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吳晗講大明帝國
關燈
小
中
大
薦于魏良臣,複得起用,尚不知自新。
倬與王會、曹雲為死黨。
今又赴雲吃菜之會,聞坐間設出山佛相,邦彥為師,雲為弟子,事實怪誕,臣安得不論。
乃并罷之,仍移雲郴州居住。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三)至甯宗時,沈繼祖彈朱熹,亦加以吃菜事魔之罪,葉紹翁記: 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春二月癸醜,省劄:“臣竊見朝奉大夫秘閣修撰提舉鴻慶宮朱熹,&hellip&hellip剽張載、程頤之餘論,寓以吃菜事魔之妖術,以簧鼓後進,收召四方無行義之徒,以益其黨伍,相與飧粗食淡,衣褒帶博,&hellip&hellip潛形匿影,如鬼如魅。
”(《四朝見聞》丁集) 朱熹居山中,食惟脫粟飯(《宋史》卷三九四《胡纮傳》)。
其刻苦節約類明教徒。
其所言理欲二元論又與明教之二宗說,明與暗,善與惡之鬥争近。
故當時抨擊道學者,持以為中傷之柄。
道學遭禁,朝廷欲驅斥儒者,則指為道學。
明教久已遭禁,時人欲中傷異己,亦指為吃菜或事魔。
林栗論熹,太常博士葉适獨上《對事》辯之曰: 近忽創為道學之目,鄭丙唱之,陳賈和之,居要路者密相付授,見士大夫有稍務潔修,粗能操守,辄以道學之名歸之,殆如吃菜事魔影迹犯敗之類。
(《宋史》卷三九四《林栗傳》) 由此可知慶元黨禁正密時,明教所處之地位,以及明教與道學之關系。
當時政府對明教之禁令極嚴,《宋會要稿·刑法門》記紹興敕: 吃菜事魔,或夜聚曉散,傳習妖教者絞;從者配三千裡;婦人千裡編管。
托幻變術者減一等,皆配千裡;婦人五百裡編管。
情涉不順者絞。
以上不以赦降原減。
情重者奏裁。
非傳習妖教,流三千裡。
許人捕至死。
财産備賞,有餘沒官。
其本非徒侶而被诳誘,不曾傳授他人者減二等。
明教徒因再改名稱,或與他教合,以逃避法律制裁。
溫台等處或名白衣禮佛會及假天兵号迎神會,千百成群,夜聚曉散(《宋會要稿·刑法》二上,111頁)。
甯宗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李謙任台州守,著戒事魔詩十首,刻石傳布,以勸郡人(《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風土門》)。
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江浙閩等地有所謂“道民”“白衣道者”“女道”,看經念佛,燒香燃燈,私置庵寮,混雜男女,亦明教也(《宋會要稿·刑法》二下,120、132、136頁)。
降至元代,亦被禁斥,《元史·刑法志》: 諸以白衣善友為名,聚衆結社者,禁之。
然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有祀摩尼佛之草庵,元代所建也,至萬曆時猶存(何喬遠《閩書》七《方域志》)。
彌勒降生,明王出世 白蓮社遭禁後十七年,民間又流行“彌勒降生”之傳說,《元史》記: 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六月,“息州民趙醜厮、郭菩薩妖言彌勒佛當有天下,有司以聞。
命宗正府刑部樞密院禦史台及河南行省官雜鞫之”。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紀》) 後趙醜厮、郭菩薩均被殺(《新元史》卷一九《泰定帝紀》)。
息州今河南息縣。
十二年後棒胡又以彌勒為号召,起事于信陽。
《元史》記: 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二月,“棒胡反于汝甯信陽州。
棒胡本陳州人,名閏兒,以燒香惑衆,妄造妖言,作亂,破歸德府鹿邑,焚陳州,屯營于杏岡。
命河南行省左丞慶童領兵讨之。
&hellip&hellip己醜汝甯獻所獲棒胡彌勒佛小旗、僞宣敕并紫金印、量天尺”。
(《元史》卷三九《順帝紀》) 信陽今河南信陽。
棒胡為陳州人,蓋即後梁貞明時明教徒母乙董乙之鄉裡。
二次起事前後相距四百餘年,在同一地區,此中亦不無線索可尋也。
同年朱光卿等起事于廣東,自拜其徒為定光佛: 正月癸卯,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反,其黨石昆山、鐘大明率衆從之,僞稱大金國,改元赤符。
命指揮狗劄裡江西行省左丞沙的讨之。
&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己亥惠州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等造軍器,拜戴甲為定光佛,與朱光卿相結為亂。
命江西行省左丞沙的捕之。
(《元史》卷三九《順帝紀》) 次年四月袁州(今江西宜春)民周子旺起義。
據《明太祖實錄》卷八: 庚子(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戊午&hellip&hellip初袁州慈化寺僧彭瑩玉以妖術惑衆,其徒周子旺因聚衆欲作亂。
事覺,元江西行省發兵捕誅子旺等。
瑩玉走至淮西匿民家,捕不獲。
既而麻城人鄒普勝複以其術鼓妖言,謂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遂起兵為亂。
以(徐)壽輝相貌異衆,乃推以為主,舉紅巾為号”。
彭瑩玉為袁州僧,贛、饒、信一帶蓋南宋初明教徒屢次發難之根據地也。
瑩玉為西系紅軍之組織者及領導者,初命周子旺舉事失敗,亡命十數年,卒得鄒普勝、徐壽輝等為徒侶,擁之起事。
時人記蕲、黃紅軍,多屬之彭和尚,如葉子奇雲: 至正壬辰、癸巳(1352&mdash1353)間,浙江潮不波,其時彭和尚以妖術為亂,陷饒信杭徽等州。
未幾克複,又為張九四(士誠)所據。
浙西不複再為元有。
(《草木子》卷三《克謹篇》) 明陸深《平胡錄》亦雲: 先是浏陽人彭和尚名翼,号妖彭,能為偈頌,勸人念彌勒佛号,遇夜燃火炬名香,念偈禮拜。
愚民信之,其徒遂衆。
彭翼即彭瑩玉。
瑩玉所推舉領袖徐壽輝以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稱帝于蕲水,建天完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為其下陳友諒所殺。
友諒因壽輝之基業建漢國。
壽輝之别将朋玉珍先率兵入蜀,聞天完亡,不肯臣友諒,遂于至正二十三年稱帝于成都,建國号夏,下令盡去釋老二教,止奉彌勒(黃标《平夏錄》)。
漢夏後均為東系紅軍朱元璋所滅。
與彭瑩玉同時活動于河南北一帶者為白蓮教首領韓山童。
山童敗死,其子林兒稱小明王,建國号宋,建元龍鳳。
林兒立十二年為其下朱元璋所殺。
元璋因小明王之基業,削平群雄,建大明帝國。
《元史》卷四十二《順帝紀》: 初栾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廣平永平縣。
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劉)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複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
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
其妻楊氏其子韓林兒逃之武安。
“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貧富不均,多樂從亂,不旬日衆殆數萬人”(《草木子》卷三《克謹篇》)。
時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也。
起事時以紅巾為号,故号紅軍。
以燒香禮彌勒佛,又号香軍(權衡《庚申外史》)。
林兒父子又倡“明王出世”之說,明代官書如《元史》及《明實錄》多諱言之,清人修《明史》亦不之及。
唯明代私家著述有涉及者,如高岱《鴻猷錄》: 山童自其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至山童倡言: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
(《鴻猷錄》卷七《宋事始末》) 何喬遠《名山藏》: 小明王韓林兒者,徐人群盜韓山童子。
自其祖父為白蓮會惑衆,衆多從之。
元末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
江淮之人騷然皆動。
黃河南徙,元用賈魯鑿求禹故道。
山童陰作石人一眼,當道埋之,镌其背曰石人一眼,天下四反。
河下掘得相驚詫。
