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中國

關燈
t哀公問》“庶物”作“庶民”)。

     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

    (《禮記·祭統》)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

    (《大戴禮·曾子本孝》)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hellip&hellip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

    (《大戴禮·曾子立孝》)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治之也。

    (《大戴禮·本命》) 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也。

    (《大戴禮·本命》) 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禮記·郊特牲》) 男先於女,剛柔之義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

    (《禮記·郊特牲》) 仲尼曰:&hellip&hellip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

    &hellip&hellip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緻,禮之大者也。

    (《禮記·文王世子》) 不但孔子自己及他的及門弟子是這樣,孔子之後,孔子的嫡派大儒孟子、荀子,他們的思想,無論對於天鬼,對於禮教,都是孔子的繼承者。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孟子·梁惠王上》) 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孟子·滕文公上》) 當堯之時,&hellip&hellip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孟子·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hellip&hellip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hellip&hellip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下》)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

    (《孟子·離婁上》)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

    (《荀子·禮論篇》,《大戴禮·禮三本》,“生之本”作“性之本”,“惡”作“焉”,“無安人”作“無安之人”,後世天地君親師並祀,即始於此。

    ) 君之喪,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

    &hellip&hellip彼君者(依俞樾說“君”下刪“子”字),固有為民父母之說焉,父能生之,不能養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

    三年畢矣哉。

    (《荀子·禮論篇》) 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

    (《荀子·王制篇》) 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hellip&hellip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

    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

    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捨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荀子·非相篇》)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hellip&hellip今當試去君上之執,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

    (《荀子·性惡篇》) 天子無妻,告人無匹也。

    (楊注雲:告,言也;妻者,齊也;天子尊無與二,故無匹也。

    )四海之內無客禮,告無適也。

    (楊注雲:適讀為敵。

    《禮記》曰:天子無客禮,莫敢為主焉。

    )&hellip&hellip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