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崩。
皇太子坐事被廢。
八月立諱〈文徳天皇〉親王爲皇太子。
以安仁爲春宮大夫。
十年兼下野守。
未幾兼彈正大弼。
十一年授從四位上。
十三年加正四位下。
遷左大弁。
春宮大夫彈正大弼下野守並如故。
十五年進爵。
爲從三位。
拜中納言。
數日兼民部卿。
春宮大夫如故。
嘉祥三年授正三位。
齊衡二年領陸奧出羽按察使。
上表辭民部卿。
不許。
三年拜權大納言。
安仁志尚謙虛。
愛公如家。
顧謂子弟雲。
諸國調庸。
多入封家。
納官者少。
所食之邑。
於身有餘。
乃上表曰。
帶職兩三官。
周旋於具瞻之地。
食邑八百戸。
盈溢於屍素之身。
伏望。
減大納言之所食。
給中納言之所封。
帝感安仁之有讓。
特許其所請。
天安元年爲大納言。
兼右近衛大將。
抗表苦辭大將。
優詔不聽。
頻上至于二三。
然後許之。
薨時年六十七。
安仁達練政體。
明解朝章。
毎有奏議。
應對無滯。
至於假景。
教誡子孫。
有子男八人。
貞行。
宗行。
清行。
興行。
最知名。
興行始擧秀才。
對策及第。
廿四日己酉。
賀茂神祭。
停遣朝使。
縁有穢也。
』▼是日夜大雨。
流潦奔突。
□□難渉。
廿六日辛亥。
常陸國正六位上石船神。
佐波波神並授從五位下。
廿七日壬子。
授安藝國從五位上多家神從四位下。
廿八日癸醜。
詔曰。
書稱科鬥。
懋遷之訓斯彰。
簡号韋編。
交易之方呂遠。
是以姜公通市井之貨。
齊國大彊。
鴟夷善廢歛之居。
陶業爰盛。
遠則赤側白金。
近則鵝眼□環。
順世而異名。
逐時而興利。
但權輕作重。
子去母隨。
誠是歴年之漸深。
遂知行用之彌賎。
宜改舊幣更制新錢。
勤此變通。
救彼流弊。
文曰饒益神寳。
一以當舊之十。
即舊之與新。
並令雜用。
』 是月。
廿日以前。
有讀奏諸國銓擬郡司擬文之儀。
例也。
而史漏而不書。
故今闕焉。
五月丙辰朔。
參議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藤原朝臣貞守卒。
貞守者。
參議從三位楓麻呂會孫。
而正六位上諸貞子也。
貞守器宇凝峻。
頗有學渉。
天長元年爲大學大允。
累遷内匠助。
皇太後宮大進。
五年授從五位下。
爲右少弁。
遷式部少輔。
不幾復右少弁。
兼讃岐介。
十年加從五位上。
承和元年遷春宮亮。
兼豊前守。
後年爲信濃介。
春宮亮如故。
九年七月。
皇太子被廢。
仍左遷越後權守。
十五年徴拜式部少輔。
兼備前介。
嘉祥三年増正五位下。
遷右中弁。
仁壽元年授從四位下。
轉左中弁。
三年遷右大弁。
數月拜參議。
尋兼下野守。
齊衡二年進階爲從四位上。
拜式部大輔。
卒時年六十二。
四日己未。
丹波國荒木神列於官社。
』分肥後國合志郡。
始置山本郡。
五日庚申。
停端午之節。
諒闇也。
七日壬戌。
四品守彈正尹兼行常陸大守人康親王出家入道。
上表曰。
臣人康言。
身居雲漢之末。
才無涓流之效。
空備簪纓。
徒□疾病。
〈中謝〉臣欲遂頑怯於聖日。
不慮幽人長往之蹤。
將盡筋骨於明時。
豈歸眞如寂滅之道。
然而蒙昧之身荷榮顯。
鬼必瞰其滿盈。
尊崇之地處虛羸。
天宜奪其年算。
斯乃臣所以一寒一暑。
膚□作搆患之機。
或晦或明。
心肺背養痾之府者矣。
臣今年二月。
熱發甚篤。