于是颍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等告衆曰:山童,宋徽宗八世孫也,當帝天下。
我劉光世後,合輔之。
聚衆三千人于白鹿莊,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約起兵,兵用紅巾為志。
(《名山藏》卷四三《天因記》) 以“彌勒降生”與“明王出世”并舉,明其即以彌勒當明王。
山童唱明王出世之說,事敗死,其子繼稱小明王,則山童生時之必以明王或大明王自稱可決也。
此為韓氏父子及其徒衆胥屬明教徒,或至少孱入明教成分之确證。
韓氏父子自号大小明王出世,另一系統據蜀之明玉珍初不姓明,亦改姓為明以實之。
朱元璋承大小明王之後,因亦建國曰大明。
至明人修《元史》以韓氏父子為白蓮教世家,而不及其“明王出世”之說。
試證以元末明初人之記載,如徐勉《保越錄》、權衡《庚申外史》、葉士奇《草木子》、劉辰《國初事迹》諸書,記韓氏父子及其教徒事(包括明太祖在内)均稱為紅軍,為紅巾,為紅寇,為香軍。
言其特征,則燒香;誦偈;奉彌勒。
無一言其為白蓮教者。
則知《元史》所記,蓋明初史官之飾辭,欲為明太祖諱,為明之國号諱,蓋彰彰明甚矣。
韓山童起事後,同年(至正十一年)八月蕭縣李二及老彭趙君用亦起義,陷徐州。
李二号芝麻李,亦以燒香聚衆起事(《元史》卷四二《順帝紀》)。
時彭瑩王一系已起事于蕲、黃,亦以紅巾為号。
與韓林兒一系成東西呼應之局面,皆稱紅軍。
除此二大系之紅軍外,時又有南鎖紅軍,北鎖紅軍,權衡《庚申外史》雲: 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川紅軍起,号為香軍,蓋以燒香禮彌勒佛得名也。
其始出趙州栾城韓學究家。
已而河東襄陝之民翕然從之。
故荊漢許汝山東豐沛,以及兩淮紅軍皆起應之。
起颍上者推杜遵道為首,陷朱臯,據倉粟,從者數十萬,陷汝甯光息信陽;起蕲、黃者,宗彭瑩玉和尚,推徐真逸(壽輝)為首,陷德安沔陽武昌江陵江西諸郡;起湘漢者,推布三王孟海馬号南鎖紅軍,奄有均房襄陽荊門歸峽;起豐沛者,推芝麻李為首,亦奄有徐州近縣,及宿州五河虹縣豐沛靈璧,西并安豐濠泗。
明太祖與紅軍 明太祖曾為僧,為明教徒,為紅軍小卒,超擢以至為大将,封公封王,終至于殺其所嘗臣事之宋主,代之而建新朝。
中間其諸将且曾一度欲奉小明王,以諸将皆濠泗豐沛子弟,夙受彭瑩玉之教化,且多為宋主部曲,天完漢降将,其人又皆明教徒也。
終為新進之浙東儒生地主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所阻。
儒生斥佛為異端,且基輩均與小明王父子無淵源,又皆浙東巨室豪紳,遵封建禮法,重保守傳統,相率團結土著,捍地方,衛家業,與紅軍異趣;自成一系統,利用明太祖之雄厚軍力,擁之建新朝,以保持千年來傳統之秩序習慣與巨室豪紳之特殊利益:遂與出自明教紅軍之諸将,成地主與農民、儒生與武将相持之局,贊助明太祖以陰謀殺小明王,自為領袖。
明太祖亦利用巨室豪紳之護持、儒術之粉飾,建帝王之業。
自樹勢力,終于取宋而代之。
第以其部曲多紅軍,為籠絡宋主舊部、徐陳降将,為迎合民心,均不能放棄“明王出世”之說。
建大明為國号,一以示其承小明王而起,一以宣示“明王”已出世,使後來者無所借口。
儒生輩所樂于讨論者:則以“明”義為光明,分之則為日月,禮有祀“大明”“朝日”“夕月”之文;千餘年來“大明”日月均列為正祀,無論列為郊祭或特祭,均為曆朝所重視;且新朝自南方建國,與曆史上之以北定南者異勢;以陰陽五行之說,則南方為火,為祝融,北方屬水,為玄冥;元建都于北平,起自更北之蒙古,以火克水,以明制暗,斯又漢以來儒生所津津喜道者:故亦力贊以明為國号。
一從明教教義,一從儒家經說,并行不悖,人自以為如其所計度。
凡此皆明人所諱言,明官書所不載,今據明初記載及太祖自述,以年分列太祖與紅軍之關系,以實吾說。
《明史·太祖本紀》: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
是太祖生于元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也。
先是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棒胡起義于信陽,太祖時年十歲。
次年周子旺起義于袁州,彭瑩玉亡命淮西傳教,太祖時年十一歲。
《紀》又言:至正四年“入皇覺寺為僧,逾月遊食合肥,&hellip&hellip凡曆光、固、汝、颍諸州,三年複還寺”。
光、固、汝、颍諸州為紅軍杜遵道之根據地,亦即彭瑩玉所曾布教之區域,太祖之接受明教教義,當為此三年内事。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太祖年二十一歲。
複還皇覺寺。
《禦制皇陵碑》:“一浮雲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
時乃長淮盜起,民生攘攘。
于是思親之心昭著,日遙盼乎家邦。
已而既歸,乃複業于覺皇。
”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太祖二十四歲。
五月劉福通、徐壽輝東西二系紅軍兵起。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太祖二十五歲。
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
子興燒香聚衆,稱亳州節制元帥(《明史》卷一《太祖紀》,俞本《皇明紀事錄》)。
《禦制皇陵碑》: 住方三載,而又雄者跳梁,起自汝、颍,次及鳳陽之南廂。
未幾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書,雲及趨降。
既憂且懼,無可籌詳。
旁有覺者,将欲聲揚。
當此之際,逼迫而無已,試與知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斃,亦奮臂而相戕。
”知者為我畫計,且默禱以陰相。
如其言往蔔去守之何詳?神乃陰陰乎有警,其氣郁郁乎洋洋,蔔逃蔔守則不吉,将就兇而不妨。
《皇朝本紀》: 天下兵亂,過寺,寺焚僧散。
将曉,上歸祝伽藍,以珓蔔吉兇。
&hellip&hellip時神意必從雄而後已,因是固守所居。
未旬日友人以書從亂離中來,略言從雄大意,覽畢即焚之。
又旬日有人告旁有知書來者,意在覺其事,上心知之。
複三日,斯人果至,與語觀其辭色未見相,複禮待而歸。
複幾旬日,又有來告,先欲覺知事者今雲不忍,欲令他人來加害,乞幽察以從告。
上深思之,以四境逼迫,訛言蜂起,乃決意從諸雄。
(參看沈節甫《紀錄彙編》本《禦制紀夢》及《天潢玉牒》) 閏三月甲戌朔入濠州,《禦制紀夢》:“以壬辰閏三月初一日至城門,守者不由分訴,執而欲斬之,良久得釋。
”《禦制皇陵碑》:“即起趨降而附城,幾被無知而創,少頃獲釋,身體安康,從愚朝暮,日日戎行。
”“子興收為步卒,入伍既兩月餘為親兵,終歲如之。
”(《禦制紀夢》)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太祖二十六歲。
以功升鎮撫(《明史》卷一《太祖紀》)。
宋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太祖二十八歲。
三月郭子興卒。
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于亳(号小明王),國号宋,建元龍鳳。
檄授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子興部将張天祐為右副元帥,太祖為左副元帥(同上,參《皇朝本紀》)。
“乃用其年号以令軍中。
” (同上) 九月都元帥郭天叙右副元帥張天祐戰死,太祖獨任元帥府事。
(《皇明紀事錄》) 宋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太祖二十九歲。
三月亳都升太祖為樞密院同簽,以帥府都事李士元為經曆。
尋升太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以故元帥郭天叙弟天爵為右丞。
經曆李士元改名善長,為左右司郎中,以下諸将皆升元帥。
(同上) 宋龍鳳四年(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太祖三十一歲。
“五月宋将劉福通破汴梁,迎(宋帝)韓林兒都之。
”十二月太祖自将克婺州,改為甯越府。
“辟範祖幹、葉儀、許元等十三人,分直講經史。
”(《明史》卷一《太祖紀》)于甯越置中書分省,于省門建二旒大黃旗,上書:“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下揭二牌:“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
