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宮。
禦右大臣西京三條第。
去年八月廿九日。
與今上同輿。
遷自冷然院。
禦於東宮。
擬還五條宮。
暫禦大臣第。
爲避忌也。
』進參議從三位行皇太後宮大夫伴宿祢善男階。
加正三位。
亮從五位下三統宿祢眞淨從五位上。
外從五位下行大進禦船宿祢彥主從五位下。
』縁皇太後禦願。
置安祥寺年分度者三人。
願文曰。
竊以。
眞化無方。
導慈航於暗海。
神功不測。
運智炬於邪山。
窺渉者莫究其宗。
皈仰者鹹超彼岸。
權實兼濟。
名言兩絶。
故能感通之理。
紛綸於沙界。
報施之途。
照彰於塵劫者矣。
伏惟仁明皇帝。
均芳得一。
降迹大千。
雖垂衣廣運。
負□高居。
而十地無忘。
四禪有託。
逮乎白雲在禦。
仙駕不追。
九服所以纒衰。
百靈於是結慟。
威靈若在。
歳月逾深。
餘昔出自閨門。
入侍巾櫛。
瑤光降神。
誕「王」得先帝。
肅奉天規。
丕隆祖業。
未從汾水之遊。
俄遷鼎湖之駕。
慧日早隱。
世間虛空。
終天不可復看。
隔地何日將會。
舐犢之情。
感于懷抱。
垂堂之念。
軫於心神。
餘家亡二親。
國送兩帝。
三從之義永絶。
孤寡之思交侵。
夫以。
有始者必有終。
有生者必有死。
哀樂代謝。
盛衰互來。
猶如朝之有暮。
晝之有夜。
必然之理。
所以不脫也。
是以。
調禦丈夫。
示林變之悲。
淨徳夫人。
遺花委之患。
上界天人。
猶以不免。
下界凡夫。
何方得遁。
況復奈河之渡。
平生之財不隨。
平等之前。
君臣之序無辨。
獨生而獨死。
自作而自受。
即知。
藏庫之富。
空穢清淨之心。
王侯之貴。
還囚自在之身。
長養此六賊。
輪廻彼三界。
豈如借有爲之力。
搆無爲之家。
役有漏之身。
轉無漏之職。
夫仁遠乎。
我欲斯至。
早歳有志。
未屬時來。
去仁壽年中。
初建此伽藍。
布須達之金。
割祇陀之地。
翹瓶沙之務。
馳于填之誠。
輪奐之功。
龍宮自寫。
毘首之巧。
尊顏更開。
於是。
延荷衣爲住持之客。
屈龍象爲傳燈之主。
餘雖有丈夫之志。
未能行婦人之身。
所願。
毎年度此三人。
代身修道。
將除三毒。
上以増佛法之壽命。
下以遂我懷之宿望。
但以。
衆生種性。
大小不同。
能仁隨應。
示現非一。
故空教有教。
頓漸權實。
各當其器。
皆是無二。
菩薩利他。
孰捨孰取。
然則世間所行。
八宗之教。
須皆修習。
應病與藥。
然而人命有限。
法門無盡。
仍人々分學。
不責該通。
而淺薄之輩。
膚受之流。
各迷所見。
誣所不見。
遂使一味之水忽異波瀾。
同床之子還成矛楯。
論之正教。
良所不容。
今之所度。
有異於此。
夫眞言教門。
諸法之肝心。
如來之秘要。
凡在佛子。
必可修習。
仍課度者。
以爲自宗。
自餘七宗。
皆爲兼學。
度者必須並學一宗。
立此兼濟之道。
示彼不別之心。
仍試度之後。
便篭寺家。
七年之際。
不聽出山。
晝則講所兼之經論。
夜則念所宗之經咒。
又令此度者。
毎年相次。
夏中三月。
講演法華最勝仁王等經。
其講師者。
寺家簡定。
牒僧綱所。
將令充行。
但法華最勝。
年々相替。
令講一部。
至仁王經。
毎年加講。
住山限滿。
當行利他。
須準新藥。
弘福。
法隆。
崇福等寺之例。
預維摩會最勝會竪「竪」義之列。
其年次者。
置崇福下。
但複已下之業。
本寺據例課試。
令夫脩名之徒知所屈。
束實之流有所伸。
然則道之精華。
末墜於地。