醫藥無所施其方。
針熨遂不通其術。
即知。
魂遊岱嶽。
九原多一死之悲。
夢上鈞天。
七日無再生之効。
綿綴之間。
纔發此念。
出家功徳。
免三途苦。
仍先請二師。
已受十戒。
形猶禿丁。
服是僧祇。
豈計非更生之藥。
起朽質於玄廬。
無返魂之香。
招飛精於鬼録。
此乃如來護念。
菩薩加持之力矣。
已得蒙其冥助。
不得背其深期。
伏望。
被陛下之殊私。
爲梵門之禪侶。
將使金魚脫佩。
長褫紫服之粧。
銀□伏櫪。
永罷繍衣之職。
陛下若遇臣厚者。
思捨獲其保全。
若矜臣優者。
□奬收其封職。
不勝荒迷之至。
謹拜表以聞。
』詔。
人康親王。
辭其官爵。
歸於釋侶。
宜準國康親王收其品封。
但本封舊并帳内資人準無品例充之。
人康親王者。
仁明天皇之第四子也。
承和十五年正月叙四品。
拜上総太守。
仁壽二年遷彈正尹。
齊衡四年兼常陸太守。
親王自少年時。
有歸大乘道之意。
今謝病遂本懷焉。
』和泉國舊府神。
聖神。
比賣神等。
列於官社。
十日乙醜。
公卿就太政官曹司廳。
任銓擬郡司。
策文雲。
天皇〈我〉詔旨〈良萬止〉宣大命〈乎〉衆聞食〈世止〉宣。
今國國〈乃〉郡司〈尓〉任賜人等〈尓〉。
冠位上賜〈比〉治賜〈波久止〉宣禦命〈乎〉諸聞食〈世止〉宣。
』存問兼領渤海客使大内記安倍朝臣清行。
加賀國司等。
奉進渤海國啓牒信物。
王啓曰。
虔晃啓。
孟冬漸寒。
伏惟。
天皇起居萬福。
即此虔晃。
蒙恩當國。
間年使命。
永展先親之禮。
將累代之情。
忱續任風之影。
恒無隔紀。
以至于今。
虔晃幸承先緒。
撫守一邦。
古典攸憑。
合重禮意。
敢依舊貫。
差付使程。
紀近盈年允増結戀。
期海津於挂席。
表翰信於傳心。
仍發雲檣。
迥淩波浪。
凝萬裡之遐想。
係寸心以難窮。
往復之間。
伏望矜恤。
限以巨溟。
未由拜覲。
下情無任馳戀。
謹差政堂省左允烏孝愼奉啓。
示宣謹啓。
』中臺省牒曰。
牒。
奉處分。
扶桑崇浪。
日域遐邦。
欲占風挂席。
期阻歳而寄音。
泛泛輕舟。
罕過沃雲之水。
拳拳方寸。
彌増披霧之情所以。
隔年度日。
天轉律移。
想尋修之舊貫。
近周廻之星紀。
酌展親於古典。
遵繼好於前章。
憑事表情。
善隣□禮。
戀懷轉切。
不待前期。
謹差政堂省左允烏孝愼。
令覲貴國者。
準狀牒上。
十三日戊辰。
備前國獲白雀一而獻之。
十五日庚午。
下知山城國。
充贈正一位源朝臣潔姫墓守冢一戸。
十七日壬申。
雷電雨雹。
』肥後國從四位上阿蘇比□神列於官社。
十八日癸酉。
授陸奧國正五位上勳五等日高見水神從四位下。
十九日甲戌。
從五位上行相摸權介藤原朝臣恒雄爲介。
從五位下行陸奧守坂上大宿祢當道爲兼常陸權介。
』傳燈大法師位道詮奏言。
法隆寺東院。
是聖徳太子所居。
堂宇舊存。
遺像是在。
年祀稍久。
破壞日加。
請以大和國平群郡私水田七町四段。
施入彼院。
以充修理堂舍并忌日轉念功徳料。
許之。
廿二日丁醜。
屈八十僧。
限以三日。
於東宮轉讀大般若經。
廿六日辛巳。
攝津國從五位下伴馬立天照神。
伴酒着神並授正五位下。
伊勢國從五位下員辨大神正五位下。
紀伊國正六位上堅眞音神從五位上。
廿八日癸未。
授出雲國正三位勳七等熊野坐神。
正三位勳八等杵築神。
紀伊國從五位上熊野早玉神。
熊野坐神並從二位。
山城國從五位下大川原國津神。
有市國津神。
正六位上天照禦門神並從五位上。
廿九日甲申。