”(《皇明紀事錄》) 宋龍鳳五年(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太祖三十二歲。
五月升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同上) 八月元察罕帖木兒複汴梁,(劉)福通以林兒(宋帝)退保安豐(今安徽壽縣)。
(《明史》卷一《太祖紀》) 宋龍鳳六年(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太祖三十三歲。
三月戊子征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
(同上) 宋龍鳳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太祖三十四歲。
正月封吳國公。
(《皇明紀事錄》) 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太祖三十六歲。
二月張士誠将“呂珍破安豐,殺劉福通。
三月辛醜,太祖自将救安豐,珍敗走,以(宋帝)韓林兒歸滁州”(《明史》卷一《太祖紀》)。
十四日制贈太祖曾祖父三代為司空司徒太尉等官。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引《龍鳳事迹》) 宋龍鳳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太祖三十七歲。
宋帝在滁州。
春正月丙寅朔,李善良等率群臣勸進,&hellip&hellip乃即吳王位,建百官。
(《明史》卷一《太祖紀》) 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
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劉)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
(《明史》卷一二八《劉基傳》,高岱《鴻猷錄》二《宋事始末》:“諸将議于中書省設禦座奉韓林兒,劉基從後踢上所坐胡床曰:&lsquo牧豎子耳!奉之何為?&rsquo密陳天命所在。
上意悟。
會陳友諒來入寇,遂議征讨,不果奉。
”何喬遠《名山藏·天因記》:“龍灣之捷〔按陳友諒龍灣之敗,事在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時宋帝在安豐〕,諸将欲奉小明王為帝,劉基怒不許,陳天命所在,然高帝用其年紀如初。
”) 宋龍鳳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太祖三十八歲。
宋帝在滁州。
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張士誠。
(《明史》卷一《太祖紀》) 宋龍鳳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太祖三十九歲。
宋帝在滁州。
五月二十一日,太祖以檄數張士誠罪狀: 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近睹有元之末,王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憲台舉親而劾仇,有司差貧而優富。
廟堂不以為憂,方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千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聲聞于天。
緻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偈言之妄誕,誤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其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颍,蔓延河洛。
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
元以天下錢糧兵馬大勢而讨之,略無功效,愈見猖獗,終不能濟世安民。
是以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或假元氏為名,或托香軍為号,或以孤軍獨立,皆欲自為。
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餘本濠縣之民,初列行伍,漸至提兵,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遂引兵度江。
&hellip&hellip龍鳳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吳寬《平吳錄》,祝允明《九朝野史》卷一) 十二月遣廖永忠沈宋帝小明王韓林兒于瓜步,宋亡。
(朱權《通鑒博論》,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 宋龍鳳十三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太祖四十歲。
大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太祖四十一歲。
春正月乙亥,&hellip&hellip(太祖)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明史》卷二《太祖紀》) 大明帝國與明教 太祖因明教建國,故以明為國号。
然“明王出世”“彌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義,明暗對立,互為消長,而終克于明。
彌勒則有三十次入世之說。
使此說此教仍繼續流傳,則後來者人人可自命為明王,為彌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
以此明太祖雖以紅軍小卒起事,自龍鳳十二年以後即諱言其為紅軍支系。
于讨張士誠檄中,且深斥彌勒之傳說,以為妄誕,以為妖言,而于“明王出世”之說則不及隻字。
此蓋受劉基、宋濂等反紅軍系儒生地主之勸說,隐去舊迹,為建新朝地步也。
越一年而建國。
洪武元年四月甲子幸汴梁,閏七月丁未還南京,因李善長之請,诏禁白蓮社及明尊教。
王世貞撰《李善長傳》: 高帝幸汴還。
&hellip&hellip又請禁淫祀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巫觋,扶鸾禱聖書符咒水邪術。
诏可。
(《名卿績紀》卷三) 遂著于律。
《明律》十一《禮》一: 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鸾禱聖,自号端公太保師婆,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隐藏圖像,燒香集衆,夜聚曉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裡。
原注:“西方彌勒佛、遠公白蓮社、牟尼明尊教、釋氏白雲宗是四樣。
” 牟尼即摩尼,明尊教即明教也,說見前文。
時溫州仍有大明教流行。
熊鼎以洪武元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分部台溫(《明史》卷二八九《熊鼎傳》)。
以大明教名犯國号禁絕之,宋濂《故岐甯衛經曆熊府君墓銘》: 洪武改元。
&hellip&hellip溫有邪師曰大明教,造飾殿堂甚侈,民之無業者鹹歸之。
君以其瞽俗眩世,且名犯國号,奏毀之,官沒其産,而驅其衆為農。
(《芝園續集》卷四) 泉州晉江縣華表山亦有明教徒所立之摩尼庵;因郁新楊隆請得不毀。
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 華表山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時物也,祀摩尼佛。
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蘇鄰國人,又一佛也,号具智大明使。
&hellip&hellip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
至道中,懷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蔔肆,鬻以五十千錢,而瑞相遂傳閩中。
真宗朝,閩士人林世長取其經以進,授守福州文學。
皇朝太祖定天下,以三教範民,又嫌其教名上逼國号,擯其徒,毀其宮。
戶部尚書郁新、禮部尚書楊隆奏留之。
