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陳寅恪講唐代政治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雲“猶中國言戰士”,若非宋景文誤會,即後來由專名引申為公名耳)。
又同書同卷《石國傳》雲: 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時。
據此,可知赭羯即柘羯之異譯,凡康安石等中亞月氏種人,皆以勇健善戰著聞者也。
《舊唐書》二〇〇上《安祿山傳》雲: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
《舊唐書》所謂雜種胡之确切界說尚待詳考,但《新唐書》二二五上《逆臣傳·安祿山傳》雲: 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少孤,随母嫁安延偃,乃冒姓安,通六蕃語,為互市郎。
寅恪按:安祿山事迹上引《郭子儀雪安思順疏》,謂安祿山本姓康。
今敦煌寫本《天寶丁籍》亦有康、安、石等姓以羯為稱者(見《曆史與地理雜志》第三三編第四卷《天寶十載丁籍》及同書第四一編第四卷《天寶四載丁籍》),故安祿山父系之為羯胡,即中亞月氏種可無疑矣。
至史思明之種族則《新唐書》二二五上《逆臣傳·史思明傳》雲: 史思明,甯夷州突厥種,與安祿山共鄉裡,通六蕃譯,亦為互市郎。
疑史思明非出中亞胡種者。
然《舊唐書》二〇〇《安祿山傳》雲: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
(前已引,茲為論述便利起見,特重及之。
) 同書同卷《史思明傳》雲: 史思明,甯夷州突厥雜種胡人也。
又《舊唐書》一〇四《哥舒翰傳》(《新唐書》一三五《哥舒翰傳》同)略雲: 哥舒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
翰母尉遲氏,于阗之族也。
〔安祿山〕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 據此類史料,初視之,似當時所謂雜種胡人者即指混合血統胡族,如哥舒翰等之例。
但更詳考史傳,則知當時雜種胡人之稱實徑指昭武九姓月支種而言,如《新唐書》二一七上《回鹘傳》(參《通鑒》二二六建中元年八月甲午張光晟殺突董條)雲: 始回纥至中國,常參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師,至千人,居赀殖産甚厚。
酋長突董翳蜜施、大小梅錄等還國,裝橐系道。
所言與《舊唐書》一二七《張光晟傳》雲: 建中元年回纥突董、梅錄領衆并雜種胡等自京師還國,輿載金帛相屬于道。
者同是一事,而舊傳之所謂雜種胡即九姓胡,可為确證。
然則《舊唐書》之稱安祿山為雜種胡人者,實指其九姓胡而言,又其目史思明為突厥雜種胡人者,殆以其父系為突厥,而母系為羯胡,故曰“突厥雜種胡人”也。
觀于史思明與安祿山俱以通六蕃語為互市郎,正是具有中亞胡種血統之特征。
至其以史為姓者,蓋從父系突厥姓阿史德或阿史那之省稱,不必為母系昭武九姓之史也。
又考安史生長之地即營州,在開元之初已多中亞賈胡,如《舊唐書》一八五下《良吏傳·宋慶禮傳》(《新唐書》一三〇《宋慶禮傳》同)略雲: 初營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帶奚、契丹,則天時都督趙文政理乖方,兩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後移于幽州東二百裡漁陽城安置。
開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歸附,玄宗欲複營州于舊城,乃诏慶禮等更于柳城築營州城,俄拜慶禮禦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幽州及漁陽、淄青等戶,招輯商胡,為立店肆。
此必其時營州區域之内或其近傍頗有西域賈胡,慶禮始能招輯之也。
故營州一地在開元以前已多中亞胡人,可知之矣。
更試一檢《新唐書·安祿山傳》(參考《安祿山事迹》),如言: 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百萬。
及 凡降蕃夷皆接以恩,祿山通夷語,躬自尉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所戰無前。