義之骨髓。
猶在於人。
又毎年至八月。
起廿一日。
盡廿七日合七ケ日。
殊奉爲田邑天皇。
令脩尊勝法。
與乾坤而終始。
將日月而貞明。
此之勝縁。
是爲無量捧持。
奉資仁明天皇。
洗拂菩提之樹。
開敷正覺之花。
翼賛田邑天皇神路。
青蓮臺上。
面奉彌陀。
紫紺堂中。
親承慈氏。
聽八音而證果。
登千葉而娯神。
庶幾。
我皇千佛並手。
倶垂摩頂之愍。
百像聚口。
同加育養之慈。
金輪長轉。
北極之尊不動。
塵劫方盡。
南山之壽無虧。
大庭興夢。
無爲之化可及。
豊谷騰歌。
有截之風彌長。
開闢以來。
登遐聖靈。
灑薫修之雨。
清三障之垢。
後々代々。
有土之主。
依持念之風。
固萬代之基。
殊別奉莊天智天皇山陵。
兆域近於道場。
疎鐘覺長夜之眠。
雅梵驚重昏之聽。
不改山嶽之色。
即開靈鷲之峯。
乍禦生死之界。
即取涅槃之樂。
太皇大後及與中宮。
坤義備徳。
王母獻壽。
太政大臣。
匡揚皇化。
緻君昇尭舜之美。
賛弼帝徳。
捧聖蓋羲軒之聲。
諸王公主。
固磐石之緒。
天人之際逾高。
股肱喉舌。
申補袞之規。
山河之賞克懋。
文武□匪躬之節。
牧伯宣字育之方。
華夷依仁。
士女蹈義。
日月光華。
風雲律呂。
時和歳阜。
災害不生。
民冨世豊。
禍亂不發。
上至有頂。
下究輪際。
中間所有。
一切含識。
同乘種智之車。
等遊寂光之土。
惣是廣大功徳。
奉資考妣之神。
膝下之恩。
昊天罔極。
懷抱之愍。
厚地不比。
而風樹不待。
寒泉空咽。
願遣善根之寳。
申莊嚴之志。
□空眞之轍。
泛解脫之舟。
開道樹於天宮。
揚惠風於鷲嶺。
凡厥試度之事。
令權律師傳燈大法師位慧運專一勾當。
血脈相傳。
不關別人。
其行事者。
一任寺記。
若有臨時應以俗爲勾當者。
專依寺家所請。
不更雜用他人。
廿日乙巳。
詔賜左大臣從一位源朝臣信。
攝津國河邊郡爲奈野。
爲遊獵之地。
廿一日丙午。
大祓於建禮門前。
以觸穢之人入於禦在所也。
』河内和泉兩國相爭燒陶伐薪之山。
依朝使左衛門少尉紀今影等定。
爲和泉國之地。
廿三日戊申。
六府警固。
縁賀茂祭也。
』大納言正三位兼行民部卿陸奧出羽按察使安倍朝臣安仁薨。
安仁者。
左京人。
從四位上行治部卿東人孫。
而參議大宰大貳從四位上寛麿之子也。
安仁身長六尺三寸。
姿皃環偉。
性沈深有威重。
少直校書殿。
弘仁中爲山城大掾。
累遷中務民部少丞。
天長初除近江權大掾。
介藤原朝臣弟雄深相親善。
委任政事。
安仁爲政強濟。
名聞朝廷。
秩限未滿。
授從五位下。
除信濃介。
視事三年。
部内肅然。
任終之年。
加從五位上。
褒能治也。
尋拜兵部少輔。
俄而進正五位下。
承和元年轉大輔。
遷任近江權介。
明年遷刑部大輔。
有勅侍奉太上天皇於嵯峨。
太上皇甚親任。
以安仁爲院別當。
事無大小。
委決於安仁。
先是。
院事擁滯。
男女多愁。
安仁旬日之間。
平理弁行。
太上天皇深嘉之。
尋遷治部大輔。
太上天皇嘗從容評議諸國吏之優劣。
以爲。
未若安仁爲信濃介之能。
後人莫之及。
即賜牙笏。
玉帶。
金魚袋并禦衣一襲。
有識相賀雲。
此賞是宰相之鴻漸也。
三年授從四位下。
五年拜參議。
爲刑部卿。
太上天皇語安仁曰。
汝宜早居樞機之職。
何久行山院之事。
七年爲左大弁。
停別當職。
其後院中庶事不理。
有勅復爲別當。
弁官之政。
拂曉而入。
安仁退衙之後必詣嵯峨。
往還之程。
原野數裡。
朝廷恤其繁劇。
爲擇簡之職。
九年遷大藏卿。
是年七月。
