人頭。

    木工頭。

    左京大夫。

    遷轉數官。

    猶帶中宮亮。

    天安元年左遷越前權守。

    遷兵部大輔。

    未幾遷中宮大夫。

    良仁淡雅。

    歸懷釋教。

    門地高華。

    甚爲潔清。

    服飾之美。

    最究鮮明。

    所好唯馬。

    退公之後。

    毎爲愛玩。

    性至孝。

    奄丁母憂。

    哀啼哭泣。

    歐血絶氣。

    經時乃蘇。

    不勝悲慟。

    服中病卒。

    時年□二。

     六日癸末。

    皇太後自七月晦。

    禦體不豫。

    至此加□。

    度廿人出家。

    以禱平復也。

     十日丁亥。

    釋奠。

    外從五位下行助教布瑠宿祢清野講尚書。

    文章生等賦詩如常。

     十一日戊子。

    明經博士等參詣東宮。

    不召禦前。

    賜祿而罷。

     十四日辛夘。

    參河國獻銅鐸一。

    高三尺四寸。

    徑一尺四寸。

    於渥美郡村松山中獲之。

    或曰。

    是阿育王之寳鐸也。

     十五日壬辰。

    任伊勢齋内親王行禊前後次第司。

    以掃部頭從五位上藤原朝臣貞敏爲前次第司長官。

    式部大丞正六位上紀朝臣良舟爲判官。

    大録正六位下善道朝臣繼根爲主典。

    從五位上行兵部少輔源朝臣直爲後次第司長官。

    大丞正六位上藤原朝臣保則爲判官。

    大録從六位下榎原忌寸全吉爲主典。

     廿四日辛醜。

    大祓於建禮門前。

    爲明日伊勢齋内親王將行禊也。

     廿五日壬寅。

    伊勢齋恬子内親王臨鴨水。

    大修禊事。

    即日入野宮。

     廿六日癸夘。

    授右近衛少將正五位下兼行伊豫介藤原朝臣良世從四位下。

    爲中宮大夫。

    正五位下行大和守在原朝臣善淵爲内匠頭。

    從四位下行内匠頭在原朝臣行平爲左京大夫。

    正五位下守左京大夫弘宗王爲大和守。

    彈正少弼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安棟爲參河守。

    散位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萬枝爲相摸介。

    右近衛權少將正五位下兼行周防權守藤原朝臣常行爲少將。

    周防權守如故。

    從五位下行備後權介藤原朝臣山陰爲右近衛權少將。

    備後權介如故。

     廿七日甲辰。

    文徳天皇國忌。

    始修西寺。

    仍所司廢務。

    』夜有流星。

    出自南方。

    入於西北。

    光照地。

    』夜。

    偸兒開神祇官西院齋戸神殿。

    盜取三所齋戸衣。

    并主上結禦魂緒等。

     卅日丁未。

    雨水。

     九月戊申朔。

    二日己酉。

    右京人從八位上中臣朝臣福成賜姓惟嶽宿祢。

    貫附右京九條。

    先是。

    福成披訴。

    去齊衡三年。

    中臣氏人稱非同族。

    申官削籍。

    厥後福成忽焉失姓。

    請賜件姓。

    被貫右京。

    許之。

     三日庚戌。

    天皇禦齋燒燈如常。

     七日甲寅。

    地震。

     九日丙辰。

    停重陽之節。

    於右仗頭。

    賜菊酒群臣。

    次侍從及諸司官人。

    舊爲文章生并文章生等被召侍坐。

    縁見在座者奏之。

    後日賜大藏省綿各有差。

     十一日戊午。

    遣大舍人頭從五位上嶋江王。

    神祇大祐正六位上大中臣朝臣豊雄等。

    向伊勢大神宮奉幣。

    例也。

     十四日辛酉。

    大風。

    折樹發屋。

    京師百姓廬舍破損者甚多。

     十五日壬戌。

    風雨未止。

    都城東西兩河洪水。

    人馬不通。

    諸國濱海之地。

    潮水漲溢。

    人畜被害。

     十九日丙寅。

    詔。

    下野國正三位勳四等二荒神社始置神主。

    』山城國宇治郡荒廢地一町三百卅八歩賜文徳天皇々子源朝臣能有。

     廿日丁夘。

    傳燈滿位僧三澄奏言。

    神岑山寺在攝津國嶋下郡。

    三澄奉爲國家所建立也。

    春演説最勝王經。

    秋吼講法華妙典。

    請爲禦願眞言一院。

    賜名忍頂寺。

    詔許之。