(按《明史》卷一百十一《七卿年表》,太祖朝與郁新任戶部尚書同時之禮部尚書為李原名、任亨泰、門克新、鄭沂、陳迪、宋禮、李至剛等,無楊隆名。
《明史》卷一百五十《郁新傳》,“新,臨淮人”,仕迹亦未嘗履閩。
) 溫、泉之明教均相繼以“教名上逼國号”被禁斷。
溫之明教自後遂不見于記載。
閩則易名為師氏法,亦式微矣。
何氏又記: 今民間習其術者,行符咒,名師氏法,不甚顯雲。
政府對明教之壓迫雖嚴,而明教徒仍數數起事。
洪武永樂間陝西田九成自稱後明皇帝,改元龍鳳,帝号與年号均直承小明王。
其黨則稱彌勒佛四天王等。
《明成祖實錄》卷六十五: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戊戌,“妖賊王金剛奴伏誅。
金剛奴陝西階州人,自洪武初聚衆作耗,稱三元帥,往來劫掠,而于沔縣西黑山天池平等處潛住,常以佛法惑衆。
後又與沔縣賊首邵福等作耗。
其黨田九成者僭号後明皇帝,改元龍鳳。
高福興稱彌勒佛,金剛奴稱四天王,前後攻破屯塞,殺死官軍。
會長興侯耿秉文引兵剿捕,餘黨悉散。
惟金剛奴與賊仇占兒等未獲,仍逃聚黑山天池平,時出劫掠。
至是潛還本州,為官軍所擒,械送京師伏誅”。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蕲州有白蓮社之獄。
《明成祖實錄》卷四十五: 九月丙子,“湖廣蕲州廣濟縣妖僧守座聚男女立白蓮社,毀形斷指,假神扇惑。
事覺,官捕誅之”。
田九成起事于西北,即紅軍入西北者之餘黨,至蕲州則彭瑩玉、徐壽輝起事之地也。
至永樂七年複有李法良之起事,《明成祖實錄》卷六十六: 九月“辛未,誅叛賊李法良。
法良江西人,行彌勒教,流入湘潭,聚衆為亂”。
江西又宋代明教之重要傳教區也。
至十六年又有劉化自稱彌勒佛。
《明成祖實錄》卷一百一十: 十六年五月辛亥,“順天府昌平縣民劉化以謀叛伏誅。
化初名僧保,畏避從軍,逃匿保定府新城縣民家,衣道人服,自稱彌勒佛下世,當主天下,演說《應劫五公》諸經,鼓誘愚民百四十餘人,皆信從之。
已而真定容城山西洪洞等縣人民皆受戒約,遂相聚為亂。
事聞,悉捕誅之”。
永樂以後,類似之暴動史不絕書,姑舉其著者數事,如宣宗朝轉輪王出世之獄。
《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一: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月戊申,“山東文登縣執妖僧明本、法鐘等解京師。
明本等皆栖霞縣太平寺僧,以化緣至成山衛,依百戶朱勝。
因塗改舊領敕谕度牒,為妖言惑衆,詐稱轉輪王出世,作僞诏記湧安年号,遣法鐘持詣文登,誘惑愚民。
縣官執之以聞,而成山衛亦執勝等械至京,&hellip&hellip付錦衣衛窮治之”。
英宗朝“七佛祖師”之暴動。
《明英宗實錄》卷十二: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十二月己亥,“妖賊張普祥伏誅。
普祥真定衛軍,以妖書惑衆,潛居井陉縣,自号七佛祖師,遣其黨往河南、山東、山西、直隸等處度人,約先取彰德城,以次攻奪諸城。
其黨李名顯等百餘人入磁州城,焚千戶所,官軍攻敗之。
普祥挈家屬竄伏柏鄉縣,遞運大使魏景原引官軍至其黨張林家土洞内獲之,械送京師。
上命廷臣鞫實誅之”。
憲宗朝貴州有“明王”之起事,托稱為明玉珍後裔,《明史》記: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總兵官李震奏:烏羅苗人石全州妄稱元末明氏子孫,僭稱明王,糾衆于執銀等處作亂,鄰洞多應之。
因調官軍往剿,石全州已就擒,而諸苗攻劫未已,命鎮巡官設策撫捕,未幾平。
(《明史》卷三一六《貴州土司傳·銅仁傳》) 至嘉靖時李福達自稱彌勒佛,與武定侯郭勳交通,至起大獄(詳《明史》《明史紀事本末》《世廟識餘錄》)。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有山東白蓮教徒王好賢、徐鴻儒之起事(《明史》卷二五七《趙彥傳》,《明史紀事本末》)。
溯其源流,又皆明教之餘響也。
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一 在舊式的政體之下,皇帝隻是代表他的家族以及外環的一特殊集團的利益,比較被統治的人民,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永遠是在危險的邊緣,尊嚴的神聖寶座之下,醞釀着待爆發的火山。
為了家族的威權和利益的持續,他們不得不想盡鎮壓的法子,公開的律例、刑章,公開的軍校和法庭不夠用,也不便用,他們還需要造成恐怖空氣的特種組織、特種監獄和特種偵探,來監視每一個可疑的人、可疑的官吏。
他們用秘密的方法偵伺、搜查、逮捕、審訊、處刑。
在軍隊中、在學校中、在政府機關中、在民間、在茶樓酒館、在集會場所,甚至在交通孔道、大街小巷,處處都有這類人在活動。
執行這些任務的特種組織,曆代都有。
在漢有“诏獄”和“大誰何”,在唐有“麗景門”和“不良人”,在宋有“诏獄”和“内軍巡院”,在明有“錦衣衛”和“東西廠”,在袁世凱時代則有“偵緝隊”。
錦衣衛和東西廠,明人合稱為廠衛。
從14世紀後期一直到17世紀中葉,這兩機關始終存在(中間曾經幾度短期地廢止,但不久即複設)。
錦衣衛是内廷的偵察機關,東廠則由宦官提督,最為皇帝所親信,即錦衣衛也受其偵察。
錦衣衛初設于明太祖時,是内廷親軍,皇帝的私人衛隊,不隸都督府。
其下有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北鎮撫司專治诏獄,可以直接取诏行事,不必經過外廷法司的法律手續,甚至本衛長官亦不得幹預(王世貞:《錦衣衛》)。
錦衣衛的正式職務,據《明史·職官志》說是“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凡盜賊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
經過嘉靖初年裁汰後,縮小職權,改為“專察不軌妖言人命強盜重事”(《明史·刑法志》)。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偵察“不軌妖言”,不軌指政治上的反動者或黨派,妖言指宗教的集團如彌勒教、白蓮教、明教等。
明太祖出身于香軍,深知“彌勒降生”和“明王出世”等宗教傳說,對于渴望改善生活的一般農民,所發生的政治作用是如何重大。
他尤其了解聚衆結社對現實政權有如何重大的意義和威脅,他從這兩種活動中得到政權,也已為這政權立下基礎,唯一使他焦急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永遠子子孫孫都能不費事地繼承這政權。
他所感覺到的嚴重危機有兩方面:其一是并肩起事的諸将,個個都身經百戰,枭悍難制。
其二是出身豪室的文臣,他們有地方的曆史勢力,有政治的聲望,又有計謀,不容易對付。
這些人在他在位的時候,固然鎮壓得下,但也還惴惴不安。
身後的繼承人呢,太子忠厚柔仁,隻能守成,不能應變。
到太子死後,他已是望七高年,太孫不但幼稚,而且比他兒子更不中用,成天和一批腐儒接近,景慕三王,服膺儒術,更非制馭枭雄的腳色。
他為着要使自己安心,要替他兒孫斬除荊棘,便不惜用一切可能的殘酷手段,大興胡藍黨案,屠殺功臣,又用整頓吏治,治亂國用重刑的口實,把中外官吏地主豪紳也着實淘汰了一下,錦衣衛的創立和授權,便是發揮這個作用。
經過幾次的大屠殺以後,臣民側足而立,覺得自己的地位已經安定了。
為了緩和太過緊張的空氣,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把錦衣衛所禁閉的囚徒都送刑部。
再隔六年,胡黨、藍黨都已殺完,不再感覺到政治上的逼脅了,于是又解除錦衣衛的典诏獄權,诏内外獄毋得上錦衣衛,大小案件都由法司治理。
天下從此算太平了(《明史·刑法志》)。
不到十年,帝位發生争執,靖難兵起,以庶子出藩北平的燕王入居大位,打了幾年血仗;雖然到了南京,名義上算做了皇帝,可是地位仍不穩固。
因為第一,建文帝有出亡的傳說,宮内自焚的遺體中不能确定建文帝是否也在内,萬一建文帝未死,很有起兵複國的可能。
第二,他以庶子僭位,和他地位相同的十幾個親王看着眼紅,保不住也重玩一次靖難的把戲(這一點在他生前算是過慮,可是到孫子登位後,果然又鬧了一次叔侄交兵)。
第三,當時他的兵力所及的隻是由北平到南京一條交通線,其他地方隻是外表表示服從。
第四,建文帝的臣下,在朝的如曹國公李景隆、驸馬都尉梅殷等,在地方的如盛庸、平安、何福等都曾和他敵對作戰。
其他地方官吏文武臣僚也都是建文舊人,不能立地全盤更動。
這使他感覺有臨深履薄的恐懼。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用得着他父親傳下的衣缽,于是錦衣衛重複活動,一直到亡國,始終做皇帝的耳目,擔任獵犬和屠夫的雙重任務。
錦衣衛雖然親近,到底是外官,也許會徇情面,仍是不能放心。