太上天皇
禦右大臣西京三條第。
去年八月廿九日。
與今上同輿。
遷自冷然院。
禦於東宮。
擬還五條宮。
暫禦大臣第。
爲避忌也。
』進參議從三位行皇太後宮大夫伴宿祢善男階。
加正三位。
亮從五位下三統宿祢眞淨從五位上。
外從五位下行大進禦船宿祢彥主從五位下。
』縁皇太後禦願。
置安祥寺年分度者三人。
願文曰。
竊以。
眞化無方。
導慈航於暗海。
神功不測。
運智炬於邪山。
窺渉者莫究其宗。
皈仰者鹹超彼岸。
權實兼濟。
名言兩絶。
故能感通之理。
紛綸於沙界。
報施之途。
照彰於塵劫者矣。
伏惟仁明皇帝。
均芳得一。
降迹大千。
雖垂衣廣運。
負□高居。
而十地無忘。
四禪有託。
逮乎白雲在禦。
仙駕不追。
九服所以纒衰。
百靈於是結慟。
威靈若在。
歳月逾深。
餘昔出自閨門。
入侍巾櫛。
瑤光降神。
誕「王」得先帝。
肅奉天規。
丕隆祖業。
未從汾水之遊。
俄遷鼎湖之駕。
慧日早隱。
世間虛空。
終天不可復看。
隔地何日將會。
舐犢之情。
感于懷抱。
垂堂之念。
軫於心神。
餘家亡二親。
國送兩帝。
三從之義永絶。
孤寡之思交侵。
夫以。
有始者必有終。
有生者必有死。
哀樂代謝。
盛衰互來。
猶如朝之有暮。
晝之有夜。
必然之理。
所以不脫也。
是以。
調禦丈夫。
示林變之悲。
淨徳夫人。
遺花委之患。
上界天人。
猶以不免。
下界凡夫。
何方得遁。
況復奈河之渡。
平生之財不隨。
平等之前。
君臣之序無辨。
獨生而獨死。
自作而自受。
即知。
藏庫之富。
空穢清淨之心。
王侯之貴。
還囚自在之身。
長養此六賊。
輪廻彼三界。
豈如借有爲之力。
搆無爲之家。
役有漏之身。
轉無漏之職。
夫仁遠乎。
我欲斯至。
早歳有志。
未屬時來。
去仁壽年中。
初建此伽藍。
布須達之金。
割祇陀之地。
翹瓶沙之務。
馳于填之誠。
輪奐之功。
龍宮自寫。
毘首之巧。
尊顏更開。
於是。
延荷衣爲住持之客。
屈龍象爲傳燈之主。
餘雖有丈夫之志。
未能行婦人之身。
所願。
毎年度此三人。
代身修道。
將除三毒。
上以増佛法之壽命。
下以遂我懷之宿望。
但以。
衆生種性。
大小不同。
能仁隨應。
示現非一。
故空教有教。
頓漸權實。
各當其器。
皆是無二。
菩薩利他。
孰捨孰取。
然則世間所行。
八宗之教。
須皆修習。
應病與藥。
然而人命有限。
法門無盡。
仍人々分學。
不責該通。
而淺薄之輩。
膚受之流。
各迷所見。
誣所不見。
遂使一味之水忽異波瀾。
同床之子還成矛楯。
論之正教。
良所不容。
今之所度。
有異於此。
夫眞言教門。
諸法之肝心。
如來之秘要。
凡在佛子。
必可修習。
仍課度者。
以爲自宗。
自餘七宗。
皆爲兼學。
度者必須並學一宗。
立此兼濟之道。
示彼不別之心。
仍試度之後。
便篭寺家。
七年之際。
不聽出山。
晝則講所兼之經論。
夜則念所宗之經咒。
又令此度者。
毎年相次。
夏中三月。
講演法華最勝仁王等經。
其講師者。
寺家簡定。
牒僧綱所。
將令充行。
但法華最勝。
年々相替。
令講一部。
至仁王經。
毎年加講。
住山限滿。
當行利他。
須準新藥。
弘福。
法隆。
崇福等寺之例。
預維摩會最勝會竪「竪」義之列。
其年次者。
置崇福下。
但複已下之業。
本寺據例課試。
令夫脩名之徒知所屈。
束實之流有所伸。
然則道之精華。
末墜於地。
義之骨髓。
猶在於人。
又毎年至八月。
起廿一日。
盡廿七日合七ケ日。
殊奉爲田邑天皇。
令脩尊勝法。