等,則安祿山利用其中亞胡種商業語言特長之例證也。
又如言: 養同羅降契丹曳落河八千人為假子。
及 祿山已得〔阿〕布思之衆,則兵雄天下。
則安祿山利用其混合血統胡人之資格,籠絡諸不同之善戰胡族,以增強其武力之例證也。
故據《新唐書》一一八《韋湊傳》附《見素傳》雲: 明年(天寶十四載),祿山表請蕃将三十二人代漢将,帝許之。
見素不悅,謂〔楊〕國忠曰:“祿山反狀暴天下,今又以蕃代漢,難将作矣。
”未幾,祿山反。
可知祿山之舉兵與胡漢種族武力問題有關也。
至《舊唐書》一〇六《李林甫傳》(《新唐書》二二三上《奸臣傳·李林甫傳》同,又《大唐新語》一一《懲戒篇》及《谀佞篇》尤可參校)雲: 國家武德、貞觀已來,蕃将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專委大将之任,多以重臣領使以制之。
開元中,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将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
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帝(玄宗)以為然,乃用〔安〕思順代林甫領〔朔方節度〕使。
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
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将之任故也。
其寒族蕃人一語涉及唐代統治階級全部,俟後論之。
然安史叛亂之關鍵,實在将領之種族,則可與《新唐書》韋見素一傳互相證發也。
又《舊唐書》一九九上《東夷傳·高麗傳》(《新唐書》一一〇《泉男生傳》附《獻誠傳》同)雲: 〔泉〕獻誠授右衛大将軍,兼令羽林衛上下。
天授中,則天嘗内出金銀寶物,令宰相及南北衙文武官内擇善射者五人共賭之。
内史張光輔先讓獻誠為第一,獻誠複讓右玉钤衛大将軍薛土摩支,摩支又讓獻誠。
既而獻誠奏曰:“陛下令簡能射者五人,所得者多非漢官。
臣恐自此已後,無漢官工射之名。
伏望停寝此射。
”則天嘉而從之。
寅恪按:泉獻誠、薛土摩支皆蕃将也。
武則天時,蕃将之武藝已遠勝于漢人,于此可見。
《邺侯家傳》言府兵制之破壞實始于則天時,此亦一旁證。
蓋宇文泰所鸠合之六鎮關隴胡漢混合集團至武曌時已開始崩潰,不待玄宗朝,而漢将即此混合集團之首領,其不如蕃将之善戰已如此矣。
至泉獻誠為蓋蘇文之孫,男生之子,亡國敗降之餘裔,其武伎精妙猶稱當時第一,則高麗之以東隅小國能屢抗隋唐全盛之日傾國之師,豈無故哉!豈無故哉! 複次,《新唐書》一二七《張嘉貞傳》附《弘靖傳》(《舊唐書》一二九《張延賞傳》附《弘靖傳》同,但無“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之語)略雲: 充盧龍節度使,始入幽州,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
弘靖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衆滋不悅。
幽薊初效順,不能因俗制變,故範陽複亂。
寅恪按:聖人者唐俗稱天子之語。
如《通鑒》二二二上元二年三月條(《舊唐書》二〇〇上、《新唐書》二二五上《史思明傳》附《朝義傳》略同)略雲: 〔史〕朝義泣曰:“諸君善為之,勿驚聖人!”(寅恪按:此聖人指思明言。
) 胡注雲: 當時臣子謂其君父為聖人。
蓋安史俱稱帝,故在其統治之下者率以聖人稱之,自無足異。
所可注意者,穆宗長慶初上距安史稱帝時代已六七十年,河朔之地,祿山、思明猶存此尊号,中央政府官吏以不能遵循舊俗,而緻變叛,則安史勢力在河朔之深且久,于此可見。
茲節錄兩唐書所載安史同時并後來河朔及其他藩鎮胡化事迹于下,其種族、文化二者之關系不待解釋,自然明了。
至其人前後逆順賢否雖各有不同,但非此篇所論範圍,故不置言也。
其血統确有胡族分子者,如《舊唐書》二〇〇上《安祿山傳》附《孫孝哲傳》(《新唐書》二二五上《逆臣傳》同)雲: 孫孝哲,契丹人也。
《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史憲誠傳》(《舊唐書》一八一《史憲誠傳》同)雲: 史憲誠,其先奚也,内徙靈武,為建康人,三世署魏博将。