明成祖初起時
倬與王會、曹雲為死黨。
今又赴雲吃菜之會,聞坐間設出山佛相,邦彥為師,雲為弟子,事實怪誕,臣安得不論。
乃并罷之,仍移雲郴州居住。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三)至甯宗時,沈繼祖彈朱熹,亦加以吃菜事魔之罪,葉紹翁記: 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春二月癸醜,省劄:“臣竊見朝奉大夫秘閣修撰提舉鴻慶宮朱熹,&hellip&hellip剽張載、程頤之餘論,寓以吃菜事魔之妖術,以簧鼓後進,收召四方無行義之徒,以益其黨伍,相與飧粗食淡,衣褒帶博,&hellip&hellip潛形匿影,如鬼如魅。
”(《四朝見聞》丁集) 朱熹居山中,食惟脫粟飯(《宋史》卷三九四《胡纮傳》)。
其刻苦節約類明教徒。
其所言理欲二元論又與明教之二宗說,明與暗,善與惡之鬥争近。
故當時抨擊道學者,持以為中傷之柄。
道學遭禁,朝廷欲驅斥儒者,則指為道學。
明教久已遭禁,時人欲中傷異己,亦指為吃菜或事魔。
林栗論熹,太常博士葉适獨上《對事》辯之曰: 近忽創為道學之目,鄭丙唱之,陳賈和之,居要路者密相付授,見士大夫有稍務潔修,粗能操守,辄以道學之名歸之,殆如吃菜事魔影迹犯敗之類。
(《宋史》卷三九四《林栗傳》) 由此可知慶元黨禁正密時,明教所處之地位,以及明教與道學之關系。
當時政府對明教之禁令極嚴,《宋會要稿·刑法門》記紹興敕: 吃菜事魔,或夜聚曉散,傳習妖教者絞;從者配三千裡;婦人千裡編管。
托幻變術者減一等,皆配千裡;婦人五百裡編管。
情涉不順者絞。
以上不以赦降原減。
情重者奏裁。
非傳習妖教,流三千裡。
許人捕至死。
财産備賞,有餘沒官。
其本非徒侶而被诳誘,不曾傳授他人者減二等。
明教徒因再改名稱,或與他教合,以逃避法律制裁。
溫台等處或名白衣禮佛會及假天兵号迎神會,千百成群,夜聚曉散(《宋會要稿·刑法》二上,111頁)。
甯宗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李謙任台州守,著戒事魔詩十首,刻石傳布,以勸郡人(《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風土門》)。
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江浙閩等地有所謂“道民”“白衣道者”“女道”,看經念佛,燒香燃燈,私置庵寮,混雜男女,亦明教也(《宋會要稿·刑法》二下,120、132、136頁)。
降至元代,亦被禁斥,《元史·刑法志》: 諸以白衣善友為名,聚衆結社者,禁之。
然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有祀摩尼佛之草庵,元代所建也,至萬曆時猶存(何喬遠《閩書》七《方域志》)。
彌勒降生,明王出世 白蓮社遭禁後十七年,民間又流行“彌勒降生”之傳說,《元史》記: 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六月,“息州民趙醜厮、郭菩薩妖言彌勒佛當有天下,有司以聞。
命宗正府刑部樞密院禦史台及河南行省官雜鞫之”。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紀》) 後趙醜厮、郭菩薩均被殺(《新元史》卷一九《泰定帝紀》)。
息州今河南息縣。
十二年後棒胡又以彌勒為号召,起事于信陽。
《元史》記: 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二月,“棒胡反于汝甯信陽州。
棒胡本陳州人,名閏兒,以燒香惑衆,妄造妖言,作亂,破歸德府鹿邑,焚陳州,屯營于杏岡。
命河南行省左丞慶童領兵讨之。
&hellip&hellip己醜汝甯獻所獲棒胡彌勒佛小旗、僞宣敕并紫金印、量天尺”。
(《元史》卷三九《順帝紀》) 信陽今河南信陽。
棒胡為陳州人,蓋即後梁貞明時明教徒母乙董乙之鄉裡。
二次起事前後相距四百餘年,在同一地區,此中亦不無線索可尋也。
同年朱光卿等起事于廣東,自拜其徒為定光佛: 正月癸卯,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反,其黨石昆山、鐘大明率衆從之,僞稱大金國,改元赤符。
命指揮狗劄裡江西行省左丞沙的讨之。
&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己亥惠州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等造軍器,拜戴甲為定光佛,與朱光卿相結為亂。
命江西行省左丞沙的捕之。
(《元史》卷三九《順帝紀》) 次年四月袁州(今江西宜春)民周子旺起義。
據《明太祖實錄》卷八: 庚子(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戊午&hellip&hellip初袁州慈化寺僧彭瑩玉以妖術惑衆,其徒周子旺因聚衆欲作亂。
事覺,元江西行省發兵捕誅子旺等。
瑩玉走至淮西匿民家,捕不獲。
既而麻城人鄒普勝複以其術鼓妖言,謂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遂起兵為亂。
以(徐)壽輝相貌異衆,乃推以為主,舉紅巾為号”。
彭瑩玉為袁州僧,贛、饒、信一帶蓋南宋初明教徒屢次發難之根據地也。
瑩玉為西系紅軍之組織者及領導者,初命周子旺舉事失敗,亡命十數年,卒得鄒普勝、徐壽輝等為徒侶,擁之起事。
時人記蕲、黃紅軍,多屬之彭和尚,如葉子奇雲: 至正壬辰、癸巳(1352&mdash1353)間,浙江潮不波,其時彭和尚以妖術為亂,陷饒信杭徽等州。
未幾克複,又為張九四(士誠)所據。
浙西不複再為元有。
(《草木子》卷三《克謹篇》) 明陸深《平胡錄》亦雲: 先是浏陽人彭和尚名翼,号妖彭,能為偈頌,勸人念彌勒佛号,遇夜燃火炬名香,念偈禮拜。
愚民信之,其徒遂衆。
彭翼即彭瑩玉。
瑩玉所推舉領袖徐壽輝以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稱帝于蕲水,建天完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為其下陳友諒所殺。
友諒因壽輝之基業建漢國。
壽輝之别将朋玉珍先率兵入蜀,聞天完亡,不肯臣友諒,遂于至正二十三年稱帝于成都,建國号夏,下令盡去釋老二教,止奉彌勒(黃标《平夏錄》)。
漢夏後均為東系紅軍朱元璋所滅。
與彭瑩玉同時活動于河南北一帶者為白蓮教首領韓山童。
山童敗死,其子林兒稱小明王,建國号宋,建元龍鳳。
林兒立十二年為其下朱元璋所殺。
元璋因小明王之基業,削平群雄,建大明帝國。
《元史》卷四十二《順帝紀》: 初栾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廣平永平縣。
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劉)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複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
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
其妻楊氏其子韓林兒逃之武安。
“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貧富不均,多樂從亂,不旬日衆殆數萬人”(《草木子》卷三《克謹篇》)。
時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也。
起事時以紅巾為号,故号紅軍。
以燒香禮彌勒佛,又号香軍(權衡《庚申外史》)。
林兒父子又倡“明王出世”之說,明代官書如《元史》及《明實錄》多諱言之,清人修《明史》亦不之及。
唯明代私家著述有涉及者,如高岱《鴻猷錄》: 山童自其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至山童倡言: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
(《鴻猷錄》卷七《宋事始末》) 何喬遠《名山藏》: 小明王韓林兒者,徐人群盜韓山童子。
自其祖父為白蓮會惑衆,衆多從之。
元末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
江淮之人騷然皆動。
黃河南徙,元用賈魯鑿求禹故道。
山童陰作石人一眼,當道埋之,镌其背曰石人一眼,天下四反。
河下掘得相驚詫。
于是颍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等告衆曰:山童,宋徽宗八世孫也,當帝天下。
