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昭爛。

    洞合幽微。

    望即施行。

    佇光來葉。

    制曰可。

    然則孔鄭之注竝廢於時。

    禦注之經獨行於世。

    而唯傳彼注。

    未讀件經。

    假之通論。

    未爲允慥。

    鄭孔二注。

    即謂非眞。

    禦注一本。

    理當遵行。

    宜自今以後。

    立於學官。

    教授此經。

    以充試業。

    庶革前儒必固之失。

    遵先王至要之源。

    但去聖久遠。

    學不厭博。

    若猶敦孔注。

    有心講誦。

    兼聽試用。

    莫令失望。

     廿一日丁酉。

    屈六十僧於東宮。

    限三箇日。

    轉讀大般若經。

     廿五日辛醜。

    法隆寺牒曰。

    検案内。

    有功徳安居。

    官安居二色講師。

    功徳安居講者。

    上宮太子之本願。

    官安居講者。

    勝寳感神天皇之本願也。

    昔日僧等。

    件二色講。

    互當其次。

    則爲得業。

    而依登美眞人藤津解。

    天長二年以降。

    延暦寺僧爲官安居講師。

    爾來功徳一講。

    依次充之。

    即爲夏講業。

    而太政官去齊衡二年八月廿二日格稱。

    補任諸國講讀師者。

    以五階僧爲講師。

    以三階僧爲讀師者。

    有司案此格雲。

    所謂夏講已請延暦寺僧。

    專寺僧等所請功徳講。

    是格外之色。

    不可爲夏講業。

    今諸大寺惣有其色。

    成五階業。

    至法隆寺。

    既無其色。

    何以立業。

    望請。

    件功徳講。

    爲夏講業。

    下知所司。

    以爲永例。

    然則先聖本願。

    隆於萬代。

    傳燈末學。

    紹於億刧。

    從之。

     廿八日甲辰。

    皇太後於東五條宮。

    大修齋會。

    講法華經。

    限五日訖。

     廿九日乙巳。

    山城國宇治郡地廿五町賜左大臣正二位源朝臣信。

    』正三位行中納言橘朝臣岑繼薨。

    岑繼者。

    贈太政大臣正一位清友朝臣孫。

    而右大臣贈從一位氏公朝臣之長子也。

    氏公朝臣。

    是仁明天皇之外舅。

    岑繼所生。

    是仁明天皇之乳母。

    故天皇龍潛之日。

    陪於藩邸。

    稍蒙寵幸。

    岑繼身長六尺餘。

    腰圍差大。

    爲性寛緩。

    少年愚鈍不好文書。

    天皇見其無才。

    歎曰。

    岑繼地是大臣之孫。

    帝之外家。

    若有才識。

    公卿之位。

    庶幾可企。

    何其不讀書之甚哉。

    岑繼竊聞。

    慙恐於心。

    乃改節勵精。

    從師受學書傳。

    略通意旨。

    天長六年爲内舍人。

    七年任常陸少掾。

    遷相摸權掾。

    九年正月叙從五位下。

    天皇登極之初。

    天長十年三月。

    爲右近衛少將。

    父氏公右近衛大將。

    由是遷爲左兵衛佐。

    遷左近衛少將。

    承和三年正月授從五位上。

    兼丹後守。

    六年加正五位下。

    七年授從四位下。

    拜兵部大輔。

    左近衛少將丹後守並如故。

    轉中將。

    十一年正月拜參議。

    十三年爲右衛門督。

    兼相摸守。

    十四年進從四位上。

    其年冬十二月母憂解職。

    十五年二月詔奪情以本官起之。

    嘉祥二年正月授從三位。

    五月拜權中納言。

    齊衡二年進爵爲正三位。

    三年拜中納言。

    薨時年五十七。

     閏十月丁未朔。

    地震。

     二日戌申。

    分遣使者。

    賜京師貧窮者錢米。

    以今日皇太後宮齋講畢故也。

     四日庚戌。

    詔二品行兵部卿忠良親王。

    聽以私鷹二聯。

    狩五畿内國禁野邊。

     十二日戊午。

    大宰府言。

    管豊後國權掾正六位上越智宿祢廣成乞骸骨曰。

    廣成齡及八十。

    筋力衰耗。

    空妨官職。

    無益公家。

    請罷官歸郷以待終。

    許之。

     十六日壬戌。

    進伊豫國從四位上大山積神階加從三位。

    正六位上伊方神授從五位下。

     十七日癸亥。

    授伊豫國從五位上瀧神從四位下。

     廿日丙寅。

    雨雪。

    録見在禁中五位以下及諸衛府宿直者。

    賜綿有差。

    』無品同子内親王薨。

    帝不視事三日。

    内親王者。

    淳和太上天皇之皇女也。

    母池子。

    丹□氏。

    從五位上門成之女也。

     廿三日己巳。

    地震。

    』勅從四位下行文章博士兼播磨權守菅原朝臣是善。

    正五位下守權左中弁兼行式部少輔大枝朝臣音人。

    正五位下守右中弁藤原朝臣冬緒。

    從五位上行大學博士大春日朝臣雄繼。

    從五位下守主計頭兼行木工助博士有宗宿祢益門等曰。

    今年一章十九年。

    準據先例。

    當有朔旦冬至。