同書二一一《藩鎮鎮冀李寶臣傳》(《舊唐書》一四二《李寶臣傳》同)雲: 李寶臣本範陽内屬奚也,善騎射,範陽将張鎖高畜為假子,故冒其姓,名忠志,為盧龍府果毅。
同書同卷《王武俊傳》(《舊唐書》一四二《王武俊傳》同)雲: 王武俊本出契丹怒皆部,父路俱,開元中與饒樂府都督李詩等五千帳求襲冠帶。
入居薊。
年十五,善騎射,與張孝忠齊名,隸李寶臣帳下為裨将。
同書同卷《王廷湊傳》(《舊唐書》一四八《王廷湊傳》同)雲: 王廷湊本回纥阿布思之族,隸安東都護府,曾祖五哥之,為李寶臣帳下,骁果善鬥,王武俊養為子,故冒姓王,世為裨将。
同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李懷仙傳》(《舊唐書》一四三《李懷仙傳》同)雲: 李懷仙,柳城胡也,世事契丹,守營州,善騎射,智數敏給,祿山之反,以為裨将。
同書同卷《李茂勳傳》(《舊唐書》一八〇《李可舉傳》同)雲: 李茂勳本回纥阿布思之裔,張仲武時與其侯王皆降,資沈勇善馳射,仲武器之,任以将兵,常乘邊,積功賜姓及名。
同書二一三《藩鎮淄青李正己傳》(《舊唐書》一二四《李正己傳》同)雲: 李正己,高麗人,為營州副将,從侯希逸入青州,希逸母即其姑。
同書一四四《侯希逸傳》(《舊唐書》一二四《侯希逸傳》同)雲: 侯希逸,營州人,天寶末為州裨将,守保定城。
祿山反,以徐歸道為節度使,希逸率兵與安東都護王玄志斬之,诏拜玄志平盧節度使。
玄志卒,共推希逸,有诏就拜節度使。
與賊确,數有功,然孤軍無援,又為奚侵略,乃拔其軍二萬,浮海入青州,據之,平盧遂陷,肅宗因以希逸為平盛、淄青節度使。
自是淄青常以平盧冠使。
據上引《李正己傳》,知侯希逸至少其母系出自高麗,雖其初不從安祿山之命,然其種族固含有胡人血脈,其部下兵衆亦是胡化集團。
是以自李正己襲奪其業後,淄青一鎮亦與河朔同風,遂為唐代中央政府之巨患。
推求其故,實由其統治者本從河朔胡化集團中分出者也。
《新唐書》一四八《張孝忠傳》(《舊唐書》一四一《張孝忠傳》同)雲: 張孝忠本奚種,世為乙失活酋長。
父谧,開元中提衆納款。
孝忠始名阿勞,以勇聞。
燕趙間共推張阿勞、王沒諾幹二人齊名。
沒諾幹,王武俊也,天寶末以善射供奉仗内,安祿山奏為偏将。
祿山、史思明陷河洛,常為賊前鋒;朝義敗,乃自歸。
同書二二四上《叛臣傳·李懷光傳》(《舊唐書》一二一《李懷光傳》同)雲: 李懷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父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将,以戰多賜姓,更名嘉慶。
懷光在軍以積勞為都虞候,節度使郭子儀以紀綱委懷光。
寅恪按:李懷光乃朔方軍将,屬于别一系統不在河朔範圍,然以其先嘗居幽州,故亦附及之。
至唐室中興元勳李光弼,則《新唐書》一三六其本傳(《舊唐書》一一〇《李光弼傳》略同)雲: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父楷洛以武後時入朝。
是亦出于東北胡族,且與安祿山同鄉裡,不過政治上适立于相反之地位耳。
以上諸人皆确為胡族無複疑義。
又有實為漢人,或雖号漢族,而帶胡種嫌疑未能決定者,茲并列之于下。
其要點在無論實為漢人或有胡族之嫌疑,其人必家世或本身居住河朔,久已胡化,故亦與胡人無異者也。
如《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傳·田承嗣傳》(《舊唐書》一四一《田承嗣傳》同)雲: 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也,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隸安祿山麾下。
《舊唐書》一四一《田弘正傳》(《新唐書》一四八《田弘正傳》同) 略雲: 田弘正祖延恽,魏博節度使承嗣之季父也。
弘正善騎射,為衙内兵馬使,既受節钺,上表曰:“臣家本邊塞,累代唐人,驅馳戎馬之鄉,不睹朝廷之禮,伏自天寶已還,幽陵肇亂,山東奧壤,悉化戎墟,官封代襲,刑賞自專。
” 《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何進滔傳》(《舊唐書》一八一《何進滔傳》同)雲: 何進滔,靈武人,世為本軍校,少客魏,委質軍中。
寅恪按:前引《新唐書·西域傳》,昭武九姓中有何姓,何進滔又從靈武徙居于魏,故疑其先世是羯胡,其本身又居魏,而當時魏地亦胡化區域也。