我劉光世後,合輔之。
聚衆三千人于白鹿莊,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約起兵,兵用紅巾為志。
(《名山藏》卷四三《天因記》) 以“彌勒降生”與“明王出世”并舉,明其即以彌勒當明王。
山童唱明王出世之說,事敗死,其子繼稱小明王,則山童生時之必以明王或大明王自稱可決也。
此為韓氏父子及其徒衆胥屬明教徒,或至少孱入明教成分之确證。
韓氏父子自号大小明王出世,另一系統據蜀之明玉珍初不姓明,亦改姓為明以實之。
朱元璋承大小明王之後,因亦建國曰大明。
至明人修《元史》以韓氏父子為白蓮教世家,而不及其“明王出世”之說。
試證以元末明初人之記載,如徐勉《保越錄》、權衡《庚申外史》、葉士奇《草木子》、劉辰《國初事迹》諸書,記韓氏父子及其教徒事(包括明太祖在内)均稱為紅軍,為紅巾,為紅寇,為香軍。
言其特征,則燒香;誦偈;奉彌勒。
無一言其為白蓮教者。
則知《元史》所記,蓋明初史官之飾辭,欲為明太祖諱,為明之國号諱,蓋彰彰明甚矣。
韓山童起事後,同年(至正十一年)八月蕭縣李二及老彭趙君用亦起義,陷徐州。
李二号芝麻李,亦以燒香聚衆起事(《元史》卷四二《順帝紀》)。
時彭瑩王一系已起事于蕲、黃,亦以紅巾為号。
與韓林兒一系成東西呼應之局面,皆稱紅軍。
除此二大系之紅軍外,時又有南鎖紅軍,北鎖紅軍,權衡《庚申外史》雲: 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川紅軍起,号為香軍,蓋以燒香禮彌勒佛得名也。
其始出趙州栾城韓學究家。
已而河東襄陝之民翕然從之。
故荊漢許汝山東豐沛,以及兩淮紅軍皆起應之。
起颍上者推杜遵道為首,陷朱臯,據倉粟,從者數十萬,陷汝甯光息信陽;起蕲、黃者,宗彭瑩玉和尚,推徐真逸(壽輝)為首,陷德安沔陽武昌江陵江西諸郡;起湘漢者,推布三王孟海馬号南鎖紅軍,奄有均房襄陽荊門歸峽;起豐沛者,推芝麻李為首,亦奄有徐州近縣,及宿州五河虹縣豐沛靈璧,西并安豐濠泗。
明太祖與紅軍 明太祖曾為僧,為明教徒,為紅軍小卒,超擢以至為大将,封公封王,終至于殺其所嘗臣事之宋主,代之而建新朝。
中間其諸将且曾一度欲奉小明王,以諸将皆濠泗豐沛子弟,夙受彭瑩玉之教化,且多為宋主部曲,天完漢降将,其人又皆明教徒也。
終為新進之浙東儒生地主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所阻。
儒生斥佛為異端,且基輩均與小明王父子無淵源,又皆浙東巨室豪紳,遵封建禮法,重保守傳統,相率團結土著,捍地方,衛家業,與紅軍異趣;自成一系統,利用明太祖之雄厚軍力,擁之建新朝,以保持千年來傳統之秩序習慣與巨室豪紳之特殊利益:遂與出自明教紅軍之諸将,成地主與農民、儒生與武将相持之局,贊助明太祖以陰謀殺小明王,自為領袖。
明太祖亦利用巨室豪紳之護持、儒術之粉飾,建帝王之業。
自樹勢力,終于取宋而代之。
第以其部曲多紅軍,為籠絡宋主舊部、徐陳降将,為迎合民心,均不能放棄“明王出世”之說。
建大明為國号,一以示其承小明王而起,一以宣示“明王”已出世,使後來者無所借口。
儒生輩所樂于讨論者:則以“明”義為光明,分之則為日月,禮有祀“大明”“朝日”“夕月”之文;千餘年來“大明”日月均列為正祀,無論列為郊祭或特祭,均為曆朝所重視;且新朝自南方建國,與曆史上之以北定南者異勢;以陰陽五行之說,則南方為火,為祝融,北方屬水,為玄冥;元建都于北平,起自更北之蒙古,以火克水,以明制暗,斯又漢以來儒生所津津喜道者:故亦力贊以明為國号。
一從明教教義,一從儒家經說,并行不悖,人自以為如其所計度。
凡此皆明人所諱言,明官書所不載,今據明初記載及太祖自述,以年分列太祖與紅軍之關系,以實吾說。
《明史·太祖本紀》: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
是太祖生于元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也。
先是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棒胡起義于信陽,太祖時年十歲。
次年周子旺起義于袁州,彭瑩玉亡命淮西傳教,太祖時年十一歲。
《紀》又言:至正四年“入皇覺寺為僧,逾月遊食合肥,&hellip&hellip凡曆光、固、汝、颍諸州,三年複還寺”。
光、固、汝、颍諸州為紅軍杜遵道之根據地,亦即彭瑩玉所曾布教之區域,太祖之接受明教教義,當為此三年内事。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太祖年二十一歲。
複還皇覺寺。
《禦制皇陵碑》:“一浮雲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
時乃長淮盜起,民生攘攘。
于是思親之心昭著,日遙盼乎家邦。
已而既歸,乃複業于覺皇。
”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太祖二十四歲。
五月劉福通、徐壽輝東西二系紅軍兵起。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太祖二十五歲。
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
子興燒香聚衆,稱亳州節制元帥(《明史》卷一《太祖紀》,俞本《皇明紀事錄》)。
《禦制皇陵碑》: 住方三載,而又雄者跳梁,起自汝、颍,次及鳳陽之南廂。
未幾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書,雲及趨降。
既憂且懼,無可籌詳。
旁有覺者,将欲聲揚。
當此之際,逼迫而無已,試與知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斃,亦奮臂而相戕。
”知者為我畫計,且默禱以陰相。
如其言往蔔去守之何詳?神乃陰陰乎有警,其氣郁郁乎洋洋,蔔逃蔔守則不吉,将就兇而不妨。
《皇朝本紀》: 天下兵亂,過寺,寺焚僧散。
将曉,上歸祝伽藍,以珓蔔吉兇。
&hellip&hellip時神意必從雄而後已,因是固守所居。
未旬日友人以書從亂離中來,略言從雄大意,覽畢即焚之。
又旬日有人告旁有知書來者,意在覺其事,上心知之。
複三日,斯人果至,與語觀其辭色未見相,複禮待而歸。
複幾旬日,又有來告,先欲覺知事者今雲不忍,欲令他人來加害,乞幽察以從告。
上深思之,以四境逼迫,訛言蜂起,乃決意從諸雄。
(參看沈節甫《紀錄彙編》本《禦制紀夢》及《天潢玉牒》) 閏三月甲戌朔入濠州,《禦制紀夢》:“以壬辰閏三月初一日至城門,守者不由分訴,執而欲斬之,良久得釋。
”《禦制皇陵碑》:“即起趨降而附城,幾被無知而創,少頃獲釋,身體安康,從愚朝暮,日日戎行。
”“子興收為步卒,入伍既兩月餘為親兵,終歲如之。
”(《禦制紀夢》)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太祖二十六歲。
以功升鎮撫(《明史》卷一《太祖紀》)。
宋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太祖二十八歲。
三月郭子興卒。
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于亳(号小明王),國号宋,建元龍鳳。
檄授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子興部将張天祐為右副元帥,太祖為左副元帥(同上,參《皇朝本紀》)。
“乃用其年号以令軍中。
” (同上) 九月都元帥郭天叙右副元帥張天祐戰死,太祖獨任元帥府事。
(《皇明紀事錄》) 宋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太祖二十九歲。
三月亳都升太祖為樞密院同簽,以帥府都事李士元為經曆。
尋升太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以故元帥郭天叙弟天爵為右丞。
經曆李士元改名善長,為左右司郎中,以下諸将皆升元帥。
(同上) 宋龍鳳四年(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太祖三十一歲。
“五月宋将劉福通破汴梁,迎(宋帝)韓林兒都之。
”十二月太祖自将克婺州,改為甯越府。
“辟範祖幹、葉儀、許元等十三人,分直講經史。
”(《明史》卷一《太祖紀》)于甯越置中書分省,于省門建二旒大黃旗,上書:“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下揭二牌:“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
”(《皇明紀事錄》) 宋龍鳳五年(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太祖三十二歲。