     廿六日癸酉。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明法博士禦輔朝臣長道卒。

    長道者。

    左京人也。

    元明經生。

    後學律令。

    號別勅生。

    官給衣食。

    同得業生。

    學殖漸優。

    奉試及第。

    承和七年爲明法博士。

    仁壽三年叙外從五位下。

    母喪去職。

    後復本官。

    齊衡二年兼大判事。

    天安二年爲勘解由次官。

    餘官如故。

    十一月授從五位下。

    卒時年六十二。

     廿七日甲戌。

    正三位行中納言兼陸奧出羽按察使平朝臣高棟奏。

    鎭守府上言。

    邊垂之吏。

    去郷遼遠。

    公廨之外。

    無復資糧。

    而至有未納。

    抑而不行。

    請準大宰府司公廨。

    雖有未納。

    以正稅給之。

    永爲恒例。

    詔許之。

     冬十月丁醜朔。

    日有蝕之。

     二日戊寅。

    天皇禦前殿。

    賜飮侍臣如常。

     三日己夘。

    授豊前國正六位上大富神從五位下。

    』安藝國佐伯郡始置主政一員。

    』正五位下行内藥正兼侍醫參河權守物部朝臣廣泉卒。

    廣泉者。

    左京人也。

    本伊豫國風早郡。

    姓物部首。

    後隷京兆。

    賜姓朝臣。

    廣泉。

    少學醫術。

    多見方書。

    天長四年爲醫博士兼典藥允。

    遷爲侍醫。

    後累遷伊豫讃岐掾。

    侍醫如故。

    六年春授外從五位下。

    爲内藥正。

    侍醫如故。

    十四年授從五位下。

    兼伊豫掾。

    仁壽四年授從五位上。

    爲肥前介。

    内藥正侍醫如故。

    天安二年兼參河權介。

    貞觀元年冬授正五位下。

    轉參河權守。

    内藥正侍醫如故。

    廣泉。

    藥石之道。

    當時獨歩。

    齡至老境。

    鬚眉皓白。

    皮膚光澤。

    躰氣猶強。

    卒時年七十六。

    撰攝養要決廿卷。

    行於世矣。

     七日癸未。

    地震。

     八日甲申。

    廢大隅國吉多。

    野神二牧。

    縁馬多蕃息害百姓之作業也。

     十五日辛夘。

    河内國正四位下飛鳥戸神列於官社。

    』大和國平城京中水田五十五町四段二百八十八歩施捨不退超昇兩寺。

    先是。

    傳燈修行賢大法師眞如上表曰。

    件田。

    大同四年。

    勅賜上毛野。

    叡□。

    石上内親王等。

    彼親王等偏謂。

    私地捨充功徳。

    而歴代以降。

    盡被收公。

    聞諸俗務。

    理縱宜然。

    假之眞論義有未允慥。

    當今慈雲廣覆。

    慧日更明。

    凡縁佛事之莊嚴。

    必賜恩綸而印可。

    請特哀許。

    施入不退。

    超昇等寺。

    不破亡靈之宿心。

    將資聖朝之冥助。

    勅許之。

    眞如者。

    平城太上天皇々子。

    弘仁之廢皇太子也。

     十六日壬辰。

    制。

    哲王之訓。

    以孝爲基。

    夫子之言。

    窮性盡理。

    即知。

    一卷孝經。

    十八篇章。

    六籍之根源。

    百王之摸範也。

    然此間。

    學令。

    孔鄭二註爲教授正業。

    厥其學徒相沿。

    盛行於世者。

    安國之注。

    劉□之義也。

    今案。

    大唐玄宗開元十年。

    撰禦注孝經。

    作新疏三卷。

    以爲世傳鄭注。

    比其所注餘。

    義理專非。

    又稽之鄭志。

    康成不注孝經。

    安國之本。

    梁亂而亡。

    今之所傳。

    出自劉□。

    事義紛薈。

    誦習尤艱。

    靡厭衆止。

    更招疑義。

    故玄宗廣酌儒流。

    深廻睿想。

    爲之訓注。

    冀闡微言。

    即勅學士儒官。

    僉議可否。

    於是。

    當時有識。

    碩徳名儒。

    鹹集廟堂。

    恭尋聖義。

    妙理甚深。

    常情難測。

    同共嗟伏。

    服請頌傳。

    侍中安陽縣男乾曜等奏曰。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