《舊唐書》一八一《韓允忠傳》(《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韓君雄傳》同)雲: 韓允忠,魏州人也,父國昌,曆本州右職。
同書同卷《樂彥祯傳》(《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樂彥祯傳》同)雲: 樂彥祯,魏州人也,父少寂,曆澶、博、貝三州刺史。
同書同卷《羅弘信傳》(《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羅弘信傳》同)雲: 羅弘信,魏州貴鄉人,曾祖秀,祖珍,父讓,皆為本州軍校。
據《北夢瑣言》五中書蕃人事條,羅亦胡姓,然則羅弘信不獨世居胡化之地,且有本出胡族之嫌疑矣。
《新唐書》二二五中《逆臣傳·朱泚傳》(《舊唐書》二〇〇下《朱泚傳》同)雲: 朱泚,幽州昌平人,父懷珪事安史二賊。
《舊唐書》一四三《朱滔傳》(《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朱滔傳》同)雲: 朱滔,賊泚之弟也。
《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朱克融傳》(《舊唐書》一八〇《朱克融傳》同)雲: 朱克融,滔孫也。
《舊唐書》一四三《劉怦傳》(《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劉怦傳》同)雲: 劉怦,幽州昌平人也,父貢嘗為廣邊大鬥軍使,怦即朱滔姑之子。
《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李載義傳》(《舊唐書》一八〇《李載義傳》同)雲: 李載義自稱恒山愍王之後,性矜蕩,好與豪傑遊,力挽強搏鬥,劉濟在幽州高其能,引補帳下。
寅恪按:李載義之稱承乾後裔,固出依托,即使其真出自承乾,亦與河朔諸漢将同為胡化之漢人也。
《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楊志誠傳》(《舊唐書》一八〇《楊志誠傳》同)雲: 〔楊〕志誠者事〔李〕載義為牙将,載義走,因自為都兵馬使,〔大和〕八年為下所逐,推部将史元忠總留後。
寅恪按:楊志誠、史元忠之氏族史傳不詳,無以确言,但俱為胡化之人,則無可疑者。
突厥阿史那氏、阿史德氏皆省作史氏,中亞昭武九姓中有史氏,史憲誠本奚族,亦姓史氏(見前引兩唐書《史憲誠傳
又同書同卷《石國傳》雲: 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時。
據此,可知赭羯即柘羯之異譯,凡康安石等中亞月氏種人,皆以勇健善戰著聞者也。
《舊唐書》二〇〇上《安祿山傳》雲: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
《舊唐書》所謂雜種胡之确切界說尚待詳考,但《新唐書》二二五上《逆臣傳·安祿山傳》雲: 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少孤,随母嫁安延偃,乃冒姓安,通六蕃語,為互市郎。
寅恪按:安祿山事迹上引《郭子儀雪安思順疏》,謂安祿山本姓康。
今敦煌寫本《天寶丁籍》亦有康、安、石等姓以羯為稱者(見《曆史與地理雜志》第三三編第四卷《天寶十載丁籍》及同書第四一編第四卷《天寶四載丁籍》),故安祿山父系之為羯胡,即中亞月氏種可無疑矣。
至史思明之種族則《新唐書》二二五上《逆臣傳·史思明傳》雲: 史思明,甯夷州突厥種,與安祿山共鄉裡,通六蕃譯,亦為互市郎。
疑史思明非出中亞胡種者。
然《舊唐書》二〇〇《安祿山傳》雲: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
(前已引,茲為論述便利起見,特重及之。
) 同書同卷《史思明傳》雲: 史思明,甯夷州突厥雜種胡人也。
又《舊唐書》一〇四《哥舒翰傳》(《新唐書》一三五《哥舒翰傳》同)略雲: 哥舒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
翰母尉遲氏,于阗之族也。
〔安祿山〕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 據此類史料,初視之,似當時所謂雜種胡人者即指混合血統胡族,如哥舒翰等之例。
