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月乙酉朔。
霖雨大水。
二日丙戌。
正六位上秋岡王。
秋雄王。
良岡王。
三常王。
徳繼王。
徳成王。
無位廣貞王。
廣益王。
廣梁王。
山村王。
高隅王。
清隅王十二人並賜姓清原眞人。
一品舍人親王六代之孫也。
四日戊子。
霖雨未霽。
賑京邑飢乏者。
十一日乙未。
月次神今食祭。
並於神祇官行事。
親王公卿參會。
所司供事如常。
廿二日丙午。
雷雨大風。
折木發屋。
廿三日丁未。
賜渤海國王勅書曰。
天皇敬問渤海國王。
書獻悉至。
披覽具之。
維王文武兼體。
忠孝由衷。
襲當國之徽猷。
敦親仁之舊好。
傾心久契。
無疎就日之誠。
利渉長期。
不廢飛雲之嶮。
乃顧深款。
何靡増懷。
先皇以去年八月昇遐。
遺詔不許奔赴。
朕以寡徳。
荷託鴻圖。
奉先訓而聿脩。
撫舊□以自恤。
雖則會同之禮大喪無虧。
延正之朝春秋所美。
然而闕庭遏密。
事須隔於殷□。
邦國頻災。
人有艱於郵傳。
縁此慰藉使者。
□期放還。
間紀如□。
通情猶迩。
今因孝愼。
付送信物。
仍舊辨裝。
色目如別。
熱劇。
王及所部平安好。
略此遣書。
指無一二。
』太政官送中臺省牒曰。
得中臺省牒稱。
奉處分。
扶桑崇浪。
日域遐邦。
欲占風而挂席。
期阻歳而寄音。
泛泛輕舟。
罕過沃雲之水。
拳拳方寸。
彌増披霧之情。
所以隔年度日。
天轉律移。
想尋修之舊貫。
近周廻之星紀。
酌展親於古典。
遵繼好於前章。
憑事表情。
善隣□禮。
戀懷轉切。
不待前期。
謹差政堂省左允烏孝愼。
令覲貴國者。
準狀牒上日本國太政官者。
謹録牒上。
謹牒者。
滄瀛不測。
義在含弘。
江漢可宗。
禮存朝會。
駿奔惟遽。
來不及期。
有司執平。
弗肯容待。
奉勅。
孝愼等。
遙慕聲教。
淩蜃闕而頻來。
尋懷順歸。
辭龍郷以□至。
忠節之効。
矜恤可量。
況魯侯再朝。
春秋無貶。
唯國有兇喪。
年屬荒侵。
將全舊儀。
何苦黎庶。
宜殊加迎接。
權停入都。
在所安存。
支賜準例。
復吉兇相問。
往迹可憑。
若有意於弔來。
事須拘於遺制。
徒煩舟楫。
將背時規。
更待紀盈。
當表隣好者。
今因綸旨。
検校如常。
修船畢功。
風潮可駕。
璽書信物。
同附使廻。
留彼篤誠。
放其歸去。
今以狀牒。
牒至準狀。
故牒。
』東□五十疋。
綿四百屯賜大使烏孝愼。
孝愼別貢土宜。
仍有此錫賚焉。
』▼是日。
於東宮雅院始修法。
限以十二日。
廿五日己酉。
文章博士職田。
元給四町。
今加二町。
廿九日癸醜晦。
大祓於朱雀門前。
例也。
秋七月甲寅朔。
於右仗頭。
賜飮群臣。
四日丁巳。
廣瀬竜田祭如常。
五日戊午。
大和國從五位下氣吹雷神。
從五位下響雷神並列於官社。
七日庚申。
築後國從四位下豊比□神列於官社。
十一日甲子。
出雲國從五位下佐陀神。
無位湯坐志去日女命並授正五位下。
十三日丙寅。
大祓於建禮門前。
以明日將發奉諸神社幣并財寳使也。
』詔。
太政大臣祿法準左右大臣并停資人帶刀等。