大雨。
皇太子坐事被廢。
八月立諱〈文徳天皇〉親王爲皇太子。
以安仁爲春宮大夫。
十年兼下野守。
未幾兼彈正大弼。
十一年授從四位上。
十三年加正四位下。
遷左大弁。
春宮大夫彈正大弼下野守並如故。
十五年進爵。
爲從三位。
拜中納言。
數日兼民部卿。
春宮大夫如故。
嘉祥三年授正三位。
齊衡二年領陸奧出羽按察使。
上表辭民部卿。
不許。
三年拜權大納言。
安仁志尚謙虛。
愛公如家。
顧謂子弟雲。
諸國調庸。
多入封家。
納官者少。
所食之邑。
於身有餘。
乃上表曰。
帶職兩三官。
周旋於具瞻之地。
食邑八百戸。
盈溢於屍素之身。
伏望。
減大納言之所食。
給中納言之所封。
帝感安仁之有讓。
特許其所請。
天安元年爲大納言。
兼右近衛大將。
抗表苦辭大將。
優詔不聽。
頻上至于二三。
然後許之。
薨時年六十七。
安仁達練政體。
明解朝章。
毎有奏議。
應對無滯。
至於假景。
教誡子孫。
有子男八人。
貞行。
宗行。
清行。
興行。
最知名。
興行始擧秀才。
對策及第。
廿四日己酉。
賀茂神祭。
停遣朝使。
縁有穢也。
』▼是日夜大雨。
流潦奔突。
□□難渉。
廿六日辛亥。
常陸國正六位上石船神。
佐波波神並授從五位下。
廿七日壬子。
授安藝國從五位上多家神從四位下。
廿八日癸醜。
詔曰。
書稱科鬥。
懋遷之訓斯彰。
簡号韋編。
交易之方呂遠。
是以姜公通市井之貨。
齊國大彊。
鴟夷善廢歛之居。
陶業爰盛。
遠則赤側白金。
近則鵝眼□環。
順世而異名。
逐時而興利。
但權輕作重。
子去母隨。
誠是歴年之漸深。
遂知行用之彌賎。
宜改舊幣更制新錢。
勤此變通。
救彼流弊。
文曰饒益神寳。
一以當舊之十。
即舊之與新。
並令雜用。
』 是月。
廿日以前。
有讀奏諸國銓擬郡司擬文之儀。
例也。
而史漏而不書。
故今闕焉。
五月丙辰朔。
參議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藤原朝臣貞守卒。
貞守者。
參議從三位楓麻呂會孫。
而正六位上諸貞子也。
貞守器宇凝峻。
頗有學渉。
天長元年爲大學大允。
累遷内匠助。
皇太後宮大進。
五年授從五位下。
爲右少弁。
遷式部少輔。
不幾復右少弁。
兼讃岐介。
十年加從五位上。
承和元年遷春宮亮。
兼豊前守。
後年爲信濃介。
春宮亮如故。
九年七月。
皇太子被廢。
仍左遷越後權守。
十五年徴拜式部少輔。
兼備前介。
嘉祥三年増正五位下。
遷右中弁。
仁壽元年授從四位下。
轉左中弁。
三年遷右大弁。
數月拜參議。
尋兼下野守。
齊衡二年進階爲從四位上。
拜式部大輔。
卒時年六十二。
四日己未。
丹波國荒木神列於官社。
』分肥後國合志郡。
始置山本郡。
五日庚申。
停端午之節。
諒闇也。
七日壬戌。
四品守彈正尹兼行常陸大守人康親王出家入道。
上表曰。
臣人康言。
身居雲漢之末。
才無涓流之效。
空備簪纓。
徒□疾病。
〈中謝〉臣欲遂頑怯於聖日。
不慮幽人長往之蹤。
將盡筋骨於明時。
豈歸眞如寂滅之道。
然而蒙昧之身荷榮顯。
鬼必瞰其滿盈。
尊崇之地處虛羸。
天宜奪其年算。
斯乃臣所以一寒一暑。
膚□作搆患之機。
或晦或明。
心肺背養痾之府者矣。
臣今年二月。
熱發甚篤。
醫藥無所施其方。
針熨遂不通其術。
即知。
魂遊岱嶽。
九原多一死之悲。
夢上鈞天。
七日無再生之効。
綿綴之間。