但更詳考史傳,則知當時雜種胡人之稱實徑指昭武九姓月支種而言,如《新唐書》二一七上《回鹘傳》(參《通鑒》二二六建中元年八月甲午張光晟殺突董條)雲: 始回纥至中國,常參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師,至千人,居赀殖産甚厚。
酋長突董翳蜜施、大小梅錄等還國,裝橐系道。
所言與《舊唐書》一二七《張光晟傳》雲: 建中元年回纥突董、梅錄領衆并雜種胡等自京師還國,輿載金帛相屬于道。
者同是一事,而舊傳之所謂雜種胡即九姓胡,可為确證。
然則《舊唐書》之稱安祿山為雜種胡人者,實指其九姓胡而言,又其目史思明為突厥雜種胡人者,殆以其父系為突厥,而母系為羯胡,故曰“突厥雜種胡人”也。
觀于史思明與安祿山俱以通六蕃語為互市郎,正是具有中亞胡種血統之特征。
至其以史為姓者,蓋從父系突厥姓阿史德或阿史那之省稱,不必為母系昭武九姓之史也。
又考安史生長之地即營州,在開元之初已多中亞賈胡,如《舊唐書》一八五下《良吏傳·宋慶禮傳》(《新唐書》一三〇《宋慶禮傳》同)略雲: 初營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帶奚、契丹,則天時都督趙文政理乖方,兩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後移于幽州東二百裡漁陽城安置。
開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歸附,玄宗欲複營州于舊城,乃诏慶禮等更于柳城築營州城,俄拜慶禮禦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幽州及漁陽、淄青等戶,招輯商胡,為立店肆。
此必其時營州區域之内或其近傍頗有西域賈胡,慶禮始能招輯之也。
故營州一地在開元以前已多中亞胡人,可知之矣。
更試一檢《新唐書·安祿山傳》(參考《安祿山事迹》),如言: 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百萬。
及 凡降蕃夷皆接以恩,祿山通夷語,躬自尉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所戰無前。
等,則安祿山利用其中亞胡種商業語言特長之例證也。
又如言: 養同羅降契丹曳落河八千人為假子。
及 祿山已得〔阿〕布思之衆,則兵雄天下。
則安祿山利用其混合血統胡人之資格,籠絡諸不同之善戰胡族,以增強其武力之例證也。
故據《新唐書》一一八《韋湊傳》附《見素傳》雲: 明年(天寶十四載),祿山表請蕃将三十二人代漢将,帝許之。
見素不悅,謂〔楊〕國忠曰:“祿山反狀暴天下,今又以蕃代漢,難将作矣。
”未幾,祿山反。
可知祿山之舉兵與胡漢種族武力問題有關也。
至《舊唐書》一〇六《李林甫傳》(《新唐書》二二三上《奸臣傳·李林甫傳》同,又《大唐新語》一一《懲戒篇》及《谀佞篇》尤可參校)雲: 國家武德、貞觀已來,蕃将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專委大将之任,多以重臣領使以制之。
開元中,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将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
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帝(玄宗)以為然,乃用〔安〕思順代林甫領〔朔方節度〕使。
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
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将之任故也。
其寒族蕃人一語涉及唐代統治階級全部,俟後論之。
然安史叛亂之關鍵,實在将領之種族,則可與《新唐書》韋見素一傳互相證發也。
又《舊唐書》一九九上《東夷傳·高麗傳》(《新唐書》一一〇《泉男生傳》附《獻誠傳》同)雲: 〔泉〕獻誠授右衛大将軍,兼令羽林衛上下。
天授中,則天嘗内出金銀寶物,令宰相及南北衙文武官内擇善射者五人共賭之。
内史張光輔先讓獻誠為第一,獻誠複讓右玉钤衛大将軍薛土摩支,摩支又讓獻誠。
既而獻誠奏曰:“陛下令簡能射者五人,所得者多非漢官。
臣恐自此已後,無漢官工射之名。
伏望停寝此射。
”則天嘉而從之。
寅恪按:泉獻誠、薛土摩支皆蕃将也。