縁太政大臣抗表苦請也。
』又詔。
諸國定額寺。
堂塔破壞。
佛經曝露。
三綱檀越。
無心修理。
頃年水旱不時。
疫癘間發。
靜言其由。
恐縁彼咎。
宜下知五畿内七道諸國。
修理部内諸寺堂塔。
其料充寺家田園地利。
若無田園者。
勘録支度帳言上。
』從四位上行備前守藤原朝臣春津卒。
春津者。
左大臣正二位緒嗣朝臣之第二子也。
春津風姿美麗。
清警寛雅。
天長初。
擢爲左近衛將監。
七年遷皇太後宮大進。
明年授從五位下。
検近江權介。
數月授從五位上。
承和元年遷爲備中權守。
久而爲侍從。
九年進正五位下。
俄而拜右馬頭。
十年春。
父左大臣抗表緻仕。
其第三表。
以春津爲使。
奉進内裏。
勅曰。
左丞相藤原朝臣。
公先朝之元勳。
而朕之舊徳也。
近功成名遂。
老歸於第。
朕以幾杖禮優之。
不敢負公之故也。
右馬頭春津。
是公之孝子。
特授從四位下。
以慰目前。
嘉祥三年丁母憂解職。
未幾奪情起之。
拜右兵衛督。
仁壽初遷刑部卿。
兼但馬守。
尋加從四位上。
齊衡四年爲但馬守。
遷備前守。
並不之官。
春津。
家世貴顯。
生而富實。
居處閨庭。
甚爲鮮華。
性寡嗜欲。
不貪財利。
唯馬是好。
時時觀之。
裡第養閑。
不肯出仕。
帝戯語左右曰。
春津是南山之玄豹焉。
卒時年五十二。
十四日丁夘。
遣使諸社。
奉神寳幣帛。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左衛門督美作守藤原朝臣氏宗爲賀茂禦祖別雷兩社使
霖雨大水。
二日丙戌。
正六位上秋岡王。
秋雄王。
良岡王。
三常王。
徳繼王。
徳成王。
無位廣貞王。
廣益王。
廣梁王。
山村王。
高隅王。
清隅王十二人並賜姓清原眞人。
一品舍人親王六代之孫也。
四日戊子。
霖雨未霽。
賑京邑飢乏者。
十一日乙未。
月次神今食祭。
並於神祇官行事。
親王公卿參會。
所司供事如常。
廿二日丙午。
雷雨大風。
折木發屋。
廿三日丁未。
賜渤海國王勅書曰。
天皇敬問渤海國王。
書獻悉至。
披覽具之。
維王文武兼體。
忠孝由衷。
襲當國之徽猷。
敦親仁之舊好。
傾心久契。
無疎就日之誠。
利渉長期。
不廢飛雲之嶮。
乃顧深款。
何靡増懷。
先皇以去年八月昇遐。
遺詔不許奔赴。
朕以寡徳。
荷託鴻圖。
奉先訓而聿脩。
撫舊□以自恤。
雖則會同之禮大喪無虧。
延正之朝春秋所美。
然而闕庭遏密。
事須隔於殷□。
邦國頻災。
人有艱於郵傳。
縁此慰藉使者。
□期放還。
間紀如□。
通情猶迩。
今因孝愼。
付送信物。
仍舊辨裝。
色目如別。
熱劇。
王及所部平安好。
略此遣書。
指無一二。
』太政官送中臺省牒曰。
得中臺省牒稱。
奉處分。
扶桑崇浪。
日域遐邦。
欲占風而挂席。
期阻歳而寄音。
泛泛輕舟。
罕過沃雲之水。
拳拳方寸。
彌増披霧之情。
所以隔年度日。
天轉律移。
想尋修之舊貫。
近周廻之星紀。
酌展親於古典。
遵繼好於前章。
憑事表情。
善隣□禮。
戀懷轉切。
不待前期。
謹差政堂省左允烏孝愼。
令覲貴國者。
