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中國

關燈
1937年10月1日《東方雜誌》三十四卷第十八、十九號署名:陳獨秀 尼采說得對:“經評定價值始有價值;不評定價值,則此生存之有殼果,將空無所有。

    ”所有絕對的或相當的崇拜孔子的人們,倘若不願孔子成為空無所有的東西,便不應該反對我們對孔子重新評定價值。

     在現代知識的評定之下,孔子有沒有價值?我敢肯定的說有。

     孔子的第一價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態度;自上古以至東周,先民宗教神話之傳說,見之戰國諸子及緯書者,多至不可殫述,孔子一概擯棄之,其設教惟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見《論語·先進》),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見《論語·述而》)其對於天道鬼神的態度,見諸《論語》者: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述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 子不語怪、力、亂、神。

    (《述而》)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為政》)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八佾》)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八佾》)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 重人事而遠鬼神,此孔墨之不同也。

    孔子之言鬼神,義在以祭享,為治天下之本,故《祭義》說:“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至於鬼神之果有或無,則視為不可知之事,而非所深究;孔子之言天命,乃懸擬一道德上至高無上之鵠的,以製躬行,至於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則非所容心,此孔子之異於道家也。

    不但孔子如此,在儒道未混合以前,孔子的嫡派大儒如孟子如荀子,亦力唱仁義禮樂而不言天鬼,至戰國之末,不知何人,糅合儒道二家之說,作《中庸》,(《中庸》言華嶽,又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又說:“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這明明是和李斯輩同時代人的口氣,決非孟子之前東魯子思所作。

    )始盛稱鬼神之德與天道,於是孔子之面目一變;漢初傳《周易》者,取陰陽家《繫辭》歸之孔子,大談其陰陽不測之謂神,大談其幽明之故、死生之說,大談其精氣遊魂鬼神之情狀,大談其極數知來、極深研幾、探頤索隱、鉤深緻遠,(《中庸》猶說:“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猶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大談其河出圖、洛出書,(《論語》“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之說,大約亦此時竄入,崔述已辨此非孔子之言。

    《春秋緯》有“龍負河圖,龜具洛書”之說,可證為陰陽家言。

    )於是孔子之面目乃再變;董仲舒號為西漢大儒,實是方士,成、哀以後,讖緯大興,劉氏父子著書,皆兼採儒與陰陽二家之說,班固、許慎承其謬,於是孔子之面目乃三變;東漢諸帝,篤信讖緯,無恥儒生,靡然從之,白虎觀講議諸人,都是桓譚、王充所譏的俗儒,班固所纂集的《白虎通德論》,廣引緯書,侈言三綱、六紀、五行、災變,可說是集儒道糟粕之大成;然而桓譚還公言反讖,幾以非聖無法的罪名見誅於光武;鄭興亦不善讖,乃以遜辭僅免;王充著《論衡》力闢神怪;賤儒賈逵以附和讖緯取媚民賊,亦尚言“五經家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到鄭玄,他早年師事第五元,本是習京氏《易》、公羊《春秋》的,故晚年篤讖緯,博採緯書神怪之言以注《毛詩》、《周禮》、《論語》、《孝經》、《禮記》、《尚書大傳》等,至此孔子之面目乃四變,而與陰陽家正式聯宗矣。

    從此賈逵、鄭玄之學日顯,桓譚、王充之說日微,影響於中國之學術思想不為小也。

     孔子的第二價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權一體的禮教。

    這一價值,在二千年後的今天固然一文不值,並且在歷史上造過無窮的罪惡,然而在孔子立教的當時,也有它相當的價值。

    中國的社會到了春秋時代,君權、父權、夫權雖早已確定,但並不像孔子特別提倡禮教以後的後世那樣尊嚴,特別是君權更不像後世那樣神聖不可侵犯,而三權一體的禮教,雖有它的連環性,尊君卻是主要目的;這是因為自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漸陵夷,各諸侯國中的商業都日漸發達,景王之前,已行用金屬貨幣(見《週語》及《漢書·食貨志》)。

    鄭桓公東遷新鄭,與商人立“無強賈”、“毋匄奪”的盟誓(見昭十六年《左傳》)。

    齊擅魚鹽之利,“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

    ”(見《史記·貨殖傳》)“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歲有兇穰,故俗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人君不理,則畜賈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