武則天時,蕃将之武藝已遠勝于漢人,于此可見。
《邺侯家傳》言府兵制之破壞實始于則天時,此亦一旁證。
蓋宇文泰所鸠合之六鎮關隴胡漢混合集團至武曌時已開始崩潰,不待玄宗朝,而漢将即此混合集團之首領,其不如蕃将之善戰已如此矣。
至泉獻誠為蓋蘇文之孫,男生之子,亡國敗降之餘裔,其武伎精妙猶稱當時第一,則高麗之以東隅小國能屢抗隋唐全盛之日傾國之師,豈無故哉!豈無故哉! 複次,《新唐書》一二七《張嘉貞傳》附《弘靖傳》(《舊唐書》一二九《張延賞傳》附《弘靖傳》同,但無“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之語)略雲: 充盧龍節度使,始入幽州,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
弘靖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衆滋不悅。
幽薊初效順,不能因俗制變,故範陽複亂。
寅恪按:聖人者唐俗稱天子之語。
如《通鑒》二二二上元二年三月條(《舊唐書》二〇〇上、《新唐書》二二五上《史思明傳》附《朝義傳》略同)略雲: 〔史〕朝義泣曰:“諸君善為之,勿驚聖人!”(寅恪按:此聖人指思明言。
) 胡注雲: 當時臣子謂其君父為聖人。
蓋安史俱稱帝,故在其統治之下者率以聖人稱之,自無足異。
所可注意者,穆宗長慶初上距安史稱帝時代已六七十年,河朔之地,祿山、思明猶存此尊号,中央政府官吏以不能遵循舊俗,而緻變叛,則安史勢力在河朔之深且久,于此可見。
茲節錄兩唐書所載安史同時并後來河朔及其他藩鎮胡化事迹于下,其種族、文化二者之關系不待解釋,自然明了。
至其人前後逆順賢否雖各有不同,但非此篇所論範圍,故不置言也。
其血統确有胡族分子者,如《舊唐書》二〇〇上《安祿山傳》附《孫孝哲傳》(《新唐書》二二五上《逆臣傳》同)雲: 孫孝哲,契丹人也。
《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史憲誠傳》(《舊唐書》一八一《史憲誠傳》同)雲: 史憲誠,其先奚也,内徙靈武,為建康人,三世署魏博将。
同書二一一《藩鎮鎮冀李寶臣傳》(《舊唐書》一四二《李寶臣傳》同)雲: 李寶臣本範陽内屬奚也,善騎射,範陽将張鎖高畜為假子,故冒其姓,名忠志,為盧龍府果毅。
同書同卷《王武俊傳》(《舊唐書》一四二《王武俊傳》同)雲: 王武俊本出契丹怒皆部,父路俱,開元中與饒樂府都督李詩等五千帳求襲冠帶。
入居薊。
年十五,善騎射,與張孝忠齊名,隸李寶臣帳下為裨将。
同書同卷《王廷湊傳》(《舊唐書》一四八《王廷湊傳》同)雲: 王廷湊本回纥阿布思之族,隸安東都護府,曾祖五哥之,為李寶臣帳下,骁果善鬥,王武俊養為子,故冒姓王,世為裨将。
同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李懷仙傳》(《舊唐書》一四三《李懷仙傳》同)雲: 李懷仙,柳城胡也,世事契丹,守營州,善騎射,智數敏給,祿山之反,以為裨将。
同書同卷《李茂勳傳》(《舊唐書》一八〇《李可舉傳》同)雲: 李茂勳本回纥阿布思之裔,張仲武時與其侯王皆降,資沈勇善馳射,仲武器之,任以将兵,常乘邊,積功賜姓及名。
同書二一三《藩鎮淄青李正己傳》(《舊唐書》一二四《李正己傳》同)雲: 李正己,高麗人,為營州副将,從侯希逸入青州,希逸母即其姑。
同書一四四《侯希逸傳》(《舊唐書》一二四《侯希逸傳》同)雲: 侯希逸,營州人,天寶末為州裨将,守保定城。
祿山反,以徐歸道為節度使,希逸率兵與安東都護王玄志斬之,诏拜玄志平盧節度使。
玄志卒,共推希逸,有诏就拜節度使。
與賊确,數有功,然孤軍無援,又為奚侵略,乃拔其軍二萬,浮海入青州,據之,平盧遂陷,肅宗因以希逸為平盛、淄青節度使。
自是淄青常以平盧冠使。
據上引《李正己傳》,知侯希逸至少其母系出自高麗,雖其初不從安祿山之命,然其種族固含有胡人血脈,其部下兵衆亦是胡化集團。
是以自李正己襲奪其業後,淄青一鎮亦與河朔同風,遂為唐代中央政府之巨患。
推求其故,實由其統治者本從河朔胡化集團中分出者也。
《新唐書》一四八《張孝忠傳》(《舊唐書》一四一《張孝忠傳》同)雲: 張孝忠本奚種,世為乙失活酋長。
父谧,開元中提衆納款。
孝忠始名阿勞,以勇聞。
燕趙間共推張阿勞、王沒諾幹二人齊名。
沒諾幹,王武俊也,天寶末以善射供奉仗内,安祿山奏為偏将。
祿山、史思明陷河洛,常為賊前鋒;朝義敗,乃自歸。