準狀牒上日本國太政官者。
謹録牒上。
謹牒者。
滄瀛不測。
義在含弘。
江漢可宗。
禮存朝會。
駿奔惟遽。
來不及期。
有司執平。
弗肯容待。
奉勅。
孝愼等。
遙慕聲教。
淩蜃闕而頻來。
尋懷順歸。
辭龍郷以□至。
忠節之効。
矜恤可量。
況魯侯再朝。
春秋無貶。
唯國有兇喪。
年屬荒侵。
將全舊儀。
何苦黎庶。
宜殊加迎接。
權停入都。
在所安存。
支賜準例。
復吉兇相問。
往迹可憑。
若有意於弔來。
事須拘於遺制。
徒煩舟楫。
將背時規。
更待紀盈。
當表隣好者。
今因綸旨。
検校如常。
修船畢功。
風潮可駕。
璽書信物。
同附使廻。
留彼篤誠。
放其歸去。
今以狀牒。
牒至準狀。
故牒。
』東□五十疋。
綿四百屯賜大使烏孝愼。
孝愼別貢土宜。
仍有此錫賚焉。
』▼是日。
於東宮雅院始修法。
限以十二日。
廿五日己酉。
文章博士職田。
元給四町。
今加二町。
廿九日癸醜晦。
大祓於朱雀門前。
例也。
秋七月甲寅朔。
於右仗頭。
賜飮群臣。
四日丁巳。
廣瀬竜田祭如常。
五日戊午。
大和國從五位下氣吹雷神。
從五位下響雷神並列於官社。
七日庚申。
築後國從四位下豊比□神列於官社。
十一日甲子。
出雲國從五位下佐陀神。
無位湯坐志去日女命並授正五位下。
十三日丙寅。
大祓於建禮門前。
以明日將發奉諸神社幣并財寳使也。
』詔。
太政大臣祿法準左右大臣并停資人帶刀等。
縁太政大臣抗表苦請也。
』又詔。
諸國定額寺。
堂塔破壞。
佛經曝露。
三綱檀越。
無心修理。
頃年水旱不時。
疫癘間發。
靜言其由。
恐縁彼咎。
宜下知五畿内七道諸國。
修理部内諸寺堂塔。
其料充寺家田園地利。
若無田園者。
勘録支度帳言上。
』從四位上行備前守藤原朝臣春津卒。
春津者。
左大臣正二位緒嗣朝臣之第二子也。
春津風姿美麗。
清警寛雅。
天長初。
擢爲左近衛將監。
七年遷皇太後宮大進。
明年授從五位下。
検近江權介。
數月授從五位上。
承和元年遷爲備中權守。
久而爲侍從。
九年進正五位下。
俄而拜右馬頭。
十年春。
父左大臣抗表緻仕。
其第三表。
以春津爲使。
奉進内裏。
勅曰。
左丞相藤原朝臣。
公先朝之元勳。
而朕之舊徳也。
近功成名遂。
老歸於第。
朕以幾杖禮優之。
不敢負公之故也。
右馬頭春津。
是公之孝子。
特授從四位下。
以慰目前。
嘉祥三年丁母憂解職。
未幾奪情起之。
拜右兵衛督。
仁壽初遷刑部卿。
兼但馬守。
尋加從四位上。
齊衡四年爲但馬守。
遷備前守。
並不之官。
春津。
家世貴顯。
生而富實。
居處閨庭。
甚爲鮮華。
性寡嗜欲。
不貪財利。
唯馬是好。
時時觀之。
裡第養閑。
不肯出仕。
帝戯語左右曰。
春津是南山之玄豹焉。
卒時年五十二。
十四日丁夘。
遣使諸社。
奉神寳幣帛。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左衛門督美作守藤原朝臣氏宗爲賀茂禦祖別雷兩社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