    而暦博士眞野麻呂等所上暦日。

    冬至在十一月二日。

    若於經史。

    有可進退之理乎。

    宜議而奏之。

    是善等議曰。

    謹案。

    眞野麻呂所執。

    以爲。

    依日分小餘不足。

    不得合朔。

    論之暦術。

    理若當然。

    但案暦經注雲。

    月行遲疾。

    暦則有三大二小。

    以日行盈縮増損之〈雲々〉。

    當察加時早晩。

    随其所近而進退之。

    使不過三大三小。

    其正月朔。

    若有交加時正見者。

    消息前後一兩月。

    以定大小。

    令虧在晦者。

    以此言之。

    既有進退之理。

    而今當年暦八月大。

    九月小。

    十月大。

    閏十月小。

    然則以一小月爲大。

    自得朔旦冬至。

    夫朔旦冬至者。

    暦數之所始。

    帝王之休祥。

    既雲避兇而在晦。

    何不逐吉以退朔。

    昔唐太宗貞觀十四年有閏十月。

    即得朔旦冬至。

    太史令傳仁均以癸亥爲朔旦冬至。

    而宣義郎李淳風案古暦分日。

    以爲。

    甲子宜在朔旦。

    詔下公卿及諸有識。

    於是。

    國子祭酒孔頴達等十有四人。

    尚書八座。

    請從淳風議。

    有詔可之。

    雖然至於後年。

    不見□耀之愆。

    爰知。

    一日進退。

    未足爲妨。

    又尚書百釋雲。

    頻大消之。

    案其意義。

    毎至章蔀之歳。

    必欲令得朔旦冬至。

    故頻置大月。

    至於三四。

    夫三大三小者。

    暦術之常法。

    況今唯置二大。

    既得合朔乎。

    』又勅從五位下行暦博士兼備後介大春日朝臣眞野麻呂。

    外從五位下行陰陽助兼權陰陽博士笠朝臣名高等曰。

    令諸有識等僉議雲。

    今年可置朔旦冬至。

    若依此説。

    逐吉置朔者。

    於後年暦。

    得節氣不錯謬歟。

    眞野麻呂等奏言。

    謹検術法。

    無依吉進退之文。

    仍今年不置朔旦冬至。

    但依群臣議置之。

    可無弦望晦朔之差。

    於是。

    詔從是善等之議焉。

     廿五日辛未。

    宣詔百官及五畿七道諸國雲。

    今年當有朔旦冬至。

    而暦家偏依日分不足。

    置於二日。

    今稽之故實。

    既有改定之理。

    宜改閏小月爲大。

    即以十一月一日丁醜爲朔旦冬至。

    』▼是日。

    任同子内親王裝束山作等司。

    從四位下行越中權守房世王爲裝束司長官。

    治部少輔從五位下安倍朝臣房上爲次官。

    判官二人。

    主典二人。

    散位從五位下廣山王爲山作司長官。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大野爲次官。

    判官二人主典二人。

    喪家辭而不受。

    』太政官論奏。

    美濃國惠奈郡人縣萬歳麻呂。

    殺百姓三人。

    法官斷罪。

    當斬刑。

    詔減死一等處之遠流。

     十一月丁醜。

    朔旦冬至。

    』河内國從五位下豊稻賣神。

    禦祖神。

    禦子宮神並授正五位下。

    』公卿上表。

    賀朔旦冬至曰。

    臣聞。

    乾坤不宰。

    日月無私。

    逆其道則躔次自差。

    順其常則禎祥暗葉。

    然則上元之歳。

    天正之辰。

    合璧和光。

    連珠縟彩。

    歴列辟而稀遭。

    待興王而合瑞者也。

    〈中賀〉。

    伏惟皇帝陛下承天之序。

    繼聖之明。

    生知之徳潛通。

    不言之化自遠。

    是以陰陽降祉。

    天人合應。

    慶雲連理。

    史不絶書。

    瑞鳥嘉禾。

    府無虛月。

    而今律應北宮。

    漏移南至。

    五星同舍。

    均瑞彩於周臺。

    兩耀集辰。

    合昌耀於漢祀。

    從九霄以降祥。

    表無彊之嘉運。

    豈不以天地合徳。

    日月齊明。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而奉天時者哉。

    臣等傾心日轡庇影□□。

    顧惟愚朦。

    竊感顯慶。

    同陳思王之抗表。

    唯祝踐長。

    異崔亭伯之作銘。

    猶欽延祚。

    無任聳抃之至。

    謹拜表奉賀以聞。

    』▼是日。

    帝禦前殿。

    賜飮侍臣。

    録文武官及校書殿内竪等見直者奏之。

     三日己夘。

    詔參議正三位行右衛門督源朝臣融賜大和國宇陀野。

    爲臂鷹從禽之地。

     八日甲申。

    春日平野等祭如常。

     九日乙酉。

    梅宮祭如常。

     十二日戊子。

    大原野祭如常。

     十三日己醜。

    園韓兩祭如常。

     十四日庚寅。

    於宮内省修鎭魂祭如常。

     十五日辛夘。

    修新甞祭。

    帝不禦神嘉殿。

    親王公卿向宮内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