同書二二四上《叛臣傳·李懷光傳》(《舊唐書》一二一《李懷光傳》同)雲: 李懷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父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将,以戰多賜姓,更名嘉慶。
懷光在軍以積勞為都虞候,節度使郭子儀以紀綱委懷光。
寅恪按:李懷光乃朔方軍将,屬于别一系統不在河朔範圍,然以其先嘗居幽州,故亦附及之。
至唐室中興元勳李光弼,則《新唐書》一三六其本傳(《舊唐書》一一〇《李光弼傳》略同)雲: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父楷洛以武後時入朝。
是亦出于東北胡族,且與安祿山同鄉裡,不過政治上适立于相反之地位耳。
以上諸人皆确為胡族無複疑義。
又有實為漢人,或雖号漢族,而帶胡種嫌疑未能決定者,茲并列之于下。
其要點在無論實為漢人或有胡族之嫌疑,其人必家世或本身居住河朔,久已胡化,故亦與胡人無異者也。
如《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傳·田承嗣傳》(《舊唐書》一四一《田承嗣傳》同)雲: 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也,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隸安祿山麾下。
《舊唐書》一四一《田弘正傳》(《新唐書》一四八《田弘正傳》同) 略雲: 田弘正祖延恽,魏博節度使承嗣之季父也。
弘正善騎射,為衙内兵馬使,既受節钺,上表曰:“臣家本邊塞,累代唐人,驅馳戎馬之鄉,不睹朝廷之禮,伏自天寶已還,幽陵肇亂,山東奧壤,悉化戎墟,官封代襲,刑賞自專。
” 《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何進滔傳》(《舊唐書》一八一《何進滔傳》同)雲: 何進滔,靈武人,世為本軍校,少客魏,委質軍中。
寅恪按:前引《新唐書·西域傳》,昭武九姓中有何姓,何進滔又從靈武徙居于魏,故疑其先世是羯胡,其本身又居魏,而當時魏地亦胡化區域也。
《舊唐書》一八一《韓允忠傳》(《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韓君雄傳》同)雲: 韓允忠,魏州人也,父國昌,曆本州右職。
同書同卷《樂彥祯傳》(《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樂彥祯傳》同)雲: 樂彥祯,魏州人也,父少寂,曆澶、博、貝三州刺史。
同書同卷《羅弘信傳》(《新唐書》二一〇《藩鎮魏博羅弘信傳》同)雲: 羅弘信,魏州貴鄉人,曾祖秀,祖珍,父讓,皆為本州軍校。
據《北夢瑣言》五中書蕃人事條,羅亦胡姓,然則羅弘信不獨世居胡化之地,且有本出胡族之嫌疑矣。
《新唐書》二二五中《逆臣傳·朱泚傳》(《舊唐書》二〇〇下《朱泚傳》同)雲: 朱泚,幽州昌平人,父懷珪事安史二賊。
《舊唐書》一四三《朱滔傳》(《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朱滔傳》同)雲: 朱滔,賊泚之弟也。
《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朱克融傳》(《舊唐書》一八〇《朱克融傳》同)雲: 朱克融,滔孫也。
《舊唐書》一四三《劉怦傳》(《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劉怦傳》同)雲: 劉怦,幽州昌平人也,父貢嘗為廣邊大鬥軍使,怦即朱滔姑之子。
《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李載義傳》(《舊唐書》一八〇《李載義傳》同)雲: 李載義自稱恒山愍王之後,性矜蕩,好與豪傑遊,力挽強搏鬥,劉濟在幽州高其能,引補帳下。
寅恪按:李載義之稱承乾後裔,固出依托,即使其真出自承乾,亦與河朔諸漢将同為胡化之漢人也。
《新唐書》二一二《藩鎮盧龍楊志誠傳》(《舊唐書》一八〇《楊志誠傳》同)雲: 〔楊〕志誠者事〔李〕載義為牙将,載義走,因自為都兵馬使,〔大和〕八年為下所逐,推部将史元忠總留後。
寅恪按:楊志誠、史元忠之氏族史傳不詳,無以确言,但俱為胡化之人,則無可疑者。
突厥阿史那氏、阿史德氏皆省作史氏,中亞昭武九姓中有史氏,史憲誠本奚族,亦姓史氏(見前引兩唐書《史憲誠傳