五月升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同上) 八月元察罕帖木兒複汴梁,(劉)福通以林兒(宋帝)退保安豐(今安徽壽縣)。
(《明史》卷一《太祖紀》) 宋龍鳳六年(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太祖三十三歲。
三月戊子征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
(同上) 宋龍鳳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太祖三十四歲。
正月封吳國公。
(《皇明紀事錄》) 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太祖三十六歲。
二月張士誠将“呂珍破安豐,殺劉福通。
三月辛醜,太祖自将救安豐,珍敗走,以(宋帝)韓林兒歸滁州”(《明史》卷一《太祖紀》)。
十四日制贈太祖曾祖父三代為司空司徒太尉等官。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引《龍鳳事迹》) 宋龍鳳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太祖三十七歲。
宋帝在滁州。
春正月丙寅朔,李善良等率群臣勸進,&hellip&hellip乃即吳王位,建百官。
(《明史》卷一《太祖紀》) 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
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劉)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
(《明史》卷一二八《劉基傳》,高岱《鴻猷錄》二《宋事始末》:“諸将議于中書省設禦座奉韓林兒,劉基從後踢上所坐胡床曰:&lsquo牧豎子耳!奉之何為?&rsquo密陳天命所在。
上意悟。
會陳友諒來入寇,遂議征讨,不果奉。
”何喬遠《名山藏·天因記》:“龍灣之捷〔按陳友諒龍灣之敗,事在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時宋帝在安豐〕,諸将欲奉小明王為帝,劉基怒不許,陳天命所在,然高帝用其年紀如初。
”) 宋龍鳳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太祖三十八歲。
宋帝在滁州。
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張士誠。
(《明史》卷一《太祖紀》) 宋龍鳳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太祖三十九歲。
宋帝在滁州。
五月二十一日,太祖以檄數張士誠罪狀: 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近睹有元之末,王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憲台舉親而劾仇,有司差貧而優富。
廟堂不以為憂,方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千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聲聞于天。
緻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偈言之妄誕,誤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其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颍,蔓延河洛。
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
元以天下錢糧兵馬大勢而讨之,略無功效,愈見猖獗,終不能濟世安民。
是以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或假元氏為名,或托香軍為号,或以孤軍獨立,皆欲自為。
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餘本濠縣之民,初列行伍,漸至提兵,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遂引兵度江。
&hellip&hellip龍鳳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吳寬《平吳錄》,祝允明《九朝野史》卷一) 十二月遣廖永忠沈宋帝小明王韓林兒于瓜步,宋亡。
(朱權《通鑒博論》,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 宋龍鳳十三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太祖四十歲。
大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太祖四十一歲。
春正月乙亥,&hellip&hellip(太祖)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明史》卷二《太祖紀》) 大明帝國與明教 太祖因明教建國,故以明為國号。
然“明王出世”“彌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義,明暗對立,互為消長,而終克于明。
彌勒則有三十次入世之說。
使此說此教仍繼續流傳,則後來者人人可自命為明王,為彌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
以此明太祖雖以紅軍小卒起事,自龍鳳十二年以後即諱言其為紅軍支系。
于讨張士誠檄中,且深斥彌勒之傳說,以為妄誕,以為妖言,而于“明王出世”之說則不及隻字。
此蓋受劉基、宋濂等反紅軍系儒生地主之勸說,隐去舊迹,為建新朝地步也。
越一年而建國。
洪武元年四月甲子幸汴梁,閏七月丁未還南京,因李善長之請,诏禁白蓮社及明尊教。
王世貞撰《李善長傳》: 高帝幸汴還。
&hellip&hellip又請禁淫祀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巫觋,扶鸾禱聖書符咒水邪術。
诏可。
(《名卿績紀》卷三) 遂著于律。
《明律》十一《禮》一: 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鸾禱聖,自号端公太保師婆,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隐藏圖像,燒香集衆,夜聚曉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裡。
原注:“西方彌勒佛、遠公白蓮社、牟尼明尊教、釋氏白雲宗是四樣。
” 牟尼即摩尼,明尊教即明教也,說見前文。
時溫州仍有大明教流行。
熊鼎以洪武元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分部台溫(《明史》卷二八九《熊鼎傳》)。
以大明教名犯國号禁絕之,宋濂《故岐甯衛經曆熊府君墓銘》: 洪武改元。
&hellip&hellip溫有邪師曰大明教,造飾殿堂甚侈,民之無業者鹹歸之。
君以其瞽俗眩世,且名犯國号,奏毀之,官沒其産,而驅其衆為農。
(《芝園續集》卷四) 泉州晉江縣華表山亦有明教徒所立之摩尼庵;因郁新楊隆請得不毀。
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 華表山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時物也,祀摩尼佛。
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蘇鄰國人,又一佛也,号具智大明使。
&hellip&hellip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
至道中,懷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蔔肆,鬻以五十千錢,而瑞相遂傳閩中。
真宗朝,閩士人林世長取其經以進,授守福州文學。
皇朝太祖定天下,以三教範民,又嫌其教名上逼國号,擯其徒,毀其宮。
戶部尚書郁新、禮部尚書楊隆奏留之。
(按《明史》卷一百十一《七卿年表》,太祖朝與郁新任戶部尚書同時之禮部尚書為李原名、任亨泰、門克新、鄭沂、陳迪、宋禮、李至剛等,無楊隆名。