纔發此念。
出家功徳。
免三途苦。
仍先請二師。
已受十戒。
形猶禿丁。
服是僧祇。
豈計非更生之藥。
起朽質於玄廬。
無返魂之香。
招飛精於鬼録。
此乃如來護念。
菩薩加持之力矣。
已得蒙其冥助。
不得背其深期。
伏望。
被陛下之殊私。
爲梵門之禪侶。
將使金魚脫佩。
長褫紫服之粧。
銀□伏櫪。
永罷繍衣之職。
陛下若遇臣厚者。
思捨獲其保全。
若矜臣優者。
□奬收其封職。
不勝荒迷之至。
謹拜表以聞。
』詔。
人康親王。
辭其官爵。
歸於釋侶。
宜準國康親王收其品封。
但本封舊并帳内資人準無品例充之。
人康親王者。
仁明天皇之第四子也。
承和十五年正月叙四品。
拜上総太守。
仁壽二年遷彈正尹。
齊衡四年兼常陸太守。
親王自少年時。
有歸大乘道之意。
今謝病遂本懷焉。
』和泉國舊府神。
聖神。
比賣神等。
列於官社。
十日乙醜。
公卿就太政官曹司廳。
任銓擬郡司。
策文雲。
天皇〈我〉詔旨〈良萬止〉宣大命〈乎〉衆聞食〈世止〉宣。
今國國〈乃〉郡司〈尓〉任賜人等〈尓〉。
冠位上賜〈比〉治賜〈波久止〉宣禦命〈乎〉諸聞食〈世止〉宣。
』存問兼領渤海客使大内記安倍朝臣清行。
加賀國司等。
奉進渤海國啓牒信物。
王啓曰。
虔晃啓。
孟冬漸寒。
伏惟。
天皇起居萬福。
即此虔晃。
蒙恩當國。
間年使命。
永展先親之禮。
將累代之情。
忱續任風之影。
恒無隔紀。
以至于今。
虔晃幸承先緒。
撫守一邦。
古典攸憑。
合重禮意。
敢依舊貫。
差付使程。
紀近盈年允増結戀。
期海津於挂席。
表翰信於傳心。
仍發雲檣。
迥淩波浪。
凝萬裡之遐想。
係寸心以難窮。
往復之間。
伏望矜恤。
限以巨溟。
未由拜覲。
下情無任馳戀。
謹差政堂省左允烏孝愼奉啓。
示宣謹啓。
』中臺省牒曰。
牒。
奉處分。
扶桑崇浪。
日域遐邦。
欲占風挂席。
期阻歳而寄音。
泛泛輕舟。
罕過沃雲之水。
拳拳方寸。
彌増披霧之情所以。
隔年度日。
天轉律移。
想尋修之舊貫。
近周廻之星紀。
酌展親於古典。
遵繼好於前章。
憑事表情。
善隣□禮。
戀懷轉切。
不待前期。
謹差政堂省左允烏孝愼。
令覲貴國者。
準狀牒上。
十三日戊辰。
備前國獲白雀一而獻之。
十五日庚午。
下知山城國。
充贈正一位源朝臣潔姫墓守冢一戸。
十七日壬申。
雷電雨雹。
』肥後國從四位上阿蘇比□神列於官社。
十八日癸酉。
授陸奧國正五位上勳五等日高見水神從四位下。
十九日甲戌。
從五位上行相摸權介藤原朝臣恒雄爲介。
從五位下行陸奧守坂上大宿祢當道爲兼常陸權介。
』傳燈大法師位道詮奏言。
法隆寺東院。
是聖徳太子所居。
堂宇舊存。
遺像是在。
年祀稍久。
破壞日加。
請以大和國平群郡私水田七町四段。
施入彼院。
以充修理堂舍并忌日轉念功徳料。
許之。
廿二日丁醜。
屈八十僧。
限以三日。
於東宮轉讀大般若經。
廿六日辛巳。
攝津國從五位下伴馬立天照神。
伴酒着神並授正五位下。
伊勢國從五位下員辨大神正五位下。
紀伊國正六位上堅眞音神從五位上。
廿八日癸未。
授出雲國正三位勳七等熊野坐神。
正三位勳八等杵築神。
紀伊國從五位上熊野早玉神。
熊野坐神並從二位。
山城國從五位下大川原國津神。
有市國津神。
正六位上天照禦門神並從五位上。
廿九日甲申。
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