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中國

關燈
於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矣。

    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並也。

    ”(見《漢書·食貨志》)“桓公曰:四郊之民貧,商賈之民富,寡人欲殺商賈之民以益四郊之民,為之奈何。

    ”(見《管子·輕重篇》)“及周室衰,&hellip&hellip士庶人莫不離製而棄本,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貨有餘。

    ”(見《漢書·貨殖傳》)由此可見當時的商業,已經動搖了閉關自給的封建農業經濟之基礎,由經濟的兼併,開始了政治的兼併,為封建制度掘下了墳墓,為統一政權開闢了道路,同時也產生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春秋之末,商旅之勢益盛,即孔門的子貢亦“廢著(《漢書》作“發貯”)鬻財於曹魯之間,&hellip&hellip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

    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見《史記·貨殖傳》)是為戰國白圭、計然、猗頓之先驅[注:按:白圭是戰國魏文侯時人,善經商;計然是戰國越人,範蠡(陶朱公)的老師;猗頓是春秋魯人,以畜牧及鹽業,十年富比王侯。

    ],這便是司馬遷所謂“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素封”勢力愈盛,封建制度愈動搖,遂至諸侯亦日漸陵夷,大夫陪臣挾“素封”之勢力,政權乃以次下移。

    孔子生當此時,已預見封建頹勢將無可挽救,當時的社會又無由封建走向民主之可能,(歐洲的中世紀之末,封建陵夷以後,亦非直接走向民主,中間曾經過王政復興君主專制的時代,Machiavelli[注:按:Machiavelli,寫《君王論》的馬基雅維裡。

    ]的君主大權主義,正是這一時代的產物。

    )於是乃在封建的軀殼中抽出它的精髓,即所謂尊卑長幼之節,以為君臣之義、父子之恩、夫婦之別普遍而簡單的禮教,來代替那“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見昭七年《左傳》)的十等製,冀圖在“禮”的大帽子之下,不但在朝廷有君臣之禮,並且在整個社會復父子、夫妻等尊卑之禮,拿這樣的連環法寶,來束縛壓倒那封建諸侯大夫以至陪臣,使他們認識到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以維持那日就離分崩的社會。

    所以孔門的禮教即孔門的政治思想,其內容是: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論語·季氏》) 孔子曰:&hellip&hellip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論語·陽貨》)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 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論語·學而》)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論語·微子》) 孔子曰:安土治民,莫善於禮。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

    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

    &hellip&hellip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闢之罪多矣;&hellip&hellip聘覲見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禮記·經解》) 子雲: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

    (《禮記·坊記》)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禮記·曲禮》)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hellip&hellip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

    &hellip&hellip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禮記·禮運》)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效也。

    (《禮記·哀公問》)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

    (《禮記·哀公問》,《大戴禮&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