《明史》卷一百五十《郁新傳》,“新,臨淮人”,仕迹亦未嘗履閩。
) 溫、泉之明教均相繼以“教名上逼國号”被禁斷。
溫之明教自後遂不見于記載。
閩則易名為師氏法,亦式微矣。
何氏又記: 今民間習其術者,行符咒,名師氏法,不甚顯雲。
政府對明教之壓迫雖嚴,而明教徒仍數數起事。
洪武永樂間陝西田九成自稱後明皇帝,改元龍鳳,帝号與年号均直承小明王。
其黨則稱彌勒佛四天王等。
《明成祖實錄》卷六十五: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戊戌,“妖賊王金剛奴伏誅。
金剛奴陝西階州人,自洪武初聚衆作耗,稱三元帥,往來劫掠,而于沔縣西黑山天池平等處潛住,常以佛法惑衆。
後又與沔縣賊首邵福等作耗。
其黨田九成者僭号後明皇帝,改元龍鳳。
高福興稱彌勒佛,金剛奴稱四天王,前後攻破屯塞,殺死官軍。
會長興侯耿秉文引兵剿捕,餘黨悉散。
惟金剛奴與賊仇占兒等未獲,仍逃聚黑山天池平,時出劫掠。
至是潛還本州,為官軍所擒,械送京師伏誅”。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蕲州有白蓮社之獄。
《明成祖實錄》卷四十五: 九月丙子,“湖廣蕲州廣濟縣妖僧守座聚男女立白蓮社,毀形斷指,假神扇惑。
事覺,官捕誅之”。
田九成起事于西北,即紅軍入西北者之餘黨,至蕲州則彭瑩玉、徐壽輝起事之地也。
至永樂七年複有李法良之起事,《明成祖實錄》卷六十六: 九月“辛未,誅叛賊李法良。
法良江西人,行彌勒教,流入湘潭,聚衆為亂”。
江西又宋代明教之重要傳教區也。
至十六年又有劉化自稱彌勒佛。
《明成祖實錄》卷一百一十: 十六年五月辛亥,“順天府昌平縣民劉化以謀叛伏誅。
化初名僧保,畏避從軍,逃匿保定府新城縣民家,衣道人服,自稱彌勒佛下世,當主天下,演說《應劫五公》諸經,鼓誘愚民百四十餘人,皆信從之。
已而真定容城山西洪洞等縣人民皆受戒約,遂相聚為亂。
事聞,悉捕誅之”。
永樂以後,類似之暴動史不絕書,姑舉其著者數事,如宣宗朝轉輪王出世之獄。
《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一: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月戊申,“山東文登縣執妖僧明本、法鐘等解京師。
明本等皆栖霞縣太平寺僧,以化緣至成山衛,依百戶朱勝。
因塗改舊領敕谕度牒,為妖言惑衆,詐稱轉輪王出世,作僞诏記湧安年号,遣法鐘持詣文登,誘惑愚民。
縣官執之以聞,而成山衛亦執勝等械至京,&hellip&hellip付錦衣衛窮治之”。
英宗朝“七佛祖師”之暴動。
《明英宗實錄》卷十二: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十二月己亥,“妖賊張普祥伏誅。
普祥真定衛軍,以妖書惑衆,潛居井陉縣,自号七佛祖師,遣其黨往河南、山東、山西、直隸等處度人,約先取彰德城,以次攻奪諸城。
其黨李名顯等百餘人入磁州城,焚千戶所,官軍攻敗之。
普祥挈家屬竄伏柏鄉縣,遞運大使魏景原引官軍至其黨張林家土洞内獲之,械送京師。
上命廷臣鞫實誅之”。
憲宗朝貴州有“明王”之起事,托稱為明玉珍後裔,《明史》記: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總兵官李震奏:烏羅苗人石全州妄稱元末明氏子孫,僭稱明王,糾衆于執銀等處作亂,鄰洞多應之。
因調官軍往剿,石全州已就擒,而諸苗攻劫未已,命鎮巡官設策撫捕,未幾平。
(《明史》卷三一六《貴州土司傳·銅仁傳》) 至嘉靖時李福達自稱彌勒佛,與武定侯郭勳交通,至起大獄(詳《明史》《明史紀事本末》《世廟識餘錄》)。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有山東白蓮教徒王好賢、徐鴻儒之起事(《明史》卷二五七《趙彥傳》,《明史紀事本末》)。
溯其源流,又皆明教之餘響也。
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一 在舊式的政體之下,皇帝隻是代表他的家族以及外環的一特殊集團的利益,比較被統治的人民,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永遠是在危險的邊緣,尊嚴的神聖寶座之下,醞釀着待爆發的火山。
為了家族的威權和利益的持續,他們不得不想盡鎮壓的法子,公開的律例、刑章,公開的軍校和法庭不夠用,也不便用,他們還需要造成恐怖空氣的特種組織、特種監獄和特種偵探,來監視每一個可疑的人、可疑的官吏。
他們用秘密的方法偵伺、搜查、逮捕、審訊、處刑。
在軍隊中、在學校中、在政府機關中、在民間、在茶樓酒館、在集會場所,甚至在交通孔道、大街小巷,處處都有這類人在活動。
執行這些任務的特種組織,曆代都有。
在漢有“诏獄”和“大誰何”,在唐有“麗景門”和“不良人”,在宋有“诏獄”和“内軍巡院”,在明有“錦衣衛”和“東西廠”,在袁世凱時代則有“偵緝隊”。
錦衣衛和東西廠,明人合稱為廠衛。
從14世紀後期一直到17世紀中葉,這兩機關始終存在(中間曾經幾度短期地廢止,但不久即複設)。
錦衣衛是内廷的偵察機關,東廠則由宦官提督,最為皇帝所親信,即錦衣衛也受其偵察。
錦衣衛初設于明太祖時,是内廷親軍,皇帝的私人衛隊,不隸都督府。
其下有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北鎮撫司專治诏獄,可以直接取诏行事,不必經過外廷法司的法律手續,甚至本衛長官亦不得幹預(王世貞:《錦衣衛》)。
錦衣衛的正式職務,據《明史·職官志》說是“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凡盜賊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
經過嘉靖初年裁汰後,縮小職權,改為“專察不軌妖言人命強盜重事”(《明史·刑法志》)。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偵察“不軌妖言”,不軌指政治上的反動者或黨派,妖言指宗教的集團如彌勒教、白蓮教、明教等。
明太祖出身于香軍,深知“彌勒降生”和“明王出世”等宗教傳說,對于渴望改善生活的一般農民,所發生的政治作用是如何重大。
他尤其了解聚衆結社對現實政權有如何重大的意義和威脅,他從這兩種活動中得到政權,也已為這政權立下基礎,唯一使他焦急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永遠子子孫孫都能不費事地繼承這政權。
他所感覺到的嚴重危機有兩方面:其一是并肩起事的諸将,個個都身經百戰,枭悍難制。
其二是出身豪室的文臣,他們有地方的曆史勢力,有政治的聲望,又有計謀,不容易對付。
這些人在他在位的時候,固然鎮壓得下,但也還惴惴不安。
身後的繼承人呢,太子忠厚柔仁,隻能守成,不能應變。
到太子死後,他已是望七高年,太孫不但幼稚,而且比他兒子更不中用,成天和一批腐儒接近,景慕三王,服膺儒術,更非制馭枭雄的腳色。
他為着要使自己安心,要替他兒孫斬除荊棘,便不惜用一切可能的殘酷手段,大興胡藍黨案,屠殺功臣,又用整頓吏治,治亂國用重刑的口實,把中外官吏地主豪紳也着實淘汰了一下,錦衣衛的創立和授權,便是發揮這個作用。
經過幾次的大屠殺以後,臣民側足而立,覺得自己的地位已經安定了。
為了緩和太過緊張的空氣,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把錦衣衛所禁閉的囚徒都送刑部。
再隔六年,胡黨、藍黨都已殺完,不再感覺到政治上的逼脅了,于是又解除錦衣衛的典诏獄權,诏内外獄毋得上錦衣衛,大小案件都由法司治理。
天下從此算太平了(《明史·刑法志》)。
不到十年,帝位發生争執,靖難兵起,以庶子出藩北平的燕王入居大位,打了幾年血仗;雖然到了南京,名義上算做了皇帝,可是地位仍不穩固。
因為第一,建文帝有出亡的傳說,宮内自焚的遺體中不能确定建文帝是否也在内,萬一建文帝未死,很有起兵複國的可能。
第二,他以庶子僭位,和他地位相同的十幾個親王看着眼紅,保不住也重玩一次靖難的把戲(這一點在他生前算是過慮,可是到孫子登位後,果然又鬧了一次叔侄交兵)。
第三,當時他的兵力所及的隻是由北平到南京一條交通線,其他地方隻是外表表示服從。
第四,建文帝的臣下,在朝的如曹國公李景隆、驸馬都尉梅殷等,在地方的如盛庸、平安、何福等都曾和他敵對作戰。
其他地方官吏文武臣僚也都是建文舊人,不能立地全盤更動。
這使他感覺有臨深履薄的恐懼。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用得着他父親傳下的衣缽,于是錦衣衛重複活動,一直到亡國,始終做皇帝的耳目,擔任獵犬和屠夫的雙重任務。
錦衣衛雖然親近,到底是外官,也許會徇情面,仍是不能放心。
明成祖初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