與乾坤而終始。
將日月而貞明。
此之勝縁。
是爲無量捧持。
奉資仁明天皇。
洗拂菩提之樹。
開敷正覺之花。
翼賛田邑天皇神路。
青蓮臺上。
面奉彌陀。
紫紺堂中。
親承慈氏。
聽八音而證果。
登千葉而娯神。
庶幾。
我皇千佛並手。
倶垂摩頂之愍。
百像聚口。
同加育養之慈。
金輪長轉。
北極之尊不動。
塵劫方盡。
南山之壽無虧。
大庭興夢。
無爲之化可及。
豊谷騰歌。
有截之風彌長。
開闢以來。
登遐聖靈。
灑薫修之雨。
清三障之垢。
後々代々。
有土之主。
依持念之風。
固萬代之基。
殊別奉莊天智天皇山陵。
兆域近於道場。
疎鐘覺長夜之眠。
雅梵驚重昏之聽。
不改山嶽之色。
即開靈鷲之峯。
乍禦生死之界。
即取涅槃之樂。
太皇大後及與中宮。
坤義備徳。
王母獻壽。
太政大臣。
匡揚皇化。
緻君昇尭舜之美。
賛弼帝徳。
捧聖蓋羲軒之聲。
諸王公主。
固磐石之緒。
天人之際逾高。
股肱喉舌。
申補袞之規。
山河之賞克懋。
文武□匪躬之節。
牧伯宣字育之方。
華夷依仁。
士女蹈義。
日月光華。
風雲律呂。
時和歳阜。
災害不生。
民冨世豊。
禍亂不發。
上至有頂。
下究輪際。
中間所有。
一切含識。
同乘種智之車。
等遊寂光之土。
惣是廣大功徳。
奉資考妣之神。
膝下之恩。
昊天罔極。
懷抱之愍。
厚地不比。
而風樹不待。
寒泉空咽。
願遣善根之寳。
申莊嚴之志。
□空眞之轍。
泛解脫之舟。
開道樹於天宮。
揚惠風於鷲嶺。
凡厥試度之事。
令權律師傳燈大法師位慧運專一勾當。
血脈相傳。
不關別人。
其行事者。
一任寺記。
若有臨時應以俗爲勾當者。
專依寺家所請。
不更雜用他人。
廿日乙巳。
詔賜左大臣從一位源朝臣信。
攝津國河邊郡爲奈野。
爲遊獵之地。
廿一日丙午。
大祓於建禮門前。
以觸穢之人入於禦在所也。
』河内和泉兩國相爭燒陶伐薪之山。
依朝使左衛門少尉紀今影等定。
爲和泉國之地。
廿三日戊申。
六府警固。
縁賀茂祭也。
』大納言正三位兼行民部卿陸奧出羽按察使安倍朝臣安仁薨。
安仁者。
左京人。
從四位上行治部卿東人孫。
而參議大宰大貳從四位上寛麿之子也。
安仁身長六尺三寸。
姿皃環偉。
性沈深有威重。
少直校書殿。
弘仁中爲山城大掾。
累遷中務民部少丞。
天長初除近江權大掾。
介藤原朝臣弟雄深相親善。
委任政事。
安仁爲政強濟。
名聞朝廷。
秩限未滿。
授從五位下。
除信濃介。
視事三年。
部内肅然。
任終之年。
加從五位上。
褒能治也。
尋拜兵部少輔。
俄而進正五位下。
承和元年轉大輔。
遷任近江權介。
明年遷刑部大輔。
有勅侍奉太上天皇於嵯峨。
太上皇甚親任。
以安仁爲院別當。
事無大小。
委決於安仁。
先是。
院事擁滯。
男女多愁。
安仁旬日之間。
平理弁行。
太上天皇深嘉之。
尋遷治部大輔。
太上天皇嘗從容評議諸國吏之優劣。
以爲。
未若安仁爲信濃介之能。
後人莫之及。
即賜牙笏。
玉帶。
金魚袋并禦衣一襲。
有識相賀雲。
此賞是宰相之鴻漸也。
三年授從四位下。
五年拜參議。
爲刑部卿。
太上天皇語安仁曰。
汝宜早居樞機之職。
何久行山院之事。
七年爲左大弁。
停別當職。
其後院中庶事不理。
有勅復爲別當。
弁官之政。
拂曉而入。
安仁退衙之後必詣嵯峨。
往還之程。
原野數裡。
朝廷恤其繁劇。
爲擇簡之職。
九年遷大藏卿。
是年七月。
太上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